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芝短段木栽培技术规程DB41-T 1140-2015_第1页
灵芝短段木栽培技术规程DB41-T 1140-2015_第2页
灵芝短段木栽培技术规程DB41-T 1140-2015_第3页
灵芝短段木栽培技术规程DB41-T 1140-2015_第4页
灵芝短段木栽培技术规程DB41-T 1140-2015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ICS65.020.01

B05

DB41

河南省地方标准

DB41/T1140—2015

灵芝短段木栽培技术规程

2015-12-30发布2016-03-01实施

河南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发布

DB41/T1140—2015

前言

本标准按照GB/T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由河南省食用菌协会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由驻马店市农业科学院负责起草,驻马店市蔬菜办公室参加起草。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魏银初、班新河、王震、史红鸽、李九英、孔亚丽、苗保朝。

I

DB41/T1140—2015

灵芝短段木栽培技术规程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灵芝段木栽培的术语和定义、产地环境、菌种、栽培管理、干制、病虫害防治、包装、

标签、运输、贮存和生产档案建立。

本标准适用于灵芝短段木熟料栽培。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3095—2012环境空气质量标准

GB5749—2006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

GB7718—2011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预包装食品标签通则

GB9687—1988食品包装用聚乙烯成型品卫生标准

GB/T12728—2006食用菌术语

GB15618—2008土壤环境质量标准

NY/T391—2000绿色食品产地环境技术条件

NY/T528—2010食用菌菌种生产技术规程

NY/T1731—2009食用菌菌种良好作业规范

NY/T1742—2009食用菌菌种通用技术要求

NY5099—2002无公害食品食用菌栽培基质安全技术要求

3术语和定义

GB/T12728—2006界定的以及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灵芝Ganodermalucidum(Leyss.exFr.)Karst.

属于真菌界、担子菌门、层菌纲、无隔担子菌亚纲、非褶菌目、灵芝菌科、灵芝属的赤芝。

3.2

短段木熟料栽培

将适合灵芝生长的树木截成一定长度的段木,装袋、灭菌后,接上菌种,菌丝长透段木成为菌袋,

将菌袋埋入土中,采取一定的管理措施,使菌袋长出灵芝子实体的栽培方法。

3.3

覆土栽培

将达到菌丝生理成熟的菌袋脱去全部或部分塑料袋后,按一定技术要求埋入土中出芝的栽培方法。

4产地环境

1

DB41/T1140—2015

产地环境质量应符合NY/T391—2000的规定。远离工矿业的“三废”及微生物、粉尘等污染源。选

择地势高燥、环境清洁、通风良好、靠近水源、便于排水和生产操作的地方。

5菌种

5.1品种

采用国家、省(自治区、直辖市)认定品种及适宜本地的主栽品种。

5.2菌种制作

5.2.1菌种生产者应按NY/T1731—2009和NY/T1742—2009、NY/T528—2010的规定制作菌种。

5.2.2母种培养基:采用PDA培养基。

5.2.3原种培养基:94%麦粒+5%木屑+1%石膏,含水量50%±1%。

5.2.4栽培种培养基:88.5%棉籽壳+5%木屑+5%麸皮+1%石膏+0.5%石灰,含水量62%。

6栽培管理

6.1栽培场所

6.1.1地点选择

选在夏季最高气温36℃以下、6月~9月平均气温25℃左右,地势平坦开阔、通风向阳、土质疏松

而略偏酸性(pH5~pH6)、排灌方便、无洪涝灾害、无白蚁危害区块,与生活污染源、禽畜养殖场有

100m以上距离。前2年没有栽培过灵芝。

6.1.2环境质量要求

土壤应符合GB15618—2008规定的二级标准。栽培场地所用水质应符合GB5749—2006的规定。

空气环境质量应符合GB3095—2012规定的二级标准。

6.1.3荫棚

依栽培场地搭建高2.5m~3.0m的棚架,覆盖遮阳网等遮阳材料,棚架四周用遮阳材料围住。

6.2工艺流程

原料选择→菌袋制作→菌袋覆土→菌袋剪口→疏芝管理→移接管理→整芝管理→铺设地膜→灵芝

生长期管理→采收→越冬管理。

6.3原料选择

6.3.1树种

除松、柏、杉、樟、桉、漆树等含油脂及芳香刺激性气味的树种外,其他阔叶树均可用于栽培灵芝。

壳斗科、桦木科、金缕梅科、杜英科等木质比较坚硬、树皮不易脱落、边材多、芯材少的树种较好。

6.3.2木屑

应符合NY5099—2002的规定。

2

DB41/T1140—2015

6.3.3采伐季节

每年11月至翌年1月。

6.3.4原木规格

直径5cm~20cm。

6.4菌袋制作

6.4.1原木截段

砍伐后的原木,将其截成长15cm的短段木,要求断面平整。截断后晾晒1d~3d,短段木含水量应

控制在33%~42%。

6.4.2段木修整

削去段木截面及周围毛刺、剔除分枝条,刮平树皮尖锐部分,以防刺破袋子。较粗段木劈开使

用,直径10cm以下的段木劈为二掰,直径10cm~20cm的段木劈为四掰,利于装袋和灭菌。

6.4.3装袋

6.4.3.1塑料袋应符合GB9687—1988的规定。选用折径17cm~20cm,长33cm~35cm,厚0.004cm~

0.005cm,一端封口的低压高密度聚乙烯塑料袋。

6.4.3.2装袋时,用勺子等器具把含水量适宜的细木屑装入塑料袋底端,高2cm~3cm,把修整好的

段木块大小搭配装进塑料袋,段木块应装实。发现被刺破的塑料袋,用胶布粘住砂眼或微孔。袋口用

细绳扎成活结。垫底用细木屑含水量60%左右,若段木块含水量低于33%,需加大细木屑含水量。

6.4.4灭菌

采用常压蒸汽灭菌。灭菌量应与锅炉蒸汽发生量相匹配,一次灭菌量以段木5000kg以内为宜。用

猛火使料袋内温度快速上升到100℃后保温20h,停火后再焖8h以上。待表面温度下降至70℃后出

灶,运入接种室或接种棚,出灶时防止料袋破损。

6.4.5接种

6.4.5.111月至翌年2月上旬。选择晴天接种。

6.4.5.2当灭菌后的段木温度降至≤30℃时,按无菌操作规程及时抢温接种,菌种应铺满段木截面,

扎好袋口。接种量为50g/袋。

6.4.6培养

6.4.6.1集中发菌,墙式码放10层~12层。控制温度20℃~30℃、空气相对湿度70%以下、避光

培养。接种5d~10d后,每天中午通风1h,以后随发菌时间延长而逐渐加大通风量。菌袋内温度上升

到30℃时及时翻堆、通风。培养60d~70d,菌丝满袋。

6.4.6.2菌袋培养成熟特征:菌丝长满整个菌袋,短段木间菌丝连接紧密,菌袋表面出现部分红褐色

菌被,劈开段木其木质部呈浅黄色或米黄色,部分菌袋出现原基,手指重压有弹性。

6.5菌袋覆土

3

DB41/T1140—2015

6.5.1整畦

6.5.1.1整畦前,通过浇水或凉晒方式调节土壤含水量在16%~18%。去除场地内杂草、石块、瓦砾等

杂物,在晴天翻土15cm~20cm深,经日光暴晒数日后,开厢作畦、开沟。

6.5.1.2畦宽1.0m~1.2m、畦深15cm~20cm、畦长8m~10m。畦间留宽35cm~70cm走道,畦底撒石

灰粉消毒。畦面四周挖好排水沟,沟深30cm。畦沟可用作人行走道。

6.5.2菌袋排放

6.5.2.1在4月~5月份,选择晴天下地排放。把生理成熟的菌袋运到栽培场地,摆放于遮荫棚下,

弱光环境中通风7d~15d以后,于晴天将菌袋下部塑料袋割去1/3,依次竖排畦中,菌袋间距5cm,行

距10cm左右,边排菌袋边覆土,覆土与菌袋顶面相平或高于菌袋顶面1cm~2cm。菌袋覆土后,防止大

水漫灌或被淋雨。

6.5.2.2对不同树种、不同直径、生长差异的菌袋,应分类排放,方便管理。

6.5.3搭建拱棚

菌袋覆土后,及时在畦床上搭设中拱棚或小拱棚。畦床上搭设中拱棚时,每个中拱棚内栽培两畦,

中拱棚顶高160cm~180cm。畦床上搭设小拱棚时,每个小拱棚内栽培一畦,小拱棚顶高45cm~60cm。

6.6菌袋剪口

菌袋覆土一周后,菌丝全部恢复生长。从袋口扎绳内侧将袋口剪下,保留袋口折痕。剪口后,及时

盖上棚膜。

6.7疏芝管理

每个菌袋上保留1个健壮芝蕾,用锋利小刀从基部将多余芝蕾疏去。

6.8移接管理

6.8.1对没有出芝的菌袋,用疏去的芝蕾进行移接。

6.8.2移接时,用利刀把长5cm左右的芝蕾削成楔形,插于菌木顶部的树皮与木质部之间,同时用力

稍按楔形芝蕾两侧的菌木使芝蕾固定。移接后保持棚内空气相对湿度在85%左右。

6.9整芝管理

6.9.1若相邻灵芝间距过近,可用小树枝等将芝柄轻轻撑开,使相邻灵芝各自生长,不相粘连。

6.9.2对生长过快的芝柄可以留3cm~5cm长,将其余部分剪去,进行移接利用。保证灵芝生长整齐一

致。

6.10铺设地膜

6.10.1芝柄长至5cm~7cm时,拔除畦内杂草。

6.10.2若畦床泥土发白,应重喷水一次,使土壤含水量达到19%~22%。

6.10.3将地膜铺设在畦床内灵芝菌柄上面,用竹签等工具将芝柄相应位置的地膜划孔,便于芝柄透出

地膜。

6.11灵芝生长期管理

6.11.1温度

4

DB41/T1140—2015

原基形成及芝蕾分化期,棚内温度控制在20℃~30℃为宜;芝柄伸长及菌盖扩展期棚内温度控制

在30℃以内为宜;子实体成熟期,棚内温度控制在22℃~30℃为宜。通过遮阴、喷水、掀膜通风等方法

调节出芝场的温度。

6.11.2水分

原基形成及芝蕾分化期,空气相对湿度保持在90%左右;芝柄伸长及菌盖扩展期,空气相对湿度保

持在85%~95%;子实体成熟期,空气相对湿度保持80%~85%。子实体成熟期尽量少喷水,保持土壤湿润

状态即可,因为这时是孢子粉大量发生的时候,喷水会将孢子粉冲掉。灵芝采收前7d~10d停止喷水。

6.11.3通风

原基形成、芝蕾分化及芝柄伸长期,少通风或不通风;菌盖扩展期,空气中二氧化碳含量高于0.05%

时,晴天,白天揭膜放风,夜间封闭棚膜增湿、保温;雨天,封闭棚膜,以免被雨水冲刷。子实体成熟

期,孢子粉大量弹射,晴天,拱形棚两端开直径30cm左右的通风口;雨天棚门两端关闭,防止雨水冲刷

灵芝。

6.11.4光照

6.11.4.1.1原基形成期需100lx~1000lx的散射光,芝柄伸长期需光照强度3000lx~15000lx,菌

盖扩展及子实体成熟期需光照强度15000lx~50000lx。

6.11.4.1.2根据气温和日照情况调控遮荫度。6月中旬前,半阴半阳管理;6月中旬~9月中旬,六

阴四阳管理;9月中旬后,半阴半阳管理。对整个棚的遮阴应统一安排,使光照均匀,不致产生偏光,

防止灵芝偏向生长。避免阳光长时间直射。

6.12采收

6.12.1以采集子实体为主的品种采收

6.12.1.1采收标准:菌盖不再增大,边缘有增厚层;菌盖上有弹射的少量褐色孢子并在表面覆盖

0.5mm~1.0mm厚的孢子粉;菌盖上表面完全为褐色,下表面鲜黄色或乳白色,且色泽一致。

6.12.1.2采收时间:子实体成熟时需及时采收,采收时间大约是黄、白色生长圈消失后的20d~25d。

采收过迟子实体会产生霉变。

6.12.1.3采收方法:在晴天用果树剪刀在菌盖以下1.5cm~2cm芝柄部位剪下菌盖。采收二茬灵芝准

备越冬时,用手握住芝柄基部从菌材上摘下。采收时不得污染菌盖背面,防止碰伤、压伤和粘上杂质。

6.12.2多孢品种采收

6.12.2.1孢子粉采收

6.12.2.1.1采收标准:菌盖上有大量的褐色孢子粉。

6.12.2.1.2采收时间:经过约30d~40d的弹射,孢子陆续释放完毕,弹射量逐渐减少时。

6.12.2.1.3采收方法:采用地膜法收集孢子粉。释放孢子前,将棚内地膜清理干净。采收时,先将菌

盖上的孢子粉刷下,然后将接粉薄膜上的孢子粉刷下,将前后收集的孢子粉分别放置在不同的干净容器

里。也可采用套筒盖纸法或风机吸附法等收集孢子粉。

6.12.2.2子实体采收

孢子粉采收后,及时采收子实体。用用手握住芝柄基部从菌材上摘下。

5

DB41/T1140—2015

6.13越冬管理

6.13.1采收结束后,及时清场,菌袋直接在拱棚内越冬。也可撤去拱棚膜,对外露的菌袋用泥土覆盖

保护,厚度2cm~3cm。或用秸杆覆盖厚5cm~10cm。

6.13.2翌年春天清明节过后,去除覆盖物,按6.7~6.12及第7章~10章相关规定进行管理。

7干制

7.1子实体干制

在采收当天使用热风循环烘干机将子实体烘干,起始温度35℃,每小时上升1℃~3℃直至上升到

55℃并保持,烘烤至含水量≤13%即可,烘烤温度要先低后高,逐渐上升;烘干时控制好进出风量,风

量要求先大后小。

7.2孢子粉干制

7.2.1孢子粉采收当天应及时干制,干制方法有晒干、晾干或烘干。

7.2.2晴天时采收后及时在洁净的塑料薄膜上摊晒,曝晒时间1d~2d;遇阴、雨天及时晾干或晾后烘

干。晾、晒时选择避风向阳的场所或无风的天气。

7.2.3烘干时,使用热风循环烘干机或专用烘干机。烘箱温度控制在50℃,并控制好进出风量。

8病虫害防治

8.1防治原则

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原则。

8.2防治方法

8.2.1以农业防治、物理防治措施为主,化学防治措施为辅。

8.2.2发现灵芝谷蛾、灵芝夜蛾、球覃甲、毛蕈甲等害虫危害,可采用磷化铝片剂熏蒸杀虫,每次每

3m3空间放2片磷化铝,密闭6h~8h。

8.2.3菌袋局部被污染,可用石灰乳涂抹侵染部位。

9包装、标签、运输及贮存

9.1包装

干燥后的灵芝孢子粉、子实体采用无污染、清洁、干燥、无破损的塑料袋盛装,宜真空密封,再用

纸箱进行外包装,或装入双层袋(一层塑料袋,一层编织袋)或其他防潮容器,并标明品名、规格、产

地、批号、重量、包装工号、包装日期等。

9.2标签

按GB7718—2011规定执行。

9.3运输

6

DB41/T1140—2015

运输工具应清洁、卫生、干燥。不得与有毒、有害、有异味的物品混装、混运。运输时应防雨、

防潮、防暴晒。

9.4贮存

产品应贮存于通风、阴凉、干燥、避光、地面整洁、无缝隙、易清洁的仓库内,严禁与有毒、有害、

有异味的物品混放。产品堆放时,应用离地面10cm以上的木制、塑料垫板等铺垫地面。产品堆垛应离

四周墙壁50cm以上。堆垛间应保留50cm~70cm通道。一般情况下,贮存期不要超过一年。

10生产档案建立

在生产过程中建立栽培管理和采收加工等相关的档案,并且档案记录保存三年以上。

7

DB41/T1140—2015

前言

本标准按照GB/T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由河南省食用菌协会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由驻马店市农业科学院负责起草,驻马店市蔬菜办公室参加起草。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魏银初、班新河、王震、史红鸽、李九英、孔亚丽、苗保朝。

I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