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清远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7月期末考试语文_第1页
广东省清远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7月期末考试语文_第2页
广东省清远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7月期末考试语文_第3页
广东省清远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7月期末考试语文_第4页
广东省清远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7月期末考试语文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清远市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高中期末教学质量检测高一语文注意事项:1.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2.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等填写在答题卡的相应位置。3.全部答案在答题卡上完成,答在本试题卷上无效。4.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5.考试结束后,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中国人对待自然始终抱着一种谦和、尊重、敬畏的态度。中国古人注重对自然规律的顺应,也主张在遵循自然规律的基础上,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对自然环境进行必要的加工和改造。中国古代“顺天应人”的生态自然观对中国古典建筑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虽由人作,宛自天开”是明代著名造园家计成提出的造园法则。其实,它不仅仅是造园的法则,更是顺应自然规律的生态自然观在中国古典建筑中的运用。中国古人的理想居住地最大的特征就是“藏而不露,隐而不显”,对自然环境很少构成影响和破坏。中国古典园林讲究“巧于因借,精于体宜”,更以“虽由人作,宛自天开”作为造园宗旨,要求人工园林以自然山水为蓝本,以人力创造自然,中国古人对自然环境的热爱由此可见一斑。对自然环境的眷恋、热爱和对自然规律的因循、顺应,都成为中国古人生态自然观的重要内容。就如德国大诗人歌德所说,中国人“有一个特点,人和大自然是生活在一起的”,他们“经常听到金鱼在池子里跳跃,鸟儿在枝头歌唱不停,白天总是阳光灿烂,夜晚也总是月白风清……房屋内部和中国画一样整洁雅致”。这正是因为中国人总是和谐自适地生活在自然与美的环境之中。中国古人对自然山川之美有着特殊的感悟体验,并自觉地把居住环境的理想诉诸山水之间,作为建筑创作的审美追求。小至单门独院,大至村镇连城,都极力强调顺其自然,保持自然原貌,以不破坏山水自然的完整格局为准则。传统民居或建在平原上,或建在河川旁,或建在山林下,无论选址在什么位置,都极力追求人居环境与自然景观的完美结合,给人“美景天成”的感觉。例如江南水乡的“小桥流水人家”,就是典型的自然与人居的绝美搭配。水乡民居临河而建,有的临水人家,还有“水后门”,屋后临水开门,有石阶梯延伸至河边,洗衣汲水、登舟出入,水乡情调意趣盎然!在突出自然美的基本思路指导下,再适当修改和完善自然环境的不足之处,或引水成渠、植树造林,使自然环境更符合人的生存生活需要,或修桥建塔、筑堤开路,以调整景观的平衡,使自然环境与人文景观互相协调。著名作家林语堂曾经把中国建筑看作是一种“艺术生活”,说:“最好的建筑是这样的:我们居住其中,却感觉不到自然在哪里终了,艺术在哪里开始。”美国著名建筑学家赖特曾经对“有机建筑”有这样的看法:“有机表示的是内在的——哲学意义上的整体性。”他认为建筑师设计一所住宅,就应该“努力使它成为环境的一部分”。房屋应该像植物一样,是“地面上一个基本的和谐的要素,从属于自然环境,从地里长出来,迎着太阳”。而在这种建筑观念的指导下,赖特设计了著名的“流水别墅”,这是他将建筑与周围自然风景有机结合的成功典范。而著名生态建筑学家麦克哈格更著有《设计结合自然》一书,指出建筑和规划设计要建立在把自然生态视为一个具有其结构和功能的系统的基础之上,认为生态建筑学的基本取向是,用生态学原理和方法,以人、建筑、自然和社会协调发展为目标,有节制地利用和改造自然,寻求最适合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生态建筑环境。不难发现,在古老而深邃的生态自然观指导下的中国古代建筑,与现代生态建筑学的诸多理念呈现出如此多的不谋而合,其建筑创作处处体现出人、建筑、自然之间的和谐结合,徽州的山野村居、江南的水乡人家,丝毫不逊色于赖特的“流水别墅”。这仅仅是一种巧合,还是中国古代生态自然观的持久生命力呢?难怪陷入现代建筑困境之中的西方建筑师要回过头来从东方古老智慧中寻找创作灵感,更难怪现代西方生态伦理学出现耐人寻味的“东方转向”。(摘编自刘婉华《“顺天应人”的生态自然观与中国古典建筑》)材料二:文墨故事结合传统院落园林形成了极具情感魅力的梦幻场景。单纯的自然环境并不能产生意境,而建筑的嵌入,诗意的栖居才使意境焕发出文化审美的特征。“中国人的宇宙概念本与庐舍有关。‘宇’就是屋宇,‘宙’是由‘宇’中出入得来。”由于庐舍,人在宇宙的栖息有所凭借,有所寄予,情之所牵,意之所由,在无边、浩渺、苍茫的宇宙中,一间茅舍带来了存在的意境。中国园林如梦似画,好似梦境的极致。“在戏曲《牡丹亭》、小说《红楼梦》中,建筑成为具有独立审美价值的文学意象。梁思成先生曾将中国建筑比作卷轴画,建筑如同画面随着次第展开才能渐窥全貌。”园中的山水,花木和楼台亭廊似乎在编织一场绝美凄婉的梦境。广阔的自然场景无法围合成一场圆满的梦景,人的尺度和故事需要宜人的舞台。眼睛把真实印在梦中,而园中的镜湖、泉池、月门、花窗又为人眼映照出一幅幅暗香疏影、良辰美景。自然之灵动画面展开了美的所有维度。诗意家园、人文建筑,建筑造型艺术的背后是文化审美和人文精神。伫立了几千年的中国建筑表达了人对至真至美境界的追寻,展现了民族的文化自信和梦想家园的创造历程。(摘编自魏薇《文以载道——建筑审美的文化特质》)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建筑虽然是人为活动,但中国古代建筑以因循、顺应自然规律为基本原则,很少对自然环境构成影响或破坏自然环境。B.除了以自身适应自然,中国古人还常引水成渠,植树造林,或修桥建塔、筑堤开路,以修改和完善自然环境的不足。C.中国建筑创作处处体现出人、建筑、自然之间的和谐结合,赖特的“流水别墅”即从中国古代建筑中获取了创作灵感。D.中国建筑可以比作卷轴画,如中国古典园林中的镜湖、泉池、月门、花窗,为人眼映照出一幅幅暗香疏影的美妙画卷。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材料一与材料二都涉及建筑创作的审美追求,不过二者论述的重点并不相同。B.从中国古典建筑的创作中,可以窥见中国人对待自然的谦和、尊重与敬畏的态度。C.徽州的山野村居、江南的水乡人家,都是东方古老智慧在建筑上的杰出体现。D.中国古建是一扇窗,打开这扇窗,我们才发现人在无边、浩渺宇宙中的栖息。3.下列选项,不能证明“中国古代‘顺天应人’的生态自然观对中国古典建筑产生了深刻的影响”的一项是()A.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B.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范仲淹《岳阳楼记》)C.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欧阳修《醉翁亭记》)D.廊腰缦回,檐牙高啄;各抱地势,钩心斗角。(杜牧《阿房宫赋》)4.梁思成先生在《中国建筑的特征》一文中谈到:“建筑和语言文字一样,一个民族总是创造出他们世世代代所喜爱,因而沿用的惯例,成了法式。”请简要说明两则材料谈到的园林“法式”有何不同。5.徽州宏村被称为“中国画里的乡村”,潺潺流淌的泉水环绕家家户户,桥亭楼台淡雅古朴,庭院小巷静谧幽深。古宏村人别出心裁的村落水系设计,充分利用了山川地利优势,既方便居民生产生活,又便于调节气温,还具有很高的审美艺术价值。请结合材料对这一现象加以分析。(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文本一:树桩阿城街的东首一有阳光,便会长出矮矮的一截树桩,赶街的年轻人们并不奇怪在意,说笑着过去。山中来的男女掮了多半人高的短柴,麻带缚住头顶,不便巡视,也快快地过去。那树桩冒出一股烟子,有老人见了,背着手立下,哑哑地问一声:“可吃了饭了?”树桩点点头,虚虚笑一笑,慢慢看人赶路。树桩无姓,亦无名,只听街中老幼皆呼大爹。笑,是慢慢地笑;烟,是慢慢地吃;手慢慢举起来,慢慢抹一把脸,几乎透明的枯肉又慢慢复位。大城市的人偶然路过这个街子,看看瞧瞧,摸摸问问,兴味无穷;正欲折返,就看见大爹,心中一颤,胸口不舒服小半日。大爹竟如一段无字残碑,让人读这条街子。街子极老极旧,这街面据说宋时就如此。街上只有小学一所,出来的学生,常常就考上县里中学,更有考上省里大学,之后他乡用武,十年八载不回来。若有本街的人在外出了什么功绩,天知道怎么就会传回来,一街人都知道,说与过路人,过路人若迟疑,便会落个孤陋寡闻的名声,街子上的人照样得意。然而这条街子上最得意的是出有名的对歌手。这个街子虽小,以往每年三月却有一次盛会。各乡歌手都来聚在四面山上,你唱了我唱,我唱了他唱,最后赢出一个高手。高手极为荣耀,各寨请去,围了柴火唱,通宵达旦,如醉如痴。这街子的男女老幼,若不会歌,就被耻为残废,如哑子般,不得乐趣,处世也难。只可惜这歌子忽然断了,成为“四旧”,代之以全国唱什么,街子里唱什么。小学里学生上音乐课,街上人听了,都叹息太淡太直,如何就能成歌?赛歌会不再有,自然高手空了如许年。不料忽然传来消息:昆明有人又唱了,而且成千上万人在一起唱,还要对,很是热闹,街子里闹闹地说了半月,就到了旧时赛歌的这一天。街子决心复得往日的殊荣,自然操办了一下。一传十,十传百,天知道竟百里之内无人不晓,近万数赶了来,坐满四面山上,哄哄的像起雷。先由街上出人唱了。一曲刚了,对面山中人就起了对,漫声过来,万颗人头立刻又都摆过去。街上人不服气,又作出对,歌声才落,对方又逼过来。人头摆来摆去,渐渐热烈起来。唱着唱着,却发现尽是四十多岁的人起歌对歌,年轻人只听只笑只嚷只拍掌。专区来的一个老文化干部就叹了,说自己三四十年前某年在此赶这个会,曾听到一个男子极是会唱,敌了无数歌手,对了半个月,赢到高手。再打听名字时,百姓眼里就喷出火来,嚷:“你!李二都认不得?”老干部叹说不知这李二如今可在。这时有一个街上陪着的干部迟疑起来,白着眼想想,说:“莫不是大爹吧?”话一传出去,果然得到证实;大爹就是姓李行二。年轻人都呆了,想不到树桩竟如此风流过,悔自己平日不常与大爹招呼,这时就急急地帮着寻大爹。大爹其实就在山上人里,括住耳朵听对歌,烟子一筒接一筒地吃,慢慢地笑。有那眼尖的,领了人挤上山去请大爹。四下里自然要请大爹唱,大爹笑了,笑纹不再收回去,慢慢地说:“有对才好。”回身请了一个婆婆。那婆婆竟面若桃花,轻轻盈盈地出来,擦一把泪,请大爹起。大爹合了眼,发一个长音,万人立刻静下来,天似乎也退远了。大爹久不运嗓,粗粗嘎嘎,情韵风趣却在。四面山上早轰出一片彩来。看那婆婆,也是一个长音,尚存清亮,四面先就喝彩,婆婆早有了对。四面山上又轰出一个好来。年轻人都呆了,想不到老人们当年这样风流!人老了,更显老歌一股风韵,醇厚幽默,当下就有人记住会了。大爹不在意输赢,又与其他几个人对了几首。婆婆们脸上泛光,万人面前,荣耀至极。随婆婆们来的儿孙们,也被人围着,像是什么都知道,指手划脚,得意非凡。有街中人拿来酒,敬了老人们。大爹吃了几口。绷出筋来,却待要再唱,忽然口不能张,涎水流下来,往后便倒。大家慌了去扶,才知道大爹失了风,急忙往街里抬,还未到家,就死在半路。自此,这街子,这山里,又唱起了自己的歌子。李二的名字,被年轻人记在心里,见了外地来人,便说李二。人人都觉得,大爹替这街子立了一个碑。(选自《人民文学》1984年第10期,有删节)文本二:曲笔写意是我国古典小说的传统技法,常用来表现人物的特点,使之更加鲜明、突出。如《三国演义》中关云长温酒斩华雄:众诸侯听得关外鼓声大振,喊声大举,如天摧地塌,岳撼山摇,众皆失惊。正欲探听,鸾铃响处,马到中军,云长提华雄之头,掷于地上。——其酒尚温。(《三国演义》第五回)再如《红楼梦》中兴儿评说薛林二人:“每常出门或上车,或一时院子里瞥见一眼,我们鬼使神差,见了他两个不敢出气儿……是生怕这气大了,吹倒了姓林的;气暖了,吹化了这姓薛的。”(《红楼梦》第六十五回)英雄的勇武神威、武功盖世,黛玉的弱不禁风,娇弱之态,宝钗的丰腴白皙,便在这三言两语中表现出来。虽未能亲见,但总觉在情在理,并不为过。正面不着一字愈发使人觉得神异不凡,引人猜想。(节选自李丹丹《传统的神韵与生命的感悟——谈阿城小说的特色》)6.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小说讲述的故事发生在一个相对闭塞、落后的小山沟里,然而,就在这鲜为人知的角落里,孕育了美丽的山歌。B.当山歌声止息时候,山村失去了诗意和生命,取而代之的是全国都唱的“太淡太直”的歌,这是山村文化的悲哀。C.小说的收尾部分写大爹“失了风”“死在半路”,街子自此“又唱起了自己的歌子”,这一场面悲壮,却给人以希望。D.小说语句生动,句式灵动,骈偶句和四字短句的大量使用,使得语言富有跌宕起伏的节奏感,富有表现力。7.下列与文本有关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大爹竟如一段无字残碑,让人读这条街子”,与文末“大爹替这街子立了一个碑”相照应,突出了大爹与“街子”的重要关系。B.小说一再写到街子上的人的“得意”,得意本街人的功绩,得意街子出有名的对歌手等,可见街子上的人闭塞、骄傲自满的特点。C.小说着力描写了街子赛歌的场面,如“哄哄的像起雷”“万颗人头立刻又都摆过去”等,突出了紧张、欢快的气氛,颇具感染力。D.无论是《三国演义》中写盖世英雄,还是《红楼梦》中写闺阁小姐,都能简练传神地表现人物的神韵气质,让人有身临其境之感。8.小说的主要人物是李二,但几乎一半篇幅是在写街子。作者为什么这样处理?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9.“文学阅读与写作”任务群学习时,同学们将《三国演义》中关云长温酒斩华雄、《红楼梦》中兴儿评说薛林二人、作家阿城塑造李二形象放在一起,研究我国小说曲笔技法。请举两例说明阿城小说的曲笔运用及其效果。二、古代诗文阅读(39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理,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将崇极天之峻,永保无疆之休。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德不处其厚,情不胜其欲,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者也。凡百元首,承天景命,莫不殷忧而道著,功成而德衰。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岂取之易而守之难乎?昔取之而有余,今守之而不足,何也?夫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竭诚则吴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奔车朽索,其可忽乎!(节选自魏征《谏太宗十思疏》)材料二:太宗手诏嘉美,优纳之①。尝谓长孙无忌曰:“朕即位之初,上书者或言‘人主必须威权独运,不得委任群下’;或欲耀兵振武,慑服四夷。唯有魏征劝朕‘偃革兴文,布德施惠,中国既安,远人自服’。朕从其语,天下大宁。绝域君长,皆来朝贡,九夷重译,相望于道。此皆魏征之力也。”太宗尝嫌上封者众,不近事实,欲加黜责。征奏曰:“古者立诽谤之木,欲闻己过,今之封事,谤木之流也。陛下思闻得失,祗可恣其陈道。若所言衷,则有益于陛下;若不衷,无损于国家。”太宗曰:“此言是也。”并劳而遣之。后太宗在洛阳宫,幸积翠池,宴群臣,酒酣各赋一事。太宗曰:魏征每言,必约我以礼也。寻以修定《五礼》当封一子为县男请让孤兄子叔慈太宗怆然曰:“卿之此心,可以励俗。”遂许之。(节选自《旧唐书·魏征传》)【注】①“之”指魏征所上四疏,《谏太宗十思疏》为其二。10.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寻以修A定《五礼》B当封C一子D为县男E请让孤F兄子叔慈G太宗H怆然曰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下愚,指极愚昧无知的人,和《答司马谏议书》“不任区区向往之至”的“区区”都是谦辞。B.“居域中之大”与《劝学》“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的“之”用法相同。C.“相望于道”与《阿房宫赋》“架梁之椽,多于机上之工女”的“于”用法不同。D.幸,封建时代称皇帝亲临,与《鸿门宴》“妇女无所幸”的“幸”意思不同。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与写作特色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材料一开篇,魏征抓住唐太宗作为一个有作为的帝王“思国之安”的特点,就近取譬,着力说明最高统治者“积其德义”的重要性。B.材料一第二段,结合历史事实,在正反论证的基础上,引出对唐太宗“载舟覆舟,所宜深慎”的告诫,从而指出潜在的危险。C.材料二中,唐太宗想责罚呈上不切近事实言论的臣子,但因为魏征劝谏说他们的言论对国家有益,太宗不但没有责罚还慰劳了他们。D.唐太宗亲写诏书,赞美魏征所上之疏,并欣然接纳了魏征建议,除了魏征智识超人之外,也与奏疏善用类比、对比等说理技巧分不开。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2)偃革兴文,布德施惠,中国既安,远人自服。14.材料一中“载舟覆舟,所宜深慎”与《齐桓晋文之事》中“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蕴含的相同的治国理政的传统文化智慧是什么?(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刘九法曹郑瑕丘石门宴集①杜甫秋水清无底,萧然净客心。掾曹乘逸兴,鞍马到荒林。能吏逢联璧,华筵②直一金。晚来横吹好,泓下亦龙吟。[注]①法曹:官名,唐时府州各有法曹参军事;瑕丘:古县名,治所在今山东兖州东北。②华筵:奢华的宴席。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情景交融,写石门的秋水一尘不染,清澈不见底,使人身心顿觉清明洁净。B.曹官县吏骑着马赶赴奢华宴席,兴致豪放,“能吏”二字暗含讽刺,意味深长。C.从“直一金”来看,诗人为招待两位地方官吏,不惜重金精心准备了这场华筵。D.尾联“泓下亦龙吟”把横笛吹出的声音比作秋水深处的龙吟,巧妙照应“秋水清”。16.请简要概括这首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10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论语·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冉有说自己治理一个纵横六七十里或五六十里的国家三年后,就可以使老百姓富足起来,他又谦逊地说“__________,__________”。(2)在《阿房宫赋》中,杜牧在写歌台上歌声温柔,一派春光融融后,以“__________,__________”与之对比,写出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同。(3)在《登岳阳楼》中,孤舟漂泊、老病在身的杜甫遥望关山以北,想到国家战事连绵,百姓遭难,不由“__________”,可见诗人心系天下的胸怀。(4)张孝祥《念奴娇·过洞庭》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句,写出秋水长天一色的美景,一语双关,抒写内心的清明坦荡。(5)古代诗人在诗中写到长江,常突出表现其清丽或壮美的特点,如“__________,__________”。三、语言文字运用(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写完了一篇东西,看几遍,修改修改,然后算数,这是好习惯。认真的人,文章写得好的人,大都有这种好习惯。那么,修改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从表面看,自然是检查所写的文字,(甲),如果有,就把它改妥当。①但是文字是语言的记录,②只要语言妥当,③文字妥当,④因此需要检查,⑤其实是语言。(乙)?这要看有没有充分地确切地表达出所要表达的意思(也可叫思想),表达得充分确切了,就是妥当,否则就是不妥当,需要改。这样寻根究底地一想,就可见需要检查的,认为不妥当需要修改的,其实是意思。词句需要变更,只为意思需要变更。你觉得“发动”这个词不好,要改“推动”,你觉得某处要加个“的”字,某处要去个“了”字,那是根据意思决定的。说到这儿,似乎可以认为:修改必然会变更原来的意思,不过变更有大小不同。大的关涉全局,小的仅限于枝节,也就是一词一句。修改是就原稿再仔细考虑,顾及全局和枝节,尽可能做到充分地确切地表达出所要表达的意思。这样的理解很重要。有了这样的理解,对修改就不肯草率从事。修改稿子不要光是“看”,(丙),就是把稿子放到口头说说看。也可以不出声念,只在心中默默地说。一路念下去,疏忽的地方自然会发现。下一句跟上一句不接气啊,后一段跟前一段连得不紧密啊,词跟词的配合照应不对头啊,句子的成分多点儿或少点儿啊,诸如此类的毛病都可以发现。同时也很容易发现该怎样说才接气,才紧密,才对头,才不多不少,而这些发现就是修改的办法。念下去顺当,就因为语言流畅妥贴,意思也就流畅妥贴。18.下列句子中的“自然”与文中加点的“自然”,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研究表明,人们可以从自然的声音中找到安慰。B.他鼓励我;应该做的就去做,一切听其自然。C.她身穿广袖长衫,动作自然而优美,目光专注。D.带露折花,色香自然要好得多,但是我不能够。19.文中第二段标序号的部分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20.请在文中括号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21.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改写成“同时也很容易发现该怎样说才流畅妥贴”,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但原文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四、写作(60分)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古代入学仪式被视为人生四大礼之一,通常包括正衣冠、行拜师礼、净手净心、朱砂开智等环节。近年开学季,不少家长为升入小学的孩子办“入学仪式”。仪式通常由家长主持,家人代表致贺词,孩子披上写有“好好学习,天天向上”的红色绶带,从家庭成员手中接过橘子(代表“大吉大利”)、大葱(代表“聪明伶俐”)和棒棒糖(代表“越来越棒”)等礼物。“家庭入学礼”引发社会各界广泛讨论,凤城晚报为此征集讨论专稿,请你写一篇文章投稿,表明你的态度,阐述你的看法。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不少于800字。清远市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高中期末教学质量检测高一语文注意事项:1.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2.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等填写在答题卡的相应位置。3.全部答案在答题卡上完成,答在本试题卷上无效。4.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5.考试结束后,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中国人对待自然始终抱着一种谦和、尊重、敬畏的态度。中国古人注重对自然规律的顺应,也主张在遵循自然规律的基础上,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对自然环境进行必要的加工和改造。中国古代“顺天应人”的生态自然观对中国古典建筑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虽由人作,宛自天开”是明代著名造园家计成提出的造园法则。其实,它不仅仅是造园的法则,更是顺应自然规律的生态自然观在中国古典建筑中的运用。中国古人的理想居住地最大的特征就是“藏而不露,隐而不显”,对自然环境很少构成影响和破坏。中国古典园林讲究“巧于因借,精于体宜”,更以“虽由人作,宛自天开”作为造园宗旨,要求人工园林以自然山水为蓝本,以人力创造自然,中国古人对自然环境的热爱由此可见一斑。对自然环境的眷恋、热爱和对自然规律的因循、顺应,都成为中国古人生态自然观的重要内容。就如德国大诗人歌德所说,中国人“有一个特点,人和大自然是生活在一起的”,他们“经常听到金鱼在池子里跳跃,鸟儿在枝头歌唱不停,白天总是阳光灿烂,夜晚也总是月白风清……房屋内部和中国画一样整洁雅致”。这正是因为中国人总是和谐自适地生活在自然与美的环境之中。中国古人对自然山川之美有着特殊的感悟体验,并自觉地把居住环境的理想诉诸山水之间,作为建筑创作的审美追求。小至单门独院,大至村镇连城,都极力强调顺其自然,保持自然原貌,以不破坏山水自然的完整格局为准则。传统民居或建在平原上,或建在河川旁,或建在山林下,无论选址在什么位置,都极力追求人居环境与自然景观的完美结合,给人“美景天成”的感觉。例如江南水乡的“小桥流水人家”,就是典型的自然与人居的绝美搭配。水乡民居临河而建,有的临水人家,还有“水后门”,屋后临水开门,有石阶梯延伸至河边,洗衣汲水、登舟出入,水乡情调意趣盎然!在突出自然美的基本思路指导下,再适当修改和完善自然环境的不足之处,或引水成渠、植树造林,使自然环境更符合人的生存生活需要,或修桥建塔、筑堤开路,以调整景观的平衡,使自然环境与人文景观互相协调。著名作家林语堂曾经把中国建筑看作是一种“艺术生活”,说:“最好的建筑是这样的:我们居住其中,却感觉不到自然在哪里终了,艺术在哪里开始。”美国著名建筑学家赖特曾经对“有机建筑”有这样的看法:“有机表示的是内在的——哲学意义上的整体性。”他认为建筑师设计一所住宅,就应该“努力使它成为环境的一部分”。房屋应该像植物一样,是“地面上一个基本的和谐的要素,从属于自然环境,从地里长出来,迎着太阳”。而在这种建筑观念的指导下,赖特设计了著名的“流水别墅”,这是他将建筑与周围自然风景有机结合的成功典范。而著名生态建筑学家麦克哈格更著有《设计结合自然》一书,指出建筑和规划设计要建立在把自然生态视为一个具有其结构和功能的系统的基础之上,认为生态建筑学的基本取向是,用生态学原理和方法,以人、建筑、自然和社会协调发展为目标,有节制地利用和改造自然,寻求最适合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生态建筑环境。不难发现,在古老而深邃的生态自然观指导下的中国古代建筑,与现代生态建筑学的诸多理念呈现出如此多的不谋而合,其建筑创作处处体现出人、建筑、自然之间的和谐结合,徽州的山野村居、江南的水乡人家,丝毫不逊色于赖特的“流水别墅”。这仅仅是一种巧合,还是中国古代生态自然观的持久生命力呢?难怪陷入现代建筑困境之中的西方建筑师要回过头来从东方古老智慧中寻找创作灵感,更难怪现代西方生态伦理学出现耐人寻味的“东方转向”。(摘编自刘婉华《“顺天应人”的生态自然观与中国古典建筑》)材料二:文墨故事结合传统院落园林形成了极具情感魅力的梦幻场景。单纯的自然环境并不能产生意境,而建筑的嵌入,诗意的栖居才使意境焕发出文化审美的特征。“中国人的宇宙概念本与庐舍有关。‘宇’就是屋宇,‘宙’是由‘宇’中出入得来。”由于庐舍,人在宇宙的栖息有所凭借,有所寄予,情之所牵,意之所由,在无边、浩渺、苍茫的宇宙中,一间茅舍带来了存在的意境。中国园林如梦似画,好似梦境的极致。“在戏曲《牡丹亭》、小说《红楼梦》中,建筑成为具有独立审美价值的文学意象。梁思成先生曾将中国建筑比作卷轴画,建筑如同画面随着次第展开才能渐窥全貌。”园中的山水,花木和楼台亭廊似乎在编织一场绝美凄婉的梦境。广阔的自然场景无法围合成一场圆满的梦景,人的尺度和故事需要宜人的舞台。眼睛把真实印在梦中,而园中的镜湖、泉池、月门、花窗又为人眼映照出一幅幅暗香疏影、良辰美景。自然之灵动画面展开了美的所有维度。诗意家园、人文建筑,建筑造型艺术的背后是文化审美和人文精神。伫立了几千年的中国建筑表达了人对至真至美境界的追寻,展现了民族的文化自信和梦想家园的创造历程。(摘编自魏薇《文以载道——建筑审美的文化特质》)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建筑虽然是人为活动,但中国古代建筑以因循、顺应自然规律为基本原则,很少对自然环境构成影响或破坏自然环境。B.除了以自身适应自然,中国古人还常引水成渠,植树造林,或修桥建塔、筑堤开路,以修改和完善自然环境的不足。C.中国建筑创作处处体现出人、建筑、自然之间的和谐结合,赖特的“流水别墅”即从中国古代建筑中获取了创作灵感。D.中国建筑可以比作卷轴画,如中国古典园林中的镜湖、泉池、月门、花窗,为人眼映照出一幅幅暗香疏影的美妙画卷。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材料一与材料二都涉及建筑创作的审美追求,不过二者论述的重点并不相同。B.从中国古典建筑的创作中,可以窥见中国人对待自然的谦和、尊重与敬畏的态度。C.徽州的山野村居、江南的水乡人家,都是东方古老智慧在建筑上的杰出体现。D.中国古建是一扇窗,打开这扇窗,我们才发现人在无边、浩渺宇宙中的栖息。3.下列选项,不能证明“中国古代‘顺天应人’的生态自然观对中国古典建筑产生了深刻的影响”的一项是()A.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B.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范仲淹《岳阳楼记》)C.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欧阳修《醉翁亭记》)D.廊腰缦回,檐牙高啄;各抱地势,钩心斗角。(杜牧《阿房宫赋》)4.梁思成先生在《中国建筑的特征》一文中谈到:“建筑和语言文字一样,一个民族总是创造出他们世世代代所喜爱,因而沿用的惯例,成了法式。”请简要说明两则材料谈到的园林“法式”有何不同。5.徽州宏村被称为“中国画里的乡村”,潺潺流淌的泉水环绕家家户户,桥亭楼台淡雅古朴,庭院小巷静谧幽深。古宏村人别出心裁的村落水系设计,充分利用了山川地利优势,既方便居民生产生活,又便于调节气温,还具有很高的审美艺术价值。请结合材料对这一现象加以分析。【答案】1.C2.D3.A4.材料一更侧重于自然与建筑的和谐共生以及生态建筑的理念。材料二则更注重建筑的文化审美、人文精神和民族文化的体现。5.①它的设计体现了自然与建筑的完美结合。②它设计是生态功能的智慧体现。③它的设计是文化审美与人文精神的体现。④它的设计兼顾意境的营造与情感的寄托。【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整合信息的能力。C.“赖特的‘流水别墅’即从中国古代建筑中获取了创作灵感”错。依据原文材料一第四段“美国著名建筑学家赖特曾经对‘有机建筑’有这样的看法”“而在这种建筑观念的指导下”可知,他是在自己的理念下设计的“流水别墅”,而不是中国建筑给他的灵感。故选C。【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整合信息的能力。D.材料二第一段的核心在于庐舍(中国古建)为人在宇宙中的栖息提供情感和意境的支撑,而选项则是运用比喻说明人类通过中国建筑去发现某种存在(人在宇宙中的栖息)。故选D。【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论证方法的能力。A.“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说的是宋武帝刘裕居住在宁静的巷陌之中,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符合“顺天应人”的生态自然观。但它并未直接描述古典建筑,因而并不直接证明其对中国古典建筑的影响。故选A。【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比较不同文本特色的能力。材料一中的园林“法式”指的是“顺天应人”的生态自然观。它包括以下两方面:一是自然与建筑的和谐:它强调自然与建筑的完美结合,追求“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造园宗旨。注重在保持自然原貌的基础上,进行必要的人工加工和改造,以调整景观平衡,使自然环境与人文景观相互协调。体现了中国古代“顺天应人”的生态自然观,即在遵循自然规律的基础上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二是生态建筑理念:强调建筑应成为环境的一部分,与自然和谐共生。引用西方生态建筑学家的观点,指出建筑和规划设计应建立在自然生态系统的基础上,有节制地利用和改造自然。材料二中的园林“法式”更多指的是建筑审美的文化特质。一是文化审美与人文精神:强调建筑嵌入自然环境后产生的文化审美特征,使意境焕发出文化审美的特征。建筑成为具有独立审美价值的文学意象,如《牡丹亭》和《红楼梦》中的建筑描写。园林如梦似画,编织绝美凄婉的梦境,展现诗意家园和人文建筑的魅力。二是民族文化的体现:建筑造型艺术背后蕴含的是文化审美和人文精神,表达了人对至真至美境界的追寻。体现了民族的文化自信和梦想家园的创造历程,是中国民族文化和审美习惯的体现。【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运用信息进行分析的能力。宏村的水系设计充分利用了山川地利的优势,将自然美景与人工建筑巧妙融合。这种设计理念与古代造园法则“巧于因借,精于体宜”不谋而合,体现了中国古人对自然环境的尊重与顺应。自然与建筑的完美结合。宏村的水系设计充分利用了山川地利的优势,将自然美景与人工建筑巧妙融合。泉水环绕家家户户,桥亭楼台淡雅古朴,庭院小巷静谧幽深,这样的布局不仅为居民提供了便利的生产生活条件,还创造了一种“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意境。这种设计理念与古代造园法则“巧于因借,精于体宜”不谋而合,体现了中国古人对自然环境的尊重与顺应。生态功能的智慧体现。宏村的水系设计不仅具有审美价值,还具备实用的生态功能。水系方便居民日常生活用水,如洗衣、汲水等,同时也起到了调节气温的作用。这种设计体现了中国古代生态自然观的智慧,即在尊重自然规律的基础上,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对自然环境进行必要的加工和改造,以达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目的。文化审美与人文精神的体现。宏村的水系设计还蕴含了深厚的文化审美和人文精神。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水象征着生命、智慧和流动不息的活力。宏村的水系设计将自然之水与人文建筑相结合,形成了一幅幅如诗如画的绝美景象,给人以强烈的视觉享受和心灵震撼。这种设计不仅体现了中国古人对自然之美的独特感悟和追求,也展现了他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寄托。意境的营造与情感的寄托。宏村的水系设计还营造了一种独特的意境美。通过水系的环绕和建筑的点缀,宏村形成了一种梦幻般的场景,仿佛置身于一幅幅精美的画卷之中。这种意境美不仅让人感受到自然之美的宁静与和谐,也让人体会到建筑与人、自然之间的情感联系和精神寄托。正如材料二所言,“单纯的自然环境并不能产生意境,而建筑的嵌入,诗意的栖居才使意境焕发出文化审美的特征”宏村的水系设计正是这一理念的生动体现。(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文本一:树桩阿城街的东首一有阳光,便会长出矮矮的一截树桩,赶街的年轻人们并不奇怪在意,说笑着过去。山中来的男女掮了多半人高的短柴,麻带缚住头顶,不便巡视,也快快地过去。那树桩冒出一股烟子,有老人见了,背着手立下,哑哑地问一声:“可吃了饭了?”树桩点点头,虚虚笑一笑,慢慢看人赶路。树桩无姓,亦无名,只听街中老幼皆呼大爹。笑,是慢慢地笑;烟,是慢慢地吃;手慢慢举起来,慢慢抹一把脸,几乎透明的枯肉又慢慢复位。大城市的人偶然路过这个街子,看看瞧瞧,摸摸问问,兴味无穷;正欲折返,就看见大爹,心中一颤,胸口不舒服小半日。大爹竟如一段无字残碑,让人读这条街子。街子极老极旧,这街面据说宋时就如此。街上只有小学一所,出来的学生,常常就考上县里中学,更有考上省里大学,之后他乡用武,十年八载不回来。若有本街的人在外出了什么功绩,天知道怎么就会传回来,一街人都知道,说与过路人,过路人若迟疑,便会落个孤陋寡闻的名声,街子上的人照样得意。然而这条街子上最得意的是出有名的对歌手。这个街子虽小,以往每年三月却有一次盛会。各乡歌手都来聚在四面山上,你唱了我唱,我唱了他唱,最后赢出一个高手。高手极为荣耀,各寨请去,围了柴火唱,通宵达旦,如醉如痴。这街子的男女老幼,若不会歌,就被耻为残废,如哑子般,不得乐趣,处世也难。只可惜这歌子忽然断了,成为“四旧”,代之以全国唱什么,街子里唱什么。小学里学生上音乐课,街上人听了,都叹息太淡太直,如何就能成歌?赛歌会不再有,自然高手空了如许年。不料忽然传来消息:昆明有人又唱了,而且成千上万人在一起唱,还要对,很是热闹,街子里闹闹地说了半月,就到了旧时赛歌的这一天。街子决心复得往日的殊荣,自然操办了一下。一传十,十传百,天知道竟百里之内无人不晓,近万数赶了来,坐满四面山上,哄哄的像起雷。先由街上出人唱了。一曲刚了,对面山中人就起了对,漫声过来,万颗人头立刻又都摆过去。街上人不服气,又作出对,歌声才落,对方又逼过来。人头摆来摆去,渐渐热烈起来。唱着唱着,却发现尽是四十多岁的人起歌对歌,年轻人只听只笑只嚷只拍掌。专区来的一个老文化干部就叹了,说自己三四十年前某年在此赶这个会,曾听到一个男子极是会唱,敌了无数歌手,对了半个月,赢到高手。再打听名字时,百姓眼里就喷出火来,嚷:“你!李二都认不得?”老干部叹说不知这李二如今可在。这时有一个街上陪着的干部迟疑起来,白着眼想想,说:“莫不是大爹吧?”话一传出去,果然得到证实;大爹就是姓李行二。年轻人都呆了,想不到树桩竟如此风流过,悔自己平日不常与大爹招呼,这时就急急地帮着寻大爹。大爹其实就在山上人里,括住耳朵听对歌,烟子一筒接一筒地吃,慢慢地笑。有那眼尖的,领了人挤上山去请大爹。四下里自然要请大爹唱,大爹笑了,笑纹不再收回去,慢慢地说:“有对才好。”回身请了一个婆婆。那婆婆竟面若桃花,轻轻盈盈地出来,擦一把泪,请大爹起。大爹合了眼,发一个长音,万人立刻静下来,天似乎也退远了。大爹久不运嗓,粗粗嘎嘎,情韵风趣却在。四面山上早轰出一片彩来。看那婆婆,也是一个长音,尚存清亮,四面先就喝彩,婆婆早有了对。四面山上又轰出一个好来。年轻人都呆了,想不到老人们当年这样风流!人老了,更显老歌一股风韵,醇厚幽默,当下就有人记住会了。大爹不在意输赢,又与其他几个人对了几首。婆婆们脸上泛光,万人面前,荣耀至极。随婆婆们来的儿孙们,也被人围着,像是什么都知道,指手划脚,得意非凡。有街中人拿来酒,敬了老人们。大爹吃了几口。绷出筋来,却待要再唱,忽然口不能张,涎水流下来,往后便倒。大家慌了去扶,才知道大爹失了风,急忙往街里抬,还未到家,就死在半路。自此,这街子,这山里,又唱起了自己的歌子。李二的名字,被年轻人记在心里,见了外地来人,便说李二。人人都觉得,大爹替这街子立了一个碑。(选自《人民文学》1984年第10期,有删节)文本二:曲笔写意是我国古典小说的传统技法,常用来表现人物的特点,使之更加鲜明、突出。如《三国演义》中关云长温酒斩华雄:众诸侯听得关外鼓声大振,喊声大举,如天摧地塌,岳撼山摇,众皆失惊。正欲探听,鸾铃响处,马到中军,云长提华雄之头,掷于地上。——其酒尚温。(《三国演义》第五回)再如《红楼梦》中兴儿评说薛林二人:“每常出门或上车,或一时院子里瞥见一眼,我们鬼使神差,见了他两个不敢出气儿……是生怕这气大了,吹倒了姓林的;气暖了,吹化了这姓薛的。”(《红楼梦》第六十五回)英雄的勇武神威、武功盖世,黛玉的弱不禁风,娇弱之态,宝钗的丰腴白皙,便在这三言两语中表现出来。虽未能亲见,但总觉在情在理,并不为过。正面不着一字愈发使人觉得神异不凡,引人猜想。(节选自李丹丹《传统的神韵与生命的感悟——谈阿城小说的特色》)6.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小说讲述的故事发生在一个相对闭塞、落后的小山沟里,然而,就在这鲜为人知的角落里,孕育了美丽的山歌。B.当山歌声止息的时候,山村失去了诗意和生命,取而代之的是全国都唱的“太淡太直”的歌,这是山村文化的悲哀。C.小说的收尾部分写大爹“失了风”“死在半路”,街子自此“又唱起了自己的歌子”,这一场面悲壮,却给人以希望。D.小说语句生动,句式灵动,骈偶句和四字短句的大量使用,使得语言富有跌宕起伏的节奏感,富有表现力。7.下列与文本有关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大爹竟如一段无字残碑,让人读这条街子”,与文末“大爹替这街子立了一个碑”相照应,突出了大爹与“街子”的重要关系。B.小说一再写到街子上的人的“得意”,得意本街人的功绩,得意街子出有名的对歌手等,可见街子上的人闭塞、骄傲自满的特点。C.小说着力描写了街子赛歌的场面,如“哄哄的像起雷”“万颗人头立刻又都摆过去”等,突出了紧张、欢快的气氛,颇具感染力。D.无论是《三国演义》中写盖世英雄,还是《红楼梦》中写闺阁小姐,都能简练传神地表现人物的神韵气质,让人有身临其境之感。8.小说的主要人物是李二,但几乎一半篇幅是在写街子。作者为什么这样处理?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9.“文学阅读与写作”任务群学习时,同学们将《三国演义》中关云长温酒斩华雄、《红楼梦》中兴儿评说薛林二人、作家阿城塑造李二形象放在一起,研究我国小说的曲笔技法。请举两例说明阿城小说的曲笔运用及其效果。【答案】6.B7.B8.①街子是李二生存的社会环境,与人物密不可分。街子作为李二的主要活动空间,见证着李二的生活变化,有利于塑造人物形象。②对街子的描写也是对李二的人物描写,街子的老旧与李二的年迈、街子的热闹与李二被人熟知,二者互相映衬,使小说内容更丰富。9.①描写街子的古朴、老旧、热闹,表明大爹的品质及价值,凸显其淳朴厚重的性格特点,不直接写,而以街子衬托,韵味深长。②大爹对歌时,没有深入描写歌声,而是细腻描写周围人的表现及环境,大爹荡气回肠的歌声如在耳边,启人想象,令人陶醉,凸显大爹高超的对歌技艺。【解析】【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的能力。B.“山村失去了诗意和生命”错误,山村没有了对歌,还有其它文化传承和意蕴,不能说就此失去诗意和生命,选项过度解读。故选B。【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文本相关内容的能力。B.“可见街子上的人闭塞、骄傲自满的特点”错误,街子上的人的“得意”是人们为街子人才辈出、为街子有悠久的对歌传统和对歌人才而自豪。故选B。【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环境描写作用的能力。①李二像树桩一样长年累月地呆在街子上,“大爹竟如一段无字残碑,让人读这条街子”,街子是李二生存的社会环境,与人物密不可分。“自己三四十年前某年在此赶这个会,曾听到一个男子极是会唱”,街子作为李二的主要活动空间,见证着李二的生活变化,有利于塑造人物形象。②“街子极老极旧,这街面据说宋时就如此”“这条街子上最得意的是出有名的对歌手”,对街子的描写也是对李二的人物描写,街子如此老旧,李二也已年迈,以致年轻人都不知道名字;街子上有南来北往的人,热闹非凡,与李二或者“大爹”也被人熟知。二者互相映衬,使小说内容更丰富。【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赏析文章去曲笔艺术特点的的能力。文本二有“正面不着一字愈发使人觉得神异不凡,引人猜想”,可知曲笔即是侧面描写,结合具体内容赏析即可。①“街子极老极旧,这街面据说宋时就如此”“这条街子上最得意的是出有名的对歌手。这个街子虽小,以往每年三月却有一次盛会”,文中描写街子的古朴、老旧、热闹,而大爹就生活在这街子上,不直接写人物,以环境衬托人物形象,表明大爹一如街子一样淳朴厚重的品质,内蕴深厚价值,韵味深长。②大爹对歌时,“万人立刻静下来,天似乎也退远了”,没有深入描写歌声,而是细腻描写周围人的表现及环境;“四面山上早轰出一片彩来”,“年轻人都呆了,想不到老人们当年这样风流!人老了,更显老歌一股风韵,醇厚幽默,当下就有人记住会了”,大爹的对歌震撼人心,荡气回肠,文中的曲笔使歌声如在耳边,启人想象,令人陶醉,凸显大爹高超的对歌技艺。二、古代诗文阅读(39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理,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将崇极天之峻,永保无疆之休。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德不处其厚,情不胜其欲,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者也。凡百元首,承天景命,莫不殷忧而道著,功成而德衰。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岂取之易而守之难乎?昔取之而有余,今守之而不足,何也?夫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竭诚则吴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奔车朽索,其可忽乎!(节选自魏征《谏太宗十思疏》)材料二:太宗手诏嘉美,优纳之①。尝谓长孙无忌曰:“朕即位之初,上书者或言‘人主必须威权独运,不得委任群下’;或欲耀兵振武,慑服四夷。唯有魏征劝朕‘偃革兴文,布德施惠,中国既安,远人自服’。朕从其语,天下大宁。绝域君长,皆来朝贡,九夷重译,相望于道。此皆魏征之力也。”太宗尝嫌上封者众,不近事实,欲加黜责。征奏曰:“古者立诽谤之木,欲闻己过,今之封事,谤木之流也。陛下思闻得失,祗可恣其陈道。若所言衷,则有益于陛下;若不衷,无损于国家。”太宗曰:“此言是也。”并劳而遣之。后太宗在洛阳宫,幸积翠池,宴群臣,酒酣各赋一事。太宗曰:魏征每言,必约我以礼也。寻以修定《五礼》当封一子为县男请让孤兄子叔慈太宗怆然曰:“卿之此心,可以励俗。”遂许之。(节选自《旧唐书·魏征传》)【注】①“之”指魏征所上四疏,《谏太宗十思疏》为其二。10.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寻以修A定《五礼》B当封C一子D为县男E请让孤F兄子叔慈G太宗H怆然曰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下愚,指极愚昧无知的人,和《答司马谏议书》“不任区区向往之至”的“区区”都是谦辞。B.“居域中之大”与《劝学》“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的“之”用法相同。C.“相望于道”与《阿房宫赋》“架梁之椽,多于机上之工女”“于”用法不同。D.幸,封建时代称皇帝亲临,与《鸿门宴》“妇女无所幸”的“幸”意思不同。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与写作特色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材料一开篇,魏征抓住唐太宗作为一个有作为的帝王“思国之安”的特点,就近取譬,着力说明最高统治者“积其德义”的重要性。B.材料一第二段,结合历史事实,在正反论证的基础上,引出对唐太宗“载舟覆舟,所宜深慎”的告诫,从而指出潜在的危险。C.材料二中,唐太宗想责罚呈上不切近事实言论的臣子,但因为魏征劝谏说他们的言论对国家有益,太宗不但没有责罚还慰劳了他们。D.唐太宗亲写诏书,赞美魏征所上之疏,并欣然接纳了魏征的建议,除了魏征智识超人之外,也与奏疏善用类比、对比等说理技巧分不开。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2)偃革兴文,布德施惠,中国既安,远人自服。14.材料一中“载舟覆舟,所宜深慎”与《齐桓晋文之事》中“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蕴含的相同的治国理政的传统文化智慧是什么?【答案】10.BEG11.C12.C13.(1)即使用严酷的刑罚来督责(人们),用威风怒气来吓唬(人们),人们最终只求苟且免于刑罚而不怀念感激国君的仁德,表面上恭敬但在心里不服气。(2)停止战争,大兴文事,传布道德广施恩惠,中原既然安定,异族自然会归顺服从。14.重视民生,关注百姓疾苦,以民为本。君主应关心百姓的生活,才能得到人民的支持和拥护;君主要谨慎行事,以免引起人民的不满和反抗。【解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不久因魏征修订《五礼》,按例应当封一个儿子为县男,魏征请求让孤兄的儿子叔慈受封。太宗很伤感地说:“卿的这份心意,可以勉励民俗。”于是应许了他的请求。“修定”作谓语,“《五礼》”作宾语,应在B处断开;“封”作谓语,“一子”作“封”的宾语,又作“为县男”的主语,应在E处断开;“太宗”作主语,“怆然曰”作谓语,应在G处断开;故应在BEG处断开。【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文言词语意义和用法的能力。A.正确。句意:微臣虽然愚笨。/(我对您)不由得从内心仰慕之至。B.正确。结构助词,的。句意:处在天地间最高的地位。/如果没有蛇、鳝的洞穴,它就无处藏身。C.错误。“于”都作介词。在;/比。句意:在道路上随处可见各个地区的翻译。/架在梁上的椽子,比织机上的女工还多。D.正确。封建时代称皇帝亲临;/宠幸。句意:(皇帝)到积翠池宴请群臣。/没有亲近或宠幸妇女。故选C。【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材料相关内容与写作特色的能力。C.“他们的言论对国家有益”错,材料二中是说“若所言衷,则有益于陛下;若不衷,无损于国家”意思是如果臣子所言正确,就对陛下有益;如果说得不对,无损于国家。可见,魏征劝谏说他们的言论正确对陛下有益,言论不正确也无损国家。故选C。【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虽”,即使;“董”,督责;“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介宾短语后置;“振”,吓唬;“貌”,表面上。(2)“偃革”,停止战争;“布德”,传布道德;“中国”,中原。【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和概括文章相关内容的能力。《谏太宗十思疏》是唐代魏征写给唐太宗李世民的一篇奏疏,“载舟覆舟,所宜深慎”这句话,意在告诫君主,人民可以像水一样承载国家,也可以像水一样颠覆国家,因此君主应该谨慎行事,不可轻率。“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意在说明如果一个国家老年人都穿着丝绸,吃着肉食,普通百姓也不饥不寒,那么这个国家没有不成为王者的道理。这两句话蕴含的相同的治国理政的传统文化智慧是:重视民生,关注百姓疾苦,以民为本。君主应该关心百姓的生活,满足他们的基本生活需求,这样国家才能够稳定,才能够得到人民的支持和拥护。同时,君主也要谨慎行事,不可轻率,以免引起人民的不满和反抗。这种以民为本,注重民生的治国理念,是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参考译文:材料一:我听说想要树木长得好,一定要使它的根牢固;想要泉水流得远,一定要疏通它的源泉;想要国家安定,一定要厚积道德仁义。源泉不深却希望泉水流得远,根系不牢固却想要树木生长得高,道德不深厚却想要国家安定,微臣虽然愚笨,(也)知道这是不可能的,更何况(您这)聪明睿智(的人)呢!国君掌握帝位的重权,处在天地间最高的地位,就要推崇皇权的高峻,永保永无止境的美善。如果不在安逸的环境中想着危难,戒奢侈而行节俭,道德不能保持宽厚,性情不能克服欲望,这也如同挖断树根却想要树木长得茂盛,堵塞源泉却想要泉水流得远一样啊!(古代)所有的帝王,承受了上天赋予的重大使命,他们没有一个不为国家深切地忧虑而且治理成效显著的,但一旦功业建成就德性衰减。国君开头做得好的实在很多,能够坚持到底的大概很少。难道是取得天下容易守住天下困难吗?当初取得天下时才能有余,现在守天下就显得才能不足,什么原因呢?因为处在深重的忧虑之中,一定能竭尽诚心来对待臣民。成功之后,就放纵自己的性情来傲视别人。竭尽诚心,就会使敌对的势力和自己联合;傲视别人,就会使亲人成为陌路之人。即使用严酷的刑罚来督责(人们),用威风怒气来吓唬(人们),人们最终只求苟且免于刑罚而不怀念感激国君的仁德,表面上恭敬但在心里不服气。(臣民)对国君的怨恨不在大小,可怕的只是百姓的力量;(他们像水一样)能够负载船只,也能颠覆船只,这是应当深切谨慎的。用腐烂的绳索驾驭疾驰的马车,这样可以忽视不理吗!材料二:唐太宗亲笔写诏书嘉奖赞美魏征的奏疏,格外看重魏征所上四疏。唐太宗曾经对长孙无忌等人说:“朕刚即位时,上书的人有的说君主必须把握威权独断专行,不能把权力委任给臣下;有的想显示武力强大,使异族恐惧而服从自己。只有魏征劝朕‘停止战争,大兴文事,传布道德广施恩惠,中原既然安定,异族自然会归顺服从。’我采纳了他的建议,结果天下非常太平。极为偏远的四夷都来朝贡,道路上随处可见各个地区的翻译。这都是魏征的功劳啊。”太宗曾经嫌进呈密封奏章的人多不切合事实,想加以贬斥。魏征上奏说:“古代立下诽谤木,是为了听取自己的过失,现在的对事,就像诽谤木的作用一样。君主应当思考得失,允许臣下直言。如果所言正确,就对陛下有益;如果说得不对,无损于国家。”太宗说:“这话说得对。”对进呈奏章的人加以抚慰后才让他们离去。后来太宗在洛阳宫,到积翠池宴请群臣,酒喝得高兴时和群臣各以一事为题赋诗。太宗说:“每次魏征说话,必定用礼来约束我。”不久因魏征修订《五礼》,按例应当封一个儿子为县男,魏征请求让孤兄的儿子叔慈受封。太宗很伤感地说:“卿的这份心意,可以勉励民俗。”于是应许了他的请求。(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刘九法曹郑瑕丘石门宴集①杜甫秋水清无底,萧然净客心。掾曹乘逸兴,鞍马到荒林。能吏逢联璧,华筵②直一金。晚来横吹好,泓下亦龙吟。[注]①法曹:官名,唐时府州各有法曹参军事;瑕丘:古县名,治所在今山东兖州东北。②华筵:奢华的宴席。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情景交融,写石门的秋水一尘不染,清澈不见底,使人身心顿觉清明洁净。B.曹官县吏骑着马赶赴奢华的宴席,兴致豪放,“能吏”二字暗含讽刺,意味深长。C.从“直一金”来看,诗人为招待两位地方官吏,不惜重金精心准备了这场华筵。D.尾联“泓下亦龙吟”把横笛吹出的声音比作秋水深处的龙吟,巧妙照应“秋水清”。16.请简要概括这首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答案】15.C16.①对“能吏”玷污风雅清净之地的不屑,秋水清澈,秋景萧然,每一个来到石门的人都应该心灵澄净,可两位官员却在这里私下宴饮、大肆吃喝;②对浑浊不堪的官场世俗的不满和对官员奢侈靡费行径的讽刺与鄙夷,一顿奢华的宴席竟耗费“一金”之多。【解析】【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综合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C.“诗人为招待两位地方官吏,不惜重金精心准备了这场华筵”错。结合题目和注释,可知“掾曹乘逸兴,鞍马到荒林,能吏逢联璧,华筵直一金”,大意是说“刘九法曹乘着雅兴,骑着马来到平阴县偏僻的石门山林。能干的瑕丘县吏郑某早已赶到,迎候在那里,摆设上了价值一金的丰盛宴席”,由此可知筵席并不是诗人杜甫准备的。故选C。【1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全诗大意是说:秋水清澈深不见底,萧然的景色让人心里澄净。刘九法曹乘着雅兴,骑着马来到平阴县偏僻的石门山林。能干的瑕丘县吏郑某早已赶到,迎候在那里,摆设上了价值一金的丰盛宴席。天色渐晚,席间助兴的笛声多么美妙,潭水深处,仿佛有蛟龙随着笛声低吟。首联说秋水不但清,而且至于无底,淘尽渣滓,绝无污染,面对如此清澈的秋水,诗人的心灵顿觉清明洁浄,反观人世,则多有污浊。随后作者通过描写华筵的奢靡表露出自己的讽刺与鄙夷之情。最后作者说清澈的秋水,明明应该让人心里澄净,但是两个官员在这里聚会,心里不仅没有变得澄净,反而吹出了响亮的笛声,仿佛从水里发出的龙吟声,更加助长了奢靡之风。由此可知,本诗最鲜明的思想感情应是对浑浊不堪的官场世俗的不满和对官员奢侈靡费行径的讽刺与鄙夷,期间还流露出对他们玷污风雅清净之地的不屑。(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10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论语·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冉有说自己治理一个纵横六七十里或五六十里的国家三年后,就可以使老百姓富足起来,他又谦逊地说“__________,__________”。(2)在《阿房宫赋》中,杜牧在写歌台上歌声温柔,一派春光融融后,以“__________,__________”与之对比,写出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同。(3)在《登岳阳楼》中,孤舟漂泊、老病在身的杜甫遥望关山以北,想到国家战事连绵,百姓遭难,不由“__________”,可见诗人心系天下的胸怀。(4)张孝祥《念奴娇·过洞庭》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句,写出秋水长天一色的美景,一语双关,抒写内心的清明坦荡。(5)古代诗人在诗中写到长江,常突出表现其清丽或壮美的特点,如“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①.如其礼乐②.以俟君子③.舞殿冷袖④.风雨凄凄⑤.凭轩涕泗流⑥.素月分辉⑦.明河共影⑧.表里俱澄澈⑨.孤帆远影碧空尽⑩.唯见长江天际流(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篇名句的能力。易错字词:俟、袖、凄、涕泗、澄澈、碧、萧。三、语言文字运用(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写完了一篇东西,看几遍,修改修改,然后算数,这是好习惯。认真的人,文章写得好的人,大都有这种好习惯。那么,修改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从表面看,自然是检查所写的文字,(甲),如果有,就把它改妥当。①但是文字是语言的记录,②只要语言妥当,③文字妥当,④因此需要检查,⑤其实是语言。(乙)?这要看有没有充分地确切地表达出所要表达的意思(也可叫思想),表达得充分确切了,就是妥当,否则就是不妥当,需要改。这样寻根究底地一想,就可见需要检查的,认为不妥当需要修改的,其实是意思。词句需要变更,只为意思需要变更。你觉得“发动”这个词不好,要改“推动”,你觉得某处要加个“的”字,某处要去个“了”字,那是根据意思决定的。说到这儿,似乎可以认为:修改必然会变更原来的意思,不过变更有大小不同。大的关涉全局,小的仅限于枝节,也就是一词一句。修改是就原稿再仔细考虑,顾及全局和枝节,尽可能做到充分地确切地表达出所要表达的意思。这样的理解很重要。有了这样的理解,对修改就不肯草率从事。修改稿子不要光是“看”,(丙),就是把稿子放到口头说说看。也可以不出声念,只在心中默默地说。一路念下去,疏忽的地方自然会发现。下一句跟上一句不接气啊,后一段跟前一段连得不紧密啊,词跟词的配合照应不对头啊,句子的成分多点儿或少点儿啊,诸如此类的毛病都可以发现。同时也很容易发现该怎样说才接气,才紧密,才对头,才不多不少,而这些发现就是修改的办法。念下去顺当,就因为语言流畅妥贴,意思也就流畅妥贴。18.下列句子中的“自然”与文中加点的“自然”,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研究表明,人们可以从自然的声音中找到安慰。B.他鼓励我;应该做的就去做,一切听其自然。C.她身穿广袖长衫,动作自然而优美,目光专注。D.带露折花,色香自然要好得多,但是我不能够。19.文中第二段标序号的部分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20.请在文中括号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21.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改写成“同时也很容易发现该怎样说才流畅妥贴”,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但原文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答案】18.D19.③句改为“文字就妥当”④句改为“因此需要检查的”20.甲:看看有无不妥的地方乙:怎样的语言才妥当呢丙:还要“念”21.①原句通过列举“接气、紧密、对头、不多不少”这些具体表现,使得读者更容易形象地体会到说话技巧的重要性;改句中的“流畅妥贴”较为抽象,难以产生直观感受。②原句通过具体描述,传达出对说话技巧的关注和重视;改句较为平淡,情感表达相对较弱。③原句使用四个短句,节奏鲜明,韵律和谐,更具表现力;改句为一个长句,节奏和韵律相对单一。【解析】【1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辨析词的语境义的能力。文中加点的“自然”,指按照事物发展的规律,不经意间或必然地发生的事情。A.指与人为或加工相对的,未经人工干预的。B.指顺其自然,不人为干预,让事情按照其自身的规律发展。C.指没有做作,很自然,不拘束。D.指按照事物发展的规律,不经意间或必然地发生的事情。故选D。【1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③句,成分残缺,缺少必要的关联词和前面的“只要”搭配,可以改为“文字就妥当”④句,搭配不当,“需要检查,其实是语言”主谓搭配不当,可以在“需要检查”后加“的”,“因此需要检查的”充当“其实是语言”的主语。【2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甲句,结合前文“检查所写的文字”,后文“如果有,就把它改妥当”,可知此处指出“检查”的具体内容为“文字是否妥当”,故可填:看看有无不妥的地方。乙句,结合后文“这要看……表达得充分确切了,就是妥当,否则就是不妥当,需要改”,可知此处是针对“语言妥当的标准”而提出问题,故可填:怎样的语言才妥当呢。丙句,结合前文“修改稿子不要光是‘看’”,后文“就是把稿子放到口头说说看。也可以不出声念,只在心中默默地说”,可知此处指出修改稿子也需要“读”或“念”,故可填:还要“念”。【2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辨析语句(语段)表达效果的能力。①内容上,原句通过列举“才接气,才紧密,才对头,才不多不少”这些具体表现,形象生动,通俗直白,而又真实充分,使得读者更容易形象地体会到说话技巧的重要性;改句将“才接气,才紧密,才对头,才不多不少”概括、压缩为“流畅妥贴”,显得较为抽象,难以产生直观感受。②情感上,原句具体描述了“接气,紧密,对头,不多不少”等修改稿子的具体标准或体会,突出作者对修改稿子和说话技巧的关注和重视;而改句主要进行直观平淡地陈述和介绍,情感表达的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