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 语文 必修上册 第八单元《词语积累与词语解释》教学设计_第1页
高中 语文 必修上册 第八单元《词语积累与词语解释》教学设计_第2页
高中 语文 必修上册 第八单元《词语积累与词语解释》教学设计_第3页
高中 语文 必修上册 第八单元《词语积累与词语解释》教学设计_第4页
高中 语文 必修上册 第八单元《词语积累与词语解释》教学设计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1/22[单元目标]1.了解汉语词语的基本特点,增强积累词语的意识,能运用多种方法积累词语,扩大词汇量。汉语中的词语数量巨大,加强联想,在零散的词语之间建立起联系,通过词语的“家族”和“系统”积累词语,可以大大提高效率。还要掌握熟语和成语的特点,丰富词语积累。2.探究一词多义现象,要通过具体语境把握多义词的含义,并学会运用词义引申的知识,探究多义词各个义项之间的联系,理解一词多义是词义引申的结果。关注古今词义发展演变的现象,了解词义发展的一般规律,建立古今词义既有区别也有联系的观念。词义的发展演变非常复杂,一般情况下有词义的扩大、缩小和转移等。要把握常用词语古今意义变化的情况,避免以今律古。学习现代汉语中的词语,尤其是成语,要避免望文生义。3.学会通过不同的方式,辨析词义的细微差异,把握词语的用法,尤其是与其他词语的搭配。理解词义时除了理解其概念义,还要理解其感情色彩和语体色彩。词语的选择和运用要与表达的需要相协调,符合语境。在阅读实践中,要认真揣摩,仔细领会作家选词炼字的艺术。[单元意图]本单元属于“语言积累、梳理与探究”学习任务群,该任务群旨在培养学生丰富语言积累、梳理语言现象的习惯,在观察、探索语言文字现象,发现语言文字运用问题的过程中,自主积累语文知识,探究语言文字运用规律,增强语言文字运用的敏感性,提高探究、发现的能力,感受祖国语言文字的独特魅力,增强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感情。学习活动一丰富词语积累任务1了解词语“家族”,让积累更加有效汉语中的词语并非杂乱无章,而是有“家族”、成系统的。有些词包含共同的语素,如包含语素“理”的词语有“理解”“理由”“整理”“办理”“梳理”“条理”等。有些词,通过语义上的各种关系聚合在一起,如同义关系、反义关系、亲属关系、顺序关系等。从词语的“家族”或者“系统”出发,触类旁通,可以大大增加词汇量。[示例]从前积累词语,就是课本中出现哪些词语,就机械记忆哪些词语,记忆效果并不好,也不能很好地在写作中加以运用。现在有一个积累词语的好方法——实景联想法。实景联想法,就是在现实生活中,身边的实景实物可以触发联想,并由此想到与之相关联的词语。例如:由春天联想到什么词语?春暖花开春色满园草长莺飞春意盎然春回大地百花争艳春光明媚春意正浓鸟语花香风和日丽这些词语从不同角度概括了春天的特点,如此积累,对词语的运用也能得心应手。积累词语的方法1.集合法。就是把含有相同特点(包含共同的语素)的词语集合在一起进行积累掌握的方法。如包含“天”字的词语:天长地久、天翻地覆、天高地厚、天花乱坠、天南地北、天昏地暗、天涯海角等。再如包含“平”字的词语:平心静气、平易近人、平分秋色、平铺直叙、平步青云等。2.发散法。以基准词为中心,向四周扩散,由点及面。汉语词汇中大量同义词和反义词的存在不仅给我们准确地反映客观事物、细致地表达思想感情提供了有利的条件,也给词语积累带来了契机。有时同一事物、同一现象,可以用几个、十几个甚至几十个同义词来表示,反义词同样也很丰富。这样,通过同义和反义的方式以一带二、带三甚至更多,由点扩大到面,积累量将会剧增。比如,“锲而不舍”比喻有恒心、有毅力,它的同义词有“持之以恒”“坚持不懈”“坚持不渝”“始终不渝”等;它的反义词有“半途而废”“虎头蛇尾”“有头无尾”“浅尝辄止”等。以基准词为中心,向四周扩散,形成了它的同义词圈和反义词圈,积累量便扩大了。3.随文积累法。学习课文时,边阅读边思考哪些词语是值得我们认真积累掌握的。记得阅读时拿着笔,边读边把运用恰当、描写精彩而又准确的词语圈画下来,最好养成随时记录的习惯。课堂听讲来不及记录时,可以在下课后将自己觉得有积累价值的词语收藏在笔记本中。另外,不管是在课堂上学习的课文,还是老师讲解的试卷,只要有文本内容,且能够寻找到美词佳句的,就记得收藏下来,并在以后的写作中不断地有意识地使用所积累的词语。比如,积累了描写瀑布的词语“一泻千里”,可以再思考一下,除了瀑布,还有什么可以用“一泻千里”形容呢?4.串联法。以一个词语为基准,横向扩散,联成一串。最典型的就是词语接龙,词与词之间首尾相接,如“光明正大—大同小异—异曲同工—工工整整—整装待发—发号施令—令行禁止……”,这种方法在课堂上一般不被采用,在游戏竞赛中用得较多。5.讲故事法。即用讲述故事的方法来积累词语。有些词语本身就来自故事:或是一则寓言的概括,或是一则典故的浓缩。能讲述故事,与故事有关的词语就记牢了。如:亡羊补牢、买椟还珠、指桑骂槐、毛遂自荐、风声鹤唳等。任务2丰富熟语积累,让语言多姿多彩无论说话还是作文,我们经常会用到熟语。熟语主要包括成语、惯用语和歇后语。可以尝试按照这几个类别,分类搜集、整理一些熟语。[示例](1)形容人虚荣的成语[崇洋媚外]洋:西洋,指西方国家。媚:谄媚;崇拜西方的一切,谄媚外国人。指丧失民族自尊心,一味奉承巴结外国人。例如:我们要借鉴外国的科技成果,但要防止崇洋媚外思想苗头的出现。[爱慕虚荣]喜欢名利和荣耀,羡慕钱财。例如:我们不能做爱慕虚荣的人。[雕文刻镂]指在宫室、用具等上面雕刻镂花,加以修饰。比喻不务实际,只重表面虚荣,劳民伤财。例如:建设文明乡村,注重特色发展,不可雕文刻镂。[好戴高帽]比喻喜欢别人吹捧,喜欢听奉承讨好的话。例如:他这个人最大的缺点就是好戴高帽。(2)表示做事不顺利、不踏实的惯用语[碰钉子]比喻遭到拒绝。例如:只有在不断犯错误、不断碰钉子的过程中,才能逐渐懂得事情。[穿小鞋]比喻暗中对人进行刁难或施加约束、限制等。例如:小丽到了新单位,不适应环境,领导总是给她穿小鞋。[打游击]比喻从事没有固定地点的工作或活动(含诙谐意)。例如:他没钱租房子,到朋友家打游击。(3)形容高兴、开心的歇后语[梦里坐朝廷——高兴一时是一时]例如:看着孩子们狼吞虎咽的情景,他暂时忘记了明日要交纳给地主的租子,真是“梦里坐朝廷——高兴一时是一时”。[捧着金碗当乞丐——高兴得发傻]例如:他彩票中了五百万,霎时间,如捧着金碗当乞丐——高兴得发傻。[做梦吃大餐——高兴得流出口水]例如:想象着爸爸买回来的飞机模型,他真是做梦吃大餐——高兴得流出口水来。[吃稀糊糊游西湖——穷开心]例如:一帮光棍每天聚在一起喝酒,唱歌,真是吃稀糊糊游西湖——穷开心。[胡敲梆子乱击磬——欢喜若狂]例如:一个多小时后,汽车停在了奶奶家门口,我胡敲梆子乱击磬——欢喜若狂地下了车。任务3关注新词语,让语言鲜活生动随着社会生活各方面的变化,新词语在不断涌现,为汉语增添了鲜活的生命力。积累词语,不能不关注新词语。新词语的来源多种多样,主要包括汉语自身的新造词和外来词,如“供给侧”“高铁”“刷屏”“刺身”“博客”“作秀”等。1.新词语的来源2.词语发生变化的原因①词语所代表的人和事物现在已经不存在了(消失);②为了替换不符合时代要求的词语(出现);③古往今来没有改变,一直沿用到现在(保留)。[示例]1.新词语示例——腔调类型方言词,来自上海地区。概述是当今海派热词,已成为上海的一个流行词。其实,它最初来自上海的老弄堂,完全是贬义用法。现在人们使用该词都是褒义的,气派、风度、格调、情调、素质、品格等,都用“腔调”取代。释义①指戏曲中成系统的曲调。如“腔调韵味极像梅兰芳唱的”。②指诗词文章的声律格调。如“安排腔调”。③调子,论调。如“他们几个人的发言都是一个腔调”。④指说话的声音、语气等。如“听他说话的腔调可知他是山东人”。⑤指有个性,有风格。如“低调就是腔调”。2.不同类别的新词语举例类别举例科技类蓝牙、转基因、高铁、动车、和谐号、生物芯片、轻轨、AI(人工智能)、VR(虚拟现实)……日常生活类外卖、料理、按揭、秒杀、买单、菜鸟驿站、尬聊、敲黑板、剁手党、流量、共享单车、房奴……文化娱乐体育类圈粉、超女、网红、宅男、颜值、粉丝、黑马……互联网语言类菜鸟、网虫、下载、潜水、抢沙发、刷屏、病毒、晒客、博客、播客、创客、打call、吃瓜群众、网民……国家政治类社保、和谐社会、一带一路、人类命运共同体……游戏类皮肤、装备、手游……学习活动二把握古今词义的联系与区别积累、学习词语,要特别关注词义。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认识的深化,词义也会不断发展变化。古今词义既有联系,也有区别。阅读古文,要留意一词多义、古今词义不同的现象,避免以今律古;阅读现代作品,也要准确理解词义,避免望文生义。任务1探究一词多义一词多义现象在古汉语中非常普遍,阅读古文时,要注意结合语境仔细甄别,正确理解。[示例1]绝①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荀子·劝学》)②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陶渊明《桃花源记》)③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吴均《与朱元思书》)④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郦道元《三峡》)⑤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杜甫《望岳》)⑥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张岱《湖心亭看雪》)[示例2]信①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论语·学而》)②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诸葛亮《出师表》)③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④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 (白居易《琵琶行并序》)一词多义看似纷繁复杂,其实也有规律可循。多义词的各个义项并不是孤立的,其间存在着各种联系。分析义项间的相互关系,往往就抓住了理解多义词的“线索”。比如,兵,本义是武器,引申指拿武器的士卒、战士,由此义引申指军队,又引申指战争、军事。[示例]1.口基本义人或动物进行饮食的器官,有的也是发声器官的一部分。通称嘴。借代引申义①指口味。②指话语。③指人口。④指马、驴、骡等的年龄(因可以由牙齿的多少看出来)。⑤量词。比喻引申义①容器等通向外面的地方。②出入通过的部位。③长城的关口(多用作地名),也泛指这些关口。④(人体、物体的表层)破裂的地方。⑤性质相同或相近的单位形成的管理系统。⑥刀、剑、剪刀等的刃。2.头基本义脑袋,人体的最上部分或动物身体的最前部分。借代引申义①头发。②发型。③毛发。④借指人。比喻引申义①物体顶端或末梢。②事情的起点、终点。③物体的残余部分;方面。④第一的、领头的、为首的。⑤用在数量词前面,表示次序在前的。⑥量词。3.打基本义“击”,指一般敲击的动作。借代引申义①殴打、斗殴。②攻打、进攻。③射击。④攻讦。⑤发出。比喻引申义①围棋术语,吃。②印上、拓印。③扎入、注入。④砍、割。⑤汲取、盛取。⑥捕捉、猎取。⑦除去。4.花基本义种子植物的有性繁殖器官,由花瓣、花萼、花托、花蕊组成,有各种颜色,有的长得很艳丽,有香味。借代引申义可供观赏的植物。比喻引申义①形状像花朵的东西。②烟火的一种,在夜间燃放,能喷出许多火花,供人观赏。③花纹;颜色或各类错杂的。④(眼睛)模糊迷乱。⑤衣服磨损或要破没破的样子。⑥用来迷惑人的,不真实或不真诚的。5.发基本义人或动物头上的长毛。借代引申义①在奔跑中投射标枪。②出行,前进。③派遣,派出,指令。比喻引申义①送出,付出,脱离。②引起,产生,呈现。③揭露,打开,开启。任务2把握古今词义的不同一词多义是词义发展演变的结果,而演变的结果并不一样。如“江”,在古代专指长江,而后来多泛指大河,词义的外延扩大了,我们说是“词义的扩大”;“子”,古代可以指儿子和女儿,现在多专指儿子,词义的外延缩小了,是“词义的缩小”。再如“涕”,在古代多指眼泪,而现在除了成语“痛哭流涕”“感恩涕零”等还保留“涕”的古义外,均指鼻涕,这是词义发生了转移。又如“爪牙”,古代多用作中性词,指动物的尖爪和利牙,也比喻勇士,形容勇武,现在喻指坏人的党羽,用作贬义词,这是感情色彩发生了变化。[示例]词义的演变举例具体说明词义的扩大菜古义专指蔬菜。如《说文解字》中“菜,草之可食者”。现泛指一切菜肴,包括肉菜。河古义专指黄河。如《列子》中“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现指:①天然的或人工的大水道;②银河系;③黄河。瓦古义专指泥土烧制的器皿。如《说文解字》中“瓦,土器已烧之总名”。现指:①铺屋顶用的建筑材料;②用泥土烧成的器皿。汤古义专指热水、开水。如《孟子》中“冬日则饮汤,夏日则饮水”。现指:①热水,开水;②食物煮熟后所得的汤汁;③烹调后汁液特别多的副食;④汤药。词义的缩小宫古义指房屋住宅的统称。如《尔雅》中“宫谓之室,室谓之宫”。现专指宫殿。睡古义:①坐着打瞌睡,如《史记》中“孝公既见卫鞅,语事良久,孝公时时睡,弗听”;②睡觉,如《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自经丧乱少睡眠”。现指睡觉。臭古义指气味。如《诗经》中“上天之载,无声无臭”。现在一般指难闻的气味。词义的转移(概念义的转移)禽古义指捕捉,捉住。如《左传·哀公二十三年》中“齐师败绩,知伯亲禽颜庚”。现指鸟类或鸟兽的总称。走古义指跑。如《山海经》中“夸父与日逐走”。现指步行、行走。去古义指离开。如《桃花源记》中“停数日,辞去”。现指从所在地到别的地方。走狗古义指猎狗。如《史记》中“狡兔死,走狗烹”。现比喻受人豢养而帮助作恶的人。丈夫古义指成年的男子。如《榖梁传》中“男子二十而冠,冠而列丈夫”。现指男女结婚后,男子是女子的丈夫。钩心斗角古义指建筑物的结构错综精密。如《阿房宫赋》中“各抱地势,钩心斗角”。现比喻各用心机,互相排挤。也作“勾心斗角”。词义的转移(色彩义的转移)闭门造车古义指只要按照同一规格,闭起门来造的车子,也能合用。现比喻只凭主观办事,不管客观实际。粉墨登场古义指用粉墨化妆,登台演戏。现比喻坏人经过一番打扮,登上政治舞台(含讥讽义)。道貌岸然古义指神态严肃高傲。如《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中“因看见端甫道貌岸然,不敢造次”。现常用来形容故作正经,表里不一之状(含有讽刺意味)。任务3避免以今律古,望文生义词义是不断发展变化的,词语的古义和今义,既有联系也有区别。阅读古诗文时,要注意避免以今律古。[示例]卑鄙今义(语言、行为)恶劣;不道德。古义卑,指出身低微;鄙,指学识浅陋。常用作谦辞。举例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出师表》)风流今义轻浮放荡;指跟男女间情爱有关的。古义①繁华的景象,流风余韵。②学问才华,雍容的风度。举例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摇落深知宋玉悲,风流儒雅亦吾师。 (《咏怀古迹》)老大今义①年老;②排行第一的人;③船上主要的船夫,也泛指船夫;④很,非常(多用于否定式)。古义年龄大。举例门前冷落鞍马稀,老大嫁作商人妇。 (《琵琶行并序》)学者今义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古义求学的人,读书人。举例古之学者必有师。 (《师说》)学习现代汉语词语,尤其是从古代沿用而来的成语,容易望文生义而误用。了解成语的来历,或者理解成语中某些字的含义,往往能够帮助我们准确理解词义。如“不赞一词”,出自《史记·孔子世家》:“至于为《春秋》,笔则笔,削则削,子夏之徒,不能赞一辞。”“不赞一词”是指文章写得很好,别人不能再添一句话,后来也指一言不发。如果将“赞”理解为现代常用义“赞扬”,就会歪曲成语的意思而误用。学习活动三词义的辨析和词语的使用词语是造句成文的基础。“夫人之立言,因字而生句,积句而成章,积章而成篇。篇之彪炳,章无疵也;章之明靡,句无玷也;句之清英,字不妄也。”(刘勰《文心雕龙·章句》)词语的选择,不仅讲究用“对”,也追求用“好”;既要准确,也要生动。古人早就有“炼字”一说,这说明词语的选择不但极其重要,而且绝非易事。任务1准确理解词义,把握词语的用法老舍在《关于文学的语言问题》一文中说,有些词意思相近,“只看你把它搁在哪里最恰当、最合适就是了”。要做到“恰当”“合适”,就要仔细辨析词义,准确理解词语的意义,把握其用法。可以通过作家对原稿的修改体会用词的准确。例如: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翻开断砖来,有时会遇见蜈蚣;还有斑蝥,倘若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梁(原稿:背脊),便会拍的一声,从后窍(原稿:后身)喷出一阵(原稿:一股)烟雾。 (鲁迅《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分析]①原稿中的“背脊”是指躯干的一部分,部位跟胸和腹相对,范围大。“脊梁”则指脊柱,部位清晰。“按住脊梁”比“按住背脊”更准确,更易让读者了解真实的情形。②原稿中的“后身”是指身体的后半部分。“后窍”则指肛门。从“后窍”里喷出烟雾显然要比“后身”更形象、准确。③原稿中的“一股”用于水流、气流、道路等。如《西游记》第一回:“直至源流之处,乃是一股瀑布飞泉。”“一阵”用于延续一段时间的动作。如《儿女英雄传》第三回:“把个老头子呕的嚷一阵,闹一阵。”此处是写斑蝥的动作,所以要用“一阵”。可以通过作家对不同词语的选择体会词义的细微差别。例如:(孔乙己)便排出九文大钱……他从破衣袋里摸出四文大钱…… (鲁迅《孔乙己》)[分析]“排”是摆成行列的意思,表现出孔乙己摆阔气;而“摸”是用手探取、寻找的意思,是孔乙己穷困潦倒的表现。这一变化写出了孔乙己每况愈下,身残气微,已经到了死亡的边缘,科举制度不仅毒害了他的精神,还摧残了他的肉体。除了辨析词义,还要注意词语的用法,尤其是与其他词语的搭配。例如:四百多年里,它一面剥蚀了古殿檐头浮夸的琉璃,淡褪了门壁上炫耀的朱红,坍圮了一段段高墙,又散落了玉砌雕栏,祭坛四周的老柏树愈见苍幽,到处的野草荒藤也都茂盛得自在坦荡。 (史铁生《我与地坛》)[分析]“剥蚀”指物质表面因风化而逐渐损坏,用来写“琉璃”因年代久远而破损,很恰当。“淡褪”的是门壁上朱红的油漆,油漆经时间冲刷而变淡、褪去,搭配得当。“坍圮”指建筑物或堆起的东西倒塌,高墙因年久未修而倒塌,符合实际。“散落”指因分散而失落或流落,写“玉砌雕栏”东一根,西一根,失落到别处,比较恰当。整体描摹出古园经历沧桑所呈现出的破败景象,恰到好处。词语选用如何“最恰当、最合适”第一,要有正确的立场、观点,对客观事物要有正确的认识。要注意分辨词语在感情色彩和语体色彩上的细微差别,体现作者喜爱或憎恶的情感。第二,要注意区分词语在意义上或用法上的细微差别。正如老舍在《关于文学的语言问题》一文中所说:我写一句话要想半天。比方写一个长辈看到自己的一个晚辈有出息,当了干部回家来了,他拍着晚辈的肩说:“小伙子,搞得不错呀!”这地方我就用“搞”,若不相信,你试用“做”,用“干”,准保没有用“搞”字恰当、亲切。假如是一个长辈夸奖他的子侄说:“这小伙子,做事认真。”在这里我就用“做”字,你总不能说:“这小伙子,搞事认真。”要是看见一个小伙子在那里劳动得非常卖力气,我就写:“这小伙子,真认真干。”这就用上了“干”字。像这三个字“搞”“做”“干”都是现成的,只看你把它搁在哪里最恰当、最合适就是了。任务2体会词语的感情色彩汉语中不少词语带有或褒或贬的感情色彩,即使是中性词,在具体的语境中也常带有褒贬色彩。[示例]在鲁迅先生的《拿来主义》一文中,有几处运用词语的褒贬色彩表达感情的句子。①当然,能够只是送出去,也不算坏事情,一者见得丰富,二者见得大度。“丰富”“大度”运用反语,是对国民党统治者自我吹嘘、自欺欺人之态的有力嘲讽。②我在这里也并不想对于“送去”再说什么,否则太不“摩登”了。我只想鼓吹我们再吝啬一点,“送去”之外,还得“拿来”,是为“拿来主义”。“摩登”一词的意思是“现代的、时髦的”。“摩登”这个词因为是从英语音译过来的,所以出现在这篇讨论如何对待中西文化的杂文里就令人感到幽默风趣,同时它的存在也隐隐揶揄了那些自诩“发扬国光”且固执己见、容不得异议的人。“摩登”是针对开篇所说的只顾一味“送去”而言的,把卖国行径说成“摩登”。“吝啬”是针对上面句①的“丰富”和“大度”而言的,用以讽刺国民党政府卖国和狂妄自大的行径。总之,词语的感情色彩,是指某些词语除了基本意义(概念义)之外,还带有人们主观评价的色彩,表达喜爱或憎恶、肯定或否定、赞许或贬斥的感情,我们把词语的基本意义之外所表达的这种特殊的附加意义,叫作词语的感情色彩。例如:“成果”和“后果”的基本意义都是“行为的结局”,但前者指好的结局,含有肯定、赞许的感情色彩;后者指坏的结局,含有否定、贬斥的感情色彩。任务3把握词语的语体色彩有些词语常用于特定的语体中,带有鲜明的语体色彩。词语的语体色彩主要分为口语色彩和书面语色彩两大类。语体色彩表明,不同的词适用于社会交际的不同范围,适用于不同的文体。通常情况下,具有某种语体色彩的词语要用于相应的语体,以求得风格的协调一致。例如,“可以”“现在”“打算”等带有口语色彩的词语就不太适合用于公文中,而要用“准予”“兹”“计划”等带有比较庄重、严肃的书面语色彩的词语。在交流和表达中,人们往往根据对象和内容需要,交错运用不同语体色彩的词语。文学作品中就有很多这样的例子。有兴趣的班级,可以任选一两部作品,探究作家如何运用词语的语体色彩以获得更好的表达效果。以下专题可供参考,也可另拟专题。[示例]《红楼梦》第三回,林黛玉初进贾府,大舅母邢夫人要留她吃饭,林黛玉笑回道:“舅母爱惜赐饭,原不应辞,只是还要过去拜见二舅舅,恐去迟了不恭,异日再领,望舅母容谅。”这几句话运用大量书面语,既表明了林黛玉对邢夫人的尊敬和感激,又表明了林黛玉的顾全大局和知书达礼,说明她待人接物处处留心。[课后素养评价]一、单元主题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材料一:中国古代语言规范的核心内容是确立某种语言或方言作为全国通用的交际工具,即以地位规范为主。最早有记载的通用语是“雅言”,即周天子居住地的方言,在各方言中居于较高地位。当时用“雅言”去读解经文是对读书人的基本要求。《论语·述而》云:“子所雅言,《诗》、《书》、执礼,皆雅言也。”春秋战国时期,全国性通用语已经不复存在。《吕氏春秋·知化》云:“夫齐之与吴也,习俗不同,言语不通。”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马上着手全国通用语言文字的确立。许慎《说文解字·叙》云:“秦始皇帝初兼天下,丞相李斯乃奏同之,罢其不与秦文合者……皆取史籀大篆,或颇省改,所谓小篆也。”秦朝文字规范统一的措施对共同语的确立有很明显的促进作用。到了汉朝,随着国家的统一和强盛,语言的统一性大大加强,扬雄《方言》中的“通语”即是可通行于四方的共同语,是以汉朝都城所在地的秦晋方言为基础发展起来的。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动荡,出现了大规模的人口迁移,导致其语言情况“南染吴越,北杂夷虏”(《颜氏家训·音辞篇》)。由于洛阳是东汉乃至魏晋时期的政治文化中心,所以洛阳方言的影响非常大,洛阳太学书生诵读经典的读书音“洛生咏”享有较高的声誉,为各方言区人所模仿。颜之推主张“以帝王都邑,参校方俗,考核古今,为之折衷”,也就是以帝王都邑语音作为规范语言的基础语音,他反复校量,最后取南方金陵语音和北方洛下语音两相折中,作为南北通用的标准语音。“这种主张,奠定了隋唐统一中国后的语言规范的理论基础。”隋唐至宋,主要通过颁布官修韵书来确立和推广通用语的语音标准,比较重要的如《切韵》《唐韵》《广韵》等。因为洛阳、长安、开封等地区一直是当时的政治文化中心,所以这些地方的方言就具有了通语性质。元朝定都大都以后,学校教学都使用以大都语音为标准音的“天下通语”,国家的主导性或基础性方言由中原地区向北偏移。明朝和清朝继续以北京作为都城,北京地区方言作为全国通用语的基础方言地位进一步巩固,称为“官话”。纵观中国古代语言规范的历程,语言规范的主要内容就是选择何种方言作为全国通用语,一般都城所在地方言就成了全国通用语。两千多年的发展历程,王朝的都城基本建在黄河中下游地区及华北平原——西安、洛阳、开封、北京等地,政治上的优势决定这些地方的方言先后成为全国性的通用语,通用度非常广,其使用范围已经不仅仅局限于这些新老都城所在地,而是广泛存在于华北、东北、西北、西南、江淮等广大地区,最终成了现代汉民族共同语的基础方言。(摘编自刘楚群《当今语言规范观:中和诚雅》)材料二:语言规范的“雅正观”贯穿古今。现代汉语时期,强调“正”多于强调“雅”,讲“规范”多,讲“雅顺”少。在教育普及的当下,在重视文化的当下,既要讲“正”,又要讲“雅”。当然,雅正是就规范而言,对语言本身,对语言生活,则不必也不应强调“纯洁”。通过语言规范来匡谬正俗,这种规范观虽然较为传统,也常有批评,但仍然在社会上较为流行,也确实是语言生活所需要的。语言规范的行为,本质上是对语言变项的选择。语言在历时发展中,在共时应用中,都会出现变异和分歧,一个语言项目可能形成若干变项。语言变项的存在是常态,是语言丰富发展的一种表现,当然也是语言整合的对象。语言规范就是对语言生活中存在的语言变项的选择,就是依照语言发展规律的选择。认识语言规范的这一性质,树立语言规范的“选择观”,可以从根本上摆正语言规范与语言发展的关系,可以自觉地在语言规范过程中去发现语言发展的新规律。语言规范不是“无事生非”,而是在语言生活中出现了紊乱现象时,需要动用社会之力帮助语言的自组织机制发挥作用,从而使语言生活恢复到新的有序状态。语言规范的根本目标是为语言生活服务。“语言生活观”要求语言规范既要反映语言生活现实,又能引导语言生活向前发展。评价语言规范是否合适,就看它是否客观反映了语言生活实际,看它能否科学地指导语言生活。既然如此,了解语言生活,认识语言生活,是做好语言规范的必要条件。语言生活错综复杂,常要使用现代的各种观测方法,比如建立动态流通语料库,就如同水文监测、气象监测一样,利用这一语料库来监测语言生活的各种变化。观测语言生活,也包括观测语言舆情。语言舆情是社会语言意识的重要表现,同时,通过语言舆情也能够逐渐形成新的语言意识。一个观念可以改换一个视角,改换一个视角可以发现一片新的学术视域。在雅正观、选择观、语言生活观的综合观照下,我们便会开拓更多新的学术视域,必然会对语言规范有一个更为全面的认识,语言规范研究必然会有一个跨越性的新发展。(摘编自李宇明《语言规范试说》)1.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我国最早有记载的通用语是“雅言”,表明确立某种语言或方言全国通用交际工具的地位,是中国古代语言规范的核心内容。B.用“雅言”解读经典是对读书人的基本要求,材料一引用《论语》中的句子,证明全国性通用语在春秋战国时期已不复存在。C.秦朝统一天下后,李斯倡导对全国通用文字进行规范统一,这一措施促进了共同语的确立,有助于维护国家统一和强盛。D.隋唐以后,通用语的确立以颜之推的观点为理论基础,历代政府主要通过颁布官修韵书来确立和推广通用语的语音标准。解析:选CA项,根据原文“中国古代语言规范的核心内容是确立某种语言或方言作为全国通用的交际工具,即以地位规范为主。最早有记载的通用语是‘雅言’”可知,“雅言”并非中国古代语言规范的核心内容,二者没有逻辑联系;B项,《论语》中的句子是用来证明“当时用‘雅言’去读解经文是对读书人的基本要求”,而非用来证明“全国性通用语在春秋战国时期已不复存在”;D项,根据原文“‘这种主张,奠定了……基础。’隋唐至宋,主要通过……如《切韵》《唐韵》《广韵》等”可知,颜之推的观点是隋唐统一中国后语言规范的理论基础;颁布官修韵书来确立和推广通用语的语音标准是在隋唐至宋期间发生的,选项扩大了范围。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一旦社会动荡不安,人口出现大规模迁徙,常常会导致各种语言相互融合的情况。B.凭借政治方面的优势,古代王朝都城的语言一般更容易成为全国通用语的基础方言。C.正确使用各种现代观测方法帮助我们了解、认识语言生活,就能够做好语言规范。D.改换视角,综合理解语言规范,可以开拓新的学术视域,使语言规范研究跨越发展。解析:选CC项,“就能”的表述过于绝对。原文是说“了解语言生活,认识语言生活,是做好语言规范的必要条件”,而非充要条件。3.下列说法中,“雅言”的内涵与文中相同的一项是()A.雅言,正言也。(孔颖达《正文》)B.清韵始啸侣,雅言相与和。(孟郊《同溧阳宰送孙秀才》)C.史之为道也,文士雅言。(章学诚《文史通义》)D.咨诹善道,察纳雅言。(诸葛亮《出师表》)解析:选A根据“最早有记载的通用语是‘雅言’”可知,文中“雅言”是指国家通用语言。A项,“雅言”指国家通用语;B项,“雅言”指清雅的语言;C项,“雅言”指清雅的语言;D项,“雅言”指正确的言论。4.两则材料都对语言规范进行了论述,侧重点有何不同?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①材料一侧重论述我国古代通用语形成与变革的历程,并交代原因。开门见山地提出“中国古代语言规范的核心内容”;然后根据“最早有记载的通用语是‘雅言’”“春秋战国时期……”“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到了汉朝……”“魏晋南北朝时期……”“隋唐至宋……”“元朝定都大都以后……”“明朝和清朝……”可知,材料一按照时间的先后顺序论述我国古代通用语形成与变革的历程。根据“到了汉朝,随着国家的统一和强盛,语言的统一性大大加强”“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动荡,出现了大规模的人口迁移”“由于洛阳是东汉乃至魏晋时期的政治文化中心……为各方言区人所模仿”“因为洛阳、长安、开封等地区……就具有了通语性质”可知,材料一还交代了通用语形成和变革的原因。②材料二侧重论述语言规范的内涵和功能,指出语言规范与生活实际密不可分。根据“通过语言规范来匡谬正俗……也确实是语言生活所需要的”可知,语言规范的内涵即匡谬正俗;根据“语言规范的行为,本质上是对语言变项的选择”“语言规范不是‘无事生非’……从而使语言生活恢复到新的有序状态”“语言规范的根本目标是为语言生活服务”可知,语言规范的功能是使语言生活恢复到新的有序状态,为语言生活服务;根据“‘语言生活观’要求语言规范……向前发展”可知,语言规范与生活实际密不可分。参考答案:材料一侧重论述我国古代通用语形成与变革的历程,并交代原因;材料二侧重论述语言规范的内涵和功能,指出语言规范与生活实际密不可分。5.“凡尔赛”“奥利给”“YYDS”等词汇已从网络流行到现实生活的各个领域。请结合材料二,从语言规范的角度,谈谈你对这一现象的理解。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根据“语言在历时发展中,在共时应用中,都会出现变异和分歧,一个语言项目可能形成若干变项。语言变项的存在是常态,是语言丰富发展的一种表现,当然也是语言整合的对象”可知,语言在发展和应用的过程中产生变项,是语言丰富发展的一种表现。“凡尔赛”“奥利给”“YYDS”等网络热词的诞生都是语言发展和应用而产生的变项,是要受到语言规范约束和整合的。根据“语言规范就是对语言生活中存在的语言变项的选择……发现语言发展的新规律。语言规范不是‘无事生非’……从而使语言生活恢复到新的有序状态”可知,语言规范反映语言发展的客观规律,可以科学指导语言生活;当语言生活中出现了紊乱现象时,可以使语言生活恢复到新的有序状态。所以当网络语言出现时,语言规范可以对网络语言作出匡正和选择,使语言有序发展。参考答案:①网络语言是语言发展和应用而产生的变项,是语言丰富发展的具体表现,受语言规范约束;②语言规范反映语言发展的客观规律,可以科学指导语言生活,对网络语言作出匡正和选择,使语言有序发展。二、现代汉语词语专练6.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作为成熟的类型剧,悬疑剧已经形成相对稳定的审美范式。这对悬疑剧的取景地提出了一定的要求,而在气质契合这一点上,无论是重庆还是东北小城都具有____①____的自然优势。重庆桥梁密集,建筑____②____。重庆更是一座山城。山中有城,城中有山,地形复杂,道路难辨,就像个迷宫。与东三省有关的悬疑作品,故事大多发生在东北小城,那些落魄的工业基地。并且,故事大都发生在冰天雪地之时,阴暗的天空、苍茫的雪原、挑战人体极限的寒冷,让试图寻找案件突破口的主人公____③____,每一步都如履薄冰。生理性的煎熬与不适很容易转变为心理上的无助无望——这样的情绪可以迅速将观众拉入悬疑剧的语境。答:①________②________③________解析:第①空,修饰“自然优势”,故可填“得天独厚”。得天独厚:独具特殊优越的条件。也指所处的环境特别好。第②空,依据“重庆桥梁密集”可知,这里是强调建筑密集,故可填“鳞次栉比”。鳞次栉比:像鱼鳞和梳子的齿一样,一个挨着一个地排列着,多形容房屋等密集。第③空,依据后文“每一步都如履薄冰”可知,这里是强调破解案件的艰难和谨慎,故可填“举步维艰、战战兢兢”等成语。举步维艰:迈步艰难,比喻办事情每向前进行一步都十分不容易。战战兢兢:形容十分害怕而微微发抖的样子;形容小心谨慎的样子。参考答案:①得天独厚②鳞次栉比③举步维艰(战战兢兢)7.请简要分析文中加点词语的具体含义和表达效果。以小见大、见微知著,网络流行语是观察时代群体肖像的一扇“窗户”。当然,这些词语不一定能实现完整的时代记录,但借助流行语可以让我们记住更多记录时代“脉动”的具体可感的细节。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结合“网络流行语是观察时代群体肖像的一扇‘窗户’”可知,“窗户”是对网络流行语的比喻,“网络流行语”是本体,“窗户”是喻体,故可知“窗户”在文中指网络流行语。比喻可使事物生动形象、具体可感,以此引发读者联想和想象,给人以鲜明深刻的印象,并使语言文采斐然,富有很强的感染力。文章此处运用比喻修辞,生动地阐明了网络流行语与社会生活之间的联系。参考答案:“窗户”在文中指网络流行语,运用比喻修辞,生动地阐明了网络流行语与社会生活之间的联系。8.“情绪中暑”因和高温引发的生理疾病“中暑”紧密相关而得名。与此类似,“精神扶贫”源自“扶贫”。请简述“精神扶贫”的含义并分析它得名的缘由。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分析含义:“精神扶贫”源自“扶贫”,首先理解“扶贫”指的是对贫困户进行帮扶,通常指从经济上帮助贫困户摆脱贫困,而“精神扶贫”侧重指从精神层面帮扶贫困户,帮助他们树立战胜贫困的勇气和信心,增强摆脱贫困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等。分析得名原因:“精神扶贫”说明贫困户的贫穷根源在于精神层面,所以扶贫不只是经济、物质上的帮扶,要想摆脱贫穷,还要从思想、精神层面找到问题,加以解决,也就是针对主观思想进行帮扶,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解决贫困问题。参考答案:含义:指从思想上、精神上对贫困户进行帮扶,让贫困群众树立战胜贫困的勇气和信心,增强摆脱贫困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得名的缘由:很多贫困现象不仅源于物质匮乏,也源于精神虚弱,如安于现状甚至好逸恶劳,因此人们把扶贫工作中专门针对主观因素进行的工作称为“精神扶贫”。三、古代汉语词语专练(一)请根据给出的词语的本义和引申义翻译下列句子。9.“期”本义约会,约定。引申义①规定的时日,期限。②等待。③期望,要求。④气运,气数。(1)以五年为期,必复之全之。(《病梅馆记》)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期我乎桑中。(《诗经·鄘风·桑中》)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是以圣人不期修古,不法常可。(《韩非子·五蠹》)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