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名校2025届生物高二上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_第1页
西南名校2025届生物高二上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_第2页
西南名校2025届生物高二上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_第3页
西南名校2025届生物高二上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_第4页
西南名校2025届生物高二上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西南名校2025届生物高二上期末考试试题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选择题(本大题共7小题,每小题6分,共42分。)1.若让被15N、32P和35S同时标记的T2噬菌体侵染不含15N、32P和35S的大肠杆菌,一段时间,检测子代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和DNA。下列有关子代噬菌体的叙述,正确的是()A.外壳中含有15N、32P和35S,DNA中含15N、32PB.外壳中含有15N、32P,DNA中含有15N、32P和35SC.外壳中不含15N、32P和35S,DNA中含有15N、32PD.外壳中不含15N、32P和35S,DNA中含有32P和35S2.下列关于人体内环境与稳态的叙述,错误的是()A.血浆与组织液中成分的差异与毛细血管壁的通透性有关B.内环境酸碱平衡的维持与HCO3-和HPO42-的作用有关C.稳态是内环境化学成分和理化性质的稳定不变状态D.稳态实现不仅依赖于机体的调节能力还受环境影响3.下列有关突触的叙述,正确的是()A.神经元之间通过突触联系 B.一个神经元只有一个突触C.突触由突触前膜和突触后膜构成 D.神经递质能透过突触后膜4.变色龙为爬行动物,主要以昆虫为食,可迅速改变肤色来吸引心仪者或恐吓对手。最近,瑞士某团队发现,变色龙可调节皮肤内某种纳米晶体,通过改变光的反射而变色。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A.推测变色龙可通过神经调节来改变肤色B.变色龙通过传递物理信息恐吓对手C.变色龙只位于第三营养级D.如果长期处于低温环境,变色龙的生长速度会变慢5.关于人体细胞呼吸的叙述,错误的是()A.细胞呼吸产生的CO2可使溴麝香草酚蓝水溶液由蓝变绿再变黄B.皮肤出现了较深的伤口,用透气的创可贴包扎,有利于该处细胞进行有氧呼吸C慢跑等有氧运动可防止肌肉细胞无氧呼吸产生大量乳酸D.肌肉细胞中的糖原不能在细胞质基质中直接分解成丙酮酸6.下列关于物质跨膜运输的叙述,正确的是A.相对分子质量小的物质或离子都可以通过自由扩散进入细胞内B.大分子有机物要通过载体蛋白的转运才能进入细胞内,并且要消耗能量C.协助扩散和自由扩散都是顺浓度梯度进行的,既不需要消耗能量,也不需要膜上的转运蛋白D.主动运输发生在细胞逆浓度梯度吸收物质时,既要消耗细胞的能量,也需要依靠膜上的载体蛋白7.下列关于细胞中化合物的叙述,正确的是A.无机盐大多数以化合物形式存在B.脂肪、磷脂和固醇都属于脂质C.乳糖、葡萄糖是动物细胞特有的糖类D.性激素、胰岛素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8.(10分)下列哪项是主要的散热器官()A.甲状腺 B.垂体C.皮肤 D.大脑二、非选择题9.(10分)某研究所对某红树林生态系统进行了跟踪调查,请根据相关调查材料回答问题。(1)调查红树林中主要植物的种群数量时,常用_____法。该红树林曾发生过火灾,但此后又慢慢恢复,这属于群落的_____演替。(2)下图A表示某种鱼迁入此生态系统后的种群数量增长速率随时间变化的曲线,B、C图是反映该鱼种群数量的变化。那么B、C图中能反映该鱼种群数量的变化曲线是_____。在t1时该种群的年龄组成可能为_____。若在t2时种群数量为N,为保持这种鱼类资源的可持续增长,应使这种鱼捕捞后的种群数量保持在_____水平。若该鱼是杂食鱼类,以水草和植食性鱼类为食,且其食物中水草和植食性鱼类各占一半,该鱼体重增加1公斤,最多需水草_____公斤。10.(14分)目前癌症治疗有三种方法:第一种是手术和放化疗结合;第二种是靶向药物治疗;第三种是以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简称CAR-T)疗法为代表的免疫疗法。图1是树突状细胞(DC)对肿瘤抗原的处理和呈递过程,图2表示T细胞活化后对肿瘤细胞的识别以及肿瘤细胞逃脱识别的相关机制示意图。请回答下列问题:(1)活化的树突状细胞(DC)借助于表面的抗原-MHC复合物与___________细胞表面的受体特异性结合,在CD80或CD86等分子的共同作用下,将其激活,使其分泌___________,最终激活__________细胞,识别并杀伤部分癌变细胞,这是人体免疫系统的第__________道防线,属于特异性免疫中的__________免疫。(2)活化T细胞到达癌组织区域,会借助细胞表面___________分子识别肿瘤细胞MHC分子,T细胞表面的程序性死亡受体的PD-1分子一旦被PD-LI激活,将启动自身的凋亡程序,这一识别作用将使肿瘤细胞逃避___________。依据这一发现,科研人员研制了两种特异性极强的靶向药物。请结合图2推测这两种药物可以___________(填“促进”或“阻止”)PD-1分子与PD-L1结合。(3)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简称CAR-T)疗法是一种通过将T细胞加工改造实现肿瘤细胞靶向杀伤的免疫治疗技术。CAR-T细胞利用表面的嵌合抗原受体(简称CAR)直接识别肿瘤细胞的特异性靶抗原(如CD19)并杀伤该细胞。图3为研究人员制备的能特异性识别CD19的CAR-T细胞表面嵌合抗原受体结构示意图。①据图3推测,能与CD19特异性结合的区域是__________。②已知1L-2、TNF-α是两种杀伤性细胞因子,能够杀伤肿瘤细胞。为探究CD19-CAR-T细胞对肿瘤细胞杀伤的机理,研究人员设计了如下试验方案。请在下表的空白处填写相应内容,完成实验方案。组别T细胞种类肿瘤细胞种类1L-2释放量TNF-α释放量1CD19-CAR-T细胞i__________1.89%0.2%2ii__________有CD19的肿瘤细胞30.1%32.49%实验证实,CD19-CAR-T细胞能够特异性识别具有CD19的肿瘤细胞引起杀伤性细胞因子的大量释放,从而对肿瘤细胞产生强烈的杀伤效果。11.(14分)Ⅰ科研工作者为研究罗浮山自然保护区的黑桫椤(木本蕨类植物)的生态发展及生态保护的相关问题展开了下列研究,在该保护区中黑桫椤主要分布于一条溪流的两侧。(1)研究人员选取了10m×10m的20个样方,记录数据如下:样带黑桫椤个体数平均值12345678910A717510616741569.3B196101481158549.0①研究植物种群时,样方的选取应遵循________原则,样带A和B分别位于__________,样方位置的选取采用________(填“五点”或“等距”)取样法。②表中数据反映的是黑桫椤的___________,测定结果为__________株/m2。(2)在获得上述数据的同时研究者还对每株黑桫椤的高度进行了测定,并按高度划分为五组,具体划分方法及测定数据见下图。黑桫椤的生长主要体现在___________增加方面,因而以上数据主要反映的是黑桫椤种群特征中的___________,从结果可以预测该地黑桫椤种群密度将________。(3)为对黑桫椤的种群变化进行更加全面的分析,研究人员还对样方中其他植物进行了调查。调查结果如下:黑桫椤种群所在的森林群落中有蕨类植物14种,被子植物113种。①以上结果是通过对样方中所有植物_______(填“种类”或“数量”或“种类和数量”)的调查,获得了该植物群落的物种_________数据。②进一步调查发现,该群落中乔木层可分2个亚层,每层优势物种有十几种;黑桫椤是灌木层中绝对优势种,其下还有种类丰富的草本层。此数据反映出黑桫椤所处群落在空间上有较为复杂的__________。(4)桫椤树形美观,茎干可以药用食用,其化石还与恐龙化石并存,被用以研究恐龙兴衰,以上这些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_______价值。为了更好地保护这一珍贵的植物活化石,国家在其所在地区建立自然保护区,这种保护措施属于_______。12.如图1表示缩手反射反射弧,图2、图3分别为图1虚线框内局部结构放大示意图。请回答下列问题:(1)图1中的乙表示效应器,它是由______组成的。(2)据图2分析,神经元之间兴奋的传递只能是______。其原因是神经递质______,作用于突触后膜。图3中的兴奋部位______(用字母表示)。(3)体检时需取指血进行化验,当采血针头刺破某人手指皮肤时,他感到疼痛,但并未缩手,这说明______要受大脑皮层的控制。(4)如图4表示三个神经元及其联系。其中“”表示从树突到细胞体再到轴突,甲、乙为两个电流计。该科研小组将三个神经细胞置于相当于细胞外液的溶液(溶液S)中。给b点(位于乙电流计两电极正中)一个适宜刺激,乙电流计指针______(填“会”或“不会”)发生偏转;适当增大溶液S中的Na+浓度,神经纤维膜上动作电位峰值将______(填“不变”“增大”或“减小”)。(5)该科研小组给某人踝关节处注入局部麻醉药,使其踝关节处暂时失去了痛觉,但还能运动,请分析该局部麻醉药作用的结构可能是反射弧中的______。

参考答案一、选择题(本大题共7小题,每小题6分,共42分。)1、C【解析】1.噬菌体的结构和元素组成:蛋白质外壳(C、H、O、N、S)和DNA(C、H、O、N、P)。

噬菌体的繁殖过程:吸附→注入(注入噬菌体的DNA)→合成(控制者:噬菌体的DNA;原料:细菌的化学成分)→组装→释放。

T2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步骤:分别用35S或32P标记噬菌体→噬菌体与大肠杆菌混合培养→噬菌体侵染未被标记的细菌→在搅拌器中搅拌,然后离心,检测上清液和沉淀物中的放射性物质。本实验证明了DNA是遗传物质。【详解】用15N、32P和35S同时标记的T2噬菌体,根据噬菌体的组成成分以及各种成分的元素组成可知,被标记的噬菌体的DNA中含有15N和32P标记,其蛋白质中含有15N和35S标记,现用该噬菌体侵染未标记的大肠杆菌,由于大肠杆菌提供给子代噬菌体的原料是不含放射性的,且侵染过程中只有亲代DNA参与构建子代噬菌体的DNA,而子代噬菌体的外壳合成的原料完全由大肠杆菌提供,因此,一段时间,检测子代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和DNA,会发现有些子代噬菌体的DNA中含有15N和32P标记,而蛋白质外壳中无放射性标记,C正确。故选C。2、C【解析】由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叫作内环境,包括血浆、组织液和淋巴。内环境的成分包括水、蛋白质、无机盐、各种营养物质(如葡萄糖)、激素、各种代谢废物等。组织液、淋巴液的成分和各成分的含量与血浆的相近,但又不完全相同,最主要的差别在于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而组织液和淋巴液中蛋白质含量很少。内环境的理化性质包括渗透压、pH值和温度。人体的血浆近中性,pH为7.35~7.45,与其中含有的HCO3-和H2CO3、H2PO4-和HPO42-等物质有关。内环境的稳态是指其组成成分和理化性质保持相对稳定。人体维持稳态的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当外界环境的变化过于剧烈,或人体自身的调节功能出现障碍时,内环境的稳态就会遭到破坏。【详解】A、由分析可知,血浆中蛋白质的含量高于组织液,其原因是蛋白质是大分子物质很难通过毛细血管壁,A正确;B、内环境酸碱平衡的维持与HCO3-和HPO42-的作用有关,B正确;C、稳态是指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是指内环境化学成分和理化性质的相对稳定状态,并非固定不变状态,C错误;D、由分析可知,稳态的实现需要依赖机体的调节能力,同时还受环境影响,若环境变化超过了机体的调节能力,稳态也将被破坏,D正确。故选C。3、A【解析】一个神经元的轴突末梢经过多次分支,与下一个神经元的树突或者胞体形成突触;一个神经元可以与其他神经元形成多个突触;突触是由突触前膜、突触间隙和突触后膜三部分构成的;释放到突触间隙里的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的受体结合,使后一个神经元兴奋或者抑制,并在作用完成后很快被分解。4、C【解析】神经调节作用途径是反射弧,反应速度迅速,作用范围准确、比较局限,作用时间短暂;体液调节作用途径是体液运输,反应速度较缓慢,作用范围较广泛,作用时间比较长。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之间的关系可以概括为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体内大多数内分泌腺活动都受中枢神经系统的控制;另一方面,内分泌腺所分泌的激素也可以影响神经系统的发育和功能。【详解】A、根据变色龙能迅速改变肤色来吸引心仪者或恐吓对手的现象可推测其肤色的改变是通过神经调节实现的,因为神经调节具有快速的特点。A正确;B、变色龙肤色的变化,即传递的是颜色属于物理信息,即变色龙通过传递物理信息恐吓对手,B正确;C、题中显示变色龙主要以昆虫为食,而昆虫可能是食肉性的,同时变色龙可能还有其他的食物,因此变色龙不只位于第三营养级,C错误;D、变色龙是爬行动物,爬行类属于变温动物,如果长期处于低温环境,其身体内酶活性减弱,相应的反应速率变慢,因而变色龙的生长速度会变慢,D正确。故选C。5、B【解析】细胞呼吸包括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其中有氧呼吸能将有机物彻底氧化分解,为生物的生命活动提供大量能量。中耕松土能增加土壤中氧的含量,促进根细胞有氧呼吸,有利于植物对无机盐的吸收;水果、蔬菜应储存在低氧、一定湿度和零上低温的环境下;粮食应该储存在低氧、干燥和零上低温的环境下。用透气的纱布包扎伤口可避免制造无氧环境,从而抑制破伤风杆菌的代谢。慢跑时主要从有氧呼吸中获取能量,可避免无氧呼吸产生大量乳酸使肌肉酸胀乏力。【详解】A、细胞呼吸产生的CO2可使溴麝香草酚蓝水溶液由蓝变绿再变黄,A正确;B、伤口用用透气的创可贴包扎为了抑制厌氧菌的繁殖,B错误;C、提倡慢跑等有氧运动,原因之一是人体细胞在缺氧条件下进行无氧呼吸,积累大量的乳酸,会使肌肉产生酸胀乏力的感觉,C正确;D、糖原是多糖,一般细胞不能直接运用,需要水解成单糖,故肌肉细胞中的糖原不能在细胞质基质中直接分解成丙酮酸,D正确。故选B。6、D【解析】小分子物质跨膜运输方式的比较:比较项目运输方向是否要载体是否消耗能量代表例子自由扩散高浓度→低浓度不需要不消耗O2、CO2、H2O、乙醇、甘油等协助扩散高浓度→低浓度需要不消耗葡萄糖进入红细胞等主动运输低浓度→高浓度需要消耗葡萄糖、氨基酸、各种离子等大分子物质的运输方式是胞吐和胞吞,胞吐和胞吞依赖于膜的流动性,需要消耗能量。【详解】A.相对分子质量小的物质或离子的运输方式可能是自由扩散、协助扩散或主动运输,A错误;B.大分子有机物通过胞吞的方式进入细胞内,依赖于膜的流动性,需要消耗能量,B错误;C.协助扩散需要载体蛋白的协助,C错误;D.主动运输发生在细胞逆浓度梯度吸收物质时,既要消耗细胞的能量,也需要依靠膜上的载体蛋白,D正确。故选D。7、B【解析】据题文和选项的描述可知:该题考查学生对细胞中的蛋白质、无机盐、糖类、脂质的相关知识的识记和理解能力。【详解】无机盐大多数以离子形式存在,A错误;脂肪、磷脂和固醇都属于脂质,B正确;乳糖是动物细胞特有的二糖,葡萄糖在植物细胞与动物细胞中均有分布,C错误;胰岛素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性激素的化学本质是固醇,D错误。8、C【解析】人体热量的来源主要是细胞中有机物的氧化放能;热量的散出主要通过汗液的蒸发、皮肤内毛细血管的散热,其次还有呼气、排尿和排便等。【详解】由分析可知,人体散热的途径是毛细血管舒张和汗腺分泌增加,散热的主要器官是皮肤,C正确。故选C。二、非选择题9、(1).样方(2).次生(3).C(4).增长型(5).N/2(6).55【解析】据A图分析,t0-t1种群增长速率增加,t1-t2群增长速率减小为0,t1增长速率最大,表示S型曲线的种群增长速率。图B的曲线为J型曲线,图C的曲线为S型曲线。【详解】(1)调查植物的种群密度常用样方法,因此调查红树林中主要植物的种群数量时,常用样方法。该红树林曾发生过火灾,其土壤和植被还保留,此后又慢慢恢复,这属于群落的次生演替。(2)据A图分析K可知,该种群的增长速率先增加后减慢,最后为0,种群数量先增加,最后稳定,呈S型曲线增长,而B和C曲线,B为J型曲线,C为S型曲线,因此图中能反映该鱼种群数量的变化曲线是C。在t1时该种群增长速率最大,过后增长速率降低但大于0,种群数量还是在增加,故该点的年龄组成可能为增长型。若在t2时种群数量为N(即K值为N),S曲线中的种群数量为K/2值时,增长速率最大,故t2时种群数量为N/2,此时增长速率最大,应使这种鱼捕捞后的种群数量保持在N/2水平,种群数量能快速恢复。若该鱼是杂食鱼类,以水草为食时,该鱼处于第二营养级,以植食性鱼类为食时,该鱼处于第三营养级。若其食物中水草和植食性鱼类各占一半,该鱼体重增加1公斤,则需要草的量为0.5÷10%+0.5÷10%÷10%=55公斤。【点睛】本题难度中等,考查种群数量变化、群落结构、群落演替的相关知识点,关键是理解种群增长速率和种群数量变化曲线的含义。10、(1)①.辅助T②.细胞因子③.细胞毒性T④.三⑤.细胞(2)①.TCR②.免疫监控(或监视)③.阻止(3)①.CAR靶向结构域②.i无CD19的肿瘤细胞③.iiCD19-CAR-T细胞【解析】根据图1分析可知,DC细胞摄取、处理及呈递抗原,功能类似于吞噬细胞。根据图2分析可知,T细胞活化后到达癌组织区域,会借助细胞表面TCR分子识别肿瘤细胞的MHC分子,T细胞表面的程序性死亡受体的PD-1分子一旦被PD-L1激活,将启动自身的凋亡程序,这一识别作用将使肿瘤细胞逃脱免疫监视;依据这一发现,科研人员研制了两种特异性极强的靶向药物,药物的抗肿瘤机理阻止PD-1和PD-L1的特异性结合。【小问1详解】根据图1分析可知,DC细胞摄取、处理抗原后,活化的树突状细胞(DC)借助于表面的抗原-MHC复合物与辅助T细胞表面的受体特异性结合,在CD80或CD86等分子的共同作用下,将其激活,使辅助T细胞分泌细胞因子,最终激活细胞毒性T细胞,细胞毒性T细胞识别并杀伤部分癌变细胞,这属于人体免疫系统的第三道防线,是特异性免疫中的细胞免疫。【小问2详解】根据图2分析可知,T细胞活化后到达癌组织区域,会借助细胞表面TCR分子识别肿瘤细胞的MHC分子,T细胞表面的程序性死亡受体的PD-1分子一旦被PD-L1激活,将启动自身的凋亡程序,这一识别作用将使肿瘤细胞逃脱免疫监视;依据这一发现,科研人员研制了两种特异性极强的靶向药物,药物的抗肿瘤机理阻止PD-1和PD-L1的特异性结合。【小问3详解】①T细胞表面的嵌合抗原受体(简称CAR)能直接识别肿瘤细胞的特异性靶抗原(如CD19)并杀伤该细胞,由图3可知,能与CD19特异性结合的区域是CAR靶向结构域。②欲进一步探究CD19-CAR-T细胞对肿瘤细胞杀伤的机理,即探究CD19-CAR-T细胞对癌细胞的杀伤效果高是否与肿瘤细胞的CD19有关,所以该实验的自变量是肿瘤细胞的种类,T细胞的种类属于无关变量,因此表格中的ⅰ处应是无CD19的肿瘤细胞;ⅱ处应是CD19-CAR-T细胞。【点睛】本题综合考查体液免疫、细胞免疫的相关知识,以及实验分析能力。需要考生首先从题图和题干中获取有用信息,然后结合题意梳理相关知识点,构建知识网络,最后对各小题进行分析作答。11、(1).随机取样(2).溪流两侧(3).等距(4).种群密度(5).9.15×10-2(6).植株高度(茎高)(7).年龄结构(8).增大(9).种类(10).丰富度(11).垂直结构(12).直接(13).就地保护【解析】1.样方法:①随机取样;②样方大小适中:乔木100m2、灌木16m2、草本1m2;③样方数量不宜太少;④一般选易辨别的双子叶植物(叶脉一般网状);⑤常用五点取样法和等距取样法。

种群的年龄组成是指一个种群中各年龄期的个体数目的比例。种群的年龄组成大致可以分为三种类型:(1)增长型:种群中幼年个体很多,老年个体很少,这样的种群正处于发展时期,种群密度会越来越大。(2)稳定型:种群中各年龄期的个体数目比例适中,这样的种群正处于稳定时期,种群密度在一段时间内会保持稳定。(3)衰退型:种群中幼年个体较少,而老年个体较多,这样的种群正处于衰退时期,种群密度会越来越小。【详解】(1)①研究植物种群时,样方的选取应遵循随机取样原则,由题意可知:该保护区中黑桫椤主要分布于一条溪流的两侧,两侧需要设置等量样方个数,因此上表中的样带A和B应分别位于溪流两侧,溪流两侧为狭长地带,故样方位置的选取采用等距取样。②表中数据为单位面积内黑桫椤的个体数量,因此反映的是黑桫椤的种群密度,由于样带A、B的平均密度分别是9.3×10-2株/m2、9.0×10-2株/m2,所以黑桫椤的种群密度为(9.3×10-2+9.0×10-2)÷2=9.15×10-2株/m2。(2)分析柱形图可以看出,黑桫椤的生长主要体现在植株高度(茎高)增加方面,因而以上数据主要反映的是黑桫椤种群特征中的年龄结构,该种群年龄结构是年龄小的数量多,年龄大的数量少,因此属于增长型,种群数量将会增大。(3)①因为黑桫椤种群所在的森林群落中有蕨类植物14种,被子植物113种,所以以上结果是通过对样方中所有植物种类的调查,从而获得了该森林群落的物种组成丰富度数据。②进一步调查结果分析发现,该群落中乔木层可分2个亚层,每层优势物种有十几种;黑桫椤是灌木层中的绝对优势种,其下还有种类丰富的草本层,呈现出分层现象,此数据反映出黑桫椤所处群落在空间上有较为复杂的垂直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