陕西省部分地区2024-2025学年上学期高三语文第一次检测试题汇编:文学类文本阅读_第1页
陕西省部分地区2024-2025学年上学期高三语文第一次检测试题汇编:文学类文本阅读_第2页
陕西省部分地区2024-2025学年上学期高三语文第一次检测试题汇编:文学类文本阅读_第3页
陕西省部分地区2024-2025学年上学期高三语文第一次检测试题汇编:文学类文本阅读_第4页
陕西省部分地区2024-2025学年上学期高三语文第一次检测试题汇编:文学类文本阅读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文学类文本阅读陕西省西安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质量检测考试语文试题(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文本一:有鱼胡竹峰古人以绢帛作书,装入木雕的鲤鱼腹内传给对方,因称鱼笺、鱼素。所谓鱼传尺素,是源自汉乐府的《饮马长城窟行》,有诗句说:“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中有尺素书。”鱼传尺素的实物并不多见,倒是灯会里司空见惯的鱼灯惹人心心念念。有年春节去皖南,恰逢灯会,鱼灯烛光闪闪。一盏刀型大扁灯在前开路,后面是两头狮子,边走边舞,大锣大鼓伴奏,其后紧跟着花灯、鱼灯、五谷灯,五光十色,灿烂斑斓。士农工商摩肩接踵,车马人物满巷,灯火达旦。铜锣铿锵,鼓声点点。鱼灯最为活泼热闹,鳞鳍闪烁,你来我往,或上蹿下跳,或左摆右摇,所到之处,鞭炮齐鸣。一女子在巷子里站着,鱼灯烛油的气息飘来,映得人姿容似玉,出尘脱俗。鱼灯当然喜庆,腊月里,在廊檐下吊着油汪汪的鸡鸭鱼肉,也喜庆,像小时候的辰光。瓦屋下,几个妇人在腌制咸肉咸鱼,晒太阳的老翁在打盹,花猫跳上椅子,池塘里一条金鲤跃出水面,激起白色的水花。三十年前的往事,历历在怀。逢年过节每每多些怀旧,万事如意、富贵吉祥、抬头见喜的颂词都在意都喜欢,红纸黑字端端正正写了贴在家里,满室生辉,有墨香有吉光。故乡几十年习俗,每逢春节,家里要挂“连年有鱼”的年画,有古版有新印。记忆最深的年画上有一个胖乎乎的男婴,手拿莲花,怀抱又大又壮的鲤鱼。那个小小的自己站在年画下一年年仰望,破旧的老屋仿佛也多了鲜气多了仙气。年画纸上木刻印刷的鱼追求肥美追求富贵,也并非一味取“家有余庆”的好兆头,更是饱满、喜滋滋、其乐融融的人间生活的好愿望。燕赵大地“三鱼争月”的年画最好,一尺见方,三条大鲤鱼摆尾翻身跃出水面,去争瞻那一轮凌空高悬的皓然明月。三鱼共一首,争头也争月。“月”同“跃”,看似三鱼争月,实为三鱼争跃。道家所谓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三三无尽,无尽有余,“三鱼争月”实则万鱼争跃,元气恢弘。作为衬底的“万顷波涛”更是声势浩浩,古风昭昭。有地方除夕时在秤钩挂条鱼,秤有鱼,剩有余。有人将活鲤鱼穿丝绳、贴红纸作为祭品,号称“元宝鱼”。渔村新妇出嫁,随手撒些银钱在地上,所谓鲤鱼撒子,子孙满堂。古人万事讲究阴阳,讲究相生相克,旧年人家,墙上悬挂有木鱼,鱼为水,水克火。悬鱼长者丈余,短者不足一尺,配有各类纹饰,意寓平安。我乡多水,河流密布。鱼是日常口食,河、湖、塘、渠、溪、池里多的是鲫鱼、草鱼、鲢鱼、青鱼,用来红烧,用来清蒸,用来煎炸……各有风味。鲫鱼性属土,泥水里自在游弋;能补胃,乡下妇人生产后用它炖汤,以充发物。草鱼、鲢鱼易活,肥大之极,我见过身长近一扁担的鱼,农人腌成咸鱼,晒在太阳地里,冒着油光。旧年山里交通不便,一般人家难得鲜鱼,山民则做“面鱼”,聊且快意耳。面鱼是豆腐皮将糯米、肉末、豆腐、粉丝、红豆、生姜末与香蒜末裹成长条,放锅里炕至两面金黄或微焦时,切成方块状,仿鱼的形状盛入盘中。甜糯咸鲜,外皮脆香,内里绵软。世俗里,鱼被尊为吉祥富贵之物。武王伐纣,过黄河时,一条白鱼跳进船舱,众人说是吉兆。鱼鳞如铠甲,鱼腹多子如兵。孔门得子,国君鲁昭公送鲤鱼祝贺,孔子高兴,给儿子取名为鲤,字伯鱼。鱼在水中,飞鸟般自在。据说鱼有龙相,战国时有人乘鲤鱼而登仙,成仙之后,常骑着赤红的鲤鱼现身水上。笔记传奇上说,每年三月冰化雪消,几千尾黄河鲤鱼从百川汇集龙门,逆水往上蹦跳攀登,能上去的,就化为龙;跳不上去的,碰得额破腮裂,败阵而归。鲤鱼跳过龙门,即有云雨相随,天降祥火烧去鱼尾,助其化龙。唐朝的烧尾宴即源流于此,士人登第或升官,同僚、朋友及亲友前来祝贺,主人要准备丰盛的酒馔和乐舞款待来宾,名为烧尾。龙相久远,缥缈成了传说,脱俗相、出尘相、清逸相倒是了然。童年在纸上见过几次大鱼,先是庄子笔下的北冥鱼,名为鲲,鱼之大,不知有几千里,化为鸟,是为鹏,背阔不知几千里,翼若垂天之云。后来又见《玄中记》上的大鱼,船行一日才过鱼头,七日方过鱼尾,生产时,碧海为之血红。这样的鱼并非全然喜庆相、富贵相,倒是更近乎心性的大自在与大安详。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只是后世的钓徒心态各异。有人钓的是朝堂之志,有人钓的是隐逸心事,有人钓的是一日三餐,或得鲤鱼,或得鲈鱼,或得刀鱼,或得鳜鱼,或得鲥鱼,还有白鱼、鳊鱼、鳗鱼、鲃鱼、鲫鱼、草鱼、鲢鱼、青鱼……腊月天在皖南山居,路过张志和故里。张志和一生起伏,几番上下,终于了却宦意,带上僮婢,告别亲友,四处游历,最后来到湖州城西渔隐,自称烟波钓徒,和西塞山前的白鹭为伍,也和桃花流水鳜鱼为伍。“斜风细雨不须归”,怎么说也是一种境界。(有删改)文本二:安徽岳西人胡竹峰的写作是我期待已久的一种勇敢尝试,因为他开辟了散文创作的新路。他的散文总体上志在传承本土遗产,对家乡的记忆成了挥之不去的印记。又谈墨趣,谈韵致,谈风骨,谈意境,在精微处看智慧,在总体上见心性,对中国文学批评的实践和理论别有深刻体会。竹峰还由物及人,由人及人境与人生,遍及草木虫鱼、日月山川、衣食住行、天道人心,于字里行间重申“功夫在诗外”(陆游语)的文学观,体悟到大自然借给我们诗意和灵感之浩瀚古意和美意——不失为文章之道的又一要旨。(节选自韩少功《我读胡竹峰》,有删改)6.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开头引用汉乐府诗句,交代了“鱼传尺素”的由来,既表现了鱼与社会生活的紧密联系,又具有知识性和趣味性。B.文章中“那个小小的自己站在年画下一年年仰望”一句,写作者回忆自己小时候看年画的情景,表现了时空的久远。C.文章以“脱俗相、出尘相、清逸相倒是了然”引出世俗未见的大鱼,进而强调“大鱼”是更近乎心性的大自在与大安详。D.文末写渔隐,除了张志和自称“烟波钓徒”,与“有鱼”有关,还表现作者想要摆脱世事烦扰,追慕张志和的渔隐生活。7.下列对文本一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写游灯会的场景采用点面结合的手法,“映得人姿容似玉,出尘脱俗”,就是从面上描写,读来如临其境,别有情趣。B.文章利用谐音将“三鱼争月”说成“三鱼争跃”,并以道家的观点对“三”作了哲学上的解读,揭示了年画的丰富意蕴。C.文章中“我乡多水,河流密布”这段文字,运用铺陈手法突出鱼乡特点,描写出故乡饱满、喜滋滋、其乐融融的人间生活。D.文章对世俗与脱俗的思辨围绕“有鱼”展开,白鱼跳船舱、孔子给儿子取名是世俗的,而北冥鱼等是脱俗的,表达清晰。8.文本一中提到“鱼有龙相”,你认为灯会和年画里的鱼各有什么“相”?请简要分析。9.韩少功称“胡竹峰的写作是我期待已久的一种勇敢尝试”,请结合文本二的阐述谈谈文本一从哪些角度作了“勇敢尝试”。【答案】6.D7.A8.(1)灯会里的鱼指鱼灯,最为活泼热闹,有喜庆相;(2)①“连年有鱼”年画里的是又大又壮的鲤鱼,有富贵相;②“三鱼争月”年画里的是万鱼争跃、元气恢弘的鲤鱼,有气派相。9.①作者围绕“有鱼”回忆故乡的经历、习俗,叙写故乡风光,志在传承本土遗产;②作者说鱼传尺素,说各地“有鱼”的寓意,说传奇,说境界,在精微处看智慧,在总体上见心性;③作者从“有鱼”写到“有人”,由人写到人的愿望与哲思,体现了“功夫在诗外”的文学观。【解析】【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D.“还表现作者想要摆脱世事烦扰,追慕张志和的渔隐生活”属于过度解读。“‘斜风细雨不须归’,怎么说也是一种境界”是对张志和及其人生境界的赞美,但从中看不出作者自己的想要摆脱世事烦扰,追慕张志和的渔隐生活。故选D。【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A.“‘映得人姿容似玉,出尘脱俗’,就是从面上描写”错,写“人”应该是“点”,写灯五光十色,灿烂斑斓,车马人物满巷等是“面”。故选A。【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1)文章第二段说“鱼传尺素的实物并不多见,倒是灯会里司空见惯的鱼灯惹人心心念念”,可见灯会里的鱼指鱼灯;此段描绘灯会的热闹场景,“鱼灯最为活泼热闹”,第三段“鱼灯当然喜庆”。可见灯会里的鱼最为活泼热闹,有喜庆相;(2)①年画里的鱼指的是过年时挂的“连年有鱼”年画里的鱼,“记忆最深的年画上有一个胖乎乎的男婴,手拿莲花,怀抱又大又壮的鲤鱼”,是又大又壮的鲤鱼,“年画纸上木刻印刷的鱼追求肥美追求富贵”,有富贵相;②还有“‘三鱼争月’实则万鱼争跃,元气恢弘。作为衬底的‘万顷波涛’更是声势浩浩,古风昭昭”,“三鱼争月”年画里的是万鱼争跃、元气恢弘的鲤鱼,有气派相。【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①文本二“他的散文总体上志在传承本土遗产,对家乡的记忆成了挥之不去的印记”。文本一题目是“有鱼”,作者以此为线索,写了故乡的灯会,腊月里腌制咸肉咸鱼,春节挂年画,除夕时在秤钩挂条鱼,介绍家乡水多、出产各种鱼,旧年里做“面鱼”等等,回忆故乡的经历、习俗,叙写故乡风光,志在传承本土遗产;②文本二“又谈墨趣,谈韵致,谈风骨,谈意境,在精微处看智慧,在总体上见心性”。文本一开头写“鱼传尺素”;说各地“有鱼”的寓意,如灯会里的鱼代表喜庆,年画里的鱼代表富贵等;也说传奇,如“武王伐纣,过黄河时,一条白鱼跳进船舱”;说境界,如庄子笔下的北冥鱼。在精微处看智慧,在总体上见心性;③文本二“竹峰还由物及人,由人及人境与人生……于字里行间重申‘功夫在诗外’(陆游语)的文学观”。作者从“有鱼”写到“有人”,如灯会中由灯到“一女子在巷子里站着,鱼灯烛油的气息飘来,映得人姿容似玉,出尘脱俗”;写武王伐纣时跃上船的白鱼,写到孔子给儿子起名叫“鲤”;写到人的愿望与哲思,如“年画纸上木刻印刷的鱼追求肥美追求富贵,也并非一味取‘家有余庆’的好兆头,更是饱满、喜滋滋、其乐融融的人间生活的好愿望”,体现了“功夫在诗外”的文学观。陕西省宝鸡中学2025届高三第一学期月考(一)考试语文试题(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小题。延河边上的黄昏冯牧①延安的桥儿沟在延安是个有名的地方,然而却没有什么值得观赏的风景。它的两面都是布满了蜂窝似的土窑的荒山。但是,我在静静地流淌的延水之滨所度过的无数个黄昏,却是我一生之中所度过的最美好的最难忘的黄昏。②我时常动情地亲切地回忆起延河之滨的黄昏。是的,不是清晨,也不是夜晚,而是黄昏。③除了下雨天,几乎每一个黄昏,我都会和几个知交和同学相约到延河岸边去作长时间的散步,一直到暮色四合,天边出现了星星,才回到我们居住的窑洞中去。那时,在桥儿沟的小街和延河之间,曾经有过一片相当开阔的绿色田野。每当一天的工作和学习完毕、吃过晚饭以后,我几乎都要约伙伴穿越田间的小径到延河边去,在延河边的岩石上闲坐谈天,或者是沿着河边来往反复地漫步。在我们四面,往往会有许多青年男女像我们一样,把这片田野看作是可以使自己获得休憩和愉快的所在。在那里,沿着浅绿色的蜿蜒东流的延河向西望去,可以隐约看见遥相峙立的清凉山和宝塔山;往东看去,则是一片伸向远方的在陕北地区难得见到的平川。除了潺潺流水和被小径分割开成块的瓜田和谷地之外,这里可以说没有什么足以使人流连的景观。但在我的记忆里和梦境中,这片田野却永远是一个美好的具有无限魅力的天地。在这片田野上的每一条小径和河边的岩石上,几乎都留下过我的足迹。我在那里和伙伴们认真地谈论文学,谈论理想;我在那里向我所信赖的同志倾诉自己的希望和苦恼;我在那里和朋友们畅怀吟诵、歌舞,尽情地享受着青春的欢乐。我甚至还相当清晰地记得河边一块平整如石凳的岩石的形状,我曾经长久地坐在这块石头上读书,把双脚放在流水中,或者望着夕阳,任凭自己的幻想驰骋。也是在这块石头上,我秘密地写下了第一张入党申请书……④我和许多我的同代人,就是这样在延河边度过我们的无数美好的黄昏的。无论是那时候还是现在,我都觉得延河边黄昏的空气是最清新的,气氛是最和谐的,我所遇到的每个人的面孔神情都是友善的、真诚的。有一次,我和一位比我小一岁的同学在河边漫步,他挽着我的手臂,向我倾诉着他的艰难而痛苦的少年时代生活,并且和他现在正在得到的新的生活相比较,不禁激动地流下了眼泪,使我第一次知道了什么叫作幸福的眼泪。他微笑着,眼中闪着泪花,向我低声吟诵着他刚写成的一首虽然不免幼稚,但却是十分真诚的诗。其中有几句的确也拨动了我的心弦,那几句诗的大意是:我在延河边走过来,走过去,我向人们用微笑表达我的心意,我想向每一个遇到的人打招呼,不论是我认识的,还是不认识的……⑤大约是在差不多同时,有一天,何其芳同志为做我的思想工作找我在延河边散步。不知为什么,他总觉得我有一种忧郁的倾向。为了说服我接受他的思想,他掏出小本来,一边走一边向我朗读起他刚刚写完的一首诗,诗中有这样的句子:轻轻地从我琴弦上,失掉了成年的忧伤……⑥我现在还记得,我当时确实是被触动了,就好像是心中确实有一根弦被一只轻柔的手拨动了。这首诗后来发表了,题目是《我为少男少女们歌唱》。我之所以要在这里提到这首诗,是因为我觉得它确实非常真实而确切地表达了当时像我这样一代人的心灵和感情。当我们漫步在延河之滨的黄昏时刻,在我心中充溢着的,就是这样一种心境,一种绝对真挚的心境。是什么因素使我以及许多同我年龄相近的青年人产生了这样一种略带感伤色彩的幸福的感情呢?这一点,直到现在,我才逐渐为自己得出了一个比较明确的回答——这个回答是我在努力回忆青年时期生活的过程中得到的。我时常怀着一种甜蜜的心情回想起生活在鲁艺的那些日子。我终于发现,桥儿沟和延河边的黄昏漫步之所以始终使我不能忘情,是由于它是我在鲁艺度过的四年生活的一个缩影或者侧影。将近半个世纪以前,我是一个不知世事却又有着一种执着追求精神的少年,用高尔基的话说,是一个“饥渴于人间爱”的人。我幻想着能够进入一个人与人之间能够互相关怀、互相友爱的社会,然而在我前进的道路上却长久得不到它。但是,我终于在延安的窑洞里,在黄昏的延河边,在鲁艺的“教堂”中发现:这正是我所苦苦追求和朝夕寻觅的地方。我在这里感到温暖,我在这里受到哺育,我在这里能够和人们像兄弟姐妹、像真正的同志那样相互看待。⑦我找到的答案的另一点是:这是一个真正能够满足我的求知欲的地方。在我的少年时期,从来没有被看作是一个有才华的人,但是我却是一个有着永无止境的求知欲的人。在这一点上,我感到鲁艺是一个能够满足我的理想和愿望的地方。在那些岁月里,在鲁艺的精神食粮比物质食粮要丰富得无可比拟的环境里,我有一种如鱼得水的感觉。我用珍惜每一分钟时间的精神来学习,来阅读,来充实自己的文化素养。而在延河之滨的黄昏时刻,正是可以激励、切磋、提高和检验这种文化素养的最好的最生动的也是最自由的环境。⑧对于一个心地单纯的二十岁的青年来说,这一切就足够了。1988年4月(有删节)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开篇以延安的桥儿沟“没有什么值得观赏的风景”为引子,巧妙地设置了一个悬念——为何这个看似平凡无奇的地方,会成为作者心中“最美好的最难忘的黄昏”所在?B.延河之滨的黄昏没有壮丽的景色,但无论是“静静地流淌的延水”,还是“浅绿色的蜿蜒东流的延河”,都以其柔和的色彩与流动的姿态,营造出一种温馨而宁静的氛围。C.文章对延河边一块平整如石凳的岩石展开了详尽的描写,因为它不仅是作者深情眷念的一个具体地点,更是作者青春岁月中某个重要时刻的见证,记录着作者的成长历程。D.文章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作者在延安桥儿沟度过的那些平凡而又非凡的黄昏时光,不仅是对个人记忆的深情回望,更是对一代人青春理想与精神追求的永恒记录与颂扬。7.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没有什么值得观赏的风景”,实则是对外在物质景观的淡化,转而强调内在情感体验的丰富与深刻。B.在“平整如石凳的岩石”上写下入党申请书,反映了作者对于加入中国共产党的坚定信念和崇高追求。C.作者说自己是“一个‘饥渴于人间爱’的人”,表达了对人与人之间互相关怀、互相友爱的社会的渴望。D.“这一切就足够了”,表明作者的要求并不高,志向也不远大,只要具备基本生活条件就心满意足了。8.简要赏析“是的,不是清晨,也不是夜晚,而是黄昏”这句话的语言特点及表达效果。9.选文既是冯牧对过去生活的回忆,也是他对自己成长经历的记录。请结合文本内容,简要谈谈你从冯牧的成长经历中获得了哪些有益启示。【答案】6.C7.D8.这句话用词简洁,没有过多的修饰语;但情感充沛,富有感染力。“是的”,直接肯定,简洁明了,观点既鲜明又清晰。“不是清晨,也不是夜晚,而是黄昏”采用并列复句,先否定清晨和夜晚,然后强调黄昏,对比强烈;同时,“不是……也不是……”与后文的“而是……”相结合,形成了一种简短的排比,使得句子在节奏上更加紧凑,语气上更加坚定。9.①追求真挚的情感与人际关怀。冯牧在延安的经历让他深刻体会到人与人之间的真挚情感和互相关怀的重要性。在追求个人成长的同时,他也学会了珍惜和享受这种温暖的人际环境。这启示我们,在追求事业和梦想的同时,不应忽视与他人的情感交流和相互支持。②坚持理想与精神追求。冯牧少年时期和在延安时的物质生活并不丰裕,但他有着执着的追求精神,即使面对困难和挫折,也没有放弃对理想和美好社会的向往。这种坚持和执着的精神是我们在面对挑战时应当学习和秉持的。③珍惜学习机会,不断充实自己。冯牧在鲁艺期间,充分利用了那里的丰富资源,努力学习,不断提升自己的文化素养,这种对知识的渴望和追求精神值得我们学习。④获取自然与人文环境的滋养。冯牧在延河之滨的黄昏时刻找到了心灵的慰藉和创作的灵感。这启示我们,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对人的成长和创作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我们应该学会在忙碌的生活中寻找片刻的宁静,让自己在自然和人文的滋养中得到放松和提升。⑤常怀感恩之心。冯牧对延安和鲁艺的深情回忆,表达了他对那段时光的感激和怀念。这启示我们要常怀感恩之心,珍惜那些在我们成长道路上给予帮助和支持的人和事。【解析】【导语】冯牧的《延河边上的黄昏》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在延安桥儿沟度过的那些平凡而又非凡的黄昏时光。文章以延河之滨的黄昏为背景,展现了作者与朋友们在此谈论文学、理想,享受青春的欢乐,表达了对那段岁月的深情眷恋。通过对具体场景和细节的描写,作者不仅回忆了个人的成长经历,也记录了一代人青春理想与精神追求的永恒记忆。文章情感真挚,语言优美,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和共鸣感。【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和艺术特色分析的能力。C.“文章对延河边一块平整如石凳的岩石展开了详尽的描写”错误。根据第③段“我甚至还相当清晰地记得河边一块平整如石凳的岩石的形状,我曾经长久地坐在这块石头上读书,把双脚放在流水中,或者望着夕阳,任凭自己的幻想驰骋”可知,这段描述并不是详尽的,而是简洁地提到了这块岩石,用以触发作者对那段时光的回忆和情感。故选C。【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D.“作者要求并不高,志向也不远大,只要具备基本生活条件就心满意足了”错误。根据第⑦段“……来阅读,来充实自己的文化素养。……正是可以激励、切磋、提高和检验这种文化素养的最好的最生动的也是最自由的环境”和第⑧段“对于一个心地单纯的二十岁的青年来说,这一切就足够了”可知,“这一切就足够了”是指作者在延安、在鲁艺、在延河边的黄昏时光中得到的知识、友谊、关怀和理想实现的满足感,并非指物质生活条件。故选D。【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体会重要语句语言表达艺术效果的能力。根据第②段“是的,不是清晨,也不是夜晚,而是黄昏”可知,这句话运用了简洁有力的表达方式,通过直接的肯定与连续的否定形成鲜明对比,强调了作者对黄昏这一特定时段的偏好和怀念。“是的”一词独立成句,不仅加强了语气,还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将读者的注意力聚焦到黄昏这个时间节点上。“不是清晨,也不是夜晚”的并列结构复句,通过否定其他时段,进一步凸显了黄昏的独特魅力和在作者心中的重要地位。这种语言处理方式,不仅使句子结构紧凑,节奏感强,而且情感充沛,富有感染力,有效地传达了作者对延安延河边黄昏时光的深情回忆和独特感悟。【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理解和启示的提炼能力。根据第⑥段“我在这里感到温暖,我在这里受到哺育,我在这里能够和人们像兄弟姐妹、像真正的同志那样相互看待”可知,冯牧在延安的生活经历让他深刻体会到了人与人之间真挚的情感和互相关怀的重要性。这启示我们,在追求个人成长和事业的同时,也要重视与他人的感情交流和相互支持,培养健康的人际关系。根据第⑥段“我是一个不知世事却又有着一种执着追求精神的少年,用高尔基的话说,是一个‘饥渴于人间爱’的人”和第⑦段“我用珍惜每一分钟时间的精神来学习,来阅读,来充实自己的文化素养”可知,冯牧少年时期和在延安时期,尽管物质条件有限,但他始终保持对理想和精神追求的执着,珍惜学习机会,不断充实自我。这启示我们,在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和挑战时,要坚持理想,保持对知识的渴望和追求,用积极的态度面对人生。根据第③段“我在那里和伙伴们认真地谈论文学,谈论理想;我在那里向我所信赖的同志倾诉自己的希望和苦恼;我在那里和朋友们畅怀吟诵、歌舞,尽情地享受着青春的欢乐”和第④段“我和一位比我小一岁的同学在河边漫步,他挽着我的手臂,向我倾诉着他的艰难而痛苦的少年时代生活,并且和他现在正在得到的新的生活相比较,不禁激动地流下了眼泪,使我第一次知道了什么叫作幸福的眼泪”可知,冯牧在延安的时光,不仅充满了对知识的渴望和理想的追求,也充满了与朋友的交流和分享,这些经历为他的成长提供了丰富的滋养。这启示我们,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和分享,以及对自然和文化的欣赏,对于个人的成长和心灵的滋养同样重要。根据第⑧段“对于一个心地单纯的二十岁的青年来说,这一切就足够了”可知,冯牧在延安的经历使他学会了珍惜当下,满足于精神上的富足。这启示我们,在物质日益丰富的今天,更应该注重精神世界的建设,学会在简单和平凡中寻找幸福和满足。陕西省咸阳市乾县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一次阶段性考试语文试题(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我的一生(节选)契诃夫主任对我说:“我留用你,纯粹是出于对你可敬的父亲的尊重,要不然你早就从我这儿滚开了。”过了两天光景,我就被辞退了。自从我被人看作成人以来,我照这样更换了九次工作,这使得我父亲十分伤心。我在各式各样的机关里做过事,可是所有职务都相像,就跟这滴水和那滴水相像一样:我总得坐着写字,听愚蠢或者粗鲁的训斥,等着革职。我去见父亲的时候,他正靠在一把圈椅上,闭着眼睛。他的脸又瘦又干,胡子剃光的地方颜色发青,如同一个年老的管风琴琴师,脸上现出谦卑的、听天由命的神情。他没有理睬我的问候,也没有睁开眼睛,只是说:“要是我那亲爱的妻子,你母亲,如今活在世上,那你的生活就会成为她经常苦恼的源泉。”他睁开眼睛,接着说,“我该拿你怎么办呢?”我年纪小的时候,我的亲人和朋友都知道该拿我怎么办:有的劝我去参军,有的劝我进药房,有的劝我进电报局。可是现在我已满二十五岁,参过军,做过药剂师,进过电报局,人间的一切工作我好像都已经干完,别人就不再劝我,只是叹气或者摇头了。“你自己是怎样想的呢?”父亲接着说,“一般年轻人到了你这种年纪都有牢靠的社会地位了,可是你看看你自己:没家没业,吊在你父亲的脖子上靠他养活!”“明天我们一块儿去,你要跟主任赔罪,答应他以后勤恳地工作,”他最后说,“你不能没有社会地位。”“请您听我讲一下,”我闷闷不乐地说,我对这种谈话根本不存一点指望,“您所谓的社会地位是用金钱和教育换来的特权。没有金钱和没受过教育的人靠体力劳动来糊口,我看不出我有什么理由应当成为例外。”“一讲到体力劳动,你说的话就愚蠢又庸俗!”父亲气恼地说,“你要明白,没脑筋的家伙,你除了粗野的体力以外还有圣火,它使你远远地高出驴子和爬虫。几千年来只有最优秀的人才能够得到这种圣火。你曾祖父波洛兹涅夫将军在包罗吉诺一带鏖战,你祖父是诗人、演说家、首席贵族,你伯父是教师,最后我,你父亲,是建筑师!波洛兹涅夫家历代的人传下这种圣火来,莫非是要你来扑灭它?”“应当公平才对,”我说,“成千上万的人都在从事体力劳动。”“让他们去从事体力劳动好了!此外他们也不会干别的!体力劳动什么人都干得了,圣火却只有少数人才能得到!”再谈下去也无益了。父亲崇拜自己,对他来说只有他自己说的话才能使他信服。此外我很清楚地知道,他评论粗重劳动时态度如此高傲,倒不是出于圣火之类的考虑,而是因为他暗自担心,生怕我去做工人,招得全城的人议论纷纷。主要是我的同辈都早已毕业,有了很好的前程,国立银行办公室主任的儿子已经做了八品文官,我这个独生子却一事无成!可是我仍旧坐在那儿,无力地反驳他,希望他最终能理解我。其实,整个问题简单,可是父亲没看出这种简单,却找出些堂皇得肉麻的话来跟我讲圣火,讲伯父,粗暴地骂我是没脑筋的家伙。不管怎样,我是爱我父亲和我姐姐的。我从小就养成习惯,遇事向他们要主意,这个习惯已经根深蒂固,日后恐怕也改不掉了。我做得对也好,不对也好,总是怕伤他们的心,我生怕父亲激动得涨红他那细脖子,生怕他中风。“对我这种年纪的人来说,”我说道,“老是坐在一个不通气的房间里抄写,好比一架写字的机器,未免丢脸,难堪。这哪儿谈得上什么圣火呢!”“这毕竟是脑力劳动啊,”父亲说,“算了,别再谈下去了。不管怎样我要警告你:要是你再不去上班,而追随你那种可鄙的倾向,那我和我女儿就不再爱你。我发誓:我要取消你的继承权!”我十分诚恳地想要证明我的动机完全纯正,我打算一辈子照这原则生活,我就说:“对我来说继承权问题是无关紧要的。我预先声明,我不要一切遗产。”他的脸涨得通红。“不准你这样跟我讲话,”他用尖细的声音叫起来,又敏捷又灵便地用习惯的动作照准我的脸颊打了两巴掌,“你变得无法无天了!”我小时候,父亲一打我,我一定站得笔直,手心对着裤缝,直直地瞧着他的脸。如今他打我,我张皇失措,仿佛我的童年仍旧在继续着似的。我挺直身体,极力直着眼睛瞧他的脸。他在前堂抓起他的伞,照准我的脑袋和肩膀又打了好几下。这时候姐姐推开客厅的门,想看一看为什么这样吵闹,可是她立刻现出害怕和怜悯的神情扭转身回去了,没有替我说一句求情的话。我那种不预备回办公室而打算过新的劳动生活的心已经没法动摇了。要考虑的只有选择哪种行业,这是不大困难的,因为我觉着我很强壮,刻苦耐劳,最繁重的劳动也担得下来。从前我也向往精神活动,后来我在各式各样的机关里做事,每天大部分时间都十分清闲地度过,而人家却对我说,这就是脑力劳动。我在读书和做事方面的活动并不需要花费什么脑力,也不需要什么才能或者个人的才干,更不需要创造的热情,那是一种机械的活动。我把这样的脑力劳动看得低于体力劳动,我认为这种劳动一分钟也不能成为人们过无忧无虑的闲散生活的借口,因为这种劳动本身不是别的,只不过是一种骗局,只不过是闲散的一种形式罢了。大概,真正的脑力劳动我还从来没有见识过吧。(有删改)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主任是一个虚伪的人,并不是真心尊敬“我”可敬的父亲,他最终辞退了“我”,这让“我”父亲非常伤心。B.文中把父亲比喻成管风琴琴师,他的神情显现出对“我”的不满,他认为如果母亲在世,也会因“我”而苦恼。C.父亲要“我”顺从地去坐办公室,认为脑力劳动有社会地位,而“我”并不认同,认为不应该歧视体力劳动。D.“我”不愿成为办公室里的写字机器,仍诚恳希望父亲能理解“我”,没有认识到父亲固执己见的原因。7.关于文中父亲打“我”这个段落,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父亲由“脸涨得通红”到“用尖细的声音叫”再到“打”,说明“我”的声明使他气急败坏。B.父亲打“我”时“又敏捷又灵便地用习惯的动作”,可见他对“我”的家暴长期存在。C.姐姐“害怕和怜悯”的神情和“扭转身回去”的动作从侧面表现了父亲的专制和无情。D.这段描写了小时候的“我”与现在“我”被打时的反应,两相对比说明“我”不愿屈服。8.文末“我”为何说“打算过新的劳动生活的心已经没法动摇了”?(4分)9.契诃夫是19世纪俄国批判现实主义艺术大师,在小说中,他批判了哪些社会现实?(6分)6.C【解析】本题考查对文本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与鉴赏能力。A项让父亲伤心的主要是“我”照这样更换了九次工作。B项“把父亲比喻成管风琴琴师”错误,不是比喻。D项“没有认识到父亲固执己见的原因”说法不当,原文可以看出“我”了解父亲,知道他这样做的原因。故选C项。7.D【解析】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能力。D项“对比”错误,原文“小时候,父亲一打我,我一定站得笔直,手心对着裤缝,直直地瞧着他的脸。如今他打我,我张皇失措,仿佛我的童年仍旧在继续着似的。我挺直身体,极力直着眼睛瞧他的脸”,可看出,父亲打“我”时,“我”虽然“张皇失措”,但身体反应是一致的,不是对比。8.【答案】①“我”坚定地认为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没有高低优劣之分。②“我”觉得自己很强壮,刻苦耐劳,最繁重的劳动也担得下来。③坐办公室并不是真正的脑力劳动,而是一种机械的活动和骗局,这样的脑力劳动低于体力劳动。④父亲对体力劳动的蔑视。其家长专制作风和殴打行为,激起了“我”的反抗心理,也促使“我”从事体力劳动的心不再动摇。(一点1分,两点3分,三点4分。意思相近即可,其他答案合理也可酌情给分)9.【答案】①社会上推崇脑力劳动,看不起体力劳动。文中父亲形容体力为“粗野”,且认为体力劳动任何人都可以从事,脑力劳动却似乎只有他认为有地位的人才能够做到可以看出。②爱慕虚荣,过分看重所谓的社会地位。父亲不允许我换工作,不尊重我的个人意愿,只是因为他觉得从事体力劳动的人是没有地位,会被人看不起的。③社会不公,上层人士靠关系为子女谋求轻松的工作。文中“我”说“没有金钱和没受过教育的人靠体力劳动来糊口,我看不出我有什么理由应当成为例外。”可见我是靠父亲的关系,才能获得那些清闲而有地位的工作的。④许多脑力劳动也只是机械的活动,甚至不需要花费脑力,并不具备真正的价值,却让人趋之若鹜。⑤父辈与子女之间的不平等关系。文中的父亲粗暴专制,对子女的生活指手画脚。(任答3点给6分,其他答案合理也可酌情给分)陕西省咸阳市乾县第二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文本一请戏陈德鸿秋收过后,农事便闲了下来。这时节,村里有请戏的传统。以往这时到城里请出戏,一二百块钱就行。今年,那六子从远房亲戚孙团长那儿了解到,请戏的钱已经涨到了四百。①四百就四百。村主任和村民们一商量,能在家门口看场大戏,每口人还不到五毛钱,值!大清早,老韩便套好车,拉着村主任往城里赶。两人都是戏迷,一路上,谈论着县剧团这些年到村里演过的几出戏,谈论着哪个演员长相好、唱腔好。老韩偶尔还会学着某个女演员,捏鼻压嗓地唱上几句,惹得村主任哈哈大笑。②大青马也很精神,飞快地迈动四蹄,脖子上的铃铛响得十分悦耳。两个多小时后,马车进了县城。买好村民们预定的东西后,老韩把车赶到了县剧团院外。村主任拎起那六子捎给孙团长的那袋花生对老韩说:“你先喂喂马,我谈成了就出来。”孙团长见到村主任很高兴,忙不迭地让座、倒水,不待村主任屁股坐稳,便说:“老李这是请戏来了吧?”“正是,我把钱都带来了。”村主任说完,从怀里掏出用橡皮筋扎好的一捆钱,递给孙团长,“你数数,四百元,一分不差。”孙团长愣了一下,并没有把钱接过去:“老李啊,您带了四百元来请戏?”“对呀,前些天那老六不是问过你嘛。”村主任说。孙团长说:“当时是这价不假,可现在请戏的钱已经定为六百了。”“啥,六百?”村主任喝到嘴里的半口水一下全喷了出来,“咋一下子涨这么老高啊!”孙团长说:“这不是涨,这叫行情,咱们的土地不是也承包了嘛。老李啊,我这么跟你说吧,这两天,有好几个村子甚至想掏八百块钱来请戏,就是希望剧团早点儿去演出,我们都没同意。我们感觉还是六百比较合适,起码每个村子都能掏得起。”村主任苦着脸说:“我们村今年遭了雹子,收成比往年减少了二成以上。”顷了一下,又说:“这样,我个人再加五十,四百五咋样?”孙团长摇头说:“老李呀,你就是再加一百也不行。我要是应了,跟别的村子咋交代?六百,一分也不能少了。你不知道,有的村子掏了钱,还想排前边,又拿烟又送酒的,我都没答应。你们村要是肯出六百块钱,我可以考虑往前排一排,毕竟,前些年没少和你在村里喝酒。”村主任犹豫了好一会儿,才说:“我再回去琢磨琢磨。”说完,起身便往外走,却被孙团长喊住了:“老李呀,你还是把这袋花生带回去吧。”老韩看村主任阴着脸从院里出来,手里还拎着那袋花生,知道事情出了岔头,便小心翼翼地说:“到饭点了,喝点儿酒解解闷吧。”“喝个六,气都气饱了。”村主任把那袋花生扔上车,没好气地说。“天天能气饱倒是省粮了。”老韩说,“那我就往回赶了,别车一颠,气一泄,也像我似的成了瘪肚子。”村主任被老韩逗笑了:“得,没心情喝酒了,还是吃点儿饺子得了。”吃过饺子,老韩赶着马车往回走。两人骂了一通孙团长后,便默默无话。③大青马好像也理解主人的心思,走得无精打采。脖子上的铃铛也响得七零八落。走到半路,马车的侧后方突然响起了一声震耳的爆炸声。大青马的身子抖了一下,停住了。村主任朝后面瞧了瞧说:“这是谁用雷管炸鱼呢!”话音刚落,又一声更强烈的爆炸声传了过来。大青马的身子抖个不停,猛然间撒开四蹄,向前狂奔起来。老韩紧煞车闸,车子的速度减缓了许多。大青马拼了命似的往前挣,不多时,车闸竟然失灵了。老韩和村主任急得通身是汗,怎么也无法让大青马停下来。马车到了山口的一处拐弯处,迎面正有一辆拖拉机驶来。老韩使劲儿拽住马嚼子,大青马的身子哆嗦了一下,扭身拐下路基,沿着山坡,径直冲进了一个鱼塘。村主任灌了一肚子冷水,命虽然保住了,却断了左腿。老韩多处受伤,倒并无大碍,只是头肿得猪头似的多天不消。那匹大青马则扭断脖子,很快断了气。给村民们代买的粉条、红纸、白糖、豆饼等等,包括那六子给孙团长的二十斤小粒花生,统统填了鱼塘。那六子说:“④早知这样,还不如把花生喂猪,起码还能向自己摇摇尾巴呢!”孙团长很快得知了此事,⑤竟然掉了几滴眼泪。他和演员们一商量,决定免费为村里演出一场。于是,选了一个日子,一行人坐着大客车,一路烟尘朝村里驶去。车到村口时,竟然被村主任拦住了。村主任坐在老韩推的车子上,手中晃着拐杖对孙团长说:“请回吧,我们村没有白看戏的传统。”死了的大青马被那六子剥皮卖肉,卖了两百元。村主任拿了这些钱从镇上请来一个二人转班子,热闹了两三天。(有删改)文本二威康·荷加兹曾在《美的分析》中指出,在所有的线条中,波状线和蛇形线是最美的。而我以为,微型小说的情节的曲折方式中最典型最优美的便是这“蛇状”和“波状”。清代但明伦在批《聊斋志异》时说“文忌直,转则曲”,说的是结构上有转折,便会造成曲折之美。微型小说善于借助不同的手段,如情节的运行、发展及反转来兴起波澜,从而产生曲折有致又耐人寻味的变化之美。(摘编自方雪梅《尺水兴波曲折生致——微型小说的情节结构技巧》)6.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小说开篇以简洁的语句介绍请戏发生在秋收之后,农事空闲的时候,“以往”一词表明请戏是村里的一个传统。B.从老韩学女演员唱戏的情节及其劝慰村主任的语言中可看出,老韩是一个幽默风趣、性格开朗的人,并且善解人意。C.其他村竞相请戏,请戏价格也上涨了,可见土地承包后老百姓的物质生活得到了改善,他们更为积极地追求精神生活。D.孙团长借其他村请戏出高价等行为影射村主任,并讽刺村主任没有送礼。这让村主任无地自容,因此才阴着脸。7.下列对文本一中画线部分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第①句中,“就”“一商量”“值”等表述,表现了村民们请戏的决心和强烈的渴望。B.第②句与第③句都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在内容上形成对比,衬托出人物内心的变化。C.第④句是对那六子的语言描写,既包含了他的懊恼,也包含了对孙团长的抱怨。D.第⑤句中,孙团长“掉了几滴眼泪”,可见孙团长的自责和对受伤的村主任的同情。8.请根据文本二中的画线句,分析文本一是如何实现“曲折有致又耐人寻味的变化之美”的。9.有评论者说,陈德鸿的《请戏》这篇小说,“以小题材塑造了一个让人肃然起敬的村主任的形象”。请结合小说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6.D(D项,“并讽刺村主任没有送礼”“无地自容”等说法言过其实。另外,村主任“阴着脸”是因为自己出的价格被一再拒绝而生气,并不是因为“无地自容”。)7.B(B项,“都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说法不当。第②句和第③句均未使用比喻的修辞手法,而是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大青马人的精神状态,生动形象。)8.①小说情节的运行始于“村里要请戏”,但价钱从二百涨到四百;村主任见到孙团长之后才得知,价钱又涨到了六百。价格的一再变化使得请戏的过程有了第一个曲折。②小说接着写请戏不成,回村的路上出现“意外”,使请戏过程有了第二个曲折。③听到消息后,孙团长的态度转变,决定免费演出一场,形成了第三个曲折。④孙团长免费送戏却遭到了村主任的拒绝,村主任前后行为的反转形成了第四个曲折。(根据题干的提示和文本二的画线句可知,题目要求我们从“情节的运行、发展及反转”的角度分析文本一的小说情节中体现的“变化之美”。故解答本题,可以从梳理小说的情节脉络入手,找到小说情节发展中的曲折和突转。小说记叙了村主任依循传统去县城请戏的经过,其中蕴含多处波折与反转。“以往这时到城里请出戏,一二百块钱就行。今年,那六子从远房亲戚孙团长那儿了解到,请戏的钱已经涨到了四百”,“孙团长说:‘当时是这价不假,可现在请戏的钱已经定为六百了。”,请戏价格的一再变化使得请戏的过程有了第一个曲折。“走到半路,马车的侧后方突然响起了一声震耳的爆炸声……大青马的身子抖个不停,猛然间撒开四蹄,向前狂奔起来……径直冲进了一个鱼塘……”,请戏不成,村主任和老韩回村的路上又出现了“意外”,请戏过程有了第二个曲折。“孙团长很快得知了此事,竟然掉了几滴眼泪。他和演员们一商量,决定免费为村里演出一场”,孙团长态度的转变形成了第三个曲折。“车到村口时,竟然被村主任拦住了。村主任坐在老韩推的车子上,手中晃着拐杖对孙团长说:‘请回吧,我们村没有白看戏的传统。”,村主任前后行为的反转形成了第四个曲折。)9.①小说讲述的是村里要请剧团演出,但最终只拿出二百元钱请了二人转班子来演出这样一个故事,可谓“小题材”。②小说借这个故事塑造了村主任的形象。他为了村民的利益,全力争取;而对于施舍,绝不降格接受。③小说的故事确实发生在小小的村子,施舍的也不过是一场县级剧团的演出,可村主任这个人物为乡邻的期待全力以赴的责任心,和靠自身努力而不接受施舍的原则性,让人肃然起敬。陕西省咸阳市乾县晨光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一次阶段性测试语文试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船歌蒙福森张德贵是抚河镇的把船老大,水性甚好,人称“浪里白条张顺”。他胆色一流,技术更是一流。在整个抚河镇的船工中,无人能及。他从13岁开始,就跟着他的老爹在抚河上行船,不到30岁就开始掌舵。几十年虽风雨坎坷,却一直都顺顺当当,从来没有失过手。抚河镇因河而得名,站在抚河镇最高处的望江楼上远眺抚河,它就像一条银色的巨龙,流过抚河镇。抚河从西向东,一泻千里,波涛滚滚,直至苍梧。抚河发源于猫儿山山脉,水流一路平缓,江面宽阔。然而至抚河镇时,水道突然变得弯曲,怪石嶙峋,两岸悬崖峭壁,杂树丛生,飞鸟鸣叫,猿猴嬉戏。过了抚河镇不远,就是一个险滩,叫乱石滩。乱石滩水情复杂,滩险浪急,江水轰鸣,漩流咆哮声似鬼哭狼嚎,斯时要攻上险滩谈何容易!非要请抚河镇的船工不可,否则,外地人不知水情,十有八九翻船,葬身此地。张德贵和他的伙伴们,接了工,在望江楼要了一坛白酒、几盘猪头肉,吃饱喝足,一抹嘴,一甩上衣,奔江边去了。张德贵把舵,指挥他的兄弟们,下船的、拉缆的,把船缆挂上肩头,把竹篙顶在肩上,扎紧脚步,开始过滩了。张德贵一声令下,大伙齐心协力把船向着滩面攻上去,这时,船工们的号子如轰雷般吼出——“哎哟咦咦哎哟,哎哎哟,无呀无底深呀个潭,怎呀得呀上啰嗬!”“哎哟咦咦哎哟,哎哎哟,无呀无底深呀个潭,怎呀得呀上啰嗬!”那声音,悠扬动听,铿锵有力,在山崖间回荡着;那声音,充满了男人的阳刚之气,富有韵味……喊着一个号子,可过险滩几丈。过了乱石滩,前面江面宽阔,一马平川,水流骤然变得平缓,老板递过钱给张德贵,道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