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 测量》大单元整体教学设计2022课标_第1页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 测量》大单元整体教学设计2022课标_第2页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 测量》大单元整体教学设计2022课标_第3页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 测量》大单元整体教学设计2022课标_第4页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 测量》大单元整体教学设计2022课标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测量》大单元整体教学设计[2022课标]学校:dxyc2360指导教师:张元方一、内容分析与整合二、《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22年版)》分解三、学情分析四、大主题或大概念设计五、大单元目标叙写六、大单元教学重点七、大单元教学难点八、大单元整体教学思路九、学业评价十、大单元实施思路及教学结构图十一、大情境、大任务创设十二、单元学历案十三、学科实践与跨学科学习设计十四、大单元作业设计十五、“教-学-评”一致性课时设计十六、大单元教学反思一、内容分析与整合(一)教学内容分析《第三单元测量》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的一个重要单元,主要涉及长度单位和质量单位的教学。本单元内容分为四部分:毫米、分米的认识,千米的认识,吨的认识,以及相关的实践活动。这些内容旨在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长度和质量观念,学会使用不同的单位来描述和测量物体的长度和质量,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估测能力。毫米、分米的认识:通过让学生估测和测量实际物体的长度,引入毫米和分米这两个新的长度单位。学生需要理解1厘米等于10毫米,1分米等于10厘米,并能够通过手势和实物比较来感受这些单位的实际大小。千米的认识:千米是一个较大的长度单位,通常用于计量较长的路程。学生需要理解1千米等于1000米,通过实际体验(如走100米的路程来感受1千米的长度)来加深对千米这一单位的认识。吨的认识:吨是一个较大的质量单位,通常用于计量较重的或大宗物品的质量。学生需要理解1吨等于1000千克,通过日常生活中的实例来感受吨的实际应用。实践活动:本单元还包括一系列实践活动,如估测教室的长宽、估测从家到学校的距离等,旨在培养学生的估测能力和实际应用能力。(二)单元内容分析本单元的内容围绕长度单位和质量单位展开,旨在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度量观念。长度单位的教学从毫米、分米到千米,逐渐增大,质量单位的教学则聚焦于吨这一较大的单位。这些内容的学习不仅要求学生掌握单位之间的换算关系,还要求学生能够通过实际操作来感受和理解这些单位。长度单位的教学:毫米和分米:这两个单位的学习重点在于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来感受它们的实际大小,理解它们与厘米之间的关系。千米:千米的教学需要与实际体验相结合,让学生通过走一走、量一量等活动来感受1千米的实际长度。质量单位的教学:吨:吨的教学需要借助日常生活中的实例,如大象的体重、卡车的载重量等,来帮助学生理解吨的实际应用。实践活动:实践活动是巩固和应用所学知识的重要途径。通过估测、测量等活动,学生可以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情境中,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三)单元内容整合本单元的内容整合应注重长度单位和质量单位之间的内在联系,以及它们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通过整合教学内容,帮助学生建立系统的度量观念,提高估测和测量的能力。长度单位的整合:从毫米、分米到千米,这些长度单位之间存在一定的换算关系。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引导学生理解这些关系,并通过实际操作来加深印象。质量单位的整合:吨作为本单元唯一的质量单位,其教学应与长度单位相结合,通过比较不同物品的质量和长度来帮助学生建立全面的度量观念。实践活动的整合:实践活动应贯穿于整个单元的教学中,通过多样化的活动形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实践活动应注重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二、《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分解(一)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观察实际物体的长度和质量:引导学生观察身边的物体,如书本、文具、教室等,用数学的眼光去估测它们的长度和质量。通过观察,学生能够感受到数学与现实世界的紧密联系。理解度量单位的意义: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理解毫米、分米、千米、吨等度量单位的意义和实际应用。通过实例和实践活动,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度量观念。发现度量规律:鼓励学生通过观察和分析,发现不同度量单位之间的换算规律。例如,通过观察直尺上的刻度,发现1厘米等于10毫米;通过实际体验,发现1千米大约需要走多长时间等。(二)会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运用逻辑推理解决问题: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例如,在学习长度单位换算时,引导学生通过逻辑推理来理解不同单位之间的换算关系;在学习质量单位时,通过逻辑推理来比较不同物品的质量大小。运用数学模型解决实际问题: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建立数学模型来解决实际问题。例如,在估测教室的长宽时,可以引导学生建立比例模型;在计算路程时,可以引导学生建立时间、速度和路程之间的关系模型。培养批判性思维: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鼓励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质疑和反思,通过讨论和交流来深化对知识的理解。引导学生对实际问题进行多角度分析,培养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三)会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准确使用度量单位: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准确使用毫米、分米、千米、吨等度量单位来描述和测量物体的长度和质量。通过反复练习和实际应用,帮助学生掌握这些度量单位的使用方法。清晰表达解题思路:鼓励学生用清晰、准确的语言来表达解题思路和过程。例如,在解决长度单位换算问题时,可以要求学生用数学语言来描述换算过程和结果;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可以要求学生用数学语言来阐述问题的分析和解决过程。用数学语言描述现实世界:引导学生用数学语言来描述和解释现实世界中的现象和问题。例如,在描述物体的长度和质量时,可以用数学语言来表达它们的具体数值和单位;在解释度量单位之间的关系时,可以用数学语言来阐述它们之间的换算规律和逻辑联系。通过以上三个方面的教学实践,旨在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度量观念,提高估测和测量的能力,培养逻辑思维和批判性思维,以及用数学语言描述和解释现实世界的能力。这些能力的培养将为学生今后的数学学习和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三、学情分析(一)已知内容分析在小学三年级的学生进入《第三单元测量》的学习之前,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的生活经验。具体来说,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掌握了厘米作为长度单位的使用,能够用尺子测量物体的长度,并对基本的加减法运算有了一定的掌握。学生也已经在日常生活中接触到了与长度和质量相关的各种情境,如测量身高、体重,以及了解不同物品的大致尺寸和重量等。这些已有的知识和技能为本单元的学习提供了良好的基础。(二)新知内容分析本单元《测量》主要涉及毫米、分米、千米和吨这四个新的测量单位的学习。具体内容包括:毫米和分米的认识:学生需要了解毫米和分米作为长度单位的概念,知道1厘米等于10毫米,1分米等于10厘米,并能够用这些单位来测量物体的长度。学生还需要理解在不同情境下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的重要性。千米的认识:学生需要了解千米作为较长距离单位的概念,知道1千米等于1000米,并能够用千米来估计和表示较长的路程。学生还需要通过实际体验来感受1千米的实际长度。吨的认识:学生需要了解吨作为较重物品质量单位的概念,知道1吨等于1000千克,并能够用吨来表示大宗物品的质量。学生还需要在日常生活中寻找和识别用吨作为单位的物品或情境。(三)学生学习能力分析小学三年级的学生正处于具体运算阶段向形式运算阶段过渡的时期,他们的抽象思维能力正在逐步发展,但仍然需要借助具体的事物或情境来理解和掌握知识。在数学学习方面,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加减法和乘除法运算能力,能够进行一些简单的数学推理和问题解决。对于本单元的新知内容,学生可能会面临一些挑战,如理解不同长度单位和质量单位之间的换算关系,以及在实际情境中正确选择合适的单位等。学生的学习能力还存在一定的差异。一些学生可能能够迅速理解和掌握新知内容,而另一些学生可能需要更多的时间和帮助。在教学中需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四)学习障碍突破策略针对学生在本单元学习中可能面临的学习障碍,可以采取以下突破策略:利用直观教具和多媒体资源:通过展示实物、模型、图片等直观教具,以及利用多媒体资源(如动画、视频等),帮助学生形成对毫米、分米、千米和吨等单位的直观认识。例如,可以用尺子上的刻度来展示毫米和分米的长度,用学校的跑道来展示千米的长度,用不同重量的物品来展示吨的质量。设计实践活动和体验活动:通过组织实践活动和体验活动,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感受和理解新知内容。例如,可以让学生用尺子测量不同物体的长度,并用毫米和分米来表示;可以让学生到操场上走一走、跑一跑,来感受1千米的实际长度;可以让学生搬运不同重量的物品,来感受吨的质量。采用分层教学和个别辅导: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能力和需求,采用分层教学和个别辅导的方式,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够得到适合自己的指导和帮助。例如,对于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可以提供一些拓展性的学习任务和挑战性的问题;对于学习能力较弱的学生,则需要给予更多的关注和指导,帮助他们逐步理解和掌握新知内容。加强概念辨析和单位换算练习:通过组织概念辨析和单位换算练习,帮助学生明确不同长度单位和质量单位之间的换算关系,并能够在实际情境中正确选择合适的单位。例如,可以让学生比较不同物品的长度和质量,选择合适的单位来表示;可以让学生进行单位换算练习,提高换算能力和准确性。培养数学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培养他们的数学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例如,可以让学生提出与测量相关的问题,并尝试用数学方法来解决;可以让学生设计一些与测量有关的实践活动或小实验,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通过采取以上突破策略,可以有效帮助学生克服在学习《第三单元测量》过程中可能面临的学习障碍,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和数学素养。四、大主题或大概念设计本单元的大主题设计为“探索度量世界:理解并运用度量单位”。这一主题旨在通过一系列教学活动,引导学生深入探索和理解不同度量单位(毫米、分米、千米、吨)的实际意义和应用场景,培养学生的量感和空间观念,同时增强他们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这一主题的学习,学生将能够更好地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中的度量现象,用数学的思维思考度量单位之间的关系和转换,以及用数学的语言表达度量结果和解决实际问题。五、大单元目标叙写(一)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感知度量单位的存在与意义:学生能够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敏锐地感知到度量单位的存在,理解不同度量单位(如毫米、分米、千米、吨)所代表的实际意义和用途。识别度量现象:学生能够在不同情境中识别出度量现象,如测量物体的长度、重量或距离时,能够自动联想到相应的度量单位。建立度量单位的直观感受:通过实际操作和体验,学生能够建立起对毫米、分米、千米、吨等度量单位的直观感受,形成初步的量感。(二)会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理解度量单位之间的关系:学生能够理解不同度量单位之间的换算关系,如1千米=1000米,1吨=1000千克等,并能够灵活运用这些关系进行单位换算。运用度量单位解决实际问题: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度量单位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度量问题,如测量房间的长度、计算物体的重量等。培养逻辑推理能力:在度量单位的学习和应用过程中,学生能够逐步培养起逻辑推理能力,如通过比较不同度量单位下物体的大小或重量,推断出它们之间的数量关系。(三)会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准确使用度量单位:学生能够准确使用毫米、分米、千米、吨等度量单位来描述物体的长度、重量或距离等属性。清晰表达度量结果:学生能够清晰、准确地表达度量结果,如“这本书的长是20厘米,宽是15厘米,厚是1厘米”。用数学语言解释度量现象:学生能够用数学语言解释度量现象背后的原因和规律,如“为什么我们测量较长距离时常用千米作单位?”等。六、大单元教学重点理解度量单位的意义和用途: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毫米、分米、千米、吨等度量单位的意义和用途,形成初步的量感和空间观念。掌握度量单位之间的换算关系:帮助学生掌握不同度量单位之间的换算关系,并能够灵活运用这些关系进行单位换算。培养实际操作能力:通过实际操作和体验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七、大单元教学难点建立度量单位的直观感受:由于度量单位本身比较抽象,学生难以直接感知其实际意义。如何帮助学生建立起对毫米、分米、千米、吨等度量单位的直观感受是本单元的教学难点之一。理解度量单位之间的换算关系:不同度量单位之间的换算关系需要学生具备较强的逻辑推理能力才能理解和掌握。如何引导学生理解并掌握这些换算关系是本单元的教学难点之一。灵活运用度量单位解决实际问题:在实际生活中,度量问题的情境多种多样,需要学生能够灵活运用所学的度量单位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如何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是本单元的教学难点之一。针对以上教学难点,教师可以采取以下措施加以突破:通过实物操作和直观演示帮助学生建立直观感受:教师可以利用实物、模型或多媒体等教学手段,通过直观演示和操作活动帮助学生建立对度量单位的直观感受。例如,在教授毫米和分米时,可以准备一些长度不同的物体让学生实际测量并比较它们的长度;在教授千米时,可以带领学生到操场上实际走一走100米的距离感受其长度,并推算出1千米的长度。通过逻辑推理和练习活动帮助学生掌握换算关系:教师可以通过逻辑推理和练习活动帮助学生掌握不同度量单位之间的换算关系。例如,在教授千米和米的换算关系时,可以通过“1千米里面有多少个100米?”等问题引导学生进行逻辑推理;同时还可以通过大量的换算练习活动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通过实际情境和问题解决活动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教师可以创设一些实际情境和问题解决活动让学生运用所学的度量单位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例如,在教授吨的认识时,可以创设一个搬运重物的情境让学生计算需要多少辆载重一定的卡车才能搬完这些重物;在教授千米的认识时,可以让学生根据地图上的距离和步行速度计算到达目的地所需的时间等。通过这些实际情境和问题解决活动,可以有效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八、大单元整体教学思路教学目标设定根据《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要求,结合人教版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材中《第三单元测量》的教学内容,设定以下教学目标,涵盖“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和“会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三个方面。(一)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感知测量单位的存在与必要性学生能够通过观察身边的物体,意识到不同物体需要不同的测量单位来描述其长度、质量等属性。例如,通过观察数学书的厚度,学生能够感知到毫米作为测量单位的必要性。学生能够通过实践活动,如估测和实测数学书的长、宽、厚,认识到测量单位在描述物体尺寸中的重要性。识别不同测量单位的应用场景学生能够区分毫米、厘米、分米、米、千米等长度单位,并识别出各自适用的测量场景。例如,理解毫米适用于测量较短的物体或需要精确测量的场景,而千米则适用于测量较长的路程。学生能够区分克、千克、吨等质量单位,并识别出各自适用的测量对象。例如,理解克适用于测量较轻的物体,而吨则适用于计量较重的或大宗物品的质量。培养量感和空间观念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和观察,能够形成对物体尺寸和质量的直观感受,即量感。例如,通过手势表示1毫米、1厘米、1分米的长度,以及通过比较不同物体的重量来培养量感。学生能够通过观察和理解物体的尺寸和质量,逐步发展空间观念,即能够想象和描述物体的空间位置和形状。(二)会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理解测量单位的换算关系学生能够通过逻辑推理和计算,理解不同测量单位之间的换算关系。例如,理解1厘米=10毫米、1分米=10厘米、1米=10分米、1千米=1000米等换算关系。学生能够运用这些换算关系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计算,解决实际问题。运用测量单位进行估算和精确计算学生能够根据测量单位对物体的尺寸和质量进行估算,并通过实测来验证估算的准确性。例如,在估测数学书的长、宽、厚时,学生能够运用已有的测量单位知识进行合理估算。学生能够运用测量单位进行精确计算,解决与测量相关的实际问题。例如,在计算物体的周长、面积或体积时,学生能够正确选择和使用测量单位。培养抽象能力和推理意识学生通过观察和测量活动,能够逐步抽象出测量单位的概念和属性,形成对测量单位的深刻理解。学生能够通过逻辑推理和归纳总结,发现测量单位之间的内在联系和规律,培养推理意识。(三)会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准确使用测量单位进行描述和交流学生能够准确使用毫米、厘米、分米、米、千米等长度单位以及克、千克、吨等质量单位来描述物体的尺寸和质量。学生能够使用数学语言与同伴或教师交流测量结果和估算过程,清晰表达自己的思考和发现。用数学符号和图表表达测量结果学生能够使用数学符号(如“<”、“>”、“=”等)来比较不同物体的尺寸和质量,表达它们之间的大小关系。学生能够绘制简单的图表(如线段图、条形图等)来展示测量结果和变化趋势,使表达更加直观和清晰。用数学语言解释和解决实际问题学生能够用数学语言解释测量过程中的现象和规律,如解释为什么1千米等于1000米。学生能够运用测量单位的知识和方法解决与测量相关的实际问题,如计算物体的周长、面积或体积,选择合适的运输工具来运送不同重量的货物等。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毫米、分米、千米等长度单位以及克、千克、吨等质量单位的概念和换算关系。培养学生的量感和空间观念,使学生能够准确估测和实测物体的尺寸和质量。培养学生运用测量单位进行估算和精确计算的能力,解决实际问题。教学难点如何让学生在实践中真正理解和运用不同测量单位的概念和换算关系。如何培养学生的量感和空间观念,使学生能够直观感受物体的尺寸和质量。如何引导学生运用测量单位的知识和方法解决与测量相关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创新能力。教学思路与实施步骤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通过创设生活情境或展示实物,引导学生观察身边的物体,思考如何描述它们的尺寸和质量,从而引入测量单位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为后续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二、新知探究,理解概念认识毫米和分米通过观察直尺,引导学生发现1厘米里面有10个小格,每个小格的长度是1毫米。让学生用手势表示出1毫米、1厘米、1分米的长度,感受它们之间的区别。举例说明生活中哪些物品的长度或厚度可以用毫米或分米作单位。认识千米通过介绍运动场的跑道长度,引导学生理解1千米=1000米的概念。组织学生到操场上量出100米的距离,并走一走,感受100米的长度,进而想象1千米有多长。举例说明生活中哪些场合需要用千米作单位。认识吨通过举例说明计量较重的或大宗物品的质量需要用吨作单位。让学生计算一些物品的总重量,如10袋粮食的重量、40名体重25千克的同学的总重量等,感受吨的实际意义。举例说明生活中哪些物品的质量可以用吨作单位。三、实践操作,深化理解估测与实测组织学生估测数学书的长、宽、厚以及教室的长、宽等,然后用尺子进行实测,比较估测与实测的结果。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估测能力和量感。单位换算给出一些单位换算题目,让学生进行计算练习,如3厘米=()毫米、70厘米=()分米等。通过练习,巩固学生对测量单位换算关系的理解。解决实际问题设计一些与测量相关的实际问题让学生解决,如计算一个游泳池的周长、面积或体积,选择合适的运输工具来运送不同重量的货物等。通过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创新能力。四、总结归纳,提升认识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的内容,总结毫米、分米、千米、吨等测量单位的概念、换算关系以及应用方法。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收获和体会,提出自己的疑问和想法。教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和反馈,指出学生的优点和不足,提出改进建议。五、拓展延伸,激发兴趣介绍一些与测量相关的趣味知识或数学故事,如古代计量单位的发展历史、现代测量技术的进步等。布置一些拓展性作业或实践活动,如让学生调查家中常见物品的尺寸和质量并记录下来、设计一个简单的测量工具等。通过拓展延伸活动,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索欲望。通过以上教学思路和实施步骤的设计,旨在帮助学生全面理解和掌握《第三单元测量》的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和综合能力。九、学业评价一、教学目标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学生能够通过观察日常生活中的物体和现象,识别并理解毫米、分米、千米和吨这些长度和质量单位的应用场景。学生能够运用数学眼光,发现和描述物体长度和质量的特点,以及它们与毫米、分米、千米和吨这些单位之间的关系。会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学生能够运用逻辑思维,通过比较、推理和估算,理解毫米、分米、千米和吨这些单位之间的换算关系。学生能够运用数学模型(如比例模型)解决与长度和质量单位相关的实际问题。会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学生能够准确使用毫米、分米、千米和吨这些单位,描述和表达物体的长度和质量。学生能够运用数学符号和图表(如线段图、比例尺)清晰地表达长度和质量单位的换算关系及实际应用。二、学习目标毫米、分米的认识观察与理解:通过观察尺子,学生能够识别1毫米和1分米的长度,并理解它们与厘米的关系(1厘米=10毫米,1分米=10厘米)。估算与测量:学生能够估算常见物体的长度(如数学书的宽、长、厚),并使用尺子进行精确测量,记录结果时使用毫米和分米作为单位。单位换算:学生能够进行毫米与厘米、分米与厘米之间的换算,理解这些单位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千米的认识观察与体验:通过观察运动场跑道,学生能够理解1千米等于1000米,体验1千米的实际长度。估算与计算:学生能够估算从家到学校的距离,使用“千米”作为单位,并进行简单的距离计算。实际应用:学生能够根据情境选择合适的单位(如米或千米)来描述路程,解决与路程相关的实际问题。吨的认识观察与理解:通过观察或想象,学生能够理解“吨”是一个用于计量较重或大宗物品的质量单位,知道1吨等于1000千克。估算与换算:学生能够估算常见物品的质量(如一堆粮食、一群人的体重),并进行千克与吨之间的换算。实际应用:学生能够解决与质量相关的实际问题,如合理安排运输工具以运输特定质量的货物。三、评价目标(一)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评价内容:学生能够观察并识别日常生活中使用毫米、分米、千米和吨作为单位的场景。评价指标:学生能够列举出至少三个使用毫米作为单位的场景,三个使用分米作为单位的场景,两个使用千米作为单位的场景,以及两个使用吨作为单位的场景。评价方法:通过观察记录、口头提问或书面测试等方式进行评价。评价内容:学生能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和描述物体的长度和质量特点。评价指标:学生能够准确描述一个物体的长度(使用毫米、分米或千米作为单位)和质量(使用吨或千克作为单位),并解释选择这些单位的原因。评价方法:通过实物测量、观察记录或情境模拟等方式进行评价。(二)会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评价内容:学生能够运用逻辑思维进行单位换算。评价指标:学生能够准确进行毫米与厘米、分米与厘米、千米与米、千克与吨之间的换算,并解释换算过程。评价方法:通过书面测试、口头提问或换算练习等方式进行评价。评价内容:学生能够运用数学模型解决与长度和质量单位相关的实际问题。评价指标:学生能够根据情境建立数学模型(如比例模型),解决如“怎样安排能恰好运完特定质量的货物”等实际问题。评价方法:通过问题解决任务、案例分析或数学建模活动等方式进行评价。(三)会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评价内容:学生能够准确使用数学语言描述长度和质量单位。评价指标:学生能够正确读出和写出毫米、分米、千米和吨这些单位,以及在描述物体长度和质量时使用这些单位。评价方法:通过书面测试、口头表达或单位使用练习等方式进行评价。评价内容:学生能够运用数学符号和图表表达单位换算关系及实际应用。评价指标:学生能够使用线段图、比例尺等图表表达长度单位的换算关系,使用数学符号(如“=”、“<”、“>”)比较不同单位表示的长度或质量。评价方法:通过图表绘制、符号使用练习或情境模拟等方式进行评价。四、评价实施建议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观察记录、口头提问、换算练习等方式进行过程性评价,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调整教学策略。在单元结束时,通过书面测试、问题解决任务等方式进行终结性评价,全面检测学生的学习成果。多元化评价方式采用实物测量、观察记录、口头表达、书面测试、问题解决任务、案例分析、数学建模活动等多种评价方式,全面评价学生的数学素养。鼓励学生自评和互评,提高评价的参与度和有效性。注重评价反馈与指导及时给予学生评价反馈,指出学生在观察、思考和表达方面的优点和不足,提出具体的改进建议。针对学生的学习困难,提供个性化的辅导和支持,帮助学生克服困难,提高学习效果。十、大单元实施思路及教学结构图一、实施思路针对人教版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材中《第三单元测量》的教学内容,我们将围绕“毫米、分米的认识”、“千米的认识”和“吨的认识”三个主题,通过大单元整体教学设计的思路,以《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为指导,开展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旨在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操作、情境体验和思维探究,逐步形成和发展核心素养。具体实施思路如下:主题导入与情境创设:引入单元主题,通过生活化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设与主题相关的学习情境,如校园测量活动、家庭物品重量估计等,帮助学生将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相联系。知识讲解与操作体验:通过直观演示和讲解,引导学生认识毫米、分米、千米和吨等长度和质量单位。组织学生进行实践操作,如使用尺子测量物体的长度、估计并实际称量物品的重量,加深对单位概念的理解。思维探究与问题解决:引导学生通过探究活动,发现不同单位之间的换算关系,如1厘米=10毫米、1千米=1000米等。设计实际问题,如计算校园跑道的长度、估计家庭日常用品的重量等,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运用所学知识。总结反思与拓展应用:组织学生对所学内容进行总结反思,巩固知识理解。拓展应用所学知识,如参与校园测量活动、设计家庭物品重量登记表等,将数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跨学科融合与实践活动:结合其他学科内容,如科学、体育等,设计跨学科实践活动,如结合体育活动测量跑道长度、结合科学课程了解不同物品的重量等。组织学生进行社会实践活动,如参观工厂了解物品生产过程中的重量测量等,增强数学学习的实践性和应用性。二、教学目标设定(一)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学生能够通过观察实际生活中的物品和场景,发现长度和质量的不同表示方式。学生能够用数学的眼光去审视和理解周围世界中的长度和质量现象,如观察教室中不同物品的长度和质量差异。(二)会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学生能够通过逻辑推理和抽象思维,理解不同长度和质量单位之间的换算关系。学生能够运用数学的思维方法去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如通过测量和计算确定校园跑道的长度或估计家庭日常用品的重量。(三)会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学生能够用准确的数学语言来描述和表达长度和质量的概念及其换算关系。学生能够运用数学符号和图表来记录和展示测量结果,如绘制校园地图并标注各部分的长度或制作家庭物品重量统计表。三、教学结构图第三单元测量|├──毫米、分米的认识|├──单位概念讲解|├──实践操作体验|├──换算关系探究|└──实际应用与拓展|├──千米的认识|├──单位概念讲解|├──实际距离体验|├──换算关系探究|└──实际应用与拓展|└──吨的认识├──单位概念讲解├──实际重量估计├──换算关系探究└──实际应用与拓展四、具体教学实施步骤1.毫米、分米的认识第一课时:单位概念讲解导入:通过展示不同长度的物品(如铅笔、橡皮、尺子等),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如何准确描述这些物品的长度。讲解:介绍毫米和分米的概念,通过实物演示和课件展示,让学生直观感受1毫米和1分米的长度。练习:让学生用手势表示出1毫米和1分米的长度,并尝试在尺子上找出对应的长度。第二课时:实践操作体验活动:组织学生使用尺子测量数学书、文具盒等物品的长度和宽度,并记录测量结果。指导:引导学生注意测量时的准确性和规范性,如如何正确放置尺子、如何读取刻度等。反馈:对学生的测量结果进行反馈和评价,指出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进建议。第三课时:换算关系探究探究: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让学生探究1厘米、1分米与毫米之间的换算关系。分享:各组分享探究过程和结果,教师进行总结和归纳。练习:设计相关练习题,巩固学生对换算关系的理解。第四课时:实际应用与拓展应用:组织学生参与校园测量活动,如测量教室门窗的尺寸、校园树木的高度等。拓展:引导学生思考毫米和分米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场景,并尝试举例说明。总结:对本课时所学内容进行总结回顾,强调毫米和分米在长度测量中的重要性。2.千米的认识第五课时:单位概念讲解导入:通过展示校园跑道的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描述跑道的长度。讲解:介绍千米的概念,通过实物演示和课件展示,让学生直观感受1千米的长度。体验:组织学生到操场上实际走一走100米的距离,感受其长度并估算1千米需要走多久。第六课时:实际距离体验活动:组织学生与教师一起到校外走1千米的路程,实际体验1千米的长度。记录:让学生记录走1千米所需的时间和步数等数据。分享:学生分享自己的体验感受和数据记录结果。第七课时:换算关系探究探究: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让学生探究米与千米之间的换算关系。分享:各组分享探究过程和结果,教师进行总结和归纳。练习:设计相关练习题巩固学生对换算关系的理解并学会进行单位换算。第八课时:实际应用与拓展应用:引导学生利用所学知识估计从家到学校的距离等实际场景中的长度问题。拓展:介绍千米在日常生活和交通出行中的应用场景如公路里程标志、汽车行驶里程等。总结:对本课时所学内容进行总结回顾强调千米在长度测量中的广泛应用和重要性。3.吨的认识第九课时:单位概念讲解导入:通过展示不同重量的物品(如书本、书包、大象等)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准确描述这些物品的重量。讲解:介绍吨的概念通过实物演示和课件展示让学生直观感受1吨的重量。举例:列举生活中常见的用吨作单位的物品或场景如卡车载重量、建筑物重量等。第十课时:实际重量估计活动:组织学生估计教室内不同物品的重量如课桌、椅子、书包等并记录估计结果。测量:使用合适的称重工具实际测量这些物品的重量并与估计结果进行对比分析。反馈:对学生的估计结果和测量过程进行反馈和评价指出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进建议。第十一课时:换算关系探究探究: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让学生探究千克与吨之间的换算关系。分享:各组分享探究过程和结果教师进行总结和归纳。练习:设计相关练习题巩固学生对换算关系的理解并学会进行单位换算。第十二课时:实际应用与拓展应用:引导学生利用所学知识估计家庭日常用品的重量如大米、食用油、洗衣机等并记录估计结果。拓展:介绍吨在工业生产、物流运输等领域的应用场景如货物载重量、桥梁承重能力等。总结:对本单元所学内容进行全面总结回顾强调毫米、分米、千米和吨等长度和质量单位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的重要性并鼓励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中去发现和解决更多的问题。十一、大情境、大任务创设大情境设计本单元的教学主题为《第三单元测量》,主要涵盖毫米、分米、千米和吨的认识。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这些长度和质量单位,我们将创设一个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校园探险与环保小卫士”大情境。在这个情境中,学生将扮演校园探险家,通过一系列有趣的任务来探索校园,同时使用所学的测量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成为环保小卫士,学会合理使用资源,培养环保意识和责任感。大任务设计大任务一:校园探险家——长度单位的探索与应用教学目标设定:(一)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学生能够通过观察校园内的物体,识别并估计其长度,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毫米、厘米、分米、米、千米)进行描述。学生能够发现校园内不同物体的长度差异,理解长度单位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二)会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学生能够通过比较和测量,理解长度单位之间的换算关系,如1厘米=10毫米,1分米=10厘米,1千米=1000米等。学生能够运用逻辑推理,解决与长度单位相关的实际问题,如选择合适的单位描述校园内不同物体的长度。(三)会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学生能够使用准确的数学语言描述校园内物体的长度,如“课桌的长约1米”,“铅笔的长度约15厘米”等。学生能够用数学的方式记录和表达测量结果,如使用图表或文字说明校园内不同物体的长度及单位。任务活动设计:校园寻宝图:教师设计一张校园寻宝图,图上标注了多个宝藏点(如校园内的树木、花坛、教学楼等),每个宝藏点都附有一个与长度单位相关的问题或任务。学生需要组成小组,携带测量工具(如尺子、卷尺等),按照寻宝图的指引,找到宝藏点并完成任务。例如,在花坛旁测量花坛的周长,在教学楼前测量教学楼的高度等。长度单位换算挑战:教师设计一系列与长度单位换算相关的题目,如“150毫米等于多少厘米?”“3千米等于多少米?”等。学生需要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这些题目,比拼谁答得又快又准。通过游戏的方式,加深学生对长度单位换算关系的理解。校园长度记录员:学生需要在校园内选择一个物体(如课桌、椅子、黑板等),使用测量工具测量其长度,并记录在校园长度记录表上。学生还需要用数学的语言描述该物体的长度及单位,如“课桌的长约1米,宽约0.5米”。大任务二:环保小卫士——质量单位的探索与应用教学目标设定:(一)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学生能够通过观察校园内的物体,识别并估计其质量,选择合适的质量单位(克、千克、吨)进行描述。学生能够发现校园内不同物体的质量差异,理解质量单位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二)会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学生能够通过比较和测量,理解质量单位之间的换算关系,如1千克=1000克,1吨=1000千克等。学生能够运用逻辑推理,解决与质量单位相关的实际问题,如选择合适的单位描述校园内不同物体的质量。(三)会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学生能够使用准确的数学语言描述校园内物体的质量,如“一本数学书的质量约200克”,“一袋面粉的质量约5千克”等。学生能够用数学的方式记录和表达测量结果,如使用图表或文字说明校园内不同物体的质量及单位。任务活动设计:校园环保小调查:学生需要组成小组,在校园内进行环保小调查。他们可以选择校园内的不同物体(如废纸、塑料瓶、废旧书籍等),使用合适的测量工具(如电子秤)测量其质量,并记录在校园环保调查表上。学生还需要分析这些废弃物的来源和分类情况,提出减少废弃物的建议。质量单位换算接力赛:教师设计一系列与质量单位换算相关的题目,如“2500克等于多少千克?”“7吨等于多少千克?”等。学生需要分成若干小组,进行接力赛。每个小组的成员依次完成一个题目,并将答案传递给下一个成员。比较哪个小组完成得最快且准确率最高。校园质量守护计划:学生需要根据校园环保小调查的结果,制定一份校园质量守护计划。计划中应包括减少废弃物产生的措施、废弃物的分类和回收方法以及校园内物品的质量管理和使用建议等。学生需要将计划以书面形式呈现出来,并在班级内进行分享和讨论。大任务三:校园探险与环保小卫士综合实践教学目标设定:(一)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学生能够综合运用所学的长度和质量单位知识,观察并描述校园内不同物体的长度和质量特征。学生能够发现校园内存在的问题(如废弃物过多、资源浪费等),并提出改进建议。(二)会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学生能够运用逻辑推理和数学建模的方法,解决校园内与长度和质量单位相关的实际问题。学生能够分析校园内资源的使用情况,提出合理的资源管理和分配方案。(三)会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学生能够使用准确的数学语言记录和表达校园探险和环保小卫士活动的过程和结果。学生能够用数学的方式呈现校园内不同物体的长度和质量数据,以及资源管理和分配方案。任务活动设计:校园探险与环保小卫士综合实践报告:学生需要结合前两个大任务的活动经历,撰写一份校园探险与环保小卫士综合实践报告。报告中应包括校园探险活动的描述、长度和质量单位的应用情况、环保小卫士活动的实施过程、资源管理和分配方案的提出以及个人感悟和收获等内容。校园环保成果展示会:学生需要在班级内举办一次校园环保成果展示会。展示会的内容可以包括校园探险活动的照片和视频、环保小卫士活动的实物展示(如分类回收的废弃物)、资源管理和分配方案的PPT演示以及个人实践报告的分享等。通过展示会的形式,让学生相互学习和交流校园环保的经验和做法。通过以上大情境和大任务的设计,学生将在校园探险与环保小卫士的活动中,综合运用所学的长度和质量单位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环保意识和责任感。学生还将在活动中锻炼观察、思考、表达和交流的能力,提升数学核心素养。十二、单元学历案(一)单元主题与课时单元主题:第三单元测量课时设计:毫米、分米的认识(4课时)第一课时:单位概念讲解第二课时:实践操作体验第三课时:换算关系探究第四课时:实际应用与拓展千米的认识(4课时)第五课时:单位概念讲解第六课时:实际距离体验第七课时:换算关系探究第八课时:实际应用与拓展吨的认识(4课时)第九课时:单位概念讲解第十课时:实际重量估计第十一课时:换算关系探究第十二课时:实际应用与拓展(二)学习目标根据《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要求,本单元的学习目标设定如下:(一)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学生能够通过观察实际生活中的物品和场景,发现长度和质量的不同表示方式。学生能够用数学的眼光去审视和理解周围世界中的长度和质量现象,如观察教室中不同物品的长度和质量差异。(二)会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学生能够通过逻辑推理和抽象思维,理解不同长度和质量单位之间的换算关系。学生能够运用数学的思维方法去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如通过测量和计算确定物体的长度或估计物品的重量。(三)会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学生能够用准确的数学语言来描述和表达长度和质量的概念及其换算关系。学生能够运用数学符号和图表来记录和展示测量结果,如绘制简单的长度或质量比较图表。(三)评价任务课堂观察: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操作规范性以及小组合作情况,评价学生是否积极参与课堂活动,是否能够准确进行长度和质量的测量。作业与练习:通过学生完成的作业和练习题,评价学生对长度和质量单位的理解程度以及换算关系的掌握情况。实践活动:组织学生参与校园测量活动或家庭物品重量估计活动,评价学生是否能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情境中,解决实际问题。自我反思与小组互评:鼓励学生进行自我反思和小组互评,评价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收获与不足,以及合作学习的效果。(四)学习过程1.毫米、分米的认识(4课时)第一课时:单位概念讲解导入:通过展示不同长度的物品(如铅笔、橡皮、尺子等),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如何准确描述这些物品的长度。讲解:介绍毫米和分米的概念,通过实物演示和课件展示,让学生直观感受1毫米和1分米的长度。练习:让学生用手势表示出1毫米和1分米的长度,并尝试在尺子上找出对应的长度。第二课时:实践操作体验活动:组织学生使用尺子测量数学书、文具盒等物品的长度和宽度,并记录测量结果。指导:引导学生注意测量时的准确性和规范性,如如何正确放置尺子、如何读取刻度等。反馈:对学生的测量结果进行反馈和评价,指出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进建议。第三课时:换算关系探究探究: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让学生探究1厘米、1分米与毫米之间的换算关系。分享:各组分享探究过程和结果,教师进行总结和归纳。练习:设计相关练习题,巩固学生对换算关系的理解。第四课时:实际应用与拓展应用:组织学生参与校园测量活动,如测量教室门窗的尺寸、校园树木的高度等。拓展:引导学生思考毫米和分米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场景,并尝试举例说明。总结:对本课时所学内容进行总结回顾,强调毫米和分米在长度测量中的重要性。2.千米的认识(4课时)第五课时:单位概念讲解导入:通过展示校园跑道的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描述跑道的长度。讲解:介绍千米的概念,通过实物演示和课件展示,让学生直观感受1千米的长度。体验:组织学生到操场上实际走一走100米的距离,感受其长度并估算1千米需要走多久。第六课时:实际距离体验活动:组织学生与教师一起到校外走1千米的路程,实际体验1千米的长度。记录:让学生记录走1千米所需的时间和步数等数据。分享:学生分享自己的体验感受和数据记录结果。第七课时:换算关系探究探究: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让学生探究米与千米之间的换算关系。分享:各组分享探究过程和结果,教师进行总结和归纳。练习:设计相关练习题巩固学生对换算关系的理解并学会进行单位换算。第八课时:实际应用与拓展应用:引导学生利用所学知识估计从家到学校的距离等实际场景中的长度问题。拓展:介绍千米在日常生活和交通出行中的应用场景如公路里程标志、汽车行驶里程等。总结:对本课时所学内容进行总结回顾强调千米在长度测量中的广泛应用和重要性。3.吨的认识(4课时)第九课时:单位概念讲解导入:通过展示不同重量的物品(如书本、书包、大象等)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准确描述这些物品的重量。讲解:介绍吨的概念通过实物演示和课件展示让学生直观感受1吨的重量。举例:列举生活中常见的用吨作单位的物品或场景如卡车载重量、建筑物重量等。第十课时:实际重量估计活动:组织学生估计教室内不同物品的重量如课桌、椅子、书包等并记录估计结果。测量:使用合适的称重工具实际测量这些物品的重量并与估计结果进行对比分析。反馈:对学生的估计结果和测量过程进行反馈和评价指出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进建议。第十一课时:换算关系探究探究: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让学生探究千克与吨之间的换算关系。分享:各组分享探究过程和结果教师进行总结和归纳。练习:设计相关练习题巩固学生对换算关系的理解并学会进行单位换算。第十二课时:实际应用与拓展应用:引导学生利用所学知识估计家庭日常用品的重量如大米、食用油、洗衣机等并记录估计结果。拓展:介绍吨在工业生产、物流运输等领域的应用场景如货物载重量、桥梁承重能力等。总结:对本单元所学内容进行全面总结回顾强调毫米、分米、千米和吨等长度和质量单位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的重要性并鼓励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中去发现和解决更多的问题。(五)作业与检测作业设计:基础练习:设计针对长度和质量单位的基础练习题,如单位换算、填空题等,帮助学生巩固课堂所学知识。实践操作:布置实践操作作业,如要求学生使用尺子测量家中物品的长度并记录结果;或使用称重工具估计家中物品的重量并记录结果。拓展应用:设计一些拓展应用题,如要求学生利用所学知识估计从家到学校的距离或计算家庭日常用品的总重量等。检测设计:课堂小测:在每节课结束时进行简短的小测验,检查学生对本节课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单元测验:在单元结束时进行单元测验,全面检查学生对本单元所学内容的理解和应用情况。实践考核:组织学生参与校园测量活动或家庭物品重量估计活动,通过实践考核评价学生的应用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六)学后反思学生反思:引导学生对本单元的学习内容进行反思,总结自己在长度和质量单位理解、换算关系掌握以及实际应用能力等方面的收获与不足。鼓励学生提出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困惑,并思考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中去发现和解决更多的问题。教师反思:教师应对本单元的教学过程进行全面反思,总结教学经验和教训。分析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的共性问题和个性问题,思考如何调整教学策略和方法以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关注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情况,思考如何进一步加强实践教学和跨学科融合教学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十三、学科实践与跨学科学习设计一、教学目标通过学科实践与跨学科学习设计,旨在引导学生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增强数学学习的实践性和应用性,同时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具体包括: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学生能够通过观察实际生活中的物品和场景,发现长度和质量的不同表示方式,理解毫米、分米、千米和吨等长度和质量单位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会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学生能够运用逻辑推理和抽象思维,理解不同长度和质量单位之间的换算关系,能够通过实际测量和计算,解决与长度和质量相关的实际问题。会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学生能够用准确的数学语言来描述和表达长度和质量的概念及其换算关系,能够运用数学符号和图表来记录和展示测量结果。二、学习目标长度单位的实践与应用学生能够通过实际测量活动,理解毫米、分米和千米等长度单位的概念,掌握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长度单位知识,解决校园测量、家庭物品长度估计等实际问题。质量单位的实践与应用学生能够通过实际称量活动,理解吨等质量单位的概念,掌握质量单位之间的换算关系。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质量单位知识,估计家庭日常用品的重量,解决与重量相关的实际问题。跨学科融合与实践学生能够结合其他学科内容,如科学、体育等,设计跨学科实践活动,如结合体育活动测量跑道长度、结合科学课程了解不同物品的重量等。学生能够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如参观工厂了解物品生产过程中的重量测量等,增强数学学习的实践性和应用性。三、作业目标设定观察与记录学生能够观察实际生活中的物品和场景,记录不同物品的长度和质量,并用数学语言进行描述。学生能够利用测量工具,如尺子、秤等,对物品进行实际测量,并记录测量结果。探究与换算学生能够通过探究活动,发现不同长度和质量单位之间的换算关系,如1厘米=10毫米、1千米=1000米、1吨=1000千克等。学生能够设计换算练习,巩固对单位换算关系的理解,提高换算能力。应用与拓展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长度和质量单位知识,解决校园测量、家庭物品重量估计等实际问题。学生能够结合其他学科内容,设计跨学科实践活动,如结合体育活动测量跑道长度、结合科学课程了解不同物品的重量等。学生能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如参观工厂了解物品生产过程中的重量测量等,将数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四、学科实践与跨学科学习设计1.长度单位的实践与应用活动一:校园测量活动活动目标:通过校园测量活动,让学生理解毫米、分米和千米等长度单位的概念,掌握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并学会运用这些知识进行实际测量。活动过程:导入:教师介绍校园测量的意义和目的,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参与热情。分组与分工:学生按照班级分组,每组选出一名组长,负责协调和记录测量结果。测量活动:学生使用尺子测量教室门窗的尺寸、校园树木的高度等,记录测量结果。学生体验100米的距离,并估算1千米的长度。分享与总结:各组分享测量结果和体验感受,教师进行总结和归纳,强调长度单位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活动二:家庭物品长度估计活动目标:通过家庭物品长度估计活动,让学生进一步巩固对毫米、分米和千米等长度单位的理解,并学会运用这些知识进行实际估计。活动过程:导入:教师介绍家庭物品长度估计的意义和目的,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参与热情。家庭作业:学生回家后,选择家中的物品进行长度估计,并记录估计结果。分享与验证:学生回到学校后,分享自己的估计结果,并使用尺子进行实际测量,验证估计的准确性。总结与反思:学生总结自己在估计过程中的经验和教训,教师引导学生反思如何提高估计的准确性。2.质量单位的实践与应用活动一:家庭物品重量估计活动目标:通过家庭物品重量估计活动,让学生理解吨等质量单位的概念,掌握质量单位之间的换算关系,并学会运用这些知识进行实际估计。活动过程:导入:教师介绍家庭物品重量估计的意义和目的,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参与热情。家庭作业:学生回家后,选择家中的物品进行重量估计,并记录估计结果。分享与验证:学生回到学校后,分享自己的估计结果,并使用合适的称重工具进行实际测量,验证估计的准确性。总结与反思:学生总结自己在估计过程中的经验和教训,教师引导学生反思如何提高估计的准确性。活动二:参观工厂了解重量测量活动目标:通过参观工厂了解重量测量活动,让学生进一步巩固对吨等质量单位的理解,并了解重量测量在工业生产中的应用。活动过程:准备:教师与工厂联系,确定参观时间和内容,并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参观:学生参观工厂的生产过程,了解物品生产过程中的重量测量方法和工具。交流与讨论:学生参观后,与工厂工作人员进行交流,了解重量测量在工业生产中的重要性和应用场景。总结与反思:学生总结参观过程中的收获和体会,教师引导学生反思如何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中。3.跨学科融合与实践活动一:结合体育活动测量跑道长度活动目标:通过结合体育活动测量跑道长度活动,让学生理解长度单位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并增强数学学习的实践性和应用性。活动过程:准备:教师与体育老师联系,确定测量跑道长度的时间和地点,并准备测量工具。测量活动:学生使用尺子或步测等方法测量校园跑道的长度,并记录测量结果。数据分析:学生根据测量结果,分析跑道的长度和步数之间的关系,提高数据分析能力。应用与拓展:学生将测量结果应用于体育活动中,如计算跑步速度、设计跑步计划等。活动二:结合科学课程了解不同物品的重量活动目标:通过结合科学课程了解不同物品的重量活动,让学生理解质量单位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并增强数学学习的实践性和应用性。活动过程:准备:教师与科学老师联系,确定了解不同物品重量的时间和内容,并准备称重工具。探究活动:学生选择不同材质、形状和大小的物品进行称重,记录测量结果,并探究物品重量与材质、形状和大小之间的关系。总结与分享:学生总结探究过程中的发现和体会,分享自己的探究成果。应用与拓展: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日常生活中,如估计物品重量、选择合适的称重工具等。通过以上学科实践与跨学科学习设计,学生将能够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增强数学学习的实践性和应用性,同时培养核心素养,为未来的学习和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十四、大单元作业设计一、教学目标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学生能够通过观察实际生活中的物品和场景,发现长度和质量的不同表示方式。学生能够用数学的眼光去审视和理解周围世界中的长度和质量现象,如观察教室中不同物品的长度和质量差异。会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学生能够通过逻辑推理和抽象思维,理解不同长度和质量单位之间的换算关系。学生能够运用数学的思维方法去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如通过测量和计算确定校园跑道的长度或估计家庭日常用品的重量。会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学生能够用准确的数学语言来描述和表达长度和质量的概念及其换算关系。学生能够运用数学符号和图表来记录和展示测量结果,如绘制校园地图并标注各部分的长度或制作家庭物品重量统计表。二、作业目标设定(一)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学生能够观察并记录日常生活中的物品长度和质量,如书本、文具、家具等,发现它们所使用的长度和质量单位。学生能够观察校园内的各种设施,如跑道、门窗、树木等,并用数学眼光去审视它们的长度和质量特征。(二)会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学生能够通过实际测量和计算,探究不同长度单位(毫米、分米、米、千米)之间的换算关系,并理解其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学生能够通过逻辑推理,理解质量单位(克、千克、吨)之间的换算关系,并能够运用这些关系解决实际问题。(三)会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学生能够用准确的数学语言描述测量过程和结果,如“这本数学书的长是20厘米,宽是15厘米,厚是1厘米”。学生能够运用数学符号和图表来记录和展示测量结果,如绘制校园平面图并标注各部分的长度,或制作家庭物品重量统计表。三、作业设计1.毫米、分米的认识第一课时:单位概念讲解作业内容:观察家中的常见物品(如铅笔、橡皮、尺子、书本等),记录它们的长度,并尝试用毫米和分米作为单位进行描述。作业目标:通过观察和记录,加深对毫米和分米单位概念的理解,学会用数学眼光观察现实世界中的长度现象。第二课时:实践操作体验作业内容:使用尺子测量家中物品的长度和宽度,并记录测量结果。要求至少测量5件物品,并使用毫米和分米两种单位进行记录。作业目标:通过实践操作,掌握使用尺子进行测量的技能,体验长度单位在实际测量中的应用。第三课时:换算关系探究作业内容:设计一份换算关系探究表,记录不同长度单位之间的换算关系,如1厘米=10毫米、1分米=10厘米等。并尝试通过实际测量验证这些换算关系。作业目标:通过探究和验证,理解不同长度单位之间的换算关系,培养逻辑推理和抽象思维能力。第四课时:实际应用与拓展作业内容:参与校园测量活动,如测量教室门窗的尺寸、校园树木的高度等,并记录测量结果。使用毫米、分米和米等单位进行描述,并尝试绘制校园平面图。作业目标: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中,通过校园测量活动加深对长度单位的理解和应用能力。通过绘制校园平面图,培养空间观念和几何直观能力。2.千米的认识第五课时:单位概念讲解作业内容:观察校园内的跑道或其他长距离设施,记录它们的长度,并尝试用千米作为单位进行描述。作业目标:通过观察和记录,初步认识千米单位,了解其在描述长距离中的应用。第六课时:实际距离体验作业内容:与家长一起走到附近的公园或商场等地标性建筑,实际体验1千米的距离。记录走这段距离所需的时间和步数等数据。作业目标:通过实际体验,加深对千米单位的理解,感受长距离的实际长度。第七课时:换算关系探究作业内容:设计一份换算关系探究表,记录米与千米之间的换算关系,如1千米=1000米等。并尝试通过实际测量或查阅资料验证这些换算关系。作业目标:通过探究和验证,理解米与千米之间的换算关系,培养逻辑推理和抽象思维能力。第八课时:实际应用与拓展作业内容:估计从家到学校的距离,并使用合适的长度单位进行描述。可以尝试使用不同的方法进行估计(如步数估算、时间估算等),并比较不同方法的准确性。作业目标: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中,通过估计家到学校的距离培养估算能力和实际应用能力。通过比较不同方法的准确性培养批判性思维能力。3.吨的认识第九课时:单位概念讲解作业内容:观察家中的大宗物品(如大米、食用油、洗衣机等),记录它们的重量,并尝试用吨作为单位进行描述(如果重量不足1吨则使用千克描述)。作业目标:通过观察和记录加深对吨单位的理解认识大宗物品重量的表示方式。第十课时:实际重量估计作业内容:估计教室内不同物品的重量(如课桌、椅子、书包等)并记录估计结果。然后使用合适的称重工具实际测量这些物品的重量并与估计结果进行对比分析。作业目标:通过估计和测量活动培养重量估算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同时通过对比分析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第十一课时:换算关系探究作业内容:设计一份换算关系探究表记录千克与吨之间的换算关系如1吨=1000千克等。并尝试通过查阅资料或实际例子验证这些换算关系。作业目标:通过探究和验证理解千克与吨之间的换算关系培养逻辑推理和抽象思维能力。第十二课时:实际应用与拓展作业内容:设计一份家庭物品重量登记表记录家中各种物品的重量并使用合适的长度单位进行描述(如果重量较大则使用吨作为单位)。同时可以尝试估计家庭每月消耗的大宗物品重量(如大米、食用油等)并计算其总重量。作业目标: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中通过设计家庭物品重量登记表培养数据整理和分析能力。同时通过估计家庭每月消耗的大宗物品重量培养实际应用能力和节约意识。四、作业评价评价原则:注重过程性评价与结果性评价相结合关注学生在作业完成过程中的思维发展、技能提升和情感体验。评价方式:采用多样化的评价方式如教师评价、同学互评、自我评价等。同时结合课堂观察、口头提问等方式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反馈与指导:针对学生在作业中存在的问题及时给予反馈和指导帮助学生纠正错误、提高学习效果。同时鼓励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共同促进学习进步。十五、“教-学-评”一致性课时设计第一课时:毫米、分米的认识(单位概念讲解)教学目标:学生能够通过观察实际生活中的物品,发现长度的不同表示方式,并用数学的眼光去审视和理解这些长度现象。学生能够理解毫米和分米的概念,并能用数学语言准确描述这两个长度单位。学生能够用手势表示出1毫米和1分米的长度,并在尺子上找出对应的长度。作业目标: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对毫米和分米概念的理解。观察家中的物品,并记录它们的长度(使用毫米和分米作为单位)。课程目标:(一)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学生能够通过观察家中的物品,发现并使用毫米和分米来描述物品的长度。(二)会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学生能够理解毫米和分米之间的换算关系,并思考如何在不同情境下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三)会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学生能够用准确的数学语言描述毫米和分米的长度,以及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教学过程:导入:教师展示不同长度的物品(如铅笔、橡皮、尺子等),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如何准确描述这些物品的长度。讲解:介绍毫米和分米的概念,通过实物演示和课件展示,让学生直观感受1毫米和1分米的长度。强调毫米和分米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场景。练习:让学生用手势表示出1毫米和1分米的长度。在尺子上找出1毫米和1分米的对应长度,并进行标记。评价:通过观察学生的手势和尺子上的标记,评价学生是否准确理解了毫米和分米的概念。作业布置: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对毫米和分米概念的理解。观察家中的物品,并记录它们的长度(使用毫米和分米作为单位)。第二课时:毫米、分米的认识(实践操作体验)教学目标:学生能够通过实践操作,加深对毫米和分米概念的理解。学生能够准确使用尺子测量物体的长度,并记录测量结果。学生能够体验测量的准确性和规范性,如如何正确放置尺子、如何读取刻度等。作业目标:完成课后测量任务,记录更多物品的长度。反思测量过程中的问题,并提出改进建议。课程目标:(一)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学生能够通过观察并测量身边的物品,进一步理解长度单位的应用。(二)会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学生能够在测量过程中思考如何选择合适的测量工具和方法,以确保测量的准确性。(三)会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学生能够用数学语言准确描述测量结果,并解释测量过程中的问题和改进方法。教学过程:活动:组织学生使用尺子测量数学书、文具盒等物品的长度和宽度,并记录测量结果。指导:引导学生注意测量时的准确性和规范性,如如何正确放置尺子、如何读取刻度等。鼓励学生多次测量以减少误差,并学会取平均值作为最终结果。反馈:对学生的测量结果进行反馈和评价,指出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进建议。展示一些优秀的测量记录作为示范。评价:通过观察学生的测量过程和结果记录,评价学生是否准确掌握了使用尺子测量长度的技能。作业布置:完成课后测量任务,记录更多物品的长度(包括毫米和分米单位)。反思测量过程中的问题,如读数不准确、尺子放置不规范等,并提出改进建议。第三课时:毫米、分米的认识(换算关系探究)教学目标:学生能够通过探究活动,发现毫米和分米之间的换算关系。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1厘米=10毫米、1分米=10厘米的换算关系。学生能够运用换算关系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作业目标:完成课后换算练习题,巩固换算关系的理解。寻找生活中的例子,说明毫米和分米换算关系的应用。课程目标:(一)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学生能够通过观察生活中的物品和场景,发现长度单位之间的换算关系。(二)会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学生能够运用逻辑推理和抽象思维,理解并掌握长度单位之间的换算关系。(三)会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学生能够用准确的数学语言描述长度单位之间的换算关系,并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教学过程:探究: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让学生探究1厘米、1分米与毫米之间的换算关系。教师可以提供一些实物或课件作为辅助。分享:各组分享探究过程和结果,教师进行总结和归纳,明确1厘米=10毫米、1分米=10厘米的换算关系。练习:设计相关练习题,如“3厘米等于多少毫米?”“70厘米等于多少分米?”等,让学生巩固对换算关系的理解。评价:通过观察学生的探究过程和练习结果,评价学生是否准确理解了毫米和分米之间的换算关系。作业布置:完成课后换算练习题,巩固换算关系的理解。寻找生活中的例子(如尺子上的刻度、物品包装上的尺寸标注等),说明毫米和分米换算关系的应用,并记录下来。第四课时:毫米、分米的认识(实际应用与拓展)教学目标:学生能够将毫米和分米的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中,解决简单的长度测量问题。学生能够通过参与校园测量活动,加深对长度单位的理解和应用。学生能够思考毫米和分米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场景,并尝试举例说明。作业目标:完成课后拓展任务,记录校园测量活动的结果。寻找并记录家中需要使用毫米或分米作为单位的物品及其长度。课程目标:(一)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学生能够通过观察校园和家中的物品,发现长度单位的应用场景。(二)会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长度单位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长度测量问题。(三)会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学生能够用数学语言准确描述校园测量活动的结果和家中物品的长度。教学过程:应用:组织学生参与校园测量活动,如测量教室门窗的尺寸、校园树木的高度等,并记录测量结果。教师可以提前准备好测量工具和记录表。拓展:引导学生思考毫米和分米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场景,并尝试举例说明。如尺子上的刻度、书本的厚度、课桌的高度等。总结:对本课时所学内容进行总结回顾,强调毫米和分米在长度测量中的重要性。鼓励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中去发现和解决更多的问题。评价:通过观察学生的校园测量活动和记录结果,评价学生是否能够将毫米和分米的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中。通过学生的举例说明来评价他们对长度单位应用场景的理解程度。作业布置:完成课后拓展任务,记录校园测量活动的结果,并尝试用毫米或分米为单位描述测量结果。寻找并记录家中需要使用毫米或分米作为单位的物品及其长度,如书本的厚度、家具的尺寸等。(注:后续关于“千米的认识”和“吨的认识”的课时设计将遵循相同的结构和模板进行撰写,以确保“教-学-评”的一致性。)。十六、大单元教学反思一、教学目标设定反思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指导下,针对人教版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材中《第三单元测量》的教学内容,我设定了以下教学目标,旨在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具体包括“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以及“会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目标设定: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学生能够观察并识别日常生活中的长度单位和质量单位,理解这些单位在实际应用中的意义。例如,学生能够观察到不同物体长度的差异,能够区分毫米、厘米、分米、米和千米等长度单位,并能够根据情境选择合适的单位进行度量。学生也能识别出不同物品的质量差异,理解克、千克和吨等质量单位的应用场景。实施效果:在教学过程中,我通过实物展示、情境模拟等方式,引导学生观察不同物体的长度和质量,帮助学生建立了对长度单位和质量单位的直观感受。例如,通过让学生观察并测量数学书的长度、宽度和厚度,学生不仅学会了使用毫米作为度量单位,还理解了毫米与厘米之间的关系。通过让学生估计和测量自己身边物品的质量,如书包、文具等,学生逐渐掌握了克、千克和吨等质量单位的应用。会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目标设定: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学生能够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解决与测量相关的问题,包括估计、比较、计算等。例如,学生能够根据物体的实际大小选择合适的度量单位,能够利用长度单位和质量单位进行简单的换算和计算,能够运用数学的逻辑推理解决与测量有关的实际问题。实施效果: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通过设计一系列与测量相关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进行思考。例如,在“千米的认识”这一节中,我让学生估计从家到学校的距离,并引导学生通过步数或时间来推算实际距离,从而培养了学生的估计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通过让学生解决与长度单位和质量单位换算相关的问题,如“3千米=()米”、“5000米=()千米”等,进一步锻炼了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会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目标设定: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学生能够用数学的语言准确表达与测量相关的概念和关系,包括长度单位和质量单位的名称、换算关系以及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等。例如,学生能够用“毫米”、“厘米”、“分米”、“米”和“千米”等单位来描述物体的长度,能够用“克”、“千克”和“吨”等单位来描述物体的质量,并能够用数学符号和表达式来表示这些单位之间的换算关系。实施效果: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语言表达能力,通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