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城市与智慧园区规划与建设作业指导书_第1页
智慧城市与智慧园区规划与建设作业指导书_第2页
智慧城市与智慧园区规划与建设作业指导书_第3页
智慧城市与智慧园区规划与建设作业指导书_第4页
智慧城市与智慧园区规划与建设作业指导书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智慧城市与智慧园区规划与建设作业指导书TOC\o"1-2"\h\u1504第1章智慧城市与智慧园区概述 417681.1智慧城市的概念与发展 4119711.1.1概念 4103121.1.2发展 4211641.2智慧园区的定义与特征 441221.2.1定义 4239811.2.2特征 4287451.3智慧城市与智慧园区的相互关系 524488第2章智慧园区规划理念与目标 541982.1规划理念 5256802.1.1可持续发展 5199862.1.2科技创新 5226502.1.3人性化 6147582.1.4生态友好 6201382.2规划目标 6309672.2.1构建智能化基础设施 6177182.2.2打造创新生态体系 6106092.2.3促进产业转型升级 6252232.2.4提升园区居民生活品质 69932.2.5实现绿色可持续发展 6482.3规划原则 6224292.3.1统筹规划,分步实施 6255922.3.2创新驱动,特色发展 7245632.3.3需求导向,以人为本 7158872.3.4绿色低碳,生态优先 7199702.3.5开放共享,合作共赢 732257第3章智慧园区发展战略与布局 7292933.1发展战略 7235873.1.1总体定位 734573.1.2发展目标 791063.1.3发展路径 7168483.2空间布局 7268733.2.1功能区划分 7174783.2.2核心区 8319283.2.3产业发展区 8323233.2.4生活配套区 869563.2.5生态休闲区 8146653.3产业布局 8133333.3.1产业定位 8269333.3.2产业结构 8108773.3.3产业布局策略 843793.3.4产业政策引导 814478第4章智慧园区基础设施建设 9246444.1信息基础设施 9161664.1.1网络基础设施 9204474.1.2数据中心 9182434.1.3智能终端设备 939334.2交通基础设施 9275004.2.1道路交通系统 9155104.2.2智能交通设施 10209324.2.3绿色出行设施 1036214.3能源基础设施 10254604.3.1供电系统 1024654.3.2供热与制冷系统 1052504.3.3给排水系统 10278004.3.4气体供应系统 1126455第5章智慧园区管理与服务平台 11262405.1平台架构设计 11290595.1.1总体架构 11294245.1.2技术架构 1149845.1.3数据架构 11242885.2数据资源整合 11254345.2.1数据采集 1263455.2.2数据治理 1228385.2.3数据交换 12109655.3服务功能设计 1272555.3.1园区综合管理 12305945.3.2企业服务 12125735.3.3人才服务 12216045.3.4智慧社区 1297235.3.5智慧交通 12153345.3.6智慧能源 13254105.3.7智慧安防 1322084第6章智慧园区产业发展与创新创业 1352946.1产业发展策略 13233086.1.1产业定位与规划 13274706.1.2产业政策引导 1361176.1.3产业集聚发展 1391406.2产业协同创新 1337076.2.1构建产业技术创新联盟 1368426.2.2推动产业链协同创新 13273146.2.3建立产业协同创新平台 13198066.3创新创业生态构建 14234426.3.1建立创新创业服务体系 14175336.3.2搭建创新创业平台 14277966.3.3培育创新创业文化 14131816.3.4加强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与引进 1410792第7章智慧园区绿色生态与可持续发展 1423387.1绿色生态规划 14296237.1.1生态格局构建 14276767.1.2生态基础设施建设 14118877.1.3生物多样性保护 14105257.2环境保护与资源利用 14265127.2.1环境污染防治 1416477.2.2资源节约与循环利用 15107827.2.3低碳发展 15208317.3可持续发展策略 15110397.3.1政策法规支持 15235587.3.2创新驱动 15186397.3.3社会参与 1556727.3.4监测评估与优化调整 1531857第8章智慧园区安全保障与风险管理 155828.1信息安全 1570778.1.1信息安全管理体系构建 1541258.1.2信息安全防护技术 15280108.1.3信息安全监测与应急响应 15286988.2物理安全 16307718.2.1物理安全规划与设计 16203788.2.2关键设施保护 16229778.2.3安全管理措施 16112388.3风险管理 16160258.3.1风险识别与评估 1667298.3.2风险防范与控制 16323328.3.3风险监测与预警 1655658.3.4风险沟通与信息共享 1619184第9章智慧园区运营管理与维护 1699729.1运营管理模式 1655029.1.1管理体系构建 1686599.1.2运营策略制定 1756099.1.3信息化平台支撑 17193519.2服务质量管理 1774709.2.1服务标准制定 1759419.2.2服务流程优化 17186089.2.3服务满意度评价 17209229.3设施维护与更新 17106499.3.1设施检查与维护 1799119.3.2更新改造策略 17184559.3.3应急管理与处置 1725853第10章智慧园区规划与建设的实施与评估 172705110.1实施策略与步骤 172820610.1.1实施策略 173147210.1.2实施步骤 182046910.2项目管理与协调 181650610.2.1项目管理 181532810.2.2协调机制 182041010.3效果评估与优化建议 193154210.3.1效果评估 19616410.3.2优化建议 19第1章智慧城市与智慧园区概述1.1智慧城市的概念与发展1.1.1概念智慧城市,即通过信息和通信技术(ICT)的集成运用,实现城市各个系统的高效运行,提升城市服务与管理水平,改善居民生活质量,促进经济、环境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智慧城市涵盖多个领域,包括交通、能源、建筑、医疗、教育等,旨在构建一个高度智能化、网络化和人性化的城市生态系统。1.1.2发展智慧城市的起源可以追溯到20世纪90年代的智能城市和数字城市概念。全球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智慧城市逐渐成为解决城市发展问题、提高城市竞争力的重要途径。我国高度重视智慧城市建设,全国各地纷纷开展智慧城市试点示范工作,智慧城市产业发展迅速,技术不断创新,应用日益广泛。1.2智慧园区的定义与特征1.2.1定义智慧园区是以特定区域为载体,以企业为主体,以创新为驱动,通过信息化手段,实现园区内产业链、创新链、服务链的有机融合,打造具有高度智能化、绿色化、人性化的产业发展空间。1.2.2特征(1)高度智能化:通过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实现园区基础设施、产业应用、管理服务等方面的智能化升级。(2)创新引领:聚焦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动园区企业技术创新、产业升级,培育核心竞争力。(3)绿色低碳:倡导绿色建筑、绿色能源、绿色交通,实现园区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可持续发展。(4)以人为本:关注园区居民生活品质,提供便捷、舒适、安全的生活和工作环境。1.3智慧城市与智慧园区的相互关系智慧城市与智慧园区在发展目标、技术手段和应用领域上具有密切的相互关系。(1)发展目标:智慧城市与智慧园区都致力于实现经济、环境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高居民生活品质。(2)技术手段:智慧城市与智慧园区都依赖于信息和通信技术(ICT),如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实现智能化、网络化和信息化。(3)应用领域:智慧园区是智慧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智慧园区的建设与发展可以为智慧城市建设提供产业支撑、技术示范和应用场景。(4)相互促进:智慧园区的建设与发展有助于推动智慧城市的产业升级、技术创新和应用拓展,而智慧城市的发展也为智慧园区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环境、市场需求和人才支持。两者相互促进,共同推动城市可持续发展。第2章智慧园区规划理念与目标2.1规划理念智慧园区的规划理念应以可持续发展、科技创新、人性化和生态友好为核心。在规划过程中,应充分融合现代信息技术、智能控制技术、绿色环保技术等,打造具有高度智能化、高效运行、宜业宜居的园区环境。2.1.1可持续发展智慧园区规划应遵循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充分考虑园区经济、社会、环境三方面的平衡。在规划与建设过程中,注重资源节约、环境保护,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降低污染排放,实现园区绿色、低碳、循环发展。2.1.2科技创新智慧园区应充分体现科技创新的理念,依托先进的信息技术、智能化设备和管理手段,提高园区产业创新能力,培育新兴产业,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2.1.3人性化智慧园区规划应关注人性化设计,充分考虑园区居民和企业的需求,提供便捷、舒适、安全的生活和工作环境。通过智能化服务系统,提升园区居民的生活品质,增强园区的吸引力和凝聚力。2.1.4生态友好智慧园区规划应强调生态友好,注重保护自然生态环境,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在规划中,合理布局绿地、水体等生态空间,提高园区生态环境质量。2.2规划目标智慧园区的规划目标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2.2.1构建智能化基础设施完善园区信息基础设施,实现高速、稳定、安全的数据传输和互联互通。推进智能化设备在园区各领域的应用,提高园区运行效率和管理水平。2.2.2打造创新生态体系搭建创新服务平台,促进园区企业、科研机构、高校等创新资源的整合与共享,形成具有竞争力的创新生态体系。2.2.3促进产业转型升级以智慧园区为载体,引导产业向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方向发展,推动产业转型升级。2.2.4提升园区居民生活品质提供多样化、智能化的生活服务,满足园区居民个性化需求,提升生活品质。2.2.5实现绿色可持续发展通过节能减排、循环经济等手段,降低园区对自然资源的消耗,提高生态环境质量,实现绿色可持续发展。2.3规划原则智慧园区规划应遵循以下原则:2.3.1统筹规划,分步实施遵循系统性、整体性原则,对园区进行统筹规划,保证规划内容全面、协调。同时根据园区实际情况,合理确定建设时序,分步实施。2.3.2创新驱动,特色发展以创新为核心驱动力,结合园区产业基础和优势,打造具有特色的智慧园区。2.3.3需求导向,以人为本关注园区居民和企业需求,以人为本,提供个性化、智能化的服务。2.3.4绿色低碳,生态优先注重园区生态环境保护,推进绿色建筑、清洁能源等技术的应用,实现园区绿色低碳发展。2.3.5开放共享,合作共赢推动园区内外创新资源整合,搭建开放共享平台,促进园区企业、机构间的合作,实现共赢发展。第3章智慧园区发展战略与布局3.1发展战略3.1.1总体定位智慧园区的发展战略应立足于区域经济特色和产业发展需求,明确园区功能定位,以创新驱动、绿色低碳、开放共享为核心理念,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可持续发展的智慧园区。3.1.2发展目标(1)构建以科技创新为引领的产业发展体系,提升园区产业层级;(2)打造绿色、低碳、宜居的生态环境,提高园区综合承载能力;(3)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提升园区智能化水平;(4)构建开放、共享的园区服务体系,提高园区运营效率。3.1.3发展路径(1)以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为主线,推动园区产业向高端、绿色、智能化方向发展;(2)加强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提升园区综合配套能力;(3)深化产学研合作,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培育园区创新发展新动能;(4)加强与国际国内优质资源的合作与交流,提升园区开放度和影响力。3.2空间布局3.2.1功能区划分根据智慧园区的发展定位和目标,将园区划分为核心区、产业发展区、生活配套区和生态休闲区等四大功能区。3.2.2核心区核心区是智慧园区的核心引擎,主要包括研发创新、成果转化、企业孵化等功能,布局高端研发机构、技术创新平台等。3.2.3产业发展区产业发展区是智慧园区产业发展的主体区域,重点布局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产业等,形成产业链完整、产业集聚度高的发展格局。3.2.4生活配套区生活配套区为园区内企业和员工提供居住、教育、医疗、商业等生活服务设施,营造宜居宜业的良好环境。3.2.5生态休闲区生态休闲区以生态保护和休闲功能为主,布局公园、绿地、水体等生态景观,提供休闲、运动、娱乐等空间。3.3产业布局3.3.1产业定位根据区域产业基础和市场需求,明确智慧园区主导产业,形成产业特色和竞争优势。3.3.2产业结构优化产业结构,发展产业链高端环节,推动产业向研发设计、智能制造、高端服务等方向发展。3.3.3产业布局策略(1)围绕主导产业,引进和培育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龙头企业,带动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发展;(2)加强产业技术创新,推动产业转型升级;(3)促进产业融合发展,拓展产业发展空间;(4)优化产业空间布局,形成产业集聚效应。3.3.4产业政策引导制定有利于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包括税收优惠、金融支持、人才引进等,推动产业健康快速发展。第4章智慧园区基础设施建设4.1信息基础设施4.1.1网络基础设施智慧园区的网络基础设施是信息传输的基石,应采用高速、稳定、安全的网络技术,搭建全面覆盖的园区信息网络。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光纤通信网络;(2)无线局域网;(3)物联网感知网络;(4)移动通信网络。4.1.2数据中心建设智慧园区数据中心,为园区内各类信息系统的运行提供支撑。数据中心应具备以下功能:(1)数据存储与备份;(2)数据计算与处理;(3)数据交换与共享;(4)信息安全保障。4.1.3智能终端设备在园区内部署智能终端设备,为用户提供便捷的信息服务。包括:(1)信息发布终端;(2)自助服务终端;(3)移动终端设备;(4)智能穿戴设备。4.2交通基础设施4.2.1道路交通系统优化园区道路布局,提高道路通行能力,保障交通安全。主要包括:(1)道路规划与设计;(2)智能交通信号系统;(3)公共交通系统;(4)停车管理系统。4.2.2智能交通设施部署智能交通设施,提升园区交通管理水平。包括:(1)智能监控系统;(2)交通信息采集系统;(3)智能导航系统;(4)无人驾驶汽车试验场。4.2.3绿色出行设施鼓励绿色出行,建设相应设施,包括:(1)自行车停车设施;(2)电动汽车充电设施;(3)共享出行设施;(4)慢行系统。4.3能源基础设施4.3.1供电系统构建安全、稳定、高效的供电系统,满足园区内各类用电需求。主要包括:(1)电力线路及变电站;(2)分布式光伏发电系统;(3)储能系统;(4)智能电网。4.3.2供热与制冷系统优化园区供热与制冷系统,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包括:(1)集中供热系统;(2)分布式能源站;(3)地源热泵系统;(4)冰蓄冷系统。4.3.3给排水系统建设节能、环保的给排水系统,保证园区水资源合理利用。主要包括:(1)给水管网;(2)污水处理与回收利用;(3)雨水收集与利用;(4)智能水务系统。4.3.4气体供应系统构建安全可靠的气体供应系统,满足园区内各类用户需求。包括:(1)天然气供应;(2)氧气、氮气等工业气体供应;(3)智能气体监控系统;(4)气体泄漏预警系统。第5章智慧园区管理与服务平台5.1平台架构设计智慧园区管理与服务平台架构设计是保证系统高效稳定运行的关键。本节将从总体架构、技术架构、数据架构三个方面展开论述。5.1.1总体架构智慧园区管理与服务平台总体架构分为四个层次:展示层、应用层、支撑层和基础设施层。展示层负责向用户提供可视化界面;应用层提供各类业务应用服务;支撑层为应用层提供数据、算法、中间件等支撑;基础设施层提供计算、存储、网络等硬件资源。5.1.2技术架构智慧园区管理与服务平台技术架构采用微服务架构,以容器技术为支撑,实现服务的快速部署、弹性伸缩和故障隔离。同时采用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为园区管理和服务提供智能化支持。5.1.3数据架构数据架构主要包括数据源、数据集成、数据存储、数据处理和数据展示五个部分。数据源包括园区内外部数据;数据集成采用ETL工具实现多源数据的抽取、清洗、转换和加载;数据存储采用关系型数据库和非关系型数据库相结合的方式;数据处理主要包括数据挖掘、分析、建模等;数据展示通过可视化技术,将数据以图表、报表等形式呈现给用户。5.2数据资源整合数据资源整合是实现智慧园区管理与服务平台的关键环节。本节将从数据采集、数据治理、数据交换三个方面进行阐述。5.2.1数据采集数据采集主要包括物联网设备数据、园区业务系统数据、外部数据等。采用数据采集工具,实现各类数据的实时、自动采集。5.2.2数据治理数据治理主要包括数据质量、数据安全、数据标准等方面。通过建立数据治理体系,保证数据的真实性、准确性、完整性和及时性。5.2.3数据交换数据交换主要实现园区内各业务系统之间的数据共享与交换。采用数据交换平台,实现数据同步、数据订阅、数据接口等功能。5.3服务功能设计智慧园区管理与服务平台的服务功能设计应以用户需求为导向,本节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介绍。5.3.1园区综合管理园区综合管理主要包括园区基础设施管理、能源管理、安防管理、环境监测等。通过集成各类业务系统,实现园区运行状态的实时监控和智能调度。5.3.2企业服务企业服务主要包括企业信息管理、政策资讯、企业诉求处理等。为企业提供便捷的信息获取和交流平台,助力企业发展。5.3.3人才服务人才服务主要包括人才信息管理、招聘求职、培训提升等。通过搭建人才服务平台,促进园区内人才流动和人才发展。5.3.4智慧社区智慧社区主要包括社区信息发布、邻里互动、便民服务等。以社区居民需求为导向,提供便捷、高效的社区服务。5.3.5智慧交通智慧交通主要包括交通信息发布、出行规划、智能停车等。通过整合交通资源,提高园区交通运行效率,缓解交通拥堵问题。5.3.6智慧能源智慧能源主要包括能源监测、能源分析、能源优化等。通过建立能源管理系统,实现园区能源的精细化管理和节能减排。5.3.7智慧安防智慧安防主要包括视频监控、报警处理、应急预案等。运用人工智能技术,提高园区安全防范能力,保证园区安全稳定运行。第6章智慧园区产业发展与创新创业6.1产业发展策略6.1.1产业定位与规划智慧园区产业发展应结合区域资源优势,明确产业定位,制定产业发展规划。根据园区特色和市场需求,确定主导产业及配套产业,形成产业链完整、产业关联度高的产业布局。6.1.2产业政策引导制定有利于产业发展的政策,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推动产业技术创新。通过政策扶持,培育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领军企业,带动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发展。6.1.3产业集聚发展以智慧园区为载体,推动产业集聚发展。通过搭建产业服务平台,优化产业生态环境,吸引优质企业入驻,形成产业集聚效应。6.2产业协同创新6.2.1构建产业技术创新联盟鼓励园区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共同组建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加强产学研用合作,共享技术创新资源,提高产业技术创新能力。6.2.2推动产业链协同创新以园区主导产业为核心,推动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协同创新,加强信息、技术、人才等资源共享,提升产业链整体竞争力。6.2.3建立产业协同创新平台搭建线上线下相结合的产业协同创新平台,为企业提供技术转移、成果转化、人才培养等多元化服务,促进产业链协同创新。6.3创新创业生态构建6.3.1建立创新创业服务体系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的创新创业服务体系,提供政策咨询、项目申报、技术转移、融资对接等一站式服务。6.3.2搭建创新创业平台建立创新创业孵化基地、众创空间等载体,为创业者提供低成本、全要素的创新创业环境,激发创新创业活力。6.3.3培育创新创业文化举办各类创新创业活动,营造敢于创新、包容失败的氛围,激发企业和个人创新创业热情。6.3.4加强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与引进实施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计划,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同时通过政策吸引,引进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为园区产业发展提供人才支持。第7章智慧园区绿色生态与可持续发展7.1绿色生态规划7.1.1生态格局构建在智慧园区规划中,绿色生态格局的构建是关键。应结合园区地理环境、气候特点及自然资源,制定科学的生态格局规划,形成生态安全、景观优美、功能完善的绿色空间体系。7.1.2生态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园区生态基础设施建设,包括绿化、水体、湿地等,提高园区生态环境质量,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7.1.3生物多样性保护重视园区生物多样性保护,制定生物多样性保护措施,保护和恢复生物栖息地,维护生态平衡。7.2环境保护与资源利用7.2.1环境污染防治针对园区可能产生的各类污染,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降低污染物排放,保证园区环境质量。7.2.2资源节约与循环利用推广绿色建筑、节能技术,提高水资源、能源等资源利用效率,实现资源节约和循环利用。7.2.3低碳发展优化能源结构,推广清洁能源,提高园区整体能源利用效率,降低碳排放,实现园区低碳发展。7.3可持续发展策略7.3.1政策法规支持制定和完善智慧园区绿色生态与可持续发展的政策法规,为园区绿色发展提供政策支持。7.3.2创新驱动加强科技创新,推动园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高园区绿色发展水平。7.3.3社会参与鼓励园区企业、居民积极参与绿色生态建设,提高环保意识,共同推进园区可持续发展。7.3.4监测评估与优化调整建立智慧园区绿色生态与可持续发展监测评估体系,定期对园区绿色发展情况进行评估,根据评估结果优化调整发展策略。第8章智慧园区安全保障与风险管理8.1信息安全8.1.1信息安全管理体系构建本节主要阐述智慧园区信息安全管理体系构建的必要性和具体措施。包括制定信息安全政策、明确信息资产分类与保护等级、落实信息安全责任、制定信息安全规章制度等。8.1.2信息安全防护技术介绍智慧园区信息安全防护技术,包括防火墙、入侵检测系统、安全审计、数据加密、身份认证等技术,并分析各项技术的应用场景和效果。8.1.3信息安全监测与应急响应论述智慧园区信息安全监测体系的构建,包括监测手段、监测内容、预警机制等。同时阐述应急响应机制的建立,包括应急响应流程、应急处理措施、应急演练等。8.2物理安全8.2.1物理安全规划与设计本节主要介绍智慧园区物理安全规划与设计,包括园区周界安全、出入口控制、视频监控系统、巡更系统等。8.2.2关键设施保护针对智慧园区内的关键设施,如数据中心、通信设备等,提出具体的保护措施,包括设备冗余、防火、防盗、防雷等。8.2.3安全管理措施阐述智慧园区安全管理措施,包括人员安全管理、设备安全管理、环境安全管理等方面,以保证园区安全运行。8.3风险管理8.3.1风险识别与评估本节主要介绍智慧园区风险识别与评估的方法和流程,包括风险源识别、风险类型划分、风险评估等。8.3.2风险防范与控制论述智慧园区风险防范与控制措施,包括建立健全风险管理制度、制定应急预案、加强安全培训等。8.3.3风险监测与预警阐述智慧园区风险监测与预警体系的构建,包括监测手段、预警机制、预警信息处理等,以实现对园区风险的及时发觉和处置。8.3.4风险沟通与信息共享介绍智慧园区风险沟通与信息共享机制,包括内部沟通、外部协调、信息共享平台等,以提高园区整体风险应对能力。第9章智慧园区运营管理与维护9.1运营管理模式9.1.1管理体系构建本节主要阐述智慧园区的运营管理体系构建,包括组织架构、岗位职责、业务流程等方面的设计。9.1.2运营策略制定分析智慧园区运营目标,制定相应的运营策略,包括市场营销、品牌建设、产业协同等方面。9.1.3信息化平台支撑介绍智慧园区信息化平台在运营管理中的作用,包括数据采集、分析、决策支持等功能。9.2服务质量管理9.2.1服务标准制定明确智慧园区服务质量标准,涵盖园区基础设施、企业服务、物业管理等方面。9.2.2服务流程优化分析现有服务流程存在的问题,提出优化措施,提高服务效率与质量。9.2.3服务满意度评价建立一套科学的服务满意度评价体系,定期对园区内的服务质量进行评估,并根据评价结果进行改进。9.3设施维护与更新9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