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吉林市蛟河市朝鲜族中学2025届高二上生物期末监测模拟试题含解析_第1页
吉林省吉林市蛟河市朝鲜族中学2025届高二上生物期末监测模拟试题含解析_第2页
吉林省吉林市蛟河市朝鲜族中学2025届高二上生物期末监测模拟试题含解析_第3页
吉林省吉林市蛟河市朝鲜族中学2025届高二上生物期末监测模拟试题含解析_第4页
吉林省吉林市蛟河市朝鲜族中学2025届高二上生物期末监测模拟试题含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吉林省吉林市蛟河市朝鲜族中学2025届高二上生物期末监测模拟试题请考生注意:1.请用2B铅笔将选择题答案涂填在答题纸相应位置上,请用0.5毫米及以上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将主观题的答案写在答题纸相应的答题区内。写在试题卷、草稿纸上均无效。2.答题前,认真阅读答题纸上的《注意事项》,按规定答题。一、选择题:(共6小题,每小题6分,共36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1.下面是与促胰液素发现过程有关的四个实验:①稀盐酸→小肠肠腔→胰腺分泌胰液②稀盐酸→静脉血液→胰腺不分泌胰液③稀盐酸→小肠肠腔(去除小肠部位的神经)→胰腺分泌胰液④小肠黏膜+稀盐酸+砂子制成提取液→静脉血液→胰腺分泌胰液下列有关分析不正确的是()A.①②④对比说明胰液的分泌是稀盐酸直接作用的结果B.促胰液素是人们发现的第一种动物激素,是由小肠黏膜产生的C.要证明胰液的分泌是否受神经的调节应该设计实验继续探究D.促胰液素是小肠黏膜受盐酸刺激后分泌的,经血液循环作用于胰腺2.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决定生物进化方向的是()A.突变 B.隔离C.自然选择 D.基因重组3.人体能够在一定范围内随外界温度变化调整自身的产热和散热,以维持体温的相对稳定。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就正常人体而言,人体产热速率始终等于散热速率B.寒冷环境中,人的体温调节方式是激素调节C.发烧时,体温维持在39℃,产热速率大于散热速率D.正常人体处于寒冷环境中的散热速率大于常温环境中的散热速率4.下列属于内环境的是()A.淋巴管内的液体 B.输尿管内的液体 C.汗腺导管内的液体 D.消化管内的液体5.植物体对自身生命活动的调节,主要是通过其体内产生的激素来完成的。下列植物激素中,能打破种子休眠,促进种子萌发的是()A.乙烯 B.赤霉素C.脱落酸 D.细胞分裂素6.下列诗句与生物学关系的描述错误的是()A.“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描述的是群落的初生演替现象B.“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隐含的是生物的种间竞争关系C.“螟蛉有子,蜾赢负之”描述的是这两种生物的捕食关系D.“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表示植物开花受温度和光照等环境因素的影响二、综合题:本大题共4小题7.(9分)下图为该草原生态系统中鼠的种群数量变化的调查结果和年龄组成的变化图示,回答下列问题:(1)前10年中鼠的种群密度最小的年份是第_____年,第8年时若调查鼠群的年龄组成,调查结果和图乙中的_____相似,此后两年中种群数量将_____(增加、减少)。(2)据甲图分析,在调查的20年间,种群数量接近“J”型增长的时间段是_____,符合此时间段的年龄组成图像是图乙中的_____。(3)在调查土壤小动物类群丰富度时,常用_____的方法进行采集、调查。用标记重捕法调查鼠的种群密度,若部分被标记的个体迁出,则调查结果将_____。(4)现如今很多城市都在进行“抢人”大战,引进高素质的大学毕业生。从种群特征角度分析其目的是最终改变该城市人口的_____,进而增加人口密度。8.(10分)某林场生态系统的部分食物网如图1所示,其主要种植的树种为柳杉和杉木,为速生林;其第一营养级的能量流动情况如图2所示。请回答:(1)图1中最长的食物链有___________个营养级,其中处于第四营养级的生物有_____,黑眉锦蛇和猫头鹰之间的关系是_____________________。(2)由于人工林树种单一,和自然林相比,其__________________稳定性比较低,赤腹松鼠种群爆发,柳杉和杉木严重受损。为了降低经济树种的损失,可以利用捕食等种间关系进行________防治,防治害虫的关键是要__________其环境容纳量。(3)图2中,①+②+③+④代表该营养级生物的___________,②部分代表用于该营养级生物_____________的能量。能量从该营养级到下一营养级的传递效率是_____(用图中的数字表示)。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9.(10分)植物生命活动调节的基本形式是激素调节。请分析回答:(1)农业生产中,用一定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作为除草剂,可以除去单子叶农作物田间的双子叶杂草。甲图中,可表示单子叶植物受不同浓度生长素类似物影响的是曲线______,可选用图中________点所对应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作为除草剂。除题干所述外,列举两个植物生长素两重性的例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从激素相互作用的角度分析,高浓度生长素抑制生长的原因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将大小相近的同种植物分为①②③三组,分别进行不同的处理,实验结果如乙图所示。根据图中的①③组所示结果进行比较,可得出____________;继而根据图中的②③组所示结果进行比较,可得出________。(3)油菜素内酯是一种新型植物内源激素,主要分布在植物伸长生长旺盛的部位。下表是不同浓度的油菜素内酯水溶液对芹菜幼苗生长影响的实验结果:油菜素内酯浓度(mg/L)00.100.200.300.400.50平均株高(cm)162038514224由实验结果可知,促进芹菜幼苗生长的油菜素内酯最适合浓度范围是___,根据本实验结果可得出的结论是____。(4)多地媒体披露,市场上销售的一些嫩黄瓜在种植时被涂抹了避孕药(其主要成分是类雌性激素),请判断此类做法是否有效果?有效果请说明有什么效果?如无效说明原因?_______。10.(10分)神经细胞在静息状态时,胞内的钾离子浓度约为胞外的30倍,而胞外的钠离子和钙离子浓度分别约为胞内的10倍和10000倍。(1)神经细胞遇到适当刺激后可产生以局部电流的方式进行传导的动作电位。其中,在膜外侧,局部电流的方向与动作电位的传导方向_____。(2)实验发现,用河豚毒素(钠离子通道阻断剂)处理神经纤维末梢,阻断该处动作电位的传导,突触前膜无神经递质释放,当河豚毒素的作用消除后,突触前膜神经递质的释放恢复,该现象说明动作电位与神经递质释放的关系是_____。进一步的研究发现,若神经末梢的细胞外液中没有钙离子,即便该部位产生了动作电位,也没有神经递质的释放。综上所述,可推断动作电位、钙离子跨膜运输和神经递质释放三种生理现象之间的关系是_____。(3)神经调节的基本形式是反射,反射活动的结构基础是_____。突触是神经元之间发生功能联系的部位,一次突触传递的时间约为0.5~0.9毫秒。实验发现,某反射兴奋通过中枢的传播时间约为0.7毫秒,说明该反射在神经中枢经过了_____(填“一次”或“多次”)突触传递,其神经中枢位于_____。11.(15分)下图甲是青海湖生态系统部分食物网示意图,图乙是裸鲤和鸬鹚两个营养级的能量流动示意图,a~e表示能量值,c表示鸬鹚同化的能量值。请回答下列问题:(1)图甲中,水生昆虫处于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营养级。(2)通过调查发现,该食物网中鸬鹚数量比裸鲤的少,从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特点分析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图乙中,鸬鹚粪便中食物残渣的能量包含在___________________(填图中字母)中,鸬鹚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值可表示为___________________(用图中相应的字母和数学运算符号表示)。(4)青海湖是我国最大的高原咸水湿地,具有丰富的生物多样性。繁殖季节,青海湖中雌雄鸟上下翻飞,互相追逐,彼此通过飞翔来了解对方,这就是鸟类中的“戏飞”求偶现象,“戏飞”属于生态系统信息传递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信息。(5)研究者对某生态系统中三个营养级(含第一营养级)的能量分析[单位:J/(hm2·a)]见下表,表中GP表示同化的能量,R表示呼吸作用散失的能量,据表回答下列问题:营养级GPNPRA2.48×10112.12×10113.60×1010B2.40×1071.00×1062.30×107C7.50×1083.20×1077.16×108①输入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该生态系统中第二营养级到第三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若镉、汞等重金属进入该生态系统,则上表中____________________(填表中字母)所示营养级重金属含量最高,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一、选择题:(共6小题,每小题6分,共36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1、A【解析】分析实验:①与②对比,实验自变量为稀盐酸刺激部位,因变量为胰液是否分泌;①和③对比,自变量为稀盐酸刺激部位是否含有神经,因变量为胰液是否分泌;②和④对比,自变量为是否含有小肠黏膜产生的某种化学物质,因变量为胰液是否分泌。【详解】A、①②④对比,说明胰腺分泌胰液受小肠黏膜产生的某种物质的调节,而不是稀盐酸直接作用的结果,A错误;B、促胰液素是人们发现的第一种激素,是由小肠黏膜分泌的,B正确;C、②和④对比,说明胰腺分泌胰液与小肠黏膜产生的某种物质有关,①和③对比,说明小肠黏膜产生的某种物质的分泌不受神经的调节,以上实验并未直接探究胰腺分泌胰液与神经的关系,因此要证明胰液分泌是否受神经的调节,应该设计实验继续探究,C正确;D、由以上分析可知,①②③④对比,可说明胰液分泌受小肠黏膜产生的某种物质的调节,经血液循环作用于胰腺,D正确。故选A。2、C【解析】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突变和基因重组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方向;隔离是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详解】A、突变能为进化提供原材料,A错误;B、隔离是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B错误;C、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C正确;D、基因重组为进化提供原材料,D错误。故选C。3、D【解析】人体体温调节:(1)体温调节中枢:下丘脑;(2)机理:产热与散热处于动态平衡;(3)寒冷环境下:①增加产热的途径:骨骼肌战栗、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分泌增加;②减少散热的途径:立毛肌收缩、皮肤血管收缩等。(4)炎热环境下:主要通过增加散热来维持体温相对稳定,增加散热的途径主要有汗液分泌增加、皮肤血管舒张。【详解】A、人属于恒温动物,但正常人体的体温也会在一定范围内波动,而这种波动意味着产热速率与散热速率并不是始终相等的,A错误;B、寒冷环境中,体的体温调节方式为神经一体液调节,B错误;C、人体发高烧时,体温在较长时间内维持39℃,此时产热速率等散热速率,C错误;D、正常人体处于寒冷环境中,身体体温与环境温度的差距较在正常环境中大,所以散热速率大于常温环境中的,D正确。故选D。4、A【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内环境成分的有关知识。凡是可以存在于血浆、组织液、淋巴液中的物质都属于内环境的成分;凡是细胞的结构物质或只存在于细胞内的物质都不是内环境的成分;凡是与外界相通的腔性器官内的液体不属于体液,其内的液体也不属于内环境。【详解】淋巴管内的液体是淋巴液,淋巴属于内环境,A正确;输尿管、汗腺导管、消化管内的液体都与外界环境相通,不属于内环境的成分,B、C、D错误。故选A。【点睛】学生容易将消化道、生殖道、呼吸道及输尿管等与外界相通的器官内液体也认为是细胞外液,属于内环境。5、B【解析】赤霉素有促进茎的伸长、引起植株快速生长、解除休眠和促进花粉萌发等生理作用;脱落酸能抑制植物的细胞分裂和种子的萌发,促进花、果实、叶的脱落;乙烯能增强细胞膜的透性和酶的活性,加强果实细胞的呼吸作用,促进果实中有机物的转化,从而促进果实的成熟,还能刺激叶子脱落、抑制茎的伸长。【详解】A、乙烯能促进果实成熟,不能促进种子萌发,A错误;B、赤霉素的作用之一是解除种子休眠、促进种子萌发,B正确;C、脱落酸能抑制细胞分裂,也能抑制种子的萌发,C错误;D、细胞分裂素能促进细胞分裂,不能解除种子休眠,促进种子萌发,D错误。故选B。6、A【解析】1.种间关系:(1)寄生:一种生物寄居于另一种生物的体内或体表,摄取寄主的养分以维持生活。(2)竞争:两种或两种以上生物相互争夺资源和空间等,使得一种数量增多,另一种生物大量减少或死亡。(3)互利共生:两种生物共同生活在一起,相互依赖,彼此有利。(4)捕食: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为食。

群落的演替是指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

非生物因素包括:光、温度、水、空气、土壤等。生物因素是指环境中影响某种生物个体生活的其他所生物。【详解】A、“远芳浸古道,晴翠接荒城”,说的是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描述的是群落的次生演替现象,A错误;B、“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说的是豆苗与草相互争夺阳光、水分、无机盐和生存的空间等,属于竞争关系,B正确;C、螟蛉是一种绿色小虫,蜾赢是一种寄生蜂,蜾赢常捕捉螟蛉存放在窝里,产卵在它们身体里,卵孵化后就拿螟蛉作食物,应主要为捕食关系,C正确;D、“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反映了环境因素温度、光照等非生物因素对植物的影响,温度、光照属于环境因素,D正确。故选A。二、综合题:本大题共4小题7、(1)①.10②.C③.减少(2)①.16-20年②.A(3)①.取样器取样法②.偏高(4)年龄结构【解析】分析题图:图甲表示某草原生态系统中鼠种群的λ随时间变化的曲线,λ>1,种群数量增加,λ=1,种群数量保持稳定,λ<1,种群数量减少。由图可知,0-4年间,种群数量稳定,4-10年间,种群数量减少,10-20年间,种群数量增加。图乙A年龄组成为增长型,B为稳定型,C为衰退型。【小问1详解】据图甲可知,前4年,种群数量保持稳定,4-10年种群数量减少,故前10年中鼠的种群密度最小的年份是第10年。第8年后,λ<1,种群数量减少,故此时鼠群的年龄组成为C衰退型。第8-10年,λ<1,此后两年中种群数量将减少。【小问2详解】16-20年间,λ>1且不变,种群数量接近“J”型增长,符合此时间段的年龄组成图像是图乙中的A增长型。【小问3详解】土壤小动物活动能力强,形体微小,不能用标志重捕法和样方法调查,常用取样器取样法调查土壤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用标记重捕法调查鼠的种群密度,种群数量=(第一次捕获标记的个体数×第二次捕获的个体数)÷第二次捕获的个体中被标记的个体数。因此若部分被标记的个体迁出,将会导致第二次捕获的个体中被标记个体数偏少,最终导致调查结果偏高。【小问4详解】现如今很多城市都在进行“抢人”大战,引进高素质的大学毕业生。从种群特征角度分析其目的是最终改变该城市人口的年龄结构,使年龄结构变为增长型,进而增加人口密度。【点睛】本题以种群数量增长曲线为背景,考查种群数量变化的相关知识,属于考纲识记和理解层次的考查。8、(1)①.5②.黑眉锦蛇、猫头鹰③.捕食、竞争(2)①.抵抗力②.生物③.降低(3)①.同化量②.未利用的植物、枯枝落叶③.③÷(①+②+③+④)×100%④.单向流动、逐级递减【解析】分析图1:图1为食物网的结构示意图,其中草、柳杉和杉木为生产者,其余生物都为消费者,生产者为食物链的第一营养级,从生产者开始,到猫头鹰结束,该食物网一共含有12条食物链。分析图2:某一营养级(最高营养级除外)能量的去向:通过呼吸作用消耗,一部分用于自身生命活动,一部分以热能的形式散失;流向下一个营养级;被分解者分解利用;未被利用。因此图2中②表示未被利用的能量。【小问1详解】图1中最长的食物链为:草→食草昆虫→蛙→黑眉锦蛇→猫头鹰,有5个营养级;草、柳杉和杉木属于第一营养级,根据图中食物网可知,食物网中处于第四营养级的生物有黑眉锦蛇、猫头鹰,黑眉锦蛇和猫头鹰都捕食黑腹绒鼠,为竞争关系,猫头鹰捕食黑眉锦蛇,为捕食关系,故黑眉锦蛇和猫头鹰之间的关系是捕食、竞争。【小问2详解】由于人工林树种单一,营养结构简单,因此和自然林相比,其抵抗力稳定性比较低。利用捕食等种间关系进行害虫防治属于生物防治。防治害虫的关键是要降低其环境容纳量。【小问3详解】①为呼吸释放的能量,②表示未被利用的能量,③表示流向下一个营养级的能量,④表示流入分解者的能量。因此①+②+③+④的能量表示该营养级生物的同化量。图2为第一营养级的能量流动情况,②表示未被利用的能量,即未利用的植物、枯枝落叶。能量从该营养级到下一营养级的传递效率是③(第二营养级的同化量)÷(①+②+③+④)×100%。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掌握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和能量流动的相关知识点,了解食物网中的组成成分并数出食物链的条数,弄清楚不同生物所处的营养级以及不同生物之间的种间关系,还要能够利用同化量计算不同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9、(1).Ⅱ(2).d(3).顶端优势(棉花摘心植株去顶)根的向地性(4).生长素浓度增加到一定值时,促进乙烯的合成,乙烯含量增高,反过来抑制生长素促进植物伸长的作用。(生长素促进乙烯合成,乙烯含量增多抑制生长)(5).顶芽的存在会抑制侧芽的生长(6).细胞分裂素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顶芽对侧芽的抑制作用(7).0.20-0.40mg/L(8).不同浓度的油菜素内酯水溶液对芹菜幼苗生长有影响,一定浓度范围内,随着浓度的增加,促进作用先增加后减(不能答抑制作用,本实验结果还没出现抑制作用)(9).无效果,植物无接受动物激素的受体,对植物细胞不起作用【解析】1、据图甲分析:双子叶植物比单子叶植物对生长素更敏感,所以Ⅰ代表双子叶植物、Ⅱ代表单子叶植物,图中d点所对应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既可以抑制双子叶杂草的生长,又可以促进单子叶植物的生长,所以该点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可作为除草剂。2、据图乙分析:①③组的单一变量是有无顶芽,有顶芽时,侧芽不生长,没有顶芽时侧芽生长,说明顶芽的存在会抑制侧芽的生长。②组结果与①③进行比较,具有细胞分裂素,可见,细胞分裂素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顶芽对侧芽的抑制。【详解】(1)用一定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作为除草剂,可以除去单子叶农作物田间的双子叶杂草,说明双子叶杂草比单子叶农作物对生长素敏感,即单子叶植物受不同浓度生长素类似物影响的是曲线Ⅱ;选择d点所对应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作为除草剂,既抑制双子叶杂草的生长,同时又能促进单子叶农作物的生长,该现象说明了生长素的生理作用具有两重性;此外顶端优势(棉花摘心,植株去顶)和根的向地性也可说明生长素作用的两重性;高浓度生长素抑制生长的原因可能是生长素浓度增加到一定值时,促进乙烯的合成,乙烯含量增高,反过来抑制生长素促进植物伸长的作用。(2)①③组的区别是顶芽的有无,说明顶芽的存在会抑制侧芽的生长;②③组的区别是细胞分裂素的有无,说明细胞分裂素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顶芽对侧芽的抑制作用。(3)据表格数据可知,与对照相比,在0.30mg/L的浓度下,芹菜平均株高最高,故促进芹菜幼苗生长的油菜素内酯最适合浓度范围是其两侧的浓度范围,即0.20-0.40mg/L;据表格数据可知:不同浓度的油菜素内酯水溶液对芹菜幼苗生长有影响,一定浓度范围内,随着浓度的增加,促进作用先增加后减。(4)激素需要与受体结合后才能发挥作用,由于植物无接受动物激素的受体,对植物细胞不起作用,故嫩黄瓜在种植时被涂抹避孕药,并无效果。【点睛】本题结合曲线图,考查植物激素的功能和应用、探究实验,意在考查考生分析曲线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能够运用对照实验的原则图2进行分析;识记对插条处理的两种方法,注意其使用的条件和区别。10、(1).相反(2).动作电位是引起突触前膜神经递质的必要条件(3).动作电位通过诱导钙离子跨膜运输来促进神经递质释放(4).反射弧(5).一次(6).脊髓【解析】1、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时,因为神经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小体的突触小泡中,只能由突触前膜通过胞吐的形式释放到突触间隙,突触后膜上有识别神经递质的受体,神经递质与受体结合后会引起下一个神经元离子通透性改变,从而使下一个神经元产生兴奋或抑制,由此可见,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需经过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之间的转变过程,需要的时间长,故兴奋在反射弧中的传导速度由突触的数目决定。2、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方式是电信号、局部电流或神经冲动的形式。【详解】(1)动作电位为外负内正,膜外受刺激部位为负,未受刺激部位为正,电位由正传向负,兴奋由受刺激部位传向未受刺激部位,故在膜外侧,局部电流的方向与动作电位的传导方向相反。(2)用河豚毒素(钠离子通道阻断剂)处理神经纤维末梢,阻断该处动作电位的传导,突触前膜无神经递质释放,当河豚毒素的作用消除后,突触前膜神经递质的释放恢复,该现象说明动作电位与神经递质释放的关系是动作电位是引起突触前膜释放神经递质的必要条件;若神经末梢的细胞外液中没有钙离子,即便该部位产生了动作电位,也没有神经递质的释放,综合分析,可推断动作电位、钙离子跨膜运输和神经递质释放三种生理现象之间的关系是动作电位通过诱导钙离子跨膜运输来促进神经递质释放。(3)神经调节的基本形式是反射,反射活动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突触是神经元之间发生功能联系的部位,一次突触传递的时间约为0.5~0.9毫秒。实验发现,某反射兴奋通过中枢的传播时间约为0.7毫秒,说明该反射在神经中枢经过了一次突触传递,神经中枢位于脊髓。【点睛】本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