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新三农村建设管理手册TOC\o"1-2"\h\u21242第1章农村规划与设计 489391.1村庄布局规划 543271.1.1村庄布局规划原则 579301.1.2村庄布局规划内容 5226201.2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 5323421.2.1生态环境保护原则 5243741.2.2生态建设措施 5103961.3农村基础设施规划 569221.3.1道路交通规划 5245241.3.2水利设施规划 5260021.4农村公共服务设施布局 580801.4.1公共服务设施种类 6310641.4.2公共服务设施布局原则 622437第2章土地利用与整理 6125452.1土地利用规划 6252332.1.1编制原则 614462.1.2编制目标 6253582.1.3编制内容 6279172.1.4编制方法 7178792.2土地整理与改良 7324712.2.1土地整理 7211672.2.2土地改良 7163362.3农用地保护与开发 7201922.3.1农用地保护 7115252.3.2农用地开发 811632.4耕地质量提升 8113432.4.1耕地质量评价 8239202.4.2耕地质量提升方法 8303222.4.3耕地质量提升管理措施 829991第3章农村经济发展 8284253.1农业产业结构调整 8260713.1.1优化种植结构 8165783.1.2发展特色农业 9276303.1.3推进农业产业化 922553.2乡村旅游与休闲农业 983063.2.1乡村旅游资源开发 9292883.2.2休闲农业发展 9181323.2.3促进产业融合 9276053.3农村集体经济发展 9211083.3.1加强农村集体资产监管 9103353.3.2发展农村合作经济 9105543.3.3壮大村级集体经济 9325223.4农村金融支持与政策 950943.4.1农村金融体系建设 10297223.4.2农村金融政策支持 1046253.4.3农村金融风险防范 1027557第4章农村环境保护 10140614.1污染防治与资源利用 10137574.1.1农业面源污染治理 1074914.1.2生活污水处理 10268804.1.3畜禽养殖污染治理 10133884.2生态修复与保护工程 10262534.2.1水土保持工程 10297744.2.2湿地保护与恢复 10314024.2.3生态廊道建设 11166814.3农村环境监测与评价 11265334.3.1环境监测体系建设 11128504.3.2环境评价与风险防范 11216884.4环境保护宣传教育 11292044.4.1环保意识培养 11104764.4.2环保法规与政策宣传 11160144.4.3环保技术培训与推广 1123131第5章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1239095.1道路交通设施建设 12154275.1.1道路规划与设计 12256065.1.2道路建设技术要求 12273205.1.3道路交通安全设施 12322935.2水利设施建设与改造 12104995.2.1水源工程建设 1297035.2.2输配水工程建设 12286595.2.3排灌设施建设与改造 12256175.3能源设施建设 1250305.3.1电力设施建设 1364145.3.2新能源开发利用 13257415.3.3能源节约与环保 13262025.4通信与信息化建设 1335245.4.1通信网络建设 13174145.4.2信息服务平台建设 13171375.4.3信息化应用推广 1311152第6章农村公共服务 1387706.1教育与文化建设 13190566.1.1基础教育 1349376.1.2职业教育 135126.1.3文化建设 14291266.2医疗卫生服务 14265366.2.1基本医疗 1429666.2.2公共卫生 14203476.2.3医疗保障 14295496.3社会保障与救助 14319096.3.1养老保障 14302086.3.2最低生活保障 14118656.3.3特殊群体救助 14117136.4公共安全管理 14136016.4.1社会治安 14208426.4.2食品药品安全 14234866.4.3安全生产 15317176.4.4环境保护 152042第7章农村基层组织建设 15246507.1组织建设 15233247.1.1完善组织设置:根据农村实际情况,合理设置组织,保证的组织覆盖面。 15130757.1.2加强组织领导班子建设:选优配强组织领导班子,提高领导水平和组织协调能力。 1558497.1.3健全内民主制度:推进内民主,保障员民主权利,发挥员在组织建设中的主体作用。 1565847.1.4严格的组织生活:加强员教育管理,规范的组织生活,提高员素质。 15294337.2村民自治组织建设 15154337.2.1完善村民自治制度:建立健全村民会议、村民代表会议、村民小组会议等自治组织,保障村民民主权利。 15125617.2.2加强村民自治组织领导班子建设:选优配强村民自治组织领导班子,提高其领导能力和服务水平。 15124857.2.3推进村务公开:加强村务监督,提高村务公开透明度,促进村民自治组织健康发展。 15263557.2.4健全村民自治组织功能:加强村民自治组织在经济发展、社会事业、民生保障等方面的作用,提升村民自治水平。 15302707.3社会组织培育与发展 16322027.3.1支持社会组织发展:鼓励农村社会组织参与农村公益事业和民生保障,为其发展提供政策支持和资源保障。 1697417.3.2加强社会组织能力建设:提升社会组织内部治理水平,加强人才培训和项目管理,提高社会组织服务能力。 1648657.3.3促进社会组织合作与交流:加强社会组织间的合作与交流,共享资源,发挥社会组织整体优势。 16295957.3.4完善社会组织监管体系:建立健全社会组织监管制度,规范社会组织行为,保障社会组织健康发展。 1644467.4员干部培训与教育 1660327.4.1加强员干部思想政治建设:深入开展理论学习和风廉政教育,提高员干部思想政治觉悟。 16194517.4.2开展业务能力培训:针对农村工作实际,开展政策法规、实用技术、管理知识等方面的培训,提高员干部业务能力。 16269847.4.3推进风廉政建设:加强风廉政教育,严肃查处违纪违法行为,营造风清气正的农村基层政治生态。 16291877.4.4创新教育培训方式:结合农村实际,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开展多样化、个性化的教育培训,提高教育培训效果。 1617085第8章农村精神文明建设 16105898.1乡风文明建设 16250288.1.1传承优良乡风 16203958.1.2加强乡村道德教育 16278568.1.3改进乡村治理 1772408.2农民素质提升 1717548.2.1文化教育 17294808.2.2健康教育 1795668.2.3精神文明教育 17306658.3文化传承与创新 1766728.3.1传统文化保护与传承 17103888.3.2文化创新与发展 1759348.4精神文明创建活动 17200628.4.1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 17275218.4.2举办特色文化活动 17104808.4.3建立健全精神文明创建机制 1723371第9章农村法治建设 18186149.1法律法规普及与宣传 18260309.2社会治安综合治理 18181879.3民事调解与法律援助 185999.4行政执法与监督 1822969第10章农村扶贫与乡村振兴 1836810.1贫困人口识别与帮扶 182550910.1.1完善贫困人口识别机制 181846610.1.2分类施策,精准帮扶 192964010.2产业扶贫与就业促进 191387410.2.1发展特色产业,助力脱贫攻坚 192786110.2.2促进就业,提高贫困人口收入水平 19959610.3脱贫成果巩固与拓展 19903010.3.1巩固脱贫成果,防止返贫 191494010.3.2深化拓展脱贫成果,助力乡村振兴 192781610.4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与推进 191338310.4.1加强乡村规划,优化乡村布局 191288710.4.2推进乡村产业振兴,增强乡村经济活力 191025810.4.3提升乡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水平 192740310.4.4深化乡村治理体系建设,提升乡村治理能力 20第1章农村规划与设计1.1村庄布局规划1.1.1村庄布局规划原则综合考虑地形地貌、资源条件、人口规模等因素,科学合理地进行村庄布局。遵循节约用地、保护环境、方便生活、促进发展的原则。体现村庄特色,尊重历史文化,保持地方风貌。1.1.2村庄布局规划内容明确村庄功能分区,包括居住区、生产区、公共服务区等。合理规划村庄道路系统,提高交通便利性。确定村庄绿化系统,提高生态环境质量。1.2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1.2.1生态环境保护原则尊重自然,保护生态环境,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降低环境污染。强化生态修复,提升生态系统服务功能。1.2.2生态建设措施加强水源地保护,保证农村饮水安全。推广节能减排技术,降低农村生活生产对环境的影响。实施绿化工程,提高村庄绿化覆盖率。1.3农村基础设施规划1.3.1道路交通规划完善农村道路网络,提高道路硬化率。结合地形地貌,合理设置道路线形。保障道路交通安全,设置必要的交通设施。1.3.2水利设施规划规划建设灌溉排水设施,提高农田水利设施保障能力。加强防洪设施建设,降低自然灾害风险。改善农村居民饮水条件,提高供水保障能力。1.4农村公共服务设施布局1.4.1公共服务设施种类教育设施:包括幼儿园、小学、中学等。医疗卫生设施:包括村卫生室、乡镇卫生院等。文化设施:包括文化活动室、农家书屋等。体育设施:包括健身广场、篮球场等。1.4.2公共服务设施布局原则满足农村居民基本生活需求,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合理配置公共服务设施,实现区域资源共享。考虑交通便利性,便于农村居民使用。第2章土地利用与整理2.1土地利用规划土地利用规划是新三农村建设的基础性工作,对于提高土地利用率、优化土地资源配置具有重要意义。本节主要阐述土地利用规划的编制原则、目标、内容和方法。2.1.1编制原则(1)可持续发展原则:充分考虑生态环境保护,实现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与可持续发展。(2)统筹兼顾原则:协调各类用地需求,保障农业生产、农村生活和生态保护用地。(3)因地制宜原则:根据各地自然条件、经济发展水平和农村实际情况,合理确定土地利用方向和模式。2.1.2编制目标(1)优化土地利用结构,提高土地利用率。(2)保障粮食安全,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3)改善农村生态环境,提高农民生活质量。2.1.3编制内容(1)土地利用现状分析。(2)土地利用需求预测。(3)土地利用结构与布局优化。(4)土地利用政策与措施。2.1.4编制方法(1)资料收集与分析。(2)实地调查与评价。(3)土地利用规划方案设计。(4)规划成果编制与评审。2.2土地整理与改良土地整理与改良是提高土地质量、增加土地产出的重要措施。本节主要介绍土地整理与改良的方法、技术及其应用。2.2.1土地整理(1)土地平整:对地形起伏较大的地块进行平整,提高土地利用率和机械化水平。(2)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加强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提高灌溉排水条件,降低农业灾害风险。(3)农田防护林建设:合理配置防护林带,改善农田生态环境,提高农作物产量。2.2.2土地改良(1)土壤改良:采用物理、化学和生物方法,改善土壤结构、肥力和质地。(2)盐碱地治理:通过排水、洗盐、客土和生物措施,降低土壤盐分,提高土地生产力。(3)中低产田改造:综合运用工程、生物和农艺措施,提高中低产田的产量水平。2.3农用地保护与开发农用地保护与开发是保障粮食安全、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任务。本节主要探讨农用地保护与开发的政策、措施及实践。2.3.1农用地保护(1)基本农田保护:划定基本农田保护区,实行永久保护,保障粮食生产安全。(2)农用地转用审批:严格农用地转用审批制度,控制非农建设占用农用地。(3)土地整治与复垦:对废弃、损毁的农用地进行整治与复垦,恢复土地生产力。2.3.2农用地开发(1)宜农未利用地开发:合理开发宜农未利用地,增加农用地面积。(2)农村土地整治:推进农村土地整治,提高农用地利用效率。(3)农业结构调整:根据市场需求,引导农民调整农业结构,提高农用地效益。2.4耕地质量提升耕地质量提升是提高粮食产量、保障粮食安全的关键。本节主要介绍耕地质量提升的方法、技术及管理措施。2.4.1耕地质量评价(1)土壤理化性质分析。(2)作物产量与品质评价。(3)耕地地力等级划分。2.4.2耕地质量提升方法(1)土壤培肥:增施有机肥、生物肥,改善土壤肥力。(2)测土配方施肥:根据土壤养分状况,合理施用化肥。(3)病虫害防治:采用生物、化学和物理方法,降低病虫害发生率。2.4.3耕地质量提升管理措施(1)建立健全耕地质量监测体系。(2)实施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工程。(3)推广耕地质量提升技术,提高农民耕地保护意识。第3章农村经济发展3.1农业产业结构调整3.1.1优化种植结构根据地区资源禀赋,调整农作物种植结构,发展适应当地生态、经济效益高的作物;推广农作物轮作、间作制度,提高土地利用率,减少病虫害发生。3.1.2发展特色农业因地制宜发展特色农产品,提升农产品品质和市场竞争力;加强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和认证,提高特色农业品牌效应。3.1.3推进农业产业化鼓励发展农产品深加工,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加强农业产业链建设,促进产加销一体化,提高农业抗风险能力。3.2乡村旅游与休闲农业3.2.1乡村旅游资源开发挖掘乡村文化、民俗、生态等旅游资源,发展特色乡村旅游产品;加强乡村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旅游服务质量。3.2.2休闲农业发展创新休闲农业发展模式,打造集农业生产、休闲度假、科普教育于一体的休闲农业园区;提升休闲农业服务水平,丰富休闲农业产品体系。3.2.3促进产业融合加强乡村旅游与农业、文化、体育等产业的融合发展,拓展产业链条;发挥产业扶贫作用,带动农民增收致富。3.3农村集体经济发展3.3.1加强农村集体资产监管建立健全农村集体资产管理制度,防止集体资产流失;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明确集体资产权属。3.3.2发展农村合作经济鼓励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发展,提高农业社会化服务水平;加强农村土地流转管理,引导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3.3.3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利用村集体资源,发展特色产业,增加村集体收入;加强村级集体经济组织建设,提高村集体经济发展水平。3.4农村金融支持与政策3.4.1农村金融体系建设完善农村金融服务网络,提高金融服务覆盖率;加强农村金融产品创新,满足多样化金融需求。3.4.2农村金融政策支持落实农业信贷优惠政策,降低融资成本;发挥政策性农业保险作用,增强农业抗风险能力。3.4.3农村金融风险防范建立健全农村金融风险防控机制,降低金融风险;加强农村金融监管,规范金融市场秩序。第4章农村环境保护4.1污染防治与资源利用4.1.1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合理施用化肥、农药;发展有机农业,减少化学肥料和农药使用;建立农业废弃物回收利用体系,提高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水平。4.1.2生活污水处理推广适宜农村的小型污水处理设施,提高生活污水收集与处理率;推广生物处理技术,实现生活污水的资源化利用;强化生活污水处理设施运行管理,保证处理效果。4.1.3畜禽养殖污染治理合理规划养殖区域,实施分区管理;推广清洁生产技术,减少畜禽养殖污染;建立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体系,防止疾病传播。4.2生态修复与保护工程4.2.1水土保持工程加强坡耕地治理,实施梯田改造;推广水土保持林草措施,提高植被覆盖率;构建生态清洁小流域,保障水资源安全。4.2.2湿地保护与恢复划定湿地保护区,实施严格保护;恢复退化湿地,提高湿地生态系统功能;开展湿地资源合理利用,促进湿地经济发展。4.2.3生态廊道建设构建绿色生态廊道,提高生物多样性;保护和恢复野生动植物栖息地,维护生态平衡;优化生态廊道布局,提升生态景观品质。4.3农村环境监测与评价4.3.1环境监测体系建设建立健全农村环境监测网络,提高监测能力;完善监测设施,保障监测数据准确性;定期开展环境监测,掌握环境质量状况。4.3.2环境评价与风险防范开展农村环境质量评价,明确环境保护工作重点;建立环境风险评估体系,预防环境污染;强化环境监管,提高环境风险防控能力。4.4环境保护宣传教育4.4.1环保意识培养加强环保教育,提高农村居民环保意识;开展丰富多样的环保宣传活动,营造良好环保氛围;倡导绿色生活方式,引导农村居民参与环保行动。4.4.2环保法规与政策宣传宣传环保法律法规,提高农村居民的法制观念;解读环保政策,推动政策落地生根;加强环保执法培训,提高执法水平。4.4.3环保技术培训与推广开展环保技术培训,提高农村环保技术水平;推广环保实用技术,助力农村环境保护;搭建环保技术交流平台,促进环保技术发展。第5章农村基础设施建设5.1道路交通设施建设农村道路交通设施是农村经济发展的基础,对提高农村生产生活水平具有重要意义。本章主要阐述以下方面:5.1.1道路规划与设计根据农村地理、人口分布及经济发展需求,科学规划道路交通网络,保证道路布局合理、畅通。道路设计应遵循安全、经济、环保原则,兼顾地形地貌,降低工程成本。5.1.2道路建设技术要求道路建设应严格执行国家及地方相关标准,保证工程质量。主要包括路基、路面、桥梁、涵洞等部分的建设技术要求。5.1.3道路交通安全设施合理设置交通安全设施,提高道路通行安全性。包括标志、标线、护栏、警示桩等设施的设置。5.2水利设施建设与改造农村水利设施对保障农业生产、改善农村生态环境具有重要作用。以下为水利设施建设与改造的主要内容:5.2.1水源工程建设开发利用地表水、地下水等水源资源,建设水库、塘坝、机井等水源工程,保证农村供水安全。5.2.2输配水工程建设建设输水管道、渠道等输配水工程,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满足农村生产、生活用水需求。5.2.3排灌设施建设与改造改造排水渠道,提高排涝能力;加强灌溉设施建设,推广节水灌溉技术,提高灌溉效率。5.3能源设施建设农村能源设施建设对改善农村居民生活条件、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以下是能源设施建设的主要内容:5.3.1电力设施建设加大农村电网改造力度,提高供电质量和可靠性。推进农村电气化,提升农村电力服务水平。5.3.2新能源开发利用鼓励农村地区开发利用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等新能源,提高农村能源利用效率,减少传统能源消耗。5.3.3能源节约与环保推广节能技术,提高农村能源利用效率;加强能源设施环保管理,降低能源开发对环境的影响。5.4通信与信息化建设农村通信与信息化建设对提高农村地区信息传播速度、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以下为主要内容:5.4.1通信网络建设加大农村通信基础设施投入,推进光纤、移动通信等网络覆盖,提高通信质量。5.4.2信息服务平台建设构建农村信息服务体系,提供政策、市场、技术等信息服务,助力农村经济发展。5.4.3信息化应用推广深入推进农村电子商务、远程教育、智慧农业等信息化应用,提高农村地区信息化水平。第6章农村公共服务6.1教育与文化建设6.1.1基础教育加强农村幼儿园、小学、初中等基础教育设施建设,提高农村教育质量。推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保证农村学生享受到公平、优质的教育资源。6.1.2职业教育开展农村职业教育,提高农民职业技能水平。针对农村产业发展需求,设置相关专业,为农村培养实用型人才。6.1.3文化建设加强农村公共文化设施建设,丰富农民精神文化生活。传承和弘扬农村优秀传统文化,推动农村文化事业发展。6.2医疗卫生服务6.2.1基本医疗完善农村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提高农村医疗服务水平。加强村卫生室、乡镇卫生院建设,保证农民就医需求得到满足。6.2.2公共卫生加强农村公共卫生服务,做好疫苗接种、健康教育、疾病预防等工作。提高农民健康意识,降低农村疾病发生率。6.2.3医疗保障完善农村医疗保障制度,提高农民医疗保障水平。加大医疗救助力度,减轻贫困家庭医疗负担。6.3社会保障与救助6.3.1养老保障建立和完善农村养老保险制度,提高农村养老保障水平。鼓励和支持农民参加养老保险,保证农村老年人基本生活得到保障。6.3.2最低生活保障完善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保证贫困家庭基本生活得到保障。加强最低生活保障对象的动态管理,实现应保尽保。6.3.3特殊群体救助关注农村特殊群体,做好残疾人、孤儿、留守儿童等救助工作。加强关爱服务,提高特殊群体生活质量。6.4公共安全管理6.4.1社会治安加强农村社会治安管理,严厉打击违法犯罪活动。提高农村治安防控能力,维护农村社会稳定。6.4.2食品药品安全加强农村食品药品监管,保证农民饮食用药安全。加大执法力度,严厉打击制售假冒伪劣食品药品行为。6.4.3安全生产强化农村安全生产管理,预防和减少安全。加强安全生产宣传和教育,提高农民安全生产意识。6.4.4环境保护加强农村环境保护,改善农村生态环境。加大污染防治力度,提高农村环境质量,保障农民生态福祉。第7章农村基层组织建设7.1组织建设农村基层组织是在农村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加强农村组织建设,是推进新三农村建设的重要保证。本章从以下几个方面阐述农村组织建设:7.1.1完善组织设置:根据农村实际情况,合理设置组织,保证的组织覆盖面。7.1.2加强组织领导班子建设:选优配强组织领导班子,提高领导水平和组织协调能力。7.1.3健全内民主制度:推进内民主,保障员民主权利,发挥员在组织建设中的主体作用。7.1.4严格的组织生活:加强员教育管理,规范的组织生活,提高员素质。7.2村民自治组织建设村民自治组织是农村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对于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以下是村民自治组织建设的主要内容:7.2.1完善村民自治制度:建立健全村民会议、村民代表会议、村民小组会议等自治组织,保障村民民主权利。7.2.2加强村民自治组织领导班子建设:选优配强村民自治组织领导班子,提高其领导能力和服务水平。7.2.3推进村务公开:加强村务监督,提高村务公开透明度,促进村民自治组织健康发展。7.2.4健全村民自治组织功能:加强村民自治组织在经济发展、社会事业、民生保障等方面的作用,提升村民自治水平。7.3社会组织培育与发展社会组织是农村基层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以下是社会组织培育与发展的主要措施:7.3.1支持社会组织发展:鼓励农村社会组织参与农村公益事业和民生保障,为其发展提供政策支持和资源保障。7.3.2加强社会组织能力建设:提升社会组织内部治理水平,加强人才培训和项目管理,提高社会组织服务能力。7.3.3促进社会组织合作与交流:加强社会组织间的合作与交流,共享资源,发挥社会组织整体优势。7.3.4完善社会组织监管体系:建立健全社会组织监管制度,规范社会组织行为,保障社会组织健康发展。7.4员干部培训与教育提高农村员干部素质,是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关键。以下是员干部培训与教育的主要内容:7.4.1加强员干部思想政治建设:深入开展理论学习和风廉政教育,提高员干部思想政治觉悟。7.4.2开展业务能力培训:针对农村工作实际,开展政策法规、实用技术、管理知识等方面的培训,提高员干部业务能力。7.4.3推进风廉政建设:加强风廉政教育,严肃查处违纪违法行为,营造风清气正的农村基层政治生态。7.4.4创新教育培训方式:结合农村实际,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开展多样化、个性化的教育培训,提高教育培训效果。第8章农村精神文明建设8.1乡风文明建设8.1.1传承优良乡风弘扬传统文化,培育乡村道德观念;倡导文明礼仪,树立乡村新风尚。8.1.2加强乡村道德教育开展道德讲座,提高村民道德素养;推广乡村道德模范,发挥典型引领作用。8.1.3改进乡村治理加强基层组织建设,提升乡村治理能力;推进乡村法治建设,维护乡村社会稳定。8.2农民素质提升8.2.1文化教育发展农村教育事业,提高农民文化水平;开展农民职业技能培训,提升农民就业能力。8.2.2健康教育加强农民健康知识普及,提高农民健康素养;改善农村卫生条件,保障农民身心健康。8.2.3精神文明教育开展精神文明教育,提高农民道德观念;引导农民树立正确价值观,培养积极向上的心态。8.3文化传承与创新8.3.1传统文化保护与传承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弘扬乡村传统文化;支持乡村特色文化产业,促进乡村文化繁荣。8.3.2文化创新与发展鼓励农民创作,培育乡村文化人才;推动乡村文化与现代科技融合,创新发展乡村文化。8.4精神文明创建活动8.4.1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组织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满足农民精神文化生活需求;推广文明家庭、文明村组等创建活动,提升乡村文明程度。8.4.2举办特色文化活动依托乡村特色资源,举办各类文化节庆活动;激发农民文化创造力,展现乡村文化魅力。8.4.3建立健全精神文明创建机制完善创建活动组织体系,保证活动有序开展;强化激励机制,鼓励农民积极参与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第9章农村法治建设9.1法律法规普及与宣传农村法治建设的基础在于法律法规的普及与宣传。为提高农村居民的法律意识,本章着重阐述以下内容:一是我国农村常用法律法规的普及,包括土地管理法、农村土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