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08——2009学年第二学期末考试课程:现代中国政治思想目录【摘要】 1【关键词】 1【引言】 1一、文献综述 3二、回眸“战国策派” 51、“战国策派”思想产生 52、“战国策派”思想代表人物 53、“战国策派”思想界定 7三、“战国策派”主要思想 81、文化形态史观 82、“战国时代的重演论” 103、“纯政治”的认识 134、尚力思想 15四、“战国策派”的文化批判 181、家族文化过胜 182、批判徳感文化 203、英雄主义的缺失 22五、民族主义逻辑总结 23六、批判和对批判的批判 26七、试论民族主义 291、民族主义在中国遇到的阻碍 292、民族主义的价值 303、民族主义的指导意义 31八、结语 31【参考文献】 32从“战国策派”思潮,读中国民族主义思想【摘要】“战国策派”思想流派是20世纪40年代产生于中国西南大后方的中国民族主义思想的重要分支。它欲通过重塑民族精神、集中民族意识以有效应对日本侵略,改造传统文化,推动中国政治、文化改革,破除内忧外患的不利局面。但由于思想独立且创新、特异,长期受到主流思想的误读和排挤。然而,“战国策派”代表了民族主义在中国的发展,这为我们提供了政治改革思考的新路径。【关键词】“战国策派”思想民族主义【引言】1937年7月7日,日本帝国主义的铁蹄正式踏上中国领土,日寇假借士兵丢失向中国宣战。自“九一八”事件以来,日本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中国人民被迫开始了水深火热的生活,中国也被拖进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泥浆之中。在深刻的民族危机下,中国人民进行了坚决的反抗,国共两党虽有自己的算盘,但在强大民族意识的感召下都组织了顽强的抗战。然而,随着日寇侵略脚步的加快和侵略政策的调整,日寇开始利用国共两党间的矛盾和纷争对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进行分裂瓦解,中国的抗战由盛转衰。救亡图存成为每个中国人不可推卸的责任,爱国知识分子更是走在了时代的前列,积极为中国寻出路、谋发展,中国出现了继春秋战国时期后第二次百家争鸣的思想热潮。社会主义思想、民族主义思想、保守主义思想等一时间充斥了中国学术界。在五四时期就传入中国的民族主义思想在这一时期得到了充分的发展。代表中国民族主义思想的“战国策派”将西方民族主义思想和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提出了一系列大胆的主张,影响了一批左右中国未来命运的青年俊杰。对“战国策派”思想的研究是不少学者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这一思想重受重视既是对学术界学术自由的重拾,更是对社会思想自由的新证。然而,大多数学者的研究仅仅将“战国策派”思想定义在文化思潮角度,对其的评价也多应用党史研究框架。本文采用历史主义和比较分析的研究方法,通过对“战国策派”思想发展脉络进行资料研究,运用思想史研究的一般逻辑,首先分析“战国策派”思想构成的基本要素,提取理论的核心概念和核心命题;随后建立比较分析框架,考察其结构性特点;根据思想构成要素发现思想内在逻辑以及不同组成部分之间的相互关系;最后以小见大,试图客观评价民族主义思潮的思想价值和优劣得失。文献综述学术界对“战国策派”思想的研究大致分为以下几类:第一,为“战国策派”正名。“战国策派”一经出现便备受争议,批评者和赞美者都不在少数,“战国策派”思潮更是被定义为法西斯主义而长期受到主流思想的排挤和歧视。新时期,许多学者开始运用历史的评价方法从相对客观、公正的角度评析“战国策派”思想。王敦书对雷海宗基于历史主义的评价可谓对战国策派反动定性的首次突破,郭国灿在《近代尚力思潮的演变及其文化意义》中为“尚力”思想的正名则是为战国策派“翻案”的初步尝试。温儒敏肯定了它借鉴西方民族主义文化、反思五四文化及重构中国传统文化的努力,也批评了其唯心史观与狭隘的政治立场,开启了对“战国策派”的系统研究。徐传礼从史料出发,厘清了“战国策派”的思想脉络,归纳了战国策派五大文化建树:民族文学运动、民族主义政治理论、历史形态学、文化摄相法、再创主义哲学。徐传礼:《历史的笔误和价值的重估》,东方丛刊,第3期,1996年。学者王向远更是直接反对“战国策派是法西斯主义”的评价,通过与正统的法西斯派别“日本浪漫派”进行对比,得出战国策派无一具备法西斯主义的基本特征的结论。江沛在《战国策派思潮研究》一书中客观分析了“战国策派”提出的主要学说,重塑了“战国策派”徐传礼:《历史的笔误和价值的重估》,东方丛刊,第3期,1996年。第二,民族主义文学的定义。“战国策派”借镜德国的狂飙运动,高呼民族文学口号,宣扬民族意识,引来了极大争论。早期大陆学者对民族主义文学的主张嗤之以鼻,随后宋强、王应平等学者改变了传统的看法,认为其民族主义文学思想虽有诸多悖论,但其挽救民族危亡的文化重建思想仍具超越时代的价值。学者王本朝更是区分了“民族主义文艺运动”与战国策派民族文学主张之间的区别,将“战国策派”民族文学主张归为文化民族主义范畴。王本朝:《从“民族主义文艺运动”到“战国策派”王本朝:《从“民族主义文艺运动”到“战国策派”》,河北学刊,第2期,2004年。第三,还原文化形态史观。以文化形态史观探究中外历史发展是“战国策派”思想的显著特点,但却被左翼人士当成异端。近年来,王敦书整理的雷海宗遗稿《西洋文化史纲要》与《伯伦史学集》相继出版,逐渐还原了文化形态史观,肯定了“战国策派”的史学贡献。侯云灏颂扬雷海宗持文化形态史观研究中国历史,投身抗日和新文化建设的努力。张国刚也认为文化形态史观是对史学研究中忽视宏观考察、碎化历史的纠偏,在中国史学研究过程中具有独创性意义。但学术界至今都比较保守。如张和声感叹“林(同济)、雷(海宗)等人欲借文化形态史观来经当今之世,为中国所用,结果却落得个法西斯买办文人的骂名,从某种意义上来看,也是咎由自取”张和声:《文化形态史观与战国策派的史学》,史林,第2期,1992年。。雷戈认为战国策派最有价值之处,既不在于其历史观,张和声:《文化形态史观与战国策派的史学》,史林,第2期,1992年。上述对“战国策派”思潮学术争论中,从学术角度客观地研究、评价战国策派思潮已经成为主流,革命史、党史研究框架虽为主导但日益失势。然而,对“战国策派”的研究大多停留在为其正名或重新审视“战国策派”思想主张和来源,少有学者探讨在“战国策派”思想背后隐含的民族主义思想和由“战国策派”发展历程所代表的中国民族主义发展问题。本文在众多学者对战国策派的理性思考基础上,从“战国策派”思想出发,探讨民族主义思想和民族主义在中国的发展问题。回眸“战国策派”1、“战国策派”思想产生在近代民族危机和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时代背景下,20世纪40年代在国民党统治区出现了一个派别——“战国策”派,该派别因其所办刊物《战国策》而闻名。1940年4月1日《战国策》杂志创刊号发表林同济《战国时代的重演》,“战国策派”的思想群体开始形成。半月刊《战国策》由云南大学、西南联合大学教授雷海宗、林同济、陈铨、何永佶主办,并由贺麟和郭岱西等一批自由主义知识分子撰稿,1941年12月至1942年7月又在重庆《大公报》上开辟《战国副刊》。沈从文、费孝通、冯友兰、朱光潜等人的文章也曾见于上述杂志。有学者评述“战国策派”是继承十九、二十世纪之交的尚力主义思潮及吸收近代西方文化观念,以关注人类命运并以探讨中国文化发展规律及其走向为宗旨,松散的学术集合体。《战国策派思潮研究》,江沛著,天津人民出版社,2001年8月版,第3页。2、“战国策派”思想代表人物思想的抽象性要通过个体的理解而发扬,因而对思想流派代表人物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战国策派”的代表人物有雷海宗、林同济、陈铨、何永佶、贺麟等人。雷海宗1922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后公费留学美国,在芝加哥大学攻读历史和哲学并获哲学博士学位。曾任武汉大学、清华大学、西南联合大学和南开大学历史系教授。雷海宗兼治国史和西洋史,对历史循环论和中国古代文化有深入的研究。他在四十年代出版《中国文化与中国的兵》,对后世影响及其深远。雷海宗以对中外历史研究的基础阐述自己的见解,独创“战国策派”思想的重要理论基础—“中国文化二周说”。他还提出人类社会形态发展中奴隶社会与封建社会间差别甚微并认为“真正的史学不是繁琐的考证或事实的堆砌,于事实之外须求道理,要以哲学的眼光,对历史作深刻透彻的了解。”林同济是中国现代知名学者,主要从事史学和东西方思想文化的研究。《现代中国政治思想流派》,陈哲夫主编,当代中国出版,1999年2月版,第361页。他曾留学美国密西根大学,威斯康星大学和加利福尼亚大学贝克莱分校,获得硕士和博士学位。并执教于加州大学和密勒大学。1934年回国历任南开大学政治系教授、云南大学政治系教授、云大文法学院院长兼政治系主任、复旦大学政治系教授。林同济提出“文化形态史观”,提倡春秋时代“大夫士”的精神,宣传西方“《现代中国政治思想流派》,陈哲夫主编,当代中国出版,1999年2月版,第361页。陈铨是现代著名作家、翻译家,其主要成就在文学创作上。《现代中国政治思想流派》,陈哲夫主编,当代中国出版社,1999年2月版,第408页。他先后留学于美国和德国,学习哲学、文学和外语。留学其间深受尼采思想的影响,并在中国宣传“超人”学说和权力政治。针对新文学运动中提倡“世界文学”,陈铨提出“民族文学”口号,“没有民族文学,根本就没有世界文学”。《战国策派政治思想研究》,梁庇寒,中国政法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现代中国政治思想流派》,陈哲夫主编,当代中国出版社,1999年2月版,第408页。《战国策派政治思想研究》,梁庇寒,中国政法大学硕士学位论文。何永佶清华大学毕业后,到哈佛大学研究政治和宪法并获得博士学位,回国后曾任北京大学、中山大学、重庆中央政治学校教授,是现代著名学者、政论家。何永佶在《战国策》上发表文章最多,他的思想和其他“战国策派”代表人物的思想有显著的不同,在于他虽然认定战国时期国家一切都应为战争服务,但是还热衷英美式的民主政治体制,在抗战胜利后还在不断为如何建立民主政治体制进行不懈的研究,并提出了许多建设性的意见。他对国际问题还不乏精辟的见解,相关文章主要载于1945年出版的《为中国谋国际和平》。贺麟1919年考入清华学堂,1926年赴美国留学,先在奥柏林大学获学士学位,后又入哈佛大学获硕士学位。1930年转赴德国柏林大学专攻德国古典哲学。回国后长期任教于北京大学哲学系,并在清华大学兼课。贺麟是现代新儒家的早期代表人物之一,但也是为《战国策》撰稿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曾发表《英雄崇拜和人格教育》原载《战国策》第17期,1941年7月20日。一文,谈论“战国策派”代表人物雷海宗提出的“英雄崇拜”原载《战国策》第17期,1941年7月20日。“战国策派”各代表人物的思想有相同之处,也有相异之处。陈哲夫等学者在研究该派别思想时采用分别研究的方式,力图在最大程度上展现“战国策派”思想政治、文化主张。但本文试图以“战国策派”思想为起始,探讨民族主义思想在中国的发展,因此在论述中将“战国策派”各代表人物的思想统一起来,求同存异。3、“战国策派”思想界定“战国策派”的思想囊括自由主义、激进主义、民族主义和保守主义,继承阳刚的话语体系,崇尚欧美文化特别是德意志文化,是民族主义思想在中国发展的重要代表。“战国策派”着力摒除传统文化的积弊,主张在世界文化竞存的角度进行文化重构,焕发民族生机与强力。《时代之波—战国策派文化论著辑要》,温儒敏、丁小萍编,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5年7月版,第4页。其对五四以来各种新文化构想的超越备受后世自由主义学者推崇。但因理论表述的不成熟和狭隘的党派性,被视为法西斯主义在中国的代表。“纯政治”的假设、对文化重建的构想和“尚力《时代之波—战国策派文化论著辑要》,温儒敏、丁小萍编,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5年7月版,第4页。无论定义其思想属于政治思想抑或是文化思潮,“战国策派”已然在中国历史上写下了一笔。从产生时的轰轰烈烈,被认为开创中国思想新的出路;到随后被认定为异端和法西斯主义思想在中国的主要代表,被严格限制和否定;至近日,学者重读其著作,为其正名,“战国策派”经历了曲折的发展,而这一发展历程折射出中国非主流思想流派在发展过程中所要经历的一个普遍程序。“战国策派”主要思想1、文化形态史观文化形态史观可以说是“战国策派”思想的方法论依据,是该派思想分析应用的逻辑框架。文化形态史观实际上也是“战国策派”的重要思想之一,因其宣扬的历史循环论和推演出的“中国文化独具二周”说在当时对中国学术界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文化形态史观在总结古埃及、印度和希腊文化发展“普遍规律”的基础上设定了独立的文化体系。林同济认为,在过去历史中,凡是自成体系的文化都经过了三个大阶段:(一)封建阶段,(二)列国阶段,(三)大一统帝国阶段。《形态史观》,林同济,载于《时代之波—《形态史观》,林同济,载于《时代之波—战国策派文化论著辑要》,温儒敏、丁小萍编,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5年7月版,第7页。形态史观来源于德国史学家斯宾格勒和英国史学家汤因比。斯宾格勒在1917年发表《西方的没落》一书,认为历史不过是若干独立的文化形态循环交替的过程,是借用生物学观点解释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文化形态史观认为,当时中国社会存在的文化是秦至清大一统皇权阶段的遗产《时代之波《时代之波—战国策派文化论著辑要》,温儒敏、丁小萍编,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5年7月版,第1页。“战国策派”作家站在中华民族的立场上,希望中国文化突破循环一周的规律,在“西方文明”进入“战国时期”即帝国主义国家挑起战争对外侵略时,在中华民族面临危险的时候,中国文化能够从衰落中得到重建,从而使中国人民树立起信心,一致对外,战胜强敌。《现代中国政治思想流派》,陈哲夫主编,当代中国出版,1999年2月版,第368页。雷海宗的“《现代中国政治思想流派》,陈哲夫主编,当代中国出版,1999年2月版,第368页。依据斯宾格勒和汤因比的历史循环论,一种文化只有一周的命运,最终都将走向衰亡而消失,但雷海宗认为唯一的例外就是中国。中国第一周是盘庚迁殷到淝水之战,称为华夏民族创造文化的时期。这一时期经历了封建时代、贵族国家时代、帝国主义时代、大一统时代和渐趋灭亡时代。第二周是从公元383年到抗日战争,这一阶段宗教、哲学和文艺等有重大的变化。雷海宗打破了历史循环论的观点,提出中国文化独具两周,虽然雷本人也说:“自己是中国人,不愿承认中国一衰而不能再兴”“自创了中国文化可以复兴的说法”,《现代已故史学家:雷海宗》,王敦书,载《中国历史学年鉴(1982年)》,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现代已故史学家:雷海宗》,王敦书,载《中国历史学年鉴(1982年)》,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2、“战国时代的重演论”前文已经介绍,1940年4月1日《战国策》杂志创刊号发表的第一篇文章便是林同济的《战国时代的重演》,可见这篇文章以及文章所述观点将对“战国策派”思想起统领作用。陈铨、雷海宗、何永佶等人虽没有自称体系论述战国时代的重演,但分析他们理论的源出可知,他们都承认和赞同这一观点。正是基于“战国时代重演论”,才为“战国策派”提出放弃国共党争和内讧,坚决抗日救亡,挽救民族危亡以及改造中国文化等理论提供了理论依据。林同济在《战国时代的重演》开篇便提出了“战国”乃是整个时代的意义,“战国”亦可理解为国家之战。战争是每个时代所兼有的,但因各个文化体系的内外在环境之特殊,主观客观条件之差异《战国时代的重演》,林同济,载于《时代之波—战国策派文化论著辑要》,温儒敏、《战国时代的重演》,林同济,载于《时代之波—战国策派文化论著辑要》,温儒敏、丁小萍编,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5年7月版,第50页。《战国时代的重演》,林同济,载于《时代之波—战国策派文化论著辑要》,温儒敏、丁小萍编,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5年7月版,第51页。战国时代的出现并不是偶然的,林同济认为,物质条件和精神条件的发展使人们的接触更加频繁,接触产生依赖同时产生摩擦。人类的群体性和政治的发展决定了大型政治组织出现的必然性,而人类的欲望和企图又指引组织去追逐、去行动,因而战争变得不可避免,当今时代正是在这样的逻辑下出现,并使战变得尖锐化、不可协调化。显然,无论林如何解释战争的不经济和不道德性,首先时代的要求是不可回避的问题,同时逻辑中暗示着理性人的假设也是“战国策派”学者留学欧美后启发之必然。仅仅是理论的论述不足以使所有人确信我们的时代是战争的时代,林从中外历史对比的角度做了比较分析。他以二战的欧洲战场为例文章发表时,美国尚未对徳意日法西斯宣战。,欧洲的战争就是欧洲大陆第一强国德国和海军第一强国英国之间争夺欧洲统治权的战争,两国脱开了取胜的战争直接进入歼灭战,目的只在于通过获得欧洲霸权进而取得世界霸权,当然这样做的终极目的还是在有意识和无意识中促成大一统的格局。这里,林还站在全球的视角,认为欧洲的战争将不仅是欧洲的战争,随着时间的推移战争必将绵延和扩大,这便解释了为什么两国的交战演变成为世界大战。以上的论说不过说明战争形式的一个方面—强国对强国的决斗《战国时代的重演》,林同济,载于《时代之波—战国策派文化论著辑要》,温儒敏、丁小萍编,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5年7月版,第56文章发表时,美国尚未对徳意日法西斯宣战。《战国时代的重演》,林同济,载于《时代之波—战国策派文化论著辑要》,温儒敏、丁小萍编,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5年7月版,第56页。这也成为批评者称“战国策派”为法西斯主义的重要原因之一。这样的论述形成了相对完整的体系,实际上,整个体系的重点就在于,历史警戒国人面对战争的到来要坚决的奋起反抗求得生存。这是“战国策派”民族主义思想和爱国主义思想的集中体现,其爱国主义成分也成为该派在众多批评声中得到的赞扬。总之,战国时代的重演要求我们“重新策定我们内在外在的各种方针,仔细评量我们二千多年来的祖传文化”。《战国时代的重演》《战国时代的重演》,林同济,载于《时代之波—战国策派文化论著辑要》,温儒敏、丁小萍编,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5年7月版,第60页。3、“纯政治”的认识“战国时代的重演”是战国策派对时代的把握,也是其思想的出发点,《战国策派思想评述》,王学振,[J],重庆师范大学学报,2005年第1期而“道地的战国灵魂乃竟有一种‘纯政治’以至‘纯武力’的倾向,充满了‘非道德’、非经济’的冲动”,由此,我认为“战国时代的重演”是“战国策派”理论的出发点,而“纯政治”的观点则是保障“战国时代的重演《战国策派思想评述》,王学振,[J],重庆师范大学学报,2005年第1期林同济首先为“战国策派”界定了方向,“我们应了解时代的意义”,这时代的意义在于我们所处在一个战国时代,一切在于一个“战”字,“战为中心”、“战为全体”和“战在歼灭”是时代的灵魂。在这个时代中,充满着强强对抗和恃强凌弱,仿佛回到了几千年前中国古代列国纷争,战乱不断的“战国时代”当然,当然,“战国策派”认为现今就是战国时代的轮回,后文有述。“战国时代”国家间是纯粹的国国之争,竞争的焦点在于“力”,竞争的表现便是战争。林同济确定我们处在“战国时代”的“纯政治”中,国家内部的个人自由在国家利益面前得不到充分的保证,而阶级间的纷争也在外患的影响下成为了次要矛盾。陈铨也认为,“明显惊醒国人比当认清民族或国家的政治所指,辨识什么才是国家的真正威胁,什么是民族的真正‘敌人’。”《理想政治与政治理想》,陈铨,1942年。“战国时代”面对战争需要分清敌人,“纯政治”时代的敌人是民族或民族国家,而非内部阶级或个人。“战国时代”中,生存是最基本的要义,但当满足了生存需求之后《理想政治与政治理想》,陈铨,1942年。一个民族成为一个民族的敌人是“实际的敌人”,对真正敌人的战争与正义、非正义无关。陈铨渴望不是由政党决定敌人,陈的主张实际是摈弃“党争”,消除内乱。何永佶对战争也有分析,其目的在于惊醒国人不要迷信国联的调停,误信“天下无不和之战”,对日寇抱有不切实际的幻想。对内消除党争是在当时内忧外患的情况的正确选择,但鉴于明显的极端思想被自由主义等思想抛弃,而何永佶的思想是有一定道理和预见性的。“纯政治”的思想为战国时代的重演提供了依据,没有对时代个性把握,也就没有“战国策派”的民族主义思想。4、尚力思想任何文化都由两种对立的特质组成—阳刚气质和柔弱气质,缺少任何一种气质的文化都不完整,而不同气质不同侧重的表达也构成了对文化整体的评价标准,阳刚为先还是柔弱占优主要依靠时代的变迁评判。刚性和柔性组成了中国古典文化,在始皇统一中国后,依照“文化形态史观论”中国进入了两千年的大一统时代。这个时代的统治者虽是自恃武力,但为了守卫自己用武力争夺下的成果极力反对民众崇尚武力,而改用柔性文化作为教育的核心,提倡儒释道三者合流后的传统思想,倡导民众守卫和平,这样的文化一以贯之至晚清时代。《周易》有言,“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力”和“德”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既相互排斥又相互依存的两大因素。大一统时期,守成意识渐浓,尚文轻武,崇智反力反倒成为了思想的最高境界。《战国策派思潮研究》,江沛著,天津人民出版社,2001年8月版,第42页。然近代以来,随着西方列强的入侵,“天朝上国”近乎一夜之间沦为“东亚病夫”。甲午战争惨败于“昔日之徒”日本之手,使国内有识之士开始思考中国失败的原因,而以孟氏儒家为首的中国传统柔性文化首当其冲《战国策派思潮研究》,江沛著,天津人民出版社,2001年8月版,第42页。有学者认为,孔氏儒家核心思想由荀子继承,而孟子为宣传自己以德治国的思想抛弃了孔子思想的内涵,外儒内法乃自孔子而生,细论请参看《顾准文集》。“战国策派”实际上是中国近代尚力思潮的继承者和集大成者《战国策派思潮研究》,江沛著,天津人民出版社,2001年8月版,第57页。,中国近代的尚力思潮十分活跃。严复译《天演论》将斯宾塞“物竞天择”的思想引入中国,以警醒国人的危亡意识。激进民族主义思潮一时兴起。梁启超引入民族国家理论,明确指出,“二千年之腐气败习,深入于国民之脑,遂使群国之人,奄奄如病夫”。随后军国民主义盛行,其中代表人物蔡锷认为,日本获胜在于“军人之智识,军人之精神,军人之本领”,“自斯以往,其或感欧风美雨之震荡,知生存之惟难,乃发畏惧心、捍卫心、团结心,与一切勇猛精进心,则中国之前途,庶有望乎”。蔡锷:《军国民篇》,曾业英编:《蔡松坡集》,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4月第1版,第21页。在1906年,清政府首次颁布的《教育宗旨》中,“尚武”被当作教育方针之一;1912年4月,时任教育部长的蔡元培先生也提出了“军国民”的教育方针。可见,在近代早已产生“尚力”思想,但经历史检验,德治文化在战争时代的低效性后逐渐为更多民众所接受,直至“战国策派《战国策派思潮研究》,江沛著,天津人民出版社,2001年8月版,第57页。蔡锷:《军国民篇》,曾业英编:《蔡松坡集》,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4月第1版,第21页。“战国策派”认为,民族生存才是时代的大前提,为民族生存而做出的努力无往而不凶。民族自由是首要自由,而当时的中国知识分子已将救亡压倒了启蒙。如何才能挽救民族危亡,只有依靠“力”。“力是中国全部字典最堪赏玩的一个字”《力!》,林同济,载于《时代之波—战国策派文化论著辑要》,温儒敏、丁小萍编,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5年7月版,第176页。,一个民族不了解“力”的意义,必然会走向灭亡。“力”是一切生命的表现,是生命的本体《力!》,林同济,载于《时代之波—战国策派文化论著辑要》,温儒敏、丁小萍编,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5年7月版,第177页。。一个民族在产生的初期对“力”有着简单而直接的理解,一旦经历了文化的变迁,用“德”性“美化”之后,便歧视“力”,在中国,这方面的原因要归于儒释道《力!》,林同济,载于《时代之波—战国策派文化论著辑要》,温儒敏、丁小萍编,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5年7月版,第176页。《力!》,林同济,载于《时代之波—战国策派文化论著辑要》,温儒敏、丁小萍编,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5年7月版,第177页。《力!》,林同济,载于《时代之波—战国策派文化论著辑要》,温儒敏、丁小萍编,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5年7月版,第183页。“力”既是“战国时代的重演”理论的一个逻辑结果,更是战国型人格的内在构成。《现代中国民族主义思潮研究(1919-1949)》,暨爱民,博士论文,第236页“力”的思想借鉴了尼采的超人学说和英雄崇拜理论,同时也受“柯伯尼宇宙观”的影响。尼采的超人学说和英雄崇拜归根到底需要“力”的存在且强大,而“柯伯尼宇宙观”概括为“无穷的空间,充满了无数的力的单位,在力的相对关系下,不断地动,不断地变”《柯伯尼宇宙观—欧洲人的精神》,林同济,载于《时代之波—战国策派文化论著辑要》,温儒敏、丁小萍编,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5年7月版,第215页。林同济认为欧洲的精神文化底蕴就在于“力:无穷!相对!动!变!”,“力”不涉及道德与不道德的辩论,因为时代就是一个非道德的时代,“力”也不单单是一个号召,它应上升为国人的“新人生观”。在“战国策派”《现代中国民族主义思潮研究(1919-1949)》,暨爱民,博士论文,第236页《柯伯尼宇宙观—欧洲人的精神》,林同济,载于《时代之波—战国策派文化论著辑要》,温儒敏、丁小萍编,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5年7月版,第215页“战国策派”的文化批判政治和文化相互影响相互排斥,既符合辩证主义思想的逻辑又切合中国传统政治发展的历史。政治观点和文化观点在政治文化相互关联相互区别的理论框架内是很难区分的,政治观点拥有其改造文化的目的,文化观点也有映射现实的需求,因此部分学者在分析“战国策派”思想时避免了对其思想做政治思想或文化思想的划分,但也有学者认为,“从本质上,战国策派思潮不是一种政治思潮,而是一种文化思潮”,《战国策派思潮研究》,江沛著,天津人民出版社,2001年8月版,第3页。下文笔者姑且以文化思潮的角度解析“战国策派”《战国策派思潮研究》,江沛著,天津人民出版社,2001年8月版,第3页。1、家族文化过胜家族作为血缘关系明确,存在经济联系并通常同居一地的父系组织在二千多年历史发展中形成了以血缘为基础的家族文化。纵观中国历史,家族文化的发展是中国幅员辽阔的地理因素之必然结果,并且“战国策派”也并不片面认为家族文化的发展导致了近代中国的衰弱,雷海宗就认为“中国的大家族制度曾经过一个极盛、转衰与复兴的变化,这变化与整个政治社会的发展又有密切的关系。春秋以上是大家族最盛的时期,战国时代渐渐衰微,汉代又把已衰的古制又重新恢复,此后一直维持了二千年。”引自引自雷海宗:《中国文化与中国的兵》上编,商务印书馆1940年版。大家族制度的兴起,以“血统”为出发点的“亲亲理论”、和“宗法观念”也就昌旺起来《战国策派政治思想研究》,梁庇寒,中国政法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第12页。。宗法制度是家族文化发展的基础,宗法制度的健全程度甚至可以作为评价家族文化发展成熟与否的重要标准,从“大宗百世不迁,小宗五世而迁”可见宗法制度之一斑。各国都具有统一国家的形态,但大族的存在在实际上给予每个大族国中之国的空间。在大家族制度发展后,维护国家权力的贵族渐渐趋向衰落,原因在于“大家族制度下,家族观念太重,国家观念太轻,因为每个族本身几乎都是一个小国家。现在集权一身的国君要使每人都直接与国家发生关系,所以就打破大家族,提倡小家庭生活”,“家族只是社会的细胞与经济的集团,政治机体的地位已完全丧失。至此专制君主所代表的国家可随意如何支配家族的命运了”《战国策派政治思想研究》,梁庇寒,中国政法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第12页。见雷海宗:《中国文化与中国的兵》上编,商务印书馆1940年版,第71—73页。然而近代以来,中国文化收到了西方文化的巨大冲击,传统家族文化也摆脱不了如此的命运,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雷海宗认为,继续大家族制度将不利于爱国主义意识的培养和在二十世纪民族主义盛行环境里国家利益安全《战国策派思潮研究》,江沛著,天津人民出版社,2001年8月版,第141页。。当然,雷海宗早就看出恰恰由于“宗法的家族太盛”民众宣传孝道而缺乏基本的国家意识和民族主义精神,“国家因而非常散漫”,《战国策派思潮研究》,江沛著,天津人民出版社,2001年8月版,第141页。当然,雷海宗早就看出恰恰由于“宗法的家族太盛”民众宣传孝道而缺乏基本的国家意识和民族主义精神,“国家因而非常散漫”,“两千年来的中国,只能说是一个庞大的社会,一个具有松散政治形态的大文化区,与战国七雄或近代西洋列强的性质绝不相同”。过分关注以血缘为基础的宗法伦理,将生命寄托于宗法承继之中,使民众逐渐缺乏了集体意识、民族意识和国家意识,在帝国主义列强争相瓜分中国的时代,这样的精神特征显然只能带来不断的失败和国土的沦丧。“战国策派”基于此点的批判给沉醉中的国人极大的惊醒,也成为该派别在中国抗战历史上做出巨大贡献的佐证。2、批判徳感文化批判徳感文化的文章大致以两个角度——力压德感主义和忠孝问题的讨论,在上文对尚力思潮的评述中已经对力压德感主义做了介绍,下文将从忠孝问题的角度对徳感主义的批判进行阐述。所谓“德感主义”,是人们习惯于用主观的、伦理的观念去评价本无所谓善恶的客观事物;也常将主观误作为客观的存在,是一种泛道德主义,一种伦理的中心主义,一种“唯德的政治观、历史观”,“一个规模宏大的唯德宇宙观”。林同济:《力!》,林同济编《时代之波》,重庆:在创出版社1944年,第56页。尚力思想对抗的便是中国二千年的德感主义。林同济:《力!》,林同济编《时代之波》,重庆:在创出版社1944年,第56页。许多学者在评论“战国策派”特别是林同济对中国古典徳感文化的批判时,常将批判的直接目的和间接目的相混淆,认为这一批判在于对中国的整个文化做再次的反省和度量。实际上,批判的直接目的在于“抗战需要自信力”《大政治时代的伦理—一个关于忠孝问题的讨论》,林同济,《今论衡》第1卷第5期(1938年6月15日);温儒敏、丁小萍编:《时代之波《大政治时代的伦理—一个关于忠孝问题的讨论》,林同济,《今论衡》第1卷第5期(1938年6月15日);温儒敏、丁小萍编:《时代之波—战国策派文化论著辑要》,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5年7月第1版,第168页。同上。“战国策派”学者自“忠孝”作为“反省的起点”,其假设在于:大政治的世界中,国家是竞争的唯一单位,国力渐渐走向全体化。全体化的国家由人民有机组成,人民需要个个练成得力的公民,换言之,政治德行比任何德行都重要。《大政治时代的伦理—一个关于忠孝问题的讨论》,林同济,《今论衡》第1卷第5期(1938年6月15日);温儒敏、丁小萍编:《时代之波—战国策派文化论著辑要》,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大政治时代的伦理—一个关于忠孝问题的讨论》,林同济,《今论衡》第1卷第5期(1938年6月15日);温儒敏、丁小萍编:《时代之波—战国策派文化论著辑要》,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5年7月第1版,第169页。同上。当然,以“忠孝”为首要特征的私德非无是处。纯净的、以“敬爱父母”为解的孝是值得大力赞扬的,但经过历史的过渡特别是儒释道文化的扭曲,“孝”被官僚化、复杂化,变成了孝敬君主,且将这种忠君思想鼓动全社会,形成意识形态;也不排除以孝为理由,在国难当头时临阵退缩之徒。时代要求提倡公德,要求政治德性,而不是再高谈怎样忠君。“忠”是近代以来以民族主义为核心的爱国主义理念《战国策派思潮研究》,江沛著,天津人民出版社,2001年8月版,第144页。,国家灭亡家族也将不复存在,那么在国难当头的危机时刻,所有人都要对国家绝对的忠诚。徳感文化的弊病在于将德的重要性无条件放在首要地位而不对历史进行辨析和分别,同时徳感文化的发展给中国传统文化适应西方强力文化转型《战国策派思潮研究》,江沛著,天津人民出版社,2001年8月版,第144页。3、英雄主义的缺失“英雄主义缺失”这一概念的提出带有鲜明民族主义爱国色彩。“战国策派”学者陈铨在《论英雄崇拜》中对其有较为详细的论述。陈铨的理论基础是西方唯心主义哲学,深受尼采“唯意志论”影响的他所主张的人类意志创造社会完全站在了唯物主义的对立面。陈铨认为“人类的意志,才是历史演进的中心,凡是想凭物质条件来说明一切的人,凡是相信人力可以战胜一切的人,都只看到一方面的现象,而没有找出全部的真实。物质的力量,决不是万能,人类的力量也不是万能,但是人类意志的发展努力的过程,的确创造了人类全部的历史”。在论及英雄时,他写道,“英雄与历史,有双重的关系。一方面他可以代表群众的意志,发明,创造,克服一切困难,适合时代的要求。在另外一方面,他也可以事先认定时代的要求,启发群众的意志,努力,奋斗,展开历史的新局面”,“英雄是群众意志的代表,也是唤醒群众意志的先知”。《论英雄崇拜》,陈铨,载于《时代之波—战国策派文化论著辑要》,温儒敏、丁小萍编,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5年7月版,第294页《论英雄崇拜》,陈铨,载于《时代之波—战国策派文化论著辑要》,温儒敏、丁小萍编,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5年7月版,第294页。《论英雄崇拜》,陈铨,载于《时代之波—战国策派文化论著辑要》,温儒敏、丁小萍编,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5年7月版,第295页。当然,仅仅论述英雄决定人类社会对抗战中的中国是没有意义的,战的迫切是要激起民众的反抗情绪和欲望,维护国家的主权和领土。因此,陈铨又提出中国也是存在英雄崇拜的,但抗战时英雄崇拜的缺失被其归结为:=1\*GB3①中国士大夫阶级的腐化;=2\*GB3②五四运动以来个人主义的变态发达;=3\*GB3③反对英雄崇拜的近代教育。中国的士大夫阶层“无人格,无信仰,虚伪矫诈,阿谀逢迎”,不仅如此,陈铨对抗战时期的文官强烈不满,“抗战以来,中国的武人,在前线都有可歌可泣的功烈,中国的文官,却在后方极尽颓废贪婪的能事”《论英雄崇拜》,陈铨,载于《时代之波—战国策派文化论著辑要》,温儒敏、丁小萍编,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论英雄崇拜》,陈铨,载于《时代之波—战国策派文化论著辑要》,温儒敏、丁小萍编,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5年7月版,第300页。英雄崇拜背后是“战国策派”学者鼓励打破士大夫阶级腐化的风气,发掘中华民族潜在的民族主义精神;指出文官阶层的弊病是为了提倡一种新文化、新思维以应对抗战时代的挽救民族危亡的需要。民族主义逻辑总结不同的学者对民族主义分别做了定义,据美国学者斯奈德研究表明,近代以来对民族主义的定义多达200余种。所谓民族主义,笔者较为同意黄现璠先生观点,即将自我民族作为政治、经济、文化的主体而置于至上至尊价值观考虑的思想或运动黄现璠遗稿,甘文杰、甘文豪整理《试论西方“民族”术语的起源、演变和异同(四)》,广西社会科学,2008年第4期,总第154期。。它是一种包含民族、种族、国家三种认同在内的意识形态,主张民族为黄现璠遗稿,甘文杰、甘文豪整理《试论西方“民族”术语的起源、演变和异同(四)》,广西社会科学,2008年第4期,总第154期。现代西方学术界对民族主义的起源持两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民族主义”起源于古凯尔特人团结反抗凯撒的罗马军团;另一种观点认为,从历史时期中的阶级、职业、语言、地理等方面看,各国长期四分五裂,难以形成共同的意识和情感,国家形态上的“民族主义”没有兴起的源头。无论是古代产生民族主义还是近代产生民族主义,民族主义思潮对世界各国所产生的影响是毋庸置疑的,甚至一些学者认为,在当代流行的自由主义思想也是在民族主义的思想体系下成长壮大的。如哈耶克曾说:“当我们说一个民族欲求‘摆脱’外国的枷锁并力图决定其自身命运的时候,这显然是我们将自由概念适用于集体而非适用于个人的一个结果,因为在这一境况中,我们乃是在作为一个整体的民族不受强制的意义上使用‘自由’一术语的。一般而言,个人自由的倡导者都同情上述民族自由(nationalfreedom)的诉求,而且也正是这种同情,导使19世纪的自由运动与民族运动之间形成了持续的联合,虽说当时的联合有些勉强。”摘自《自由秩序原理》。西方政治思想传播到中国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在民族危机日益严重的环境下形成了近代中国“民族主义”思想。东方文化派、现代新儒家和本位论者都属于中国近代民族主义思潮的分支,“战国策派”也位列其中。民族主义的指向在于建立一个现代民族国家,对外独立自主,对内加强国家建设。“战国策派”思想的出发点和终极的价值追求就是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如何克服民族化与现代化的内在紧张,建立一套既能避免中国文化传统断裂,又能成功回应西方挑战的获得广泛认同的文化价值系统,《现代中国民族主义思潮研究(1919-1949)》,暨爱民,博士论文。这其中包含着强烈的民族主义情感。两者相互吻合,使“战国策派”在学术界的评价体系中被归于民族主义一类,虽然很多学者的研究表明“战国策派《现代中国民族主义思潮研究(1919-1949)》,暨爱民,博士论文。陈铨在《指环与正义》中已经将“战国策派”民族主义思想介绍的极为全面了。他说:“国内政治和国外政治是两件截然不同的事情,一群的人们,因为要求生存幸福,不能不聚和拢来,成为一个国家。在这一个国家中间,个人和国家的休憩息息相关,没有正义,就没有秩序。没有秩序,国家的基础就要破坏,这同人类要求生存的意志是根本冲突的。所以,正义不能不维持。即使有少数分子不愿意维持,团体也要用政治的力量来强迫就范。至于一个国家和另一个国家的关系,却大大不同了。他们彼此要求生存幸福的意志,有时是一致的,有时是冲突的。一致的时候,可以共同合作;冲突的时候,就不免要激烈斗争,在这种生死存亡的关头,谁有指环,谁就占胜利,谁没有指环,谁就要灭亡。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对内要正义,对外却不能放弃指环国家和民族要“图谋自全和发展国家和民族要“图谋自全和发展”,首要在于取得指环和使用指环,因为指环就是“力”。(《指环与正义》,陈铨,《战国副刊》第3期,重庆《大公报》1941年12月17日。《指环与正义》,陈铨,《战国副刊》第3期,重庆《大公报》1941年12月17日。从“战国策派”思想的逻辑出发,可以看出其背后有一条潜流——民族主义——它不绝如缕地贯穿其间。“战国策派”认为,当今时代的竞争类似于古代“战国时代的重演”,为使国家和民族屹立于世界就必须改造不合实时的传统儒文化,激发民族精神。民族主义推动“战国策派”文化重建思想,应对“战国时代的重演”,“民族主义,至少是一这个时代环境的玉律金科,‘国家至上,民族至上’的口号,确是一针见血”陈铨:《政治理想与理想政治》,重庆《大公报》1942年1.月28日《战国副刊》第9期。。此时,“文化形态史观”又告诉大家,人类文化的发展是要经历生长、衰亡的周期的,每个周期又经过封建时代、贵族国家时代、帝国主义时代、大一统时代、政治破裂和文化灭亡的末世五个阶段,而为了民族主义的终极目标,激发人民抗争精神,“战国策派”学者还首创了中国文化“独具二周论”陈铨:《政治理想与理想政治》,重庆《大公报》1942年1.月28日《战国副刊》第9期。“战国时代的重演”使尚力成为了一种必然结果,由此“战国策派”合理提出刚道人格的重要性,批判了徳感文化的强势和英雄主义的缺失。“战国策派”学者中,林同济选用“一切都是工具,民族生存必须是目标”的理论论述“大战国时代”必要有民族主义的国家意识的命题;陈铨则将“尚力说”推展到了极致;雷海宗选择了一个独特的视角,从中国史上“兵”的演化,来揭示和剖析国民性问题。《现代中国民族主义思潮研究(1919-1949)》,暨爱民,博士论文,第239页。加之在反省家族文化时对家族制度遗患的批判和利用历史形态学对官僚体制的检讨,“战国策派《现代中国民族主义思潮研究(1919-1949)》,暨爱民,博士论文,第239页。批判和对批判的批判“战国策派”自问世至今可谓在批判与反批判中延续。1940年,胡绳便发表文章批判陈铨的“英雄崇拜说”;1941年,茅盾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出发批判“战国时代说”之荒谬。批判的角度不尽相同,有学者称“战国策派”鼓吹法西斯主义哲学,是在为国民党的反动统治辩护;一些学者认为,“战国策派”反对民主政治,是走向了历史的反动;也有学者认为,其思想缺乏与现实政治的关系的评述,文化形态史观的价值和缺陷等等。这些批判不少是对“战国策派”思想的曲解,但也有许多批判思想之深邃让人耳目一新。将所有批判和反批判言论逐一列举是一项浩瀚的工程且与本文探讨无关,因此笔者仅对阅读当中的一点浅薄之感悟做简要说明。林同济在《战国时代重演》一文开篇即极富激情地向世人宣告“战国时代”的来临,他声称“你和我兢兢集凑而成的中华民族,已经置身到人类历史上空前的怒潮狂浪当中了!”《战国时代的重演》,林同济,载于《时代之波—战国策派文化论著辑要》,温儒敏、丁小萍编,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5年7月版,第50页。,随后便论述“战国时代”的特点和如何应对“战国时代”。但从逻辑的角度,他并没有揭示世界为什么进入了“战国时代”《战国时代的重演》,林同济,载于《时代之波—战国策派文化论著辑要》,温儒敏、丁小萍编,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5年7月版,第50页。林同济还认为“战国时代”的国国战争是纯粹的歼灭战,即不是你死,便是我亡的残酷战争。林提出这样的看法,笔者认为,一方面是其受德国民族主义学者思想影响的必然结果,另一方面要通过较极端的方式激起全中国人民抗战的力量和决心。然而,歼灭战的提出是否是应对战争时代的最优解值得商榷。纯粹的战只能解决一时的问题却会隐藏更多不利因素。我们假设歼灭战争是解决那个时代国国问题的最优方法,那么1940年法国的投降以及对本民族相对完整的保留则恰恰违背了这一点。如果假设歼灭并非最优的主张,只是一种应对方式,那么歼灭对民族和民族国家的损失都是最重大的。此时,以民族作为整体的民族主义分析方法与以个人为主体的个人主义和自由主义分析一致,都要求满足利益最大化。可歼灭战争恰恰不是利益最大化的选择,林的思想走进了自己设定的悖论。笔者也看到一些学者批评“战国策派”学者对中国共产党不了解,认为“他没有看到,在当时,正是在共产党人身上才没有国民党那样的贪污、中饱私囊等丑恶东西,相反,却具有国民党所不具有的全新的精神。”对这样的评述笔者并不认同。首先,“战国策派”学者对国民党批评之尖锐是有目共睹的,“政治中间人饱腹便便,当然国家和老百姓要饿肚子!大家都说中国贫穷不堪,其实,中国不贫。中国者,实乃中饱之国也!”其次,共产党人没有中饱和贪污的机会在于历史条件并不允许。中共的基础在于农民,在国民党统治时期农民的贫穷是无可比的,那么缺少了经济的剩余何来中饱的基础呢?另外,经过历史的证明,中共并不少中饱之徒,且多为高官达贵,中饱数目与日俱增,原因就在于执政党的地位提供了大量的资源余量呈现在中共面前。因此,若以此评判“战国策派”思想便可认为时下一个以农民工为基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升级版销售协议管理工具软件应用版B版
- 2024年度园林绿化工程总承包合同
- 2024年委托加工合同
- 2024年大数据中心建设及运营承包合同
- 湖北省黄冈市部分普通高中2023-2024学年高二数学上学期期中试题
- 2024年度办公设施零星维护协议版B版
- 2024年家居木工装修工程承包标准协议版
- 2024年品牌加工OEM协议范本版
- 2024年国际商业交易协议模板指南一
- 2024年图纸资料保护合同范例版B版
- 宪法宣传主题班会(主题班会)
- 2024年九年级化学上册 第6单元 碳和碳的氧化物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
- Unit 5 What does he do A Let's talk(教案)2023-2024学年英语六年级上册
- 金相试题完整版本
- 主播合作合同解约函
- 第四章轴测图4 (1)讲解
- 药品经营与管理职业生涯规划书
- 食品质量与安全管理体系
- 全新劳动合同到期通知
- 2024年太原武宿机场航空产业集团招聘笔试冲刺题(带答案解析)
- 2025高考备考资料语言文字运用综合专题练习一含答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