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学期高二语文4月月考试题汇编:古代诗歌阅读_第1页
下学期高二语文4月月考试题汇编:古代诗歌阅读_第2页
下学期高二语文4月月考试题汇编:古代诗歌阅读_第3页
下学期高二语文4月月考试题汇编:古代诗歌阅读_第4页
下学期高二语文4月月考试题汇编:古代诗歌阅读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古代诗歌阅读辽宁省沈阳市重点高中郊联体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4月月考语文试题(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各题。送山甫①铨试②二首并寄强甫(其一)刘克庄二昆南北各驱驰,季复随群试有司。蕃衍皆因先世积,荒嬉端为乃翁慈。争名古有笞儿语,任运吾无责子诗③。万一原夫能末缀,采蒲裹粽待归期。【注】①山甫:山甫、强甫均为诗人的儿子。②铨试:王安石变法时改革了选官制度,规定自熙宁四年(1071)起,铨试不再考试诗赋,而是代之以试断公案、时议或律义,合格者方可到地方任官。③责子诗:陶渊明曾作《责子》诗,诗中列数儿子们的不足,结尾有云:“天运苟如此,且尽杯中物。”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山甫、强甫兄弟二人各在一方,山甫参加铨试,诗人写此诗相赠。B.颈联“争名”与“任运”构成对比,二者并举更能凸显出诗人的态度。C.诗人在尾联宽慰山甫万一铨试没有选中,依然采蒲裹粽等其归来。D.此诗力避说教,十分亲切自然,字里行间可见诗人对儿子的关怀。16.“荒嬉端为乃翁慈”和“任运吾无责子诗”二句有何深意?请简要分析。【答案】15.C16.①“荒嬉端为乃翁慈”表面上是说儿子学业荒废是由于父亲慈祥,实际是为减轻其铨试前的压力,委婉、善意地归因。②“任运吾无责子诗”表面上是说自己听凭时运而没有作陶渊明那样的《责子》诗,实际是借用典故,传递希望山甫轻松应试、心胸旷达,不过分在意名利之意。【解析】【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C.“宽慰山甫万一铨试没有选中”错。“万一原夫能末缀”意思是一旦山甫铨取得好的成绩,列于选中的名册的最后,表达了作者对山甫铨取得成功的期待和盼望。末缀,缀于榜末,指及第的末等。故选C。【1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①“荒嬉端为乃翁慈”意思是平时你们荒废光阴,嬉戏打闹确实是因为你们的父亲慈祥随意,不过分苛责你们啊。表面上说孩子们平时的荒废光阴都是父亲的慈祥所致,把儿子们学业不精归结为父亲的慈爱,这种情感的表达增添了亲情的成分,实际是为减轻其铨试前的压力,也表明父亲对儿子此去应试的宽慰之意。②“任运吾无责子诗”意思是听任命运的安排,顺从天意的指示,我没有写出列举儿子行为不佳、学业不足,责备儿子不追求功名的诗作。借用陶渊明《责子》诗的典故,表明作者不会责备儿子,只是听凭时运的安排罢了。这句话表达了作者对儿子应试的宽解之情,希望儿子不要过分在意名利,能够轻轻松松参加铨选,不要有过分的心理负担。辽宁省沈阳市浑南区东北育才学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4月月考语文试题三、诗歌阅读(共1小题)阅读下面这首南北朝诗,完成下面小题。咏鲁仲连①阮卓鲁连有高趣,意气本相求。笑罢秦军却,书成燕将愁。聊弃南金②赏,方从沧海游。寄言人世客,非君能见留。[注]①鲁仲连:战国时齐人,亦称鲁连,是当时著名的高士。常周游各国,“为人排患、释难、解纷乱而无取”。②南金:南方的金石,为贵重物品。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第二句的“本”字,点明鲁仲连的天性如此,与“性本爱丘山”的“本”字异曲同工。B.三、四两句用“愁”与“笑”形成鲜明对照,突出鲁仲连成就大事时的从容。C.五、六两句“聊弃”“方从”用一种随意的语气,写出鲁仲连功成身退的旷达与随性。D.最后两句表达对鲁仲连的仰慕,就算是当世的君子也达不到鲁仲连追求的高度。16.这首诗是如何表现鲁仲连的“高趣”的?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答案】15.D16.①开门见山。“鲁连有高趣,意气本相求”两句开门见山,赞扬鲁连的“高趣”——高尚的节操、志趣。

②对比。“笑罢秦军却,书成燕将愁”两句,“愁”与“笑”将两句并合使人在意念上产生鲜明的对照感。表现了鲁仲连的成功,非呈其匹夫之勇,而是凭借其智慧、自信,是其精神力量的胜利。

③侧面衬托。“聊弃南金赏,方从沧海游”,写鲁仲连成功了这两件事后,当政者都想给予重赏和爵位,他坚辞不受,最后逃隐于海上;“寄言人世客,非君能见留”,这是作者的感慨。诗人认为他的行事不是出于世俗的打算,世俗之人用世俗之利笼络不了他。【解析】【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思想内容的能力。D.“就算是当世的君子也达不到鲁仲连追求的高度”错。最后两句意思是,告诉你们这些人世客,鲁仲连先生不是你们能留得住的。也就是说,他的行事不是出于世俗的打算,你们这些世俗之人用世俗之利是笼络不了他的。表达对鲁仲连高洁品格的赞赏。故选D。【1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由“鲁连有高趣,意气本相求”可知,诗歌开门见山,赞扬鲁连的“高趣”——高尚的节操、志趣。“笑罢秦军却,书成燕将愁”两句,着眼于神情、态度,成就那样两桩大事业却是如此轻松、从容。用一“笑”字概括那场舌战,惟妙惟肖,显得气度洋洋。“燕将愁”,据说鲁仲连将书信射入聊城,燕将见之,泣三日,最后自杀。写封信,轻而易举,但却产生如此大的威慑力。这里“愁”与上句“笑”原非同一件事,但将两句并合使人在意念上产生鲜明的对照感。鲁仲连的成功,非呈其匹夫之勇,而是凭借其智慧、自信,是其精神力量的胜利,这就在伸张正义的同时,使自己的个性得以展现了。“聊弃南金赏,方从沧海游”,写鲁仲连成功了这两件事后,当政者都想给予重赏和爵位,他坚辞不受,最后逃隐于海上,说明他本无心于富贵,弃之而去无须于费什么脑筋,也无须于有意标榜以博世誉,这正合于他本性的自然。“寄言人世客,非君能见留”,这是作者的感慨。“人世客”,指平原君、齐王,这两句说,告诉你们这些人世客,鲁仲连先生不是你们能留得住的。也就是说,他的行事不是出于世俗的打算,你们这些世俗之人用世俗之利是笼络不了他的。辽宁省重点高中协作体点石联考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4月阶段考试语文试卷(二)古代诗歌阅读(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夜坐吟李白冬夜夜寒觉夜长,沉吟久坐坐北堂。冰合井泉月入闺,金缸青凝照悲啼。金缸①灭,啼转多。掩妾泪,听君歌。歌有声,妾有情。情声合,两无违。一语不入意,从②君万曲梁尘飞。【注释】①金缸:铜制灯盏。②从:听凭,尽管。一说同“纵”。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句以冬夜起兴,三个“夜”字,节奏顿挫,强化了冬夜的凄冷和凝滞之感,直击人心。B.第三、四句写井水结冰,月入幽闺,青灯凝明,映照着女子的泪光,营造出慵懒寂寞的氛围。C.灯火熄灭,可知时间推移;耳畔传来男子的歌声,这歌声里有某种与女子情感相通的力量。D.本诗从女性视角着笔,歌咏爱情应当建立在情投意合的基础上,是觉醒的女性的爱情独白。16.本诗三次改变句式,使诗歌节奏不但灵活多变,且均切合女主人公的情绪变化,请结合全诗加以分析。【答案】15.B16.①前四句均为七字句,(两句一换韵),渲染冬夜凄冷氛围。女子满怀心事,随着时间推移,悲不自胜,由“沉吟”转入“悲啼”。②“金缸灭”后八个三字句,节奏短促。女主人公本因灯光熄灭而更加悲伤,男子的歌声把她从沉痛中唤醒,情声相和、两心无违的爱情令她向往和陶醉(答“回想起曾经与丈夫情投意合的幸福”亦可)。③末两句为五七杂言,从反面假设,如果歌声中一言不合心意,再美妙也绝不接受,强调女主人公感情的真挚纯洁,清醒刚烈,语意决绝,点明题旨。【解析】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B.“慵懒寂寞”错,月光、灯光、泪光交融,营造出冷寂凄清、令人黯然销魂的氛围。故选B。【1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冬夜夜寒觉夜长,沉吟久坐坐北堂。冰合井泉月入闺,金缸青凝照悲啼”,开篇四个七言句式,在悠长的诗歌韵律中,渲染冬夜凄冷寂寞的气氛,女子满怀心事,随着时间推移,悲不自胜,由“沉吟”转入“悲啼”,烘托女主人公孤灯独照沉吟悲啼的情状。“金缸灭,啼转多。掩妾泪,听君歌。歌有声,妾有情。情声合,两无违”,这些句子三换韵,换韵即换意,我们读时可依韵停顿。三字句促弦急转,凄凄切切,声悲气咽,以短促的节奏,将往事与现实联系起来。更已深,灯已灭,万籁寂静中无可奈何的她,一味伤心地哭泣,因为她回想起离开了自己的丈夫,耳机仿佛回响起他那美好动听的歌声,他们曾在歌声中互相理解,两心无违,契合无问,两人曾经多么幸福地生活在一起,共度美好的时光!最后忽然:“一语不入意,从君万曲梁尘飞。”末两句为五七杂言。又是什么原因导致了他们的离异呢?诗末两句自成层次,点明题旨,原来是婚后爱情生活不和谐,声情不合,各分东西!诗歌从反面假设,如果歌声中一言不合心意,再美妙也绝不接受,强调女主人公感情的真挚纯洁,清醒刚烈,语意决绝。辽宁省大连市滨城高中联盟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4月考试语文试卷(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出颍口,初见淮山,是日至寿州苏轼我行日夜向江海,枫叶芦花秋兴长。长淮忽迷天远近,青山久与船低昂。寿州已见白石塔,短棹未转黄茅冈。波平风软望不到,故人久立烟苍茫。注:宋神宗熙宁四年(1071)四月,苏轼因与王安石政见不合而自求外放为杭州通判,此诗作于赴杭途中,由颍入淮路过寿州之时。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下句选取了秋天的枫叶芦花的意象,点明时令特征,渲染氛围,又寓情于景。B.船随水波起伏,诗人在舟中遥望青山,只觉得两岸青山忽上忽下;颔联与题目中“初见淮山”相呼应。C.寿州的白石塔已经在望,要到达还得绕过前面的黄茅冈。颈联文字典雅精炼,对仗工整,笔力所及自成新格。D.尾联“波平风软”揭示了不能及早到达目的地,以至于让老朋友们在一片苍茫中久等的原因。16.这首诗以记行为经,描景为纬,由物到人,由景到情,个人遭际和感慨暗寓其中,情感丰富蕴藉。请简要分析本诗蕴含的思想感情。【答案】15.C16.①首联交代了行程,描绘沿途所见,流露出人在旅途的奔波飘零之感,表达了离京的怅惘之情,也隐含了外放离京的愤懑与不满。

②颔联借景抒情,“迷”表达诗人的对前途的迷惘之情,“久与”暗示了内心的不安。

③尾联诗人不说自己思念故人,却想象故人在苍茫暮色中久立等待自己,委婉表达对友人的思念之情。【解析】【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C.“颈联文字典雅精炼”错误。诗歌文字自然通俗,明白晓畅。故选C。【1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首联交代了行程,描绘沿途所见,我日夜兼行向着那遥远的江海,枫叶芦花点缀得秋天情趣深长。“我行日夜向江海”,实写由汴京赴杭州的去程,言外却有一种“贤人去国”的忧愤抑郁之情,东坡此次出都,原因是和王安石政见不合,遭到安石之党谢景温的诬告,东坡不屑自辩,但力求外放。其通判杭州,是政治上遭到排斥、受到诬陷的结果。“日夜向江海”即“相去日以远”意,言一天天愈来愈远地离开汴都,暗示了一种对朝廷的依恋、对被谗外放的忿懑不堪之情。颔联借景抒情,“长淮忽迷天远近,青山久与船低昂”写淮水缥缈不明,天际忽远忽近,两岸青山,连绵不断,隐隐约约,像无尽的波澜,时起时伏。“迷”表达诗人的对前途的迷惘之情,“久与”暗示了内心的不安。尾联写波平风柔仍然看不见老朋友啊,只因他们久立的地方烟云迷茫。不说自己急于到达寿州,却说寿州的故人久立相待,从对面着笔,更加曲折有味,委婉表达对友人的思念之情。辽宁省朝阳市建平县实验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4月月考语文试题(二)古代诗歌阅读(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曲江春感罗隐①江头日暖花又开,江东行客心悠哉。高阳酒徒②半凋落,终南山色空崔嵬。圣代也知无弃物,侯门未必用非才。一船明月一竿竹,家住五湖归去来。[注]①罗隐,唐代诗人。这首诗作于作者困居长安、久试不第之时。②高阳酒徒,指那些嗜酒而放荡不羁的人。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点明春暖花开时节,行客心情悠然,格调明快,奠定全诗的感请基调。B.颔联“终南山色空崔嵬”中的“空”字,表现出终南山虽高峻却无人欣赏。C.颈联说自己知道在圣明的时代没有被遗弃的人才,以反语相讽,似扬实抑。D.尾联中的“一船”,另有版本作“满船”,虽各有意境,但“一”似更有韵味。16.请简要概括本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答案】15.A16.(1)对江春美景的喜爱;(2)对仕途的灰心失望;(3)对归隐生活的向往;(4)对官场科举虚伪腐败的讽刺(答对三点即可)【解析】【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赏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