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高中历史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3宋明理学课时分层作业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3_第1页
2024-2025学年高中历史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3宋明理学课时分层作业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3_第2页
2024-2025学年高中历史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3宋明理学课时分层作业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3_第3页
2024-2025学年高中历史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3宋明理学课时分层作业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3_第4页
2024-2025学年高中历史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3宋明理学课时分层作业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3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课时分层作业(三)(建议用时:35分钟)1.甘肃敦煌出土的《父母恩重经》是由唐代中国本土僧人编写的佛经,该经借佛陀之口,讲解并描述人们从父母那里得到的恩惠,提倡子女感恩、孝顺父母。这表明()A.佛教思想冲击着中国的传统文化B.宣扬“孝道”成为佛经主要内容C.佛教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趋于合流D.佛教文化主动适应中国文化传统D[材料中反映的是佛教传入后与中国文化的融合,不是冲击,故A项错误;材料反映出佛经留意孝道,不能据此得出宣扬“孝道”成为佛经主要内容,故B项错误;材料信息反映佛教文化的传入适应了中国传统,不是二者的合流,故C项错误,D项正确。]2.宋代,儒学家们起先从一个新的角度来思索人世间的伦理纲常。这个新角度是()A.从冲突对立转换动身B.从天人感应动身C.从万事万物本原动身D.从人的本性动身C[理学探讨的主要问题是本体论、心性论和相识论。所谓本体论,是世界万物的本原问题。尽管理学家们的相识各有不同,但他们都认为理是世界的本原,这是理学相识的根本动身点。]3.以下观点中属于程颢、程颐的是()A.“克己复礼”B.“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C.“心即理也”“心外无物”D.“万物只是一个天理”D[本题考查识记实力。A项为孔子的主见;B项为孟子的主见;C项为王阳明的主见;D项为“二程”的主见。]4.朱熹提出“存天理,灭人欲”,其中“天理”是指()A.天体运行法则B.社会发展规律C.“天人感应”理论D.封建道德规范和等级秩序D[朱熹作为地主阶级学问分子,其所宣扬的“天理”只能是为封建统治阶级服务的、约束人们行为的道德规范,D项正确。理学是一种唯心主义思想,A、B两项则是唯物主义思想,解除;C项是董仲舒的观点。]5.陆九渊认为“理”就像太阳、月亮一样明显,不用学习也能够体会,认为“求理”应当是()A.格物致知 B.探讨圣人之道C.进行内心反省 D.致良知C[陆九渊是心学的重要代表,他认为“心”即“理”,天地万物都在心中,穷理不必向外探求,只需反省内心就可得到天理。]6.宋淳熙二年,朱熹与陆九渊兄弟有一场“鹅湖之会”的闻名学术论。读下表可知,两派的分歧在于()学术人物各自主见朱熹论及教人,朱子之意,欲令人泛观博览,而后归之约陆九渊、陆九韶二陆之意,欲先独创人之本心,而后使之博览A.世界本原之争 B.治学方法之争C.唯物唯心之争 D.知行合一之争B[依据材料可知,朱熹主见“格物致知”,陆九渊兄弟主见“独创本心”,即二者的分歧主要在于治学方法,故选B项;二者都认为世界本原是“理”,解除A项;二者都是唯心思想,解除C项;知行合一是王阳明的思想主见,解除D项。]7.理学家王阳明提出“致良知”说。这里“良知”是指()A.人心固有的是非善恶标准B.圣人独有的是非道德标准C.通过学习获得的良好学问D.存在于外部世界的规律A[王阳明认为“良知”就是存在于人心中的天理,是人所固有的善性。]8.“因念圣人此处更有何道?忽中夜大悟格物致知之道,从者皆惊。始知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这说明王阳明A.认为天理就在每个人心中B.主见圣人之道就是天理C.继承了朱熹格物致知思想D.提出致良知就能成为圣贤A[王阳明继承陆九渊“心就是理”的思想,认为事理无穷无尽,故应从自己内心去找寻“理”,认为“理”全在人“心”,故答案为A项。由材料信息可知王阳明强调的是找寻“理”的方法,B项与材料不符,可以解除;王阳明反对朱熹通过对事物的探讨而追求“至理”的“格物致知”方法,解除C项;材料没有反映“致良知”的内容,解除D项。]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程颐:“天下只是一个理”“万物皆是理”;朱熹:“存天理,灭人欲。”材料二朱熹:“一事不穷,则阙了一事道理;一物不格,则阙了一物道理。”材料三王阳明:“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为圣人教人第一义”。(1)材料一中的“理”指什么?他们认为“天理”与“人欲”是什么关系?(2)材料二和材料三中朱熹和王阳明关于贯穿明理的途径有何差异?[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可以依据所学学问回答;其次小问可依据“存”“灭”两字分析。第(2)问,“差异”可依据朱熹和王阳明的主见分析作答。[答案](1)“理”指儒家伦理道德。关系:对立的关系。(2)朱熹主见“格物致知”,即通过实践、学习明事理;王阳明主见“致良知”,即通过自我反思,回复良知,天理就在心中。10.佛教传入中国后,佛经译文屡遭改动,例如,“丈夫供给妻子”改成“丈夫支配妻子”,“妻子爱护丈夫”改成了“妻子敬其丈夫”。这种现象反映了()A.佛教思想遭到了士人抵制B.理学成为官方正统思想C.儒学汲取了佛教基本教义D.佛教借助儒学实现中国化D[依据材料“丈夫供给妻子”变成“丈夫支配妻子”,“妻子爱护丈夫”变成“妻子敬其丈夫”等佛经译文的改动可知,体现出佛教渐渐与儒学的三纲五常思想融合,佛教借助儒学实现中国化,故D项正确。]11.以下是依据汪玢玲《中国婚姻史》中统计的历代节妇烈女人数绘制的柱状图。由图可知,宋以后烈女人数增加较快,这跟下列哪一史实联系最为紧密()A.理学成为官方哲学B.明清出现进步思潮C.商品经济的发展D.专制皇权的加强A[宋以后节妇烈女人数增加较快,主要是受强调三纲五常和名分等级制度,压抑、扼杀人们自然欲求的理学的影响,故A项正确;明清进步思潮批判纲常礼教,追求特性发展,不符合题意,故B项错误;宋以后烈女人数增加较快,与“商品经济的发展”关联度不大,故C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专制皇权的加强,故D项错误。]12.(2024·江苏卷)孟子讲“觉”,佛教讲“悟”,程颢、程颐兄弟则将二者圆通。北宋僧人契嵩认为儒和佛“心则一”,佛教“亦有意于天下国家矣,何尝不存其君臣父子”。这反映出北宋()A.儒学统治地位动摇 B.儒学与佛教的融合C.理学成为官方哲学 D.阳明心学影响深远B[材料“程颐、程颢兄弟则将二者圆通”“契嵩认为儒和佛‘心则一’”表明北宋时期存在儒学与佛教融合的现象,故选B项;材料表明儒学与佛教的融合,提高了儒学的地位,儒学统治地位没有动摇,解除A项;理学成为官方哲学是在南宋,不是在北宋,解除C项;阳明心学是在明朝,不是在北宋,解除D项。]13.王阳明与友人的书信中说:“近世所谓道德,功名而已;所谓功名,富贵而已。”他有感于“世衰俗降”,发出“破山中之贼易,破心中之贼难”的感慨,遂提出了“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的心学论题。据此可知其心学理论()A.核心是强调相识与实践相统一B.根植于小农经济主导的社会现实C.主旨是培育君子道德端其志向D.从哲学高度论证儒家伦理合理性C[依据题干信息可知王阳明心学理论主要强调人的本心作为道德主体,自身就确定道德法则和伦理规范,使道德实践的主体性原则凸现出来,故C项正确。]14.儒、佛、道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三大流派,三者间的关系经验了漫长演化。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佛法为中国患千余岁,世之卓然不惑而有力者,莫不欲去之。……攻之暂破而愈坚,扑之未灭而愈炽。遂至于无可奈何。是果不行去邪?盖亦未知其方也。……然则礼义者,胜佛之本也。今一介之士知礼义者,尚能不为之屈,使天下皆知礼义,则胜之矣。此自然之势也。——欧阳修《本论》材料二然以释氏所见,较之吾儒,彼不行谓无所见,但却只是从外面见得个影子,不曾见得里许真实道理,所以见处则尽高超脱洒,而用处七颠八倒,无有是处。——朱熹《答陈卫道》(1)材料一中,欧阳修是如何看待佛、儒关系的?(2)材料二中,朱熹对佛学持何种看法?对他的思想产生了什么影响?[解析]第(1)问,从“佛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