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议论文阅读(原卷版)-2022-2023学年七年级语文上学期期末专题复习_第1页
10议论文阅读(原卷版)-2022-2023学年七年级语文上学期期末专题复习_第2页
10议论文阅读(原卷版)-2022-2023学年七年级语文上学期期末专题复习_第3页
10议论文阅读(原卷版)-2022-2023学年七年级语文上学期期末专题复习_第4页
10议论文阅读(原卷版)-2022-2023学年七年级语文上学期期末专题复习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1议论文阅读(一)(2022·广东揭阳·七年级期末)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纪念白求恩(节选)毛泽东①白求恩同志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祌,表现在他对工作的极端的负责任,对同志对人民的极端的热忱。②每个共产党员都要学习他。③不少的人对工作不负责任,拈轻怕重,把重担子推给人家,自己挑轻的。④一事当前,先替自己打算,然后再替别人打算。⑤出了一点力就觉得了不起,喜欢自吹,生怕人家不知道。⑥对同志对人民不是满腔热忱,而是冷冷清清,漠不关心,麻木不仁。⑦这种人其实不是共产党员,至少不能算一个纯粹的共产党员。⑧从前线回来的人说到白求恩,没有一个不佩服,没有一个不为他的精神所感动。⑨晋察冀边区的军民,凡亲身受过白求恩医生的治疗和亲眼看过白求恩医生的工作的,无不为之感动。⑩每一个共产党员,一定要学习白求恩同志的这种真正共产主义者的精神。1.对上段文字内容归纳正确的是()A.从前线回来的人都被白求恩的精神所感动。B.指出不少自私自利的共产党员至少不能算真正的共产党员。C.赞扬白求恩同志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D.白求恩同志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表现在他对工作的极端的负责任,对同志对人民的极端的热忱。2.对选段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在叙述白求恩的情况时,有正面介绍,也有侧面介绍。B.选文共分三个层次,正确的划分方法应是: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⑩。C.选文采用了夹叙夹议的写法。D.文中用了三个双重否定句,其作用是:强调白求恩的精神感人之深。3.选段批判不少人对工作、对同志、对人民的态度,有什么作用?(二)(2022·广东韶关·七年级期末)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在阅读中走向人生开阔处张贺①“读书之乐乐何如,绿满窗前草不除。”南宋诗人翁森曾写过诗歌《四时读书乐》,认为春夏秋冬一年四季读书各有独特的乐趣。但事实证明,在平淡的四季转换中读书,或许不如某些特殊时期更令人印象深刻。比如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人们无论是读书的数量还是质量,都远远超过平时。据一家社交媒体发布的《2020网民阅读报告》显示,疫情防控期间,56.2%的受访者表示读书量有所增加,三成多网民的读书量甚至超过了过去一年的总和。而另一家主营电子书的网站发布的报告也显示,有超过七成读者反馈自己在疫情防控期间的阅读量较平日有所增加。②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疫情迫使生活的节奏慢了下来,以往匆匆流逝不知去往何方的时间似乎一下子多了起来,人们也就有了更多的时间抚卷细思。虽然病毒阻挡了外出的脚步,但阅读让我们的精神世界打开了新的“窗口”。最能代表这种阅读主张的,莫过于那张流传甚广的照片:在武汉一所方舱医院里,一位戴着口罩躺在病床上的年轻人仍然手捧书籍、专注阅读,将喧嚣与不安隔在了书籍之外。有人说,“有书香滋润的灵魂不会枯萎”。的确,在困境中寻找方向,在逆境中寻找支撑,还有什么比书籍更能抚慰心灵、鼓舞斗志呢?③生活在今天的读者无疑足够幸运。很多人还记得,改革开放之初,人们常为了买到一本新书而在书店门口排起长队,为了留住一本心爱的名著而连续几夜不眠不休地抄书。今天,中国每年出版新书多达几十万种,纸质书、电子书等任人选择,即便足不出户也能畅享好书。从这个角度说,人们离书更近了。但随着方寸屏开始占据更多人的阅读时间,人们似乎又离书越来越远了。我们在朋友圈里,点赞,在微博上查看热搜,在兴趣小组里寻找影评,跳出的弹窗将我们带往新奇丰富的网络世界。数据显示,近十余年来,我国人均年阅读量一直徘徊在5本以下。有人担忧,在数字化时代,阅读变得越来越短,越来越浅,越来越碎片化,人们越来越没有耐心阅读稍微厚一点的图书。④看到这样的倾向,有些人通过深度阅读,改变碎片化的阅读习惯,也带动更多的人回归书本。在疫情防控期间,一所大学的图书馆特意精选了《四书章句集注》《乡土中国》《梦的解析》等电子书,通过微信公众号等途径推送给读者。这些严肃的经典著作再次引起读者的兴趣,目前已收到师生们的上百篇书评。类似的阅读不断叠加,就能引领更多的人游向书海的深处。⑤书籍尤其是经典书籍是承载知识和记忆的宝库,探索这座宝库里的珍藏,需要耐心、沉静和时间。疫情影响了我们的生活,但也让我们暂别了匆忙、浮躁,为我们创造了亲近经典的机缘。很多人利用这段特殊时期,拿起了曾经想读而没有时间读、读过还想重读的书,在阅读中获得精神的慰藉与知识的提升。而在更长远的人生之路上,我们需要涵养更多的沉静与耐心,让一本本好书陪伴我们度过每一个不同的人生阶段,让书籍成为一块块铺路石,引领我们稳稳地走向人生的开阔处。(《人民日报》2020年06月10日05版)4.第①自然段划线句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论述了什么问题?5.下面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思路清晰:先写疫情期间读书多,又分析了读书多的原因和读书的作用,接下来分析了目前读书让人担忧的状况和改变的措施,最后照应开头疫情中读书,并鼓舞人们多读好书,走向人生的开阔处。B.疫情影响了我们的生活,但也让我们告别了匆忙、浮躁,为我们创造了亲近经典的机缘。C.我们需要涵养更多的沉静与耐心,让一本本书陪伴我们度过每一个不同的人生阶段,让书籍成为一块块铺路石,引领我们稳稳地走向人生的开阔处。D.本文的中心论点是:疫情期间读书多。6.阅读下面链接材料,写出你的发现,并结合上文内容谈谈你的感悟。【链接材料】一名旅居上海的印度工程师孟莎美的文章《令人忧虑:不阅读的中国人》,在网上引起热议。还有资料显示:2012年,我国1870周岁国民人均纸质图书的阅读量为4.39本。而韩国人均年阅读量约为11本,法国约为8.4本,日本8.48.5本,美国8.7本。犹太人平均每人一年读书64本,中国人扣除教科书平均每人一年读书连1本都不到。北欧国家人均年阅读量达到24本,而我国年人均阅读量仅为6本。(三)(2022·广东韶关·七年级期末)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临事而惧①人不该是无畏的。②少年,怕蛇、怕黑、怕疼,像是天生一副小胆,自然而然。③浮世半生,以为已经修得坐怀不乱,恰逢上老下幼,时时悬心。④鹤发迟暮,该是无惧无畏了吧,偏偏,这样的年数已禁不起阔别,怕说再见。见一面,少一面。杨绛回忆钱钟书说,那个时候的他故意慢慢走,让我一程一程送。送一程,说一声再见,又能见上一面。并非不甘此生,只是不忍留她一人孤零零在世。⑤临事而惧,不是内心不够强大,而是心中珍重。⑥春日,风一暖,花就开了。红破白露、半开素面、嫣红姹紫……是梅花、杏花、百花……饱饱地看,看个够,不可辜负。有人酣畅,有人恐慌;花开得早了,春就要去得快。⑦临事而惧,不是不愿面对,而是惧怕时间太快,不经用。⑧别离苦,所以离人会怕;思念催人老,所以不得相逢的人会怕;身在异乡,十日九风雨,酒醉也无人问,所以游子会怕;无限风光在险峰,所以攀登的人会怕……人因为怕,开始学习借取。⑨临事而惧,不是不够底气,而是把事当回事,确认自己是否有足够力量担当。⑩惧,是一种态度,诚惶诚恐,谨言慎行。胆气丰满,却又如履薄冰。把着小心,时时在意,步步留心,不草率,不出错,不过失,四平八稳,从从容容。越博识,越谦逊。知道的越多,越清醒自己的匮乏。无知者无畏,书读得多、人见得全的人,总“小胆”,谦谦君子如是。⑪常常很长时间,不敢写字,觉得无能为力,好些诗人、作家,似极了绝峰,辨识度那么高,是如何努力也达不了的远方。只有低头,才能确认自己存在。可是,并不想就此作罢,总要写出来,憋着也不是个事,写了就对了,那是一件需要做的事,无从回避。于是,一边惶恐敬畏,一边执意无畏,试着走出自己的路,且不会想到放弃。⑫临事而惧,不是无所作为,而是有所认定,这是对自己最好的善待,自然而然地成全。⑬持久卑以自牧的人,往往安之若素,凹凸不惊。抬头欢喜,低头自在,悠然自处。事来了,气定神闲,泰然自若。⑭不论是狂妄的心,还是自卑的心,不管不顾,照样会欣欣向荣,像天底下的作物。任由它们自生自长,是天底下最冒险的事,十分可怕。⑮不慕人,不卑己,尊人有分,敬人有度。与人相见,大气而华丽;与人相谈,如沐春风,恰如其分的样子。不敢自大,更不会自卑,带一点惧。⑯只该是这样轻轻地惧!⑰怕,重了,就成了怯!可以惧,但不能怯!怯生生的,像是中气不足,缺少安全感!⑱看事重,做事慎,就是临事而惧,做人应当临事而惧。⑲一点点怕意就够了,惧,刚刚好!(有改动)(注:卑以自牧——语出《易·谦》,指以谦卑自守。)7.对全文的中心论点,概括最正确的一项是(

)A.人不应当无所畏惧。 B.做人应当临事而惧。C.做人应当有所担当。 D.人,怕不能重,怯不能多。8.文章从哪四个方面指出了“临事而惧”的含义?请简要说说。9.第④段划线部分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论证了什么观点?(三)(2022·广东清远·七年级期末)阅读下面实用类文章,完成各题全民阅读,一个都不能少子衿①第26个世界读书日刚过去,阅读这一话题的关注热度犹在。阅读不是谁的专利,而应是全民的生活方式。②都说“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踏上这道阶梯的,不该只是少数人。无论是立足于知识社会之需、学习型社会之义,还是着眼于提升国民素质、为现代化建设提供智力支撑,都需要着力建设书香中国,厚植学习土壤,培育阅读氛围。阅读不该是部分人的专享,而应是“阳光普照下,雨露共生长”。我们追求全民阅读全覆盖、无盲区的目标,“一个都不能少”。③既然是“一个都不能少”,就应该照顾残疾人等特殊困难人群的阅读需求。早在2017年9月,由五个部门联合实施的“盲人数字阅读推广工程”就正式启动,旨在用无障碍阅读解决盲人群体的“阅读难”困境。④既然是“一个都不能少”,就应该照顾农村贫困人口的阅读需求。在乡村,农家书屋、社区书屋、乡镇综合文化站、阅报栏等规模不断扩大,数量不断增加,呈现出村村有书屋的图景。这些书屋已成为慰藉农民心灵的精神家园。某种程度上,知识普惠,就是要拉平知识获取上的城乡鸿沟,让农村人也读得起书、学得起知识。⑤当下,增强普惠性阅读资源的供给,为全民阅读提供软硬件支持,需要包括政府、企业在内的全社会共同努力。对政府而言,搭建完善的全民阅读社会基础设施,提供阅读均等化服务,就显得尤为重要。对社会力量来说,提供能满足人们需求的普惠性图书产品与服务,让农村人口能无差别、低成本获取知识资源,也大有可为。近几年,短视频等工具的出现,确实带动了“一屏万卷”阅读风尚的形成。但也要看到,碎片化、散点状的浏览播放,仍难替代系统化、专业化的“书面阅读”。只不过,不论是内容供给上的匹配度相对不足,还是纸质书价格普遍偏高,都成了培育农村阅读氛围的掣肘。⑥让更多人参与阅读,还需要多方发力支持。比如,近日某电商上线的“快乐读书月”活动,用5000万元读书基金对中外经典名著、畅销图书等进行专项补贴;在世界读书日之前,该电商联合国内30余家出版社及图书出版公司,让平台近8亿用户以低价实现“悦读”。⑦“读书,是门槛最低的高贵。”不断降低阅读门槛,让农村贫困人口读得起书,让城乡知识获取鸿沟渐次缩减,是对知识普惠的应有注解,也是推进“全民阅读”的内在要求。(选自2021年4月28日《中国青年报》,有删改)10.下列对本文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观点鲜明,思路清晰,全文是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来布局的。B.碎片化、散点状的浏览播放,难以替代系统化、专业化的“书面阅读”。C.第⑥段运用举例论证的方法,论证了“电商平台”为推进全民阅读发挥积极作用。D.“一个都不能少”,是“全民阅读”的价值所在,也是推动此项工作的内在要求。11.根据文章第②段内容,列举作者倡导“全民阅读”的理由。12.结合文章内容,说一说实现“全民阅读”应该从哪些方面努力。(四)(2022·广东·新会陈经纶中学七年级期末)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激活红色文化的“流量”密码郑士鹏①新媒体的快速发展引发了新一轮的文化变革,相较于信息单向度传播的时代,当前的文化环境更加开放,文化内容更加丰富,文化传播形式也更加多样。红色文化作为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真实地记录着党和人民推进中国革命、建设与改革的进程,镌刻着无数爱国志士为保家卫国、为追寻民族复兴而流血牺牲的动人事迹。这些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理应成为“流量时代”的“顶流”,并以更扎实的文化品质,更精细的文化创意,更高尚的文化情操引领新时代的文化风潮,让红色文化经典代代相传。②激活红色文化的“流量”密码,要握紧资源这把钥匙。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历经百年积淀的红色文化蕴藏着取之不尽的丰富资源,在中国民族文化发展史上具有极为重要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与社会价值。因此,传承和发展红色文化,关键在于率先做好对红色文化的开发与保护工作,从而为提升红色文化在网络新媒体中的影响力奠定扎实的资源基础。③一是需在坚持保护优先、应保尽保原则的基础上,全面梳理,深入挖潜,明确红色文化资源的价值等级,对红色文化资源进行分类、分级管理与理性开发,确保红色文化资源的完整性和客观性。二是应充分凝练出红色文化的鲜明特色,结合红色文化来源地的历史传承与地域特色,将资源开发聚焦于对区域独特历史的梳理上,除对革命遗址及红色文物的保护开发之外,还应深挖存在于群众记忆中的无形红色文化,使那些不应被遗忘的红色记忆走进大众视野。④激活红色文化的“流量”密码,要善用媒介这一利器。在各类网络流行文化“霸屏”的时代,“网言网语”“有声读物”“直播PK”等成为了大众文化消费的重头戏。而之所以此类文化内容始终“流量在线”,受到大众的欢迎和喜爱,关键在于其充分利用了新媒体这一信息传播利器,特别是具有一定受众影响力的权威新媒体平台,更是成为了文化与舆论的聚集地。因此,红色文化要想争取到更多的“流量”,始终绕不开对新媒体平台的开发和善用。⑤一是要组建新媒体平台传播梯队,建立红色“流量”动态循环的新媒体文化“公共空间”,联合权威信息传播单位打造红色文化资源融媒体聚合平台,为红色文化的时代传播提供新载体、新渠道,依托权威平台的信息可信度和庞大受众基数优势,营造网络新媒体红色文化的良性传播环境。二是提升新媒体红色文化传播内容的趣味性、互动性与审美性,注重文化情境营造,增强受众对红色文化场景的融入感。在创造中将红色文化以数字化、网络化、互动性的形式解读出来,真正让受众参与其中,自觉成为红色文化的时代传播者。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对我们共产党人来说,中国革命历史是最好的营养剂。多重温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的伟大历史,心中就会增添很多正能量。在这里,重温不仅仅是对历史的回顾,更是以更为新颖的方式去还原原汁原味的红色文化。为此,要号召知名自媒体团队、制作人、公众人物等主体,围绕红色文化制作内容精良的短视频、撰写优秀的网络文学作品等,带动受众共同重温红色精神、红色岁月、红色故事,引领大众在追忆中萃取红色文化的基因密码,协力推进红色文化在“流量”时代的传承与创新。⑥激活红色文化的“流量”密码,要筑牢安全这道防线。文化安全是我国国家总体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实现民族文化复兴的进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也是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保障。当前,警惕文化失守危机已经成为传承和发展红色文化的紧迫任务。在网络新媒体这一“文化工厂”快速制造“流量文化”的背景下,应从防范复杂的社会思潮干扰的角度,筑牢红色文化的安全防线,确保红色文化在主流文化中的引领地位。⑦一是建立具有一定历史保存价值和学术研究价值的网络红色文化数据库,以详实的革命历史资料驳斥存在于网络新媒体中的历史虚无主义论调,使红色文化成为有力的历史证据,以发人深省的革命历史唤醒受众的文化安全意识,增强人们的文化危机感,凝聚起人民的力量,共同维护民族历史的尊严。二是推动红色文化产业经济的蓬勃发展,培育和吸纳红色文化的青年研究者和创作者,不断开展具有一定社会和网络影响力的优质红色文化传承活动,使“马克思主义·青年说”“闪亮的坐标”等优质文化内容进一步引领大众文化需求,从而占领红色文化的网络新媒体阵地,真正激活红色文化的“流量”密码,打开通往民族文化复兴的时代之门。(选自《光明日报》,有改动)13.下列对上述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红色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它真实地记录着党和人民推进中国革命、建设与改革的进程,镌刻着无数爱国志士为保家卫国、为追寻民族复兴而流血牺牲的动人事迹。B.文化失守危机是指在复杂的社会思潮干扰下网络新媒体快速制造的“流量文化”冲击了红色文化的安全防线,剥夺了红色文化在主流文化中的引领地位而引发的危机。C.“有声读物”“马克思主义·青年说”与“闪亮的坐标”等文化均属于优质的红色文化。D.“握紧红色文化资源”“善用新媒介平台”与“筑牢文化安全”,是激活红色文化“流量”的密码。14.激活红色文化的“流量”密码,为什么要善用新媒体平台?15.红色文化有哪些价值?请结合文章举一个例加以说明。(五)(2021·广东佛山·七年级期末)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以科普抵御“科学流言”喻思南①移动互联时代,信息触手可及,传播速度加快。在这种背景下,一些专业人士认为不靠谱、难以产生影响的“科学流言”,如果不及时予以澄清,很可能引发难以预料的后果。例如,网络曾经谣传的“蛆橘事件”“打针西瓜”,导致一些地方的优质农产品滞销;有的“致癌提醒”“民间偏方”,让一些老年人误入养生歧途。面对层出不穷、不断变换花样的流言,及时精准的辟谣十分必要。与此同时,如何主动出击、更有效抵御“科学流言”,也成为当代科普工作亟待破解的课题。②假借科学之名的流言时常出现,一定程度上是因为权威声音缺位。的确,公众对与自身相关的卫生健康、食品安全、气候环境等信息比较敏感,一旦遇到困惑,如果没有及时、权威的信息,不少人会“宁可信其有”。有的人出于关心把不实信息转发给亲朋好友,无形中助推了流言的传播。在一些领域,科普供给与人们需求之间存在着差距。其中一个原因也在于,传统科普在内容选择、表达方式等方面还存在改进空间。就此而言,转变科普理念,多从公众需求出发,让及时权威的声音抵达更多人,才能让科学跑在流言前面。例如,气象部门在预告天气信息之外,还时常解答老百姓冷暖关切,赢得了好评与认可。③提高对“科学流言”的免疫力,培养科学素养是关键。许多披着科学外衣的流言,虽然不时夹杂着专业术语,甚至煞有介事地引用科学期刊,但只要稍加思考判断,并不难发现其破绽。比如,一些网文喜欢用“绝对”“最”“百分百”等字眼,论证也往往似是而非;搞移花接木之术,把一些尚无定论的意见作为“知识”传播。这些,都违背了基本的科学逻辑、表达规范。据调查,近年来,我国公民具备科学素养比例保持较好的增长态势,但科学精神培育相对缓慢。提高科普质量,既介绍具体知识,又传播科学思维,努力提升全民科学素养,全社会抵御“科学流言”的根基才会更稳固。④“科学流言”的传播,有着复杂的社会心理因素,难以完全禁绝。面向未来,科普工作任重道远,仍须久久为功。大力发展科普产业,健全完善引导全社会参与科普的机制,有助于凝聚合力、弥补传统机构力量的不足,快速响应公众科普期待,更好满足不同层次、不同年龄阶段人群的科普需求。(选自《人民日报》2020年11月30日,有删减)16.本文依次介绍了“科学流言”传播广的原因是__________和__________,然后提出抵御“科学流言”的方法是___________。17.下面哪个例子不能从正面论证第③段观点的是A.云勇森林公园建立了一条中药材知识长廊,传承中药知识。B.某保健品公司聚集老人,介绍他们公司保健品的神奇功效。C.学校组织学生参观海天酱油阳光工厂,了解酱油的酿造工艺和生产过程。D.溢达公司组织员工开展生产安全消防演练并学习正确使用灭火器的方法。18.“面向未来,科普工作任重道远”,结合文章内容谈谈如何有效开展科普工作。(六)(2021·广东梅州·七年级期末)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尊严是自己给的叶春雷①我们常常产生一种错觉,以为尊严是别人给的,因为别人尊重我,我才有尊严。其实这种想法是错误的,真实的情况是,因为自己有尊严,别人才会尊重我。②产生这种想法,是因为一部叫《先生》的专题片。有一集讲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1948年,解放军占领张家口,即将进入北京。梅校长选择离去,他到了美国,管理清华大学庚款奖学金。美国人曾经返还部分庚子赔款作为奖学金,帮助成立清华大学,并资助清华大学优秀学生到美国留学。据专题片介绍,梅校长是出了名的“老抠”,最有说服力的一点,就是他给自己定的薪水是月薪300元。当时台湾当局觉得过意不去,要求梅校长将薪水提升到月薪1200元,但是遭到梅先生的拒绝:“我自己定下的规矩,怎么能自己改动呢?”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不仅是梅先生的清廉,还有梅先生的慎独精神。手中握着这样大一笔基金,随便手松一点,就可以让自己过得舒服一些,而且“政府”也开了口,何必如此自苦?甚至还近乎自虐。但梅先生没有放松对自己的要求,他如此严苛地对待自己,实际上,他让自己活得非常有尊严,这样才赢得大家的一致尊重。③一个人的尊严,不是别人的恩赐,其实是自己给自己的,是道德自律的自动生成物。像梅校长这样有慎独精神的人,尊严感也就随之产生。而且我还想强调的一点是,不是我有钱或者有权势,我就活得有尊严。尊严来自一个人的道德自律,和你的财富与权势没有直接关系。但是,一个有钱、有权势的人,大家都会来奉承他,他不是很有尊严吗?我想说的是,那不是尊严,那只是一种威压。这种威压随金钱和权势的累积而不断强化,也会随金钱和权势的消减而消减。当他抱怨世态炎凉的时候,其实只是在抱怨他丧失了金钱和权势的威压,所以大家不尊重他了。如果我是一个靠道德自律赢得自身尊严的人,我就不会抱怨世态炎凉。因为这种尊严一旦形成,就永远不会丧失,除非你腐化堕落。比起嗟来之物的金钱和权势,尊严感自然要牢靠得多。梅校长临终的时候,人们惊讶地发现,这样一个有相当社会地位的知名人士,居然没有一分钱的积蓄。我想,大家绝不会说:“梅校长真是穷困潦倒啊!”大家只会说:“这是一个多么有尊严的人啊!”④当我们明白了尊严不是金钱和权势的附属品,尊严只能是道德自律的衍生物,我们就可以理直气壮地说,即使我一文不名,即使我毫无权势,我也是可以给自己尊严的。明白了这一点,我们就会理解,为什么孔子赞扬颜回“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了。颜回的快乐,是一种拥有尊严的快乐。同样,在《庄子》里,庄子提到颜回的同学原宪,那也是一个穷困潦倒却活得非常有尊严的人。当原宪的另一位同学——大富豪、大外交家、社会名流子贡乘着大马车经过原宪居住的陋室,而对原宪进行揶揄挖苦的时候,原宪傲然地说:“像你这样靠拉帮结派、逢迎媚世、毫无操守换来的宝马香车,我根本不屑一顾。”子贡是否如原宪说的那样不堪,我们不去讨论,但我想说,原宪对自己的操守有一种自信,所以他虽然穷困潦倒,但依然是一个有尊严的人。⑤一个人一旦活得有尊严感,那即使瓮牖绳枢、瓦灶绳床,也可以怡然自乐,如陶渊明采菊东篱,一样赢得他人的理解和尊重。(选自《读书文摘》,有删改)19.文章的中心论点是:______20.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论据分为道理论据和事实论据,选文第②段只用了事实论据。B.选文第③段论证了“靠道德自律赢得自身尊严,这种尊严一旦形成,就永远不会丧失”的道理。C.选文第④段中“明白了这一点”中的“这”指的是“尊严不是金钱和权势的附属品,尊严只能是道德自律的衍生物”。D.陶渊明不为五斗米而向乡里小人折腰的故事可以作为本文的论据。21.选文第②段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七)(2021·广东汕头·七年级期末)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学会自信①自信的第一境界是:“我能”,即对自己所具备的能力和所能达到目标充满信心。②以解放黑奴而名垂青史的美国前总统林肯的失败清单是这样绵长:1832年,失业,竞选州议员,失败。1833年,办企业,倒闭。1834年,竞选州议员,成功。1835年,订婚,即将结婚时未婚妻去世。1836年,患神经衰弱症,许多人认为他不可能再站起来。1838年,竞选州议会议长,失败。1843年,竞选国会议员,未成。1846年,再次竞选国会议员,当选。1848年,试图连任,落选;申请担任州土地官员,被拒。1854年,竞选参议员,失败。1856年,竞选副总统提名,未成。1858年,再一次竞选参议员,仍败。③对此,林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