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路接触网维修技术标准_第1页
铁路接触网维修技术标准_第2页
铁路接触网维修技术标准_第3页
铁路接触网维修技术标准_第4页
铁路接触网维修技术标准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铁路接触网维修技术标准接触线及承力索第1条160km/h及以上区段正线承力索和接触线应采用恒张力架设。当正线接触线采用CTHA-120时,架设张力为3~4KN,当正线承力索采用THJ-95铜合金承力索时,架设张力为2~3KN,架设张力偏差不得大于8%,架设时应采用专用放线滑轮。所有型号的接触线、承力索架设张力均不应小于绕线张力,接触网架设后应采用超拉,或其它措施克服新线蠕变引起的初伸长,超拉完毕后方可进行悬挂的安装。第2条承力索和接触线的技术状态应满足下列要求:1.容许载流量符合运能需要,承力索和接触线应采用铜合金线材质;2.机械强度安全系数符合附录1的规定;3.接触线和承力索的张力和弛度。标准值:符合安装曲线的规定。安全值:半补偿链形悬挂和简单悬挂弛度允许误差为15%;全补偿链形悬挂弛度允许误差为10%。弛度误差不足15mm者按15mm掌握。限界值:同安全值。4.正线接触网的综合张力和正线接触线的张力不应低于下表数值:列车运行速度(km/h)综合张力(KN)接触线张力(KN)v≤1202510120<v≤1602813~15160<v≤25030~3520~255.承力索位置符合下表要求:悬挂型式标准值安全值限界值半斜链型悬挂直线区段位于线路中心的正上方,曲线区段承力索与接触线之间的连线垂直于轨面连线。直线区段允许误差100mm;曲线区段允许向曲线内侧偏移100mm。标准值±200mm。直链型悬挂位于接触线正上方,曲线区段承力索与接触线之间的连线垂直于轨面连线。直线区段允许误差100mm;曲线区段允许向曲线内侧偏移100mm。标准值±200mm。6.接触线之字值、拉出值(含最大风偏时跨中偏移值)符合下表要求:项目运行速度km/h标准值安全值限界值v≤160直线区段±300mm;隧道及曲线区段符合设计设计值±30mm,但最大不超过:之字值400mm,拉出值450mm之字值450mm拉出值450mmv>160直线区段±200mm;曲线区段150~250mm(特殊设计除外)设计值±30mm同安全值7.接触线高度标准值:区段的设计采用值。安全值:标准值±100mm。限界值:最低环境温度下不超过6500㎜;任何情况下不低于该区段允许的最低值。当隧道间距不大于1000m时,隧道内、外的接触线可取同一高度。8.接触线坡度(工作支)符合下表要求:项目运行速度km/h标准值安全值限界值120km/h及以下区段≤3‰≤5‰≤8‰120~160km/h区段≤2‰≤4‰≤5‰200km/h区段≤2‰,坡度变化率不大于1‰同标准值同标准值200~250km/h区段≤1‰,坡度变化率不大于1‰同标准值同标准值160km/h及以上区段,定位点两侧第一根吊弦处接触线高度应相等,相对该定位点的接触线高度允许误差±10mm,但不得出现V字型。9.接触线偏角(水平面内改变方向)符合下表要求:项目运行速度km/h标准值安全值限界值v≤160≤6°≤12°同安全值v>160≤4°≤6°同安全值10.接触线、承力索磨耗及损伤符合下列要求:⑴承力索、接触线磨耗和损伤后不能满足该线通过的最大电流时,若系局部磨耗和损伤,可以加电气补强线,若系普遍磨耗和损伤则应更换;⑵承力索、接触线磨耗和损伤后不能满足规定的机械强度安全系数时,若系局部磨耗和损伤,可以加补强线或切除损坏部分重新接续,若系普遍磨耗和损伤则应更换,承力索和接触线接头及补强应符合工艺要求;⑶接触线磨耗或损伤按下列规定整修或更换:线型原始

A值局部磨耗达到15%平均磨耗达到15%局部磨耗达到25%平均磨耗达到25%局部磨耗达到30%平均磨耗达到30%a值处理措施处理措施a值处理措施处理措施a值处理措施处理措施8510.88.771.对该锚段调整测量周期,由3年变为1年。1、对该锚段按标准进行减张。7.891.对该磨耗点进行补强。1、对该锚段按标准进行减张。7.491.对该磨耗点进行截除重做接头。

2.局部换线。1.对该锚段进行换线。

2.在未更换前进行减张临时处理。10011.89.598.658.2111012.349.938.888.3912012.910.49.38.815014.411.5810.359.79注:a值为接触线剩余高度值(㎜)⑷承力索用钢芯铝绞线或铝包钢绞线时,其钢芯若断股或损伤,必须切断重新接续,并用电连接沟通,或采用接续条接续;钢芯铝绞线承力索,损伤截面为导电部分截面的7%及以下,且强度损失小于5%,可采用同材质线绑扎使用或采用接续条接续;损伤截面大于导电部分截面7%,或强度损失大于5%时,应切断重新接续,并采用电连接沟通,或采用接续条接续;⑸镀铝锌钢绞线、铜、钢承力索19股中断1股,可用同材质线绑扎使用或采用接续条接续;断2股及以上应截断重新接续或采用接续条接续;绞线有交叉、散股、硬弯、折叠应修复使用,无法修复的永久变形,应截断重新接续,并采用电连接沟通,或采用接续条接续。有轻微散股受力后能复原的可不作处理。钢质承力索锈蚀处所应涂抹防腐油;⑹7股的镀铝锌钢绞线、镀锌钢绞线,断1股及以上截断重新接续或采用接续条接续;⑺镀铝锌钢绞线承力索表面有防腐油;⑻接触线平直,无硬弯,承力索在悬吊滑轮处无磨损,悬吊滑轮应转动灵活、无卡滞、轮径及材质与线索相适应;⑼接触线接头、补强处过渡平滑。该处接触线高度不应低于相邻吊弦点,允许高于相邻吊弦点0~10mm,必要时加装吊弦;⑽一个锚段内接触线和承力索接头、补强和断股的总数量应符合下表的规定(不包括分段、分相及下锚接头):接触线:项目运行速度km/h标准值安全值限界值锚段长度在800m及以下锚段长度在800m以上锚段长度在800m及以下锚段长度在800m以上v≤12003434120<v≤16002424v>16002424承力索:项目运行速度km/h标准值安全值限界值锚段长度在800m及以下锚段长度在800m以上锚段长度在800m及以下锚段长度在800m以上v≤12004545120<v≤16003434v>16002424接头距定位点(悬挂点)应不小于2m,同一跨距内不允许有两个接头。11.接触网动态检测项目评定暂行标准参照附录2。吊弦(索)第3条吊弦分环节吊弦和整体吊弦两种,其技术状态应符合下列要求:1.吊弦的长度要能适应在极限温度范围内接触线的伸缩和弛度的变化,否则应采用滑动吊弦;⑴环节吊弦:至少应由两节组成,每节的长度以不超过600mm为宜,且所有吊弦上端第一节长度应相同。吊弦回头应均匀迂回,高度为150~180mm,吊弦回头朝向一致。吊弦环应正交套接整齐,无卡滞、松弛。吊弦环直径应为其线径的5~10倍。吊弦磨耗的面积不得超过原面积的50%,环节处不得出现电蚀磨损。环节吊弦材质应采用直径为Ф3.5mm的不锈钢丝;⑵载流可调式整体吊弦在承力索端采用可调方式,接触线端采用永久固定方式。吊弦预制长度应与计算长度相等,误差应不大于±2mm。吊弦截面损耗不得超过20%;吊弦线夹在直线处应保持铅垂状态,曲线处应与接触线的倾斜度一致。吊弦线夹应紧固不得松动。车站岔群以内股道的吊弦位置应相互对应。2.吊弦偏移标准值:在无偏移温度时处于铅垂状态。温度变化时,吊弦顺线路方向的偏移量:承力索、接触线采用不同材质时,应符合安装曲线,承力索、接触线采用同一材质时,在任何温度下均应垂直安装。安全值:在极限温度时,顺线路方向的偏移值不得大于吊弦长度的1/3。限界值:同安全值。3.吊弦间距符合下表要求:项目运行速度km/h标准值安全值限界值v≤160设计值≤12m≤15mv>160设计值≤10m≤12m4.吊弦高差符合下表要求:项目运行速度km/h标准值安全值限界值v≤120≤10mm≤50mm同安全值120<v≤160≤10mm≤20mm同安全值160<v≤250≤10mm≤10mm同安全值5.区间及站场正线载流承力索区段采用载流整体吊弦;区间及站场正线非载流承力索区段采用非载流整体吊弦;站场侧线采用环节吊弦或非载流整体吊弦。载流整体吊弦采用10或16㎜2的铜合金软绞线,非载流整体吊弦采用截面积为10㎜2不锈钢丝绳;6.绝缘锚段关节内吊弦回头应向外侧安装,不得因吊弦回头环过长而减小空气绝缘间隙。第62条弹性吊弦辅助绳和简单悬挂吊索的技术状态应符合下列要求:1.辅助绳和吊索须用绞线制成并保持一定的张力,不得松弛,吊索线夹与接触线的夹角以及绞线截面应符合设计规定;2.在无偏移温度时辅助绳和吊索两端的长度应相等,允许相差不超过400mm。吊索两侧受力均匀,确保接触线的悬挂高度;3.辅助绳和吊索不得有断股、接头、补强、硬弯、散股和锈蚀;4.弹性吊弦辅助绳两端与承力索的连接以及张力符合设计规定;5.与接触线连接的吊索线夹在直线区段应保持铅垂状态,曲线区段应与接触线的倾斜度一致,吊索线夹应紧固不得有松动。软(硬)横跨第4条软横跨的技术状态应符合下列要求:1.软横跨横向承力索(双横承力索为其中心线)和上、下部定位绳应布置在同一个铅垂面内。双横承力索两条线的张力应均衡相等,V形连接板应垂直于横向承力索,并不得翻转和倾斜;2.横向承力索的弛度应符合规定,最短直吊弦的长度为,上、下部定位绳应呈水平状态,允许有平缓的负弛度,5股道及以下者负弛度不超过100mm,5股道以上者不超过200mm;3.镀铝锌钢绞线、铜包钢绞线横向承力索和上、下部定位绳应有防腐油脂,且不得有接头、断股、补强、硬弯和散股,其机械强度安全系数应符合附录1的规定;4.软横跨上、下部固定角钢(底座)安装应符合设计高度要求,并安装水平。下部定位绳距工作支接触线的垂直距离不得小于250mm;5.直吊弦在直线区段设在线路中心,允许误差±100mm;曲线区段与接触线拉出值在同一铅垂面,允许向曲线内侧偏移100mm;6.直吊弦应处于铅垂状态,偏斜不超过±50㎜。直吊弦采用3股(定位斜拉线为2股)且单股直径为Ф3.5㎜的不锈钢丝绞合制成,上端做成永久性固定,下端做成可调性固定,直吊弦和定位斜拉线受力不松弛。直吊弦、斜拉线的回环直径为80~100㎜,并距离定位绳300㎜,回环面应与上、下部定位绳组成的垂面重合;7.定位斜拉线上端应安装在定位环线夹上,并位于定位环线夹非豁口侧;8.分段绝缘子串应位于两股道之间,且横向、上、下绝缘子对齐,允许误差±50㎜;站台上方上、下部定位绳绝缘子串带电侧第一片绝缘子裙边应与站台边缘在同一铅垂面,允许误差±100mm;9.未悬挂在软横跨上的线索,其距上部或下部定位绳的垂直距离不足200㎜的处所应加装等位线。等位线应与被连接线索材质相同,截面积不少于10mm2,连接方式宜采用改进型钢线卡子固定;10.杵头杆螺纹外露部分不得小于20㎜,调整螺栓的丝扣外露部分不得小于50㎜。第64条硬横跨的技术状态应符合下列要求:1.硬横梁的安装高度应符合设计要求,允许误差不超过+50mm;2.硬横梁呈水平状态,粱的挠度符合设计要求,允许偏差:铰接硬横跨的硬横粱挠度≤粱跨长的1/200;刚接硬横跨的硬横粱挠度≤粱跨长的1/360;3.硬横梁各梁段和结合部位要密贴,各段之间及其与支柱应连接牢固,连接螺栓的长度与螺母的数量以及螺栓紧固力矩应符合设计要求;4.硬横梁主角钢弯曲不得超过5‰,副角钢弯曲不得超过2根;其锈蚀面积超过20%时应除锈涂漆;5.硬横跨支柱侧面限界应符合设计要求,施工允许偏差+200mm;6.同一组硬横跨两支柱基础中心连线应垂直于正线,允许偏差不大于2°;7.硬横梁吊柱的技术状态应符合下列要求:⑴硬横梁吊柱的安装位置应符合设计要求;⑵两股道间的吊柱安装在两线间,施工误差+200mm,若部分处于横梁连接处,无法满足要求的,可以适当调整吊柱的位置,且须保证对每股道线路中心的距离不得小于2100mm;⑶处于非电化股道的吊柱,其底部要满足双层集装箱的要求,与非电化股道的垂直高差不得小于6200mm;⑷如遇两线间距较大的吊柱,若只悬挂一支的,只需要满足所悬挂股道的限界2500mm即可;⑸吊柱型号应按悬挂线条的数量进行选型,若有中锚的,在原来基础上增加一级吊柱型号;⑹吊柱安装时,直螺栓应朝上,紧固力矩应符合设计要求;⑺吊柱整正时,应考虑受力后的吊柱挠度,以保证受力后吊柱中心直立。锚段关节第5条电分段锚段关节的技术状态应符合下列要求:1.转换柱处两承力索之间及两接触线之间的垂直距离符合下表要求:项目运行速度km/h标准值(㎜)安全值(㎜)限界值(㎜)v≤120450450+50同安全值120<v≤160450450+50同安全值160<v≤250450450+50同安全值注:上表数值不包括隧道,隧道内电分段锚段关节转换柱处两承力索之间及两接触线之间的垂直距离的标准值按设计值调整,安全值为设计值+50㎜,限界值同安全值。2.转换柱处两承力索之间及两接触线之间的水平距离符合下表要求:项目运行速度km/h标准值(㎜)安全值(㎜)限界值(㎜)v≤120450450+50同安全值120<v≤160450450+50同安全值160<v≤250450450+50同安全值注:上表数值不包括隧道,隧道内电分段锚段关节转换柱处两承力索之间及两接触线之间的水平距离的标准值按设计值调整,安全值为设计值+50㎜,限界值同安全值。3.中心柱处两接触线之间及两承力索之间的垂直距离符合下表要求:项目运行速度km/h标准值(㎜)安全值(㎜)限界值(㎜)接触线承力索接触线承力索v≤120等高450高差20450+50同安全值120<v≤160等高450高差20450+50同安全值160<v≤250“四跨”等高450高差20450+50同安全值“五跨”中心转换柱150450150+20450+50注:上表数值不包括隧道,隧道内电分段锚段关节中心柱处两承力索之间及两接触线之间的垂直距离的标准值按设计值调整,安全值:接触线为设计值+20㎜;承力索为设计值+50㎜,限界值同安全值。4.中心柱处两承力索之间及两接触线之间的水平距离:同转换柱;5.中心柱处接触线距轨面等高点接触线高度不应低于相邻吊弦点,允许高于相邻吊弦点0~10mm;6.两接触线工作支在转换过渡处等高,允许误差20㎜,接触线顺坡调整符合运行要求;7.非工作支接触线的分段绝缘子或绝缘杆的下裙边距工作支接触线大于200㎜;8.承力索和接触线分段绝缘子串至锚支悬挂固定(定位)点间的距离不小于1000㎜(包括回头长度在内),且在距绝缘子串非下锚侧500mm处应加装1根吊弦;9.“四跨”中心柱处T型软定位器不得侵入受电弓的动态包络线;10.承力索和接触线分段绝缘子串应相互对齐,允许误差±150mm。第66条机械分段锚段关节的技术状态应符合下列要求:1.两悬挂各部分(包括零部件)之间的距离在设计极限温度下应保持50mm以上;2.转换柱处两接触线之间及两承力索之间的水平距离符合下表要求:项目运行速度km/h标准值(㎜)安全值(㎜)限界值(㎜)v≤12010050~25050~300120<v≤16010050~25050~300160<v≤25010050~25050~300注:上表数值不包括隧道,隧道内机械分段锚段关节转换柱处两接触线之间及两承力索之间的水平距离的标准值按设计值调整,安全值和限界值同上表。3.转换柱处两接触线的垂直距离符合下表要求:项目运行速度km/h标准值(㎜)安全值(㎜)限界值(㎜)v≤120250250±30同安全值120<v≤160300(150)300(150)+30同安全值160<v≤250“三跨”250250±30同安全值“四跨”500500±30注:⑴黔桂线垂直距离为300㎜;渝怀线垂直距离为150㎜。⑵上表数值不包括隧道,隧道内机械分段锚段关节转换柱处两接触线的垂直距离的标准值按设计值调整,安全值为设计值±30㎜,限界值同安全值。4.中心柱处两接触线水平距离为设计值,误差不超过30mm;两接触线距轨面等高,误差不大于20mm;5.两接触线工作支在转换过渡处等高,允许误差20㎜,接触线顺坡均匀调整至转换柱定位处;6.同一组锚段关节两转换柱处接触线的水平距离应取值一致,并按设计值进行定位;7.锚段关节转换柱处两承力索之间的垂直距离应符合本条第3款标准值要求。第67条锚支接触线在其垂直投影与线路钢轨交叉处,应高于工作支接触线300mm以上,并均匀抬高至下锚处。中心锚结第6条中心锚结按其作用分为防断和防窜两种。其设置位置要使两边接触悬挂的补偿条件基本相等。第69条防断式中心锚结的技术状态应符合下列要求:1.承力索中心锚结绳⑴中心锚结绳范围内承力索不得有断股、补强和接头;⑵中心锚结绳的弛度应等于或略高于该处承力索的弛度;⑶中心锚结绳位置、中心锚结绳与承力索、悬挂点固定线夹的设置和间距符合设计要求;⑷中心锚结绳斜跨站场其它股道纵向承力索时,其与纵向承力索的垂直距离不应小于200㎜,否则应加装等位线,等位线应于与被连接线索材质相同,截面积不少于10mm2,连接方式宜采用改进型钢线卡子固定。2.接触线中心锚结绳⑴中心锚结绳范围内承力索不得有断股、补强和接头;⑵中心锚结位于跨距的中心;⑶中心锚结所在的跨距内接触线不得有接头和补强;⑷中心锚结绳范围内不得安装吊弦和电连接器;⑸中心锚结绳不应松弛,两边的张力应相等;⑹中心锚结绳两边长度相等,每侧长度不小于中心锚结线夹处承力索与接触线间距的10倍;⑺中心锚结绳两端与承力索固定线夹的设置和间距符合设计要求。3.中心锚结线夹⑴中心锚结线夹应安装牢固,在直线上应保持铅垂状态,在曲线上应与接触线的倾斜度一致;⑵中心锚结线夹处的接触线高度比两侧吊弦点高出0~20mm。第70条防窜式中心锚结的技术状态应符合下列要求:1.防窜绳两端固定线夹的设置和间距符合设计要求;2.接触线中心锚结绳与防断式相同。线岔第71条由正线与侧线组成的交叉线岔,正线接触线位于侧线接触线的下方;由侧线和侧线组成的线岔,距中心锚结较近的接触线位于下方。第72条对单开和对称(双开)道岔的交叉线岔,其技术状态应符合以下要求1.道岔定位支柱的位置⑴160km/h及以下区段,道岔定位支柱应位于道岔起点轨缝至线间距700mm的范围内。当道岔定位柱在线间距600mm处时为标准定位。⑵160km/h以上区段,正线标准定位道岔柱设在股道间距为300mm处(18#道岔),定位支柱间跨距误差±1m;站场侧线标准定位道岔柱设在股道间距为600mm处。2.交叉点位置符合下表要求:项目运行速度km/h标准值安全值限界值v≤160横向距两线路任一线路中心不大于350mm,纵向距道岔定位大于2.5m。位于道岔导曲线两内轨距630~1085mm范围内的横向中间位置,横向位置允许偏差±50mm。同安全值v>160同上正线线岔(18#道岔)交叉点位于道岔导曲线两内轨距940mm的横向中间位置,站场侧线线岔交叉点位于道岔导曲线两内轨距735~1085mm范围内的横向中间位置,横向位置允许偏差±50mm。同安全值3.两接触线相距500mm处的高差符合下表要求:项目运行速度km/h标准值安全值限界值v≤160当两支均为工作支时,正线线岔的侧线接触线比正线接触线高20mm,侧线线岔两接触线等高。当一支为非工作支时,非工作支接触线比工作支接触线抬高80mm。当两支均为工作支时,正线线岔的侧线接触线比正线接触线高10~30mm;侧线线岔两接触线高差不大于30mm。当一支为非工作支时,非工作支接触线比工作支接触线抬高50~100mm。同安全值v>160当两支均为工作支时,正线线岔的侧线接触线比正线接触线高20mm,侧线线岔两接触线等高。非工作支接触线按设计要求延长一跨并适当抬高后下锚。当两支均为工作支时,正线线岔的侧线接触线比正线接触线高10~30mm;侧线线岔两接触线高差不大于30mm。当一支为非工作支时,延长一跨并抬高350~500mm后下锚。同安全值4.限制管长度符合设计要求,应安装牢固,中心偏移符合安装曲线要求(在平均温度时,限制管中心与两接触线交叉点重合),并使两接触线有一定的活动间隙(1~3㎜),保证接触线自由伸缩。5.始触区⑴160km/h及以下区段的线岔两工作支中任一工作支的垂直投影距另一股道线路中心550~800mm的范围内,不得安装任何线夹;⑵160km/h以上区段,对于宽1950mm的受电弓,在距受电弓中心600~1050mm的平面和受电弓仿真最大动态抬升高度(最大200mm)构成的立体空间区域为始触区范围,该区域内不得安装除吊弦线夹(必需时)外的其他线夹或零件。6.其它⑴道岔定位器支座不得侵入受电弓动态包络线,否则应使定位器加长,并采用特殊弯形定位器,并保证定位器的端部不侵入其它线的受电弓限界;⑵160km/h及以下区段的标准线岔定位拉出值为375㎜,在任何情况下定位拉出值不大于450mm;160km/h以上区段的标准线岔定位拉出值为300㎜,在任何情况下定位拉出值不大于400mm;⑶160km/h以上区段的正线线岔在两工作支接触线间距550~600mm处宜设一组交叉吊弦,使两支接触线等高;⑷160km/h以上区段在始触区范围内,两支接触线位于受电弓中心同一侧;⑸道岔开口方向上道岔定位后的第一个悬挂点及定位点设在线间距大于等于1220mm处,并应保证两线接触悬挂的任一接触线分别与相邻线路中心的距离不小于1220mm;⑹两支承力索间隙不应小于60mm;⑺承力索交叉点位置应与接触线交叉点位置在同一铅垂面内,相邻跨中偏移值不大于400㎜。⑻线岔两侧的第1吊弦应采用可调式整体吊弦。第73条对复式交分和交叉渡线道岔的线岔,其技术状态应符合下列要求:1.交叉点位置符合下表要求:标准值安全值限界值复式交分道岔两接触线相交于中轴支距的中点;交叉渡线道岔两接触线相交于两渡线中心线的交点处。交叉点的横向和纵向允许偏差为±50mm。同安全值2.两接触线相距500mm处的高差、限制管和始触区等技术参数,同单开道岔的线岔要求一致。第74条线岔的编号应以其所在的道岔编号命名。第75条无交叉线岔标准按设计要求执行。电连接器第76条电连接器应装在设计规定的位置,施工偏差±500㎜。安装位置及数量如下:1.载流承力索区段绝缘锚段关节开关侧转换柱与锚柱跨距内的两支悬挂间,装设2组纵向电连接器。另一侧转换柱装设1组纵向电连接器;非载流承力索区段绝缘锚段关节开关侧转换柱与锚柱跨距内的两支悬挂间,装设1组纵向电连接器。另一侧转换柱装设1组纵向电连接器;2.载流承力索区段的非绝缘锚段关节在两转换柱与锚柱跨距内的两支悬挂间,各装设2组纵向电连接器。非载流承力索区段的非绝缘锚段关节在两转换柱与锚柱跨距内的两支悬挂间,各装设1组纵向电连接器;3.线岔处两支悬挂间,装设1组电连接器;交叉渡线的“O”点来电側装设一组纵向电连接。4.载流承力索区段每隔150m~200m(隧道内为60m~70m)装设1组横向电连接器,非载流承力索区段每隔250m装设1组横向电连接器;5.分段、分相绝缘器两端第一吊弦内侧各装设1组横向电连接器;6.承力索断链处两端第一吊弦内侧各装设1组横向电连接器;7.车站电力机车经常起动之处同一供电臂的各股道悬挂之间,装设1组股道电连接器;8.牵出线、专用线接触网悬挂在与相邻股道无分段绝缘子串隔开的软横跨上时,须将牵出线或专用线接触网在最末端无分段绝缘子串隔开的软横跨处装设1组股道电连接器;9.设有分段绝缘器的接触悬挂,当带电侧悬挂在与相邻股道间无分段绝缘子串隔开的软横跨上时,必须在该处装设1组股道电连接器;10.接触悬挂非工作支与其他线索交叉处空气间隙小于60mm时,在该处两者间装设1组短接线。短接线应与被连接线索材质相同,截面积不少于10mm2,连接方式宜采用改进型钢线卡子固定。第77条电连接器的技术状态应符合下列要求:1.电连接线⑴电连接线均要用多股软铜线做成,其额定载流量不小于被连接的接触悬挂、供电线的额定载流量,且不得有散股、断股和接头;⑵电连接线应留有一定的裕度,适应接触线和承力索因温度变化伸缩的要求。对于需要盘圈的电联结器,在承力索与接触线间螺旋盘绕3圈,两承力索间螺旋盘绕5圈(线岔处为3圈)或保持足够的裕度,圈间距50㎜,圈径60㎜,且最下圈距接触线250~300㎜;⑶电连接线应保持顺直,不得松弛。偏移符合技术要求;⑷对于压接式的电连接线夹,电连接线不应有压伤和断股现象;对于并接式电连接线夹,电连接线应伸出线夹外10~20mm;2.电连接线夹⑴电连接线夹的材质和规格必须与被连接线索相适应;⑵电连接线夹与接触线、承力索、供电线之间的连接必须牢固,线夹内无杂物,线夹内不得包缠铝包带,线夹与被连接接触线的接触面光洁无氧化膜,并在接触面上均匀涂抹电力复合脂。电连接线夹处接触线无偏磨、无异常磨耗。连接处无烧伤、破损及过热变色,线夹落槽、无裂纹;⑶接触线电连接线夹在直线处应处于铅垂状态,在曲线处应与接触线的倾斜度一致;⑷电连接线夹处接触线高度不应低于相邻吊弦点,允许高于相邻吊弦点0~10mm;⑸在供电线上网点处接触线电连接线夹采用双线夹;⑹铜铝过渡的并沟电连接线夹应采用内嵌式结构;⑺电连接线夹螺栓受力均匀,安装时逐个拧紧,其螺栓的力距符合本细则附录4的规定。定位装置第78条定位装置的结构及安装状态应保证接触线工作面平行于轨面,定位点处接触线的弹性符合规定。当电力机车受电弓通过和温度变化时,接触线能上下、左右自由移动。安装定位线夹受力面正确。第79条定位装置的技术状态应符合下列要求:1.定位器⑴定位器坡度符合下表要求:项目运行速度km/h标准值安全值限界值v≤1601/10~1/5同标准值1/10~1/4v>160设计值1/10~1/5同安全值曲线软定位器坡度在标准值的基础上应考虑外轨超高,但不得超过定位器坡度的最大标准值。对于限位、弓形等定位器,安装应符合产品说明书及设计的要求。⑵定位器偏移标准值:在平均温度时垂直于线路中心线,温度变化时沿接触线纵向偏移与接触线在该点的伸缩量相一致。安全值:标准值±10%。限界值:极限温度时其偏移值不得大于定位器(管)长度的1/3。⑶曲线软定位器与腕臂定位环之间的连接采用带防松措施的不锈钢调整螺栓;⑷工作支定位器应处于受拉状态,支持器安装方向要正确,定位管在支持器外露应在50~80㎜范围内。2.定位管及定位肩架符合下列要求:⑴反定位管、定位肩架及组合定位器的定位管均应保持水平,靠接触线侧的端部允许仰高不超过30㎜,其规格型号符合设计规定;⑵当反定位器主管两侧采用“人”字斜拉线时,其长度和张力应相等,斜拉线宜采用截面积10㎜2整体不锈钢丝绳或Φ10圆钢,如采用不锈钢丝时按下列标准制作:用2股且单股直径为Φ3.5㎜的不锈钢丝拧合而成,受力均匀,在承力索端采用吊弦线夹或钢线卡子永久固定,在定位管端采用可调方式,斜拉线回环直径80~100㎜,回环垂直于线路平面,距离定位管卡子300㎜;⑶当反定位器主管采用单斜拉线时,其长度和张力应相等,斜拉线宜采用截面积10㎜2整体不锈钢丝绳或Φ10钢筋,如采用不锈钢丝时按下列标准制作:其用2股且单股直径为Φ3.5㎜的不锈钢丝拧合而成,受力均匀。其在钩头鞍子处采用永久固定方式,在定位管卡子处采用可调方式,斜拉线回环直径80~100㎜,回环垂直于线路平面,距离定位管卡子300㎜;⑷反定位器主管上的定位管卡子距长定位环应保持100~150mm的距离,长定位环处反定位器主管露头不超过400㎜,各管口封堵良好;⑸正定位的定位管宜采用防风支撑管安装方式,当采用不锈钢丝时,用2股直径为Φ3.5㎜的不锈钢丝制成;⑹转换支柱处两定位器能分别自由转动,不得卡滞;非工作支和工作支定位器、管之间的间隙不小于50mm。3.定位环应沿线路方向垂直安装,受力面正确。定位管上定位环的安装位置距定位管根部不小于40mm(软定位器上的定位环距端部的长度以40㎜为宜)。定位装置各部件之间应连接可靠,定位钩与定位环的铰接状态良好,转动灵活,无卡滞,且无放电和烧伤痕迹等电腐蚀现象;4.防风支撑山谷口、高路堤(一般指高出自然地面5m)、高架桥等“风口”地段,应有防风措施(如在腕臂与定位管之间加设定位管支撑等),安装符合设计要求。支撑装置第80条腕臂底座、拉杆底座、压管底座应与支柱密贴。底座角钢(槽钢)应水平安装,两端高差不得大于10mm。第81条结构高度标准值:区段的设计采用值。安全值:标准值±200mm。限界值:(以跨距中最短吊弦长度为依据界定)在160km/h及以下运行区段,最短吊弦长度为250mm;在160km/h以上运行区段,最短吊弦长度不小于500mm,困难条件下不小于300mm。第82条腕臂的技术状态应符合下列要求:1.腕臂及其安装位置⑴腕臂的安装位置应满足承力索悬挂点(或支撑点)距轨面的距离(即导线高度加结构高度),允许误差±200mm;悬挂点距线路中心的水平距离符合规定;⑵棒式绝缘子安装时滴水孔朝下,腕臂的各部件均应组装正确,腕臂上的各部件(不包括定位装置)应与腕臂在同一垂直面内,铰接处要转动灵活。腕臂不得弯曲且无永久性变形,斜腕臂顶部非受力部分长度为100~200mm。水平腕臂非受力部分长度不大于400㎜,其端部管口封堵良好;⑶双线路腕臂应保持水平状态,其允许仰高不超过100mm,无永久性变形。定位立柱应保持铅垂状态,无永久性弯曲变形。2.腕臂偏移标准值:无偏移温度时垂直于线路中心线,温度变化时腕臂顶部的偏移要和该处的承力索伸缩量相对应。安全值:标准值±100mm。限界值:任何情况下不得超过腕臂垂直投影长度的1/3。第83条拉杆(压管)或水平腕臂的技术状态应符合下列要求:1.拉杆(压管)或水平腕臂的安装位置要满足承力索的悬挂需要,安装误差与腕臂相同;2.拉杆(压管)或水平腕臂应呈水平状态,允许悬挂点侧仰高不超过100mm;3.拉杆必须处于受拉状态。第84条桥梁、隧道内埋入杆件的技术状态应满足下列要求:1.桥梁、隧道内的埋入杆件(包括立柱)应安装牢固,无断裂、变形,其填充物不得剥落和无辐射性裂纹,对杆件要适时做好防腐处理;2.隧道内“V”形、“人”字形简单悬挂滑动环与滑动杆不卡滞;3.隧道立柱应保持铅垂状态,其倾斜角不得大于1°;立柱地脚螺栓必须是双螺帽,拧紧螺帽后螺栓外露长度不得大于30mm;调整立柱用的垫片不得超过3片;立柱垂直线路的位置符合规定,允许偏差如无规定时,按±50mm执行。立柱底板与拱顶间隙应用100号(M10)水泥砂浆填实;4.采用化学锚固方式进行锚固的埋入杆件应符合设计要求。受电弓动态包络线第85条受电弓动态包络线是指运行中的受电弓在最大抬升及摆动时可能达到的最大轮廓线。动态包络线范围内不得有任何障碍影响受电弓运行。第86条受电弓动态包络线应符合下列规定:⑴120km/h及以下区段,受电弓动态抬升量为100mm,左右摆动量为200mm;⑵120~160km/h区段,受电弓动态抬升量为120mm,左右摆动量为250mm;⑶200km/h区段,(导线高度为6m时)受电弓动态抬升量为160mm,左右摆动量直线区段为250mm,曲线区段为300mm;⑷200~250km/h区段,受电弓动态抬升量暂按200mm,左右摆动量直线区段为250mm,曲线区段为350mm。电力机车受电弓动态包络线示意图见附录3。补偿装置第87条补偿装置的技术状态应符合下列要求:1.a值(补偿绳回头末端至滑轮距离)、b值(坠砣底部距地面距离)标准值:符合安装曲线的要求。安全值:安装曲线值±200mm。限界值:任何情况下a、b值均应大于200mm。2.补偿坠砣及其重量符合下列要求:⑴坠砣无破损和裂纹,表面光洁平整,坠砣串排列整齐,其缺口相互错开180°,并保证坠砣不被支柱或其他物件卡滞;⑵承力索、接触线在补偿器处的额定张力应符合设计要求,坠砣串的重量(包括坠砣杆、坠砣抱箍及连接的楔形线夹重量)符合规定,允许误差不超过2%,同一锚段两坠砣串相对误差不得大于1%;⑶坠砣杆顺直不弯曲,坠砣卡子紧贴最上面一块坠砣并与其缺口呈90°;⑷坠砣块自下而上按块编号,其缝线应在一条直线上,同时在缝线旁边用白油漆画一条宽100mm的线,其边缘应平整,并在白线上从底部开始标注1-17-20-30用黑色阿拉伯数字,顺号标注坠砣编号,坠砣编号应用模具喷绘,坠砣编号及其相关标志涂刷见附录8。3.补偿滑轮组符合下列要求:⑴补偿滑轮完整无损、转动灵活(人力用手托动坠砣能上下自由移动),无卡滞现象。对需要加注润滑油的补偿滑轮,应按产品规定的期限加注润滑油,没有规定者至少3年一次。定滑轮槽应保持铅垂状态,动滑轮槽偏转角度不得大于45°。同一滑轮组的两补偿滑轮的工作间距,在设计最高温度情况下不得小于1500㎜;⑵补偿绳不得有散股、断股、接头和锈蚀,异侧下锚补偿绳不得与下锚拉线相摩擦;同侧下锚补偿绳不得与接触线下锚双环杆相摩擦。镀铝锌钢绞线补偿绳表面应涂抹防腐油。4.限制器及制动装置⑴限制器的安装位置应符合设计高度,其应满足坠砣串升降变化的要求,限制坠砣的摆动,并不得妨碍升降和侵入限界。限制器缺失的,须加装限界架或采取其它限制措施;⑵制动装置应安装正确、作用良好。卡块式制动装置的制动角块在温度变化时,能在制动框架内上下自由移动;顶块式制动装置的制动顶块与大滑轮盘保持3~5mm的间隙。5.其他⑴承力索和接触线下锚绝缘子应对应整齐,允许误差±150㎜;⑵坠砣杆处补偿绳回头在双耳楔型线夹端面以上统一进行绑扎或盘圈。第88条棘轮、弹簧及液压等其他结构形式补偿装置,其技术状态应符合产品说明书要求。支柱、基础及下锚拉线第89条接触网支柱及下锚拉线的技术状态应符合下列要求:(一)支柱位置1.跨距调整幅度为设计跨距的eq\o(\s\up16(+1),\s\do6(-2))m,调整后的跨距不得大于65m,相邻两跨距之比不宜大于1.15:1,桥梁、站场等困难地段,不宜大于1.25:1。.当股道数大于4股道时,硬横跨的跨距不宜大于55m;2.支柱的侧面限界应符合规定,允许误差+100mm、-60mm,但最小不得小于2440mm,曲线区段按规定加宽;3.每组软横跨两支柱中心的连线应垂直于正线,偏角不大于3°;每组硬横跨两支柱中心的连线应垂直于正线,偏角不大于2°;4.支柱应尽量设在侧沟限界以外,若客观条件限制必须设在侧沟中,则应留有排水通道,支柱根部应用砂浆砌石加固;5.支柱埋设深度应符合设计要求,允许误差±100mm。当实际埋设深度达不到设计要求时,应培土或砂浆砌石加固。(二)支柱本体1.混凝土支柱⑴横腹杆式钢筋混凝土支柱表面应光洁、平整。横腹板破损应及时修补,翼缘破损和露筋不超过两根,长度不大于400mm应及时修补;露筋达两根以上但不超过4根且长度不超过400mm者可以修补后降级使用;露筋超过4根或者露筋长度超过400mm者,应及时更换或采用C15级混凝土整体浇注加固。支柱翼缘不得有横向、斜向和纵向裂纹。支柱翼缘与横腹板结合处裂纹及横腹板裂纹宽度不超过0.3mm时,要及时修补,大于0.3mm时应更换。混凝土支柱破损不露筋者,可以用水泥砂浆修补后使用;⑵环形等径预应力混凝土支柱表面应光洁平整,合缝处不得漏浆,不应有混凝土剥落、露筋等缺陷。横向裂纹宽度不超过0.2mm,长度不超过1/3圆周长,纵向裂纹宽度大于0.2mm,不超过1mm的支柱要及时修补;纵向裂纹宽度大于1mm的支柱应更换。支柱弯曲度不大于2‰,杆顶封堵良好;⑶修补支柱破损部位的混凝土等级比支柱本身混凝土高一级。2.钢柱⑴钢柱各焊接部分不得有裂纹、开焊;⑵钢柱的角钢不应有扭转现象,主角钢弯曲不得超过5‰,副角钢弯曲不得超过2根;⑶钢柱锈蚀面积不得超过10%;⑷分节组装的钢柱连接紧固密贴,中间不得加钢垫片,且中心线与中间法兰连接平面不垂直度不应大于H/1000(H为钢柱高度);⑸热浸镀锌的钢柱,锌层应均匀、光滑,连接处不得有露铁、毛刺、锌瘤和多余结块,并不得有过渡酸洗造成的蚀坑、泛酸等缺陷;⑹钢柱基础螺栓外露140mm,允许误差±10mm;⑺整正钢柱使用的垫片不得超过3块,每块垫片的面积不小于50mm×100mm。3.硬横跨的技术标准见本细则第64条。(三)支柱倾斜率1.接触网各种支柱,均不得向线路侧和受力方向倾斜;2.安装在曲线外侧及直线上的支柱,在垂直线路方向要向受力的反向倾斜。腕臂柱(包括桥钢柱)的外倾斜率为0~0.5%(即支柱外缘垂直于地面)。软横跨支柱的倾斜率:高度13m的支柱为0.5~1%;高度15m及以上的支柱为1~2%;横腹杆式钢筋混凝土软横跨支柱为1%(即支柱外缘保持垂直),且受力面正确;3.硬横梁钢柱顺、横线路方向均应中心直立,允许偏差0.3%;4.曲线内侧的支柱、装设开关的支柱、双边悬挂的支柱、硬横跨支柱、均应中心直立,允许向受力的反向倾斜,其倾斜率不超过0.5%;5.支柱在顺线路方向应保持铅垂状态,其倾斜率不超过0.5%。锚柱垂直线路方向应中心直立,并应向拉线方向倾斜,其倾斜率不超过1%。(四)基础1.钢柱基础⑴线路和线路中间的基础顶面,应高出路肩面100~200mm,低于相邻轨面200~600mm;位于站台及硬化路肩上的基础顶面应高于站台面100mm,允许偏差±30mm;⑵基础表面平整,棱角完整,无漏浆、露筋等现象。基础的外形尺寸符合设计要求。基础外露400mm以上者应培土,每边培土宽度为500mm,培土边坡与水平面成45°;⑶填方地段的支柱外缘距路基边坡的距离小于500mm时应培土,其坡度应与原路基相同。高填方地段培土困难、流失严重或土质强度不够者,应采用干砌片石或砂浆砌石加固,片石应挤压紧密、堆砌整齐,砂浆应饱满、标号符合规定;⑷浇注钢柱基础的混凝土强度为C15级;⑸桥支柱的托架与接腿、支柱的连接应牢固可靠,螺栓应用双螺帽并涂油防护。2.基础帽⑴基础帽浇注前必须对钢柱基础螺栓进行防腐处理;⑵基础帽的混凝土标号不低于C8级;⑶外形尺寸符合要求{厚度150mm+100mm,凸线长为(基础长边+50㎜)的1/3)};⑷基础帽表面平整有棱角,表面光洁,防水防漏;⑸基础帽完整无破损,支柱根部和基础周围应保持清洁,不得有积水和杂物。3.杯形基础⑴杯形基础内杯底距基础面的距离为1500mm,允许误差eq\o(\s\up16(+50),\s\do6(-0))mm;基础垂直于线路方向的中心线与线路中心线垂直,偏差不大于3°,杯形基础中心距线路中心线的垂直距离为3350mm,误差误差eq\o(\s\up16(+60),\s\do6(-20))mm;⑵杯形基础面应与路基面平齐,不得高于路基面,杯形基础面平整,限界符合设计要求,外形尺寸:H60(φ350)为1200mm×1200mm,H85(φ350)为1200mm(顺线路)×1500mm(横线路),允许误差±20mm;⑶杯形基础田野侧的土层不得小于600mm,否则需进行边坡培土或砌石;路堑地段的基础外侧与水沟外侧的间距不得小于300mm;⑷杯形基础采用C15级混凝土。4.混凝土整体浇注拉线基础⑴外形尺寸应符合下列要求:①全补偿接触网锚段关节及站线下锚:(2.8T系)顺1500mm×横1300mm×(2300+50mm);(2.5T系)顺1150mm×横1000mm×(1300+50mm);②接触网中心锚结下锚:(2.8T系)顺1500mm×横1000mm×(1800+50mm);(2.5T系)顺1150mm×横1000mm×(1300+50mm);③接触网附加导线下锚:(2.8T系)顺1400mm×横1000mm×(1500+50mm);(2.5T系)顺1150mm×横1000mm×(1300+50mm);⑵拉线基础的中心距线路中心的距离应符合下列要求:①全补偿接触网锚段关节及站线下锚:4100mm~4400mm;②接触网中心锚结下锚:4100mm~4400mm;③接触网附加导线下锚:3400mm;⑶拉线拉环内沿距基础顶面距离100mm,允许偏差+20mm;⑷拉线拉环应位于基础中心,误差不大于50mm;⑸拉线拉环应采用二级热浸镀锌防腐,拉线基础不得有积水;=6\*GB2⑹拉线基础培土同钢柱基础培土标准一致。(五)支柱防护1.道口两侧、经常有机动车辆运行的场所、装卸货物站台上等易被碰撞的支柱,均应设置强度较高的防护桩(墩),其中,道口两边支柱防护桩(墩)的高度为2m。防护墩的厚度为0.5m,且不得侵入限界;2.金属支柱不得采用外围砖砌、内填石渣或砂土的封闭式防护方式,如须填充时,应采用C15级混凝土整体浇注,避免人为的防护桩内支柱锈蚀;3.单线电气化区段跨越平交道口两侧的支柱应对称布置;4.双线电气化区段跨越平交道口两侧的支柱分为上、下行方向,位于列车前进方向的支柱应尽可能远离道口布置;5.在平交道口不应设锚段关节,不得在平交道口左右两侧设下锚支柱;6.曲线内侧侧沟边的支柱,需在支柱田野侧路肩处设跨越侧沟的支撑;7.当支柱线路侧有侧沟时,需在支柱线路侧路肩处设跨越侧沟的支撑。(六)下锚拉线1.下锚底座角钢安装高度符合设计要求,允许误差±20mm;2.拉线应位于接触悬挂下锚支的延长线上(附加导线单独下锚时,应位于下锚支接触线的延长线上),若因地形限制按设计要求施工;3.拉线与地面夹角一般情况下为45°,最大不得超过60°,特殊困难地形按设计要求施工;4.支柱拉线在任何情况下不得侵入限界;5.拉线应绷紧,在同一支柱上的各拉线应受力均衡,锚板拉杆与拉线应成一条直线,拉线应采取防腐措施,埋入地下部分的地锚拉杆应涂防腐剂或采用其它防腐措施,露出地面部分的地锚拉杆不得有严重锈蚀和变形。拉线不得有散股、断股、接头及锈蚀。UT型线夹螺帽外露螺纹长度不应小于20㎜,且最大不得大于螺纹全长的1/2,UT线夹不得被掩埋。下锚角钢与支柱密贴,并保持水平,各部螺栓紧固力矩符合要求。锚杆出土部份周围进行应夯实,并对表面进行防水处理;拉线基础周围不得有积水、杂物和被掩埋,否则,应采取防护措施。对设在侧沟内的锚板拉杆应采用混凝土整体浇注拉线基础;6.零件螺纹及拉线应涂防腐油;7.设在挡土墙、隧道(门墙)、桥墩、坚石地带及砂浆砌石护坡上等处打孔灌注的地锚杆,其杆径和埋入深度应符合设计规定。受力后其周围水泥灌注部分不得有裂纹、破损及脱落现象。禁止将地锚杆设在孤石、风化石、次坚石上。地锚杆不得严重锈蚀和弯曲,对被掩埋的地锚杆应采取防护措施;8.采用化学锚固方式进行锚固的地锚杆应符合设计要求。隔离(负荷)开关第90条隔离开关的技术状态应符合下列要求:1.开关托架呈水平状态,安装高度符合设计要求,瓷柱垂直,传动杆垂直与操作机构轴线一致,连接牢固,无松动现象;手动操作机构离地面的距离为1100mm,允许误差为±100mm;2.隔离开关应动作可靠、转动灵活,合闸时触头接触良好,引线和连接线的截面与开关的额定电流及所连接的接触网当量截面相适应,引线不得有散股、断股和接头。主导回路开关引线宜设双引线,且用并联线夹并联,并联线夹应符合设计规定,双线驰度一致;3.隔离开关的触头接触面应平整、光洁无损伤,并涂以电力复合脂。隔离开关合闸时触头接触紧密、接触压力均匀无回弹现象,用0.05㎜×10㎜的塞尺检查触头接触时,对于线接触者应塞不进去;对于面接触者的塞入深度:当接触表面宽度为50㎜及以下时,不应超过4㎜;当接触表面宽度为60㎜及以上时,不应超过6㎜; 4.隔离开关的分闸角度及合闸状态应符合产品的技术要求。开关打开时应使其主刀闸转向线路反侧,对于GW4型隔离开关合闸时,刀闸呈水平状态,两刀闸中心线相吻合;分闸时刀闸角度为90°,允许误差+10;止钉间隙1~3㎜;5.电动操作的隔离开关电动机转向正确,机械系统润滑良好,分、合闸指示器与开关的实际的分、合位置相符;6.隔离开关操作机构应完好无损并加锁,转动部分注润滑油,操作时平稳正确无卡阻和冲击。带接地刀闸的隔离开关,其主刀闸和接地刀闸一次操作时,分(合)闸过程中的瞬时间隙不小于330㎜;7.引线及连接线应连接牢固、接触良好,零件无破损和烧伤。开关设备线夹与接线端子连接处涂一薄层电力复合脂。引线距接地体的距离应不小于330mm。引线的长度应保证当接触悬挂受温度变化偏移时有一定的活动余量并不得侵入限界,引线摆动到极限位置对接地体的距离符合规定;8.具有引弧触头的隔离开关,主触头和引弧触头开、合顺序正确,分闸顺序:先分主触头,再分引弧触头;合闸顺序:先合引弧触头,再合主触头。带接地刀的隔离开关接地刀闸与主触头间的机械闭锁应准确、可靠;9.支持绝缘子应清洁,无破损和放电痕迹,瓷釉剥落面积不超过300mm2;10.新安装的隔离开关在投入运行前应做交流耐压试验,运行中每年用2500V的兆欧表测量一次绝缘电阻,与前一次测量结果相比不应有显著降低;11.FZW口-27.5/2000-6.3型户外高压交流隔离真空负荷开关的技术状态应符合下列要求:⑴动触头嵌入深度不超过25mm,止挡螺栓紧固;⑵主触刀刚合位置偏斜≤2mm;⑶主触刀压力应为1050±100N;⑷触刀开距≥440mm;⑸操动机构手动额定操作力≤120N,电操控制回路额定电压为AC220V,机构输出力矩300N·m;⑹各部螺栓紧固力矩符合要求。吸上线第91条吸上线安装的一般规定1.型号及安装位置应符合设计要求;2.采用电缆连接时,其电缆截面应满足回流要求,外露部分电缆护管应无损伤,封堵良好,吸上线护管在支柱上安装密贴牢固,其固定方式符合设计要求;3.埋入地下的扁钢应涂沥青或防腐油,地上部分应除锈涂漆;埋深不少于300mm。穿过钢轨、桥台时应采取穿绝缘套管的防护措施;第92条吸上线的设置和安装还应符合以下要求:1.扁钢与设备线夹连接处应挂锡处理,用扁钢连接时,应电焊搭接封闭;2.有轨道电路区段吸上线一端与回流线、一端与扼流线圈中点连接,无轨道电路区段按要求将连接件与钢轨连接;连接应牢固,接触良好,所用并沟线夹、电连接线夹、设备线夹其连接面均应涂一层电力复合脂,且螺栓紧固力矩符合要求;3.吸上线与回流线连接时,距离悬挂点的距离应符合设计要求。 附加导线第93条附加导线系指牵引网中接触悬挂以外的架空导线。包括供电线、加强线、正馈线、捷接线、回流线、保护线、架空地线等。第94条附加导线的技术状态应符合以下规定:1.附加导线的材质和截面积应满足通过的最大电流和附录1规定的机械强度安全系数;2.张力和弛度标准值:符合安装曲线的要求。安全值:标准值±10%。限界值:同安全值。支柱同一侧悬挂为不同线径及材质的导线时,导线的弛度应以其中弛度较大的导线为准。3.接头及损伤⑴跨越铁路和一、二级公路以及重要的通航河流时,导线不得有接头。不同金属、不同规格、不同绞制方向的导线严禁在跨距内做接头;⑵一个跨距内一根导线的接头不得超过1个。一个耐张段内附加导线接头、补强的总数量不得超过下表规定,且接头距悬挂点的距离大于500mm;耐张段长度标准值安全值限界值≤800m零2个4个>800m零4个8个⑶附加导线不得跨越屋顶为易燃材料的建筑物;对耐火屋顶的建筑物也要尽量避免跨越,若必须跨越时,其距建筑物的距离要符合本款第⑹项的规定,且跨越的跨距内不得有接头、断股和补强;⑷附加导线不得有散股、硬弯和烧伤,安装牢固。导线采用钢芯铝绞线时,其钢芯不得折断。铝绞线和钢芯铝绞线的铝线断股、损伤截面积不得超过铝截面的7%,且载流量和机械强度能满足要求时,可将断股处磨平用同材质的绑线扎紧,绑扎长度超出缺陷部分30~50mm;当断股损伤截面为7~25%时,应进行补强;当断股截面超过25%时,应截断接续或更换;⑸附加导线跨越或接近铁路、公路、电力线、弱电线路、河流时应符合电业部门的有关规定;⑹附加导线对地面及相互间的距离在任何情况下不应小于下表的数值:序号有关情况供电线、正馈线、捷接线、加强线(mm)保护线、回流线、架空地线(mm)1导线在最大弛度时距地面高度居民区及车站站台处70006000非居民区60005000车辆、农业机械不能到达的山坡、峭壁和岩石500040002导线距离峭壁挡土墙和岩石无风时1000500计算最大风偏时300753导线跨越铁路时跨越非电化股道(对轨面)75007500跨越不同回路电化股道(对承力索或无承力索时对接触线)300020004不同相或不同供电分段两导线悬挂点间距离水平排列2400——垂直排列,上方为供电线,下方为供电线或回流线2000——5与建筑物间的最小距离导线与建筑物间最小垂直距离(计算最大弛度时)40002500导线对建筑物最小水平距离(计算最大风速时)30001000⑺绝缘距离符合下表要求:附加导线类别标准值安全值限界值供电线、加强线、捷接线、正馈线带电部分距接地体的最小距离设计值≥300mm≥240mm回流线、保护线、架空地线距接地体或桥梁及隧道壁的最小距离设计值≥150mm≥75mm当海拔高度超过1000m时,上述距离应按规定加大。⑻当供电线采用电缆时,电缆钢索托架安装牢固,钢索规格型号及张力符合设计要求,电缆悬挂点间距符合要求。电缆接头所用的电缆附件规格与电缆一致,主要性能符合63kV电力电缆的技术要求。电缆的耐压试验、泄漏电流和绝缘电阻等技术指标符合《电气装置安装工程电气设备交接试验标准》中的规定。电缆终端头的固定方式,接地电阻及带电距离均应符合设计要求;⑼当附加导线与接触网同杆合架时,其供电线、加强线、正馈线带电部分与支柱边沿的距离应不小于1m;回流线、保护线、架空地线应不小于0.8m。当附加导线与接触网分杆架设时,应符合电业部门架空送电线路的有关规定;⑽当附加导线采用钳接管接头时,应符合接触网施工工艺规范要求;⑾并沟线夹、电连接线夹、设备线夹等作为电连接线夹时,连接处接触线不得包缠铝包带。并沟线夹、电连接线夹、设备线夹与导线连接面平整光洁,不得有烧伤和损坏,并涂有一层电力复合脂,连接应密贴牢固,螺栓紧固力矩应符合设计要求;⑿肩架安装位置正确、安装牢固、呈水平状态。肩架位置的误差为+50mm。保安装置及标志第95条跨线桥、天桥1.跨越电气化铁路的跨线桥和天桥,在接触网带电部分正上方桥面的两侧须装设安全挡板或细孔网栅(网孔不大于40mm×40mm,下同)。安全挡板可为混凝土制品或镀锌薄板。安全挡板或细孔网栅要垂直于桥面,在桥面以上的高度不应低于2.2m,复线上下行之间网栅连通,宽度距离接触网带电部分每边应不小于3m;2.安全挡板或细孔网栅若是金属制品,且距接触网带电距离不足5m时应设接地极;3.跨线桥、天桥在接触网上方左右1m的范围内严禁设置排水孔;4.安全挡板或细孔网栅要安装牢固,铁件无锈蚀;5.距离接触网带电部分不足2m,且行人能够到达的护坡、挡墙、人行道以及跨线桥和天桥的引桥及扶梯边缘部分等,应装设安全挡板或细孔网栅,或者按设计要求对接触网采取特殊屏蔽和防护措施。第96条支柱号码和标志1.接触网支柱的号码采用支架式或抱箍固定型式的双面反光号码牌,也可采用白底黑字的阿拉伯字码印刷。字迹整齐、端正、清楚,悬挂的双面反光号码牌或书写的编号其位置、大小和字体要整齐统一,在地面和机车上均能清晰可见。每个区间、车站、隧道均应分别编号,若号码数达不到该区间或站场最大数字位时,以“0”补充前面空位。车站两端锚段关节处支柱应编入车站,软横跨支柱及区间双线区段支柱号码,下行为单数,上行为双数。区间站场编号方向与线路公里标一致。回流线、牵出线、供电线、货物线、架空地线、专用线等支柱均应在号码前冠以“回”、“牵”、“供”、“货”、“架”、“专”等字样。所有支柱均应在支柱两侧印刷支柱号码;2.隧道内定位(悬挂)点号码按设计位置、高度、尺寸及固定方式安装双面反光号码牌;3.接触网每根支柱上,在距轨面标准线1.5m高处(当整条线设计侧面限界大于3m的支柱,以支柱出土点为基准线,且距其1.5m高处)、安全挡板或细孔网栅上以及特殊设计的检修登梯旁,均要有涂以白底用黑色书写“高压危险”字样和用红色画出闪电符号的警告标志。涂刷采用调和漆刷制。涂刷要求为:⑴钢筋混凝土支柱涂刷在平行于线路侧的支柱翼缘上;⑵钢柱涂刷在平行于线路侧的两根主角钢上面,或者采用悬挂“高压危险”牌;在安全挡板或细孔网栅上悬挂“高压危险”牌。4.对能够反映接触网运行参数的支柱,均应涂刷参数标,具体涂刷在紧邻接触网“高压危险”标的正下方,以此作为维护检修的参考依据;⑴混凝土支柱参数标涂刷内容及式样见下表:Cx设计侧面限界(㎜)a设计接触网拉出值(㎜)H设计接触网导线高度(㎜)h设计线路外轨超高(㎜)⑵钢支柱参数标涂刷内容及式样见下图:5.每根接触网支柱上、隧道口两端边墙上,均要涂刷白底红线的“轨面标准线”。“轨面标准线”涂刷要求如下:⑴混凝土支柱:白底长度为支柱翼缘宽度(等径圆杆为其直径的1/2),白底宽度为50㎜,轨面标准线长度为支柱翼缘宽度(等径圆杆为其直径的1/2),轨面标准线宽度为10㎜;⑵钢柱:白底长度为对应两根主角钢宽度,宽度为50㎜,轨面标准线长度为对应两根主角钢宽度,轨面标准线宽度为10㎜;⑶隧道口两端边墙上:白底长度为200㎜,白底宽度为50㎜,轨面标准线长度为200㎜,轨面标准线宽度为10㎜;⑷当支柱位于站台上、轨面高度又低于站台面或支柱底面时,按隧道内的涂刷要求涂刷在站台边或支柱基础上;⑸轨面标准线位置在直线上为正线两轨面连线的延长线上;在曲线上以最高轨面在支柱上的水平投影为轨面标准线,站场以就近股道轨面的水平投影为轨面标准线,轨面标准线中心为轨面标高;⑹轨面标准线应位于白底的中间位置。6.拉线警示标⑴公路边上、货场、站台上、道口附近(不超过两个跨距)的接触网下锚拉线,须安装反光拉线警示标;⑵安装要求:红白相间的反光警示管,其长度不低于1m,每根拉线安装1根该规格的拉线标志,安装位置为拉线的根部。7.对同时架设两路以上馈线的供电线支柱应有明显的区分标识;8.在接触网电分相处应装设“禁止双弓(T禁止双弓)”、“断(T断)”、“合”、“DH合”等标志。在双线电气化区段,规定反向行车时,在“合”、“断”电标背后,可分别加装“断”、“合”字标,作为反向行车的“断”、“合”电标使用;⑴v≤160km/h单线及双线区段,“断”、“合”、“禁止双弓”标埋设位置示意图⑵v>160km/h区段“禁止双弓(T禁止双弓)”、“断(T断)”、“合”、“DH合”标埋设位置示意图“DH合”标为“先锋”号和“蓝箭”号动车组使用的专用合电标志。9.在接触网终端应装设“接触网终点”标。“接触网终点”标应装设于接触网锚支距受电弓中心线400mm处接触线的上方;上述标志均为白底黑框,黑字,标志装设位置及规格符合《技规》、《铁路电力牵引供电施工规范》等规定。10.在装卸线、电力机车整备线的作业区范围处,按“电气化有关人员电气安全规则”,装设“安全作业标”,安全作业标的安装位置及规格尺寸应符合《铁路电力牵引供电施工规范》;11.绝缘锚段关节作为接触网电分段处宜装设“电力机车禁停”标,必要时还应根据反向行车需要设置。第97条供电段抢修列车、接触网工区均应备有临时“准备降弓”、“降(T降)”、“升”弓标。当突然发现接触网故障或故障抢修先行送电开通时,按《技规》规定在故障地点两端设置临时升、降弓标。临时“降(T降)”、“升”弓标的规格可比照“断”、“合”、“DH合”电标,“准备降弓”的规格可比照“禁止双弓”标。设置示意图如下。注:上图中,在电气化线路接触网故障降弓地段前方,分别设准备降弓标、降弓标;对于最高运行速度大于120km/h的旅客列车、行邮列车及最高运行速度为120km/h的货物列车、行包列车运行的线路,在降下受电弓标的前方增设特殊降弓标。在降弓地段后方设升起受电弓标。“DH升”、“DH降”标为“先锋”号和“蓝箭”号动车组使用的专用标志。第98条限界门1.在机动车辆、兽力车通过的平交道口处铁路两侧的公路上,应设置限界门。限界门应设在沿公路中心线距最近铁路的线路中心不小于12m的地方,限界门支柱埋深为1.8m,特殊情况按设计要求埋设;2.在限界门至铁路之间的公路两边各装设不少于6根防护桩,桩距不大于1.4m,防护桩埋深不小于0.8m。限界门支柱埋设时,应分层穷实,并应用水泥砂浆片石加固,支柱受力后应保持直立并应略有外倾;支柱在距路面1.5m的高度开始,涂黑白相间的油漆,间距200mm,涂5道黑,4道白,防护桩地上部分亦涂黑白相间油漆,间距为200mm;3.安装调整后,限界门下拉索(杆)应呈水平状态;4.限界门的宽度不得小于平交道口处公路路面的宽度,限界门的吊板应为活动吊链,吊板要平齐,吊板下缘距地面的高度为4.5m,并悬挂限高标志(见下图);5.在限界门处应按《电气化有关人员电气安全规则》的规定悬挂安全揭示牌。安全揭示牌设于限界门汽车前进方向右侧的立柱上(距路面高2.5m);6.道口安全揭示牌内容如下:各种车辆和行人通过电气化铁路平交道口必须遵守下列规定:(1)汽车和畜力车通过铁路平交道口时,货物装载高度(从地面算起,下同)不得超过4.5m不得触动道口限界门的活动横板或吊链。装载高度超过4.5m的货物可绕行立交道口或进行倒装;(2)在装载高度超过2m的货物上,通过道口时严禁坐人;待车辆驶过道口后,再行上车乘坐;(3)当行人持有木棒、竹杆、彩旗和皮鞭等高长物件,过道口走近接触网下,不准高举挥动,须使物件保持水平状态通过道口。7.其它型式的限界门其技术状态应符合设计要求。第99条各种标志和揭示牌应完整无损、安装牢固、字迹清晰、便于了望,不得侵入限界,各种标志应用模具喷绘。与行车有关的标志应设于列车运行方向的左侧。第100条在桥下及桥、涵、隧道、明洞等出口处的接触网承力索和供电线上采取绝缘防护措施(如:加装绝缘套管)。零件、防腐处理及其他第101条接触网零件(包括附加导线的金具,下同)应符合国家及铁道部有关标准(附加导线的金具还应符合电业部门架空线路金具相应的有关标准),对早期建设的接触网,凡不符合标准的零件应分轻重缓急,结合检修和改造尽快达标。第102条接触网零件要安装牢固,凡用螺母紧固者应有防松措施,零件上的各个螺栓均应受力均匀,其紧固力矩符合规定。各种调整螺栓的丝扣外露部分不得小于50mm。各种线索的紧固零件在温度变化时不应使线索往复弯曲,以防疲劳。接触网用铁配件应按设计要求热浸锌,镀锌件镀层应均匀、光洁,不应有脱落、漏镀、锈蚀等现象,对运行中锈蚀的铁配件应涂油防腐处理,锈蚀超标者应更换。对锈蚀的镀锌钢质承力索、补偿绳、中心锚结绳、弹性吊索、软横跨上下部固定绳、拉线等应进行防腐处理,涂防腐油时应均匀,无结团、无漏涂等,锈蚀超标者应截断重新做接头或更换。埋入地下部分的铁配件均应防腐处理。非不锈钢各部螺栓的螺纹须涂油。第103条当用楔形线夹连接或固定各种线索时,线索的回头长度应为300~500mm,并用直径为Ф1.6㎜的不锈钢丝绑线扎紧。一处绑扎时绑扎长度为80~120mm,两处绑扎时每处绑扎长度不得小于20mm,绑扎后露头20mm。当用钢线卡子(宜用改进型)连接钢绞线时,不得少于4个卡子,采用一正一反安装方式,其间距为100~150mm,每边最外方钢线卡子距绞线端头100mm,并用直径为Ф1.6㎜的不锈钢丝绑线扎紧。第104条接触网和附加导线中用于电气连接的零件,其允许载流量不应小于被连接的导线。第105条除螺栓等标准件外,所有接触网零件均应有明确的生产厂家标志,否则视为不合格零件严禁使用。第106条各种材质的电连接线夹最高允许使用温度不得超过以下规定:铜质为95℃,铝合金为90℃,铝质为80℃,钢质及可锻铸铁为125℃。绝缘、防雷、接地第107条接触网绝缘部件的泄漏距离应符合下列规定:1.一般地区(附盐密度<0.1mg/cm2,下同)不少于1200㎜;污秽地区(附盐密度≥0.1mg/cm2,下同)不少于1600㎜;2.实行“V形”天窗的双线区段,上、下行间隔断绝缘子串不少于4片;泄漏距离不少于1600mm。在海拔超过1000m的地区,上述泄漏距离应按规定增大。第108条绝缘部件不得有裂纹和破损,瓷绝缘子的瓷釉表面光滑,无裂纹,不应有缺釉、斑点、烧痕、气泡或瓷釉烧坏等现象,瓷釉剥落总面积不大于300mm2。浇注水泥部分不得有松动和辐射性裂纹。金属连接件与瓷件结合紧密不松动,瓷件不得有裂纹。弹簧销弹力合适,厚度符合规定。有机绝缘部件无裂纹、破损,伞裙完好,连接件无电蚀。第109条在运输装卸和安装绝缘子时应避免发生冲撞,不得锤击与瓷体连接的铁帽和金属件,同时也不得对其进行机械加工和热处理,铁帽和金具无锈蚀。第110条绝缘子裙边距接地体的距离应不小于下表数值:距接地体距离绝缘子类型正常值(mm)困难值(mm)瓷及钢化玻璃绝缘子≥100≥75棒式及有机合成材料绝缘子≥50/注:采用正常值确有困难时方可采用困难值。第111条接触网带电部分距固定接地物、机车车辆装载货物的空气绝缘距离及电力机车受电弓上下左右摆动到极限位置,以及接触线抬升到最高位置距接地体的瞬时空气绝缘距离应符合下表规定:项目正常值(mm)困难值(mm)接触网带电部分距固定接地物≥300≥240受电弓摆动到极限位置和接触线抬升到最高位置距接地体≥200≥160接触线带电部分距机车车辆或装载货物≥350/接触网带电部分距跨线建筑物底部的静态间隙≥500≥300电连接线(包括跨另一支接触悬挂时)、供电线跳线距接地体间隙≥330/注:1.上表中的困难值系指在已建成的低净空隧道、跨线桥等建筑物范围内,采用正常值确有困难时方可采用,并应有相应的防雷措施。2.在海拔超过1000m的地区,上述绝缘距离乘以下面修正系数。1K= H1.1- 10000第112条分相绝缘器的技术状态应符合下列要求:(一)器件式分相绝缘器1.分相绝缘器的安装位置及安装尺寸符合设计要求;2.各绝缘部件主绝缘表面清洁,无裂纹、烧伤、破损和积碳,主绝缘的绝缘强度符合要求,其单根表面放电痕迹应不超过有效绝缘长度的20%,主绝缘严重磨损应及时更换;3.承力索分段绝缘子应采用重量较轻的有机绝缘子,承力索分段绝缘子中心与主绝缘器中心:在顺线路方向上,平均温度时应在同一铅垂面内,其它温度时,两者中心顺线路方向偏移应与该处承力索、接触线的伸缩差相等,误差不超过±150mm;垂直线路方向,承力索与接触线应在同一铅垂面内;4.双线区段,分相按列车运行方向为2‰的上升坡度调整;单线区段,按所在跨距相对设计导高50mm±10mm的负弛度调整,分相定位处悬挂结构高度不得小于1.7m;5.主绝缘器中心应位于受电弓中心,一般情况下误差不超过100mm;6.主绝缘器导线接头处连接可靠,过渡平滑,不产生硬点,接头处无异常磨耗;7.主绝缘器在直线区段应处于铅垂状态,在曲线区段应与接触线的倾斜度一致;8.分相绝缘器悬挂吊弦采用可调式整体吊弦(索),无松弛,偏移符合安装曲线;9.中性区的长度30m,禁止双弓标、断、合电标的位置符合第96条的规定。(二)锚段关节式电分相1.安装位置及安装尺寸符合设计要求;2.绝缘锚段关节带电部分的空气绝缘间隙在任何情况下大于450㎜;3.转换柱处两承力索之间及两接触线之间的水平距离标准值:450㎜。安全值:450+50mm。限界值:同安全值。4.转换柱处两承力索之间及两接触线之间的垂直距离标准值:450㎜。安全值:450+50mm。限界值:同安全值。5.中心转换柱处两接触线之间的垂直距离标准值:150㎜。安全值:150+50mm。限界值: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