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届高考语文复习:诗歌鉴赏功名哲理类真题和模拟典题演练 课件_第1页
2025届高考语文复习:诗歌鉴赏功名哲理类真题和模拟典题演练 课件_第2页
2025届高考语文复习:诗歌鉴赏功名哲理类真题和模拟典题演练 课件_第3页
2025届高考语文复习:诗歌鉴赏功名哲理类真题和模拟典题演练 课件_第4页
2025届高考语文复习:诗歌鉴赏功名哲理类真题和模拟典题演练 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一、功名哲理类指导方法不贪图功名人生哲理(结合诗句情境分析)结合作者本人与写作对象对读者的一种告诫与劝慰(看写给谁,该怎么做)二、高考真题演练1.(2022·新高考卷Ⅰ)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9分)醉落魄·人日南山约应提刑懋之[注}

魏了翁无边春色,人情<zzd>苦</zzd>(竭力)向南山觅,村村箫鼓家家笛,<zzd>祈麦祈蚕</zzd>(祈求农事丰收,麦、蚕代指诸多农事),来趁元正七。翁前子后孙<zzd>扶掖</zzd>(指用手搀扶别人的胳膊),<zzd>商行贾坐</zzd>(行卖叫商,坐卖叫贾)农耕织,须知此意无今昔,会<zzd>得</zzd>(懂得、领会到)为人,日日是人日。【注】人日:旧俗以农历正月初七日为人日。译文:处处是春色,浓浓的慕春情怀促使人们前往南山寻觅。村村箫鼓声起,家家笛声吹奏,人们在正月初七这天祈祷麦子和春蚕丰收。父前子后孙子搀扶着爷爷一起出行,商人忙生意,农人忙耕织,一定要知道这些活动从古到今都是这样,如能领会做人的道理,天天都是“人日”。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zzd>不</zzd>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词人在人日约朋友去南山探春,但因年老体弱,感到此行会比较困难。B.在人日这天吹打奏乐,祈盼农桑丰收,反映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C.这首词以朴实的笔触描绘当时农村的风俗景况,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D.词人以议论入词,能够做到情由境出,情至论随,全词并无生硬之感。【解析】本题综合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的能力。“因年老体弱,感到此行会比较困难”解析有误。本词前两句“无边春色。人情苦向南山觅。”释意为:“孟春之时,人日之节,杨柳始发,碧草初生,无边无尽的春色,确实令人陶醉。然而我却执著地约您一起登高南山,去寻觅,去感受人日之节的人情风俗盛景。”下阕首句“翁前子后孙扶掖”,中的“翁”指“父亲”,引申为祖父,泛指老年人,“翁”并非指作者自己;“因年老体弱,感到此行会比较困难”,曲解文意。故选A。(2)词人在下阕发表议论,指出如果懂得做人的道理,每天都是人日。词中谈到哪些做人的道理?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6分)简析:这首词上片写途中所见所闻,起写春色无边,点明时令,次写人们以极大的热情拥向南山觅春;下片紧承上片,继写沿途所见,并在结尾表达了自己的美好心愿,揭示出写作意图。此词情由景出,论随情至,写得自然、得体。醉落魄·人日南山约应提刑懋之[注]魏了翁

无边春色,人情<zzd>苦</zzd>(竭力)向南山觅,村村箫鼓家家笛,<zzd>祈麦祈蚕</zzd>(祈求农事丰收,麦、蚕代指诸多农事),来趁元正七。

翁前子后孙<zzd>扶掖</zzd>(指用手搀扶别人的胳膊),<zzd>商行贾坐</zzd>(行卖叫商,坐卖叫贾)农耕织,须知此意无今昔,会<zzd>得</zzd>(懂得、领会到)为人,日日是人日。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古诗内容、分析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1.“翁前子后孙扶掖”,指“贤孙搀扶老翁行于前,孝子敦厚礼敬走于后”。本句生动形象地刻画出一副尊老、敬老、爱老的“礼孝”图。老翁于前,儿子于后,以礼而尊,以尊而孝。祖父同行,孙子扶掖,以敬而爱,以爱而孝。本句中深含儒家的“礼孝”伦理大义。告诉我们要懂得,长幼有序,尊卑有别,为孝为悌,礼敬为先,如此方能家庭和乐,亲睦融洽。“礼孝”伦理是为人的根本。2.“商行贾坐农耕织”,指“百司”行职,“商贾农等百业各兴其事,百姓幸福安顺,国家和谐繁荣。”本句生动形象地刻画出一副百业和谐、繁荣昌盛之图景。告诉我们要懂得,不管在各行各业,我们都要各司其职,要尽到自己职业的责任与义务,安守本分,要积极奋斗,勤奋努力,并与人和谐共处,如此才能成就自己,创造时代。3.“人情苦向南山觅”,指“执著地约您一起登高南山,去寻觅,去感受人日之节的人情风俗盛景。”本句中的“苦”和“觅”字,突出了诗人对于学问及真理“上下而求索”的执著和坚定,以及“踏破铁鞋”的固执和追求。告诉我们,对于做学问或者干事业,我们要意志坚定,并且要有苦苦求索的勇气,有了这种“苦”的品质,才能善于发现、抓住并求得真理。

(2)词人在下阕发表议论,指出如果懂得做人的道理,每天都是人日。词中谈到哪些做人的道理?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6分)答:

①“翁前子后孙扶掖”句,认为家庭中应存在亲厚和睦,谐乐融洽的伦理关系。②“商行贾坐农耕织”句,指出社会上各行各业的人应各守本分,各司其职。(官方答案)

牧童诗黄庭坚(北宋)骑牛远远过前村,短笛横吹隔陇闻。多少长安名利客,机关用尽不如君。牧童答钟弱翁吕岩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注]钟弱为平凉太守,热衷于功名。【问】这两首诗表达主旨的手法有什么不同?请简要分析。(4分)前一首诗直接将牧童生活与“长安名利客”进行对比,表达了对官场仕途的厌恶和对牧童自由自在生活的热爱。后一首诗通过描写牧童悠闲恬静的生活图景,间接地表达了对钟弱热衷于功名的劝告。减字木兰花苏轼莺初解语,最是一年春好处。微雨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休辞醉倒,花不看开人易老。等待春回,颠倒红英间绿苔。【问】结合全词,简要分析词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4分)“最是一年春好处”对早春的喜爱;“休辞”、“人易老”、“莫待”,表达了作者一种珍惜光阴和时间,不要虚度人生,错过大好时光的感慨(告诉人们该怎么做)!同儿辈赋未开海棠二首(之二)金·元好问枝间新绿一重重,小蕾深藏数点。爱惜芳心莫轻吐,且教桃李闹春风。【问】诗的三四句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给人一种怎样的哲理启示?运用了反衬(对比或衬托)的表现手法,用桃李的争奇斗艳,反衬海棠的“惜芳轻吐”,启示人们,太早的炫耀,过于急切的追求,(要低调)虽然可以在眼前给我们一种陶醉的幻境,但这种美丽是短暂难以持久的。三、总结:理解句子含意方法指导

诗句是诗歌的重要组成部分,由理解诗句到理解全篇才是读懂诗歌之道。近几年,高考命题加大了对诗句的考查力度,不再像过去那样考查如何赏句,而是重在对诗句内容、观点乃至与全篇的关联的考查,而且由考查诗句的含意到考查诗句的观点,由理解一句到理解两句,考查越来越深入。对此,考生应高度重视。(1)准确理解字面(表面)意思。对于一首诗词,我们想要领会其中的深意,首先需要正确理解文字的意思。通过填充省略、调整语序、词语活用等手法准确理解字面意义。(2)揣摩深层含意。结合诗句的上下文乃至全篇,分析该句的意象及其所使用的用典、双关等表达技巧,挖掘句子的深层意蕴,尤其是诗句背后的情感(理趣)。这里的分析技巧是为“理解”服务的。如分析双关手法,是要把其另一层意思理解出来。(3)答题思路:由词到句(先解释关键词语,后说整句意思),由象到情(先说意象再到深层情感),由言到理(由表层意思到内蕴的道理)。【典例】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送薛居士和州读书严维

孤云独鹤共悠悠,万卷经书一叶舟。楚地巢城民舍少,烟村社树鹭湖秋。

蒿莱织妾晨炊黍,隅落耕童夕放牛。年少不应辞苦节,诸生若遇亦封侯。诗歌的尾联有什么含意?在全诗中起了怎样的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意思:①年轻的读书人一定要不畏艰苦,努力读书上进,将来若有机会也能够建功立业;(浅层义)②它是作者对薛居士读书的勉励,希望他不怕吃苦,最终功成名就。(深层义)

作用:照应题目的“读书”,卒章显志,直抒胸臆,表达对薛居士的勉励。真题演练:1.(2019·全国Ⅰ)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任务。

题许道宁画[注]

陈与义满眼长江水,苍然何郡山?向来万里意,今在一窗间。众木俱含晚,孤云遂不还。此中有佳句,吟断不相关。14.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这首题画诗写景兼抒情,并未刻意进行雕琢,却能够于简淡中见新奇。B.山水是这幅画的主要元素,特别是江水,占据了画面上大部分的篇幅。C.诗人透过一扇小窗远距离欣赏这幅画作,领略其表现的辽阔万里之势。D.颈联具体写到苍茫暮色中的树木与浮云,也蕴含了欣赏者的主观感受。C真题演练:1.(2019·全国Ⅰ)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任务。

题许道宁画[注]

陈与义

满眼长江水,苍然何郡山?向来万里意,今在一窗间。众木俱含晚,孤云遂不还。此中有佳句,吟断不相关。诗的尾联有什么含意?从中可以看出诗人对这幅画有什么样的评价?(6分)答案

第一问:画中蕴含着诗意,但无法用语言准确表达。第二问:这幅画意境深远,韵致悠长,令人玩味不已。解析该题一题两问,分别考查对其表面含意和深层含意的理解。先答出尾联的含意,再结合含意去分析诗人对这幅画的评价。“此中有佳句,吟断不相关”是说此画蕴含佳句,纵然吟尽诗文,也没有恰当的句子可以准确说出画中之意。由此可以看出诗人认为这幅画意境深远。【2023年新1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题。答友人论学林希逸

逐字笺来学转难①,逢人个个说曾颜②。那知剥落皮毛处,不在流传口耳间。禅要自参求印可,仙须亲炼待丹还。卖花担上看桃李,此语吾今忆鹤山③。【注】①笺:注释。这里指研读经典。②曾颜:孔子的弟子曾参和颜回。③鹤山:南宋学者魏了翁,号鹤山。诗的尾联提到魏了翁的名言:“不欲于卖花担上看桃李,须树头枝底方见活精神也。”结合本诗主题,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6分)译文:如果想通过对每个字进行注释来学习儒家经典,并领悟儒经真意,反而会很艰难。当今,一个个的“儒学大师”,每逢遇到他人,张口曾参,闭口颜回。哪里知道,他们浅薄的皮毛之见便暴露出他们的无知。儒家经典的真意,其实并不存在人们口耳相传的话语之间。佛理要自身去参悟去求印证,仙丹须亲自烧炼并等待丹药的还转。我至今还记得鹤山先生对这些儒学大师的绝妙评价:他们只是在卖花人的担子上见过桃花李花。

16.诗的尾联提到魏了翁的名言:“不欲于卖花担上看桃李,须树头枝底方见活精神也。”结合本诗主题,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6分)官方答案:①卖花担子的桃李花,虽然美丽,但已失去根基,只有枝头树梢的花朵才能使人感受到它的生机活力;②读书治学不能满足于道听途说,要认真阅读经典,深刻体会其中的精神内涵。

答案示例二:①卖花担上的桃李,虽然也缤纷绚烂,但活力已经不再。②唯有回归本原,方能获得学问真谛,就如同在树头枝底欣赏桃李,方能体会到其活泼的精神。【详解】由题干可知,首先要把握魏了翁名言的意思。“不欲于卖花担上看桃李,须树头枝底方见活精神也”是说在树头枝底观赏桃李才能体会到其活泼泼的精神状态。接着把握本诗尾联的内容并结合诗歌的主题来谈自己的理解。“卖花担上看桃李,此语吾今忆鹤山”是说大家在肩挑的担子上观看鲜花,根本想象不到桃李绽放的盛况,结合诗歌的标题“答友人论学”可知,此处用“看桃李”来喻指做学问,以“树头枝底”来喻指学问的本源,诗人以此说明要想获得学问的真谛需要回归本源,认真阅读经典,这就如同观赏桃李,卖花担上的桃李虽美,但离开“树头枝底”,没有了活力,唯有到树头枝底才能体会到其活泼的精神状态。(2020)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15题。读史王安石自古功名亦苦辛,行藏终欲付何人。当时黮闇犹承误①,末俗纷坛更乱真。糟粕所传非粹美②,丹青难写是精神。区区岂尽高贤意,独守千秋纸上尘。[注]①黮闇:蒙昧,糊涂。②糟粕:这里用米指代典籍,也作“糟魄”,《庄子·天道》“然则君之所读者,古人之糟魄已夫。”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这首诗从大处着眼,并非是针对某个具体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而作。

B.历代高人贤士一世奔忙,建立功业,但无法避免身后湮没无闻的可能。

C.历史人物在其所处的时代已经难免被误解,在世俗的传言中更会失真。

D.颈联的上下两句反复陈说,表明诗人的观点,堪称这首诗的警策之语。15.这首诗阐述了一个什么样的道理?对我们有何启示?(6分)第一问:史书是由人编写的,难以做到绝对客观,所以历史记载与历史真实之间存在差异。第二问:在读书时必须保持批判精神,善于分辨,切忌盲从B四、地方模拟题演练(一)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2题。咏怀(其六)阮籍昔闻东陵瓜,近在青门外。连畛距阡陌,子母相钩带。五色曜朝日,嘉宾四面会。膏火自煎熬,多财为患害。布衣可终身,宠禄岂足赖。【注】东陵瓜:汉初人邵平在秦破后失侯,为布衣,在长安城东种瓜,时谓之东陵瓜。萧何计诛韩信受高祖封赏,众人道贺,邵平独劝其勿受,以除高祖猜忌之心,萧何从其计。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D

)A.前四句先写邵平所种之瓜的名字及种瓜地点,后描述其瓜田连绵,大小瓜連缀成片。B.“五色曜朝日”有双关意,既指瓜有五色,也喻指萧何煊赫一时的情形。C.“膏火”句言多财之患犹如膏火自煎,意指盛极当思,不应为钱财所累。D.全诗以邵平和萧何为吟咏对象,通过二人际遇的对比,表达追慕古人之情。(一)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2题。咏怀(其六)阮籍昔闻东陵瓜,近在青门外。连畛距阡陌,子母相钩带。五色曜朝日,嘉宾四面会。膏火自煎熬,多财为患害。布衣可终身,宠禄岂足赖。【注】东陵瓜:汉初人邵平在秦破后失侯,为布衣,在长安城东种瓜,时谓之东陵瓜。萧何计诛韩信受高祖封赏,众人道贺,邵平独劝其勿受,以除高祖猜忌之心,萧何从其计。2.请分析这首诗与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其一)在思想情感方面的异同。(6分)2.同:都表达了诗人对官场的厌倦或对平民(田园)生活的向往之情。异:阮诗中,诗人希望以平民之身安享天年,表达出对官宦生涯的忧惧。陶诗中,诗人不愿受官场束缚,表达出躬耕田园的喜悦之情。地方模拟题:(一)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2题。咏怀(其六)阮籍昔闻东陵瓜,近在青门外。连畛距阡陌,子母相钩带。五色曜朝日,嘉宾四面会。膏火自煎熬,多财为患害。布衣可终身,宠禄岂足赖。【注】东陵瓜:汉初人邵平在秦破后失侯,为布衣,在长安城东种瓜,时谓之东陵瓜。萧何计诛韩信受高祖封赏,众人道贺,邵平独劝其勿受,以除高祖猜忌之心,萧何从其计。此为咏邵平与萧何之咏史诗。诗以“昔闻”领起以下八句。前四句咏邵平事,点明邵平所种之瓜的名字及种瓜地点,复形容其瓜田之大,种瓜数量之多。“五色”以下四句咏萧何事。“五色”二句谓邵平所种“东陵五色之瓜,登于相国之盘,在朝日中晖曜,而相国之座上,嘉宾四面来会”(陈伯君先生校注《阮籍集》语)。“膏火”句为“多财”句之比喻,犹言多财之患害如膏火之自煎。此处仍咏萧何。末两句收束全篇,点出主题,上句言邵平隐居种瓜,以布衣之身得以安享天年;下句言萧何虽宠禄有加,却犹如膏火自煎,故宠禄不足赖也。全诗以邵平、萧何的对比论证人生之大道理,有史有论,构思新颖。(二)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3~4题。书鄢陵王主簿所画折枝二首(其一)苏轼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赋诗必此诗,定非知诗人。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边鸾雀写生,赵昌花传神。何如此两幅,疏淡含精匀。谁言一点红,解寄无边春。【注】折枝,花卉画的一种,画花卉不画全株,只画连枝折下来的部分。边鸾,唐代画家,所画花鸟极精美。赵昌,宋代画家,善画折枝花卉。3.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A.诗人开篇主张画作以形似取胜,让人一见到画作就像见到邻家儿童般亲切。B.“边鸾”两句极言两位画家笔下之物形神兼备,为推崇王主簿之画做铺垫。C.王主簿画作用“一点红”来呈现“无边春”之意境,体现了折枝画的特征。D.作者构思精巧严密,从宏观入手来论画论诗,最后落笔于王主簿的折枝画。A项“让人一见到画作就像见到邻家儿童般亲切”错。“见与儿童邻”意为那些以“形似”作为论画标准的人,其见识、见解与儿童相接近,表明其幼稚。(二)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3~4题。书鄢陵王主簿所画折枝二首(其一)苏轼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赋诗必此诗,定非知诗人。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边鸾雀写生,赵昌花传神。何如此两幅,疏淡含精匀。谁言一点红,解寄无边春。【注】折枝,花卉画的一种,画花卉不画全株,只画连枝折下来的部分。边鸾,唐代画家,所画花鸟极精美。赵昌,宋代画家,善画折枝花卉。4.题画诗有的谈论艺术见地,有的展现画面意境。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