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讲 正确运用常见的修辞手法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精讲课堂(新高考)_第1页
第4讲 正确运用常见的修辞手法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精讲课堂(新高考)_第2页
第4讲 正确运用常见的修辞手法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精讲课堂(新高考)_第3页
第4讲 正确运用常见的修辞手法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精讲课堂(新高考)_第4页
第4讲 正确运用常见的修辞手法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精讲课堂(新高考)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语言文字运用第四讲正确运用常见的修辞手法2025高考一轮复习正确运用常见的修辞手法解码高考1.考查频率高。修辞手法是高考热点,几乎每年都会考查修辞手法。2.题型不稳定。高考试题多是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考查考生对修辞手法的辨析、判断、理解和正确运用的能力。以前多是客观题的形式,主要包括准确判断修辞手法的类型,要求选出修辞手法运用相同或不同的一项。近几年多是主观题的形式,要求分析修辞手法的构成、表达效果,或是与仿用句式、变换句式、扩展语句等综合起来考查。考点解读重要说明二、复习任务1.了解常用的九种修辞手法2.能辨析不同的修辞手法。3.领会它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构成、表达效果。突破点二赏析修辞句子的表达效果突破点二赏析修辞句子的表达效果突破点一辨析修辞手法必备知识九种常见修辞手法必备知识九种常见修辞手法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反复、设问、反问。(1)比喻的定义:比喻就是“打比方”,即抓住两种不同性质的事物的相似点,用一事物比作另一事物的一种修辞手法。1.比喻:打比方

(2)比喻的特点:

①抓住两种不同性质的事物的相似点,用甲事物喻乙事物。

②比喻的结构※:一般由本体(被比喻的事物)、喻体(用来比喻的事物)和比喻词(联系本体和喻体的词语,比喻关系的标志)三部分组成。

(本体+比喻词+喻体)

③构成比喻的关键:(甲和乙)本体和喻体必须是本质不同的事物,本体、喻体之间必须有相似点,否则不能构成比喻。(本体和喻体必须是不同类的事物。)

(3)比喻的分类:分类释义例句明喻本体、喻体和比喻词都出现的比喻。典型形式是“甲像乙”,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用比喻词“像”“似”“仿佛”“犹如”等连接。

①收获的庄稼堆成垛(本体),像(喻词)稳稳矗立的小山(喻体)。②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zzd>叶子出水很高</zzd>,<zzd>像亭亭的舞女的裙</zzd>。——(朱自清《荷塘月色》)暗喻又叫隐喻,只出现本体和喻体,中间没有比喻词。常用“是”“成了”“变成”“成为”“等于”等连接。①石头就是书。你们看,这石头一层一层的,不就像一册厚厚的书吗?②那河畔的<zzd>金柳</zzd>,<zzd>是夕阳中的新娘</zzd>。(徐志摩《再别康桥》)分类释义例句借喻

甲代乙,不出现本体,直接叙述喻体。但它不同于借代,借代取两事物的相关点,借喻取两事物的相似点。①“闭塞眼睛捉麻雀”,“瞎子摸鱼”,粗枝大叶,夸夸其谈,满足于一知半解,这种极坏的作风……还在我党许多同志中继续存在着。②我似乎打了一个寒噤;我就知道,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zzd>厚障壁</zzd>了。(鲁迅《故乡》)博喻

连用几个比喻,从不同角度,运用不同的相似点对同一本体进行描述。①瞧,那一群骑自行车翩翩而来的身着风衣的少女,是红蝴蝶,是绿鹦鹉,还是蓝孔雀?②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zzd>正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zzd>朱自清《荷塘月色》)

(3)比喻的分类:①对事物的特征进行描绘和渲染,使事物生动形象、具体可感,引发读者联想和想象,给人以鲜明深刻的印象,使语言文采斐然,富有感染力。②用浅显易见的事物对深奥的道理加以描述,使语言生动形象,还可以使深刻的、抽象的道理浅显、具体地表达出来。(4)比喻的作用:或化平淡为生动,或化深奥为浅显,或化抽象为具体,或化冗长为简洁。

(1)比拟的定义:是把甲事物当作乙事物来写的一种修辞手法。2.比拟:变个脸

(2)比拟的特点:

①根据想象把物当作人,把抽象的概念当作人或物,或者把人当作物,把甲物当作乙物来描写。②形式:事物“人化”,或人“物化”,或甲物“乙物化”。③构成比喻的关键:(甲和乙)本体和喻体必须是本质不同的事物,本体、喻体之间必须有相似点,否则不能构成比喻。(本体和喻体必须是不同类的事物。)分类释义例句拟人①把物当人来写:把物当作人来写,赋予物以人的情感、意志、动作等,让无生命的事物好像有生命一样能活动,让有生命的事物好像人一样有思维和情感。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zzd>招摇</zzd>。(徐志摩《再别康桥》)拟物②把人当物写。③把甲物当乙物写(或把此物(甲物)当作彼物(乙物)来写)②把人当物写。如:他毕业之后就主动申请去偏远地区支教,立志扎根在小山村,为当地的孩子走出大山贡献自己的力量。(运用“扎根”一词,将人拟作一棵树,扎根在小村)③把甲物当乙物写。如:一条蜿蜒的小溪顺着山间小路爬进了山谷。(将小溪拟作蛇一类的爬行动物)

(3)比拟的分类:

(4)比拟的作用:能生动形象地描写事物,可使读者不仅对所表达的事物产生鲜明的印象,而且可使读者感受到作者对该事物的强烈的感情,从而引起共鸣。

(1)借代的定义:借代是用相关的事物来代替所要表述的事物的修辞手法

(2)比拟的特点:

①不直接说出所要说的人或事物的名字或名称,而借用和该人或事物密切相关的事物的名称来代替。3、借代:作代表

(3)借代的分类:

分类例句①特征代本体<zzd>红眼睛</zzd>原知道他家里只有一个老娘……大胡子凶神恶煞地吼叫着。②材料代本体<zzd>木</zzd>受绳则直,<zzd>金</zzd>就砺则利。③标志代本体谁料竟会落在“<zzd>三道头</zzd>”之类的手里呢,这岂不冤枉!④人名代著作我们要多读点<zzd>鲁迅</zzd>。⑤绰号代本人<zzd>芦柴棒</zzd>,去烧火!⑥专名代泛称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zzd>哈姆莱特</zzd>。⑦具体代抽象不拿群众<zzd>一针一线</zzd>。⑧部分代整体吟罢<zzd>低眉</zzd>无写处,月光如水照缁衣。

(4)借代的作用:以简代繁,以实代虚,以奇代凡,以事代情,可以引人联想,使表达收到形象突出、特点鲜明、具体生动的效果。(1)夸张的定义:夸张是为达到某种表达效果,故意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加以扩大、缩小或超前描述的修辞手法。(2)夸张的特点:对事物的某方面的特征加以合情合理的渲染,使人感到虽不真实,却胜似真实。因此,使用时不能失去现实的基础和根据,不能漫天浮夸,要给人以真实感。4、夸张:说大话

(3)夸张的种类:分类释义例句扩大夸张故意把一般事物往大(多、快、高、长、强……)处说。亦余心之所善兮,虽<zzd>九死</zzd>其犹未悔。(屈原《离骚》)缩小夸张故意把一般事物往小(少、慢、矮、短、弱……)处说。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zzd>泥丸</zzd>。(毛泽东《七律·长征》)超前夸张在两件事之间,故意把后出现的事说成是先出现的,或是同时出现的。<zzd>未饮心先醉</zzd>,眼中流血,心内成灰。(王实甫《西厢记·长亭送别》)

(4)夸张的作用:有利于突出事物的本质和特征,鲜明地表现出作者对事物的感情态度,增强语言的生动性。(1)对偶的定义:对偶是用字数相等、结构相同或基本相同的两个短语或句子来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意思的修辞手法。(2)对偶的特点:严格的对偶要求字数相等、结构相同、互相对应的部分词性一致、平仄协调、实虚相对。

现代诗文中对偶运用相当宽松,只要字数相等、结构相同、声韵大体协调即可。5、对偶:比翼齐飞,共结连理

(3)对偶的种类:种类释义例句按内容正对上下句从两个角度、两个侧面说明同一事理,表示相似、相关的关系。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反对上下句表示一般的相反关系或矛盾对立关系。

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欧阳修《伶官传序》)串对上下句意义上具有承接、递进、因果、假设、条件等关系的对偶形式,也叫“流水对”。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杜甫《奉赠书左丞丈二十二韵》)种类释义例句按形式工对就是字数、词性、结构、平仄、用字等均按对仗要求。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宽对就是基本符合对仗要求,但某些方面稍有出入,也就是形式要求稍宽松一点。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按结构成分对偶句中的某些成分构成对偶关系。山水本无知,蝶雁亦无情;但它们对待人类最公平,一视同仁,既不因达官显贵而呈欢卖笑,也不因山野渔樵而吝啬丽彩。句子对偶句子构成对偶关系。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

(3)对偶的种类:(1)排比的定义:是由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同或相似、内容相关、语气一致的短语或句子排列在一起,用来增强语势、强调内容、加深感情的修辞手法。(2)排比的特点:排比语句通常节奏感强,生动有力。6、排比:同声相应,同气相求①形式整齐,结构对称,会产生一种语言均衡的美感。②词句凝练概括,富有表现力,能够把相关事物间的关系表现得集中鲜明;使对立事物对比强烈、褒贬分明。③节奏鲜明,音韵和谐,读来朗朗上口,便于传诵记忆。

(4)对偶的作用:分类释义例句成分排比延安的歌声,是黑夜的火把,雪天的煤炭,大旱的甘霖。句子排比分句排比<zzd>他们的品质是那样的纯洁和高尚,他们的意志是那样的坚韧和刚强,他们的气质是那样的淳朴和谦逊,他们的胸怀是那样的美丽和宽广!</zzd>(魏巍《谁是最可爱的人》)单句排比八路军穿草鞋,把日本军队赶下海;解放军穿草鞋,把蒋家王朝踢下台;如今八连穿草鞋,把香风毒雾脚下踩。复句排比如果我们能够研制出一种类似鹰眼的搜索、观测技术系统,就能够扩大飞行员的视野,提高他们的视敏度。如果能研制出具有鹰眼视觉原理的“电子鹰眼”,就有可能将其应用于控制远程激光制导武器的发射。如果能给导弹装上小巧的“鹰眼系统”,那么它就可以像雄鹰一样,自动寻找、识别、追踪目标,做到百发百中。

(3)排比的分类:

(4)排比的作用:增强语势,渲染气氛,强调内容,强化感情。7、反复:千言万语,一个声音(1)反复的定义:反复是为了强调某种意思,突出某种感情,而特意重复使用某些词语、句子或者段落的修辞手法。(2)反复的特点:重复使用的词语、句子或段落都是在凸显同一种感情或行为,使文章形式整齐而又回环起伏。种类例句连续反复<zzd>①①①①①①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鲁迅《记念刘和珍君》)②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间隔反复<zzd>①她含着笑/,洗着我们的衣服,/她含着笑/,提着菜篮到村边的结冰的池塘去,/她含着笑/,切着冰屑悉索的萝卜,/她含着笑/,用手掏着猪吃的麦糟,/她含着笑/,扇着炖肉的炉子的火,/她含着笑/,背了团箕到广场上去……(艾青《大堰河——我的保姆》)②好像失了东三省,党国倒愈像一个国,失了东三省谁也不响,党国倒愈像一个国。

(3)反复的分类:

(4)反复的作用:用于说理文章,起强调作用;写景抒情,感染力强;加强节奏感,增强旋律美。8、设问:自问自答(1)设问的定义:设问是为了引起别人注意,故意先提出问题,紧接着说出自己看法的修辞手法。(2)设问的特点:设问即明知故问、自问自答或只问不答,目的是强调问题,以引起人们注意,启发人们思考。分类①一问一答。如:是谁创造了人类世界?是我们劳动群众。②多问一答。如:啊,是谁,这么早就把那亲爱的令人心醉的乡音送到我的耳畔?是谁,这么早就用他那悦耳动听的音乐唤来了玫瑰色的黎明?是一个青年人。③连续问答。如:我们爱自己的祖国需要理由吗?不需要。我们为祖国强大奋发努力应该不应该?应该。祖国强大我们不自豪吗?自豪!

(3)设问的分类:(4)设问的作用:引起读者注意,启发读者思考;引出下文,使语段层次分明,结构紧凑;可以更好地展现人物的思想活动。9、反问:无疑而问(1)反问的定义:反问也叫反诘,是用疑问的形式表达确定的意思,以加强语气的修辞手法(2)设问的特点:①表面上看是疑问的形式,但实际上表达的是肯定的意思,答案就在问句之中。②反问的形式比一般的陈述句语气更加强烈,更能引起人们的深思。种类情况例句问而不答用肯定的形式表示否定四十多个青年的血,洋溢在我的周围,使我艰于呼吸视听,哪里还能有什么言语?(鲁迅《记念刘和珍君》)用否定的形式表示肯定①我难道没有应该受到责备的地方吗?②有些批评家说,中国的文人学士,尤其是诗人,都带着很浓厚的颓废的色彩,所以中国的诗文里,赞颂秋的文字的特别的多。但外国的诗人,又何尝不然?(郁达夫《故都的秋》)问而有答

敢于这样做的人,难道不是一个英雄吗?可以肯定说是一个英雄,一个大大的英雄。

(3)反问的分类:

(4)反问的作用:加强语气,增强表达效果,使语句具有无可辩驳的力量,能激发读者的感情,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突破点一辨析修辞手法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反复、设问、反问。知识梳理辨析修辞手法题,要求学生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准确判断修辞手法的类型。而修辞手法中比较难辨析的是比喻和比拟、借代与借喻、设问与反问等※。此类题大多以客观题的形式呈现,要求辨析出四个选项中与文段中画线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相同或不同的一项。※考点解读手法辨析比喻和比拟

反映事物间的关系不同。

比喻是以甲喻乙,两者有相似点,是相似关系,通过相似点使本体同喻体联系起来。比喻重在用浅近的形象的事物去说明深奥的抽象的事物。比拟即模拟,它是用乙事物具有的特性(包括称谓、动作等)写甲事物。以甲拟乙,两者融为一体,是交融关系。比拟重在用模拟的方法描述人或物的行为状态。

[例1]敌人已经成为瓮中之鳖,不好攻,暂且围着算了。(比喻)

【例2】月亮一露面,满天的星星惊散了。(比拟)/青蛙唱着恋歌,给荷塘增添了一道亮丽的风景。

例1以“被围着的敌人”比作翁中的“鳖”,有相似点;例2把“青蛙”模拟成“歌手”来描述,两者融为一体。所以,例1是比喻,例2是比拟。表达的结构方式不同。

比喻的本体和喻体一主一从,本体或出现或不出现,而喻体必须出现;比拟的本体和“拟体”彼此交融,成为一体,本体必须出现,“拟体”一般不出现。

[例3]曙色像一片翠蓝的水,流动在原野的尽头。/东西长安街成了喧腾的大海(比喻)

[例4]曙色流动在原野的尽头。/波浪一边歌唱,一边冲向高空,去迎接那雷声。(比拟)

例3出现了喻体“一片翠蓝的水”和比喻词“像”,例4只出现本体“曙色”和比拟词语“流动”。所以,例3是比喻,例4是比拟。借喻和借代相同点:

它们都用一事物代另一事物,事物本体不出现。

[例1]黑夜,静寂得像“死”一般的黑夜!但黎明的到来毕竟是无法抗拒的。

【例2】他端起杯子,有滋有味地品了一口“龙井”。(借代茶)

[例3]无丝竹之乱耳。(借代音乐)例1是借喻,只出现喻体“黑夜”;例2、3是借代,只出现借体“龙井”“丝竹”。不同点:(1)借喻的作用是“比喻”,虽然也有代替的作用,但总是喻中有代;

借代的作用是“称代”,即直接把借体称为本体,它只代不喻。

(2)构成借喻的基础是事物的相似性,即要求喻体和本体有某些方面的相似;

构成借代的基础是事物的关联性,即要求借体和本体有某种关系。

(3)借喻可以改为明喻或暗喻,借代则不能。

[例3]要扫除一切害人虫,全无敌。[例4]雷锋说:“大嫂,别问了,我叫解放军,就住在中国。”例3是借喻,“害人虫”是喻体,这一句子可改为明喻:要扫除一切像害虫一样的敌人。例4是借代,以“解放军”代“解放军中的一位战士”,这是借全体代部分。对偶和对比

对偶主要是从结构形式上说的,其基本特点是“对称”,它要求结构相称,字数相等;

对比是从意义上说的,其基本特点是“对立”,它要求意义相反或相对,而不管结构形式如何。[例1]赤道雕弓能射虎,椰林匕首敢屠龙。[例2]有的人骑在人民头上:“呵,我多伟大!”有的人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例1的结构对称,字数相等,是对偶;例2的意义相反,结构形式并不对称,是对比。

例2的对偶里的“反对”,就形式说是对偶,就意义说是对比,这是修辞手法的兼类现象。[例3]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例4]敌人害怕您静若悬剑,人民信赖您稳如磐石。手法辨析排比和对偶

排比是三个或三个以上语言单位,而对偶是两个语言单位。排比要求结构大体相似,字数要求不甚严格,而对偶必须对称。[例1]但见那——满树繁花,一街灯光,四海长风……上例破折号后是排比结构,如果将它改为“满树繁花,一街灯光”,或“一街灯光,四海长风”,就变成了对偶。

排比经常以同一词语作为彼此的提挈语,使排比互相衔接,给人以紧凑、密集之感;而典型的对偶句上下两句是不重字的。[例2]国家要独立,民族要解放,人民要革命,已成为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例3]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例2是排比,“要”是提挈语;例3是对偶,属于没有重字的典型的对偶句。第一步审明题干细读文段技法点拨辨析修辞手法“三步骤”审题干,明要求。细读文段,把握文段主要内容和画线句子的大意第二步结合语境明确手法结合语段的思想感情、意境和语言风格,根据具体的语言环境,明确画线句使用的修辞手法第三步分析对比,确定答案判定各选项使用的修辞手法,对比分析,确定答案,并从修辞手法的构成方面验证答案典例分析例1(2022·全国甲卷)下列选项中加点的词语和文中“槐蝉”所用修辞手法不同的一项是(3分)(

)

古代社会,槐树还是三公(太师、太傅、太保)宰辅之位的象征,并出现了一些由“槐”字构成的具有政治寓意的词,如槐岳(朝廷高官)、槐蝉(高官显贵)、槐第(三公的宅第)等。槐树因此也受到读书人的喜爱。A.

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B.

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C.

六军不发无奈何,宛转娥眉马前死。D.

心非木石岂无感,吞声踯躅不敢言。第一步:审明题干,细读文段题干要求选出各选项中,加点的词语和文中“槐蝉”所用修辞手法不同的一项。文段的大意是在古代社会,槐树是三公宰辅之位的象征(借代),受到读书人的喜爱。第二步:结合语境,确定手法①确定语段所用修辞手法:“槐蝉”是借代,代指高官显贵。②确定选项所用修辞手法:A.借代,用“管弦”代指音乐。B.借代,用“桑梓”代指家乡。C.借代,用“娥眉”代指杨贵妃。D.诗句中并没有使用借代手法。第三步:分析比对,确定答案D项没有使用借代手法,与语段所用修辞手法不一致。技法演示D(2023·辽宁联考)

下列句子中,与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所用修辞手法相同的一项是(

)

要想深刻认识中国文化,离不开考古。那一件件出土的文物,不只是见证历史的珍品,更是滋养中国文化的甘泉。A.这陋巷中的厨房,烹煮焦虑和苦涩,端出温暖和芬芳,实在令人难忘。B.那两个乘客中,靠窗的“汉服”目光柔和,旁边的“西装”满面笑容。C.“民亦劳止,汔可小康”,千百年来,小康一直是人民最朴素的愿望。D.年轻干部要争做拓荒牛,深入基层,提高实践能力,为群众解决问题。技法演示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本体是“文物”,喻体是“甘泉”。A.比拟,“烹煮焦虑和苦涩”,赋予厨房烹饪的东西以人的情感。B.借代,“汉服”“西装”,用两个人的着装代指两个人。C.引用,引用了古人的话“民亦劳止,汔可小康”。D.比喻,将“年轻的干部”比作“拓荒牛”,本体是“年轻干部”,喻体“牛”。与画线句使用的修辞手法相同。题干要求选出各选项中,与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所用修辞手法相同的一项。文段的大意是。考古出土的文物能带我们深刻认识中国文化。第一步:审明题干,细读文段第二步:结合语境,确定手法第三步:分析比对,确定答案D针对训练2.

(2023·江苏苏州模拟)下列与“翠眉蝉鬓生别离,一望不见心断绝”所使用的修辞手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B.

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C.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D.

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借代,代指美人A.对偶B.借代,代指音乐C.比喻,把古人和我的心感缘由比作符契那样的相合D.拟人和对偶B3.

(2023·江苏南京模拟)下列各项中,和画波浪线的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相同的一项是(

)

戏曲要遵循传统,但不能墨守成规。明珠蒙尘难放亮,酒香也怕巷子深。如何吸引更多人来看戏,让更多人爱看戏,已经成为戏曲传承的当务之急。A.

像我这样的家伙,匍匐于天地之间,有什么用处呢?B.

天地也!只合把清浊分辨,可怎生糊突了盗跖、颜渊?C.

正故国晚秋,天气初肃。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D.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C比喻当今我国戏曲发展受阻的情况A.反问。B.借代。盗跖、颜渊借代坏人、好人。盗跖是春秋时期和孔子同代的一个山大王,颜渊是孔子最贤能的弟子。C.比喻D.对偶和夸张4.

(2023·山东济宁模拟)下列各项中,和文中画线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相同的一项是(

)

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需要我们学习雷锋同志的崇高品格,需要社会上涌现出千千万万个雷锋,凝聚起推动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磅礴之力。A.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B.

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C.

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D.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雷锋”运用借代,以“雷锋”的名字代指有雷锋精神的人。A.比喻,将弹奏琵琶的声音比喻成大珠小珠掉落玉盘的声音。B.借代,“管弦”代指音乐C.夸张,“一夜飞度”是夸张描写。D.比喻,用“雪”比喻浪花。BA.东风便试新刀尺,万叶千花一手裁。

B.浮萍破处见山影,小艇归时闻草声。C.有情芍药含春泪,无力蔷薇卧晓枝。

D.唯有南风旧相识,偷开门户又翻书。5、下列诗句中,没有运用比拟的修辞手法的一项是(

)。技法演示题干要求选出各选项中下列诗句中,没有运用比拟的修辞手法的一项。A两句说“东风”拿起“刀尺”,裁剪出“万叶千花”,将“东风”拟人化。B上句着眼视觉,写“浮萍破处”,山影在水中显现出来;下句则着墨于听觉,以细微的草声衬托出环境的宁静。此项未使用比拟手法。C两句虽然写的是花,却赋予物态以人情,把“芍药”和“蔷薇”写得有生命,有感情。拟人化。D把“南风”写成一个老朋友,他偷偷地推开了门,闯了进来,还不停地翻着书。拟人化。第一步:审明题干,细读文段第二步:结合语境,确定手法第三步:分析比对,确定答案B突破点二赏析修辞句子的表达效果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反复、设问、反问。知识梳理根据表达效果的不同,九种修辞手法可以分为“生动形象类”和“增强语气类”。生动形象类: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增强语气类:对偶、排比、反复、设问、反问。这只是一个大致的划分,在某些特定语境下,一些修辞手法可能兼有上述两种表达效果。作者运用修辞手法,目的表达某种思想感情,表达对事物的认识,增强语言的感染力,等等。应该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领会修辞手法的构成和表达效果。考点解读第一步:明手法审清题干,明确要求赏析的修辞手法及内容第二步细分析根据语境,推敲赏析内容的句意与结构第三步赏效果结合修辞手法,赏析语句所用修辞手法的构成和表达效果赏析修辞手法“三步骤”技法点拨1.(2023·山西太原模拟)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获取信息的便捷化与舒适化,究竟是在发展我们的思维能力还是相反呢?听听“好声音”,看看肥皂剧,果真能代替反复默诵与咀嚼那些花朵般、金子般、火焰般、匕首与针刺般的言语、章节与名篇巨著吗?不,肤浅浏览是不可能取代深刻阅读的。心理学家、教育学家、语言学家与生理学家都已经判定,没有发达的语言系统,是不可能有深刻缜密的思想的。①设问(手法):先提问然后自己作答的形式(构成),有提醒注意、引导思考、强化表达效果的作用。(效果)②比喻(手法):连用四组比喻,把言语、章节与名篇巨著比作“花朵”“金子”“火焰”“匕首与针刺”,(构成)形象生动地表现了阅读经典作品给读者带来的丰富的感受和想象。(效果)典例分析技法演示第一步:明手法审清题干,明确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哪些修辞手法?并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第二步:细分析这两句先问后答,自问自答,运用设问的修辞手法,具有提醒读者注意,引发读者思考的作用。“那些花朵般、金子般、火焰般、匕首与针刺般的言语、章节与名篇巨著”,连用四组比喻,本体是“言语、章节与名篇巨著”,喻体是“花朵”“金子”“火焰”“匕首与针刺”,把言语、章节与名篇巨著比作“花朵”“金子”“火焰”“匕首与针刺”,从不同角度生动形象地展现了阅读经典作品给读者带来的丰富的感受和想象第三步:赏效果1、

(2023·黑龙江哈尔滨模拟)

比喻手法可化抽象为具体,使事物更清楚明白,使文章生动形象。请据此对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所用的比喻手法进行简要分析。我曾经在北方参观一个大院子,房屋整体很漂亮,却设计了徽派建筑特有的马头墙,给人一种不伦不类的感觉。城市是一个有机的生命体,不仅要看形态,还要看整体样式是否融合当地的社会经济、自然环境和历史人文,是否真正传承了传统文化的神韵。技法演示第一步:明手法题干已经明确“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要求对所用的比喻手法进行简要分析。第二步:细分析“城市是一个有机的生命体”运用暗喻手法,本体为“城市”,喻体为“有机的生命体”/,将人们较为熟悉的事物引入专业晦涩的建筑领域中进行说理,使建筑知识更加具体,从而说明城市的构建需要追求内外交融、整体和谐,城市改造牵一发而动全身,盲目开展将会破坏城市整体的美和神韵。该比喻句的本体为“城市”,喻体为“有机的生命体”(构成),语句说明城市的构建需要追求内外交融、整体和谐,城市改造牵一发而动全身,盲目开展将会破坏城市整体的美和神韵。(结合文本分析)语句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专业深奥的建筑知识变得具体可感,易于理解。(效果)第三步:赏效果针对训练2、

(2022·全国新高考Ⅰ卷)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设问和排比的修辞手法,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4分)失败在航天领域的研发过程中是在所难免的。栾恩杰从导弹研究的技术员到中国探月工程首任总指挥,经历过各种各样的失败,大到火箭里面的特殊装置出现问题,小到一个插头插错了,这些失败意味着什么?意味着多少个日夜的辛苦付之一炬,意味着接下来的工作更加艰苦卓绝,意味着你在世界的航天格局中可能突然之间换了赛道。栾恩杰认为:失败也是在给我们上课,当问题一一解决的时候,成功就在我们前面。①设问:一问一答,从多个角度回答了研发失败对栾恩杰等航天工作者产生的影响,引人思考。②排比:用三个“意味着”的语句,形式整齐,节奏感强,把失败带来的严重后果有层次地表达出来。首先分析设问。设问是先提出问题,之后作出回答。本题中,先问“这些失败意味着什么”,之后作出回答“意味着多少个日夜……突然之间换了赛道”。从内容来看,从多个角度回答了研发失败对栾恩杰等航天工作者产生的影响;从阅读效果来看,能引人注意,启发思考。接着分析排比。连续使用三个“意味着……”,构成排比。从表达内容来看,排比句有层次地表达了失败带来的严重后果;从句式结构来看,排比句句式整齐,节奏鲜明,强化了表达的情感。第一步:明手法题干已经明确“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设问和排比的修辞手法”,要求简要分析其构成和表达效果第二步:细分析第三步:赏效果1

(2021·全国新高考Ⅰ卷)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使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构成和表达效果。(5分)

传统文化展现传统节日,传统节日传承传统文化。剪纸灯谜,描绘城乡风物;秧歌花鼓,传播时代精神。火树银花踏歌行,古风新韵颂文明。一席汁醇味正的文明盛宴,民近距离感受到传统文化的深厚魅力和传统节日的浓厚氛围。典例分析第一步:明手法题干已经明确“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使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要求简要分析其构成和表达效果第二步:细分析画波浪线的句子的结构:“剪纸灯谜”和“秧歌花鼓”都是并列式的名词性词组,且上下两句的意思是相关的,都有关传统民间艺术,对仗非常工整。“描绘城乡风物”和“传播时代精神”都是动宾式结构,动词“描绘”对应“传播”,名词“城乡”对应“时代”,名词“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