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史版2025届高考历史统考一轮复习第1部分中国古代史第4单元课题1国家治理与经济管理-明清时期君主专制的强化和经济发展教师用书教案_第1页
通史版2025届高考历史统考一轮复习第1部分中国古代史第4单元课题1国家治理与经济管理-明清时期君主专制的强化和经济发展教师用书教案_第2页
通史版2025届高考历史统考一轮复习第1部分中国古代史第4单元课题1国家治理与经济管理-明清时期君主专制的强化和经济发展教师用书教案_第3页
通史版2025届高考历史统考一轮复习第1部分中国古代史第4单元课题1国家治理与经济管理-明清时期君主专制的强化和经济发展教师用书教案_第4页
通史版2025届高考历史统考一轮复习第1部分中国古代史第4单元课题1国家治理与经济管理-明清时期君主专制的强化和经济发展教师用书教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第四单元中华文明的辉煌和迟滞——明清时期(公元1368—1840年)课题1国家治理与经济管理——明清时期君主专制的强化和经济发展一、明清时期君主专制的强化(一)明朝(公元1368—1644年)1.废除丞相(1)缘由:明太祖认为丞相权势过重,阻碍了皇权的高度集中,会导致社会动荡。(2)措施:1380年,明太祖诛杀胡惟庸,裁撤中书省和丞相,以六部分理全国政务,干脆对皇帝负责。(3)影响:秦朝以来始终实行的宰相制度宣告废除;君主专制进一步加强。2.设立内阁(1)缘由:废除丞相后,全国重大政务都由皇帝决断,政务繁多。(2)演化①奠基:明太祖设置殿阁高校士作为侍从顾问。②确立:明成祖时选拔翰林院官员,入值文渊阁,起先参加机密事务的决策,“内阁”正式确立。③发展:明宣宗时,高校士有了替皇帝起草批答大臣奏章的票拟权。④全盛:明神宗时,张居正任首辅,大权尽归内阁,六部几乎变成内阁的下属机构。(3)评价:内阁始终不是法定的中心一级的行政机构或决策机构,只是为皇帝供应顾问的内侍机构;内阁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3.颁布《大明律》(1)特征:严惩干脆危害封建君主统治的行为;增加经济立法内容;严惩贪赃枉法。(2)缘由:封建制度渐趋衰落,君主专制进一步加强;商品经济的发展。[学问延长](1)特务统治:明代为了确保臣下肯定忠心,利用特务手段侦察臣僚私下言行,设立厂卫机构,监视侦察官民行为,凌驾于司法部门之上,受皇帝干脆领导。(2)八股取士:明清选拔官吏沿用科举制度。科举考试只许在四书五经范围内命题,文体严格限于八股文,应考者不能发挥个人见解,故名八股取士。明清统治者用“八股取士”来禁锢学问分子的思想。考中做官的,很多成为皇帝的忠顺奴仆。(二)清朝前期(公元1644—1840年)1.设立军机处(1)背景①清初,仿照明朝制度,设内阁,置六部。②军国机要由满洲贵族组成的议政王大臣会议定夺。③康熙帝时,为扩大皇权,在宫内设南书房。(2)目的:适应办理西北军务的须要,防止泄露军事机密。(3)概况:雍正年间,选亲重大臣协办军务,后扩大到处理其他政务。(4)特点①军机大臣均由钦定,秉承皇帝旨意办事。②机构简洁,人员精干,有官无吏,办事效率高。③协助皇帝处理政务的中枢机构,政治决策具有封闭性。(5)影响:进一步加强了君主专制制度;提高了中心集权政府的行政效率。2.建立密折制吩咐地方大员密折奏事,加强皇帝对地方行政的限制。中国古代皇权的发展趋势图3.清朝的边疆政策(1)主要目的:为了巩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2)基本原则①敬重各民族的社会习俗和宗教信仰,笼络各民族的上层分子。②大事集权,小事放权,因地制宜进行行政管理。(3)详细措施①在中心设置主管边疆民族事务的理藩院,其职能是管理蒙古、新疆、西藏等少数民族地区的事务。②在西南地区大规模地施行“改土归流”。(4)历史作用①近代中国的版图在康熙、雍正、乾隆时期基本奠定。②巩固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大大加强了中心政府的统治。[学问延长](1)文字狱:清代统治者为防止和镇压学问分子和汉人的抗拒,从其作品中摘取字句,罗织罪名,构成冤狱。在清初康、雍、乾三朝的百余年间,文字狱多达上百起,而且愈演愈烈,形成极端的君主专制统治,严峻禁锢了人们的思想。(2)明清时期的基层治理:明代户籍制度严密,军民人等出行超过百里,即要在官府办理通行证,关津要隘,时刻盘查。里甲制度在明清两代都非常严格,城市中以坊、街、胡同编排,县以下乡村设乡、都、保、庄。各地名称不同,但组织系统直达居民百姓。乡村的家族也与政权遥相呼应。二、明清时期社会经济的发展与迟滞(一)农耕经济的发展1.农业(1)农耕技术:生产技术水平明显提高,双季稻得到大面积扩种,玉米、甘薯等高产作物被引进和推广。(2)浇灌工具:明清时期出现了风力水车。(3)农业著作:徐光启的《农政全书》体现了当时农业科技的水平。(4)人口的大量增加:由于国家统一、政局稳定,大量荒地的开垦,耕作技术的进步,高产作物的推广以及赋税制度的改革,导致明清时期人口急剧增长。2.手工业(1)生产规模:明代中叶以后,民营手工业超过官营手工业,占据主导地位。(2)成就①制瓷业:明代烧制带有阿拉伯文和梵文装饰图案的瓷器;清代依据欧洲商人的订单,特地烧制西餐用具和鱼缸等;明清时期,瓷器种类丰富,青花瓷、彩瓷、珐琅彩争奇斗艳。②纺织业a.丝织业:南方丝织业进入鼎盛时期,苏州、杭州和南京成为闻名的丝织业中心;明清官府在苏杭等地设织造局,缎成为清朝丝织品的代表。b.棉织业:明代棉花成为纺织业主要原料,其缘由是棉花种植面积扩大;棉纺织技术的改进与推广;国家政策的推动;农书的推介等。3.商业(1)商业旺盛①农副产品大量进入市场成为商品。②区域间长途贩运贸易发展较快。③社会上大量运用白银,商业资本日趋活跃。④出现地域性的商人群体——商帮,实力最强的是徽商和晋商。(2)商业市镇发展:出现汉口镇、佛山镇、景德镇、朱仙镇四大商业名镇。古代商业发展的变更4.资本主义萌芽产生(1)条件:社会生产力和商品经济的发展。(2)时间:明朝中后期。(3)地点:江南。(4)行业:丝织业。(5)标记:出现“机户出资、机工出力”“计工受值”式的雇佣和被雇佣关系。(6)性质:是一种新的资本主义性质的生产关系。(7)特点:地区性和不平衡性突出;发展缓慢。(8)缓慢缘由:政府实行加强限制和掠夺的手段予以压制;势力强大的经济传统的压抑;根本缘由是落后的封建制度的阻碍。(二)农耕经济的迟滞1.“重农抑商”政策(1)缘由:社会上出现商业与农业争夺劳动力、影响农业生产甚至危及政权统治等问题。(2)目的:爱护农业生产和小农经济,确保赋役征派和地租征收,巩固封建统治。(3)表现:明清时期政府实行专卖制度,加征民营商业的商税。(4)评价①主动:爱护了农业生产和小农经济;促进了农业经济发展;巩固了新兴地主阶级政权。②消极:强化了自然经济,在封建社会后期,阻碍工商业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从根本上造成中国的落后。2.“海禁”与“闭关锁国”缘由表现影响明朝“海禁”明太祖担忧流亡海上的敌对势力勾结倭寇,危及统治人民不得擅自出海与外国互市,对外贸易只能在官方主持下进行阻碍了海外市场的开拓,抑制了资本的原始积累,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滋长,延缓了封建经济的解体;使中国与世界隔绝,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阻隔了中外文化沟通,阻碍了科学的发展清朝“闭关锁国”为应付东南沿海的抗清斗争;认为天朝大国无须与外国进行贸易厉行“海禁”,禁止官民私自出海;将沿海居民内迁,不许人民擅自下海“海禁”与“闭关锁国”政策“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一脉相承,后者是对前者的继承和发展。但是,二者实施的背景、主要针对对象、详细内容、后果等都有所不同,相比于“海禁”政策,“闭关锁国”政策涉及的范围更广,实施也更严格。1.明朝宦官专权局面的出现(1)缘由:宦官比内阁更多地得到皇帝信任,以致出现宦官专权的局面。(2)权力①内廷宦官机构司礼监获得了帮助甚至代理皇帝批红的权力。②负责提督东厂,限制锦衣卫。③对官民的言行进行监视、侦查,有权逮捕、施刑。2.清朝奏折制度(1)形成:康雍乾时期,部分官员向皇帝单独呈送密封报告,皇帝亲自批阅后返回,不经过其他中转、收发环节,形成了奏折制度。(2)作用:使皇帝能够更干脆、广泛地获得信息,提高了决策效率,强化了对官僚机构的限制。3.自明朝中期起,农业、手工业、商业各经济领域出现了一些新现象(1)农业:江南等地区农业的多种经营日益兴盛,经济作物品种繁多,种植广泛,很多农夫还兼营产品初级加工或相关副业。(2)手工业:明朝后期,在南方一些地区的丝织、榨油、制瓷等行业中出现了新的经营方式,即开设工场,运用自由雇佣劳动力进行较大规模的生产。(3)商业:自明朝中期起,商品经济进入新的旺盛期。美洲等地的白银通过海外贸易大量流入,促进了长途和大额贸易的发展,也有利于商业资本的集聚。1.明朝加强对地方和边疆的管辖,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明初在地方设承宣布政使、提刑按察使、都指挥使“三司”,互不隶属,虽是强化中心集权之举,但事权不一,不利于弹压地方。于是相继出现了巡抚、总督的设置,以节制三司,统一协调地方权力,消退牵制、扯皮、效率迟缓之弊。有明一代,地方上先后设立巡抚30余处,总督10余处,但设置尚未完全固定,辖区大小不均,如内地巡抚通常兼治一省之事,而边地巡抚辖区却小于一省。——摘自张帆《中国古代简史》[命题思索]明朝时地方和边疆的有效管辖使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巩固和发展,各族人民间的经济文化联系和沟通进一步加强,边疆地区得到进一步开发。2.明清时期中国农村经济发生的新变更明清农村虽然还是一种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农经济,但这一时期的小农经济与市场的联系日益紧密。农夫已经不再仅仅是在自给自足之余,将自己的农产品拿到市场上出售,而是更多地依靠于市场。农户在种植粮食作物之外,都普遍起先种植旨在交换的经济作物,并起先对农产品进行加工……一部分农夫由于经营有道、扩大生产而成为“上农”,一部分农夫则从自耕农下降为佃农、奴仆或雇工。……一般租佃关系普遍采纳契约的形式,以分成或定额的方式纳租。——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命题思索]张岂之认为,明清时期中国农村经济发生新的变更,主要是乡村经济与市场联系亲密;经济作物在乡村普遍种植;农夫出现了阶层的分化;租佃关系普遍采纳契约的形式。这说明明清时期农耕经济高度发展,商品经济活跃。3.明清时期“重商主义”思潮的影响明清之际,受“重商主义”思潮的影响,在经济发生转向的江南地区,出现了“士商相混”的现象。正所谓“天下之士多出于商”……一些地区出现了“儒商”……在中国“士农工商”的缝隙中,形成了一个特别的群体——绅商群体,他们拥有肯定的社会地位,又有相对的经济实力,渐渐取代了传统的绅士阶层,成为大、中城市乃至部分乡镇之中最有权势的在野阶层……——杨宁一主编《历史学习新视野新学问》[命题思索]14、15世纪的历史阶段,东西方不少国家进入封建社会晚期,新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正在封建母体中孕育,世界历史正在起先由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过渡。►探究1专制制度的进一步加强——明朝内阁制史料明成祖即位以后,则特简(选拔)解缙、胡广、杨荣等七人入值文渊阁,得以参预机务,成为内阁学士,渐升为高校士。内阁之名及阁臣参加机务自此始。……阁臣虽说参加机务,仅备顾问而已,凡事不能有所参决,皆由皇帝确定。……宣宗常到内阁,命阁臣票拟。……以后内阁票拟遂成为制度。……内阁票拟经皇帝批红之后,就变成正式谕旨发下。内阁票拟必经皇帝批示才有效,确定权还是在皇帝那里。——张传玺主编《简明中国古代史》结合史料及所学学问,说明虽然明神宗时“部权尽归内阁”,但明朝阁臣不能等同于丞相。史料反映明朝时期,废除丞相后,明成祖正式设立为皇帝供应询问服务的内侍机构即内阁,内阁仅备顾问,没有决策权,进一步加强了君主专制。史料中“阁臣虽说参加机务,仅备顾问”“内阁票拟必经皇帝批示才有效”说明内阁设立后虽参加机务,但事实上仅备皇帝顾问,并没有决策权。[提示]说明:“部权尽归内阁”仅能说明内阁首辅权力扩大,但内阁始终不是法定的中心一级的决策机构;不能统领六部,本质上是皇权专制的产物。明清君主专制加强的特点既有继承又有发展在中心与地方管理等方面体现了继承,设置内阁和军机处等体现了发展专制范围空前广泛涉及政治、经济、军事、监察、司法、思想文化和暴力手段等各个方面专制程度空前强化主要体现在废丞相、八股取士的推行、军机处的设置和文字狱的严酷等方面体现了时代特征君主专制渐渐达到顶峰,并且走向反动,反映了我国封建专制制度渐趋衰落的时代特征►探究2明清工商业的发展史料一明中后期“奴富至数百万,初缙绅皆丑之,而今则乐与之为朋矣”;“缙绅家之女(婚嫁)惟财是计,不问非类”。——《林居漫录》史料二明清时期,出现了不少闻名的产棉区,如山东东昌府所产棉花,“商人贸于四方”;江苏松江府一些地区种棉花的占百分之七八十。福建漳州府和汀州府是烟草专业户集中的地区。北京丰台草桥一带各村庄都种花卉,被誉为“花乡”。明清商业接着旺盛,国内市场扩大,农工产品种类多达两百余种。商品经济向农村延长,江浙地区以工商业著称的市镇,蓬勃兴起。史料三富室之称雄者,江南则推新安,江北则推山右。新安大贾,鱼盐为业,藏镪有至百万者,其他二三十万,则中贾耳。山右或盐,或丝,或转贩,或窖粟,其富甚于新安。新安奢而山右俭也。——[明]谢肇淛《五杂俎》卷四《地部二》(1)依据史料并结合所学学问,概括明清商帮出现的缘由和影响。(2)综合上述史料,说明明清工商业发展呈现出怎样的新气象?(1)史料一表明明代商品经济的发展,商人地位提高,社会拜金风气盛行。(2)史料二说明明清时期商品经济的旺盛,生产性、专业性、商业性市镇出现;小农经济与市场的联系日益亲密,城镇经济空前旺盛。(3)史料三反映明代中后期,在全国出现了很多地域性商人群体;经营多样,财力雄厚的大商人出现。[提示](1)缘由:商品经济的发展;传统重土亲乡观念的影响;商人借助群体的力气维护商业利益和自身平安。影响:促进商品经济的发展,有利于各地的经济文化沟通。(2)新气象:出现了地域性的商人群体——商帮;商业观念有所变更,商人社会地位有所提高;地域性的专业性商业市镇大量出现。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特点(1)经济功能不断增加。自先秦至唐代,城市主要是政治中心或军事重镇,宋代以后经济功能增加,明清时期出现以经济功能为主的工商业市镇,如苏州、景德镇等。(2)城市规模不断扩大。随着农村人口不断涌向城市,城市人口增多,规模不断扩大。(3)城市市场不断旺盛。汉唐时期,对“市”有严格的时间、空间限制,唐长安的市已发展为常设的商业区。到宋代,打破了坊、市的界限,都市商业繁盛。明清时期,都市中的商业区相当繁华。(4)对外贸易发达。明朝以前以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为主要渠道的对外贸易发达,是古代商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促使沿海港口城市兴盛。(5)货币种类不断丰富。在货币流通领域,北宋时期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明朝时形成了以白银为主、以钱为辅的钱、银并行的货币流通制度。以唯物史观辩证看待明清时期的资本主义萌芽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明代萧近高说:“(景德)镇上佣工,皆聚四方无籍游徒,每日不下数万人。”清代唐英在《陶冶图说》中也记载了当时的实况:“景德镇袤延仅十余里……以陶来四方商贩,民窑二三百座,工匠人夫不下数十万,藉此食者甚众。”依据材料概括明清时期制瓷业发展的特点。结合所学学问说明中国经济结构是否发生了根本性的变更。【提示】(1)特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产生;民营手工业占据主导地位。(2)中国经济结构未发生根本性变更。因为在全国范围内,自然经济仍旧占统治地位。明清时期资本主义萌芽产生的社会条件(1)商品经济的旺盛。明清时期我国的商业发展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市场的扩大,商品种类的增多,工商业城市的扩大,货币的运用尤其是白银的广泛运用,长途贩运的发展等,使全国统一市场渐渐形成,这为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奠定了物质基础。(2)手工业的进步。尤其是民营手工业得到进一步发展,在生产技术、产品质量、生产规模各方面均超过前代,并在明代中叶以后超过官营手工业。一些大商人为了取得更大的经济利益,主动进入生产领域,为手工业发展带来雄厚的发展资金。(3)劳动者尤其是雇佣工人社会地位的提高。由于租佃经营方式的普及,政府政策的调整,雇佣劳动中的社会契约关系不再带有卖身条约,农夫、手工业者对政府、地主的人身依附关系进一步减弱,为自由雇佣劳动生产关系的建立打下基础。(4)社会重商意识进一步深厚。商业的发展带来社会风气的转变,拜金逐利风气、重商意识进一步加强。还原历史情境教材主干学问常考常新练点1:明朝内阁制的设立及其变更(2024·全国卷Ⅲ)明万历年间,神宗下令工部铸钱供内府用,内阁首辅张居正“以利不胜费止之”。神宗向户部索求十万金,张居正面谏力争,“得停发太仓银十万两”。这反映出当时()A.内阁权势强大 B.皇权受到严峻制约C.社会经济凋敝 D.君权相权关系惊慌[尝试解答]________A[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学问可知,张居正出任内阁首辅时,内阁的权力膨胀,六部几乎变成内阁的下属机构,因此神宗下令工部铸钱供内府用、向户部索求十万金时,张居正进行了反对,这说明内阁权势强大,A项符合题意;内阁权力是由皇帝给予的,因此说“皇权受到严峻制约”是不精确的,解除B项;社会经济凋敝与材料没有关系,解除C项;明太祖朱元璋时已经废除丞相,解除D项。]练点2:明代的官营手工业(2024·全国卷Ⅱ)明代官营手工业实行工匠制度,生产官府所需物资。明中叶后,官府往往干脆向匠户征收银两而不征用其生产的产品,此现象持续增多。这反映了()A.白银已取代其他货币B.雇佣劳动成为主要用工方式C.民营手工业发展受挫D.官营手工业的地位遭到减弱[尝试解答]________D[依据材料可知,明中叶后官府往往干脆向匠户征收银两而不征用其生产的产品,说明工匠制度下的官营手工业地位遭到减弱,故D项正确。]练点3:明清时期商业的发展(2024·全国卷Ⅱ)探讨表明,明代大商人的资本一般为白银数十万两,多者上百万两。到清代中期,大商人的资本一般在一百万两以上,甚至多达千万两。这表明清代中期()A.商人的地位发生根本性变更B.“重农抑商”政策明显松弛C.商业活动的规模进一步扩大D.白银起先成为流通货币[尝试解答]________C[依据材料可知,清代中期的商人资本规模动辄百万两甚至千万两,这主要和商品经济发展导致商业活动规模的扩大有关,故C项符合题意;中国古代社会商人地位始终很低,故解除A项;“重农抑商”政策贯穿于中国古代封建社会,并没有明显松弛的现象,故解除B项;明中叶后,白银起先在流通中占主导地位,但是与材料无关,材料强调的是商业活动规模的进一步扩大,故解除D项。]练点4:明代君主专制的强化(2024·全国卷Ⅱ)明初朱元璋严禁宦官读书识字,但中后期宦官读书识字渐渐制度化,士大夫甚至有针对性地编纂适合宦官学习的读本。由此可以推知,明代中后期()A.中枢决策过程发生异变B.皇帝权力日趋衰落C.内阁议政功能已经丢失D.宦官驾驭决策权力[尝试解答]________A[明朝废除丞相,设立内阁帮助皇帝处理政事。后内阁地位上升,阁臣权力增大,可以帮助皇帝起草对大臣奏章的批复看法(称为“票拟”),最终由皇帝用朱笔批示、裁定(称为“批红”)。明朝中后期,司礼监太监获得了代皇帝“批红”的权力,这样司礼监太监利用这一机会,不断扩大自己的权力,干预明朝的中枢决策,故出现题干所述现象,故A项正确。]题号命题特点练点1由表及里明代万历年间,神宗下令工部铸钱供内府用,内阁首辅张居正面谏力争,“得停发太仓银十万两”,这是一个现象,事实上反映明代后期内阁权势强大练点2逻辑推理明代官营手工业实行工匠制度,逻辑推理这种历史现象反映了官营手工业地位的变更练点3计量史学从商业资本的数量上分析清代商业的资本远超明代,由此分析明清时期的商业活动练点4实力立意由最初的严禁宦官读书识字到宦官读书识字制度化这一变更所体现的中枢机构变更,体现了发散思维与逻辑推理思维实力的运用挖掘历史题源学科考核目标活学活用练点5:“重农抑商”政策下的明代商业(2024·全国卷Ⅰ)明中后期,大运输河流经的东昌府是山东最重要的棉花产区,所产棉花多由江淮商人坐地收揽,沿运输河运至江南,而后返销棉布。这一现象产生的主要因素是()A.交通方式的变革 B.土地制度的调整C.货币制度的变更 D.地区经济的差异[尝试解答]________D[依据材料可知,明朝中后期东昌府是山东最重要的棉花产区,棉花被江淮商人收购后,在江南生产棉布,之后棉布又被卖回山东,反映出各个地区具有不同的经济特色,故D项正确;运输河运输是隋唐以后重要的常规航运方式,交通方式没有出现变革,故A项错误;不同区域呈现不同经济特色,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产物,非土地制度调整的产物,与货币制度变更没有关系,故B、C两项错误。]练点6:明代对外交往(2024·全国卷Ⅰ)右图中的动物是郑和下西洋时外国使臣随船向明政府贡献的奇珍异兽。明朝君臣认为,这就是中国传闻中的“麒麟”,明成祖遂厚赐外国使臣。这表明当时()A.对外沟通促使中国传统绘画出现新的类型B.朝廷用中国文化对朝贡贸易贡品加以解读C.“海禁”政策的解除促进了对外文化沟通D.外来物品的传入推动了传统观念更新[尝试解答]________B[由题中所给的绘画看不出其与传统绘画的区分,故解除A项;郑和下西洋是官方组织的朝贡贸易,“海禁”政策主要是禁止民间私自出海贸易,由材料无法得出“海禁”政策解除的信息,故解除C项;明朝君臣认为“这就是中国传闻中的‘麒麟’”,这属于中国传统观念,没有推动传统观念的更新,故解除D项;明朝君臣对朝贡贸易贡品的相识不是很清晰,遂用传统文化来对其加以解读,认为它就是传闻中的“麒麟”,故B项正确。]练点7:明朝经济发展的影响(2024·全国卷Ⅰ)明朝前中期,朝廷在饮食器具运用上有一套严格规定,例如官员不得运用玉制器皿等。到明朝后期,连低级官员乃至一般人家也都运用玉制器皿。这一变更反映了()A.君主专制统治渐渐加强B.经济发展冲击等级秩序C.市民兴起瓦解传统伦理D.低级官员易染奢侈风气[尝试解答]________B[饮食器具运用标准的差异反映的是一种等级秩序。明朝前中期,朝廷对饮食器具的运用有严格规定,到明朝后期这种规定被打破,出现这种变更的根源在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冲击着原有的等级秩序,故B项正确;这一变更与君主专制的渐渐加强没有干脆关系,故A项错误;市民兴起的根源也在于商品经济的发展,故C项错误;材料只是说低级官员也运用玉制器皿,不能说明低级官员易染奢侈风气,故D项错误。]题号命题特点练点5史学新论东昌府是山东重要产棉区,所产棉花由江淮商人收揽,而后又返销棉布转换思维棉花的收购和棉布的返销反映的是农产品的商品化练点6视角独特考查古代中国对外贸易与中国文化之间的内在联系练点7贴近生活从人们日常饮食器具的变更上选材切入,彰显“知微见著”考向1明清时期的国家治理与社会治理1.(2024·宜宾诊断)明朝嘉靖年间,政府征发永顺、保靖、酉阳等土司家族参加东南沿海抗倭斗争;明末土司秦良玉也受命参加镇压张献忠农夫起义“征贼”“平叛”斗争。冉氏土司将治下的重庆酉阳李溪官坝、铜鼓潭等称为“忠孝坝”,土司衙署称“忠孝堂”“忠义堂”。这反映出当时()A.汉族与其他民族间的隔阂消退B.儒家伦理治国思想的确立C.国家认同的文化心理不断加强D.朝廷注意提高土司的地位C[依据材料“征贼”“平叛”“忠孝坝”“忠孝堂”“忠义堂”等信息可知,明朝土司接受了传统的儒家伦理思想,说明国家认同的文化心理不断加强,故选C项;材料并未提及汉族与其他民族间的互动与交往,不能体现隔阂消退,解除A项;儒家伦理治国思想在西汉时期就已确立,解除B项;材料并未提及土司地位的变更,且朝廷征发土司的目的是维护统治,并非要提高土司地位,解除D项。]2.(2024·广东模拟)据《太祖实录》记载,1385年,明太祖考核了天下布政使司、按察司及府、州、县官员共4117人的政绩,其中擢升者435人,复职者2897人,黜降者471人,罪罚者171人,撤职者143人。由此可知,明初()A.重视对地方的掌控B.地方行政机构不断膨胀C.监察制度比较成熟D.官员腐败状况比较严峻A[材料中明太祖对地方官员的考核人数众多,升降赏罚力度较大,给地方官员肯定压力,体现了对地方掌控力的重视,故选A项;材料强调的是明太祖对地方官吏的考核,但并未提及地方行政机构的状况,无法得出地方行政机构不断膨胀的结论,解除B项;材料仅提及皇帝对官员的考核,并未提及政府监察机构的设置与履职状况,无法看出监察制度的成熟,解除C项;依据材料“擢升者435人,复职者2897人,黜降者471人,罪罚者171人,撤职者143人”可知,受罚者比例不高,且并未提及受罚的缘由,无法说明官员腐败状况严峻,解除D项。]3.(2024·北京海淀模拟)史学家戴逸论述:“汉唐宋明均以关内富庶之区为立足点,北筑长城,抵拒北方游牧民族的南下,而康熙不同……不以长城为内外之界,而是平定青海,安抚西域,驻兵于乌里雅苏台和巴里坤、哈密一带。”对康熙皇帝上述作为的评价,正确的是()A.奠定了近现代中国版图的基础B.为清兵南下统一中原扫清道路C.放弃长城使北方地区战事频繁D.大规模用兵导致清朝财力衰竭A[康熙帝与汉唐宋明传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