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专用2025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模块3文化发展历程第13单元第26讲课题2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学案含解析新人教版_第1页
山东专用2025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模块3文化发展历程第13单元第26讲课题2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学案含解析新人教版_第2页
山东专用2025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模块3文化发展历程第13单元第26讲课题2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学案含解析新人教版_第3页
山东专用2025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模块3文化发展历程第13单元第26讲课题2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学案含解析新人教版_第4页
山东专用2025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模块3文化发展历程第13单元第26讲课题2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学案含解析新人教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模块3文化发展历程第13单元一、新文化运动1.背景物质基础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资本主义有了进一步发展思想基础辛亥革命后,民主、自由、同等、博爱等思想进一步传播,资产阶级要求冲破封建思想牢笼,实行民主制度客观因素袁世凯幻想复原帝制,在思想文化领域掀起尊孔复古的逆流2.兴起标记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宣扬民主与科学,揭开新文化运动的序幕旗手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蔡元培等阵地《新青年》(主要阵地),北京高校(活动基地)3.内容:提倡民主与科学,反对专制和愚昧、迷信;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4.影响前期①新文化运动是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性质),动摇了专制思想的统治基础(最大功绩)。②民主与科学思想得到弘扬,促进了民众的觉醒。③是一场全面的文化转型运动,对中国的政治、思想、伦理、文学、艺术等方面产生了深刻的影响。④新文化运动提倡白话文,有利于文化的普及和旺盛后期为马克思主义传播创建了有利条件,推动了五四运动的发生二、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1.缘由(1)新文化运动的开展,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建了有利条件。(2)一战期间,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无产阶级力气有所壮大。(3)十月革命的成功,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4)五四运动爆发,大大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2.过程(1)第一阶段:马克思主义思想传入中国。①1918年,李大钊发表《法俄革命之比较观》《庶民的成功》等文章,领先举起社会主义大旗。②1919年,李大钊发表《我的马克思主义观》,比较全面地介绍了马克思主义。(2)其次阶段: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创立社团一批探讨马克思主义的社团出现思想转变陈独秀、毛泽东、周恩来等一批先进中国人成为马克思主义者面对工人创办工人补习学校,出版《劳动界》《劳动者》等刊物3.影响: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奠定思想基础,1921年,中国共产党诞生。新文化运动的开展(1)背景、缘由①对辛亥革命失败缘由的苦痛反思。②人们相识到共和制度之所以不能真正得到巩固,中国的状况依旧黑暗,根本缘由在于缺乏对旧思想、旧文化、旧礼教的彻底批判,大多数国民的头脑仍被专制和愚昧所束缚。(2)主见①要拥护“德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孔教、礼法、贞节、旧伦理、旧政治。②要拥护“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旧艺术、旧宗教。③要拥护“德先生”又要拥护“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国粹和旧文学。(3)影响①在《新青年》的有力推动下,各地拥护新文化运动的刊物纷纷出版,使全国报刊面貌为之一新。②妇女解放、婚姻自由、家庭革命等口号的提出,也使这场运动所涉及的内容远比辛亥革命时期更为广泛和深刻。陈独秀的政治志向陈独秀等提倡“民主”的干脆目的,并非马上创建民主政治制度,而是传播西方资产阶级的民主自由观念,进行民主自由观念的启蒙,为民主政治营造社会基础,从根本上动摇封建主义的根基。——聂家华、刘洪森《中国近代史纲》[思维激活]史料体现了陈独秀进行思想启蒙的政治志向。►探究五四运动前后新文化运动的比较史料一忠孝节义,奴隶之道德也;轻刑薄赋,奴隶之华蜜也……固有之伦理、法律、学术、礼俗,无一非封建制度之遗……吾宁忍过去国粹之消亡,而不忍现在及将来之民族,不适世界之生存而归歼灭也……国人而欲脱蒙昧时代,羞为浅化之民也,则急起直追,当以科学与人权并重。——陈独秀《敬告青年》(1915年)[史料二]下表为《新青年》中所关注的部分大事统计数据。历史事务提及次数新文化运动44五四运动45辛亥革命47巴黎和议/凡尔赛/和平大会议87复辟/筹安会/袁世凯称帝133十月革命/俄国革命287欧战/世界大战/欧洲斗争/世界斗争448——彭春凌《近代思想史探讨》(1)史料一反映陈独秀的思想主见,史料中“吾宁忍过去国粹之消亡”指全面批判中国传统文化。“当以科学与人权并重”指提倡科学与民主。(2)史料二《新青年》杂志所关注的大事变更体现了当时思想界的变更。史料中“新文化运动”提及44次,指宣扬民主科学思想。“十月革命/俄国革命”提及287次指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1)依据史料一并结合所学学问,概括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并指出新文化运动的实质是什么?(2)依据史料二并结合所学学问,指出《新青年》反映的思想主见的变更,并分析这种变更的国际因素。[提示](1)内容:提倡民主和科学、提倡新道德、提倡新文学。其中民主与科学是前期运动的指导思想和核心。实质:反映了宣扬资产阶级民主共和思想。(2)变更:由宣扬民主科学到宣扬马克思主义。因素: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失败;西方列强不顾中国反对,把德国在山东的特权转让给日本;俄国十月革命的成功给中国人民指出了正确方向。五四运动前后新文化运动的比较(1)相同点:都是当时社会先进思潮的主体成分;开展的目的都是为了探究改造中国之路;都大大解放了人们的思想。(2)不同点①内容不同:前者以民主科学为主要内容;后者以多种新思想,尤其是马克思主义为主要内容。②目标不同:前者以反封建斗争为主;后者虽仍具有反封建性,随着新文化运动阵营的分裂,变成了马克思主义和反马克思主义的斗争。③性质不同:前者是资产阶级旧民主主义的思想运动,后者是新民主主义性质的思想解放运动,代表了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并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打算了思想条件。立足家国情怀相识新文化运动对当今文化创新的启示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在“诗界革命”的创作实践中,成就最大的是黄遵宪……他坚决反对传统诗坛的拟古主义,提出“我手写我口,古岂能拘牵”的现实主义观点,明确提倡以白话入诗……反映甲午斗争前后40年的历史风云,歌颂中国人民的反帝爱国热忱,是黄遵宪诗歌中光辉照人的部分,也是他诗歌创作的主旋律……黄遵宪的诗中还有大量描写西方新事物、新思想的内容,令人耳目一新。——摘编自郑师渠主编《中国文化通史》材料二胡适强调,“白话是我们老祖宗的话”“自宋代之语录,元代之小说,至于今日,且千年矣”。文言文束缚了情感的表达,是中国封建文化和专制思想的干脆表现,影响新思想的传播,必需用白话取代文言,这不仅仅是语言工具的革命,而且是中国人的思维的革命。文学革命不会一蹴而就,只有容忍作家进行文学体裁的尝试,才能一点一滴地完成。这场文学革命运动更新了中国的旧文化,形成了中国的文艺复兴。——摘编自庄森《胡适的文学革命理念》(1)据材料一,概括黄遵宪诗歌创作的特点。(2)据材料二,概括胡适的文学革命理念,并结合所学学问加以评价。[解析]第(1)问,依据材料一中的省略号分层,然后概括每一层的层意即可。第(2)问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二信息分层概括即可。其次小问,结合材料从进步性和局限性两个方面评价。[答案](1)特点:反映现实;提倡白话入诗;歌颂反帝爱国热忱;反映西方新事物、新思想。(2)理念:白话文是中国传统的语言工具;文言文是封建思想文化的象征;应用白话文来取代文言文;文学革命是思维层次上的变革;文学革命应当是渐进的过程。评价:推动文学发展;促进思想解放(冲击封建传统思想);推动新文化运动深化。全盘否定文言文的成就,具有肯定片面性。新文化运动对当今文化创新的启示(1)政权巩固和社会进步必需有先进文化的有力支撑。(2)坚持先进文化方向,必将推动文化进一步创新和向纵深发展。(3)文化创新必需广泛汲取外来优秀文化,并与传统文化融为一体。(4)文化创新必需由驾驭了先进文化的学问分子为先导。(5)必需切实发扬民主,完善法制,崇尚科学,提高国民文化素养。[新高考·选择性考试示范]命题点:早期马克思主义思想(2024·湖北选择性考试模拟·8)曾有早期马克思主义者指出:“资本国在中国培植的经济势力,早已根深蒂固,颠扑不破……(中国)要想发展资本主义和各资本国为经济斗争,唯恐要糟到极点了。”作者认为()A.中国国民经济结构严峻失衡B.民族工业发展获得有利条件C.资本主义无法解决中国问题D.军阀利用帝国主义维持统治[尝试解题]________C[依据“(中国)要想发展资本主义和各资本国为经济斗争,唯恐要糟到极点了”可以看出,作者认为中国想通过发展本土的资本主义抗衡西方国家,是不行能的,即在中国走资本主义道路是不行能的,故C项正确;材料没有反映中国的经济结构问题,解除A项;依据“资本国在中国培植的经济势力,早已根深蒂固,颠扑不破”可得出民族工业受到外国资本主义的压迫,因此不是有利条件,解除B项;材料没有体现军阀及其与帝国主义的关系,解除D项。][全国卷·新情境考法借鉴]【考法示例】还原社会情境,敏捷考查新文化运动时期主流思想的转变(2024·全国Ⅰ卷·29)1915-1918年,《新青年》中“革命”“科学”“同等”“民主”等词出现频次大体相当;1919-1922年,“民主”出现次数不到“科学”的1/10,不及“革命”的1/20。这种变更可说明()A.新文化运动主流思想发生转变B.国民革命运动受到民众普遍拥护C.资本主义政体模式被学问界否定D.中国社会主要冲突发生变更知情境:1915—1918年和1919-1922年两个时间段内《新青年》杂志词语出现频率的变更。明立意:以流行词语出现频次的变更为切入点,考查学生的历史说明等核心素养。抓关键:“1919-1922年”“不及‘革命’的1/20”是主要思索角度。理思路:解答本题首先看时间“1919-1922年”,此时属于新文化运动后期;其次思索为什么“革命”一词出现次数如此之多?依据以上两点再结合所学学问可想到,这一阶段新文化运动的主流是宣扬马克思主义,于是答案(A项)就出来了。【真题体验】1.新文化运动中陈独秀的思想(2024·全国Ⅲ卷·29)1916年1月,陈独秀在《青年杂志》撰文称:“个人之人格高,斯国家之人格亦高。个人之权巩固,斯国家之权亦巩固。而吾国自古相传之道德政治胥(皆)反乎是。”陈独秀意在()A.主见国家至上 B.批判封建伦理C.反对西方民主 D.传播马克思主义B[题干中陈独秀强调个人人格与权利对国家的重要性,而中国传统封建伦理忽视了个人的权利与人格,再结合所学新文化运动的学问可知,陈独秀意在批判传统封建伦理,故B项正确;材料中陈独秀更强调个人的人格与权利,而非国家至上,解除A项;陈独秀是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深受西方思想影响,他提倡西方民主,解除C项;1917年十月革命后,马克思主义才起先在新文化运动中传播,时间不符合,解除D项。]2.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2024·全国Ⅲ卷·29)1920年,一些人撰文指责工读互助等社会改良活动,认为“零零碎碎的救济”“无补大局”,主见对社会进行“根本改造”,走进工厂,深化工人群众。这表明当时()A.民主与科学观念广泛传播B.实业救国运动如火如荼C.马克思主义影响日益增加D.批判传统礼教成为共识C[材料指责社会改良活动,并不主见用民主与科学观念改良中国,故A项错误;材料主见依靠工人群众,“对社会进行‘根本改造’”,与实业救国运动无关,故B项错误;马克思主义主见依靠工人阶级改造社会,因此材料中的主见反映出马克思主义影响日益增加,故C项正确;材料反映出马克思主义影响日益增加,与新文化运动批判传统礼教无关,故D项错误。][模拟题·培素养仿真演练]1.(2024·德州高三期末)1916年初,陈独秀撰文说:“吾国年来政象,唯有党派运动,而无国民运动也。”希望中国的青年人能够像法兰西革命那样,成为“强有力之国民,使吾国党派运动进而为国民运动”。陈独秀旨在()A.唤醒青年的公民自觉B.批判封建伦理道德C.传播马克思主义学说D.创立无产阶级政党A[题干述及的时间点是“1916年”,说明陈独秀所发表的文章处于新文化运动前期,由题干材料可知,陈独秀撰写该文章的目的在于唤醒青年人的公民自觉意识,故选A项;题干之意主要论述陈独秀希望“中国的青年人”成为“强有力之国民”,然后进行“国民革命”,未涉及封建伦理道德问题,解除B项;依据所学学问可知,在新文化运动后期,马克思主义起先在中国广泛传播,这与题干时间不符,解除C项;题干的着重点在于论述唤醒中国青年人的重要性,未提及建立政党问题,解除D项。]2.(2024·乐山调研)《新青年》创刊之初,宣扬科学与民主,介绍西方思想,却没有受到关注,不得不休刊。复刊后,对孔教绽开猛攻,在国内引起剧烈反响。《新青年》影响力增加主要得益于()A.资本主义迅猛发展 B.顺应社会时局变更C.儒家思想地位动摇 D.巴黎和会引发关注B[中国封建思想深厚,束缚人民,因而抨击孔教,解放人民思想得到人们支持,故选B项;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快速是在一战期间,时间不符,解除A项;C项是新文化运动影响,解除;巴黎和会和五四运动有关,解除D项。]3.(2024·郴州一模)20世纪20年头郭沫若出版《中国古代社会探讨》,把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贯彻到史学探讨中,把鸦片斗争前的中国历史分为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创建了一个唯物史观的中国古代文化体系。这一文化体系构建可以用来说明当时()A.马克思主义史学探讨方法得到传播B.历史探讨成为民国时期的显学C.各行各业意识到资本主义社会弊端D.学术探讨与国际前沿紧密结合A[20世纪20年头,郭沫若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探讨史学,划分中国历史发展阶段,创建出一个唯物史观的中国古代文化体系,可以用来说明当时马克思主义史学探讨方法得到传播,A项正确;郭沫若个人的史学探讨成果不能说明历史探讨成为民国时期的“显学”,B项错误;郭沫若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探讨中国古代史,不能说明“各行各业”意识到“资本主义社会弊端”,C项错误;20世纪20年头“中国古代文化体系”的构建不能说明当时中国的学术探讨与“国际前沿紧密结合”,D项错误。]4.(2024·衡水联考)1919年7月,胡适在《每周评论》发表文章指出,“空谈好听的‘主义’,是极简单的事”,奉劝人们“多多探讨这个问题如何解决,那个问题如何解决”,不要高谈主义。这实质上是()A.新文化运动阵营分化的反映B.阻挡西学在中国的传播C.反对用马克思主义改造中国D.提倡彻底推翻军阀统治C[胡适主见的“多多探讨这个问题如何解决,那个问题如何解决”实质是一种改良主义思想,而其所说的“主义”则是指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主见用革命的手段推翻旧社会,建立新社会,因而胡适是反对所谓的“主义”的,故选C项;胡适与李大钊之间的问题与主义之争才是新文化运动阵营分化的反映,题干没有提到李大钊的主见,解除A项;胡适反对高谈主义,但不反对西学在中国的传播,解除B项;胡适主见改良,而不是革命,所以不行能彻底“推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