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J41T 246-2021 河南省超低能耗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 河南省工程建设标准(住建厅版)_第1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4/M05/25/18/wKhkGWcbDgqAaCWJAACIO7kaObM869.jpg)
![DBJ41T 246-2021 河南省超低能耗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 河南省工程建设标准(住建厅版)_第2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4/M05/25/18/wKhkGWcbDgqAaCWJAACIO7kaObM8692.jpg)
![DBJ41T 246-2021 河南省超低能耗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 河南省工程建设标准(住建厅版)_第3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4/M05/25/18/wKhkGWcbDgqAaCWJAACIO7kaObM8693.jpg)
![DBJ41T 246-2021 河南省超低能耗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 河南省工程建设标准(住建厅版)_第4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4/M05/25/18/wKhkGWcbDgqAaCWJAACIO7kaObM8694.jpg)
![DBJ41T 246-2021 河南省超低能耗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 河南省工程建设标准(住建厅版)_第5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4/M05/25/18/wKhkGWcbDgqAaCWJAACIO7kaObM8695.jpg)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河南省工程建设标准/T246—2021 河南省超低能耗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河HenanProvincedesignstandardforenergyefficiencyofultra鄄lowenergypublicbuildings2021-06-11发布 2021-08-01实施河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 发布河南省工程建设标准河南省超低能耗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HenanProvincedesignstandardforenergyefficiencyofultra–lowenergypublicbuildingsDBJ41/T246—2021主编单位:河南省建筑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批准单位:河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施行日期:2021年8月1日郑州大学出版社郑州河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文件 公告也2021页47号 河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关于发布工程建设标准《河南省超低能耗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的公告现批准《河南省超低能耗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为我省工程建设地方标准,编号为DBJ41/T246—2021,自2021年8月1日起在我省施行。cn)
本标准在河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门户网站(www.hnjs.gov.公开,由河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负责管理。河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2021年6月11日前 言为贯彻国家有关节约能源和保护环境的法规和政策,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纲要》提出的“加快推动绿色低碳发展冶和《河南省节约能源条例》中关于“鼓励建设超低能耗建筑和近零能耗建筑冶的要求,全面提升城镇建筑能效水平,显著改善室内环境,按照工程建设标准编制计划要求,河南省建筑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主持编制了本标准。标准编制组经过深入地调查研究,在吸收其他省份先进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我省实际,并广泛征求意见,通过反复讨论、修改和完善,经河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组织有关专家审查通过后,由河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批准并发布实施本标准。。本标准共8章3个附录。主要内容:总则,术语,基本规定,建筑与建筑热工,供暖、供冷和通风系统,给水排水,电气,能效指标。4 , , ( 。,本标准由河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负责管理由河南省建筑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负责具体技术内容的解释 在执行时如需改和补充请将意见寄送河南省建筑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地址4 , , ( 。,主编单位 河南省建筑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参编单位 郑州大学河南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总院股份有限公司徐辉设计股份有限公司郑州大学综合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河南省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北京构力科技有限公司中建中原建筑设计院有限公司郑州市建筑节能与装配式建筑发展中心河南东方建设集团发展有限公司起草人员栾景阳唐 丽鲁性旭潘玉勤刘夏阳祁 冰原瑞增门茂琛范文丽吴玉杰齐光辉赵 勤郭长江李彦舞朱峰磊·1·秦雁芳肖 慧王 渊殷玉兵王 辉张金红王天元王俊潇康 皓乔 刚李 展贾云飞周振军裴玉宛李思鼎审查人员 解 伟郑丹枫刘 寅孙宝珊杨 磊范运泽孙计伟·2·
目 次……………1……………2基本规定 53.1 一般规定 52 室内环境参数 63.3 性能化设计 9建筑与建筑热工 111 一般规定 114.2 围护结构热工设计 124.3 减少热桥设计 134 建筑气密性设计 15供暖、供冷和通风系统………174.供暖、供冷和通风系统………171 一般规定 175.2 供暖和供冷系统设计 175.3 新风热回收及通风系统设计 204 监测与控制 21给水排水 231 一般规定 236.2 给水与排水系统设计 233 生活热水设计 247 电气 261 一般规定 26·1·2 用电设施 268 7.3 室内环境质量、建筑能耗监测与计量 27能效指标及计算 291 一般规定 298.2 建筑能耗综合值 298.3 建筑本体节能率和建筑综合节能率 31附录A 能效指标计算规定 32附录B 建筑气密性检测方法 41B.1 检测方法 41B.2 合格指标与判定方法 42附录C 新风热回收装置热回收效率现场检测方法 43C.1 检测方法 43C.2 合格指标与判定方法 43本标准用词说明 45引用标准名录 46条文说明 47·2·总 则1.0.1为贯彻国家和河南省有关法律法规和方针政策,提升公共建筑的室内环境品质,降低公共建筑用能需求,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促进可再生能源应用,结合河南省气候特征和实际情况,制定本标准。1.0.2本标准适用于河南省新建、改建和扩建的超低能耗公共建筑的节能设计。03超低能耗公共建筑节能设计除应符合本标准的规定外,尚应符合国家和河南省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1·术 语0.1 超低能耗公共建筑 ultra-lowenergypublicbuildings适应气候特征和场地条件,通过被动式建筑设计最大幅度降低建筑供暖、空调、照明需求,通过主动式技术措施最大幅度提高能源设备与系统效率,充分利用可再生能源,以最少的能源消耗提供舒适室内环境,且其室内环境参数和能效指标符合本标准规定的建筑,其建筑能耗水平应较国家标准《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GB50189—201550以上。2.0.2 性能化设计 performance-orienteddesign以建筑室内环境参数和能耗指标为性能目标,利用建筑模拟工具,对设计方案进行逐步优化,最终达到预定性能目标要求的设计过程。2.0.3 供暖年耗热量 annualheatingdemand在设定计算条件下,为满足室内环境参数要求,单位面积年累计消耗的需由室内供暖设备供给的热量,单位:kW·h/(m2·a)。2.0.4 供冷年耗冷量 annualcoolingdemand在设定计算条件下,为满足室内环境参数要求,单位面积年累计消耗的需由室内供冷设备供给的冷量,单位:kW·h/(m2·a)。2.0.5 断热桥锚栓 thermallybrokenfixer通过特殊的构造设计,能有效减小或阻断锚钉热桥效应的锚栓。2.0.6 结构性热桥 structurcalthermalbridge由于梁、柱、板等结构构件穿入保温层而造成保温层减薄或不连续所形成的热桥。2.0.7 隔汽层 airtightnesslayer阻止室内水蒸气渗透到保温层的构造层。·2·2.0.8 建筑遮阳 buildingshading在建筑门窗洞口室外侧与门窗洞口一体化设计的遮挡太阳辐射的构件。2.0.9 建筑气密性 airtightnessofbuildingenvelope建筑物在封闭状态下阻止空气渗漏的能力。用于表征建筑或房间在正常密闭情况下的无组织空气渗透量。通常采用压差实验检测建筑气密性,以换气次数N50,即室内外50Pa压差下换气次数来表征建筑气密性。2.0.10 气密层 buildingairtightnesslayers由气密性材料和建筑部件、抹灰层等形成的防止空气渗漏的连续构造层。2.0.11 气密性材料 airtightnessmaterial对建筑外围护结构室内侧的缝隙进行密封、防止空气渗透的材料。2.0.12 防水透气材料 water-proofandvapor-permeablemate鄄rial对建筑外围护结构室外侧的缝隙进行密封并兼具防水及允许水蒸气透出功能的材料。2.0.13 保温隔热垫块(片) insulationbearer用于围护结构外侧、固定出挑金属构件的、具有一定抗压强度或压缩强度和保温隔热性能的材料。2.0.14 显热交换效率 sensibleheatexchangeefficiency对应风量的新风进口、送风出口温差与新风进口、回风进口温差之比。2.0.15 全热交换效率 totalheatexchangeefficiency对应风量的新风进口、送风出口焓差与新风进口、回风进口焓差之比。2.0.16 换气次数 airchangeratio·3·每小时通风量与换气体积之比。2.0.17 建筑能耗综合值 buildingenergyconsumption、、、、生活热水、,,统一h/(2a)。2.0.18 建筑综合节能率 buildingenergysavingrate设计建筑和基准建筑的建筑能耗综合值的差值,与基准建筑的建筑能耗综合值的比值。2.0.19 建筑本体节能率 buildingenergyefficiencyimprove-mentrate在设定计算条件下,设计建筑(不包括可再生能源发电量的建筑能耗综合值)和基准建筑的建筑能耗综合值的差值,与基准建筑的建筑能耗综合值的比值。2.0.20 基准建筑 referencebuilding计算建筑本体节能率和建筑综合节能率时用于计算符合国家标准《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GB50189—2015相关要求的建筑能耗综合值的建筑。0.21 可再生能源利用率 utilizationratioofrenewableenergy供暖、通风、空调、照明、生活热水、电梯系统中可再生能源利用量与能量需求量的比值。·4·基本规定1 一般规定3.1.1河南省主要城市建筑热工设计区属应按表3.1.1确定。表3.1.1河南省主要城市建筑热工设计区属气候区属代表城市寒冷地区郑州、安阳、濮阳、新乡、洛阳、商丘、开封、三门峡、许昌、周口、漯河、济源、鹤壁、焦作夏热冬冷地区平顶山、南阳、驻马店、信阳3.1.2超低能耗公共建筑设计应根据气候特征和场地条件,通过被动式设计降低建筑冷热需求和提升主动式能源系统的能效达到超低能耗。3.1.3超低能耗公共建筑的室内环境参数、能效指标为约束性指标,围护结构、能源设备和系统等性能参数为推荐性指标。314超低能耗公共建筑应采用性能化设计方法,优化围护结构保温、隔热、通风、遮阳等关键设计参数,最大限度地降低供暖、供冷需求。3.1.5超低能耗公共建筑应采用全装修。室内装修应简洁,不应损坏围护结构气密层和影响气流组织,并宜采用获得绿色建材标识(或认证)的材料与部品。16施工图设计文件应明确超低能耗公共建筑的运行策略,并符合下列规定:立足建筑设计,充分利用建筑构件和设备的功能实施控制调节;·5·根据室外气象参数和建筑实际使用情况做出动态运行策略调整;提出高性能外围护结构保温系统及建筑气密性保障等关键部位的维护和检验要求;根据建筑的能耗数据、建筑的使用情况记录及气象数据,进行调整;明确新风系统的全年运行方式;提出建筑运行数据记录与分析的要求。317《年版)》和现行行《》。318超低能耗公共建筑宜采用建筑信息模型BIM技术进行设计。319超低能耗公共建筑的设备管理系统应具有自动监控管理功能。3.1.10超低能耗公共建筑应设置信息网络系统。3.1.11超低能耗公共建筑宜采用工程总承包模式。3.2室内环境参数3.2.1超低能耗公共建筑应根据建筑空间功能设置分区温度,合理降低室内过渡区空间的温度设计标准。超低能耗公共建筑主要功能房间的室内热湿环境参数应符合表3.2.1的规定。表3.2.1超低能耗公共建筑主要功能房间的室内热湿环境参数室内热湿环境参数冬季夏季温度(益)逸20臆26相对湿度(%)逸30臆60注:冬季室内相对湿度不参与设备选型和能效指标的计算。·6·22 超低能耗公共建筑的新风量应符合下列规定:办公室、客房、大堂、中庭单位时间人均所需最小新风量应322-1的规定。表3.2.2-1办公室、客房、大堂、中庭单位时间人均所需最小新风量功能房间单位时间人均所需最小新风量[m3/(h·人)]办公室30客房30大堂、中庭10设置新风系统的医院建筑,所需最小新风量宜按换气次数法确定,322-2的规定。表3.2.2-2医院建筑最小换气次数功能房间最小换气次数(次/h)门诊室2急诊室2配药室5放射室2病房2下列建筑或场所,单位时间人均所需最小新风量应按人员密度确定,322-3的规定。·7·表3.2.2-3单位时间人均所需最小新风量建筑类型单位时间人均所需最小新风量[m3/(h·人)]PF臆0.40.4<PF臆1.0PF>1.0影剧院、音乐厅、大会厅、多功能厅、会议室141211商场、超市191615博物馆、展览厅191615公共交通等候室191615歌厅232019酒吧、咖啡厅、宴会厅、餐厅302523游艺厅、保龄球房302523体育馆191615健身房403837教室282422图书馆201716幼儿园302523注:PF为人员密度,单位为人/m2。其他类型公共建筑单位时间人均所需新风量应按照现行国家卫生标准中的容许浓度进行计算确定,并应满足现行国家相关标准的要求。23超低能耗公共建筑的主要功能用房室内允许噪声级应符合下列规定:·8·学校建筑、医院建筑、办公建筑、商业建筑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民用建筑隔声设计规范》GB50118中室内允许噪声级高要求标准的规定;旅馆建筑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民用建筑隔声设计规范》GB50118中室内允许噪声级一级的规定;其他类型公共建筑中的房间,根据其使用功能,可采用现行国家标准《民用建筑隔声设计规范》GB50118的相应规定,或按照该建筑相应的专业设计标准中的隔声设计要求执行。24超低能耗公共建筑室内主要空气污染物的浓度应符合下列规定:室内空气中的氨、甲醛、苯、总挥发性有机物、氡、可吸入颗粒物等污染物浓度不高于现行国家标准《室内空气质量标准》GB/T18883规定限值的90;室内PM25年均浓度不高于25滋g/m3,且室内年均50滋g/m3。33 性能化设计331 性能化设计应采用协同设计方法。332 性能化设计应根据本标准规定的室内环境参数和能效指标要求,利用能耗模拟计算软件等工具,优化确定建筑设计方案。33 性能化设计宜按下列规定进行:设定室内环境参数和能效指标;制定设计方案;利用能耗模拟计算软件等工具进行设计方案的定量分析及优化,优化内容应包括但不局限于以下内容:关键参数、建筑空间和布局、机电能源系统、可再生能源系统、控制策略及使用模式;分析优化结果并进行达标判定,当能效指标不能满足所确定的目标要求时,应修改设计方案,重新进行定量分析和优化,直·9·至满足目标要求;确定优选的设计方案;编制性能化设计报告。34性能化设计以定量分析及优化为核心,进行建筑和设备的关键参数对建筑负荷及能耗的敏感性分析,并在此基础上,结合建筑全寿命期的经济效益分析,进行技术措施和性能参数的优化选取。·10·4 建筑与建筑热工1一般规定411建筑群的规划设计应有利于营造适宜的微气候。通过优化建筑空间布局,合理选择和利用景观、生态绿化等措施,夏季增强自然通风、减少热岛效应,冬季增加日照,减少冷风对建筑的影响。建筑的主朝向宜选择本地区最佳朝向,建筑主入口宜避开冬季主导风向。4.1.2建筑方案设计应根据建筑功能和环境资源条件,以气候环境适宜性为原则,充分利用自然光、自然通风以及围护结构保温隔热等被动式建筑设计手段降低建筑的用能需求。4.1.3建筑体形系数不宜大于0.50,单一立面窗墙面积比不宜大于0.70,屋顶透光部分面积比例不宜大于屋顶总面积的20%。4.1.4外围护结构应采用高性能的建筑保温隔热系统及门窗系统,不宜采用玻璃幕墙。4.1.5建筑进深选择应考虑天然采光效果。进深较大的房间,应设置采光中庭、采光竖井、光导管等设施,改善天然采光效果。4.1.6地下空间宜采用采光天窗、采光侧窗、下沉式广场(庭院)、光导管等措施,充分利用自然光。4.1.7建筑总平面设计及平面布置应合理确定能源设备机房的位置,缩短能源供应输送距离。同一公共建筑的冷热源机房宜位于或靠近冷热负荷中心位置集中设置。4.1.8建筑设计宜采用光伏建筑一体化系统。4.1.9当进行建筑适变性的设计时,应采取保证保温层和气密层连续性的措施。4.1.10超低能耗公共建筑的太阳能设施、空调室外机位、建筑遮·11·阳等设施应与建筑主体结构同步设计,并预留安装、检修条件。42 围护结构热工设计421 围护结构热工性能参数宜符合表421的规定。表4.2.1围护结构热工性能参数围护结构部位传热系数K[W/(m2·K)]寒冷地区夏热冬冷地区屋面0.10~0.300.15~0.35外墙0.10~0.300.15~0.40外窗(包括透光幕墙)臆1.5臆2.2屋顶透光部分臆1.5臆2.2地面及外挑楼板0.25~0.40—分隔采暖与非采暖空间的隔墙1.2~1.5—分隔采暖与非采暖空间的楼板0.3~0.5—外门透光部分臆1.5—非透光部分臆1.5422 外窗包括透光幕墙的太阳得热系数SHGC宜符合表4.2.2的规定。表4.2.2太阳得热系数气候区属太阳得热系数(SHGC)寒冷地区冬季逸0.45、夏季臆0.30夏热冬冷地区冬季逸0.40、夏季臆0.15注:太阳得热系数为包括建筑遮阳(不含内遮阳)的综合太阳得热系数。·12·23外门窗气密性能应符合下列规定:外窗气密性能不应低于国家标准《建筑幕墙、门窗通用技术条件》GB/T31433—20158级。外门气密性能不应低于国家标准《建筑幕墙、门窗通用技术条件》GB/T31433—20156级。4.2.4建筑幕墙的气密性不应低于国家标准《建筑幕墙、门窗通用技术条件》GB/T31433—2015中规定的4级。25保温材料的选择应符合下列规定:应优先选用高性能保温材料,降低保温层厚度。屋面保温材料选择时,除满足更高的保温性能外,还应具备较低的吸水率和较好的抗压性能。4.3减少热桥设计4.3.1超低能耗公共建筑的外围护结构应控制热桥的产生,进行减少或消除热桥的专项设计。32外墙减少热桥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外墙外保温层采用单层保温板时,保温板应采用锁扣方式连接;采用双层保温板时,保温板应采用错缝拼接方式,避免保温板间出现通缝。墙角处宜采用成型保温构件。保温层应采用断热桥锚栓固定。不宜在外墙上固定龙骨、支架等可能形成热桥的部件;确须固定时,应在外墙上预埋断热桥的锚固件,并采用相关措施,降低传热损失。穿墙管预留孔洞直径宜大于管道外径100mm以上,墙体结构或套管与管道之间应填充保温材料。开关、插座接线盒等不宜设于外墙上。33 屋面减少热桥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13·当保温板需要分层铺贴时,保温板应分层错缝铺贴,各层之间应有黏结,避免保温板间出现通缝。屋面保温层靠近室外一侧应设置防水层,防水层应延续到女儿墙顶部盖板内;屋面结构层上、保温层下应设置隔汽层;隔汽层及排气构造设计,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屋面工程技术规范》GB50345的规定。女儿墙等突出屋面的构件,其保温层应与屋面、墙面保温层连续,避免出现结构性热桥。女儿墙、风道出风口等薄弱处,宜设置金属盖板金属盖板与结构连接部位应采取减少热桥的措施。出屋面管道的预留洞口宜大于管道外径;伸出屋面外的管道应设置套管进行保护,套管与管道间应填充保温材料。水落口的预留洞口宜大于水落斗管径100mm以上矩形水落斗时,预留洞口宜大于水落斗横断面尺寸100mm以上),水落斗与女儿墙的缝隙宜采用发泡聚氨酯进行填充。34地下室和地面减少热桥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地下室外墙外保温层应采用吸水率低的保温材料,保温层外侧和内侧宜分别设置一道防水层。当有地下室时,地下室外墙外保温层应与地上外墙外保温层连续,地下室外墙外保温层埋置深度应向下延伸至地下室底板标高处。当没有地下室时,建筑首层地面应进行保温处理,其外墙保温层的埋置深度从室外地坪算起,向下延伸到冻土层以下且不1000mm。35外门窗减少热桥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外门窗安装方式应根据墙体的保温形式进行优化设计,当墙体采用外保温系统,外门窗可采用整体外挂式安装,门窗框内表面宜与基层墙体外表面齐平,门窗位于外墙外保温内侧,外门窗与·14·基层墙体的连接件应采用阻断热桥的处理措施。外门窗外表面与基层墙体的连接处宜采用防水透气材料密封,门窗内表面与基层墙体的连接处应采用气密性材料密封。室外窗台应设置带滴水线的成品窗台板。4.3.6悬挑构件宜采用与主体结构部分断开的设计,减少热桥产生。4.3.7外遮阳设计应与主体结构可靠连接,连接件与基层墙体之间应采取阻断热桥的处理措施。4.4建筑气密性设计4.4.1超低能耗公共建筑的围护结构宜采用简洁的造型和节点设计。4.4.2围护结构设计时应进行建筑气密性专项设计。4.4.3围护结构气密层应连续并包围整个外围护结构,并在施工图设计文件中明确标注气密层位置。4.4.4气密层设计应结合围护结构,选择适宜的气密性材料。4.4.5应选用气密性等级高的外门窗,门窗外框与门窗洞口之间的缝隙应做气密性处理。外窗框与窗扇间宜采用3道耐久性良好的密封材料密封,每个开启扇至少设2个锁点。4.4.6穿外墙管道、电气接线盒等部位应进行建筑气密性节点设计,穿气密层电力管线等宜采用预埋穿线管等方式,不应采用桥架铺设。4.4.7围护结构不同材料的交界处以及排风等设备与围护结构交界处应进行密封节点设计,并应对气密性措施进行详细说明。4.5建筑遮阳设计4.5.1外门窗性能和建筑遮阳装置的选择应综合考虑夏季遮阳、冬季获得日照以及天然采光的需求。·15·4.5.2建筑遮阳设计应根据房间的使用要求、门窗朝向及建筑安全性综合考虑。53建筑的南向外门窗宜采用可调节外遮阳、可调节中置遮阳或水平固定外遮阳设施,东、西向外门窗宜采用可调节外遮阳设施,并与建筑立面、门窗洞口构造进行一体化设计。·16·5 供暖、供冷和通风系统1一般规定511超低能耗公共建筑供暖、供冷方式应根据建筑等级、供暖期天数、能源消耗量和运行费用等因素,经技术经济分析比较后确定。5.1.2超低能耗公共建筑供暖、供冷系统应优先利用可再生能源。5.1.3超低能耗公共建筑应优先选用优质耐久型供暖、供冷和通风设备。5.1.4超低能耗公共建筑供暖、供冷和通风系统的管道和设备应采取隔振、减震等降噪措施,并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民用建筑供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GB50736等相关标准的规定。52 供暖和供冷系统设计21 供暖、供冷系统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优先选用高能效等级的产品,并注重系统能效的提高;有利于直接或间接利用自然冷热源;考虑多能互补集成优化;可根据建筑负荷灵活调节;当有生活热水需求时,应兼顾生活热水需求。522 当采用空调系统进行供暖、供冷和通风时,空调系统应能根据室内温湿度和二氧化碳浓度等参数进行自动调节和控制。23 当采用空气源热泵、一体式热回收新风热泵机组等分散设置的空调装置和系统时,室外机的安装位置应符合下列规定:确保进风与排风通畅;·17·避免污浊气流的影响;噪声和排热符合周围环境要求;便于对室外机的换热器进行清洁。24 供暖、供冷系统的能效指标和技术参数应符合下列规定:当采用分散式房间空气调节器作为冷热源时,其制冷季节能源消耗应符合表524-1的规定。表5.2.4-1分散式房间空气调节能效指标类型制冷季节能源消耗效率(W·h)单冷式5.40热泵型4.50当采用空气源热泵作为供暖热源时,机组性能系数COP)应符合表5.2.4-2的规定。表5.2.4-2空气源热泵机组性能系数类型低环境温度名义工况下的性能系数(COP)热风型2.00热水型2.30当采用多联式空调热泵机组时,在名义制冷工况和规定条件下的制冷综合性能系数IPLVC或机组能源效率等级指标APF524-3524-4选用。·18·表5.2.4-3多联式空调(热泵)机组制冷综合性能系数类型制冷综合性能系数[IPLV(C)]多联式空调(热泵)6.0表5.2.4-4多联式空调(热泵)机组能源效率等级指标(APF)类型能源等级(W·h)多联式空调(热泵)4.5当采用燃气锅炉时,在其名义工况和规定条件下,锅炉热524-5的规定。表5.2.4-5燃气锅炉的热效率性能参数锅炉额定蒸发量D(t/h)、额定热功率Q(MW)D臆2.0Q臆1.4D>2.0Q>1.4锅炉热效率逸92%逸94%当采用电机驱动的蒸气压缩循环冷水热泵机组时,其在名义制冷工况和规定条件下的性能系数COP或综合部分负荷性能系数IPLV524-6、524-7选用。表5.2.4-6冷水(热泵)机组的制冷性能系数类型性能系数COP(W/W)水冷式6.00风冷或蒸发冷却3.40·19·表5.2.4-7冷水(热泵)机组的综合部分负荷性能系数类型综合部分负荷性能系数(IPLV)水冷式7.50风冷或蒸发冷却4.00525 循环水泵、通风机等用能设备应具备变频调速功能。526 应根据建筑冷热负荷特征,优化确定新风再热方案或采用适宜的除湿技术措施。527 主要功能房间应具有独立控制的热环境调节装置。53 新风热回收及通风系统设计53.1应充分利用建筑物的自然通风降低室内供暖和供冷需求。5.3.2应采用高效新风热回收系统,新风热回收系统设计应考虑全年运行的合理性及可靠性。5.3.3新风热回收装置类型应结合其节能效果和经济性综合考虑确定。设计时应采用高效热回收装置。寒冷地区宜根据项目技术经济分析情况选用全热回收装置或显热回收装置,夏热冬冷地区宜选用全热回收装置。34新风热回收装置换热性能应符合下列规定:显热型显热交换效率不应低于75全热型全热交换效率不应低于70%。5.3.5新风热回收系统的单位风量耗功率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GB50189的相关规定。5.3.6与室外连通的新风和排风管路均应安装保温密闭型电动风阀,并与系统联动;当系统处于关闭状态时,应确保新风和排风管路风阀处于关闭状态。·20·37 新风热回收系统应设置低阻高效率的空气净化装置,并应符合下列规定:05滋m细颗粒物的一次通过80,60;空气净化装置宜安装在进风口、回风口、热回收装置进风前、换热器前或其他合适的位置。538 寒冷地区的新风热回收系统应设置防冻及防结霜措施。539 新风系统宜设置新风旁通管,当室外温湿度适宜时,新风可不经过热回收装置直接进入室内。310 公共厨房和卫生间的通风应符合下列规定:应设置机械补风措施,并应对厨房补风采取加热措施。补风与排风应具有良好的气流组织,补风量宜按排风量的80%~90%计算。补风管道应保温,防止结露;补风管道引入口应设置保温密闭型阀门电动风阀,并与排风系统联动,在排风系统未开启时,应关闭严密。当采用新风热回收系统时,卫生间排风宜通过显热回收后直接排出,不应作为回风重新进入室内。5.3.11空调机组应进行消声隔振处理,新风出口处和排风入口处应设消声装置及软连接。5.3.12地下车库应设置与排风设备联动的一氧化碳浓度检测装置。54 监测与控制41 超低能耗公共建筑的供暖、供冷和通风系统应设置监测与控制设备或系统,并符合下列规定:监测与控制内容可包括参数监测、参数与设备状态显示、自动调节与控制、工况自动转换、设备连锁与自动保护、能量计量·21·以及中央监控与管理;系统规模大、制冷空调设备台数多且相关联各部分相距较远时,应采用集中供暖系统;不具备采用集中监控系统的供暖、供冷和通风系统,宜采用就地控制设备或系统;当采用可再生能源系统时,应对其单独进行计量。42 节能控制宜以主要房间或功能区域为控制单元,实现供暖空调、照明和遮阳的整体集成和优化控制,并宜具有下列功能:在一个系统内集成并收集温度、湿度、空气质量、照度、人体在室信息等与室内环境控制相关的物理量;包含房间的遮阳控制、照明控制、供冷、供热和新风末端设备控制,相互之间优化联动控制;在满足室内环境参数的前提下,以降低房间综合能耗为目的,自动确定房间控制模式,或根据用户指令执行不同的空间场景模式控制方案。5.4.3当有多种能源供给时,应根据系统能效对比因素进行优化控制。44新风机组的控制策略宜符合下列规定:根据室内二氧化碳浓度变化,实现相应的设备启停、风机转速及新风阀开度调节;设置压差传感器检测过滤器压差变化;根据最小经济温差焓差控制新风热回收装置的旁通阀门,或联动外窗进行自然通风;提供触摸屏、移动操作软件等便捷的人机界面。·22·6给水排水1一般规定6.1.1给水排水系统的节水设计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建筑给水排水设计标准》GB50015和《民用建筑节水设计标准》GB50555的有关规定。6.1.2建筑用水、直饮水、集中生活热水、游泳池用水、采暖空调系统用水等水质应满足现行国家标准的有关规定。613应按使用用途、付费或管理单元分别设置用水量计量装置。614所有给水排水管道、设备、设施应设置明确、清晰的永久性标识。6.1.5应使用耐腐蚀、耐老化、耐久性能好的管材、管线和管件。6.2给水与排水系统设计621 给水系统应充分利用城镇给水管网的水压直接供水。经批准可采用叠压供水系统。622 02MPa的配水支管应设置减压设施,并满足给水配件最低工作压力的要求。623 卫生器具的用水效率等级不应低于2级。624 应使用构造内自带水封的便器,且其水封深度不应小于50mm。625 生活饮用水水池、水箱等储水设施宜选用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要求的成品水箱。626 宜设置用水量远传计量系统和水质在线监测系统。627 变频调速泵组应根据用水量和用水均匀性等因素合理选·23·择搭配水泵及调节设施,宜按供水需求自动控制水泵启动的台数,保证在高效区运行。6.2.8 给水系统的供水方式及竖向分区应根据建筑的用途、层数、使用要求、材料设备性能、维护管理和能耗等因素综合确定。6.2.9 地面以上的生活污水、废水排水宜采用重力流系统直接排至室外管网。6.3生活热水设计6.3.1热水用水量较小、用水点分散时,宜采用局部热水供应系统;热水用水量较大、用水点比较集中时,应采用集中热水供应系统。6.3.2集中热水供应系统的热源,宜利用余热、废热、可再生能源或空气源热泵作为热水供应热源。当最高日生活热水量大于5m3时,除电力需求侧管理鼓励用电,且利用谷电加热的情况外,不应采用直接电加热热源作为集中热水供应系统的热源。6.3.3当采用空气源热泵热水机组制备生活热水时,制热量大于10kW的热泵热水机在名义制热工况和规定条件下,性能系数(COP)不宜低于表6.3.3的规定,并应有保证水质的有效措施。表6.3.3热泵热水机性能系数(COP)(W/W)HkW)热水机型式普通型低温型H逸10一次加热式4.403.70循环加热不提供水泵4.403.70提供水泵4.303.606.3.4集中热水供应系统的供水分区宜与用水点处的冷水分区同区,并应采取保证用水点处冷、热水供水压力平衡和保证循环管·24·网有效循环的措施。35 集中热水供应系统的管网及设备应采取保温措施,并符合相关标准的要求。·25·7 电 气1 一般规定711 电气系统的设计应经济合理、高效节能。7.1.2 电气系统宜选用技术先进、成熟、可靠,损耗低、谐波发射量少、能效高、经济合理的节能产品。713 满足本标准供暖、供冷和通风系统,给水排水专业中对电气专业的相关要求。7.2用电设施21灯具的谐波电流限值应符合下列规定:25WLED灯具及气体放电灯电子镇流器的谐波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设备每相输入电流16A)》GB176251的有关规定;5~25W的LED灯具的谐波电流限值应符合表721的规定。表7.2.15~25W的LED灯具的谐波电流限值谐波要求最大允许谐波电流与基波频率下输入电流之比THD70%2次谐波5%3次谐波35%5次谐波25%7次谐波30%9次谐波20%·26·续表7.2.1谐波要求最大允许谐波电流与基波频率下输入电流之比11次谐波20%13臆n臆39次谐波—7.2.2大型用电设备、大型可控硅调光设备、电动机变频调速控制装置等谐波源较大设备,应就地设置谐波抑制装置。7.2.3主要功能区域宜采用智能照明控制系统,按需照明,采光区域的人工照明宜随天然光照度变化自动调节。有条件时采用照明调光控制。24电梯系统应采用节能的控制及拖动系统,并应符合下列规定:设置两部及两部以上垂直电梯时应采取群控等节能措施;垂直电梯宜采用变频调速拖动方式,高层建筑可采用能量回馈装置;自动扶梯应采用变频感应启动等节能控制措施。7.2.5设置有集中空调系统的公共建筑,应设置建筑设备监控系统,对冷热源系统、空调系统、通风系统、给水排水系统等进行自动监测与节能运行控制。7.2.6建筑设备监控系统的设置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智能建筑设计标准》GB50314与《建筑设备监控系统工程技术规范》JGJ/T334的有关规定。7.3室内环境质量、建筑能耗监测与计量7.3.1应设置室内环境质量和建筑能耗监测系统。32室内环境质量和建筑能耗监测系统应对建筑室内环境关·27·键参数和建筑能耗进行数据在线监测、记录和动态分析,并符合下列规定:应对建筑主要功能空间的室内环境进行监测,宜分层、分朝向、分类型进行监测与计量;应按能耗核算单位及用电、自来水、蒸汽、热水、热/冷量、燃气、油或其他燃料等的不同能耗形式,进行分类分项计量;应按照明插座、空调、电力、特殊用电分项进行电能监测与计量;应对冷热源、输配系统、单台大于等于100kW的用电设备等关键系统能耗或能耗设备进行重点监测与计量;当采用可再生能源时,应对其单独进行计量;宜对室外温湿度、太阳辐照度等气象参数进行监测;宜对公共建筑使用人数进行统计。·28·能效指标及计算1 一般规定811 超低能耗公共建筑的能效指标包括建筑综合节能率和建筑本体性能指标,811的规定。表8.1.1超低能耗公共建筑的能效指标建筑综合节能率逸50%建筑本体性能指标建筑本体节能率寒冷地区夏热冬冷地区逸25%逸20%建筑气密性(换气次数N50)臆1.0—812 超低能耗公共建筑的能效指标计算应符合附录A的规定。813 建筑气密性检测方法应符合附录B的规定。82 建筑能耗综合值821 建筑能耗综合值应按下式进行计算:AE=EE-移Er,i伊fi+移Erd,i伊fiA式中:E建筑能耗综合值,W·h/(m2·a);EE不含可再生能源发电的建筑能耗综合值,W·h/(m2·a);
(8.2.1)Er,i年本体产生的i类型可再生能源发电量,W·h;Erd,i年周边产生的i类型可再生能源发电量,W·h;A建筑面积,m2。·29·fii类型能源的能源换算系数,并应符合表8.2.1的规定。表8.2.1能源换算系数能源类型换算单位能源换算系数标准煤W·h/e终端8.14天然气W·h/m终端9.85热力W·h/(W·h终端)1.22电力W·h/(W·h终端)2.60生物质能W·h/(W·h终端)0.20电力(光伏、风力等可再生能源发电)W·h/(W·h终端)2.6082.2 不含可再生能源发电的建筑能耗综合值应按下式进行计算:AEE=Eh伊fi+Ec伊fi+El伊fi+Ew伊fi+Ee伊fiA式中:Eh年供暖系统能源消耗,W·h;Ec年供冷系统能源消耗,W·h;El年照明系统能源消耗,W·h;Ew年生活热水系统能源消耗,W·h;Ee年电梯系统能源消耗,W·h。
(8.2.2)8.2.3年供暖系统能源消耗、年供冷系统能源消耗、年照明系统能源消耗、年生活热水系统能源消耗、年电梯系统能源消耗、年本体和年周边产生的i类型可再生能源发电量应按现行国家标准《近零能耗建筑技术标准》GB/T51350的相关规定进行计算。·30·83 建筑本体节能率和建筑综合节能率831 建筑本体节能率应按下式进行计算:浊e=EE-ERER式中:浊e建筑本体节能率;
伊100% (8.3.1)ER基准建筑的建筑能耗综合值,W·h/(m2·a)。32 建筑综合节能率应按下式进行计算:ER浊P=ED-ERER式中:浊P建筑综合节能率;
伊100% (8.3.2)ED设计建筑的建筑能耗综合值,W·h/(m2·a)。·31·附录A 能效指标计算规定A.0.1能效指标计算软件应具备下列功能:能计算围护结构(包括热桥部位)传热、太阳辐射得热、建筑内部得热、通风热损失四部分形成的负荷,计算中应考虑建筑热惰性对负荷的影响。10个以上的建筑分区。能计算建筑供暖、通风、空调、照明、生活热水、电梯系统的能耗和可再生能源系统的利用量及发电量。采用月平均动态计算方法。能计算新风热回收和气密性对建筑能耗的影响。A02 能效指标的计算应符合下列规定:气象参数应按现行行业标准《建筑节能气象参数标准》JGJ/T346的规定选取。供暖年耗热量和供冷年耗冷量应包括围护结构的热损失和处理新风的热冷需求。处理新风的热冷需求应扣除从排风中回收的热量冷量)。当室外温度28益且相对湿度臆70%时,利用自然通风,不计算建筑的供冷需求。供暖空调系统能耗计算时应考虑部分负荷及间歇使用的影响。照明能耗的计算应考虑天然采光和自动控制的影响。应计算可再生能源利用量。A03 设计建筑能效指标计算参数设置应符合下列规定:建筑的形状、大小、朝向、内部的空间划分和使用功能,建筑构造尺寸、建筑围护结构传热系数、做法,外窗(包括透光幕墙)太阳得热系数、窗墙面积比、屋面开窗面积,均应与建筑设计文件·32·一致。建筑功能区,除设计文件中已明确为非供暖和供冷区外,均应按设置供暖和供冷的区域计算,供暖和供冷系统运行时间应A03-1设置。当设计建筑采用活动遮阳装置时,供暖季和供冷季的遮阳系数按表A03-2确定。房间人员密度及在室率、电器设备功率密度及使用率、照A03-3设置,新风开启率按人员在室率计算。照明系统的照明功率密度值应与建筑设计文件一致。供暖、通风、空调、生活热水、电梯系统的系统形式和能效应与设计文件一致;生活热水系统的用水量应与设计文件一致,并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民用建筑节水设计标准》GB50555的规定。可再生能源系统形式及效率应与设计文件一致。表A.0.3-1建筑的日运行时间类别系统工作时间办公建筑工作日8:00~18:00节假日—旅馆建筑全年0:00~24:00学校建筑工作日8:00~18:00节假日—商场建筑全年9:00~21:00影剧院建筑全年9:00~21:00医院建筑全年8:00~18:00·33·表A.0.3-2活动遮阳装置遮阳系数SC的取值控制方式供暖季供冷季手动控制0.800.40自动控制0.800.35表A.0.3-3不同类型房间人员、设备、照明内热设置建筑类型房间类型人均占地面积m2)人员在室率设备功率密度(W/m2)设备使用率照明功率密度(W/m2)启时长h/月办公建筑办公室1032.7%1332.7%9240密集办公室432.7%2032.7%15240会议室3.3316.7%561.8%9180大堂门厅2033.3%005270休息室3.3316.7%005150设备用房000050000000车库10025.0%1532.7%2270·34·续表A.0.3-3建筑类型房间类型人均占地面积m2)人员在室率设备功率密度(W/m2)设备使用率照明功率密度(W/m2)启时长h/月旅馆建筑旅馆客房三星以下)14.2941.7%1328.8%7180旅馆客房(三星)2041.7%1328.8%7180旅馆客房(四星)2541.7%1328.8%7180旅馆客房(五星)33.3341.7%1328.8%7180多功能厅1016.7%561.8%13.5150一般商店、超市1016.7%1354.2%9330高档商店2016.7%1354.2%14.5330中餐厅416.7%009300西餐厅416.7%006.5300火锅店416.7%008300快餐店416.7%005300酒吧、茶座436.6%008300厨房1027.9%006330游泳池1026.3%0014.5210车库10032.7%1532.7%2270办公室1032.7%1332.7%8330·35·续表A.0.3-3建筑类型房间类型人均占地面积m2)人员在室率设备功率密度(W/m2)设备使用率照明功率密度(W/m2)启时长h/月旅馆建筑密集办公室432.7%2032.7%13.5330会议室3.3336.5%561.8%9270大堂门厅2054.6%009300休息室3.3336.5%005120设备用房000050000000健身房826.3%0011210保龄球房840.4%0014.5240台球房440.4%0014.5240学校建筑教室1.1226.8%514.9%9180阅览室2.526.8%1014.9%9180电脑机房450.4%40100.0%15300办公室1032.7%1332.7%8270密集办公室432.7%2032.7%13.5270会议室3.3336.5%561.8%8120大堂门厅2054.6%0010270休息室3.3336.5%005240设备用房000050000000车库10032.7%1532.7%2240·36·续表A.0.3-3建筑类型房间类型人均占地面积m2)人员在室率设备功率密度(W/m2)设备使用率照明功率密度(W/m2)启时长h/月商场建筑一般商店、超市2.532.6%1354.2%10330高档商店432.6%1354.2%16330中餐厅227.9%009300西餐厅236.6%006.5300火锅店217.7%005300快餐店227.9%005300酒吧、茶座236.6%008300厨房1027.9%006300办公室1032.7%1332.7%8240密集办公室432.7%2032.7%13.5240会议室3.3336.5%561.8%8180大堂门厅2054.6%0010270休息室3.3336.5%005120设备用房000050000000·37·续表A.0.3-3建筑类型房间类型人均占地面积m2)人员在室率设备功率密度(W/m2)设备使用率照明功率密度(W/m2)启时长h/月影剧院建筑影剧院134.6%0011390舞台534.6%4066.7%11390舞厅2.535.8%3035.8%11240棋牌室2.520.8%0011240展览厅523.8%2041.7%9300医院建筑病房10100.0%005210手术室1052.9%0020390候诊室247.9%006.5270门诊办公室6.6747.9%006.5270婴儿室3.33100.0%006.5270药品储存库00005270档案库房00005270美容院451.7%551.7%8270A.0.4基准建筑能效指标计算参数设置应符合下列规定:建筑的形状、大小、内部的空间划分和使用功能、建筑构造、围护结构做法应与设计建筑一致。供冷系统和供暖系统的运行时间、室内温度、照明开关时间、电梯系统运行时间、房间人均占有的使用面积及在室率、人员新风量及新风机组运行时间表、电器设备功率密度及使用率应与设计建筑一致;照明功率密度值应按照表A03-3确定。·38·公共建筑的围护结构热工性能和冷热源性能应满足现行国家标准《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GB50189的规定,未规定的围护结构热工性能和冷热源性能的相关参数应与设计建筑一致。应按设计建筑实际朝向建立基准建筑模型,并将建筑依次90毅、180毅、270毅,将四个不同方向的模型负荷计算结果的平均值作为基准建筑负荷。基准建筑无活动遮阳装置,其基准建筑窗墙面积比应按表0.4-1选取,对于表中未包含的建筑类型,基准建筑窗墙面积比与设计建筑一致。基准建筑的供暖、供冷系统形式按照表A042确定;基准建筑的生活热水系统形式和用水定额应与设计建筑一致,热源为燃气锅炉,其能效要求应与参照标准中供暖热源的要求一致。基准建筑的电梯系统形式、类型、台数、设计速度、额定载客人数应与设计建筑一致电梯待机时的能量需求(输出)为0W,运行时的特定能量消耗为1.6h/(g·m)。表A.0.4-1基准建筑窗墙面积比建筑类型窗墙面积比零售小超市7%医院建筑27%旅馆建筑(房间数臆75间)24%旅馆建筑(房间数>75间)34%办公建筑(面积臆10000m2)31%办公建筑(面积>10000m2)40%餐饮建筑34%商场建筑20%学校建筑25%·39·表A.0.4-2 基准建筑供暖、供冷系统形式建筑类型寒冷地区夏热冬冷地区办公建筑末端形式散热器供暖,风机盘管系统风机盘管系统冷源电制冷机组电制冷机组热源燃煤锅炉燃气锅炉旅馆建筑末端形式风机盘管系统风机盘管系统冷源电制冷机组电制冷机组热源燃煤锅炉燃气锅炉学校建筑末端形式散热器供暖,分体式空调分体式空调冷源分体式空调分体式空调热源燃煤锅炉空气源热泵商场建筑末端形式全空气定风量系统全空气定风量系统冷源电制冷机组电制冷机组热源燃煤锅炉燃气锅炉医院建筑末端形式全空气系统全空气系统冷源电制冷机组电制冷机组热源燃煤锅炉燃气锅炉其他类型建筑末端形式风机盘管系统风机盘管系统冷源电制冷机组电制冷机组热源燃煤锅炉燃气锅炉·40·附录B 建筑气密性检测方法1 检测方法B11 建筑气密性检测宜采用压差法。B.1.2压差法的检测应在50Pa和-50Pa压差下测量建筑换气量,并通过计算换气次数量化超低能耗建筑外围护结构整体气密性能。B.1.3采用压差法进行建筑气密性检测时,应符合下列规定:测试前应关闭被测空间内所有与外界连通的门窗,封堵地漏、风口等非围护结构渗漏源,同时关闭换气扇、空调等通风设备;宜同时采用红外热成像仪或烟雾发生器确定建筑的渗漏源;检测装置与建筑相连部位应做密封处理;测量建筑内外压差时,应同时记录室内外空气温度和室外大气压,并对检测结果进行修正。B14 建筑气密性检测结果的计算应符合下列规定:50Pa和-50Pa压差下的换气次数应按下列公式计算:N=L+N=+ L50 VLN=-N=- 50 V
(B.1.4-1)(B.1.4-2)式中:N+、N-室内外压差为0a、-0a下房间的换气次50
数,h-1;L+、L-室内外压差为0a、-0a下空气流量的平均50
值,m3/h;V被测房间或建筑换气体积,m3。
·41·建筑或被测空间的换气次数应按下式计算:N=N++N-
(B.1.4-3)250 50 502式中:N0室内外压差为0a条件下,建筑或房间的换气次数,h-1。B15 公共建筑应对整栋建筑进行测试,并将测试结果作为整栋建筑的换气次数。B2 合格指标与判定方法B21 建筑气密性指标应符合本标准第8章中气密性指标的规定。B22 当检测结果符合本标准第B.2.1条的规定时应判为合格。·42·附录C 新风热回收装置热回收效率现场检测方法C1 检测方法C11 新风热回收装置热回收性能检测应在系统实际运行状态下进行。C12 新风热回收装置热回收性能现场检测应符合下列规定:检测前应分别在进出新风热回收装置的新风管和排风管上布置有自动记录功能的温湿度测试仪器;检测期间新风热回收机组的排风系统总风量和新风系统总风量比值应为90%~100,风量的检测应按照现行行业标准《公共建筑节能检测标准》JGJ/T177的有关规定进行;检测应在系统稳定运行后进行,2h。C13 新风热回收装置的交换效率是评价热回收性能的重要指标。新风热回收装置的温度交换效率、湿度交换效率及焓交换效率应分别按下式计算:Xxj-Xpj浊=Xxj-Xxc伊100% (C.Xxj-Xpj式中:浊交换效率[温度(益)、湿度(%)、焓(J)];Xxj新风进风参数;Xxc新风出风参数;Xpj排风进风参数。C2 合格指标与判定方法C21 新风热回收装置热回收性能应满足设计要求;当设计无规定时,534条的规定。·43·C22 当检测结果符合本标准第C.2.1条的规定时应判为合格。·44·本标准用词说明为便于在执行本标准条文时区别对待,对要求严格程度不同的用词说明如下:表示很严格,非这样做不可的:正面词采用“必须冶,反面词采用“严禁冶。表示严格,在正常情况下均应这样做的:正面词用“应冶,反面词采用“不应冶或“不得冶。表示允许稍有选择,在条件许可时首先应这样做的:正面词用“宜冶或“可冶,反面词采用“不宜冶。条文中指明应按其他有关标准执行的写法为“应符合……的规定冶或应按……执行冶。·45·引用标准名录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注: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建筑给水排水设计标准》GB50015《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建筑照明设计标准》GB50034《民用建筑隔声设计规范》GB50118《民用建筑热工设计规范》GB50176《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GB50189《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50378《民用建筑节水设计标准》GB50555《民用建筑供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GB50736《近零能耗建筑技术标准》GB/T51350《建筑幕墙、门窗通用技术条件》GB/T31433《建筑能效标识技术标准》JGJ/T288《建筑外墙外保温防火隔离带技术规程》JGJ289《建筑节能气象参数标准》JGJ/T346《河南省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DBJ41/T075·46·河南省工程建设标准河南省超低能耗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河DBJ41/T246—2021条文说明目 次1 总则 512 术语 53基本规定 563.1一般规定 563.2 室内环境参数 583 性能化设计 60建筑与建筑热工 631 一般规定 634.2 围护结构热工设计 674.3 减少热桥设计 684 建筑气密性设计 69供暖、供冷和通风系统………724.5 供暖、供冷和通风系统………721 一般规定 725.2 供暖和供冷系统设计 725.3 新风热回收与通风系统设计 764 监测与控制 78给水排水 811 一般规定 816.2 给水与排水系统设计 823 生活热水设计 857 电气 882 用电设施 888 7.3 室内环境质量、能耗监测与计量 89能效指标及计算 91·49·1 一般规定 918.2 建筑能耗综合值 93附录A 能效指标计算规定 95附录B 建筑气密性检测方法 97·50·1 总 则012020922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发表重要讲话中指出“中国将提高国家自主贡献力度,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冶据联合国环境署表示,建筑全寿命期产生的碳排放量占全球碳排放总量的30如按现有速度继续增长到2050年建筑相关碳排放量将翻倍因此,通过不断提升建筑节能标准,引导新建建筑和既有建筑逐步提高节能减排性能,使其在规划设计阶段较原有水平大幅降低能源需求,再通过可再生能源满足剩余能源供给,最终使建筑物达到超低能耗、近零能耗、零能耗和碳中和是建筑节能工作发展的方向。近年来,河南省超低能耗建筑发展迅速,在出台激励政策、健全标准体系、开展技术攻关、建设示范项目等方面取得了明显成绩。激励政策。2017年,河南省新修订的《河南省节约能源条例》提出鼓励建设超低能耗建筑和近零能耗建筑冶。《河南省财政支持生态环境保护若干政策》豫政办也2019页13号)提出重点支持建设超低能耗建筑、近零能耗建筑……对超低能耗建筑项目按500万元奖补冶。郑州、新乡、焦作、10个地区冬季清洁取暖试点城市先后出台了300~1000元/m2的超低能耗建筑补贴政策。标准体系。先后出台了《河南省超低能耗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DBJ41/T205、《河南省低能耗农房技术导则》、《河南省装配式超低能耗建筑技术导则》等,即将出台超低能耗建筑施工和运行维护等方面的标准。科研项目。先后支持省内科研院所、高等院校、龙头企业·51·申报科研项目,开展关键技术攻关,其中“绿色低能耗成套关键技术研究及集成示范冶获得2019年度河南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中原地区超低能耗建筑适宜性关键技术集成与示范冶获得2020年度华夏建设科学技术奖。100
示范项目。截至目前,河南省共立项超低能耗建筑超过万m2,覆盖住宅、医院、办公、商业、教育、科研、农房等多种建筑类型。云松·金域华府超低能耗建筑项目作为河南省首个超低能耗住宅项目,实现了全省超低能耗建筑项目“0冶的突破。2018年9月20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在新乡市召开了全国超低能耗建筑发展技术交流会,北方地区10多个省市、300余人参加了会议,并给予本项目高度评价。据统计河南省超低能耗公共建筑在整个超低能耗建筑项目汇总占比较大,存在建筑类型多、业态复杂、功能多样、室内环境要求高、能源系统复杂、使用者需求不统一等现象,为进一步规范超低能耗公共建筑的建设,加强设计引领作用,同时建立符合河南省省情的超低能耗公共建筑技术标准体系,标准编制组在借鉴国内外超低能耗公共建筑的经验基础上,结合河南省已有的工程实践,制定了《河南省超低能耗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以下简称“本标准冶),为河南省超低能耗公共建筑的建设与推广提供技术依据。03本标准是从超低能耗节能目标的角度对公共建筑提出要求,并不涵盖公共建筑所应有的全部功能和性能要求,如结构、防火安全等;且涉及的专业较多,相关专业均应按照国家和河南省的标准规定执行。因此,在进行超低能耗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时,除应符合本标准的规定外,还应符合国家和河南省现行相关标准的规定。·52·2 术 语01超低能耗建筑是实现近零能耗建筑的预备阶段,除节能水平外,均满足近零能耗建筑要求。2016年为基准,在此基准上,25~30的建筑可称为低能耗建筑冶,超低能耗建筑是较“低能耗建筑冶更高节能标准的建筑,是现阶段不借助可再生能源,依靠建筑技术的优化利用可以实现的目标,其建筑能效2016年国家建筑节能标准水平上有较大水平的提升,建筑室内环境也更加舒适,其舒适、通风、空调、照明、生活热水、电梯能耗应2016年国家建筑节能设计标准降低50以上。2.0.3、2.0.4这两项指标反映了建筑自身的热冷需求水平,包括处理新风所需的热冷需求。2.0.8“建筑遮阳冶也常被称为“建筑外遮阳冶,或简称为“外遮阳冶,是建筑门窗洞口室外侧与门窗洞口一体化设计的遮挡太阳辐射的构件。其中,门指透明的外门,不包含不透明的外门。209建筑气密性关系到室内热湿环境质量、空气品质、隔声性能,对建筑能耗的影响也很明显,是超低能耗建筑的重要技术指标。我国现行相关标准主要对建筑门窗幕墙的气密性做了相关规定,但未对建筑整体的建筑气密性能提出要求。建筑气密性与所采用外窗自身的气密性、施工安装质量以及建筑的结构形式有着密切的关系其中精细化施工与保证良好建筑气密性有直接关系。建筑气密性需要在建筑建成后利用压差法或示踪气体法等方法进行实际测试,但良好的设计是实现建筑气密性的基础。设计阶段,设计师应该综合考虑整体建筑的建筑气密性,尤其是对关键节点进行专项设计,以保证整体建筑的建筑气密性的实现,相应的测试方法见本标准附录B建筑气密性检测方法。·53·2.0.11为保证建筑气密性要求,进行建筑气密性处理所需使用的气密性材料已经大量应用于超低能耗建筑中,气密性材料的形式也多种多样。但国内对其性能进行要求的标准还特别少。2012防水透气材料具备传统防水和能使部分水蒸气渗透出围护结构的功能,可以是防水透气膜,也可以是其他建筑材料。2.0.17建筑能耗综合值为换算到标准煤当量的建筑能效消耗量,体现了建筑对化石能源的消耗和对环境的影响程度,能耗包括供暖、通风、空调、照明、生活热水、电梯等建筑终端能耗。其中,通风系统的能耗为新风处理的能耗,考虑到其他机械通风的不确定性,准确计算难度大,且能效提升潜力有限,因此标准中建筑能耗综合值不考虑这部分能耗。为对比方便,计算中需将供暖、通风、空调、照明、生活热水、电梯系统等建筑终端能耗通过平均低位发热量和能源换算系数统一划算到标准煤当量。计算方法见本标准第8章。2.0.18建筑综合节能率表征建筑的整体节能水平,是公共建筑核心能效指标之一。计算方法见本标准第8章。2.0.19通过被动式建筑设计,提高围护结构性能和建筑用能系统的能效,降低建筑用能需求,是实现超低能耗建筑的基础,建筑本体节能率表征了建筑除利用可再生能源发电外,建筑本体能效提升的水平,是公共建筑能效指标的重要组成部分。计算方法见本标准第8章。2.0.20基准建筑是以设计建筑为基础的假想建筑,本标准中的基准建筑是一个满足2016年国家建筑节能设计标准要求的节能建筑,以其全年供暖、通风、空调、照明、生活热水、电梯等建筑终端能耗作为比对基准来判断设计建筑的节能率是否满足本标准的要求。本标准附录A对基准建筑的设定进行了详细的规定,基准建筑的形状、大小以及内部的空间划分和使用功能与设计建筑完全·54·一致,但其围护结构热工性能、用能设备能效等主要参数应符合2016年执行的建筑节能设计标准的规定性指标,标准中未规定的其他参数,按本标准附录A能效指标计算规定确定。0.21可再生能源利用率表征建筑用能中可再生能源利用量的比例,是评估超低能耗建筑中可再生能源利用程度的指标。充分利用可再生能源是实现超低能耗、近零能耗建筑的重要手段之一,考虑到建筑自身特性和所在地场地资源的差别,可再生能源利用的形式多种多样,强调因地制宜。本标准中的可再生能源利用率包含的能源类型范围有所扩大,包括可再生能源发电、地源热泵、空气源热泵、太阳能热利用和生物质能。·55·3基本规定1一般规定3.1.1本条文与现行国家标准《民用建筑热工设计规范》GB50176规定的民用建筑热工设计区属一致。12综合国内外发展经验,在建筑迈向更低能耗的方向上,基本技术路径是一致的,即通过建筑被动式设计、主动式高性能能源系统及可再生能源系统应用,最大幅度减少非可再生能源消耗。主要途径依次为:被动式设计。超低能耗建筑规划设计应在建筑布局、朝向、体形系数和使用功能方面,体现节能理念和特点,并注重与当地气候的适应性。通过使用保温隔热性能更高的非透明围护结构、保温隔热性能更高的外门窗、无热桥的设计与施工等技术,提高建筑气密性,降低供暖供冷需求。通过使用建筑遮阳、自然通风、夜间免费制冷等技术,降低建筑在过渡季和供冷季的供冷需求。能源系统和设备效率提升。建筑大量使用能源系统和设备,其能效的持续提升是建筑能耗降低的重要环节,应优先使用能效等级更高的系统和设备。能源系统主要指暖通空调、照明及电气系统。通过可再生能源系统使用对建筑能源消耗进行平衡和替代。充分挖掘建筑本体、周边区域的可再生能源应用潜力,对能耗进行平衡和替代,但使用可再生能源需以建筑本身能效水平已经达到超低能耗为前提。3.1.3健康、舒适的室内环境是提升建筑能效的基本前提,超低建筑的室内环境参数均应满足较高的热舒适水平,因此,本标准规·56·定的室内环境参数和能效指标为约束性指标。本标准要求采用性能化设计方法,即以建筑内环境参数和能效指标为性能目标,利用模拟计算软件,对设计方案进行逐步优化,最终达到预定性能目标要求,因此,本标准规定的围护结构、能源设备和系统等参数以及相应的技术措施均为推荐性指标和方法,可以通过性能化设计进行优化。3.1.5全装修指建筑功能空间的固定面装修和设备设施安装全部完成,达到建筑使用功能和性能的基本要求。建筑全装修交付一方面能够确保建筑结构安全性,降低整体成本,节约项目建设时间;另一方面也能大大减少污染浪费,更加符合现阶段人民对于健康、环保和经济性的要求,对于积极推进建筑节能具有重要作用。超低能耗建筑的围护结构构造复杂,如在室内装修过程中对其进行破坏,将导致气密层损坏,进而影响建筑气密性和室内环境并导致建筑能效下降,因此,超低能耗建筑应进行全装修。绿色建材评价标识是指依据绿色建材评价技术要求,对建材产品进行评价,确认其等级并进行信息性标识的活动,建筑材料的污染物散发长期影响室内环境,考虑到超低能耗建筑具有高建筑气密性的特点,其室内装修宜采用获得绿色建材标识(认证)的材料与部品。3.1.7目前,超低能耗公共建筑采用的保温材料主要为石墨聚苯板、挤塑聚苯板等有机类保温板材,岩棉、真空绝热板等无机类保温板材应用较少;并且由于超低能耗公共建筑外墙的传热系数要求较小,导致保温材料的厚度大幅增加,因此,必须在设计时加强防火方面的设计技术措施。现行国家标准《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对不同建筑采用外保温系统的保温材料的燃烧性能等级提出了要求,设置要求应按现行国家标准《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和现行行业标准《建筑外墙外保温防火隔离带技术规程》JGJ289的规定执行。·57·3.1.8与常规的建设工程项目相比,超低能耗公共建筑的设计、施工发生较大的变化。设计阶段,需要各专业协同设计;施工阶段,施工工艺更加复杂,对施工工序和质量要求更高。因此,在设计阶段就采用建筑信息模型(BIM)技术,提高设计效率,提前解决施工、运营阶段中可能会遇到的问题。3.1.9超低能耗公共建筑作为高性能建筑,智能化运行应是其优势之一。本条文旨在通过完善和落实超低能耗建筑设备管理系统的自动监控管理功能,确保超低能耗建筑的高效运营管理。但不同规模、不同功能的超低能耗建筑项目是否需要设置以及需设置的系统大小应根据实际情况合理确定,规范设置。为确保高效运营管理,建筑设备管理系统的自动监控管理功能应能实现对主要设备的有效监控。3.1.10本条文旨在通过信息网络系统为建筑使用者提供高效便捷的服务功能。为保证建筑的安全、高效运营,应根据现行国家标准《智能建筑设计标准》GB50314,设置合理、完善的信息网络系统。建筑内信息网络系统与建筑物外其他信息网互联时,必须采取信息安全防范措施,确保信息网络系统安全、稳定和可靠。32室内环境参数321本条文是设计人员选用室内热湿环境参数时需要遵循的规定。性能化设计进行能耗计算和评价时使用的室内热湿环境参数应与设计选用的室内热湿环境参数相同。健康、舒适的室内环境是超低能耗公共建筑的基本前提。室内热湿环境参数主要是指建筑室内的温度、相对湿度,这些参数直接影响室内的热舒适水平和建筑能耗。此外,为避免空调供暖空间全覆盖,或者简单降低夏季空调和提升冬季供暖温度的做法不利于节能,本条文要求超低能耗公共建筑应结合不同的行为特点和功能要求合理区分设定室内温度标准。在保证使用舒适度的前·58·提下,合理设置少用能、不用能空间,减少用能时间、缩小用能空间,通过建筑设计达到节能效果。本条文中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PTX-PEG-Cy3-生命科学试剂-MCE-5984
- Methyl-lucidenate-L-生命科学试剂-MCE-3864
- 19-R-Hydroxy-prostaglandin-F1α-生命科学试剂-MCE-5137
- 5-Fluoro-PB-22-5-hydroxyquinoline-isomer-生命科学试剂-MCE-6038
- 2-Chloromethyl-3-2-methylphenyl-quinazolin-4-3H-one-生命科学试剂-MCE-5287
- 二零二五年度汽车指标租赁与绿色出行奖励计划合同
- 二零二五年度特色门面租赁合同范本
- 2025年度住宅小区车位租赁及物业管理服务协议
- 2025年度试用期劳动合同范本-高科技研发团队
- 2025年度电焊工用工技能鉴定与职业发展合同书二零二五年度
- 安全阀拆除与回装方案
-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师考试用书考试通过必备一级》
- 2023年高考英语考前必练-非谓语动词(含近三年真题及解析)
-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政策与案例分享
- 全国职工拔河比赛执行方案
- 网优案例汇总
- 冶金厂、轧钢厂工艺流程图
- 《民航服务沟通技巧》教案第15课民航服务人员下行沟通的技巧
- 中国人婚恋状况调查报告公布
- 早产儿视网膜病变
- GB 10665-1997碳化钙(电石)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