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西城44中2025届高二生物第一学期期末综合测试试题含解析_第1页
北京西城44中2025届高二生物第一学期期末综合测试试题含解析_第2页
北京西城44中2025届高二生物第一学期期末综合测试试题含解析_第3页
北京西城44中2025届高二生物第一学期期末综合测试试题含解析_第4页
北京西城44中2025届高二生物第一学期期末综合测试试题含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北京西城44中2025届高二生物第一学期期末综合测试试题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号和座位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用2B铅笔将试卷类型(B)填涂在答题卡相应位置上。将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右上角"条形码粘贴处"。2.作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试题卷上。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无效。4.考生必须保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选择题(本大题共7小题,每小题6分,共42分。)1.下图甲表示反射弧中三个神经元及其联系,其中表示从树突到胞体再到轴突及末梢(即一个完整的神经元模式)。下图乙表示突触的显微结构模式图。下列关于图解的说法正确的是()A.图甲中刺激d点,兴奋将传导(递)至c、b、a点B.图甲中③(神经中枢)内有2个完整突触结构C.图乙突触后膜的兴奋传导形式为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的转变D.图乙中神经递质的释放需要能量2.关于体液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A.正常小鼠饲喂甲状腺激素后,放入密闭小室中更易窒息死亡B.肝脏细胞能够选择性表达胰高血糖素基因C.饭后半小时,血液流经肝脏后葡萄糖浓度升高D.激素的受体都在细胞膜上3.下图为细胞分裂过程中某种物质的含量变化曲线,相关描述正确的是()A.该曲线纵坐标的含义是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单体的含量B.同源染色体上非姐妹染色单体的交叉互换发生在ab段C.等位基因的分离、非等位基因的自由组合发生在bc段D.着丝点的分裂发生在ef段4.如图为某一区域M、N两物种的资源利用曲线(纵横坐标分别表示M、N两物种所摄取的食物数量和种类)。其中表述正确的是()A.曲线不重叠时,M与N不存在竞争B.b越大,生物适应环境能力越弱C.d<b时,M与N竞争激烈D.M、N将呈现“J”型增长5.如图表示人体细胞间信息传递的一种方式。下列描述错误的是()A.该调节方式的信息传递速度缓慢、作用范围较广泛B.若靶细胞属于垂体,则分泌细胞一定是下丘脑细胞C.若分泌细胞是垂体细胞,则靶器官可能是性腺D.体温调节和血糖平衡调节可能涉及这种调节方式6.人在进行一定强度的体力劳动后,手掌或脚掌上可能会磨出水疱。水疱中的液体主要是组织液,一段时间后水疱可自行消失。以下有关说法错误的是()A.水疱的化学成分中蛋白质的含量最高B.水疱主要是由血浆中的液体大量渗出到组织液形成的C.水疱自行消失是因为其中的液体可以渗入毛细血管和毛细淋巴管D.水疱的形成和消失说明内环境中物质是不断更新的7.图Ⅰ是某组织局部结构模式图。图Ⅱ是人体甲状腺激素分泌的分级调节示意图,甲、乙、丙分别代表腺体名称,X、Y代表激素名称。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A.图Ⅰ中,红细胞通过协助扩散吸收血糖进行无氧呼吸产生CO2B.某人长期营养不良,则会引起图Ⅰ中A液增多C.地方性甲状腺肿大与图Ⅱ中Y激素分泌过量有关D.图Ⅱ中甲既是神经系统的一部分,又能分泌激素,还能受激素调节8.(10分)下列物质中,属于人体内环境组成成分的是()①尿素②呼吸酶③RNA聚合酶④氨基酸A.①③ B.②④ C.②③ D.①④二、非选择题9.(10分)藏羚羊是中国特有物种,属于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主要生活在海拔3700~5500米的青藏高原,主要以禾本科和莎草科的植物为食,天敌有狼、棕熊、鹰、秃鹫等。请回答下列问题:(1)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________特征,要较准确地估算藏羚羊的种群密度,通常采用的调查方法是________。(2)某研究团队对甲、乙、丙三个地区的藏羚羊种群特征进行调查结果如图所示。图中I、Ⅱ、Ⅲ、IV分别对应大(5~8龄)、中(3~5龄)、小(1~3龄)、幼(0~1龄)四个年龄等级(藏羚羊最长寿命8年左右)。则图1中甲的年龄结构组成类型为________,预测此后一段时间,________地区种群藏羚羊数目将保持增长。(3)某草原中藏羚羊在数年内的出生率和死亡率的比值曲线(R=出生率/死亡率)如图2,据图分析,曲线a~b段藏羚羊种群数量变化最可能为________(选填“增加”或“减小”或“先增后减”或“先减后增”)。除题图中因素外,直接决定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还有________等。(4)藏羚羊是羌塘高原有蹄类唯一的迁徙物种。成年藏羚羊一年中除交配季节,绝大部分时间是雌雄分群。每年6月份,雌性藏羚羊逐渐集结并向夏季产羔区迁徙,6月20日至7月10日小羊羔陆续出生,完成生产后雌性藏羚羊于7月上旬回迁,8月返回越冬栖息地。图3为12个环境因子对藏羚羊栖息地选择的影响示意图,分析可知,决定产羔地分布的最主要因素依次是________等3个因素。藏羚羊选择的产羔区的食物资源和气候条件都相对较差,可能的原因是________。10.(14分)牵牛花的花色由一对等位基因R、r控制,叶的形态由一对等位基因Y、y控制,这两对相对性状是自由组合的。表是三组不同的亲本杂交的结果组合亲本表现型子代表现型和植株数目红色阔叶红色窄叶白色阔叶白色窄叶一白色阔叶×红色窄叶41504020二红色窄叶×红色窄叶04190141三白色阔叶×红色窄叶427000(1)上述相对性状的显性性状分别为_____(白色、红色)、_____(阔叶、窄叶)。(2)组合二的子代中出现两种颜色的现象叫做_____。(3)写出组合一中两亲本的基因型:白色阔叶_____;红色窄叶_____。(4)写出组合三中两亲本的基因型:白色阔叶_____;红色窄叶_____。(5)第三个组合的后代是红色阔叶,若让它们自交,则其子一代的表现型及比例是表现型:_____,比例是_____。11.(14分)下图中左图是激素分泌后经体液运输到靶细胞,并与靶细胞结合的示意图,下图中右图是毒品可卡因对人体脑部神经冲动的传递干扰示意图。据图回答下列问题:(1)左图中参与运输激素的体液包括______________。激素与靶细胞膜上的特异性受体结合后,使靶细胞原有的生理活动发生变化,这体现了细胞膜具有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功能。(2)右图可知,可卡因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导致③中的多巴胺含量____________,持续刺激②,使可卡因吸食者感觉很“high”。(3)糖被称为“合法的毒品”,它会刺激神经细胞释放大量的多巴胺令人产生愉悦感,人体摄入糖后,血糖上升,此时,_____________细胞分泌的_____________激素明显增多,该激素通过促进组织细胞对葡萄糖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从而使血糖水平降低,但又因为血糖浓度快速下降到偏低水准,再次引发进食的欲望,这种假饥饿感让你不断摄入糖分,形成恶性循环,令人无法自拔,俗称“糖瘾”。12.为研究生长素(IAA)与赤霉素(GA)对豌豆节间生长的影响,有人以某种不能合成GA的突变型豌豆幼苗(形态见下图)为实验材料,分别进行去顶芽、叶片涂抹外源GA等处理,两天后检测该节间的IAA、GA含量以及长度增加值,结果如下表:组别①②③④处理不处理涂GA去顶芽去顶芽并涂GAIAA(ngg-1)911762.86.2GA(ngg-1)<0.51165<0.5285节间长度增加值16.654.611.139.3(l)赤霉素的作用是促进细胞_____,从而引起植株增高。生长素的作用具有两重性,在浓度_____时促进生长,在浓度_____时抑制生长。(2)在豌豆幼茎中,生长素的运输方向只能_____,这种运输所需的直接能源是_____。(3)比较_____组实验结果可知,豌豆幼苗中产生生长素的主要部位是顶芽。比较_____组实脸结果可知,赤霉素能促进豌豆幼苗产生生长素。

参考答案一、选择题(本大题共7小题,每小题6分,共42分。)1、D【解析】据图分析:根据图甲中突触的结构可以判断,①代表感受器,②代表传入神经,③为神经中枢,④代表传出神经,⑤是效应器。图乙中⑥是轴突末梢,⑦是线粒体,⑧是突触小泡。兴奋在突触间只能由突触前膜经突触间隙传递到突触后膜。【详解】A、因为同一神经元上兴奋的传导是双向的,神经元之间只能从一个神经元的轴突传递给另一个神经元的细胞体或树突,所以刺激d点后,兴奋会传到c和e,不能传到b和a,A错误;B、图甲中③(神经中枢)内有3个完整的突触结构,B错误;C、图乙突触后膜的兴奋传导形式为化学信号→电信号的转变,C错误;D、图乙中⑦是线粒体,是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该结构为神经兴奋的传导(递)提供能量,D正确。故选D。2、A【解析】为氨基酸衍生物,有促进新陈代谢和发育,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呼吸,心律加快,产热增加。【详解】A、正常小鼠饲喂甲状腺激素后,代谢增强,耗氧量增强,放入密闭小室中更易窒息死亡,A正确;B、肝脏细胞不能合成胰高血糖素,胰岛α细胞才可以表达胰高血糖素基因,合成胰高血糖素,B错误;C、饭后半小时,由于消化吸收导致血糖含量升高,机体分泌的胰岛素含量增多,促进血糖合成肝糖原,所以血液流经肝脏后,血糖的含量会降低,C错误;D、激素的受体不都在细胞膜上,如性激素的受体在细胞内,D错误。故选A。3、C【解析】据图可知,该物质在此过程中数目变化为2n→4n→2n→n,说明该图表示减数分裂过程核DNA分子变化曲线。【详解】A、染色单体在细胞分裂前是没有的,着丝点分裂后染色单体不存在,但该曲线没有为0时刻,因此不能表示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单体的含量,A错误;B、同源染色体上非姐妹染色单体的交叉互换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的前期,bc表示减数第一次分裂,因此同源染色体上非姐妹染色单体的交叉互换发生在bc段,B错误;C、等位基因的分离、非等位基因的自由组合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的后期,bc表示减数第一次分裂,因此等位基因的分离、非等位基因的自由组合发生在bc段,C正确;D、着丝点的分裂发生在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de表示减数第二次分裂,因此着丝点的分裂发生在de段,D错误。故选C。4、C【解析】曲线不重叠时,生活在同一个区域的M、N两种生物会存在空间上的竞争,A项错误;b表示生物的取食范围,b越大,生物适应环境能力越强,B项错误;d表示两种生物取食食物种类的最高点之间的距离,d越小,两种生物摄取的相同的食物数量和种类就越多,竞争就越激烈,C项正确;因自然界的资源和空间有限,M、N将呈现“S”型增长,D项错误。【点睛】竞争是指种或两种以上生物相互争夺资源和空间等;两条相邻曲线的交叉程越大,说明相关生物可利用的共同资源越多,种间竞争越激烈。据此从“横、纵坐标的含义以及两条曲线的变化趋势、起点、转折点、交叉点、终点”等入手,结合各选项的问题情境作答。5、B【解析】1、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图示可表示激素调节,激素通过体液运输,激素调节是体液调节的主要内容,其过程为:内分泌细胞分泌激素→激素进入体液→体液运输→靶细胞受体信息→靶细胞。2、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比较:比较项目神经调节体液调节作用途径反射弧体液运输反应速度迅速较缓慢作用范围准确、比较局限较广泛作用时间短暂比较长【详解】A、该调节方式属于体液调节,体液调节的信息传递速度缓慢、作用范围较广泛,A正确;B、若靶细胞属于垂体,则分泌细胞可能是下丘脑细胞,也可能是甲状腺细胞、性腺细胞、肾上腺细胞等,B错误;C、若分泌细胞是垂体细胞,则垂体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作用于靶器官甲状腺、分泌的促性腺激素作用于性腺、分泌的促肾上腺皮质激素作用于肾上腺,故靶器官可能是性腺,C正确;D、体温调节和血糖平衡调节中既有神经调节,又有体液调节,故可能涉及这种调节方式,D正确。故选B。6、A【解析】人体体液包括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细胞外液是人体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又叫内环境,由组织液、血桨和淋巴组成。血浆和组织液通过毛细血管壁相互渗透,组织液单向进入淋巴,淋巴通过淋巴循环在左右锁骨下静脉汇入血浆。【详解】A、水疱中的液体主要是组织液,水的含量最高,A错误;B、水疱主要是由血浆中的液体大量渗出到组织液形成的,B正确;C、内环境中,血浆和组织液通过毛细血管壁相互渗透,组织液单向进入淋巴,所以水疱自行消失是因为其中的液体可以渗入毛细血管和毛细淋巴管,C正确;D、水疱主要是由血浆中的水大量渗出到组织液形成的,水疱自行消失是因为其中的液体可以渗入毛细血管和毛细淋巴管,因此水疱的形成和消失说明内环境中物质是不断更新的,D正确。故选A。7、A【解析】分析图示I:A是组织液,B是血浆,C是淋巴。图Ⅱ中甲是下丘脑,乙是垂体,丙是甲状腺,X是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Y是促甲状腺激素,①②为促进作用,③④是抑制作用。【详解】A、红细胞进行无氧呼吸不能产生CO2,A错误;B、长期营养不良,会导致血浆渗透压下降,A组织液增多,B正确;C、地方性甲状腺肿大是缺碘导致图II中甲状腺激素无法合成,导致③④是抑制作用减弱,X、Y激素分泌过量而促进甲状腺代偿性肿大,C正确;D、图II中下丘脑甲既是神经系统的一部分,又能分泌激素,还能受激素调节,D正确。故选A。8、D【解析】尿素属于代谢废物,属于内环境的成分,①正确;呼吸酶存在于细胞内,不属于内环境的成分,②错误;RNA聚合酶存在于细胞内,不属于内环境的成分,③错误;氨基酸属于营养物质,属于内环境的成分,④正确。故选D。【点睛】“三看法”判断内环境的成分:一看是否属于血浆、组织液或淋巴中的成分(如血浆蛋白、水、无机盐、葡萄糖、氨基酸、脂质、O2、CO2、激素、代谢废物等)。若是,则一定属于内环境的成分。二看是否属于细胞内液及细胞膜的成分(如血红蛋白、呼吸氧化酶、解旋酶、DNA聚合酶、RNA聚合酶、载体蛋白等)。若是,则一定不属于内环境的成分。三看是否属于外界环境液体的成分(如消化液、尿液、泪液、汗液、体腔液等中的成分)。若是,则一定不属于内环境的成分。二、非选择题9、(1)①.数量②.标志重捕法(2)①.衰退型②.丙(3)①.增加②.迁入率和迁出率(4)①.植被类型、距水源距离、坡度②.人类和其他野生动物干扰较少,僻静安全【解析】题图分析:图1中Ⅰ、Ⅱ、Ⅲ、Ⅳ分别对应大、中、小、幼四个年龄等级,甲种群Ⅰ>Ⅱ>Ⅲ,年龄结构属于衰退型;乙种群各年龄段的数目大致相等,属于稳定型种群,丙种群Ⅲ>Ⅳ>Ⅱ>Ⅰ,年龄结构属于增长型。图2中,当藏羚羊的种群出生率与死亡率比值R大于1时,出生率大于死亡率,藏羚羊的种群数量会越来越多;当藏羚羊的种群出生率与死亡率比值R小于1时,即出生率小于死亡率,藏羚羊的种群数量会越来越少;直接决定种群数量变化的内部因素除题图中因素外还有迁入率和迁出率等。【小问1详解】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藏羚羊是动物,活动范围比较大,活动能力比较强,要调查其种群密度最合适的方法是采用标志重捕法。【小问2详解】分析柱形图1可知:图中Ⅰ、Ⅱ、Ⅲ、Ⅳ分别对应大、中、小、幼四个年龄等级,甲种群Ⅰ>Ⅱ>Ⅲ,年龄结构属于衰退型;乙种群各年龄段的数目大致相等,属于稳定型种群;丙种群Ⅲ>Ⅳ>Ⅱ>Ⅰ,年龄结构属于增长型,故预测此后一段时间,丙地区种群藏羚羊数目将保持增长。【小问3详解】由图2分析,当藏羚羊的种群出生率与死亡率比值R大于1时,出生率大于死亡率,藏羚羊的种群数量会越来越多;当藏羚羊的种群出生率与死亡率比值R小于1时,即出生率小于死亡率,藏羚羊的种群数量会越来越少,据图2分析,曲线a~b段藏羚羊种群R大于1,其数量变化最可能为增加。直接决定种群数量变化的内部因素除题图2中出生率和死亡率外,还有迁入率和迁出率。【小问4详解】由图3中环境因子贡献值高低可看出植被类型、距水源距离、坡度对产羔区的贡献值较大,故决定产羔地分布的最主要因素依次是植被类型、距水源距离、坡度。食物资源和气候条件都相对较差的区域,人类和其他野生动物干扰较少,僻静安全,故藏羚羊选择这样的区域为产羔区。10、(1)①.红色②.阔叶(2)性状分离(3)①.rrYY②.Rryy(4)①.rrYY②.RRyy(5)①.红色阔叶、红色窄叶、白色阔叶、白色窄叶②.9:3:3:1【解析】根据组合三,白色阔叶×红色窄叶→后代均为红色阔叶,说明红色R相对于白色r为显性性状,阔叶Y相对于窄叶y是显性性状,且亲本的基因型为rrYY×RRyy;组合一中,白色阔叶(rrY_)×红色窄叶(R_yy)→后代均为阔叶,且出现白色(rr)性状,说明亲本的基因型为rrYY×Rryy;组合二中,红色窄叶(R_yy)×红色窄叶(R_yy)→后代出现白色(rr),说明亲本的基因型为Rryy×Rryy。【小问1详解】根据组合三后代的表现型可知,上述相对性状的显性性状分别为红色和阔叶。【小问2详解】组合二,亲本均为红色,后代同时出现红色和白色的现象,叫做性状分离。【小问3详解】组合一,白色与红色杂交,后代中红色:白色=1:1,故亲本中花色相关的基因型为rr和Rr,根据亲本中阔叶和窄叶杂交,后代中全是窄叶可知,亲本叶型相关的基因型为YY和yy,根据分析可知,组合一中亲本白色阔叶的基因型为rrYY;红色窄叶的基因型为Rryy。【小问4详解】根据组合三,白色阔叶×红色窄叶杂交的后代均为红色阔叶可知,亲本的基因型为rrYY白色阔叶和RRyy红色窄叶。【小问5详解】第三组亲本的基因型为rrYY×RRyy,后代的基因型是RrYy,让它们自交,其子一代的表现型及比例是红色阔叶:红色窄叶:白色阔叶:白色窄叶=9:3:3:1。【点睛】本题主要考查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及应用,掌握显隐性的判断方法、能根据表中信息准确判断这两对相对性状的显隐性关系推断出各种亲本的基因型是解答本题的关键。11、(1)①.血浆和组织液②.信息交流(2)①.与多巴胺转运体结合,抑制突触前膜对多巴胺的回收②.增加(3)①.胰岛B②.胰岛素③.摄取、利用和储存【解析】分析右图:①表示神经递质,②表示突触后膜上的受体,③表示突触间隙,④线粒体。血糖平衡调节:当血糖浓度升高到一定程度时,胰岛B细胞的活动增加,胰岛素的分泌量明显增加。体内胰岛素水平的上升,一方面促进血糖进入组织细胞进行氧化分解,进入肝脏、酸肉并合成糖原,进入脂肪组织细胞转变为甘油三酯;另一方面又能抑制肝糖原的分解和非糖物质转变成葡萄糖。这样既增加了血糖的去向,又减少了血糖的来源,使血糖浓度恢复到正常水平。当血糖浓度降低时,胰岛A细胞的活动增强。胰高血糖素的分泌量增加。胰高血糖索主要作用于肝脏,促进肝糖原分解成葡萄糖进入血液,促进非糖物质转变成糖,使血糖浓度回升到正常水平。血糖的平衡还受到神经系统的调节。例如,当血糖含量降低时,下丘脑的某个区城兴奋,通过交感神经使胰岛A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使得血糖含量上升。另外,神经系统还通过控制甲状腺和肾上腺的分泌活动来调节血糖含量。【小问1详解】由左图可知,左图中参与运输激素的体液包括血浆和组织液。激素是信号分子,激素与靶细胞膜上的特异性受体结合后,使靶细胞原有的生理活动发生变化,这体现了细胞膜具有信息交流的功能。【小问2详解】由右图可知,可卡因会与多巴胺转运体结合,从而抑制突触前膜对多巴胺的回收,这样多巴胺就会持续刺激②突触后膜,使可卡因吸食者产生愉快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