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楚雄州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7月期末考试历史_第1页
云南省楚雄州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7月期末考试历史_第2页
云南省楚雄州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7月期末考试历史_第3页
云南省楚雄州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7月期末考试历史_第4页
云南省楚雄州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7月期末考试历史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楚雄州中小学2023—2024学年下学期期末教育学业质量监测高一年级历史试卷本试卷满分100分,考试用时75分钟。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考场号、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4.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中外历史纲要》(上)(下)。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秦始皇统一全国后,下令收缴六国武器,运到咸阳先集中销毁,再铸成悬挂乐钟的铜架和12座重达千石的铜人;拆毁原六国地区的城池壁垒,强制将富豪强宗迁徙到咸阳、巴蜀等地区,仅迁到咸阳的就有12万户。这些举措主要是为了()A.践行重农抑商政策 B.恪守法家严刑酷法C.巩固秦朝集权统治 D.保障关中劳力需求2.“长卷五百开冷眼,博引九十醒智心。匡正时弊御外侮,振兴国脉洗泪痕。”这是某位学者对19世纪四五十年代某一著述评论。这部著述最有可能是()A.《海国图志》 B.《孔子改制考》 C.《天朝田亩制度》 D.《新学伪经考》3.新中国成立后,出现了一批新独立的民族主义国家,但这些新兴的独立国家仍面临着帝国主义和新老殖民主义的侵略和战争的威胁。基于此,新中国()A.放弃“一边倒”的政策 B.倡导和平共处五项原则C.提出“另起炉灶”方针 D.推动上海合作组织成立4.在公元前2万年前后,近东地区发生了一次经济革命:当地人从对单一的蹄类哺乳动物的猎取,扩大到种类繁多的动植物的广泛开拓,这是包括了大大小小的野鸟类、鱼、无脊椎动物,具有决定意义的野果、坚果等野生植物的可食性第一次得到验证。这次经济革命()A.推动了狩猎经济的形成 B.反映了近东农业的起源C.奠定了定居生活的基础 D.促进了人类文明的发展5.8世纪下半叶,阿拉伯帝国的哈里发将翻译希腊典籍列为一项重要的国家文化工程。到第七任哈里发马蒙(813—833年在位)时期,阿拉伯翻译运动达到顶峰,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等人的著作基本被翻译成阿拉伯文。据此可知,阿拉伯翻译运动()A.凸显了阿拉伯文化的领先地位 B.旨在传播古希腊罗马文化C.极大地推动了政府的科技创新 D.促进了阿拉伯文化的发展6.下表所示信息可用于解释()继麦哲伦1521年“发现”菲律宾之后,黎牙实比(1502—1572)奉西班牙王室之命,率部下从墨西哥出发,于1565年抵达菲律宾宿务岛。1569年8月14日,黎牙实比被任命为菲岛都督,1571年攻占马尼拉,实现了对菲律宾群岛的统治,马尼拉成为西班牙统治菲岛的首府和通航美洲的港口。A.英国探索高纬度航线的重要价值 B.西班牙早期殖民扩张的紧迫性C.马尼拉帆船贸易开辟的历史背景 D.远洋航行开启亚欧联系的序幕7.有学者评论道:“这部宪法是世界历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成文宪法,它清楚地把行政、司法、立法分开,而且让它们互相制衡……该法的制定标志着一种新的资产阶级政治体制的产生。”“这部宪法”是()A.英国《权利法案》 B.美国1787年宪法 C.法国《人权宣言》 D.《德意志帝国宪法》8.英国工业革命初期,纺织业工具技术的高速迭代主要集中于从手工纺织到机械纺织的技术进步。虽然后来又发明了可采用水车、马匹提供动力的自动化纺织设备“骡机”和自动织布机,但纺织业的生产效率始终难以大幅度提升。这说明当时()A.传统动力制约工业革命的发展 B.棉纺织业成为技术创新的源头C.科技进步助推产业结构的优化 D.自动化设备改善蒸汽机的应用9.自19世纪晚期以来,荷属东印度当局在印尼增设了各种技术性、职能性部门,如农业部、公共事务部等,同时在爪哇和外岛地区修建公路、铁路,发展海上运输、电报通信业务。到20世纪20年代,爪哇地区的93%和外岛地区都处于殖民政府的直接控制之下。这说明当时()A.荷属东印度工业体系完善 B.印尼民族民主意识增强C西方文明阻碍了印尼转型 D.荷兰强化了对印尼管控10.下表所示为1919年通过的《国际联盟盟约》中的部分内容。据表可得出的结论是,国联()第十二条第一款倘联盟会员国间发生争议,势将决裂者,当将此事提交仲裁或依司法解决,或交行政院审查第十五条第三款行政院应尽力使争议得以解决第十五条第四款倘争议不能如此解决,则行政院经全体或多数之表决,应缮发报告书,说明争议之事实及行政院所认为公允适当之建议第十五条第七款如行政院除争执之一方或一方以上之代表外,不能使该院理事一致赞成其报告书,则联盟会员国保留权利施行认为维持正义或公道所必需之行动A.体现了西方大国间的博弈 B.本质上维护英法等大国利益C.有效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 D.在集体安全机制上存在漏洞11.下表为1915—1939年俄国(苏联)农村人口识字率的变化统计表。这一变化说明当时的俄国(苏联)年份男性女性191534%7%192667%35%193992%77%A.高等教育位居世界前列 B.民主观念受到广泛推崇C.国民素养得到显著提高 D.计划经济体制趋向完善12.1948年年底,美国对日政策“是要将稳定的日本纳入亲美的太平洋地区经济体系中去,成为追随美国政策的值得信赖的盟国”,主张与日本媾和,缔结的和约性质亦并非惩罚性的,且不必非有苏联和中国参加。这一决策()A.体现了美国谋求霸权的考量 B.加速了美苏冷战重心的转移C.直接推动中苏结成同盟关系 D.成为了朝鲜半岛分裂的诱因13.1981年,美国国会通过了《经济复苏租税法案》,规定将个人所得税税率在三年内减少25%,并规定个人所得税税级随物价指数进行调整,同时准予企业加速折旧,并对新设备增加税收抵免额。几年后,里根政府再次大幅下调个人所得税和公司所得税最高税率。这些措施()A.表明国家放松了对经济干预 B.推广了美国新经济模式C.旨在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 D.促进了第三产业的勃兴14.1945年8月,南斯拉夫政府颁布《土地改革法》、《合作社基本法》,鼓励和支持农民建立合作社。其中规定:凡是从事农业生产的人,如愿意组织合作社,都可以从国家获得一部分土地。这些措施()A.旨在建立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 B.有利于农村经济秩序的稳定C.增强了欧洲国家内部经济联系 D.满足了农民获得土地的愿望15.20世纪50年代埃及共和国成立后,纳赛尔总统成为埃及新的政治秩序的中枢,控制国家政治、社会、经济和文化各个领域。议会名为最高立法机构,却依附于总统。“内阁成员仅仅充当听众的角色,只有纳赛尔是发言人”。这可用于说明此时埃及()A.民主政治名存实亡 B.共和政体成效显著C.殖民秩序根深蒂固 D.政治转型任重道远16.据统计,1948—1987年,以联合国名义进行维和行动平均每4年多进行1次,1988年与1989年两年内共采取了5次维和行动,1991年一年中就进行了6次维和行动,1988—1995年七年内联合国组织了24次维和行动,接近过去43年维和行动次数的两倍。这说明()A.两极格局对世界形势深刻影响 B.新兴民族国家对维和行动的大力支持C.联合国全球治理能力明显提升 D.和平交流已成为国家竞争的内在需求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52分。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随着西罗马帝国的灭亡,西欧进入中世纪,但新来的主人——日耳曼人——因文化落后不能及时学习到罗马的农耕技术,致使罗马技术失传。四分五裂的政治格局、频繁发生的各类战争以及多次大规模的瘟疫使得劳动力相对不足,地广人稀,从而造成了中古早期西欧农业长时间处于萧条之中。西欧国家的大部分土地都是沼泽、树林和沙砾,不适于耕作。尤其是那些沙砾地带,土地过于干燥,土壤层很浅,无法给农作物提供充足的养分。如此恶劣的自然条件也决定了西欧农民能选择的农作物品种非常有限,且单位面积产量极低。中古早期的西欧农业处于粗放型经营状态,直到12世纪才开始向集约化方向转变。——摘编自胡长江《论中世纪西欧的农业耕作制》等材料二11—14世纪,在西欧广大地区开始了一场全民参与的垦荒运动。垦荒运动刚开始时,大多是农民悄悄地开垦村边的荒地,以避开领主和管家的监视。然而自12世纪前半期开始,情况发生了变化,领主对垦荒的态度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由冷漠的路人转变为垦荒的主要倡导者、组织者和投资者。垦荒运动因此而进入一个决定性的阶段,被推向高潮。大片的森林、荒原和沼泽地被开垦为农田和牧场,农牧产品因此有了大幅度的增长。为了募民垦荒,领主给予移民以优厚的条件,大量的农民因此前往新垦区;为了留住劳动力,老垦区的领主放松了对农奴的束缚,农奴制度因而在新老垦区都有所衰退。——摘编自毕道村《论中古西欧垦荒运动的主要动因》(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世纪早期西欧农业长期萧条的原因。(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世纪晚期西欧垦荒运动的特点及意义。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15至17世纪早期,英国史学在形式和内容上都发生了变化,尤其是在都铎王朝和斯图亚特王朝早期。历史学家们突破了中世纪以编年体为主的单一范式,叙述体和纪传体焕发生机。叙述体范式的史学著作包括通史、断代史、国别史和地方史等,纪传体则包括人物传记、回忆录、旅行游记和人物词典等。以费边为代表的编年史家和以阿诺德为代表的城市编年史家注重书写“王国公民史”,即由城市市民所创造的历史。这不同于中世纪比德等人以圣奥古斯丁的传教活动为写作对象,也不同于索尔兹伯里的约翰专注于教皇史。英国史学家非常重视对史料的鉴别和对历史文献、遗迹古物的考证,并开始将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应用到历史研究中来。诚如托马斯·伯顿所说:“我删掉冗词赘句,拨云现日使事实明朗起来;我研读整个登记簿,将遗失的信息从原始文件中恢复;最后,我一丝不苟地把它们汇集成册。”——摘编自邹薇《文艺复兴时期英国史学特点探析》材料二17、18世纪以伏尔泰为代表的欧洲学者抛弃了以前史学家对待具体历史的鄙夷和否定态度,重视扩展历史研究领域,把历史学当作反对封建斗争的重要武器,重视历史与现实的联系。历史进步论压倒了崇古论而成为史坛的主流。杜尔果在《世界史论》中说,人类虽然交替经历过安定与动乱、衰落复兴、幸福与痛苦的时期,但总是以缓慢的步伐朝着更完美的境界前进的。人类是服从进步规律的总体,进步就是人性的进化和提高,一切随着理性的运动而前进。总之,启蒙史学战胜了封建教会史学,并确立资产阶级史学在史坛的统治地位。——摘编自赖元晋《18世纪启蒙史学的地位和贡献》(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5—17世纪英国史学发展的特点及原因。(2)根据材料一、二,指出与15—17世纪英国史学相比,启蒙史学的不同之处,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产生的历史作用。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战后,英、法等国垄断资本涌入撒哈拉以南非洲的广大地区,推动了资产阶级和工人阶级的形成与发展。1920年,英属西非地区成立“统一西非国民大会”,并在各成员国建立分会,向殖民当局提出给非洲人以选举权和受教育权等要求。1921年肯尼亚的新式知识分子成立“东非协会”,旨在收回被白人抢走的土地。1922—1923年,法属马里、象牙海岸等地相继爆发了部落起义和“土人步枪队”起义。1929年,坦噶尼喀成立反帝性质的“非洲人协会”,而且在当地的工人罢工斗争中,出现了工人的工会组织,社会主义思想受到重视。同年,冈比亚的码头和海员工人举行反英罢工,取得了提高工资和建立工会等部分权利。与此同时,葡属安哥拉先后成立“非洲人民族联盟”和“安哥拉土著人地区协会”等组织,宣传有色人种的尊严。总之,20世纪20年代,撒哈拉以南非洲国家成立各类反帝性质的政治组织,这些组织开展的运动尽管多以失败而告终,但使人们懂得了团结起来的重要性。——摘编自王存华《两次世界大战间撒哈拉以南非洲的民族解放运动及其特点》(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20世纪20年代撒哈拉以南非洲民族解放运动发展的历史条件。(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20年代撒哈拉以南非洲的民族解放运动的历史作用。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20世纪90年代中叶以来,关于亚太地区的合作关系,太平洋沿岸国家提出了以下几种各具特色的构想,如表所示。序号模式类型基本内容1美国的“蝴蝶模式”这只蝴蝶的头部在北美洲,美国本土是中枢神经系统,身体躯干是中美洲和南美洲。发育成熟的蛹体再生成翅膀,呈“两翼齐飞”状,也就是说,一方面“从文化渊源和思想感情角度而言”,决不放弃与欧洲的紧密联系,另一方面“美国的未来指向太平洋亚洲地区”。此外,美国把战略重点放在振兴国内产业、抢占科技“制高点”和分享亚太经济景气的目标上2日本的“雁行模式”“雁队”由日本排头,“四小龙”紧随其后,东盟为第三序列,在此基础上对外发散,北面以“日本海经济区”为依托,辐射中国东北、朝鲜、韩国及俄罗斯的远东地区;南面则以“印支大陆开发计划”为着眼点,辐射越南、老挝、柬埔寨和中国华南地区3马来西亚的“项链模式”集团成员以东亚、东南亚地区各国为主,不包括美国和大洋洲国家。此集团目标在于促进区内贸易的发展,同关贸总协定原则保持一致。合作伙伴关系平等,没有“大脑”,也不需要“领头雁”,每个成员都是一颗珍珠,靠着联盟的线索串在一起,形成彼此依存的利害关系注:越南、老挝、柬埔寨分别于1995年、1997年、1999年加入东盟。——摘编自王逸舟《亚太经济合作:思路、条件及大国关系》(1994年)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就材料整体或者其中任意一点拟定一个具体论题,并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楚雄州中小学2023—2024学年下学期期末教育学业质量监测高一年级历史试卷本试卷满分100分,考试用时75分钟。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考场号、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4.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中外历史纲要》(上)(下)。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秦始皇统一全国后,下令收缴六国武器,运到咸阳先集中销毁,再铸成悬挂乐钟的铜架和12座重达千石的铜人;拆毁原六国地区的城池壁垒,强制将富豪强宗迁徙到咸阳、巴蜀等地区,仅迁到咸阳的就有12万户。这些举措主要是为了()A.践行重农抑商政策 B.恪守法家严刑酷法C.巩固秦朝集权统治 D.保障关中劳力需求【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秦朝(中国)。秦朝统一全国后,收缴六国武器,拆毁原六国城堡,迁移富豪强宗,这些做法有利于扼制地方分裂势力,加强中央集权,从而达到巩固秦朝集权统治的目的,C项正确;材料中的这些举措并非主要为了践行重农抑商政策,排除A项;这些行为不是为了恪守法家的严刑酷法,排除B项;保障关中劳力需求不是这些举措的主要目的,排除D项。故选C项。2.“长卷五百开冷眼,博引九十醒智心。匡正时弊御外侮,振兴国脉洗泪痕。”这是某位学者对19世纪四五十年代某一著述的评论。这部著述最有可能是()A.《海国图志》 B.《孔子改制考》 C.《天朝田亩制度》 D.《新学伪经考》【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世纪四五十年代(中国)。根据材料中的“匡正时弊御外侮,振兴国脉洗泪痕”和“19世纪四五十年代”等信息可知,这一著作出现于19世纪四五十年代,主张抵抗外国侵略、挽救民族危亡,结合所学可知,选项中的《海国图志》符合这一特点,A项正确;《孔子改制考》和《新学伪经考》产生于维新变法时期,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B、D两项;《天朝田亩制度》是太平天国的纲领,主要反映了农民阶级要求平等的愿望,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C项。故选A项。3.新中国成立后,出现了一批新独立的民族主义国家,但这些新兴的独立国家仍面临着帝国主义和新老殖民主义的侵略和战争的威胁。基于此,新中国()A.放弃“一边倒”的政策 B.倡导和平共处五项原则C.提出“另起炉灶”方针 D.推动上海合作组织成立【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新中国成立后(中国)。据材料可知,新中国成立初期,亚非拉出现了一批新独立的民族主义国家,这些国家与当时的中国一样,面临帝国主义的侵略和威胁,在这一背景下,中国政府倡导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加强与新兴民族独立国家的联系,B项正确;当时中国并未放弃“一边倒”外交政策,排除A项;“另起炉灶”方针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C项;上海合作组织成立于21世纪初,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4.在公元前2万年前后,近东地区发生了一次经济革命:当地人从对单一的蹄类哺乳动物的猎取,扩大到种类繁多的动植物的广泛开拓,这是包括了大大小小的野鸟类、鱼、无脊椎动物,具有决定意义的野果、坚果等野生植物的可食性第一次得到验证。这次经济革命()A.推动了狩猎经济的形成 B.反映了近东农业的起源C.奠定了定居生活的基础 D.促进了人类文明的发展【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本质题和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公元前2万年前后(近东地区)。据材料“当地人从对单一的蹄类哺乳动物的猎取,扩大到种类繁多的动植物的广泛开拓”,可以看出,近东地区从单一蹄类哺乳动物的猎取,扩大到种类繁多的动植物的广泛开拓,拓宽了人类的生存空间,有利于文明的发展进步,D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对人类文明发展的影响,并不只是对狩猎经济的影响,还包括植物种植、捕鱼等的发展,排除A项;仅从材料,无法得出近东农业的起源信息,排除B项;材料突出猎取种类的拓宽,并不能说明定居生活的信息,排除C项。故选D项。5.8世纪下半叶,阿拉伯帝国的哈里发将翻译希腊典籍列为一项重要的国家文化工程。到第七任哈里发马蒙(813—833年在位)时期,阿拉伯翻译运动达到顶峰,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等人的著作基本被翻译成阿拉伯文。据此可知,阿拉伯翻译运动()A.凸显了阿拉伯文化的领先地位 B.旨在传播古希腊罗马文化C.极大地推动了政府的科技创新 D.促进了阿拉伯文化的发展【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8世纪下半叶(阿拉伯)。据材料可知,8—9世纪的阿拉伯帝国翻译活动,翻译了大量古希腊的典籍,这些典籍的翻译有利于促进阿拉伯文化的发展,D项正确;材料没有其他地区文化的信息,凸显不出阿拉伯文化的领先地位,排除A项;阿拉伯翻译运动的主要目的是提升阿拉伯文化水平,巩固阿拉伯帝国的统治,而不是传播古希腊罗马文化,排除B项;根据材料判断不出这些古希腊典籍就是科技著作,排除C项。故选D项。6.下表所示信息可用于解释()继麦哲伦1521年“发现”菲律宾之后,黎牙实比(1502—1572)奉西班牙王室之命,率部下从墨西哥出发,于1565年抵达菲律宾的宿务岛。1569年8月14日,黎牙实比被任命为菲岛都督,1571年攻占马尼拉,实现了对菲律宾群岛的统治,马尼拉成为西班牙统治菲岛的首府和通航美洲的港口。A.英国探索高纬度航线的重要价值 B.西班牙早期殖民扩张的紧迫性C.马尼拉帆船贸易开辟的历史背景 D.远洋航行开启亚欧联系的序幕【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时空是新航路开辟后的世界。根据材料可知,在麦哲伦发现了菲律宾后不久,西班牙就派人控制了菲律宾和马尼拉港,这一现象为西班牙开展马尼拉帆船贸易创造了条件,C项正确;材料信息与高纬度航线开辟无关,与题意无关,排除A项;材料未提到西班牙必须开展早期殖民扩张的原因,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早在麦哲伦发现菲律宾之前,亚欧之间就已经有了往来,排除D项。故选C项。7.有学者评论道:“这部宪法是世界历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成文宪法,它清楚地把行政、司法、立法分开,而且让它们互相制衡……该法的制定标志着一种新的资产阶级政治体制的产生。”“这部宪法”是()A英国《权利法案》 B.美国1787年宪法 C.法国《人权宣言》 D.《德意志帝国宪法》【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787年(美国)。根据材料中的“世界历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成文宪法”“把行政、司法、立法分开,而且让它们相互制衡”等信息可判断这部宪法是美国1787年宪法,B项正确;英国《权利法案》主要是限制王权,确立议会主权,并非严格意义上的三权分立,排除A项;法国《人权宣言》是一份宣告人权、法治、自由、分权、平等和保护私有财产等基本原则的纲领性文件,不是宪法,排除C项;《德意志帝国宪法》具有浓厚的专制色彩,皇帝拥有极大权力,不符合三权分立且相互制衡的特点,排除D项。故选B项。8.英国工业革命初期,纺织业工具技术的高速迭代主要集中于从手工纺织到机械纺织的技术进步。虽然后来又发明了可采用水车、马匹提供动力的自动化纺织设备“骡机”和自动织布机,但纺织业的生产效率始终难以大幅度提升。这说明当时()A.传统动力制约工业革命的发展 B.棉纺织业成为技术创新的源头C.科技进步助推产业结构的优化 D.自动化设备改善蒸汽机的应用【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工业革命初期(英国)。工业革命初期的英国,虽然纺织工具技术方面出现更新换代,但因为使用水车和马匹提供的动力,纺织业生产效率提高有限,这表明传统动力制约了工业革命的发展,A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传统动力对纺织业生产效率提升的限制,而非棉纺织业是技术创新的源头,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产业结构的优化,排除C项;自动化设备不是此时期的产品,排除D项。故选A项。9.自19世纪晚期以来,荷属东印度当局在印尼增设了各种技术性、职能性部门,如农业部、公共事务部等,同时在爪哇和外岛地区修建公路、铁路,发展海上运输、电报通信业务。到20世纪20年代,爪哇地区的93%和外岛地区都处于殖民政府的直接控制之下。这说明当时()A.荷属东印度工业体系完善 B.印尼民族民主意识增强C.西方文明阻碍了印尼转型 D.荷兰强化了对印尼管控【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亚洲)。题干中提到的荷属东印度当局的一系列行动,包括设立各种技术性、职能性部门,以及在爪哇和外岛地区修建基础设施和发展通讯业务,都是为了加强对印尼的控制。而且,到20世纪20年代,爪哇地区的93%和外岛地区都处于殖民政府的直接控制之下,这也说明了荷兰对印尼的控制得到了加强,D项正确;题干中虽然提到了一些基础设施建设和技术性、职能性部门的设立,但并没有提到工业体系的完善,排除A项;题干中并没有提到印尼民族民主意识的变化,排除B项;题干中提到的荷属东印度当局的一系列行动,实际上是在推动印尼的现代化进程,而不是阻碍,排除C项。故选D项。10.下表所示为1919年通过的《国际联盟盟约》中的部分内容。据表可得出的结论是,国联()第十二条第一款倘联盟会员国间发生争议,势将决裂者,当将此事提交仲裁或依司法解决,或交行政院审查第十五条第三款行政院应尽力使争议得以解决第十五条第四款倘争议不能如此解决,则行政院经全体或多数之表决,应缮发报告书,说明争议之事实及行政院所认为公允适当之建议第十五条第七款如行政院除争执之一方或一方以上之代表外,不能使该院理事一致赞成其报告书,则联盟会员国保留权利施行认为维持正义或公道所必需之行动A.体现了西方大国间的博弈 B.本质上维护英法等大国利益C.有效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 D.在集体安全机制上存在漏洞【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19年(国联)。“一致赞成”原则加大了对制裁侵略者的难度,而“不能使该院理事一致赞成…或公道所必需之行动”,意味着联盟会员国仍然有权进行战争,从而给侵略者以可乘之机,使制裁侵略者成为空话,D项正确;材料主旨信息是国际联盟在制止争端方面存在着漏洞,并非是西方大国间的博弈,排除A项;仅从材料,并不能看出国联的本质,排除B项;“全体一致”原则,并不能有效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排除C项。故选D项。11.下表为1915—1939年俄国(苏联)农村人口识字率的变化统计表。这一变化说明当时的俄国(苏联)年份男性女性191534%7%192667%35%193992%77%A.高等教育位居世界前列 B.民主观念受到广泛推崇C.国民素养得到显著提高 D.计划经济体制趋向完善【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15—1939年(俄国或苏联)。据表格可知,1915—1939年,苏联(俄)农村男女识字率有了很大的提升,这表明这一时期苏联国民素养得到了显著提高,C项正确;表格反映的不是高等教育,排除A项;材料信息与民主观念传播、计划经济体制完善无关,排除B、D两项。故选C项。12.1948年年底,美国对日政策“是要将稳定的日本纳入亲美的太平洋地区经济体系中去,成为追随美国政策的值得信赖的盟国”,主张与日本媾和,缔结的和约性质亦并非惩罚性的,且不必非有苏联和中国参加。这一决策()A.体现了美国谋求霸权的考量 B.加速了美苏冷战重心的转移C.直接推动中苏结成同盟关系 D.成为了朝鲜半岛分裂的诱因【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48年(世界)。据材料可知,1948年年底,美国准备将日本纳入亲美的太平洋地区经济体系中,而希望将苏联和中国排除在外,美国这一决策反映出美国控制日本、抵制苏联、建立霸权的企图,选A项;美苏冷战的重心依然在欧洲,并未发生转移,排除B项;C项的“直接推动”与史实不符,排除C项;这一决策并不是朝鲜分裂的诱因,排除D项。故选A项。13.1981年,美国国会通过了《经济复苏租税法案》,规定将个人所得税税率在三年内减少25%,并规定个人所得税税级随物价指数进行调整,同时准予企业加速折旧,并对新设备增加税收抵免额。几年后,里根政府再次大幅下调个人所得税和公司所得税的最高税率。这些措施()A.表明国家放松了对经济干预 B.推广了美国新经济模式C.旨在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 D.促进了第三产业的勃兴【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本质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现代(美国)。根据材料“规定将个人所得税税率在三年内减少25%,并规定个人所得税税级随物价指数进行调整,同时准予企业加速折旧,并对新设备增加税收抵免额”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些措施是美国里根政府实施的“供应侧经济学”政策的一部分,其核心是通过减税和减少政府干预来刺激经济增长和提高生产效率。《经济复苏租税法案》的主要目的是通过减少个人所得税和企业税负,以及提供税收激励来鼓励投资和创新,从而促进经济的恢复和发展,C项正确;虽然减税和减少税收干预是政策的一部分,这些措施的目的即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排除A项;美国新经济模式开启于20世纪90年代,不是里根政府所在的20世纪80年代,排除B项;减税可能会对所有产业产生积极影响,但这个选项没有直接反映政策的主要目标即恢复和发展整个国民经济。排除D项。故选C项。14.1945年8月,南斯拉夫政府颁布《土地改革法》、《合作社基本法》,鼓励和支持农民建立合作社。其中规定:凡是从事农业生产的人,如愿意组织合作社,都可以从国家获得一部分土地。这些措施()A.旨在建立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 B.有利于农村经济秩序的稳定C.增强了欧洲国家内部经济联系 D.满足了农民获得土地的愿望【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45年(中国)。据材料可知,1945年南斯拉夫积极鼓励农村建立农村合作社,成立农村合作社可以获得一部分土地,这在当时有利于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恢复因战争而破坏的农村经济,稳定农村经济秩序,B项正确;南斯拉夫这些措施主要是为了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稳定农村经济秩序,而不是建立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排除A项;增强了欧洲国家内部经济联系夸大了这一措施的影响,排除C项;从材料信息来看,这些土地所有权归国家,而不是农民,排除D项。故选B项。15.20世纪50年代埃及共和国成立后,纳赛尔总统成为埃及新的政治秩序的中枢,控制国家政治、社会、经济和文化各个领域。议会名为最高立法机构,却依附于总统。“内阁成员仅仅充当听众的角色,只有纳赛尔是发言人”。这可用于说明此时埃及()A.民主政治名存实亡 B.共和政体成效显著C.殖民秩序根深蒂固 D.政治转型任重道远【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20世纪50年代(埃及)。据材料可知,埃及共和国成立后,埃及总统权力过大,控制国家各个方面,体现了埃及政治模式带有专制色彩,这说明埃及当时虽然成立了共和国,但并未彻底完成民主革命任务,埃及政治转型任重道远,D项正确;埃及当时这一现象并不能表明埃及民主政治名存实亡,排除A项;共和政体成效显著的表述明显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B项;材料未体现殖民秩序的信息,且当时埃及早已摆脱殖民统治,排除C项。故选D项。16.据统计,1948—1987年,以联合国名义进行的维和行动平均每4年多进行1次,1988年与1989年两年内共采取了5次维和行动,1991年一年中就进行了6次维和行动,1988—1995年七年内联合国组织了24次维和行动,接近过去43年维和行动次数的两倍。这说明()A.两极格局对世界形势深刻影响 B.新兴民族国家对维和行动的大力支持C.联合国全球治理能力明显提升 D.和平交流已成为国家竞争的内在需求【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据材料时间信息得出准确时空是:现代世界。根据材料1988年以后联合国进行维和行动次数明显增多,这体现了联合国全球治理能力明显提升,C项正确;1988年依然是两极格局时期,但是维和行动次数增多明显,排除A项;材料没涉及新兴民族国家的作用,排除B项;维和行动是军事行动,不是和平交流,排除D项。故选C项。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52分。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随着西罗马帝国的灭亡,西欧进入中世纪,但新来的主人——日耳曼人——因文化落后不能及时学习到罗马的农耕技术,致使罗马技术失传。四分五裂的政治格局、频繁发生的各类战争以及多次大规模的瘟疫使得劳动力相对不足,地广人稀,从而造成了中古早期西欧农业长时间处于萧条之中。西欧国家的大部分土地都是沼泽、树林和沙砾,不适于耕作。尤其是那些沙砾地带,土地过于干燥,土壤层很浅,无法给农作物提供充足的养分。如此恶劣的自然条件也决定了西欧农民能选择的农作物品种非常有限,且单位面积产量极低。中古早期的西欧农业处于粗放型经营状态,直到12世纪才开始向集约化方向转变。——摘编自胡长江《论中世纪西欧的农业耕作制》等材料二11—14世纪,在西欧广大地区开始了一场全民参与的垦荒运动。垦荒运动刚开始时,大多是农民悄悄地开垦村边的荒地,以避开领主和管家的监视。然而自12世纪前半期开始,情况发生了变化,领主对垦荒的态度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由冷漠的路人转变为垦荒的主要倡导者、组织者和投资者。垦荒运动因此而进入一个决定性的阶段,被推向高潮。大片的森林、荒原和沼泽地被开垦为农田和牧场,农牧产品因此有了大幅度的增长。为了募民垦荒,领主给予移民以优厚的条件,大量的农民因此前往新垦区;为了留住劳动力,老垦区的领主放松了对农奴的束缚,农奴制度因而在新老垦区都有所衰退。——摘编自毕道村《论中古西欧垦荒运动的主要动因》(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世纪早期西欧农业长期萧条原因。(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世纪晚期西欧垦荒运动特点及意义。【答案】(1)原因:古罗马的农业技术未能得到有效传承;自然地理条件不适合农业耕种;农作物品种选择面小;战争频繁,缺乏农业生产的稳定环境;瘟疫频繁使农业生产的劳动力严重匮乏;日耳曼农业生产经营落后。(答出三点即可)(2)特点:持续时间较长;参与群体广泛;从由农民自发到由封建领主主导;取得显著成效。(答出两点即可)意义:使耕地和牧场面积得到了大幅度增加;提高了西欧农牧产品产量;推动了农民生活条件的改善和社会地位的提升;促进了西欧地区的人口增长;为西欧商品经济的发展与繁荣提供了有利条件;一定程度上冲击了西欧的封建农奴制度,有助于中古晚期西欧的社会转型。(答出三点即可)【解析】【小问1详解】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中世纪(西欧)。原因:据材料“因文化落后不能及时学习到罗马的农耕技术,致使罗马技术失传”可知,古罗马的农业技术未能得到有效传承;据材料“西欧国家的大部分土地都是沼泽、树林和沙砾,不适于耕作”可知,自然地理条件不适合农业耕种;据材料“如此恶劣的自然条件也决定了西欧农民能选择的农作物品种非常有限”可知,农作物品种选择面小;据材料“四分五裂的政治格局、频繁发生的各类战争以及多次大规模的瘟疫使得劳动力相对不足,地广人稀”可知,战争频繁,缺乏农业生产的稳定环境;瘟疫频繁使农业生产的劳动力严重匮乏;据材料“随着西罗马帝国的灭亡,西欧进入中世纪,但新来的主人——日耳曼人——因文化落后不能及时学习到罗马的农耕技术”并结合所学可知,日耳曼农业生产经营落后。【小问2详解】本题是特点类、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中世纪(西欧)。特点:据材料“11—14世纪,在西欧广大地区开始了一场全民参与的垦荒运动”并结合所学可知,持续时间较长;据材料“然而自12世纪前半期开始,情况发生了变化,领主对垦荒的态度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由冷漠的路人转变为垦荒的主要倡导者、组织者和投资者”并结合所学可知,参与群体广泛;从由农民自发到由封建领主主导;据材料“大片的森林、荒原和沼泽地被开垦为农田和牧场,农牧产品因此有了大幅度的增长”可知,取得显著成效。意义:据材料“大片的森林、荒原和沼泽地被开垦为农田和牧场,农牧产品因此有了大幅度的增长”可知,使耕地和牧场面积得到了大幅度增加;提高了西欧农牧产品产量;据材料“为了留住劳动力,老垦区的领主放松了对农奴的束缚,农奴制度因而在新老垦区都有所衰退”并结合所学可知,推动了农民生活条件的改善和社会地位的提升;据材料“农牧产品因此有了大幅度的增长”并结合所学可知,促进了西欧地区的人口增长;为西欧商品经济的发展与繁荣提供了有利条件;据材料“为了募民垦荒,领主给予移民以优厚的条件,大量的农民因此前往新垦区;为了留住劳动力,老垦区的领主放松了对农奴的束缚,农奴制度因而在新老垦区都有所衰退”并结合所学可知,一定程度上冲击了西欧的封建农奴制度,有助于中古晚期西欧的社会转型。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15至17世纪早期,英国史学在形式和内容上都发生了变化,尤其是在都铎王朝和斯图亚特王朝早期。历史学家们突破了中世纪以编年体为主的单一范式,叙述体和纪传体焕发生机。叙述体范式的史学著作包括通史、断代史、国别史和地方史等,纪传体则包括人物传记、回忆录、旅行游记和人物词典等。以费边为代表的编年史家和以阿诺德为代表的城市编年史家注重书写“王国公民史”,即由城市市民所创造的历史。这不同于中世纪比德等人以圣奥古斯丁的传教活动为写作对象,也不同于索尔兹伯里的约翰专注于教皇史。英国史学家非常重视对史料的鉴别和对历史文献、遗迹古物的考证,并开始将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应用到历史研究中来。诚如托马斯·伯顿所说:“我删掉冗词赘句,拨云现日使事实明朗起来;我研读整个登记簿,将遗失的信息从原始文件中恢复;最后,我一丝不苟地把它们汇集成册。”——摘编自邹薇《文艺复兴时期英国史学特点探析》材料二17、18世纪以伏尔泰为代表的欧洲学者抛弃了以前史学家对待具体历史的鄙夷和否定态度,重视扩展历史研究领域,把历史学当作反对封建斗争的重要武器,重视历史与现实的联系。历史进步论压倒了崇古论而成为史坛的主流。杜尔果在《世界史论》中说,人类虽然交替经历过安定与动乱、衰落复兴、幸福与痛苦的时期,但总是以缓慢的步伐朝着更完美的境界前进的。人类是服从进步规律的总体,进步就是人性的进化和提高,一切随着理性的运动而前进。总之,启蒙史学战胜了封建教会史学,并确立资产阶级史学在史坛的统治地位。——摘编自赖元晋《18世纪启蒙史学的地位和贡献》(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5—17世纪英国史学发展的特点及原因。(2)根据材料一、二,指出与15—17世纪英国史学相比,启蒙史学的不同之处,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产生的历史作用。【答案】(1)特点:史学著作体裁更加丰富;以人文主义为指导;具有鲜明的实证倾向。原因:英国文艺复兴运动的推动;世俗王权的加强,教权日益衰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以及新兴资产阶级的形成与壮大;近代自然科学的兴起。(答出两点即可)(2)不同之处:拓展了历史研究领域;与反封建斗争相结合;强调历史发展的进步性。历史作用:推动了资产阶级史学的发展;冲击了欧洲封建统治秩序;促进了理性主义的广泛传播;为资产阶级掌权提供了条件;对后世的史学研究有重要影响。(答出两点即可)【解析】【小问1详解】本题是特点类、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15—17世纪的英国。第一小问特点:根据材料“历史学家们突破了中世纪以编年体为主的单一范式,叙述体和纪传体焕发生机”可得出史学著作体裁更加丰富;根据材料“以费边为代表的编年史家和以阿诺德为代表的城市编年史家注重书写‘王国公民史’,即由城市市民所创造的历史”可得出以人文主义为指导;根据材料“英国史学家非常重视对史料的鉴别和对历史文献、遗迹古物的考证”可得出具有鲜明的实证倾向。第二小问原因:根据材料“这不同于中世纪比德等人以圣奥古斯丁的传教活动为写作对象,也不同于索尔兹伯里的约翰专注于教皇史”可得出英国文艺复兴运动的推动;根据材料“15至17世纪早期,英国史学在形式和内容上都发生了变化,尤其是在都铎王朝和斯图亚特王朝早期”并结合所学知识可得出世俗王权的加强,教权日益衰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以及新兴资产阶级的形成与壮大;根据材料“并开始将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应用到历史研究中来”可得出近代自然科学的兴起。【小问2详解】本题是对比类、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15—17世纪的英国。第一小问不同之处:根据材料“重视扩展历史研究领域,把历史学当作反对封建斗争的重要武器,重视历史与现实的联系。历史进步论压倒了崇古论而成为史坛的主流”可得出拓展了历史研究领域;与反封建斗争相结合;强调历史发展的进步性。第二小问历史作用:根据材料“重视扩展历史研究领域,把历史学当作反对封建斗争的重要武器,重视历史与现实的联系。……启蒙史学战胜了封建教会史学,并确立资产阶级史学在史坛的统治地位”并结合所学知识可得出推动了资产阶级史学的发展;冲击了欧洲封建统治秩序;促进了理性主义的广泛传播;为资产阶级掌权提供了条件;对后世的史学研究有重要影响。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战后,英、法等国垄断资本涌入撒哈拉以南非洲的广大地区,推动了资产阶级和工人阶级的形成与发展。1920年,英属西非地区成立“统一西非国民大会”,并在各成员国建立分会,向殖民当局提出给非洲人以选举权和受教育权等要求。1921年肯尼亚的新式知识分子成立“东非协会”,旨在收回被白人抢走的土地。1922—1923年,法属马里、象牙海岸等地相继爆发了部落起义和“土人步枪队”起义。1929年,坦噶尼喀成立反帝性质的“非洲人协会”,而且在当地的工人罢工斗争中,出现了工人的工会组织,社会主义思想受到重视。同年,冈比亚的码头和海员工人举行反英罢工,取得了提高工资和建立工会等部分权利。与此同时,葡属安哥拉先后成立“非洲人民族联盟”和“安哥拉土著人地区协会”等组织,宣传有色人种的尊严。总之,20世纪20年代,撒哈拉以南非洲国家成立各类反帝性质的政治组织,这些组织开展的运动尽管多以失败而告终,但使人们懂得了团结起来的重要性。——摘编自王存华《两次世界大战间撒哈拉以南非洲的民族解放运动及其特点》(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20世纪20年代撒哈拉以南非洲民族解放运动发展的历史条件。(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20年代撒哈拉以南非洲的民族解放运动的历史作用。【答案】(1)历史条件:一战削弱了英、法等西方殖民帝国力量;撒哈拉以南非洲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力量的壮大;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及社会主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