挑战05单选题(声光热与运动综合54题)_第1页
挑战05单选题(声光热与运动综合54题)_第2页
挑战05单选题(声光热与运动综合54题)_第3页
挑战05单选题(声光热与运动综合54题)_第4页
挑战05单选题(声光热与运动综合54题)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3年中考物理真题《压轴挑战》分类汇编(解析版)挑战05单选题(声光热与运动综合54题)TOC\o"13"\h\u【题型1长度的估测】 2【题型2运动的描述】 2【题型3速度的计算和公式的应用】 4【题型4声音的产生】 7【题型5声音的特性】 9【题型6防治噪声的途径】 11【题型7温度计的使用及其读数】 12【题型8熔化和凝固】 12【题型9汽化和液化】 14【题型10升华和凝华的定义与特点】 17【题型11光直线传播的应用】 19【题型12光的反射现象】 19【题型13平面镜成像】 23【题型14光的折射和色散】 24【题型15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25【题型16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其他应用】 28【题型17近视眼的成因与矫正办法】 30【题型1长度的估测】 1.(2023•聊城)生活中常用人体的某个部位来估测长度,如成年人两臂左右平伸时,两手中指尖之间的距离为1庹(tuǒ)。按此规定,“1庹”的长度最接近()A.17mm B.17cm C.17dm D.17m【答案】C【解答】解:成年人的身高在170cm左右,“一庹”的长度是指两臂左右平伸时两手中指尖之间的距离,约等于身高,在170cm=17dm左右。故选:C。2.(2023•山西)熊猫是中国的国宝,作为国际友好使者,在对外友好关系中做出了突出贡献。熊猫宝宝刚出生时体重仅有100g左右。请你根据图片信息,估测刚出生的熊猫的头部直径约为()A.2.5mm B.2.5cm C.5cm D.10cm【答案】B【解答】解:根据图片信息可估测熊猫宝宝的头部直径约为2.5cm。故ACD错误,B正确。故选:B。【题型2运动的描述】 3.(2023•徐州)小华到云龙山游玩,乘坐缆车上山时,如果说小华是静止的,则所选择的参照物是()A.山上的树木 B.路上的游人 C.乘坐的缆车 D.山顶的观景台【答案】C【解答】解:ABD、小华坐在上山的缆车内,相对于山上的树木、路上的游人及山顶的观景台的位置都发生了改变,所以以山上的树木、路上的游人及山顶的观景台为参照物,小华是运动的,故ABD不符合题意;C、以乘坐的缆车为参照物,小华相对于乘坐的缆车的位置没有发生改变,所以小华相对于乘坐的缆车是静止的,故C符合题意。故选:C。4.(2023•牡丹江)如图所示,2023年5月30日上午,长征二号F遥十六运载火箭载着带有三名航天员的神舟十六号飞船点火升空。升空过程中()A.以地面为参照物,航天员是静止的 B.以飞船为参照物,航天员是运动的 C.以地面为参照物,飞船是运动的 D.以发射塔为参照物,飞船是静止的【答案】C【解答】解:A、以地面为参照物,航天员与地面之间有位置变化,所以航天员是运动的,故A错误。B、以飞船为参照物,航天员与飞船之间没有位置的变化,所以航天员是静止的,故B错误。C、以地面为参照物,飞船与地面之间有位置变化,所以飞船是运动的,故C正确。D、以发射塔为参照物,飞船与发射塔之间有位置变化,所以飞船是运动的,故D错误。故选:C。5.(2023•成都)小智在成都绕城绿道上跑步,看见一群白鹭从远处飞来。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以绿道为参照物,小智是静止的 B.以白鹭为参照物,小智是运动的 C.小智的速度一定大于白鹭的速度 D.白鹭做机械运动,其速度一定不变【答案】B【解答】解:A、以绿道为参照物,小智相对于绿道之间位置不断发生变化,所以小智是运动的,故A错误;B、以白鹭为参照物,小智与白鹭之间位置不断发生变化,所以小智是运动的,故B正确;C、不知道小智的运动方向不能判断小智和白鹭速度的大小,故C错误;D、白鹭的速度大小和方向不断发生变化,故D错误。故选:B。【题型3速度的计算和公式的应用】 6.(2023•恩施州)李白在《早发白帝城》中描述:“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注:2里为1km,“一日还”指大约24h从白帝城到达江陵)。诗人所描述的船速最接近()A.2km/h B.10km/h C.20km/h D.1000km/h【答案】C【解答】解:已知:s=1千里=500km,t=1日=24h,那么v==≈21km/h,故C符合题意、ABD不合题意。故选:C。7.(2023•德州)在某次测试中,甲、乙两车都向东做直线运动,它们的s﹣t图象如图所示,则()A.甲、乙两车都做加速直线运动 B.两车出发前相距20m,甲比乙晚出发5s C.在第10s时两车速度相等 D.5~10s内乙车相对于甲车向东运动【答案】B【解答】解:A.图像为s﹣t图像,图像是倾斜的直线,表示物体的路程随时间变化均匀,根据路程公式s=vt可知,物体的速度不变,所以是匀速直线运动,故A错误;B.甲车与横坐标相交,表明开始运动时,位置在坐标原点,运动的开始时刻是5s;而乙车与纵坐标相交,表示开始运动的时刻是0时刻,但是开始运动的位置在坐标原点20m处,所以开始运动时,甲、乙两车相距20m,乙车先运动,甲车晚5s运动,故B正确;C.s﹣t图像相交的点表示的是两车在同一位置,即两车相遇,而不是速度相同,故C错误;D.5~10s内,由图像可知甲车的速度更快,两车均向东行驶,而乙车在甲车前方20m处,甲车速度比乙车快,所以距离在缩小,以甲车为参照物,则乙车相对甲车向西运动,故D错误。故选B。8.(2023•上海)甲车从P出发、乙车从Q点出发,甲、乙相向而行,它们的s﹣t图像分别如图(a)(b)所示。乙比甲早出发1s,甲到Q点时,乙距离P点1m,求此时乙到Q的距离可能为()A.2m B.4m C.6m D.9m【答案】B【解答】解:由图(a)(b)可知甲的速度v==5m/s,乙的速度v'==2m/s,乙比甲早出发1s,则乙提前通过的路程为s0=v't0=2m/s×1s=2m,设PQ之间的距离为s,当甲到Q点时,乙距离P点1m,且乙尚未到达P点时,有:,解得:s=5m,甲到Q点时,乙到Q的距离为5m﹣1m=4m;当甲到Q点时,乙距离P点1m,且乙已经通过P点时,有:,解得:s=m,甲到Q点时,乙到Q的距离为m+1m=m;故B正确。故选:B。9.(2023•大庆)甲、乙两辆汽车在同一条平直公路上同地同时出发,并排同向行驶,路程﹣时间图像如图所示。在两辆汽车运动过程中,说法正确的是()A.0~t1时间内乙车做减速运动 B.0~t1时间内甲车做减速运动 C.0~t1时间内甲车的平均速度大于乙车的平均速度 D.0~t1时间内甲车始终在乙车前方【答案】A【解答】解:AB、根据s﹣t图像知,乙车的运动图像是曲线,且曲线越来越平缓,说明乙车做减速运动,甲车的运动图像是直线,说明甲车做匀速直线运动,故A正确,B错误;CD、根据纵坐标表示路程,知0~t1时间内甲、乙两车通过的路程相等,所用时间也相等,则平均速度相等,故CD错误。故选:A。10.(2023•眉山)如图所示,小明在“测平均速度”的实验中,使小车从斜面A点静止下滑,经过B点到达C点,图中已标出小车经过A、B、C三点对应时刻。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AB段距离为4.0dm B.AB段平均速度为0.2cm/s C.小车从A点到C点做匀速直线运动 D.若小车过A点后才开始计时,测出AC段平均速度将偏大【答案】D【解答】解:A、由图示可知,AB段距离sAB=10.00dm﹣6.00dm=4.00dm,故A错误;B、小车在AB段的路程sAB=4.00dm=40.0cm,所用时间tAC=2s,平均速度vAB===20.0cm/s,故B错误;C、小车在斜面上运动的速度越来越快,因此小车在这个过程中做加速运动,故C错误;D、如果小车过了A点才开始计时,计时会晚一些,测量的时间会偏小一些,根据速度公式可知,在路程不变时,时间偏小,测得的平均速度会偏大,故D正确。故选:D。【题型4声音的产生】 11.(2023•雅安)如图是几个关于声现象的实验,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图甲:悬挂在细线下的乒乓球靠近发声的音叉时被弹开,说明发声体在振动 B.图乙:用大小不同的力弹动紧压在桌边的刻度尺,观测者听见声音的音调不同 C.图丙:玻璃罩中的空气被逐渐抽出,观测者听到闹钟发出的声音响度不变 D.图丁:放在正在播放音乐的扩音器前的蜡烛烛焰摆动,说明声能传递信息【答案】A【解答】解:A、悬挂在细线下的乒乓球靠近发声的音叉时被弹开,说明音叉在振动,即发声体在振动,故A正确;B、用大小不同的力弹动紧压在桌边的刻度尺,改变的是尺子振动的幅度,改变声音的响度,故B错误;C、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玻璃罩闹钟抽气实验”随着玻璃罩内空气减少,听到的铃声越来越小,响度减小,故C错误;D、扬声器发出的声音将能量传递给烛焰,使蜡烛烛焰摆动,说明声波能够传递能量,故D错误。故选:A。12.(2023•丹东)关于声现象,下列描述正确的是()A.甲图:乒乓球被正在发声的音叉弹开,表明音叉正在振动 B.乙图:刻度尺振动得越快,发出声音的响度越大 C.丙图:用大小不同的力敲击鼓面,发出声音的音调不同 D.丁图:工人戴防噪声耳罩,是通过防止噪声的产生来控制噪声的【答案】A【解答】解:A、发声的音叉将乒乓球弹开,该现象说明发声的物体在振动,故A正确;B、刻度尺振动得越快,发出声音的音调越高,故B错误;C、用大小不同的力敲击鼓面,鼓面的振幅不同,响度不同,故C错误;D、工人戴防噪声耳罩,属于在人耳处减弱噪声,故D错误。故选:A。13.(2023•长沙)我国的民族音乐源远流长,下列关于民族乐器说法正确的是()A.演奏古筝时琴弦振动发声 B.敲锣的力越大,锣声的音调越高 C.箫声与鼓声的音色相同 D.笛声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比琴声大【答案】A【解答】解:A、演奏古筝时琴弦振动发声,故A正确;B、敲锣的力越大,锣声的响度越大,故B错误;C、箫声与鼓声的音色不同,故C错误;D、笛声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和琴声相同,故D错误。故选:A。14.(2023•广安)2023年4月,第二届中国文化旅游博览会期间举行了多场音乐会,观众在多彩的音符中感受到中国音乐艺术的魅力。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笛、箫、二胡、琵琶演奏时,都是由空气柱振动发声的 B.唢呐独奏时,越用力吹,发出声音的音调越高 C.优美动听的歌声是通过空气传播到现场观众耳中的 D.观众在音乐中感受到音乐艺术的魅力,说明声音可以传递能量【答案】C【解答】解:A、笛、箫演奏时,是由空气柱振动发声的,二胡、琵琶是由弦振动发声的,故A错误;B、唢呐独奏时,越用力吹,振幅越大,发出声音的响度越大,故B错误;C、优美动听的歌声是通过空气传播到现场观众耳中的,故C正确;D、观众在音乐中感受到音乐艺术的魅力,说明声音可以传递信息,故D错误。故选:C。【题型5声音的特性】 15.(2023•淄博)下列关于声的说法正确的是()A.医生用的听诊器可以减少声音的分散,增大响度 B.演奏小提琴时,按压弦的不同位置,发出音色不同的声音 C.音叉的木质共鸣箱可以改变音叉发出声音的音调 D.古代士兵用“伏地听声”防范敌军夜袭,“伏地”可以听到敌军马蹄发出的次声波【答案】A【解答】解:A.听诊器的前端面积远远大于末端面积,能够收集更多的声音,减小了声音的分散,增大了响度,故A正确;B.演奏小提琴时,按压弦的不同位置,弦振动的频率不同,发出音调不同的声音,故B错误;C.音叉的木质共鸣箱的作用是增大听到声音的响度,故C错误;D.古代士兵用“伏地听声”防范敌军夜袭,是因为固体传声比空气快,马蹄发出的是声波,不是次声波,次声波是听不到的,故D错误。故选:A。16.(2023•鄂州)鄂州是全国文明城市,为了不影响他人,市民在公共场所不高声喧哗,说话尽量轻言细语。这里“轻言细语”是指声音的()A.音调低 B.响度小 C.音色美 D.频率低【答案】B【解答】解:轻言细语是指声音的响度小。故选:B。17.(2023•兰州)白居易的《琵琶行》中“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是对琵琶声的形象描述。下列对琵琶弹奏中涉及到的声学知识描述不正确的是()A.用力拨动琴弦,可以增大琴声的响度 B.琴声的音调越高,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越快 C.琴声引起了诗人的共鸣,说明声音可以传递信息 D.琴声通过空气传入诗人的耳朵【答案】B【解答】解:A.用力拨动琴弦,增大振动幅度,故可以提高振幅,从而提高声音的响度,故A正确;B.声音的传播速度还与介质的温度有关,与声音的音调、响度、音色无关,故B错误。C.琴声引起了诗人的共鸣,说明声音可以传递信息,故C正确;D.琴声通过空气传入诗人的耳朵,故D正确;故选:B。19.(2023•宜昌)“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这两句千古传诵的名句,被誉为“文外独绝”。下列关于人们听到的蝉叫声和鸟鸣声说法正确的是()A.都是由于人耳鼓膜振动产生的 B.都是通过空气传播的 C.人们根据响度来辨别蝉叫声和鸟鸣声 D.人离蝉和鸟越近,听到声音的音调越高【答案】B【解答】解:A、蝉叫声是由蝉的鸣膜振动发声,鸟类的发声器管叫鸣管,故A错误;B、人们听到的蝉叫声和鸟鸣声都是通过空气传播的,故B正确;C、不同发声体发出声音的音色不同。我们是根据音色不同来辨别蝉叫声和鸟鸣声,故C错误;D、人离蝉和鸟越近,听到声音的响度越大,而不是听到声音的音调越高,声音的音调与距离发声体的远近无关,故D错误。故选:B。【题型6防治噪声的途径】 20.(2023•大庆)下列关于声现象的说法正确的是()A.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相同 B.摩托车安装消声器,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 C.“女高音”“男低音”中的“高”“低”指的是声音的响度 D.医生用B超查看胎儿的发育情况是利用声音传递能量【答案】B【解答】解:A、声音的传播速度与介质种类、介质的温度有关,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声音的速度一般不同,故A错误;B、在摩托车上安装消声器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故B正确;C、声音音调的高低与物体振动的快慢有关,“女高音”“男低音”中的“高”“低”指的是声音的频率,故C错误;D、医生用B超查看胎儿的发育情况是利用声音传递信息,故D错误。故选:B。【题型7温度计的使用及其读数】 21.(2023•镇江)测量液体温度时,下列操作正确的是()A. B. C. D.【答案】C【解答】解:如图,A、温度计的玻璃泡没有完全浸没在被测液体中,故A错误;B、温度计在读数时,视线没有与温度计中液柱的上表面相平,故B错误;C、温度计的玻璃泡全部浸入被测的液体中,没有碰到容器底或容器壁,并且视线与温度计中液柱的上表面相平,故C正确;D、温度计的玻璃泡碰到容器底,故D错误。故选:C。【题型8熔化和凝固】 22.(2023•泰州)下列物态变化中,属于吸热现象的是哪一组()①初春:冰雪消融②盛夏:洒水降温③深秋:浓雾弥漫④严冬:寒霜遍野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答案】A【解答】解:①初春:冰雪消融是物质由固态变为液态的过程,是熔化过程,熔化吸热;故①符合题意;②盛夏:洒水降温是物质由液态变成气态的过程,是汽化过程,汽化吸热,故②符合题意;③深秋:浓雾弥漫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为小水珠,是液化过程,液化放热,故③不符合题意;④严冬:寒霜遍野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华成的小冰晶,是凝华过程,凝华放热,故④不符合题意。故选:A。23.(2023•威海)中华大地,河山锦绣,随着四季更替,水在不同的形态之间变化,形成了多彩的自然奇观,下列物态变化需要吸热的是()A.暖春冰雪消融 B.暑夏雾起山峦 C.凉秋红叶生霜 D.寒冬滴水成冰【答案】A【解答】解:A、暖春冰雪消融是熔化现象,需要吸热,故A正确;B、暑夏雾起山峦是液化现象,需要放热,故B错误;C、凉秋红叶生霜,属于凝华,需要放热,故C错误;D、寒冬滴水成冰,属于凝固,需要放热,故D错误。故选:A。24.(2023•广州)小明将凝固点为47℃的某液态合金放在室温为25℃的实验室中,该合金从70℃降至47℃并保持一段时间再降至35℃,合金在此过程()A.对外放热,内能一直减少 B.存在液化现象,内能一直增加 C.温度保持47℃时,不吸热也不放热 D.存在凝固现象,内能先减少后不变再减少【答案】A【解答】解:A、在整个过程中该合金对外放热,内能一直减少,故A正确;B、液化是指物质由气态变为液态的过程,该合金不存在液化现象,故B错误;C、晶体凝固过程放热,温度不变,故C错误;D、整个过程存在凝固过程,内能一直减少,故D错误。故选:A。25.(2023•阜新)如图所示的四幅图象中,能大致体现液态海波凝固特点的是()A. B. C. D.【答案】D【解答】解:海波是晶体,晶体凝固前放热温度降低,凝固时放热但温度保持不变。A、在整个过程中温度有上升的趋势,是熔化图象,又因为有一段时间内物质吸热,温度不变,说明有一定的熔点,因此为晶体的熔化图象,故A不合题意;B、在整个过程中温度有上升的趋势,又因为该物质没有一定的熔点,所以是非晶体的熔化图象,故B不合题意;C、在整个过程中温度有下降的趋势,是凝固图象,又因为该物质没有一定的凝固点,所以是非晶体的凝固图象,故C不合题意;D、在整个过程中温度有下降的趋势,是凝固图象,又因为有一段时间内物质放热,温度不变,说明有一定的凝固点,因此为晶体的凝固图象,故D符合题意。故选:D。【题型9汽化和液化】 26.(2023•镇江)能用纸锅烧开水吗?小华带着疑问进行了如图的实验探究。她惊奇地发现:水真的能烧开!对实验分析正确的是()A.水烧开时水中的气泡是液化形成的 B.水面上方的“白气”是汽化形成的 C.水烧开时纸锅底部温度低于水的温度 D.水的沸点低于纸的着火点故纸没烧着【答案】D【解答】解:A、水烧开时水中的气泡是水变为水蒸气形成的,是汽化现象,故A错;B、水面上方的“白气”是水烧开时产生的大量热的水蒸气遇到外界较冷的空气液化形成的,故B错;C、水沸腾过程中仍需要从纸锅底部吸收热量,因热从高温物体传到低温物体(或从物体的高温部分传到低温部分)所以水烧开时纸锅底部温度高于水的温度,故C错;D、一标准大气压下,水的沸点是100℃,沸腾过程中吸收热量,温度不变,并且水的沸点低于纸的着火点,所以纸锅没有燃烧,故D正确。故选:D。27.(2023•滨州)如图所示是某小组“探究水沸腾时温度变化的特点”的实验装置及根据实验数据绘制的图象,下列分析正确的是()A.水不断冒出“白气”是沸腾现象 B.水沸腾时,水中上升的气泡由大变小 C.水沸腾时温度不变,不需要吸热 D.该实验地点的气压低于1标准大气压【答案】D【解答】解:A、水不断冒出“白气”不是沸腾现象,是水蒸气遇冷液化成的小水滴,故A错误;B、水沸腾时气泡上升逐渐变大,至液面破裂开来,里面的水蒸气散发到空气中;水沸腾前,气泡上升变小,故B错误;C、水沸腾时虽然温度不变,但是需要吸热,故C错误;D、1标准大气压下水的沸点是100℃,由图可知水的沸点为98℃,低于1标准大气压下的沸点,所以该实验地点的气压低于1标准大气压,故D正确。故选:D。28.(2023•陕西)下列图中的自然现象,由于液化形成的是()A.冰凌消融 B.霜满枝头 C.露珠晶莹 D.大雪纷飞【答案】C【解答】解:A、冰凌消融是熔化现象,故A不符合题意;B、霜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华为固体的小冰晶,附着在建筑物或植被表面,故B不符合题意;C、露珠晶莹,是液化现象,故C符合题意;D、雪是水蒸气升入高空时遇冷凝华成的小冰晶,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C。29.(2023•大连)《诗经•国风》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的诗句流传甚广。形成“露”的物态变化是()A.液化 B.汽化 C.熔化 D.升华【答案】A【解答】解:露是空气中的水蒸气液化形成的小水珠。故A正确,BCD错误。故选:A。30.(2023•哈尔滨)哈尔滨是一座四季分明的城市,下列自然现象属于液化的是()A.初春,松花江面冰雪消融 B.盛夏,香炉山间浓雾消散 C.金秋,太阳岛公园花草上出现露珠 D.寒冬,江畔公园树梢上结了霜【答案】C【解答】解:A、冰雪消融,是由固态变为液态,属于熔化现象,故A不符合题意;B、香炉山间浓雾消散是液态水变成水蒸气,属于汽化现象,故B不符合题意;C、太阳岛公园花草上出现露珠,露是由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形成的小水珠,属于液化现象,故C符合题意;D、江畔公园树梢上结了霜,是水蒸气遇冷直接变成固态的小冰晶,属于凝华现象,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C。31.(2023•长沙)古诗“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中,竹叶上出现露珠是()A.熔化现象 B.液化现象 C.凝华现象 D.汽化现象【答案】B【解答】解:露水是空气中的水蒸气温度降低变成的小水珠,是液化现象,故B正确,ACD错误。故选:B。【题型10升华和凝华的定义与特点】 32.(2023•沈阳)小组同学做对比实验,如图所示,在甲、乙两个相同杯子中分别放入适量的冰块和干冰块。放置一段时间后,发现杯内物块均变小。甲杯内有液体出现,外壁有小水珠生成;乙杯内仍然是干燥的,外壁有一层薄霜生成。下面分析正确的是()A.冰块变小是凝固现象,干冰变小是升华现象 B.冰块变小需要吸热,干冰变小需要吸热 C.小水珠生成是汽化现象,薄霜生成是凝华现象 D.小水珠生成需要放热,薄霜生成需要吸热【答案】B【解答】解:A、B冰块变小是熔化,需要吸热;干冰变小是升华,需要吸热,故B正确,A错误;C、D小水珠生成是液化现象,需要放热,薄霜形成是凝华,需要放热,故C、D错误;故选:B。33.(2023•东营)“二十四节气”已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其中“谷雨”“寒露”“霜降”“小雪”等节气与物态变化有关,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雨的形成是汽化现象 B.露的形成需要吸收热量 C.霜的形成是凝华现象 D.雪的形成需要吸收热量【答案】C【解答】解:A、雨主要是空气中的水蒸气液化形成的,属于液化现象,故A错误;B、露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液化放热,故B错误;C、霜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华形成的冰晶,属于凝华现象,故C正确;D、雪是云层中的水蒸气遇冷凝华形成的小冰晶,凝华放热,故D错误。故选:C。34.(2023•德阳)如图所示,关于生活中的物态变化,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甲图中烧开水的时候,壶口的“白气”是水汽化吸热形成的水蒸气 B.乙图中用冰箱制作冰棒,发生了凝固放热的现象 C.丙图中初春,湖面上冰化成水是冰升华放热 D.丁图中深秋,枫叶上形成霜是水固化放热【答案】B【解答】解:A、壶口的白气是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小水珠漂浮在空气中形成的,故错误;B、制作冰棒时水由液态变为固态,属于凝固过程,会放出热量,故正确;C、冰化成水是由固态变为液态,属于熔化过程,需要吸收热量,故错误;D、霜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直接由气态变为固态形成的,属于凝华过程,会放出热量,故错误。故选:B。【题型11光直线传播的应用】 34.(2023•青岛)射击项目是我国在奥运会上的夺金强项,射击时利用“三点一线”进行瞄准,下列实例与其原理相同的是()A.空中出现彩虹 B.做手影游戏 C.照镜子正衣冠 D.用放大镜看指纹【答案】B【解答】解:射击时“三点一线”原理是光在同一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A、空中出现彩虹,这是太阳光通过悬浮在空气中细小的水珠折射而成的,白光经水珠折射以后,分散成各种色光,这是光的色散现象,故A不符合题意;B、做手影游戏,这光在同种均匀物质中沿直线传播的应用,故B符合题意;C、照镜子正衣冠,这是由于光的反射形成的,故C不符合题意;D、用放大镜看指纹,这是光从一种透明介质斜射入另一种透明介质时,传播方向会偏折,发生折射现象,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B。【题型12光的反射现象】 35.(2023•福建)下列光现象与图中廊桥倒影形成的原理相同的是()A.镜花水月 B.小孔成像 C.海市蜃楼 D.立竿见影【答案】A【解答】解:水中的“倒影”属于平面镜成像,是光的反射现象;A、镜花水月是平面镜成像,属于光的反射,故A正确;B、小孔成像,成的是物体倒立的像,像之所以是倒立的,就是因为光的直线传播造成的,故B错误;C、海市蜃楼是光在密度不均匀的空气层中,发生折射造成的结果,故C错误;D、立竿见影属于光的直线传播,故D错误。故选:A。36.(2023•锦州)下列成语中能用光的反射知识解释的是()A.镜花水月 B.凿壁偷光 C.海市蜃楼 D.形影不离【答案】A【解答】解:A、镜里的花,水里的月,属于平面镜成像,是由光的反射形成的,故A符合题意;B、凿壁偷光,这是利用光沿直线传播,故B不符合题意;C、海市蜃楼是光经过不均匀的大气时发生的折射现象,故C不符合题意。D、形影不离属于光沿直线传播现象,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A。37.(2023•重庆)诗人李白根据光的反射现象写下美妙诗句“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图中也属于光的反射现象的是()A.水球成像 B.晷针留影 C.江面倒影 D.铅笔“折断”【答案】C【解答】解:“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中的“影”指月影,即月亮的倒影,是平面镜成像,属于光的反射。A、宇航员透过水球成像属于凸透镜成像,利用的是光的折射,故A不合题意。B、晷针留影中影子的形成说明光是沿直线传播的,由于光的直线传播,被物体挡住后,物体后面就会呈现出阴影区域,就是影子,故B不合题意;C、江面倒影,属于平面镜成像,是由于光的反射形成的,故C符合题意;D、插在水中的铅笔反射的光线从水中斜射入空气中,发生折射,折射角大于入射角,逆着光线看去,所成的像在铅笔的上方,所以看到铅笔“折断”了,故D不合题意。故选:C。38.(2023•营口)下列各种光现象中,由于光的反射形成的是()A.河水看起来变浅了 B.在平静的湖面上可以看到蓝天白云 C.太阳光经过三棱镜后可以形成彩色光带 D.早晨太阳还在地平线以下时人就可以看到它【答案】B【解答】解:A、河水看起来变浅了,是由光的折射形成的,故A错误;B、在平静的湖面上可以看到蓝天白云,属于平面镜成像,是由于光的反射形成的,故B正确;C、太阳光经过三棱镜后可以形成彩色光带,是由光的折射形成的,故C错误;D、早晨太阳还在地平线以下时人就可以看到它,是由光的折射形成的,故D错误。故选:B。39.(2023•朝阳)夏季,我们漫步大凌河畔。下列关于光现象说法正确的是()A.河水看起来比实际浅是由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 B.桥在水中的倒影是由光的折射形成的 C.绿光是色光的三原色之一 D.柳树的影子是由光的反射形成的【答案】C【解答】解:A、池水看起来比实际浅,是因为光从水中斜射入空气中时发生了折射,故A错误;B、桥在水中的倒影属于平面镜成像,是由于光的反射形成的,故B错误;C、色光的三原色是红、绿、蓝,因此绿光是色光的三原色之一,故C正确;D、柳树的影子是由于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故D错误。故选:C。40.(2023•广西)在下列光现象中,由于光的反射形成的是()A.树下光斑 B.杯中“折”笔 C.空中彩虹 D.山峦倒影【答案】D【解答】解:A、树下光斑,是由于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故A不符合题意;B、杯中“折”笔,是由于光的折射而形成的,故B不符合题意;C、空中彩虹,是由于光的折射而形成的,故C不符合题意;D、山峦倒影,是由于光的反射而形成的,故D符合题意。故选:D。41.(2023•邵阳)京剧是中国的国粹之一,如图京剧演员正在对着镜子画脸谱,他利用的光学原理是()A.光的色散 B.光的反射 C.光的折射 D.光沿着直线传播【答案】B【解答】解:演员对着镜子画脸谱,属于平面镜成像,是由于光的反射形成的,故ACD错误,B正确。故选:B。【题型13平面镜成像】 42.(2023•通辽)下列现象中与平面镜成像原理相同的是()A.树荫下的圆形光斑 B.街头路口的反光镜 C.人脸识别机 D.影子的形成【答案】B【解答】解:平面镜是利用光的反射原理成像的;A、树荫下的圆形光斑属于光沿直线传播,故A不符合题意;B、街头路口的反光镜是凸面镜,是利用光的反射原理成像的,故B符合题意;C、人脸识别机属于凸透镜成像,凸透镜成像属于光的折射现象,故C不符合题意;D、影子是光沿直线传播形成的,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B。43.(2023•辽宁)如图是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实验的情景,关于探究过程中所涉及的问题分析正确的是()A.蜡烛A在玻璃板中所成的像是光的漫反射形成的 B.蜡烛A在玻璃板中所成的像是实像 C.蜡烛B在桌面上的影子是光沿直线传播形成的 D.为了使烛焰的像更清晰,应选择明亮的环境进行实验【答案】C【解答】解:A、平面镜(反射面是光滑的)成的像属于光的反射,蜡烛A在玻璃板中所成的像是光的镜面反射形成的,故A错误;B、蜡烛A在玻璃板中所成的像是由实际光线的反向延长线相交形成的虚像,故B错误;C、光在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蜡烛B在桌面上的影子是光沿直线传播形成的,故C正确;D、为了使烛焰的像更清晰,应选择较暗的环境进行实验,故D错误。故选:C。【题型14光的折射和色散】 44.(2023•河北)如图所示的光现象中,与“潭清疑水浅”中“水浅”形成原理相同的是()A.水中倒影 B.手影形成 C.筷子“弯折” D.激光准直【答案】C【解答】解:“潭清疑水浅”指人看到水底形成的像,像的位置比物体的实际位置要浅,是光的折射现象;A、水中倒影,属于光的反射,故A错误;B、手影的形成是由于光的直线传播在光不能到达的区域形成的影子,故B错误;C、筷子“弯折”,是由于光的折射形成的现象,故C正确;D、激光准直是利用光的直线传播,故D错误。故选:C。45.(2023•娄底)许多优美的诗词是对生活和自然现象的生动描述,也与物理知识有着紧密联系。下列诗词中涉及的物理知识正确的是()A.“一石击破水中天”,“天”是由光的折射形成的虚像 B.“映日荷花别样红”,“荷花”呈红色是由于它能吸收红光 C.“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游鱼细石”是由光的折射形成的虚像 D.“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影”是由光的反射形成的虚像【答案】C【解答】解:A、“一石击破水中天”,“天”是由光的反射形成的虚像,故A错误;B、“映日荷花别样红”,“荷花”呈红色是由于它能反射红光,故B错误;C、“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看到水中游鱼细石是因为游鱼细石反射的光从水中射向空气发生光的折射形成的虚像,故C正确;D、“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影子的形成是由于光的直线传播,故D错误。故选:C。【题型15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46.(2023•江西)某同学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时,光屏上得到了烛焰清晰的像(像未画出),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光屏上的像是正立的 B.光屏上的像是放大的 C.投影仪是利用此成像原理制成的 D.撤去光屏,烛焰的像仍然在原处【答案】D【解答】解:ABC、由图可知,此时物距大于像距,根据凸透镜成实像时,物距大于像距,成倒立缩小的实像,照相机就是利用此原理制成的,故ABC错误;D、由于此时成的是实像,所以即使实验中撤去光屏,烛焰的像仍然在原处,故D正确。故选:D。47.(2023•郴州)如图所示,烛焰、凸透镜和光屏三者的中心在同一高度,该凸透镜的焦距为10.0cm,凸透镜的位置保持不变。以下说法正确的是()A.当蜡烛放在图中A区域时,光屏应放在图中D区域才可能呈现清晰的像 B.蜡烛从图中位置逐渐远离透镜时,所成的像会逐渐变小 C.若无论怎么移动光屏,在光屏上都找不到像,则蜡烛可能放在图中B区域 D.若光屏上要得到一个放大的像,则蜡烛应该放在图中C区域【答案】B【解答】解:A、当蜡烛放在图中A区域,此时物距大于二倍焦距,根据u>2f,2f>v>f,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光屏应放在图中E区域才可能呈现清晰的像,故A错误;B、蜡烛从图中位置逐渐远离透镜,此时物距增大,根据凸透镜成实像时,物远像近像变小,可知,所成的像会逐渐变小,故B正确;C、若无论怎么移动光屏,在光屏上都找不到像,说明蜡烛应该在一倍焦距内,即C区,故C错误;D、若光屏上要得到一个放大的像,根据2f>u>f,成倒立、放大的实像,则蜡烛应该放在图中B区域,故D错误。故选:B。48.(2023•齐齐哈尔)用如图所示的装置做“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时,已知凸透镜的焦距为10cm,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烛焰在如图所示位置所成像的特点与照相机成像特点相同 B.将蜡烛向远离凸透镜的方向移动,向右移动光屏可得到烛焰所成清晰的像 C.将蜡烛移动到光具座42cm刻度线处,烛焰所成的像是倒立、放大的 D.将蜡烛移动到光具座30cm刻度线处,移动光屏至适当位置,光屏上可得到等大的像【答案】D【解答】解:A、由图可知,此时物距u=15cm,由凸透镜焦距可知f<u<2f,成倒立、放大的实像,投影仪及幻灯机是利用此原理制成的,故A错误;B、将蜡烛向远离凸透镜的方向移动,此时物距增大,根据凸透镜成实像时,物远像近像变小,所以向左移动光屏可得到烛焰所成清晰的像,故B错误;C、将蜡烛移动到光具座42cm刻度线处,此时u=8cm<f,烛焰成正立、放大的虚像,故C错误;D、将蜡烛移动到光具座30cm刻度线处,此时u=20cm=2f,可在光屏上成倒立、等大的实像,故D正确。故选:D。49.(2023•泰安)小芳利用如图所示的装置“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将蜡烛放在凸透镜左侧适当位置,调整光屏到凸透镜的距离,使烛焰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像,分别测出物距u和像距v,实验数据如表所示。下列说法中()实验次数12345物距u/cm6030201512像距v/cm1215203060①该凸透镜的焦距为20cm②第1次实验的成像规律与照相机成像原理相同③从第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