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互联网安全防护作业指导书_第1页
工业互联网安全防护作业指导书_第2页
工业互联网安全防护作业指导书_第3页
工业互联网安全防护作业指导书_第4页
工业互联网安全防护作业指导书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工业互联网安全防护作业指导书TOC\o"1-2"\h\u28758第1章工业互联网安全概述 4158831.1工业互联网发展背景 410721.2工业互联网安全的重要性 472711.3工业互联网安全面临的挑战 427262第2章工业互联网安全体系架构 5307032.1工业互联网安全框架 5298702.1.1安全目标 5109292.1.2安全原则 5290802.1.3安全架构 5227832.1.4安全措施 5188512.2工业互联网安全防护技术体系 5126992.2.1边界防护技术 51792.2.2网络安全技术 682842.2.3数据安全技术 6298882.2.4应用安全技术 638202.2.5安全态势感知技术 697462.3工业互联网安全管理体系 6277922.3.1安全政策与法规 6323732.3.2安全组织与管理 6156422.3.3安全风险管理 6304292.3.4安全运维管理 6124012.3.5安全培训与宣传教育 614159第3章工业网络防护技术 639253.1网络边界防护 7274133.1.1防火墙部署 7284883.1.2VPN技术应用 749953.1.3端口安全 7283593.2网络隔离技术 7137733.2.1网络划分 710753.2.2专用网络技术 7258033.2.3安全隔离网关 7320273.3网络入侵检测与防御 7280563.3.1入侵检测系统(IDS) 7309203.3.2入侵防御系统(IPS) 8262243.3.3入侵检测与防御策略 8164443.3.4安全运维 86462第4章工控系统安全防护技术 8120274.1工控系统概述 8203924.2工控系统安全风险分析 8151994.3工控系统安全防护措施 929875第5章工业数据安全防护技术 9251545.1工业数据安全概述 9246115.1.1工业数据特点 964675.1.2工业数据安全风险 105855.1.3工业数据安全防护要求 10173995.2数据加密与解密技术 1068815.2.1对称加密技术 10193835.2.2非对称加密技术 10153965.2.3混合加密技术 10140775.3数据完整性保护与验证 1190305.3.1数字签名技术 11175025.3.2摘要算法 11312145.3.3完整性校验 11283265.4数据隐私保护技术 11287845.4.1匿名化技术 11109275.4.2数据脱敏技术 11242695.4.3差分隐私技术 1129908第6章工业互联网平台安全防护技术 11191446.1工业互联网平台安全风险分析 11131196.1.1网络风险 11254906.1.2系统风险 12233916.1.3数据风险 12183916.1.4应用风险 12318116.1.5硬件风险 12207886.2工业互联网平台安全防护策略 1273516.2.1网络安全防护 12144286.2.2系统安全防护 1249446.2.3数据安全防护 12162526.2.4应用安全防护 12286196.2.5硬件安全防护 12155156.3工业互联网平台安全监测与响应 1221506.3.1安全监测 13276496.3.2安全事件响应 1349056.3.3安全态势感知 13294316.3.4安全防护能力提升 1312845第7章工业互联网设备安全防护技术 13320877.1设备安全概述 13213507.2设备安全防护策略 13298917.2.1硬件设备防护 1319187.2.2软件安全防护 1316687.2.3通信安全防护 13206727.3设备固件安全防护 1454627.3.1固件安全更新 14128377.3.2固件签名验证 14242437.3.3固件安全审计 1418434第8章工业互联网应用安全防护技术 1459818.1应用安全概述 14161028.1.1工业互联网应用安全概念 1484938.1.2工业互联网应用安全的重要性 15252568.1.3工业互联网应用安全面临的威胁 15195748.2应用层安全防护策略 1537748.2.1身份认证 15270128.2.2访问控制 15210608.2.3数据加密 15212428.2.4安全审计 15280108.3应用程序安全防护 1582098.3.1程序漏洞防护 15151368.3.2安全编码 15261378.3.3应用程序加固 16289748.3.4安全更新与维护 1627297第9章工业互联网安全监测与态势感知 16297419.1安全监测技术 1619999.1.1入侵检测技术 1654849.1.2防火墙技术 16209879.1.3安全审计技术 16217299.2态势感知技术 1621199.2.1数据采集与处理 16111229.2.2威胁情报分析 1630879.2.3安全态势评估 16177379.3安全事件应急响应 1671949.3.1应急响应流程 1654099.3.2应急响应技术 17252929.3.3应急响应团队建设 17317389.3.4应急响应演练与改进 1725747第10章工业互联网安全防护体系建设与实施 17775710.1安全防护体系建设 17991810.1.1体系构建原则 173174610.1.2体系架构设计 171692410.1.3技术手段选择 171050810.1.4体系实施步骤 172654810.2安全防护策略实施 171325810.2.1安全策略制定 172049110.2.2安全设备部署 172858510.2.3安全防护策略配置 18457010.2.4安全防护策略更新与维护 181986510.3安全防护效果评估与优化 1879310.3.1安全防护效果评估方法 183105110.3.2评估指标体系构建 18814610.3.3安全防护优化策略 182697110.3.4持续改进与跟踪 18309410.4安全防护培训与意识提升 181685010.4.1培训内容与课程设置 181306210.4.2培训方式与方法 18912110.4.3安全意识提升策略 182121110.4.4培训效果评估与反馈 18第1章工业互联网安全概述1.1工业互联网发展背景工业互联网作为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的产物,是全球工业转型升级的重要驱动力量。我国制造业的快速发展,工业互联网在我国得到了广泛应用和推广。国家层面也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文件,以推动工业互联网的创新发展和产业应用。在此背景下,工业互联网已成为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新引擎,为工业经济发展注入了新活力。1.2工业互联网安全的重要性工业互联网安全是保障工业互联网健康发展的基石。其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保障工业生产安全。工业互联网安全关系到工业生产过程的稳定运行,一旦遭受网络攻击或数据泄露,可能导致生产线停工、产品质量下降,甚至引发安全。(2)保护企业核心资产。工业互联网涉及企业核心技术和商业秘密,保障其安全有助于防止企业知识产权被窃取,维护企业竞争优势。(3)维护国家经济安全。工业互联网是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其安全直接关系到国家经济运行的安全和稳定。(4)保护用户隐私。工业互联网涉及大量个人信息和敏感数据,保证其安全有助于维护用户隐私权益。1.3工业互联网安全面临的挑战工业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其安全面临的挑战也日益严峻,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复杂多样的网络环境。工业互联网涉及多个行业和领域,网络环境复杂多样,给安全防护带来了较大难度。(2)传统安全手段难以适应。工业互联网具有高度互联、数据密集等特点,传统安全手段难以满足其安全需求。(3)安全漏洞和风险点多。工业互联网设备、系统、平台等方面存在众多安全漏洞,容易成为攻击者的目标。(4)安全人才短缺。工业互联网安全领域专业人才短缺,导致企业在应对网络安全事件时力不从心。(5)法律法规和标准体系不健全。我国工业互联网安全法律法规和标准体系尚不完善,难以对工业互联网安全形成有效监管和保护。第2章工业互联网安全体系架构2.1工业互联网安全框架工业互联网安全框架旨在为工业互联网的安全防护提供系统性的指导和实践路径。本节将从以下几个方面阐述工业互联网安全框架:2.1.1安全目标保证工业互联网的数据安全、设备安全、网络安全、应用安全和控制安全。2.1.2安全原则遵循国家法律法规和行业规范,坚持预防为主、防控结合,强化安全风险识别和评估,实施分类分级防护。2.1.3安全架构工业互联网安全架构包括物理层、网络层、平台层和应用层,各层之间相互协同,形成全面的安全防护体系。2.1.4安全措施采取身份认证、访问控制、数据加密、安全审计等手段,保证工业互联网的各个层面得到有效保护。2.2工业互联网安全防护技术体系工业互联网安全防护技术体系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2.2.1边界防护技术采用防火墙、入侵检测系统(IDS)、入侵防御系统(IPS)等技术,对工业互联网的边界进行安全防护。2.2.2网络安全技术运用虚拟专用网络(VPN)、安全隔离、网络流量监测等技术,保障工业互联网网络通信安全。2.2.3数据安全技术采用数据加密、数据脱敏、安全存储等技术,保证工业互联网数据在传输、存储和使用过程中的安全。2.2.4应用安全技术针对工业互联网应用的安全需求,采取应用层防火墙、安全编程、应用安全审计等技术,保障应用层安全。2.2.5安全态势感知技术通过收集、分析和处理工业互联网安全相关信息,实时监测网络安全态势,提前发觉并防范安全风险。2.3工业互联网安全管理体系工业互联网安全管理体系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2.3.1安全政策与法规制定和完善工业互联网安全政策,建立健全安全法规体系,为工业互联网安全提供法制保障。2.3.2安全组织与管理建立健全安全组织架构,明确各级安全管理职责,加强对工业互联网安全工作的组织领导。2.3.3安全风险管理开展安全风险评估,制定安全风险应对措施,保证工业互联网安全风险处于可控范围内。2.3.4安全运维管理加强安全运维队伍建设,建立健全安全运维管理制度,提高安全运维能力。2.3.5安全培训与宣传教育组织开展安全培训,提高从业人员的安全意识和技能,加强工业互联网安全宣传教育。第3章工业网络防护技术3.1网络边界防护3.1.1防火墙部署在网络边界处部署防火墙,对进出工业网络的数据流进行监控和控制,以阻止未经授权的访问和潜在的网络攻击。防火墙策略应包括以下要点:设置合理的访问控制规则,只允许必要的业务流量通过;禁止或限制不必要的网络服务和端口;定期更新防火墙规则,以应对新型网络威胁。3.1.2VPN技术应用采用虚拟专用网络(VPN)技术,为远程访问和跨地域网络互联提供安全通道。保证数据传输过程中加密,防止数据泄露。3.1.3端口安全对工业网络中的设备端口进行安全设置,包括:禁用不必要的服务和端口;对重要端口实施访问控制;定期检查端口状态,防止未授权设备接入。3.2网络隔离技术3.2.1网络划分根据工业网络的不同业务需求,将网络划分为多个安全域,实现安全域之间的隔离,降低安全风险。3.2.2专用网络技术采用专用网络技术,如工业以太网、工业无线网络等,实现工业网络与外部网络的有效隔离。3.2.3安全隔离网关部署安全隔离网关,对工业网络内部的数据流进行监控和控制,防止网络攻击在内部扩散。3.3网络入侵检测与防御3.3.1入侵检测系统(IDS)部署入侵检测系统,实时监控工业网络中的数据流量,识别并报告潜在的攻击行为。3.3.2入侵防御系统(IPS)部署入侵防御系统,对检测到的恶意流量进行自动阻断,保护工业网络免受攻击。3.3.3入侵检测与防御策略制定合理的入侵检测与防御策略,包括:定期更新入侵检测和防御规则,以应对新型攻击手法;对重要系统和设备实施重点监控;建立应急响应机制,对安全事件进行快速处置。3.3.4安全运维加强对网络入侵检测与防御系统的运维管理,保证系统稳定运行,提高工业网络的安全防护能力。第4章工控系统安全防护技术4.1工控系统概述工业控制系统(IndustrialControlSystem,简称ICS)是广泛应用于工业生产过程的自动化控制系统,包括监控、数据采集、过程控制等功能。工控系统主要包括分布式控制系统(DCS)、可编程逻辑控制器(PLC)、监控与数据采集系统(SCADA)等。工业互联网的发展,工控系统逐渐与信息网络融合,使得工业生产过程更加智能化、高效化。但是这也使得工控系统面临更为严峻的安全挑战。4.2工控系统安全风险分析工控系统安全风险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网络风险:工控系统与信息网络融合,容易受到来自互联网的攻击,如病毒、木马、黑客攻击等。(2)设备风险:工控设备可能存在硬件故障、软件漏洞等问题,导致控制系统失效。(3)配置风险:工控系统的配置错误或不当,可能导致系统运行不稳定,甚至引发安全。(4)操作风险:操作人员的不当操作或恶意操作,可能对工控系统造成损害。(5)数据风险:工控系统中传输的数据可能被窃取、篡改或破坏,影响工业生产的正常进行。4.3工控系统安全防护措施针对上述安全风险,工控系统安全防护措施主要包括以下几点:(1)网络安全防护:采用防火墙、入侵检测系统(IDS)、入侵防御系统(IPS)等技术手段,对工控系统网络进行安全防护。(2)设备安全防护:定期对工控设备进行安全检查和维护,修复硬件故障和软件漏洞,保证设备安全可靠。(3)配置安全防护:合理配置工控系统,遵循最佳实践,防止配置错误引发安全风险。(4)操作安全防护:加强操作人员的安全培训,规范操作流程,防止不当操作或恶意操作。(5)数据安全防护:采用加密、认证等技术手段,保护工控系统中传输的数据,防止数据被窃取、篡改或破坏。(6)物理安全防护:加强对工控系统所在环境的物理安全防护,如设置门禁、监控等,防止非法人员接触关键设备。(7)安全监控与审计:建立工控系统安全监控与审计制度,实时监测系统运行状态,发觉异常情况及时处理。(8)应急预案与演练:制定工控系统安全应急预案,定期组织应急演练,提高应对突发安全事件的能力。第5章工业数据安全防护技术5.1工业数据安全概述工业数据作为工业互联网的核心要素,其安全性对整个工业互联网系统的稳定运行。本节将从工业数据的特点、安全风险以及安全防护要求等方面对工业数据安全进行概述。5.1.1工业数据特点(1)多样性:工业数据涵盖了设备数据、生产数据、管理数据等多种类型,形式包括结构化数据、半结构化数据和非结构化数据。(2)实时性:工业数据具有高实时性,对实时性要求较高的场景,如生产控制、设备监控等,对数据传输和处理速度有很高的要求。(3)海量性:工业互联网中设备数量庞大,产生的数据量巨大,需要高效的数据处理和分析技术。(4)价值密度:工业数据中蕴含着丰富的信息,具有较高的价值密度。5.1.2工业数据安全风险(1)数据泄露:工业数据在传输、存储和使用过程中,可能遭受恶意攻击,导致数据泄露。(2)数据篡改:数据在传输过程中可能被篡改,影响数据的完整性和可用性。(3)数据丢失:数据存储设备故障、自然灾害等原因可能导致数据丢失。(4)隐私泄露:工业数据中可能包含个人隐私和商业秘密,需采取相应技术手段进行保护。5.1.3工业数据安全防护要求(1)保密性:保证数据在传输、存储和使用过程中不被非法获取。(2)完整性:保证数据在传输、存储和处理过程中不被篡改和破坏。(3)可用性:保证数据在需要时能够及时、准确地提供。(4)隐私保护:对含有个人隐私和商业秘密的数据进行保护,防止泄露。5.2数据加密与解密技术数据加密与解密技术是保护工业数据安全的关键技术之一。通过对数据进行加密处理,即使数据在传输过程中被非法获取,也无法解析出原始数据内容。5.2.1对称加密技术对称加密技术是指加密和解密使用相同密钥的加密方法。常见的对称加密算法包括AES、DES、3DES等。5.2.2非对称加密技术非对称加密技术是指加密和解密使用不同密钥的加密方法。常见的非对称加密算法包括RSA、ECC等。5.2.3混合加密技术混合加密技术是将对称加密和非对称加密技术相结合的加密方法。它利用对称加密技术的速度快、安全性高的特点,以及非对称加密技术的密钥分发和管理方便的优势。5.3数据完整性保护与验证数据完整性保护与验证旨在保证数据在传输、存储和处理过程中不被篡改和破坏。5.3.1数字签名技术数字签名技术是一种用于验证数据完整性和身份认证的技术。它通过对数据进行哈希运算,一段唯一的数据摘要,再对数据摘要进行签名,验证数据在传输过程中是否被篡改。5.3.2摘要算法摘要算法是将任意长度的数据转换为固定长度摘要的算法。常见的摘要算法包括MD5、SHA1、SHA256等。5.3.3完整性校验完整性校验是在数据传输过程中对数据进行校验,保证数据在传输过程中未被篡改。常用的完整性校验方法包括循环冗余校验(CRC)和校验和等。5.4数据隐私保护技术数据隐私保护技术针对工业数据中的个人隐私和商业秘密进行保护,防止泄露。5.4.1匿名化技术匿名化技术通过对原始数据进行处理,去除其中的个人隐私信息,使得数据在不泄露个人隐私的前提下,仍具有研究和分析价值。5.4.2数据脱敏技术数据脱敏技术是指对敏感数据进行替换、加密等处理,使得数据在不影响实际用途的情况下,无法识别出敏感信息。5.4.3差分隐私技术差分隐私技术通过添加噪声,使得数据在保证个体隐私的前提下,仍具有一定的可用性。该技术可在数据分析和挖掘过程中保护个人隐私。第6章工业互联网平台安全防护技术6.1工业互联网平台安全风险分析6.1.1网络风险工业互联网平台在信息传输过程中可能遭受网络攻击,如DDoS攻击、网络嗅探等,导致数据泄露、服务中断等安全风险。6.1.2系统风险工业互联网平台可能存在系统漏洞,如操作系统、数据库和应用系统的漏洞,易被黑客利用进行非法入侵。6.1.3数据风险工业互联网平台涉及大量工业数据,存在数据泄露、篡改、丢失等风险,对企业和国家安全造成威胁。6.1.4应用风险工业互联网平台中的应用系统可能存在安全漏洞,被恶意攻击者利用,影响平台正常运行。6.1.5硬件风险工业互联网平台涉及的硬件设备可能存在安全缺陷,如传感器、控制器等,易受到物理攻击和电磁干扰。6.2工业互联网平台安全防护策略6.2.1网络安全防护采取防火墙、入侵检测系统、安全审计等措施,防止网络攻击,保障数据传输安全。6.2.2系统安全防护定期对操作系统、数据库和应用系统进行安全更新和漏洞修复,提高系统安全性。6.2.3数据安全防护采用加密技术、访问控制、数据备份等措施,保证数据安全。6.2.4应用安全防护对工业互联网平台中的应用系统进行安全加固,防范恶意代码和攻击行为。6.2.5硬件安全防护加强对硬件设备的安全管理,采用物理防护、电磁防护等措施,降低硬件风险。6.3工业互联网平台安全监测与响应6.3.1安全监测构建全面的安全监测体系,对网络、系统、数据和应用进行实时监测,发觉异常情况及时报警。6.3.2安全事件响应制定安全事件应急响应预案,明确响应流程和责任人,保证在发生安全事件时迅速采取措施,降低损失。6.3.3安全态势感知通过收集、分析和评估安全信息,掌握工业互联网平台的安全态势,为安全防护提供决策支持。6.3.4安全防护能力提升定期对安全防护技术进行评估和改进,提高工业互联网平台的安全防护能力。第7章工业互联网设备安全防护技术7.1设备安全概述工业互联网作为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的产物,其设备安全。本章主要从设备安全的角度出发,分析工业互联网设备的安全风险,提出相应的防护措施。工业互联网设备安全主要包括硬件设备安全、软件安全以及通信安全等方面。7.2设备安全防护策略7.2.1硬件设备防护(1)物理防护:对工业互联网设备进行物理防护,包括对设备进行封闭、加锁、安装防盗报警装置等措施,防止设备被非法接触、篡改或破坏。(2)硬件安全模块:在设备中集成硬件安全模块,如安全芯片、可信计算模块等,用于存储密钥、证书等敏感信息,提高设备的安全性。7.2.2软件安全防护(1)系统安全:采用安全的操作系统,定期更新系统补丁,关闭不必要的服务和端口,降低系统安全风险。(2)应用程序安全:对应用程序进行安全审查,保证其遵循安全编码规范,避免潜在的安全漏洞。7.2.3通信安全防护(1)加密传输:采用加密算法对工业互联网设备之间的通信数据进行加密,防止数据在传输过程中被窃取、篡改。(2)访问控制:对设备的远程访问进行严格的身份认证和权限控制,保证授权用户才能访问设备。7.3设备固件安全防护7.3.1固件安全更新(1)定期更新固件:设备制造商应定期发布固件更新,修复已知的安全漏洞。(2)安全更新机制:采用安全的固件更新机制,保证固件在更新过程中不被篡改。7.3.2固件签名验证(1)固件签名:设备制造商对固件进行数字签名,保证固件的完整性和真实性。(2)签名验证:设备在更新固件时,对固件签名进行验证,防止安装非官方固件。7.3.3固件安全审计对设备固件进行安全审计,发觉潜在的安全风险,并及时进行修复。同时建立固件安全审计制度,定期对固件进行审查。通过以上措施,提高工业互联网设备的安全防护能力,为我国工业互联网的健康发展提供有力保障。第8章工业互联网应用安全防护技术8.1应用安全概述工业互联网应用安全是保障工业互联网系统正常运行的关键环节,涉及工业控制系统、工业数据、工业APP等多个方面。本节主要介绍工业互联网应用安全的概念、重要性及面临的威胁。8.1.1工业互联网应用安全概念工业互联网应用安全是指采用一系列技术手段和管理措施,保证工业互联网系统中的应用层在数据传输、处理、存储等方面的安全性,防止各类安全威胁对系统造成损害。8.1.2工业互联网应用安全的重要性工业互联网应用安全直接关系到工业生产的安全、稳定和高效运行。一旦应用层安全出现问题,可能导致生产、经济损失、数据泄露等严重后果。8.1.3工业互联网应用安全面临的威胁工业互联网应用安全面临的威胁主要包括:恶意代码攻击、网络入侵、数据泄露、应用程序漏洞等。8.2应用层安全防护策略应用层安全防护策略主要包括身份认证、访问控制、数据加密、安全审计等技术手段,以下分别进行介绍。8.2.1身份认证身份认证是保证工业互联网应用安全的第一道防线,主要包括密码认证、数字证书认证、生物识别等技术。8.2.2访问控制访问控制是对工业互联网应用中的用户和资源进行权限管理,保证合法用户才能访问相应的资源。主要包括自主访问控制、强制访问控制、基于角色的访问控制等。8.2.3数据加密数据加密是保护工业互联网应用数据安全的有效手段,主要包括对称加密、非对称加密和混合加密等技术。8.2.4安全审计安全审计是对工业互联网应用系统的安全状态进行实时监控、分析和评估,以便及时发觉并处理安全事件。8.3应用程序安全防护应用程序安全防护主要针对工业互联网应用中的软件系统,包括操作系统、数据库、中间件、工业APP等,以下是常见的安全防护措施。8.3.1程序漏洞防护定期对工业互联网应用程序进行安全漏洞扫描和风险评估,及时发觉并修复漏洞。8.3.2安全编码在软件开发过程中,遵循安全编码规范,减少安全漏洞的产生。8.3.3应用程序加固对工业互联网应用程序进行加固处理,提高其抗攻击能力。8.3.4安全更新与维护及时更新工业互联网应用程序,保证其安全功能与业务需求相适应。同时加强对应用程序的日常维护,保证其稳定运行。第9章工业互联网安全监测与态势感知9.1安全监测技术9.1.1入侵检测技术本节主要介绍工业互联网环境下入侵检测技术的原理、方法及其应用。包括基于特征的入侵检测、异常检测以及协议分析等。9.1.2防火墙技术分析工业互联网场景下的防火墙技术,包括包过滤、状态检测和应用层防火墙等,探讨其安全防护效果和适用场景。9.1.3安全审计技术介绍工业互联网安全审计技术的原理和实现方法,如日志审计、流量审计等,以提高安全监测能力。9.2态势感知技术9.2.1数据采集与处理详细阐述工业互联网态势感知过程中的数据采集、预处理和清洗等环节,为态势感知提供高质量的数据支撑。9.2.2威胁情报分析分析工业互联网威胁情报的获取、整合和分析方法,提高对潜在威胁的发觉和识别能力。9.2.3安全态势评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