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1东北大学毕业设计(论文)东北大学继续教育学院东北大学毕业设计(论文)东北大学继续教育学院教务处毕业设计论文GRADUATEDESIGN(THESIS)设计(论文)题目论我国政府职能转变的趋向学生学习中心专业行政管理指导教师二〇一五年七月十五日摘要通过对我国政府职能转变的需求:从无所不为的万能政府转变成有所必为的有限政府,把工作内容最终集中到规划制定、经济调节、市场监管、区域协调、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等方面上来;从热衷于“管、审、批”的干预型政府转变成致力于“扶、帮、助”的服务型政府,把工作任务集中到保障人民群众身心健康和财产安全、帮助企业排难解困上来;从主要是为国有经济服务的倾斜政府转变成为整个社会服务的全面政府,把工作基点落实到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实现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上来;从不受约束的自由政府转变成依法行政的法治政府,把工作规范统一到相关的法律法规上来。关键词:政府职能;行政环境;改革趋向
老路,这次机构改革必须抓住转变职能这个关键。”根据这个思路,在此后中国政府三次大的机构改革中都贯彻了转变职能的思想,以转变政府职能作为机构改革的核心和根本途径。下面我们就以这三次政府机构改革为主线来考察中国政府职能转变的历史进展。(一)1988年的机构改革早在1988年的这次机构改革之前,我国政府已经进行过多次政府改革,但基本上都重复了“精简——膨胀——再精简——再膨胀”的怪圈。这种恶性循环促使人们不断地思考什么才是政府机构改革中的核心问题。1988年的机构改革在某种意义上就是这种思考的结果。1984年10月,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经济体制改革在我国全面展开,改革开放的重心也从农村转移到了城市。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过去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所形成的政府职能已经越来越不能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成为经济发展和改革开放的阻碍因素。因此,《决定》明确指出政府管理经济的机构、职能、方式以及人员的配置都需要按照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要求,重新调整、设计新的改革方案。到了1987年的十三大,政府体制改革作为经济体制改革的逻辑结果成为大会的主题之一。大会在关于政府体制改革的论述中正式提出,政府职能转变是政府机构改革的关键,要适应经济体制改革和政企分开的要求,合并裁减专业管理部门、转换政府管理方式以及提高政府的宏观调控能力。以上两次大会对中国政府职能转变形成了经济和政治上的两股推力,这直接促成了1988年的政府机构改革。(二)1993年的机构改革随着改革开放实践和认识的进步,1992年的中国共产党第十四次代表大会提出了把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因应这个目标,大会认为“机构改革,精兵简政,是政治体制改革的紧迫任务,也是深化经济改革、建立市场经济体制和加快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条件。”并从适应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角度对政府职能转变进行了全面阐述。1993年的政府机构改革就是在这样一个背景下启动的。1993年3月7日,中共十四届二中全会审议通过了《党政机构改革的方案》。3月间,八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在北京召开,指出这次机构改革的指导思想是:“着重搞好转变政府职能,精简内设机构和人员,加强宏观调控和监督职能,弱化微观管理职能,以适应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改革的重点是转变政府职能,转变政府职能的根本途径是政企分开。要加强中央政府宏观调控和监督部门,强化社会管理职能部门,分步撤并专业管理部门。减少具体审批事务和对企业的直接管理,做到宏观管好,微观放开。要坚决把属于企业的权力放给企业,把应该由企业解决的问题,交由企业自己去解决。政府的行政管理职能,主要是统筹规划、掌握政策、信息引导、组织协调、提供服务和检查监督。这次机构改革在1988年改革的基础上,深化了对政府职能的转变。但由于当时历史条件的限制,改革虽然明确以转变职能为重点,力求在这方面取得明显进展和突破,但改革效果仍然不明显。其中,如何处理好转变职能与精简机构的关系是很重要的一个因素。(三)1998年的机构改革正如我们在前面的回顾中看到的,“由于历史条件的制约和宏观环境的限制,行政管理体制中存在的诸多问题仍未得到根本性的解决”。过去历次机构改革的最终效果都具有阶段性、有限性。因此,随着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不断完善,对政治体制改革,尤其是政府管理体制必须适应市场经济需要的要求越来越迫切。1997年9月,国家主席江泽民在党的十五大上所作的政治报告中指出:“机构庞大,人员臃肿,政企不分,官僚主义严重,直接阻碍改革的深入和经济的发展,影响党和群众的关系。这个问题亟待解决,必须通盘考虑,组织专门力量,抓紧制定方案,积极推进。”十五大在政治体制改革方面的论述直接推动了1998年启动的新一轮政府机构改革。在1998年3月6日召开的九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国务院秘书长罗干作了《关于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的说明》,对这次机构改革的必要性和紧迫性,改革的目标、原则、内容和实施步骤等做出了详细的说明。1.2政府职能转变存在的问题1、党政不分、各级党组织对政府部门的事务干预过多现在中央和地方,各级地方之间的权限还不是很清晰,尤其是财政权和人事权,矛盾重重,中央的机构组成与地方的机构的对应具有高度的一致性。中央机构之间很多相近职能机关并存的现象也很多,这样造成了上有左右责任不清,有利益的事情大家争着做,要承担责任的事情,大家相互推诿。而最终受到损失的还是社会大众。其次还造成机关叠床架屋,加大行政成本,导致人民群众怨声载道。2、我国政府职能的“越位、错位、缺位”现象当前,政府部门仍然管了太多不该管,管不了也管不好的事,政府职能越位现象严重,政府直接参与企业生产经营的现象比比皆是,政府干预微观经济活动的现象屡见不鲜。政府是国有企业的出资人,同时又对企业生产经营进行监督管理,政企不分、政资不分,与政府为社会组织创造公平竞争环境的承诺大相径庭。在具体操作过程中,许多政府工作人员分不清哪些事务该政府管,哪些事务不该管。政府“越位”现象主要有以下方面:一是直接干预微观经济活动。二是盛行地方保护。
三是追求短期政绩。四是包办社会事务。政府“缺位”现象主要有以下方面:一是宏观调控和市场监管不到位。
二是环境资源保护不力。
三是统筹协调作用发挥不够。
四是公共服务供给不足、分配不公。3、市场秩序的规范和监督不够市场秩序的规范和监督不够——规范、监管市场秩序的力度不够。一是规范市场秩序的法律法规仍不健全。二是执法不严,管理松懈,纪律松弛,甚至有法不依,违法不究,致使已有法律、规章和制度形同虚设。三是地方保护主义和部门分割不断变换手法,阻碍全国统一市场的形成。4、政府对微观经济运行特别是国有企业直接干预依然严重政府对微观经济特别是国有企业的直接干预依然过多,有效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尚未形成。计划经济时期形成的、经济转轨时期又有某种扩展的行政审批制依然广泛存在,特别是企业设立、领导人任免、投资、外贸等领域的行政审批亟待清理、削减。值得注意的是,在推进国有企业改革的过程中,某些政策的实施又产生了强化行政审批和个案处理的副作用。国有经济布局不合理、战线过长的问题依然突出。对非公有经济的限制依然过多,公平竞争环境尚未形成。政府的公共管理职能和国有资产所有者职能混淆不清的状况没有根本改变。如何构建新型的国有资产管理运营体系,已成为深化国有企业改革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2.政府行政环境的变化2.1政府行政环境的变化政府行政环境包括的范围极广,但归结起来不外一国的政治、行政、经济、社会某方面的具体体制,正是这些体制影响、制约着政府对社会的公共管理,并提出的相应的要求。中国自1978年采取改革开放的战略以来,在许多方面都出现了一系列的变化,有的变化还十分深刻和巨大。在已出现的变化中,以下几个方面的变化对政府的行政无疑有十分重要的影响;(1)放弃产品计划经济体制,转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影响所及并不限于社会的经济生活领域,而深深遍及整个社会的各个领域,导致社会行为规范标准、观念的改变,要求政府相应地进行公共管理方面的变革。(2)所有制结构在保持以公有制为主的前提下,逐渐实现了多元化的结构体制。在这种情况下,政府面对的管理对象不再是单一的(或几乎是单一的)国有的经济实体,行政命令式的管理方式已无法被普遍采用。政府必须平等地对待各种成份的经济实体。(3)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已经建立并逐步趋向完善。国有资产设置专门机关进行管理,初步明确国有资产的产权所有者代表,从而使行业经济主管部门的地位发生变化。(4)政府面临一系列新的社会问题的社会需要。随着社会主义市场体制的成长,市场经济运转必然对社会生活的诸多领域产生影响,导致新社会问题或使原有的某些社会问题变得复杂或尖锐,要求政府加强社会管理。(5)地方政府将更为关注所在地方居民的日常生活和权益,尽管政治、行政体制在一个时期里不会出现根本变革,但随着人民代表大会制的完善和社会主义民主的发展,加上市场经济运作后居民更为关注自身的日常利益,参与地方管理的意识随之增强,这一切将在地方各级人民代表的活动中得到体现,特别是在基层这一级,这必然导致地方各级政府更为关注本地居民日常生活中诸问题的权益,从维护当地的社会秩序和政治稳定出发,更为重视以地方社会生活诸问题的管理,这在城市政府中表现更为突出。中国政府行政环境的上述变化,是在社会处于平稳发展时期里出现的,涉及的不是政治统治,而是要求更好的解决在充分发挥社会应有调节功能的同时,协调好国家与社会的关系,减少国家直接干预,增强宏观调控。这些变化的根本原因在于国家采用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因此,在产品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政府职能内容与配置,显然不能适应和满足新体制运转形成的需要,必须为此作出相应调整。2.2积极推进改革(一)积极推进政府机构改革。政府职能与机构设置相辅相成、相互影响。宽泛繁杂、无所不包的政府职能必然要求臃肿庞大、重叠交叉的政府机构,反过来,层次过多、人浮于事的机构体系又会进一步集中权力、扩展事务。因此,政府机构的改革成为转变政府职能的一个制度性环节。25年来,按照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围绕政企分开、下放权力这一中心内容,中国于1982、1988(明确提出政府职能转变)、1993、1998和2003年先后五次进行了不同力度的政府机构改革,这些改革对理顺关系、减少重复、明确职责、降低行政成本、提高行政效率、增强机构活力,都不同程度地起到了积极作用。(二)不断调整政府管理的内容。改革前,政府部门宏观微观事务一把抓,包揽了许多不应由政府管的事,企业实际上成了行政机构的附属物。经过这些年的改革,政府管理经济的重点逐渐从微观转向宏观,属于企业的权力逐渐归还给了企业,应该由企业自己解决的问题交给企业解决。政府管理经济的范围从遍及各行业、各领域、各环节,逐渐转变到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上来。就业、各领域的协调发展、资源保护、信用体系建设等成为政府履行职能的重要内容。(三)大力改进政府调节经济活动的方式。直接干预与行政命令是改革前政府管理经济活动的唯一方式,审批与管制成为政府管理的基本手段。这不仅严重抑制了企业和劳动者的积极性、创造性,也使政府因为对千差万别、瞬息万变的企业情况和市场活动难以做出准确了解和迅速反应而导致瞎指挥。这些年来,通过以投资项目审批削减为重点的审批制度的改革及经济法制建设等一系列制度创新,政府管理经济活动的方式大大改善,以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为主、辅之以必要的行政手段的经济调控体系正在形成。目前,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正在大力推进。近两年,国务院连续两次共取消审批事项1195个,第三批取消审批项目也已出台。在推进行政审批行为的公开化、规范化方面也迈出了重大步伐。(四)积极推进政资分开。政资不分是政府职能难以从根本上转变的资产基础。改革前,对社会主义国家所有制及国家与资产关系认识上的误区,事实上使政府融经济社会管理主体与所有者、经营者于一身。这使得政府部门乐意于、同时也是不得已去直接干预公有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或微观事务。这既妨碍了企业作为市场竞争主体的自主行为,也使政府陷于了为企业承担无限责任的境地。这些年,通过党政军机关与所办企业脱钩、国有经济的战略性调整、以投资主体多元化为主要内容的现代企业制度建设等改革举措,大大优化了政府职能转变的资产基础,促使政府部门把工作重心转向宏观管理和公共服务方面。(五)依法规范政府行为。从依照长官意志办事到实行依法行政,是这些年改革的一个重要内容。改革以来,关于政府部门行政权限、行政行为、行政程序和行政责任的一系列法律规范陆续颁布,这些法规尤其是《行政许可法》的颁布,既为政府施政行为提供了强有力的法律保障,又有效地规范了政府管理职能,减少了主观随意性,避免了公共权力的滥用。3.现阶段我国政府职能转变的原则与目标3.1政府职能转变的原则1、立足于中国的国情我国是发展中国家,正处于并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是我们实施行政改革的基本立足点与现实前提,我国是农业的传统大国,国民经济比较薄弱,生产力不平衡,入世后,为避免农业受冲击农民收入减少,政府必须加强对农业的扶持,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正进行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入世后,必须正视我国的基本国情,社会发展阶段,在维护民族工业,国家经济安全的情况下,有步骤有计划,有原则的逐步开放中国的市场,进行政府职能的转变,中国当前政府职能与入世接轨存在很大差异,中国已经成为WTO成员国,这就意味着我们要按WTO的规则来改造中国的市场运行规则,政府管理经济的模式和企业的经营方式。加入WTO,我们面临最大的难题就是如何使“中国特色”与“国际惯例”接轨。
2、实行分阶段、分步骤的原则我国政府职能转变是一个长期渐进的过程,加强行政机关的行使必须结合我国国情和人大工作实践,积极借鉴人类成熟的政治文明智慧,分阶段、有步骤、有重点进行探索和实践。
3、放权让利的原则没有了资源、政策等优势,建设服务型政府成为我国今后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将创新行政方式,实行党委政府层面和政府内设机构层面的“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相互分离又相互协调,优化再造政府流程,推进审批权与执法权相分享,扩大深化并联审批,推进行政服务中心实体化以及信息化平台建设。同时深化镇级体制改革,继续实行强镇放权,对区属部门实行“权力下移、服务外移、监督上移”,管理和服务职能向镇集中,提高服务效率。业和社会想同时深化政府职能转变,加大放权让利力度,政府做政府应该做的事,做企做却做不到的事。在行政人员方面,则完善公务员管理、约束和激励办法,建立健全绩效考评机制,实行淘汰制竞争上岗。4、理顺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在纵向关系上,要合理划分财权、事权与决策权。在省与市的关系上,要适当扩大市级政府在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方面必需的权限。按照分级管理的原则,省政府各部门要进一步加强宏观管理职能、弱化微观管理职能、减少具体审批事务。在市与区的关系上,要按照“两级政府、三级管理、四级落实”的思路,抓紧研究制定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和加强社区服务功能的具体措施,加快市级向区级放权,完善区、街功能。在县与乡的关系上,要按照加强基层党组织和政权建设的要求,全面落实乡镇的职责权限,完善乡镇功能。在政府各部门之间的横向关系上,要进一步明确职责范围,合理划分管理权限,建立协调配合机制。做到一件事由一个部门负责管理,合并相同或相近的职能,克服管理多头,政多出门的弊端。对确需几个部门协调共管的,要按照统一管理与分级、分部门管理相结合的原则,明确主管、协管关系,建立健全协调制度,充分发挥相关部门的职能作用,清理和减少各类临时机构。通过努力,逐步建立起办事高效、运转协调、行为规范的行政管理体系。3.2我国政府职能转变的几点思考切实转变政府职能,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得以顺利实现的必要条件。本文针对目前地方政府职能转变没有完全到位,行政机关行使权力时存在越位、缺位和错位的现象,通过回顾我国政府职能转变的历史进程,重点探讨了进一步转变我国地方政府职能的方向、措施及制度保障。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根本上说就是要按照在资源配置上发挥市场基础性作用的要求,来进一步规范政府与企业、政府与市场、政府与中介组织的关系。从一定意义上讲,政府职能的转变与完善程度,决定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程度,因此,要建立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关键在于必须切实把政府职能转到主要为市场主体服务和创造良好发展环境上来。(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对地方政府职能转变的迫切要求1、完善市场经济体制与转变政府职能的必要性政府职能就是政府在政治、经济和社会等公共领域承担的责任和发挥的功能,它回答政府在公共事务中“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的问题。现代社会经济运行有三个基本环节:一是企业,二是市场,三是政府。在这三者关系中,政府管理经济角色体现在既是制度的供给者,又是经济增长的推动者;既是社会经济的管理者,又是国有资产的所有者。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为企业和公众需求服务是政府最重要的职责,必须对各级政府部门进行有效整合,大刀阔斧地搞改革,真正把政府为市场主体服务的职能落到实处。政府职能的进一步转变已成为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关键。2、完善市场经济体制与转变政府职能的紧迫性政府职能是国家职能的重要治理和管理社会的主要形式,也是国家实现社会控制、确立规范化社会秩序的主要手段和途径。按照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政府与企业、政府与市场、政府与社会等方面存在明显的不足和缺陷。首先,政府对国有企业的直接干预仍然很多,有效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仍未形成。虽然国有小企业改制取得了进展,但国有大企业改制困难重重。其次,政府直接参与市场活动、政府管理经济的方式不够规范,存在不少与市场相悖、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作用未能很好发挥的问题。再次,政府对社会管理、公共服务等职能不够重视甚至淡化。综上所述,尽管我国已经初步建立起市场经济体制,而且政府职能转变也取得了很大成效,但是政府职能与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仍有较大差距,加快政府职能转变的步伐,已成为当务之急。(二)我国政府职能转变的目标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进入堪称第二次革命的改革开放新时代。改革开放既以政府职能转变为其重要的变革内容,又以行政体制改革为实现市场经济建设目标的重要途径和手段,而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转轨,又为政府职能的全面转型提供了重要的社会经济基础。伴随着改革开放从局部单项向整体系统方向的不断推进,社会结构从封闭走向开放,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轨,农业社会向工业化社会转变,形成了强调建构民主的政治体系,发展社会生产力的社会主导价值,标志着我国在整体上已经开始了历史转型过程。在这个转型过程中,面对世界各国的改革大潮,承受着内外界的压力和挑战,我国政府的职能以及承担该职能的行政权力和行政活动也经历了全方位的、巨大的挑战。一方面,我国迈向现代化的转型时期,恰逢国际竞争异常激烈之时,经济全球化和全球一体化的大潮,使得我国改革机遇与挑战并存,而国内企业、民间力量相对弱小,要求政府必须认真应对经济体制的重组与创新,并且在体制转换的过程中肩负起制度设计者、资源调动者、变革推动者、利益协调者和纠纷裁决者等诸多角色,明确界定政府与企业、民间组织各自的职能范围,形成国家、社会和个人三者在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中的合力,以推动经济体制的变革与转型,维持并推动经济的繁荣与发展,不断提高国家总体实力和综合国力。另一方面,处于社会转型时期的我国政府,必须在维护和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肩负起秩序行政的维护者、市场秩序的规制者、违法活动的制裁者等诸多角色,致力于消解诱发政治不稳定的环境与条件,以确保政府顺利地完成从传统权威、魅力权威向法律权威、理性权威的转换,维持和发展一体化的政治,维持政治稳定和秩序,维持国家政治共同体的团结一致,建设和谐社会。因此,政府职能转变的目标,在于建立和完善宏观调控机制,建立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企业机制,建立统一开放、平等竞争的市场游戏0规则和健全的市场体制,完善多种经济共存与共同发展的所有制结构,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运用经济、法律、行政等各种手段,使社会的各种稀有资源实现合理的、有价值的配置,以提高资源配置的效率,促进国民经济保持增长的势头,不断提高社会的生产率,有效地抑制通货膨胀,保持物价的基本稳定,实现充分就业,解决一部分人先富和共同富裕的问题,实现公平的收入分配,使得社会各个领域、各个阶层的利益得到相应的表达和实现。同时,政府必须致力于建立和发展现代民主,培育市民(公民)社会,推进社会变迁和公民民主意识的觉醒,在社会管理和社会服务等领域确立与民间组织的合理分界,建立充分的合作关系,形成真正的合力。要完成这种职能转变和变革,必须建立法律规范体系和秩序政治规则,确立真正的法律权威和政府规制的正当性,达成普遍的政治共识,确保对基本政治价值的一致性认知,对社会政治变革基本取向的一致性认知,对基本的公共政策选择的一致性认知。4.政府职能转变的基本方向4.1政府职能的调整政府职能取决于社会发展形成客观需要。中国行政环境变化的趋向表明,中国政府的职能内容,将在经济管理与社会管理调整两个方面作出调整。(一)从经济管理方面看政府职能的调整第一,政府及其所属机构同企业之间不再保持上下级的隶属关系,解除了政府经营经济的职能。所有制结构的多元化,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完善,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企业成为拥有独立的法人地位,同政府间,以至同行业主管部门之间不存在上下级关系。政府不再能通过行政指示、行政命令干预企业内部经营管理,只能从所有者权益角度行使对企业的相关权利,而不是权力。
第二,国家规范经济生活的社会行为,政府执行国家的法律,承担企业社会经济行为公共管理者的职责,经济行政职能成为政府经济管理的日常的、主要职能。为确保市场经济的有效运转,企业需要一个能公平竞争的有秩序的社会经济环境。政府在市场经济体制下的一个最主要职责,在于确保市场经济的正常秩序,为此,有必要制定各种行为规范来确定行为标准。并按统一的规范监督、控制企业在社会中的行为。国家以法的形式确认各种社会行为规范,政府作为执行机关,依法对社会进行管理。
第三,为通过市场调节促进社会经济的正常发展,国家在必要时运用自身拥有的手段和资源进行调控、指导,政府作为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相应地承担了对社会经济生活进行宏观调控的职能。
在市场经济体制下,政府在经济管理方面的职能,表现为两个方面,微观层次的经济行政,宏观层次的经济调控。后者包括通过经济手段进行平衡调节,通过法律手段进行监督控制,通过行政手段进行发展指导。总之,政府不再采用行政命令方式直接干预经济的发展。企业在经济规律的作用下,在利益的驱使下,在法律制约下,接受政府对自身的经济行为的管理、指导。(二)从社会管理方面看政府职能的调整第一,提供必要的公共基础设施。国家财政通过税收取得的资金,除用于管理外,应主要用于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相应条件、环境的公共性的基础设施,而非营利性的生产投资。后者的资金来源应取之于国有资产所获取的利润。
第二,提供社会所必需但无利或微利的公共性社会服务。
第三,加强社会管理。由于市场经济的运作和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企业不再承担也不可能承担在产品计划经济体制下承担的那些社会职责,使这些职责,主要是福利、保障、服务等方面的职责转移到社会,由相应的社会机构承担,这就要求政府对这些事务加以规范和管理。此外,社会治安和社会秩序的维持,也将因经济发展而日益成为政府管理的主要内容。4.2政府职能重塑的方向立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进一步推进政府职能转变。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和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要求出发,中国政府职能转变的基本方向是:从无所不为的万能政府转变成有所必为的有限政府,把工作内容最终集中到规划制定、经济调节、市场监管、区域协调、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等方面上来;从热衷于“管、审、批”的干预型政府转变成致力于“扶、帮、助”的服务型政府,把工作任务集中到保障人民群众身心健康和财产安全、帮助企业排难解困上来;从主要是为国有经济服务的倾斜政府转变成为整个社会服务的全面政府,把工作基点落实到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实现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上来;从不受约束的自由政府转变成依法行政的法治政府,把工作规范统一到相关的法律法规上来。5.结论政府职能基于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并受制于社会已形成的政治、经济体制。因而每当社会、经济与政治、经济制度与处于变革阶段,必然产生政府职能转变的要求,以满足变革、发展的需要否则,作为经济上层建筑的载体——政府,将会对发展、变革形成阻力,进而导致由不适应而产生的政治上的不稳定。当代中国政府职能转变的基本推动力来自经济体制的变革和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因此,中国政府职能的转变,必须从上述两个方面去分析其发展趋向及具体的调整内容。具体地讲,内容的调整将集中在经济职能履行的方式及范围,以及一般社会管理职能的扩大与加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农村土地整治挖掘机施工协议
- 社会福利彩钢板安装合同样本
- 学校药品器材安全警示标识
- 实验室事故报告流程
- 电子产品生产资产管理指南
- 2024年艺人演艺事业发展规划3篇
- 油气开采挖机设备租赁合同
- 高铁工程预应力施工协议
- 轨道车物料成本优化
- 铁路建设临时用电服务合同
- 工厂铣工安全培训课件
- 餐饮组织架构图(完整版)-20210618215128
- 科研管理年终总结汇报
- 部编版语文小学五年级上学期期末试卷与参考答案(2024-2025学年)
- 2024重庆城建控股(集团)限责任公司招聘高频难、易错点500题模拟试题附带答案详解
- 河南省郑州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政治试题 附答案
- 儿科吸痰小讲课
- 12S522-混凝土模块式排水检查井
- 2024-秋季新版人教版三年级上册英语单词
- 中国上市及新三板挂牌公司低空经济发展报告2024
- 2025届浙江省学军中学高三下学期第五次调研考试物理试题含解析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