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3高考备考诊断性联考卷(二)理综试题-高中生物_第1页
333高考备考诊断性联考卷(二)理综试题-高中生物_第2页
333高考备考诊断性联考卷(二)理综试题-高中生物_第3页
333高考备考诊断性联考卷(二)理综试题-高中生物_第4页
333高考备考诊断性联考卷(二)理综试题-高中生物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4届“3+3+3”高考备考诊断性联考卷(二)理科综合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场号、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在试题卷上作答无效。3.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满分30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以下数据可供解题时参考。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C—12

N—14

Na—23

Cl—35.5

Ti—48

Ga—70一、选择题:本题共13小题,每小题6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噬菌体是专门以细菌等微生物为宿主的病毒,每种噬菌体只寄生在特定的宿主菌体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可利用普通光学显微镜观察噬菌体的结构B.噬菌体可在自身核糖体上合成蛋白质外壳C.可用噬菌体作为载体将目的基因导入动物受精卵中D.可利用噬菌体进行细菌鉴定来追查某些传染病的致病细菌【答案】D【解析】【分析】 噬菌体是病毒,没有细胞结构,过寄生生活,遗传物质是DNA。【详解】A、噬菌体是病毒,无细胞结构,无法用光学显微镜观察,需要借助电子显微镜观察,A错误;B、噬菌体是病毒,无细胞结构,无核糖体结构,其蛋白质外壳是在宿主细胞的核糖体上合成的,B错误;CD、 噬菌体有严格的宿主特异性,只寄居在易感宿主菌体内,不适于用于将目的基因导入动物细胞,故可利用噬菌体进行细菌的流行病学鉴定与分型,以追查传染源,C错误;D正确。故选D。2.某同学欲探究某种竞争性抑制剂(会和底物竞争酶的结合位点,影响底物与酶的正常结合,从而抑制酶活性)对酶促反应速率的影响,在酶量、反应时间和底物种类都相同的情况下进行了甲、乙两组实验(其中一组加入竞争性抑制剂,另一组未加),分别绘制了甲、乙两组酶促反应速率随底物浓度变化而变化的曲线,如图所示。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乙组加入了一定量的竞争性抑制剂B.竞争性抑制剂通常与底物结构相似C.由图示结果可知,底物浓度会影响酶的活性D.增加底物浓度可减缓竞争性抑制剂的抑制作用【答案】C【解析】【分析】1、竞争性抑制作用:抑制剂与底物竞争与酶的同一活性中心结合,从而干扰了酶与底物的结合,使酶的催化活性降低的作用。

特点为;a.竞争性抑制剂往往是酶的底物类似物或反应产物;b.抑制剂与酶的结合部位与底物与酶的结合部位相同;c.抑制剂浓度越大,则抑制作用越大;但增加底物浓度可使抑制程度减小。

2、非竞争性抑制作用:抑制剂不能与游离酶结合,但可与ES复合物结合并阻止产物生成,使酶的催化活性降低。

特点为:a.抑制剂与底物可同时与酶的不同部位结合;b.必须有底物存在,抑制剂才能对酶产生抑制作用。【详解】A、抑制剂与底物竞争与酶的同一活性中心结合,从而干扰了酶与底物的结合,使酶的催化活性降低,从而影响反应速率,由图可知乙组加入了一定量的竞争性抑制剂,A正确;B、竞争性抑制剂因与底物有相似的结构而与底物竞争酶的活性位点,B正确;C、影响酶活性的因素主要包括温度、酸碱度、酶的抑制剂、激活剂、离子浓度、压力等,C错误;D、由图可知,随着底物浓度的增加,曲线乙的反应速率在增大,添加竞争性抑制剂后,在底物浓度足够大时,底物与酶的活性位点结合的概率增大,增加底物浓度可使抑制程度减小,D正确。故选C。3.图为某种单基因隐性遗传病的系谱图(不考虑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该病可能是人类红绿色盲B.Ⅱ3与Ⅱ5的基因型可能不同C.Ⅲ3与Ⅲ4再生育一个男孩,其患病的概率一定是1/2D.若Ⅳ1携带该病的致病基因,则其致病基因一定来自Ⅰ2【答案】A【解析】【分析】根据题干信息,图为某种单基因隐性遗传病的系谱图(相关基因用B/b表示),假设为伴X隐性遗传病,Ⅰ2与Ⅰ4基因型均为XbXb,Ⅱ4基因型均为XbY;若为常隐性遗传病,Ⅰ2、Ⅰ4、Ⅱ4基因型均为bb,其余个体基因型均为B_。【详解】AB、人类红绿色盲是伴X隐性遗传病,若该病为伴X隐性遗传,Ⅰ1、Ⅰ3基因型为XBY,Ⅰ2、Ⅰ4基因型均为XbXb,Ⅱ3、Ⅱ5基因型为XBXb;若该病为常隐性遗传病,Ⅰ2、Ⅰ4、Ⅱ4基因型均为bb,Ⅱ3、Ⅱ5基因型为Bb,A正确;B错误;C、若该病为伴X隐性遗传,Ⅲ3(基因型为XBXb)与Ⅲ4(基因型为XBY)再生育一个男孩,其患病的概率为1/2;若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Ⅲ3(基因型为Bb)与Ⅲ4(基因型为B_)再生育一个男孩,患病概率不能确定,C错误;D、若Ⅳ1携带该病的致病基因,且为伴X隐性遗传,其致病基因可来自Ⅲ1,D错误。故选A。4.下丘脑在人体生命活动调节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下列关于下丘脑的叙述,错误的是()A.当血糖含量降低时,下丘脑通过交感神经使胰岛A细胞分泌活动增强B.当血糖含量降低时,下丘脑可通过分级调节促进糖皮质激素的分泌C.当下丘脑细胞和垂体细胞不能识别甲状腺激素时,会导致甲状腺机能减退D.当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时,下丘脑中的感受器受到刺激,会促进抗利尿激素的分泌【答案】C【解析】【分析】甲状腺激素的分泌受到下丘脑、垂体的分级调节,甲状腺激素分泌量增加到一定程度,会反馈抑制下丘脑和垂体分泌相应的激素,从而维持甲状腺激素含量的稳定。【详解】A、当血糖含量降低时,下丘脑的某个区域兴奋,通过交感神经使胰岛A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使得血糖含量上升,A正确;B、糖皮质激素的分泌受到下丘脑、垂体的分级调节,糖皮质激素具有升血糖的作用,当血糖含量降低时,下丘脑可通过分级调节促进糖皮质激素的分泌,B正确;C、当下丘脑细胞和垂体细胞不能识别甲状腺激素时,甲状腺激素则失去了对下丘脑和垂体的负反馈调节,则甲状腺会持续接受垂体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作用,导致甲状腺机能增强,C错误;D、当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时,下丘脑中的感受器受到刺激,促使下丘脑分泌、垂体释放的抗利尿激素增加,从而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减少了尿量的排出,D正确。故选C。5.20世纪初,人们将驼鹿引入了一个孤岛。该种群1915年~1960年的数量变化情况如图,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①该种群的环境容纳量为3000②1915~1930年驼鹿种群密度不断增加可能的原因是没有天敌③若出现食物短缺,则对1930年种群密度的影响小于1950年④1930年后,种群数量急剧下降的原因可能是发生了自然灾害A.①④ B.①③ C.②③ D.②④【答案】D【解析】【分析】由图可知,从1915~1930年种群数量一直在上升,特别是1930年种群数量最多,而后开始减少,在1942年时又有一个恢复现象。种群数量有一个大幅度的下降,这样大的一个数量转折表明造成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可能与食物质乏、自然灾害、种内竞争加剧有关。【详解】①②由图可以看出在1915年~1930年间驼鹿的种群数量不断增加,可能的原因是是食物充足,没有敌害,气候适宜有关,但到1934年种群数量急剧下降到400,说明这时环境已经遭到了破坏,最后稳定在500~600之间,所以该孤岛上驼鹿种群的环境容纳量不是3000,①错误,②正确;③1930年种群数量比较大,1950年种群数量比较小,若出现食物短缺,则对1930年种群密度的影响大于1950年,③错误;④1930年后,驼鹿种群数量急剧下降,可能与食物质乏、自然灾害、种内竞争加剧有关,④正确。故选D。6.当目的基因和质粒都用HindⅢ处理、连接后,目的基因可能正向插入载体,也可能反向插入载体,为判断目的基因的插入方向,可使用限制酶处理,并进行电泳检测(如图)。下列选项中能判断目的基因插入方向的限制酶是()注:EcoRⅠ、BamHⅠ和HindⅢ的识别序列、切割位点均不同,数字表示相邻两个限制酶切点之间的碱基对数(bp),质粒全长20000bp。A.HindⅢ B.EcoRI C.BamH

I D.EcoRⅠ和HindⅢ【答案】B【解析】【分析】限制酶能特异性地识别双链DNA分子中特定的核苷酸序列,而且只能切割特定序列中的特定部位。【详解】A、识图分析可知,图中质粒用限制酶HindⅢ处理,并进行电泳后,无论正向插入还是反向插入的均会出现的DNA片段为:5000+4000=9000bp和1000+2000+5000+3000=11000bp,因此用该限制酶处理后不能判断目的基因的插入方向,A错误;B、识图分析可知,图中质粒用限制酶EcoRI处理,并进行电泳后,正向插入的质粒会出现的DNA片段为:1000+2000+5000=8000bp和5000+4000+3000=12000bp,而反向插入的质粒切割后会出现的DNA片段为:1000+2000+4000=7000bp和5000+3000+5000+3000=13000bp,因此正向插入和反向插入用还限制酶EcoRI处理电泳后得到的DNA片段大小不同,可以判断目的基因的插入方向,B正确;C、识图分析可知,图中质粒用限制酶BamH

I处理,并进行电泳后,无论正向插入还是反向插入的均会出现的DNA片段为:5000+1000=6000bp和4000+2000+5000+3000=14000bp,因此用该限制酶处理后不能判断目的基因的插入方向,C错误;D、识图分析可知,图中质粒用限制酶EcoRⅠ和HindⅢ共同处理,并进行电泳后,无论正向插入还是反向插入的均会出现的DNA片段为:2000+1000=3000bp、5000bp、4000bp、5000+3000=8000bp,因此用EcoRⅠ和HindⅢ限制酶处理后不能判断目的基因的插入方向,D错误。故选B。三、非选择题:共14题,共174分。7.Rubisco是一种催化CO2固定的酶,在低浓度CO2条件下催化效率低。甘蔗在进化过程中形成了一种CO2浓缩机制,提高了Rubisco所在局部空间位置的CO2浓度,促进了CO2的固定,其浓缩机制如图。回答下列相关问题。(1)甘蔗光反应阶段发生于______(填“叶肉细胞”或“维管束鞘细胞”)的叶绿体中,该阶段的产物有______。(2)由图中CO2浓缩机制可推测,Rubisco与无机碳的亲和力______(填“高于”“等于”或“低于”)PEP羧化酶。(3)甘蔗进行光合作用时,只有维管束鞘细胞内合成淀粉,而叶肉细胞中没有淀粉的合成,据图分析可能的原因是______。(4)与不具有CO2浓缩机制的植物相比,甘蔗的CO2补偿点(通常是指环境CO2浓度降低导致光合速率与呼吸速率相等时的环境CO2浓度)______(填“高”或“低”)。【答案】(1)①.叶肉细胞②.氧气、ATP和NADPH(2)低于(3)甘蔗叶肉细胞没有暗反应相关的酶,不进行卡尔文循环(4)低【解析】【分析】光合作用过程包括光反应和暗反应:(1)光反应:场所在叶绿体类囊体薄膜,完成水的光解产生氧气、ATP的合成及NADPH的合成;(2)暗反应场所在叶绿体基质中,包括二氧化碳的固定、C3的还原五碳化合物的再生三个阶段。光反应为暗反应C3的还原阶段提供NADPH和ATP。【小问1详解】光反应场所在叶绿体类囊体薄膜,完成水的光解产生氧气、ATP的合成及NADPH的合成;题图可知,甘蔗光反应阶段发生于叶肉细胞的叶绿体中,该阶段的产物有氧气、ATP和NADPH。【小问2详解】题图表示甘蔗在进化过程中形成了一种CO2浓缩机制,分析可知,PEP羧化酶催化HCO3和磷酸烯醇式丙酮酸形成草酰乙酸,表明了Rubisco与无机碳的亲和力低于PEP羧化酶。【小问3详解】分析题图可知,淀粉的生成是在维管束鞘细胞中经过卡尔文循环合成的,而叶肉细胞不形成淀粉,原因可能是甘蔗叶肉细胞没有暗反应相关的酶,不进行卡尔文循环。【小问4详解】题干信息可知,甘蔗存在CO2浓缩机制,提高了Rubisco所在局部空间位置的CO2浓度,促进了CO2的固定,导致在环境较低CO2浓度下可以适当提高光合速率;与不具有CO2浓缩机制的植物相比,甘蔗的CO2补偿点低。8.测交实验是孟德尔在两大遗传定律发现中设计的经典实验,回答下列与测交实验有关的问题。(1)假说一演绎法包括提出问题、作出假说、演绎推理、实验检验四个环节,孟德尔设计测交实验用于的环节是______。(2)在孟德尔一对相对性状的豌豆杂交实验中,测交实验能说明性状遗传遵循分离定律的原因是______。(3)现用AaBb的个体与aabb的个体测交,若子代基因型比为42:8:8:42,则这两对基因控制的性状遗传______(填“遵循”或“不遵循”)自由组合定律。(4)若果蝇的野生型和突变型受一对等位基因控制(该对等位基因仅位于X染色体上),现用野生型果蝇与突变型果蝇测交,子代野生型:突变型=1:1,且不表现性状遗传与性别相关联的现象,则该测交实验______(填“能”或“不能”)判断该对相对性状的显隐关系,理由是______。【答案】(1)演绎推理(2)子代表型比为1:1,证明杂合子产生的配子有两种且比值为1:1(3)不遵循(4)①.不能②.雌性杂合子与雄性隐性测交,无论野生型是显性还是隐性,子代雌雄果蝇中野生型与突变型的比例均为1∶1【解析】【分析】1、基因的分离定律的实质是:在杂合子的细胞中,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在减数分裂形成配子的过程中,等位基因会随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分别进入两个配子中,独立地随配子遗传给后代。2、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是: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的分离或组合是互不干扰的;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彼此分离的同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小问1详解】孟德尔设计测交实验,并利用假设内容进行演绎推理,预期实验结果属于演绎推理环节。【小问2详解】测交实验为杂合子与隐性纯合子杂交,因隐性纯合子只会产生含隐性基因的一种配子,因此测交后代表型种类及比值可证明杂合子产生的配子类型及比值,进而说明性状遗传遵循分离定律。【小问3详解】若这两对基因符合自由组合定律,则测交子代基因型比应为1:1:1:1,出现题干中的比值是因为两对基因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且减数分裂过程中发生了染色体互换,产生了四种类型的配子,不遵循自由组合定律。【小问4详解】已知该对等位基因仅位于X染色体上,野生型果蝇与突变型果蝇测交,子代野生型:突变型=1:1,且不表现性状遗传与性别相关联的现象,则一定是雌性杂合子与雄性隐性个体测交结果,因野生型果蝇性别未告知,无论野生型是显性还是隐性,只要亲本是上述基因型的交配,子代雌雄果蝇中野生型与突变型的比例均为1∶1。9.某种药物X能阻断兴奋在反射弧上的传导过程。图为某动物屈腿反射的反射弧结构示意图(甲、乙为反射弧上的结构,a、b、c、d、e为反射弧上的点)。回答下列问题。(1)图中甲结构是______,在该反射弧中,它是指______。(2)在完成反射过程中,兴奋在反射弧中是______(填“单”或“双”)向传导的,原因是______(答出2点即可)。(3)为探究药物X是否能阻断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研究小组进行了如下实验:①实验思路:先将电表的两个微电极连接在图中的a点和e点,再用药物X处理d点,然后刺激______(填“b”或“c”)点,观察电表指针偏转情况。②预期结果及结论:若电表指针______,则药物X能阻断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若电表指针______,则药物X不能阻断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答案】(1)①.效应器②.传出神经末梢和它支配的肌肉或腺体(2)①.单②.在神经元之间,兴奋只能由一个神经元的轴突末梢传至下一个神经元的树突或胞体,而且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知于突触后膜(3)①.c②.偏转一次③.偏转两次【解析】【分析】分析题图:该图是反射弧的结构组成,由神经节的位置可知,乙是感受器,甲是效应器。【小问1详解】由突触的结构以及神经节可知,图中甲结构是效应器,反射弧中的效应器由传出神经末梢和它支配的肌肉或腺体组成。【小问2详解】在完成反射过程中,兴奋在反射弧中是单向传导,因为在神经元之间,兴奋只能由一个神经元的轴突末梢传至下一个神经元的树突或胞体,而且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知于突触后膜,【小问3详解】为探究药物X是否能阻断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先将电表的两个微电极连接在图中的a点和e点,再用药物X处理d点,然后刺激c点,因为刺激c点后兴奋在神经纤维上能够双向传递,如果观察电表指针能够偏转一次,则药物X能阻断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如果观察电表指针能够偏转两次,则药物X不能阻断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10.如图为某农业生态系统模式图。(1)该农业模式是基于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相关原理设计的,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是指______。(2)蚯蚓生命活动所需的能量来自于牛粪中______(填“有机物”或“无机物”)中的能量,其属于生态系统组成成分中的______,作用是______。(3)沼渣、蚓粪、菌渣等可作为有机肥还田促进农作物的光合作用,原因是____________,这体现了生态工程基本原理中的______原理。(4)在该系统中,多途径利用农作物、牛粪等,从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角度分析其意义是______。【答案】(1)生态系统中能量的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的过程(2)①.有机物②.分解者③.将动植物遗体残骸和动物的排泄物分解成无机物(3)①.沼渣、蚓粪、菌渣中有机物被土壤中的微生物分解为无机物,其中无机盐被农作物根系吸收利用,释放的二氧化碳为植物光合作用提供了原料②.循环(4)实现了对能量的多级利用,从而大大提高能量的利用率【解析】【分析】分析题图:图示表示某农业生态系统,其中农作物是生产者,是生态系统的主要成分;肉牛和人是消费者;食用菌、蚯蚓等是该生态系统中的分解者,分解者的作用是将动植物遗体残骸和动物排泄物分解成无机物,因此沼渣、蚓粪、菌渣作为肥料还田可以促进物质循环再利用;图中多途径利用农作物牛粪等,实现了对能量的多级利用,从而大大提高能量的利用率。【小问1详解】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是指生态系统中能量的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的过程。小问2详解】蚯蚓属于生态系统的分解者,分解者的作用是将动植物遗体残骸和动物排泄物分解成无机物,因此蚯蚓能够利用牛粪中有机物中的能量,将牛粪中的有机物分解为无机物。【小问3详解】沼渣、蚓粪、菌渣作为有机肥还田,其中的有机物被土壤中的微生物分解为无机盐后被农作物吸收利用,同时该过程中释放了二氧化碳,为植物光合作用提供了原料,因此可以促进农作物的光合作用。上述过程可以促进物质循环再利用,这体现了生态工程基本原理中的循环原理。【小问4详解】在该系统中,多途径利用农作物、牛粪等,从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角度分析其意义是实现了对能量的多级利用,从而大大提高能量的利用率。11.DMF(C3H7NO)是一种重要的化工原料,含DMF的废水会对环境造成污染。科研小组利用DMF培养基(以DMF为唯一碳源和氮源的培养基)从污泥中分离得到能高效降解DMF的细菌,并进行了相关研究。回答下列问题。(1)菌株富集:将活性污泥制备成悬浊液,接种到DMF______(填“固体”或“液体”)培养基中进行振荡培养,培养一段时间后,不能降解DMF的细菌比例会______,其原因是______。(2)菌株分离:取1mL富集菌液进行依次等比稀释,用______(填“接种环”或“涂布器”)分别将稀释菌液接种到DMF平板上,并将平板置于______中培养。进行稀释的理由是______。(3)相关研究:经富集与分离后,筛选出1株细菌,科研小组研究了初始pH对该细菌降解DMF效果的影响,实验结果如图所示。当初始pH为5和9时,该菌株几乎不能降解DMF,其原因可能是____________(答出1点即可)。与初始pH为7相比,初始pH为6时,该菌株在培养初期降解DMF的速率低,但在培养后期降解DMF的速率高。科研小组推测可能是因为D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