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届河北省部分学校高三上质量检测二语文试题及答案_第1页
2025届河北省部分学校高三上质量检测二语文试题及答案_第2页
2025届河北省部分学校高三上质量检测二语文试题及答案_第3页
2025届河北省部分学校高三上质量检测二语文试题及答案_第4页
2025届河北省部分学校高三上质量检测二语文试题及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5届河北省部分学校高三上质量检测二语文试题(时间:150分钟分值:150分)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材料一:所有的逻辑推理,目的只有一个,即找出事物的真相。这是个艰巨的任务,因为真相往往是难以捉摸的。但不探寻真相是荒谬的,那种真相永远是可望而不可即的想法同样是荒谬的,它否定了我们所有的努力,使真相沦落为妄想。真相有两种基本形态:一为本体真相,一为逻辑真相。所谓本体真相,指的是关乎存在的真相,某个事物被认定是本体真相,那么它必然存在于某处。桌上有一盏灯,这是本体真相,因为它确实是在那里,而不是幻象。逻辑真相是在我们的思维和语言中自动呈现出来的真相。肯定一个命题意味着已判断它为真,反之亦然。一个命题如果真实地反映了客观事物,那么它就为真。例如一个命题说一艘船泊在码头上,如果这里确实有一艘船,确实有一个码头,而这艘船确实泊在码头上,那么这个命题就是真的。判断一个真命题的过程就是以语言为媒介,将大脑中的观念(主观事实)与相应事物的真实状态(客观事实)联结起来。上例中,如果那个命题所说的与现实情况并不相符,则命题就是假的。在任何特定的情况下,对真相的确认都要去检查别人认定或推测所得的真相在现实中是否存在依据,即确认真相就是要达到主观与客观的统一。这里我们所要关注的焦点是事物的客观情况。如果不能判断一个命题如“狗在车库里”的真假,那么仅仅在大脑中思考狗、车库或者其他相关概念是无助于解决这个问题的,得亲自到车库去看看。从这一点也可以清楚地看出,为什么我们说本体真相更为基础。决定命题真假的依据是客观现实情况,而逻辑真相是建立在本体真相基础之上的主观判断。当人们撒谎时,他很清楚现实世界中真相是什么,而在表述时却有意欺瞒篡改,他知道“A是B”,但他说出来的却是“A不是B”,逻辑真相反映的就是命题内容符合客观事实,即符合论。另一理论——融贯说,则从属于符合论,“融贯说”指如果一个命题与某个已经得到证明的理论或思想学说一致(相融贯),那它就是真的。以爱因斯坦的相对论为例,如果说某个关于物质世界的特殊命题是真的,那是因为它与相对论是一致的。使这个命题逻辑上正确的正是相对论本身,因为相对论被认为是真实地反映了物质世界客观规律的理论,它与真实的物质世界是相符合的。由此可以看出,融贯说如果想成立,必须依靠符合论,因为符合论更为基础。我们应该注意到,依据融贯说得出来的结论可能是非常荒谬的,因为它所依赖的基础并非客观事实,而是某种理论或思想学说。而任何理论或者思想学说都可能是错误的,或者已经过时,与现实世界并不相符。(摘编自D·Q·麦克伦尼《简单的逻辑学·真相》,赵明燕译)材料二:对事物的真理性认识,必须以看到它的本质、揭示它的真相为前提,即人的思想如实地反映客观世界的本来面目。但是,人们揭示了事物的真相,并不等于对事物获得了真理性认识。揭示了真相,我们的认识仍处在对事物现象的感知阶段,并没有上升到理性阶段,还不能证明我们已经获得了真理性认识,其实,搞清楚事物的真相,并不是轻而易举的事情。在客观世界中,真相与假象是常常混淆着的,以至于人们在观察事物的过程中,真假难分:在实际生活中,甚至可能出现真假颠倒的情况:有的时候,真相与假象常常是并存着的情况——真中有假、假中有真,更增加了人们分辨真假的难度。在对人本身的认识上,看清一个人的真面目很难,这主要因为人性极端复杂多变。正如一个西方谚语说:“人是什么?一半是天使,一半是野兽。”揭示事物的真相有难度,除了自然原因之外,还有社会原因。在现实社会生活中,在一些人认为是利害相关的问题上,把问题的真相宣示出来并不是一件很简单的事情。人们为了揭示事物的真相,常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阻碍或者刁难,有时,还要付出惨痛的代价。哥白尼提出日心说,遭到了当时罗马教廷的强烈反对,认为这一理论违背了圣经的教义。哥白尼坚持自己的观点,被判处火刑,不过,科学已经证明,真理是在哥白尼这一边,可见,在寻找真理的这一步中,即为了充分地揭示出事物的真相,必须要拿出勇气,甚至还要有一种个人牺牲精神。虽然揭示真相是有难度的,但是真相毕竟会被揭示。真相之所以必然会被揭示,是因为人们通过揭示事物的真相,进而认识真理。这个过程中,认识主体即人的素质起决定作用。作为认识主体的人,首先应该是一个真实的自我。所谓真实的自我就是能够勇于正视自己,正视自己的本来面目。只有那些勇于正视自己的人,才能更好地揭示真实的客观世界,才能够真正把握关于客观世界的真理。我们还应该怀着一颗纯真的心,勇于说真话,把揭示真相看作理所当然的事情。(摘编自宋惠昌《求真的哲学:真相与真理》)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事物的真相是可望而不可即的,因此找出某个事物的真相是个艰巨的任务。B.融贯说从属于符合论,以符合论为基础,融贯说如果要成立,必须依靠符合论。C.“一半是天使,一半是野兽”说明人性极端复杂,要看清人的真面目难度很大。D.人作为揭示真相、认识真理主体,既要勇于正视自我,又要怀着一颗纯真的心。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如果“一艘船泊在码头上”这一命题是假的,说明现实中只有一个空空的码头存在,而没有一艘船停泊在那里。B.本体真相反映的是事物的客观现实情况,而逻辑真相是建立在本体真相基础之上的主观判断,本体真相比逻辑真相更可靠。C.现实生活中,揭示真相常会遇到各种阻碍,甚至要付出惨痛代价,但只有勇敢地揭示真相,我们才有可能获得真理性认识。D.虽然揭示真相有难度,但真相必然会被揭示,因为我们把揭示事物的真相看作是理所当然的,需要通过揭示真相来认识真理。3.下列选项中不可以作为材料二第二段观点的论据的一项是(

)A.太阳和地球之间的距离在一天内的变化微乎其微,而《两小儿辩日》中,一孩童却认为太阳初升时离地球近而正午时离地球远。B.杨贵妃很美吗?在唐朝时期的审美观下,人们认为杨贵妃很美,但是在当代人的审美观下,我们也许不再认为她是美的。C.叶尾壁虎有着枯叶一样的条纹和叶状的尾巴,能够将自己完美地融入周围环境中,乍看上去就像一片在秋风中枯萎的树叶。D.在许多人眼中,“新闻”一度成为“事实”的同义代名词,然而实际上,“虚假新闻”一直困扰着我们。4.围绕“真相”这一论题,两则材料论述的侧重点有何不同?请简要概括。5.阅读下面安徒生《皇帝的新装》中的情节,简要分析这一情节印证了两则材料中的哪些观点。皇帝就在那个富丽的华盖下游行起来了。站在街上和窗子里的人都说:“乖乖!皇上的新装真是漂亮!他上衣下面的后裙是多么美丽!这件衣服真合他的身材!”谁也不愿意让人知道自己什么也看不见,因为这样就会显出自己不称职,或是太愚蠢。“可是他什么衣服也没穿呀!”一个小孩子最后叫了出来。“上帝哟,你听这个天真的声音!”爸爸说。于是大家把这孩子讲的话私下里低声地传播开来。【答案】1.A

2.C

3.B4.材料一围绕“真相”,侧重点在于:明确真相有本体真相和逻辑真相两种基本形态。强调了真相的确认需要主观与客观的统一,并引入了符合论与融贯说两种理论,说明了逻辑真相如何基于本体真相并通过理论体系来验证其真实性。材料二围绕“真相”,侧重点在于:指出揭示事物真相不等于获得真理性认识,真相与假象常混淆增加分辨难度,且揭示真相有自然和社会原因。同时强调揭示真相所需要的道德勇气和个人牺牲精神,以及认识主体的素质在揭示真相过程中的关键作用。5.①逻辑真相是建立在本体真相基础之上的主观判断:人们夸赞皇帝新装漂亮,是一种主观判断,但实际上皇帝什么也没穿,这违背了本体真相。人们为了显示自己称职或不愚蠢,做出了与客观事实不符的判断。②真相的揭示需要勇气:这个故事反映了材料二的观点,即揭示真相往往需要勇气,甚至可能需要面对社会的压力和挑战。最终,是天真无邪的孩子打破了沉默,勇敢地说出了真相。③真相与假象的混淆:故事中的骗子制造了一个虚假的现象掩盖了事实的真相,从而造成了材料二中所说的真假难分的情况。皇帝和臣民们都陷入了假象之中,无法认清事实。④真相最终会被揭示:材料二指出,尽管揭示真相的过程可能会遭遇困难,但真相终将大白于天下。在这个故事中,真相最终由一个孩子揭示了皇帝的裸体,证明了即使是最显而易见的事实也可能被掩盖,但终究会有揭露的一天。【解析】【导语】这篇阅读文章通过两则材料探讨了“真相”的概念及其复杂性。材料一从逻辑学角度区分了本体真相和逻辑真相,强调了本体真相的基础性和逻辑真相的依赖性。材料二则从哲学和社会现实角度,讨论了揭示真相的难度及其对认识真理的重要性,指出了人性和社会因素对真相揭示的影响。两则材料共同强调了探寻真相的必要性和挑战,呼吁人们勇于面对和揭示真相,以追求真理。【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信息,归纳概括要点的能力。A.“事物的真相是可望而不可即的”理解有误。原文材料一提到“真相往往是难以捉摸的”,但这并不意味着“事物的真相是可望而不可即的”。实际上,材料一中指出,“不探寻真相是荒谬的,那种真相永远是可望而不可即的想法同样是荒谬的”,即作者认为尽管探寻真相艰难,但它是可以实现的目标,而非可望而不可即。故选A。【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多个信息进行比较、辨析的能力。A.“说明现实中只有一个空空的码头存在,而没有一艘船停泊在那里”错误,如果“一艘船泊在码头上”这一命题是假的,可能是没有船、没有码头或者船不在码头上等多种情况,而不是只有一个空空的码头存在而没有船停泊在那里。B.“本体真相比逻辑真相更可靠”错误,文中材料一只是说本体真相更为基础,逻辑真相建立在本体真相基础之上,但不能说本体真相比逻辑真相更可靠,选项曲解文意。D.“因为我们把揭示事物的真相看作是理所当然的,需要通过揭示真相来认识真理”错误,材料二强调了揭示真相的难度,并指出人们的素质在这种揭示过程中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并没有明确将揭示真相视为理所当然的事情,选项于文无据。故选C。【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材料二第二段主要讨论的是“揭示了事物的真相,并不等于对事物获得了真理性认识”,并且提到了在实际生活中真假难辨的情况。因此,我们要找的是一个例子,它描述的现象并不直接支持“真假难辨”或者“揭示真相的难度”。A.《两小儿辩日》中的孩童根据直观感觉得出的结论,与科学事实不符,说明了直观感知可能误导人们对真相的认知,符合材料二的观点。B.杨贵妃的美与时代审美观有关,这反映了美的标准随时间和文化的不同而变化,但与揭示真相的难度无关,更多涉及的是主观评价的变化,而不是客观真相的揭示问题,所以此选项不适合作为材料二的论据。C.叶尾壁虎的例子展示了自然界中的伪装现象,这种现象使得人们难以辨别真伪,从而增加了识别真相的难度,符合材料二的观点。D.“虚假新闻”的存在使得公众难以分辨新闻报道的真实性,这直接反映了信息真假难辨的问题,符合材料二的观点。故选B。【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两则材料进行比较分析的能力。材料一围绕“真相”,侧重点在于:明确真相有本体真相和逻辑真相两种基本形态。本体真相指关乎存在的真相,即事物必然存在于某处;逻辑真相是在思维和语言中自动呈现的真相,是建立在本体真相基础之上的主观判断,反映命题内容符合客观事实即符合论,还提到融贯说从属于符合论且依据融贯说得结论可能荒谬。强调了真相的确认需要主观与客观的统一,并引入了符合论与融贯说两种理论,说明了逻辑真相如何基于本体真相并通过理论体系来验证其真实性。材料一的核心在于通过对逻辑推理的理解来界定什么是真相,并且探讨了如何通过逻辑手段来检验一个命题是否为真。材料二围绕“真相”,侧重点在于:更多地从哲学和社会学的角度探讨了揭示真相的重要性及难度。指出揭示事物真相不等于获得真理性认识,真相与假象常混淆增加分辨难度,它指出揭示真相不仅是发现事物的本质,还包括面对社会压力和个人牺牲的勇气,揭示真相常遇阻碍甚至要付出代价,如哥白尼的例子。同时强调真相必然会被揭示是因为认识主体即人的素质起决定作用,人要做真实的自我,勇于正视自己,怀着纯真的心勇于说真话,才能更好地揭示真实客观世界并把握真理。【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信息进行分析、运用能力。安徒生的《皇帝的新装》中的这一情节很好地印证了材料一和材料二中提到的一些观点,尤其是关于真相的揭示以及人们对真相的认知过程。逻辑真相是建立在本体真相基础之上的主观判断:人们夸赞皇帝新装漂亮,是一种主观判断,但实际上皇帝什么也没穿,这违背了本体真相。人们为了显示自己称职或不愚蠢,做出了与客观事实不符的判断。而小孩子说出“可是他什么衣服也没穿呀!”反映了基于客观事实的逻辑真相,因为小孩子没有受到成人世界的主观观念影响,直接说出了符合客观实际的话。这符合材料一“逻辑真相是建立在本体真相基础之上的主观判断”。真相的揭示需要勇气:在这个故事中,尽管所有人都看到了皇帝并没有穿衣服,但没有人敢于直接说出真相,因为他们害怕被认为愚蠢或不称职。这反映了材料二的观点,即揭示真相往往需要勇气,甚至可能需要面对社会的压力和挑战。最终,是天真无邪的孩子打破了沉默,勇敢地说出了真相。真相与假象的混淆:故事中的骗子利用了人们的虚荣心和盲从心理,使得所有人相信皇帝穿了一件只有聪明人才能看到的衣服。这导致了一个虚假的现象掩盖了事实的真相,从而造成了材料二中所说的真假难分的情况。皇帝和臣民们都陷入了假象之中,无法认清事实。在这个童话故事中,社会地位和人们对地位的追求成为了掩盖真相的主要因素。每个人都害怕承认自己看不到衣服的事实,因为他们担心自己的社会地位会因此受损。真相最终会被揭示:材料二指出,尽管揭示真相的过程可能会遭遇困难,但真相终将大白于天下。在这个故事中,尽管一开始没有人敢说出真相,但最终还是由一个孩子揭示了皇帝的裸体,证明了即使是最显而易见的事实也可能被掩盖,但终究会有揭露的一天。(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院落构成孙光新①院落是一种理想,我乐于描绘院落的构成。②首先,要有明朗的阳光洒进来,要有舒适的风来来回回。阳光照临院落,院落也成了阳光的一部分。风又吹散了阳光,或者让阳光飘忽成一种幻影的状态,让阳光柔和起来,院落清爽起来。无法触摸的阳光的色彩、风的声音真实如院落的一部分,院落就在其中舒展开来。阳光、风善于描述事物,不经意间也在事物上留下自己无法磨蚀的印记。这是院子里最为恒久的事物,千百年来唯有它们不曾变化。③青年河畔的人们管院落叫天井。阳光很好的时候,父亲会在天井晒粮食。棒子粒、麦粒里会有黑黑的小油子碌碌地向外爬着。这时,会有鸟儿飞过来吃虫,也啄食散落的棒子粒、麦粒。即使不喂鸡,冬天里父亲还是会在院里撒一些麦粒,或者棒子粒。他说,鸟儿的口粮,冬天里就要还给它们。④院落里还要有树,这是所有人的理想。我家前面院落里有一棵槐树,记事起,那颗槐树就一直枝叶繁茂。夏天里,我就蹲在大槐树下的阴凉里玩耍。一串串的槐角由枝叶间垂下,槐角晶莹剔透,圆润美好,摸上去滑滑的、凉凉的,让孩子心生欢喜。踩在板凳上,仰头伸手几串下来玩,最后弄得手上黏黏的,槐叶细腻,摘下来沿中间折起来放嘴边一下下地使劲嘬着,发出好听的吱吱声响,如鸟鸣。我不知道槐树是哪位先人种的,我没有问过父亲。如果他也不知道,只能去问家族里的迷糊爷爷,如果他也不知道,这就是永久的秘密了。枝叶繁茂的槐树是先人对我们的希望与荫庇。后面院落宽阔了太多,中间有一棵石榴树,满院的阳光与石榴树的绿荫彼此照应,石榴花开了,火红的色彩散缀在满树细小的绿叶间,有数不清的小蜜蜂围着花朵嗡嗡着,地面上一片落红。石榴熟透时都裂开了,露出密密麻麻的、红红的、饱满多汁的石榴籽,让人垂涎欲滴。大爷爷说看到饱满多籽的石榴就想起热闹、兴旺的家庭,但是,大爷爷和大奶奶一辈子无生养。⑤打破院落安静的,是自由散漫的鸡、鸭、鹅。奶奶多病,她唯一的劳动就是撒一把把的粮食喂鸡,看鸡钻窝,捡鸡蛋。我想偷鸡蛋极不容易。早上上学天还不太亮,我蹑手蹑脚地在鸡窝前蹲下,轻轻拿开鸡窝门里的砖,往里摸。那时候鸡们还没有睡醒,我的手伸进去,它们也就是弱弱地“咕咕”一两下就息了声。鸡窝口有鸡蛋就偷一个。当然,我只在店子集那天偷。早上偷了先放柴禾窝里,上学时再偷偷带到学校,中午放学先去店子集桥头卖鸡蛋。一个鸡蛋八分钱,偷两三次就可以买一本小人书,老太太捉不到我。她也纳闷,看得好好的,一晚上这死鸡把蛋下哪里去了,后来,我长大成家了,有了孩子。小女儿一周岁的时候,母亲把她接回乡下。孩子与院子里七八只鸭鹅成了好朋友。鸭鹅们满院子里跑,小女儿跟在后面跑,抑或鸭鹅们跟着女儿跑。一个摇摇晃晃的、走路不稳的孩子,七八只呆呆的鸭鹅,装满院落,杂乱里有热闹。热闹总是稍纵即逝,孩子长大走了,鸡、鸭、鹅也不见了。⑥一个院落里要有安详地晒太阳或者慢吞吞做零活的老人。我家后面院落里,有大爷爷、爷爷两个老头儿;二爷爷一个人在前面院落独居,后院以石榴树为界,南屋、西屋是大爷爷的。冬天里他抄着手跑到北屋里,喊我给他搬圈椅子。他要在北屋墙根下晒太阳,偶尔也会戴上老花镜坐在圈椅子里看古书。爷爷看他的眼光不对劲起来,他觉得大爷爷侵犯了他的权益。他固执地以为石榴树北边只能是他的地盘。大爷爷跑到他的势力范围指使我干这干那,他只能在院子里生闷气。后来,大爷爷和二爷爷先后走了。失去这两个可爱的老头儿,只留下闷葫芦一样的爷爷终日待在院落里。他也到了终日在回忆中度日的年岁,我听到了他发出的微弱叹息声。院落,布满他凌乱不堪的回忆,在愈加空阔、寂寥之中蒙上了古旧色彩。⑦所幸,总会看到有一两个从院落里蹦出来或隐进去的幼小身影。尽管他们尚不懂得院落也不知道自己就是院落的一部分。孩子们总也闲不下来,所有的物件在他们眼里都是可以摆弄的,这使得院落一下子生动、活泼起来。人是院落的灵气所在,但时间却在磨蚀着人的灵气。⑧时过境迁,院落里的许多事物已经少了,比如农具。不曾想到,光鲜的农具也走进了落寞时代。千百年的农具史即将被改写,说不上悲哀,也说不上喜悦,青年河畔每户人家对这一结局早已明了。农具还带走了院落里的诸多事物,比如牛,比如羊,比如小推车,比如麦场。当然,更多的还是遗忘,它们的消失,也带走了那种生活,以及其间的烟火气息。(有删改)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作者写父亲冬天会在院里撒一些麦粒或棒子粒给鸟儿,表现出人与自然的和谐。B.作者调动多种感官从视觉、触觉、听觉等角度描写槐树,表现“我”的童趣与快乐。C.爷爷对大爷爷不满,是一种难以调和的家庭矛盾,呈现出原汁原味的生活状态。D.文章多用叠词描绘院落里的事物,形象地描绘出孩童眼中各种物象的特点。7.关于文中第⑤段,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这个段落表面上是写鸡、鸭、鹅等家禽,实则写人与事,承载着“我”对往事的美好回忆。B.“我”偷鸡蛋换钱买小人书的事,既写出了“我”童年的快乐,又蕴含着“我”对奶奶的愧疚之情。C.“弱弱地‘咕咕’一两下就息了声”一句,语言质朴又鲜活,生活气息浓厚,体现作者敏锐的感知力。D.“摇摇晃晃”“呆呆”等词语,运用细节描写,将小女儿和鸭鹅的形象惟妙惟肖地呈现在读者面前。8.文章为什么先写院落里的阳光、风、鸟和树,后写家禽、人事与农具?9.有人说,本文自始至终流露出落寞之情;也有人说,文章处处充盈着温暖之意。你赞同哪种说法?请结合文本加以分析。【答案】6.C

7.B

8.①奠定氛围基础。先写阳光、风、鸟和树为院落营造自然宁静且恒久的氛围,为后文描写做铺垫。②丰富内容层次。后写家禽、人事与农具使文章内容更加丰富,层次逐步深入。③展现院落构成。从自然元素到生活场景再到时代变迁下的事物,全面展现院落的构成。9.示例一:本文自始至终流露出落寞之情。①文中描写大爷爷和二爷爷先后离世,只留下闷葫芦一样的爷爷终日待在院落里叹息,充满了落寞之感。②农具以及牛、羊、小推车、麦场等的消失,让人感受到一种失落与落寞。③热闹的鸡、鸭、鹅和孩子的身影消失后,院落变得空阔、寂寥,也体现出落寞之情。

示例二:文章处处充盈着温暖之意。①阳光和风是院子里最为恒久的事物,给院落带来舒适与美好。②院落里的槐树和石榴树都给人带来美好的回忆和温暖的感受。③父亲冬天在院里撒粮食给鸟儿,体现了人与动物之间的温暖与和谐。④奶奶喂鸡、捡鸡蛋,孩子与鸭鹅成为好朋友,这些场景充满生活的温情。⑤有安详晒太阳或做零活的老人,让人感受到家的温暖和生活的温馨。【解析】【导语】这篇文章通过描绘院落中的阳光、风、树木、家禽和人事,展现了一个充满生活气息的乡村院落。作者以细腻的笔触和丰富的感官描写,勾勒出童年记忆中的温暖与美好,同时也流露出对时光流逝和传统生活方式逐渐消失的感伤。文章在温暖与落寞之间取得了微妙的平衡,既有对过去美好时光的怀念,也有对现实变化的无奈,情感真挚,富有感染力。【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的能力。C.“是一种难以调和的家庭矛盾”错误。爷爷对大爷爷的不满并不是难以调和的家庭矛盾,这只是生活中的一个小插曲,展现了两位老人的性格特点和生活状态,并非真正意义上的矛盾冲突。故选C。【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B.“又蕴含着‘我’对奶奶的愧疚之情”说法不准确。“我”偷鸡蛋换钱买小人书的事主要体现了童年的调皮和对小人书的渴望,文中并没有明确体现出“对奶奶的愧疚之情”。故选B。【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作品结构的能力。文章开篇描写阳光照临院落,风让阳光柔和、院落清爽,阳光和风是院子里最为恒久的事物,“这是院子里最为恒久的事物,千百年来唯有它们不曾变化”,为院落营造出自然宁静且恒久的氛围。这种氛围为后文对院落中其他事物的描写奠定了基础,让读者在阅读后续内容时,能更好地感受到院落的独特韵味。后写家禽、人事与农具,使得文章内容更加丰富。例如写鸡、鸭、鹅打破院落安静,“打破院落安静的,是自由散漫的鸡、鸭、鹅”,奶奶喂鸡捡鸡蛋,“奶奶多病,她唯一的劳动就是撒一把把的粮食喂鸡,看鸡钻窝,捡鸡蛋”,以及大爷爷和爷爷在院落里的活动,还有农具的变迁等,这些内容使文章从单纯的自然景观描写扩展到生活场景和时代变迁的层面,层次逐步深入。先写阳光、风、鸟和树这些自然元素,如父亲在天井晒粮食时有鸟儿飞来,院落里有槐树和石榴树等,“院落里还要有树,这是所有人的理想。我家前面院落里有一棵槐树……后面院落宽阔了太多,中间有一棵石榴树”。后写家禽带来的生活场景以及农具反映出的时代变迁,从自然元素到生活场景再到时代变迁下的事物,全面展现了院落的构成,让读者对院落有更完整的认识。【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评价作者表现出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的能力。示例一:本文自始至终流露出落寞之情大爷爷和二爷爷的先后离世,让爷爷独自留在院落,发出微弱叹息声,院落也布满凌乱不堪的回忆,呈现出古旧色彩,这种人去院空的场景充满落寞。如“失去这两个可爱的老头儿,只留下闷葫芦一样的爷爷终日待在院落里……院落,布满他凌乱不堪的回忆,在愈加空阔、寂寥之中蒙上了古旧色彩”。农具以及牛、羊、小推车、麦场等的消失,意味着曾经的生活方式一去不返,带走了烟火气息,给人以失落和落寞之感。“农具还带走了院落里的诸多事物……当然,更多的还是遗忘,它们的消失,也带走了那种生活,以及其间的烟火气息”。曾经热闹的鸡、鸭、鹅和孩子的身影消失后,院落变得空阔、寂寥,也体现出深深的落寞。“热闹总是稍纵即逝,孩子长大走了,鸡、鸭、鹅也不见了”。示例二:文章处处充盈着温暖之意。阳光和风是院子里恒久的事物,为院落带来舒适与美好。“要有明朗的阳光洒进来,要有舒适的风来来回回……阳光、风善于描述事物,不经意间也在事物上留下自己无法磨蚀的印记”,让人感受到温暖。院落里的槐树和石榴树承载着先人的希望与荫庇,给人带来美好的回忆。“枝叶繁茂的槐树是先人对我们的希望与荫庇”“石榴花开了……石榴熟透时……大爷爷说看到饱满多籽的石榴就想起热闹、兴旺的家庭”。父亲冬天在院里撒粮食给鸟儿,体现人与动物的温暖与和谐。“即使不喂鸡,冬天里父亲还是会在院里撒一些麦粒,或者棒子粒。他说,鸟儿的口粮,冬天里就要还给它们”。奶奶喂鸡、捡鸡蛋以及孩子与鸭鹅成为好朋友的场景充满生活温情。“奶奶多病,她唯一的劳动就是撒一把把的粮食喂鸡……孩子与院子里七八只鸭鹅成了好朋友”。老人与孩子在院落里的身影让人感受到家的温暖和生活的温馨。“一个院落里要有安详地晒太阳或者慢吞吞做零活的老人……孩子们总也闲不下来……这使得院落一下子生动、活泼起来”。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吴人入楚,昭王出奔,济于成臼,见蓝尹亹①载其孥。王曰:“载予。”对曰:“自先王莫坠其国,当君而亡之,君之过也。”遂去王。王归,又求见,王欲执之,子西曰:“请听其辞,夫其有故。”王使谓之曰:“成臼之役,而弃不穀,今而敢来,何也?”对曰:“昔尹囊瓦②唯长旧怨,以败于柏举,故君及此。今又效之,无乃不可乎?臣避于成臼,以儆君也,庶悛而更乎?今之敢见,观君之德也,曰:庶忆惧而鉴前恶乎君若不鉴而长之君实有国而不爱臣何有于死死在司败③矣!惟君图之!”子西曰:“使复其位,以无忘前败。”王乃见之。吴人入楚,昭王奔郧,郧公之弟怀将弑王,郧公辛止之。怀曰:“平王杀吾父,在国则君,在外则雠也。见雠弗杀,非人也。”郧公曰:“夫事君者,苟君之,尊卑一也。且夫自敌以下则有雠,非是不雠。下虐上为弑,上虐下为讨,而况君乎!君而讨臣,何雠之为?若皆雠君,则何上下之有乎?吾先人以善事君,成名于诸侯,自斗伯比④以来,未之失也。今尔以是殃之,不可。”怀弗听,曰:“吾思父,不能顾矣。”郧公以王奔随。王归而赏及郧、怀,子西谏曰:“君有二臣,或可赏也,或可戮也。君王均之,群臣惧矣。”王曰:“夫子期之二子耶?吾知之矣。或礼于君,或礼于父,均之,不亦可乎!”(节选自《国语·楚语》,有删动)材料二:楚昭王遭阖庐之祸,国灭出亡,父老送之,王曰:“父老反矣,何患无君!”父老曰:“有君如是其贤也!”相与从之,或奔走赴秦,号哭请救,竟以复国。楚昭王之季年,有云如众赤鸟,夹日以飞三日。周太史曰:“其当王身乎?若禜⑤之,可移于令尹、司马。”王曰:“除腹心之疾,而置诸股肱,何益?不縠不有大过,天其夭诸?有罪受罚,又焉移之?”遂弗禜。孔子曰:“楚昭王知大道矣,其不失国也宜哉!”(选自《容斋随笔》,有删动)【注释】①蓝尹亹(wěi):春秋时期楚国人,芈姓申氏,任蓝县尹,后世便称为蓝尹亹,是芈姓得蓝姓始祖。②尹囊瓦(?—前506年以后),芈姓,囊氏,名瓦,字子常,春秋时期楚国令尹。是楚庄王第三子王子贞的孙子,为人奸诈贪财。③司败:官名。即司寇;泛指司法机关。④斗伯比:令尹子文的父亲,芈姓,斗氏(若敖氏)。⑤禜(yíng):古代一种祈求神灵消除灾祸的祭祀。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的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庶忆惧而鉴前A恶乎B君若不鉴C而长之D君实E有国F而不爱G臣何有于死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在国则君”中的“国”指国都,与《五代史伶官传序》“忧劳可以兴国”中的“国”意思不同。B.“苟君之”中的“君”是名词用作动词,与《鸿门宴》中“吾得兄事之”的“兄”用法相同。C.“何患无君”中的“患”指忧虑、担忧。与《论语·季氏将伐颛臾》中“不患寡而患不均”中的“患”意思相同。D.“竟以复国”中的“竟”是终于、终究,与《屈原列传》中的“竟为秦所灭”中的“竟”意思相同。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蓝尹亹之前拒载楚昭王渡河,后来又在他回国后冒死谒见,目的在于劝谏楚昭王吸取教训,不要重蹈囊瓦助长过去的怨恨而被打败的覆辙。B.子西沉着冷静,在楚昭王想逮捕前来求见的蓝尹亹时,他劝楚昭王不要因为过去的事情而意气用事,并在弄清原委后又建议让他官复原职。C.郧公兄弟所持的“忠孝”观不同,郧公主张以“忠君”为要,认为不能以下犯上;而其弟斗怀则把“孝亲”摆在首位,认为不报父仇枉为人子。D.楚昭王曾被吴王阖庐打得狼狈出逃,楚国也惨遭灭国,但他深得民心,百姓认为他很贤明,跟随他逃到秦国寻求帮助,楚昭王最终得以复国。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臣避于成臼,以儆君也,庶悛而更乎?(2)除腹心之疾,而置诸股肱,何益?不穀不有大过,天其夭诸?14.结合两则材料,简要谈谈楚昭王奉行“大道”体现在哪些方面。【答案】10.BDG

11.B

12.D

13.(1)我在成臼避开您,是为了告诫您,或许您会悔改吧?

(2)(为了)消除腹中和心里的疾病,而把它放到大腿和胳膊上,有什么好处呢?如果我没有大的过错,上天为什么要摧折我呢?

14.①宽仁对待臣子,不与冒犯过自己的蓝尹亹计较,对因孝敬父亲而无礼于自己的郧公之弟给予同样的赏赐。②身为君主勇于担当,不将自己应承担的责任推卸给他人。【解析】【导语】这篇文言文选自《国语·楚语》和《容斋随笔》,通过两则材料展现了楚昭王在国家危难时的应对和决策。第一则材料描述了楚昭王在逃亡和复国过程中与臣子的互动,体现了他对忠谏的重视和宽容。第二则材料则展示了楚昭王面对天象异兆时的理性和责任感,表现出他对“大道”的理解和践行。整体来看,楚昭王在危难中展现出的贤明和决断力,使他赢得了臣民的支持,最终实现复国。【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或许您会回忆战败恐惧而把以前的过失作为借鉴了吧?您如果不以此为鉴反而助长过去的怨恨,您实际上就是拥有国家却不爱惜它,我对死又有什么惧怕的呢?“前恶”是定中结构,中间不能断开,而“乎”常作为语气助词用在句末,故B处断开。“君若不鉴而长之”语句连贯,中间不能断开,“君实有国而不爱”是对前面行为的分析,故D处断开。“臣”不是“爱”的宾语,而是“何有于死”的主语,故G处应断开。故选BDG。【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的理解能力。A.正确。国都。/国家。句意:在(楚国)国都内楚昭王是国君。/忧患与勤劳可以使国家兴盛。B.“用法相同”有误,《鸿门宴》中“吾得兄事之”的“兄”为名词作状语,译为“像对待兄长一样”。句意:如果尊奉他为君王。/我要像对待兄长一样对待他。C.正确。句意:何愁没有国君。/不担心财富不多,只是担心财富分配不均匀。D.正确。句意:楚昭王最终因此得以复国。/(楚国)最终被秦国消灭了。故选B。【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D.“跟随他逃到秦国寻求帮助”有误,根据材料二中“楚昭王遭吴阖庐之祸……相与从之,或奔走赴秦,号哭请救,竟以复国”可知,“相与从之,或奔走赴秦,号哭请救”说的是跟随楚昭王出逃的百姓中,有人奔走赶赴秦国,哭号着请求秦国援救,并不是百姓跟随楚昭王逃到秦国寻求帮助。故选D。【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臣避于成臼”状语后置句,“臣于成臼避”;“儆”,告诫;“悛”,悔改。(2)“股肱”,大腿和胳膊;“不穀”,我;“夭”,摧折。【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根据题干“分析楚昭王奉行‘大道’体现在哪些方面”的要求,首先要在材料中找到相关表述。根据材料二中的“楚昭王知大道矣,其不失国也宜哉”,可知应在其前筛选相关信息。故根据“楚昭王知大道矣,其不失国也宜哉”其前的语句“其当王身乎?若崇之,可移于令尹、司马”及“有罪受罚,又焉移之”可知,楚昭王勇于担当,不推卸责任。再根据材料一中“子西曰:使复其位,以无忘前败。’王乃见之”及“夫子旗之二子耶?吾知之矣。或礼于君,或礼于父,均之,不亦可乎”可知,楚昭王对待臣子十分宽仁,不与冒犯过自己的臣子计较,这也是他奉行“大道”的体现,故可概括为:宽仁对待臣子,不与冒犯过自己的蓝尹亹计较,对因孝敬父亲而无礼于自己的郧公之弟给予同样的赏赐。参考译文:材料一:吴国人攻入楚国,楚昭王出逃,在成臼渡河,看见蓝尹亹用船载着他的妻子儿女。楚昭王对他说:“载我过河。”蓝尹亹回答说:“从先王以来没有一个国君失去他的国家,到你在位的时候却失去了国家,这是你的罪过。”于是抛下楚昭王走了。楚昭王回国后,蓝尹亹又来求见,楚昭王想逮捕他,子西说:“请听听他的话,他(拒载您)或许是有缘故的。”楚昭王派人对他说:“在成臼之战时,你抛下我,现在你还敢来,为什么呢?”蓝尹亹回答说:“以前令尹囊瓦只会助长过去的怨恨,以致在柏举被打败,所以您才落到这个地步。如今您又效仿他,恐怕不行吧?我在成臼避开您,是为了告诫您,或许您会悔改吧?现在我敢来谒见,是为了观察您的德行,说:或许您会回忆战败的恐惧而把以前的过失作为借鉴了吧?您如果不以此为鉴反而助长过去的怨恨,您实际上就是拥有国家却不爱惜它,我对死又有什么惧怕的呢?死在司寇而已!希望您考虑这件事!”子西说:“让他官复原职,来使我们不要忘记以前的失败。”楚昭王于是接见了他。吴国军队攻入楚国,楚昭王出奔到郧地,郧公的弟弟斗怀想要杀害楚昭王,郧公斗辛阻止了他。斗怀说:“楚平王杀了我的父亲,在(楚国)国都内楚昭王是国君,在(楚国)国都外他就是我的仇人。见到仇人不杀,就不算是人了。”郧公说:“侍奉君王这件事,如果尊奉他为君王,尊卑就定下来了。况且自匹敌以下才有仇敌,不是匹敌地位就不是仇敌。下位者残害上位者称作弑杀,上位者残害下位者称作讨伐,更何况是君主呢?君主讨伐臣子,怎么能算仇恨呢?如果都仇恨君主,那么哪里还有上下之分呢?我们先人用善行来事奉君王,在各诸侯国都很出名,从斗伯比以来,一直没有丧失过。现在你因为这件事而败坏名声,那不行。”斗怀不听,说:“我思念父亲,不能顾及这些了。”郧公便跟从楚昭王逃亡到随国。楚昭王回国后赏赐了郧公斗辛和斗怀,子西进谏说:“您有两个臣子,有一个应该赏赐,有一个应该杀死。您同等对待他们,群臣就要害怕了。”楚昭王说:“你说的是斗成然的两个儿子吗?我知道了。他们有一个对君主有礼,有一个对父亲有礼,我同等对待他们,不也是可以的吗?”材料二:楚昭王遭到吴王阖庐带来的灾难,国家灭亡自己逃亡,楚国的父老们为他送行,楚昭王说:“父老们回去吧,何愁没有国君。”父老们说:“哪里有像您这样贤明的国君呢?”于是父老们共同跟着楚昭王,有人奔走赶赴秦国,哭号着请求秦国援救,楚昭王最终因此得以复国。楚昭王末年,有云气像一群红色的鸟一样,围绕着太阳飞了三天。周太史说:“恐怕要应验在楚昭王身上吧?如果祭祀,就可以转移到令尹、司马身上。”楚昭王说:“(为了)消除腹中和心里的疾病,而把它放到大腿和胳膊上,有什么好处呢?如果我没有大的过错,上天为什么要摧折我呢?有过错(就应当)受到惩罚,又何必转移它呢?”于是没有祭祀。孔子评价说:“楚昭王懂得大道了,他不失去国家也是应该的。(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阴风黄盆口李曾伯三日江行两日风,短篷掀舞浪花中。危疑正贵须臾忍,静定将收造化功。休叹退飞犹六鹢[注],会看遇顺若孤鸿。挽回一息南薰力,稳送征樯秋浦东。【注】六鹢退飞:《公羊传·僖公十六年》,“是月,六鹢退飞过宋都。”意思是说:这个月,有六只水鸟被风吹得倒退着飞过宋国国都。1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写船只在江上遇到狂风,在波涛汹涌的江面航行,因此行程艰难。B.颔联表现诗人在风暴面前的疑惧与等待,期待风平浪静后能继续航行。C.颈联用比喻手法,生动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环境中生命体的观察和感悟。D.这首诗通过动态的自然景象来表现诗人的情感,语言简洁,意象生动。16.这首诗蕴含了丰富的人生哲理,你从中得到了哪些启示?【答案】15.B

16.①人生必有逆境和困难,要学会坦然面对。②在困境中保持冷静,学会忍耐。③在困境中乐观面对,等待转机。【解析】【分析】【导语】这首诗通过描绘在江上航行时遇狂风的情景,表达了诗人面对逆境时的冷静和坚定。诗中运用了丰富的自然意象,如“浪花”“孤鸿”,寓意人生中的磨砺和坚韧。其语言凝练,通过比喻、拟人等手法生动呈现了大自然的无常与诗人从容应对的心态,给予读者面对逆境时勇敢坚持的启示。【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赏析诗歌内容的能力。B.“表现诗人在风暴面前的疑惧与等待”错误,颔联的意思是在危险和疑虑之中,正直和高贵的人必须忍耐片刻,保持冷静将会获得命运的恩赐。它主要表现的是在风暴面前保持冷静和坚定,不是单纯的疑惧与等待,而是强调忍耐和静待时机的心态。故选B。【1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的能力。诗的首联描绘了风浪对行船的阻碍,突显出行程的艰难困苦。这种自然环境中的风浪景象正是人生困境的象征,启示我们人生之路上难免会遇到风浪、挫折和挑战。面对这些困境,我们应做好心理准备,不畏惧前行路上的风浪,明白这是人生旅途中不可避免的一部分。颔联中的“危疑”表达了在风浪中的危险境地和内心的不安与疑虑,而“须臾忍”强调了片刻忍耐的可贵,“静定”则表现了在困境中保持冷静和坚定的重要性。这一联从自然景象引入对内心状态的描写,指出在面对困境和危机时,人应该保持内心的宁静与镇定,不被表面的风浪所动摇,要学会忍耐,等待困境过去。颈联通过“六鹢退飞”和“孤鸿遇顺”的比喻,表达了在逆境中不必叹息,因为逆境只是暂时的,未来仍然有机会遇到顺境。诗人告诫我们人生起伏不定,逆境和顺境会相互转换,我们应以乐观的心态迎接未来的变化,等待转机。(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在《五石之瓠》中,写客人与宋国人因为对“不龟手之药”“所用之异”而带来截然不同的结果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2)李密在《陈情表》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出缺少亲属帮助且事必躬亲的孤独。(3)古诗文写历史上一些王朝的灭亡,可谓“其亡也忽焉”(《左传》),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①.或以封

②.或不免于洴澼絖

③.外无期功强近之亲

④.内无应门五尺之僮

⑤.一夫作难而七庙隳

⑥.身死人手(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篇名句的能力。易错字有:洴、澼、絖、僮、隳。(二)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2小题,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王阳明的一生经历颇为

,从进谏下狱,龙场悟道,再到远征戡乱,平定叛贼,经历别人未曾经历之事,自然也开出了

的哲学之花。王阳明以哲学家入世,文韬武略,教化传世,“左手不释卷,右手不离剑”,事功同哲理之光交相辉映,实现了知与行、文与武的统一。阳明心学以知行合一开启,终于“致良知”命题,既来自讲学论道,更来自实践履行。特别是两次平乱和一次平叛的军事行动,闪烁着王学的精神:“某于此‘良知’之说,从百死千难中得来。”当程朱理学走向晚期,士子以博闻强识为能,以读书渐进为进阶之门时,王阳明却开出了顿悟的药方,主张以此心之光明照亮世界,消弭尧舜与凡人的界限。王阳明被批为“狂狷”,不为朱子学派的主流所容,最后抱病出征广西,于戎马之际病逝。然而他一生光明磊落,不假外物,不为乡愿,只是尽心尽意求得心安。他的心学思想在中国文化史上建立了举足轻重的地位,对世界乃至中国的发展有着深远的意义。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19.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将改后的句子写在答题纸上,语言表达要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答案】18.①跌宕起伏②不同凡响(遗世独立、超凡脱俗、别具一格)

19.他的心学思想在中国文化史上具有(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对中国乃至世界的发展有着深远的意义。【解析】【1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①根据下文“从进谏下狱,龙场悟道,再到远征戡乱,平定叛贼”,此处是说王阳明的一生经历颇为坎坷曲折,应用“跌宕起伏”。跌宕起伏:形容事物多变,不稳定,也比喻音乐音调忽高忽低和故事情节的曲折。②上文写王阳明与众不同的人生经历,此处应是说王阳明的“哲学”思想也同他的人生经历一样的卓越不凡,应用“不同凡响(遗世独立、超凡脱俗、别具一格)”。不同凡响:比喻事物(多指文艺作品)不平凡。遗世独立:指超自然独自生活于现实社会之外。超凡脱俗:指与众不同,脱离世俗的高雅境界。别具一格:比喻另有一种独特的风格。【1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画线句语病有:一是搭配不当,“建立……地位”动宾不搭配,改为“具有(有)……地位”;二是语序不当,“对世界乃至中国”递进短语语序不当,改为“对中国乃至世界”。故句子应改为:他的心学思想在中国文化史上具有(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对中国乃至世界的发展有着深远的意义。(二)语言文字运用II(本题共3小题,14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四川娃娃“小熊猫”要来,哈尔滨上新熊猫雪雕;为答谢哈尔滨对“小砂糖橘”的关照,广西连夜把货真价实的砂糖橘发往东北;云南等地向“小东北虎”发起热情邀约来回馈哈尔滨对“小蘑菇”的呵护……这场围绕文旅展开的南北小朋友的研学互动,促进了地域交流,也激发出情感共鸣,赢得众多网友点赞。我国地大物博,南北风景、美食、民俗等各不相同,催生出广阔的文旅市场。近年来,随着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文旅消费需求呈现升级趋势。消费者不再满足于走马观花、被动接受式的“到此一游”,而是更加青睐深度体验、主动参与的沉浸式旅游。各地文旅行业顺势而为、积极创新,

A

。比如,河北张家口抓住北京冬奥会带来的契机,打造冬季滑雪、滑冰和冬捕项目;海南三亚取消国有景区门票,还景于民。在这场热闹的南北文旅“拉歌”中,

B

,优化旅游服务、改善游客体验是必须做好的下半篇文章。如何变“流量”为“留量”?答案无他,唯有真情最动人。面对游客的涌入,哈尔滨市政府和群众用真诚换真心,开启“宠游客”模式。冻梨切块摆盘、冻草莓按个卖、广场上建起了“温暖驿站”;同时,当地居民纷纷自愿“让景”、排队为游客送热姜糖水等,让游客真正有了宾至如归的感觉。20.请简要分析第三段引号中的加点词“留量”“让景”的表达效果。21.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22.使用“小熊猫”“小东北虎”“小砂糖橘”“小蘑菇”等名字来指称各地小朋友,有什么好处?请简要概括。【答案】20.①“留量”仿写“流量”,“让景”仿写“让座”等词,在这里加引号表示了特殊的意思;②表达了当地政府和居民对留住客人的重视以及热心与诚意;③语言表达更为灵活,表达恰如其分且有新意,有生活气息,更富感染力。

21.A:推出了一些切实有效的举措B:吸引游客到来只是上半篇文章

22.①使用了借代的修辞手法,用“小熊猫”“小东北虎”等名字代指各地小朋友,能引人联想,使小朋友们活泼、可爱的形象特点更加鲜明。②用具有极强地域特色的动物名、食品名来代指该地的小朋友,富有鲜明的指向性,增强了语言的形象性和幽默感,也使得表达简洁精练。【解析】【2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词语表达效果的能力。①“留量”“让景”都是运用仿词,“留量”仿写“流量”,“让景”仿写“让座”等词,加引号表示特殊含义,引发人的联想;②“如何变‘流量’为‘留量’”“当地居民纷纷自愿‘让景’”,这里是说当地政府和居民对待文旅的思考和举措,表达了当地政府和居民对留住客人的重视以及热心与诚意;③“留量”“让景”仿词的使用使语言更为灵活,更有新意,结合文旅发话题语境,更有生活气息,增强了语言的表现力和感染力。【2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能力。A:“比如”后面是举例,列举了各地文旅行业的新举措,结合前面“积极创新”的语境,应填:推出了一些切实有效的举措。B:下句“优化旅游服务、改善游客体验是必须做好的下半篇文章”,对应下半篇文章,此处是说上半篇文章,结合前文内容可知是说吸引了游客,应填:吸引游客到来只是上半篇文章。【2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词语表达效果的能力。①从修辞看,使用了借代的修辞手法,用“小熊猫”“小东北虎”“小砂糖橘”“小蘑菇”等名字代指各地小朋友,能引人自然联想到四川、哈尔滨、广西、云南等地,地域特征明显;名字前面加上“小”,使小朋友们活泼、可爱的形象特点更加鲜明。②“小熊猫”“小东北虎”“小砂糖橘”“小蘑菇”都是各地极具地域特色的动物名、食品名,用这些典型称谓来代指该地的小朋友,指向性明显;同时,增强了语言的形象性和幽默感,比直接称呼四川、哈尔滨、广西、云南等地语言更加活泼、有趣,表达更加简洁精练。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认识事物时,我们的判断常常会受到一些因素的影响,如笃信古人、权威和书本,听信大多数人的意见等。“自古以来”“著名专家表示”“书上说”“大多数人认为”等常见说法,就体现了这些影响。围绕这样的短语,延伸思考,充实依据,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取合适的角度,运用理性思维深入思考,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