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湖北省荆州市松滋第四中学2025届高二上生物期末学业水平测试试题注意事项1.考生要认真填写考场号和座位序号。2.试题所有答案必须填涂或书写在答题卡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第一部分必须用2B铅笔作答;第二部分必须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作答。3.考试结束后,考生须将试卷和答题卡放在桌面上,待监考员收回。一、选择题:(共6小题,每小题6分,共36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1.下列关于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的叙述,正确的是()A.物质循环往复意味着任何生态系统在物质上都是自给自足的B.能量流动是指生态系统中能量的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的过程C.只有生物才会对信息有反应,因此信息传递只发生在群落内部D.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都是沿着食物链进行的2.孟德尔在研究中运用了假说演绎法,以下叙述不属于假说的是()A.受精时,雌雄配子随机结合B.形成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分离C.F2中既有高茎又有矮茎,性状分离比接近3:1D.性状是由遗传因子决定的,在体细胞中遗传因子成对存在3.关于免疫系统功能异常引发的疾病叙述错误的是()A.当我们免疫功能过于强大时会出现自身免疫病B.常见的自身免疫病有过敏反应、类风湿性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C.免疫缺陷病是机体免疫功能不足或缺乏而引起的疾病D.免疫缺陷病一类是由于遗传而生来就有的,另一类是由疾病和其他因素引起的4.北京麋鹿苑的部分麋鹿被迁移到湖北石首长江故道地区后,形成新的种群。数年后,石首保护区中的麋鹿,出现了经常到保护区外农田中采食的现象。相关叙述合理的是A.进入石首自然保护区后,麋鹿的种群数量会呈J型增长B.麋鹿进入石首地区后,导致了当地的群落发生初生演替C.麋鹿的引入,提高了石首地区生态系统的能量传递效率D.麋鹿常到保护区外农田采食,可能是种内斗争增强所致5.取某实验小鼠皮肤片,分别移植到同种小鼠甲和切除胸腺的同种小鼠乙身上。一段时间后,观测到该皮肤片在小鼠乙身上的存活时间比小鼠甲的长。由此推断,对该皮肤片发生排斥反应(一般指移植物作为“非已”成分被免疫系统识别、破坏和消除的免疫反应)的主要细胞是A.中性粒细胞 B.T淋巴细胞 C.B淋巴细胞 D.巨噬细胞6.下列关于人体中枢神经系统的叙述错误的是()A.小脑损伤可导致身体平衡失调 B.人的中枢神经系统包括脑和脊髓C.大脑皮层是最高级中枢 D.下丘脑有许多维持生命的必要中枢,如呼吸中枢二、综合题:本大题共4小题7.(9分)下图列举了几种植物的育种方式,请据图回答相关问题。(1)甲育种方式称为__________。(2)通过丁种方式可以获得脱毒苗,培养过程中c常常取用茎尖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3)乙方式通常用射线处理植物的愈伤组织能获得较好效果,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丙方式将外源目的基因导入受体植物细胞,最常采用的方法是____________。在通过丙方式获得转基因植株的过程中,核心步骤是___________________。(5)甲、丙两种育种方式与传统杂交育种相比,其优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8.(10分)喀斯特石漠化是土地荒漠化的主要类型之一。喀斯特石漠化地区植被恢复需要经历石漠化阶段→草丛阶段→藤刺灌丛阶段→次生乔林阶段→顶极群落阶段。回答下列问题:(1)喀斯特石漠化地区植被恢复过程中的演替类型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演替。随着演替的进行,一个群落会替代另一个群落,可能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出一点即可)。(2)石漠化阶段应该引进优良的草种,如三叶草,而不能引种构树、盐肤木等灌木树种,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在顶极群落阶段,动物具有较为复杂的分层现象,主要与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因素有关。(3)在顶极群落阶段调查发现甲、乙两种鸟存在捕食关系,二者种群数量的变化如图所示。据图分析可知,____________________是捕食者,两种鸟类在长期的共同进化过程中,捕食者所吃掉的大多数是被捕食者中__________________的个体,客观上起到了促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作用。9.(10分)一路“象”北是指云南野象群集体北迁并返回事件。大象迁徙是一种正常现象,主要原因有气候变化、寻找合适栖息地和食物不足等。在云南普洱六顺镇,人们建造了1200亩的亚洲象专属“食堂”,他们3~4月种甘蔗,5~7月种玉米,10~2月种冬玉米,6月还会穿插着种些芭蕉。过去,人进象退,人种象扰,耕地撂荒;如今有了“大象食堂”,这些情况都得到了改善。回答下列问题:(1)从资料中大象喜食的食物可知,大象属于生态系统中的__________________成分,它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主要是__________________。(2)过去“人进象退,人种象扰”说明人与大象之间存在__________________关系,现在人类种植多种植物饲喂大象,体现了这些植物的__________________价值。(3)请从能量流动的角度分析建立“大象食堂”的好处:__________________。(4)在人们的努力下,我国的亚洲象从40年前的190头,发展到现在的近300头。对亚洲象最有效的保护是__________________。亚洲象种群数量的增加,导致生物群落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这说明人类的活动可以影响群落演替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0.(10分)如图是种群增长的“J”形曲线和“S”形曲线以及在a点之后的三条变化曲线图。请回答下列问题:(1)对于呈“J”型增长的种群而言,其λ(当年的种群数量是前一年的倍数)的大小与种群密度__________(填“有关”或“无关”)。(2)图1中a点之后,Ⅰ、Ⅱ和Ⅲ三条曲线对应环境的优越程度(对于该种群而言)的大小关系是___________,判断的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由此可见K值的大小与种群初始数量______________。(3)图2中最可能代表猎物种群K值的数据为___________,捕食者的数量为___________时,其种群的增长速率最大。(4)如图是对酵母菌进行计数的血细胞计数板(1mm×1mm×0.1mm)的计数室,若计数室每个小格中的平均酵母菌数为A,且稀释倍数为B,则1mL培养液中的酵母菌数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1.(15分)请学习以下资料,回答相关问题。调控胰岛素分泌的新信号我们身体内有许多激素会参与调节新陈代谢过程,保证能量能够合理供给,满足生物体的需求。例如胰岛素通过调节血糖起到的作用。除了葡萄糖外,脂肪分解也是重要的能量来源。研究发现脂肪细胞分解脂肪的过程中会释放某种分子,以调节能量代谢。近期的研究发现,脂肪细胞释放的分子是一种名为脂肪酸结合蛋白4(FABP4)的分子。该分子可与胞外腺苷激酶(ADK)及二磷酸核苷激酶(NDPK)结合,形成蛋白复合物——fabkin,fabkin能够调节胞外ATP和ADP的水平。组织细胞上具备的一些受体能通过感知ATP和ADP的比例来了解是否需要进行能量摄入。而胰岛B细胞也具有这样的受体(P2Y),胰岛B细胞接受信号会引发一系列细胞内的反应,从而影响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图1)。虽然fabkin在正常的能量代谢中起重要作用,但研究发现,当脂肪细胞异常分泌FABP4时会造成糖尿病。即当FABP4较多时,形成的fabkin过多,促进ATP较多生成,如图2-左,抑制P2Y,最终导致cAMP生成量减少。因此,糖尿病的形成可能与fabkin的异常分泌有关,这也为糖尿病的治疗提供了一种新思路。研究者设法在糖尿病小鼠中注射了特异性抗体,抑制fabkin的功能(如图2-右)。结果小鼠体内的正常胰岛B细胞数量增加,且可以恢复到健康状态。(1)机体血糖浓度升高到一定程度时,胰岛B细胞的活动增强,胰岛素分泌增加,一方面可促进血糖进入组织细胞_________________;除了这三条去路之外,还能抑制____________转变为葡萄糖。这样一来,既增加了血糖的去向又减少了血糖的来源。(2)糖尿病通常分为Ⅰ型和Ⅱ型,其中Ⅰ型糖尿病的病因是__________。糖尿病人共同外在表现为__________。(3)根据文中信息判断下列说法中,正确的一项是_____________A.胰岛B细胞内cAMP含量升高利于胰岛素分泌B.fabkin持续作用会使机体的血糖含量持续降低C.受体P2Y可直接与fabkin结合并接受其调控D.抗体治疗会降低AC活性从而减少cAMP含量(4)请综合图1和图2及文字信息说明fabkin是如何调节胰岛B细胞分泌的?脂肪细胞正常代谢,当分泌FABP4较少时,__________________通过P2Y使cAMP生成量增加,可使胰岛素分泌增加;反之,当分泌FABP4较多时,最终使胰岛素分泌减少。(5)抗体治疗该类糖尿病是一种治疗的新思路,但临床应用前需要考虑一些问题,请举出你认为需要考虑的问题。(请写出两点)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一、选择题:(共6小题,每小题6分,共36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1、B【解析】1、生态系统的功能是指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2、能量流动是指生态系统中能量的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的过程.能量流动特点:①单向流动:生态系统内的能量只能从第一营养级流向第二营养级,再依次流向下一个营养级,不能逆向流动,也不能循环流动.②逐级递减:能量在沿食物链流动的过程中,逐级减少,能量在相邻两个营养级间的传递效率是10%-20%;可用能量金字塔表示;3、碳循环:碳在无机环境中主要以CO2和碳酸盐形式存在;碳在生物群落的各类生物体中以含碳有机物的形式存在,并通过生物链在生物群落中传递;碳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的循环主要以CO2的形式进行;4、信息传递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一是提高农、畜产品的产量,如短日照处理能使菊花提前开花;二是对有害动物进行控制,如喷洒人工合成的性外激素类似物干扰害虫交尾的环保型防虫法。【详解】A、自然生态系统的元素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间不断循环确保了其在物质上的自给自足,但是农业生态系统中农作物不断的输出,需要不断的补充矿质元素,如由于氮元素不断通过产品输出该生态系统,因此还要往农田中不断施加氮肥,A错误;B、能量流动是指生态系统中能量的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的过程,B正确;C、信息传递还可以发生在无机环境和生物群落之间,C错误;D、信息传递可以是双向的,不一定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进行,D错误。故选B。2、C【解析】孟德尔针对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实验提出的假说内容是:生物的性状是由遗传因子决定的。在体细胞中,遗传因子是成对存在的。产生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彼此分离,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受精时,雌雄配子的结合是随机的。【详解】A、受精时,雌雄配子随机结合,属于假说内容,A不符合题意;B、形成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分离,属于假说内容,B不符合题意;C、F2中既有高茎又有矮茎,性状分离比接近3∶1,属于观察到的实验现象,不属于假说内容,C符合题意;D、性状是由遗传因子决定的,在体细胞中遗传因子成对存在,属于假说内容,D不符合题意。故选C。3、B【解析】免疫失调引起的疾病有过敏反应、自身免疫病、免疫缺陷病。过敏反应是指已免疫的机体在再次接受相同物质的刺激时所发生的反应。引起过敏反应的物质叫做过敏原。自身免疫病是指自身免疫反应对自身的组织和器官造成了损伤并出现了症状。举例:风湿性心脏病、类风湿性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等。免疫缺陷病是指由于机体免疫功能不足或缺乏而引起疾病。一类是由于遗传而使机体生来就有先天性免疫缺陷病,如重症联合免疫缺陷病:一类是由于疾病和其他因素引起的获得性免疫缺陷病,如艾滋病。【详解】A、当人体免疫功能过强时,会引起过敏反应和自身免疫病,A正确;B、过敏反应不属于自身免疫病,B错误;B、免疫缺陷病是指机体免疫功能不足或缺乏而引起的疾病,包括先天性和获得性免疫缺陷病,C正确;D、免疫缺陷病包括两类,一类是由于遗传而生来就有的,为先天性疾病,另一类是由疾病和其他因素引起的获得性免疫缺陷病,D正确。故选B。4、D【解析】根据“数年后,石首保护区中的麋鹿,出现了经常到保护区外农田中采食”,推测可能是保护区内食物不充分,麋鹿种群数量增加,导致种内斗争加剧所致;生态系统各营养级之间能量传递效率为10%~20%,通过人类的活动,可以调节生态系统能量流动关系,使能量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提高生态系统的能量利用率,但不能提高各营养级之间能量传递效率。【详解】A.根据题干信息,“麋鹿经常到保护区外农田中采食”,说明自然保护区内食物有限,故麋鹿的种群数量不会呈J型增长,A错误;B.麋鹿进入石首地区后,导致了当地的群落发生次生演替,B错误;C.引入麋鹿后不能提高生态系统的能量传递效率,C错误;D.麋鹿常到保护区外农田采食,可能是种群数量较多,种内斗争增强所致,D正确。5、B【解析】T淋巴细胞在胸腺中发育成熟。分别移植到同种小鼠甲和切除胸腺的同种小鼠乙身上的“某实验小鼠皮肤片”,在小鼠乙身上的存活时间比小鼠甲的长,说明对该皮肤片发生排斥反应的细胞主要是T淋巴细胞,B正确,A、C、D均错误。故选B。6、D【解析】神经系统包括中枢神经系统和外周神经系统两部分。中枢神经系统包括脑和脊髓,外周神经系统包括脑神经和脊神经。大脑是调节机体活动的最高级中枢;小脑能够协调运动,维持身体平衡;脑干是连接脊髓和脑其他部分的重要通路,有许多维持生命的必要中枢,如调节呼吸、心脏功能的基本活动中枢;下丘脑有体温调节中枢、水平衡的调节中枢等,还与生物节律等的控制有关。【详解】A、小脑能够协调运动,维持身体平衡,若小脑损伤可导致身体平衡失调,A正确;B、人的中枢神经系统包括脑和脊髓,B正确;C、大脑皮层是调节机体活动的最高级中枢,C正确;D、脑干有许多维持生命的必要中枢,如呼吸中枢,D错误。故选D。二、综合题:本大题共4小题7、①.植物体细胞杂交②.茎尖不带病毒③.愈伤组织细胞处于不断地分裂状态,易受到培养条件和外界压力影响而产生突变④.农杆菌转化法。⑤.基因表达载体的构建⑥.克服不同物种间远缘杂交不亲和的障碍【解析】分析题图:图示列举了几种植物的育种方式,其中甲和丁(植物组织培养技术)表示采用植物体细胞杂交技术育种,乙表示诱变育种,丙表示采用基因工程技术育种。【详解】(1)甲表示植物体细胞杂交,所以甲育种方式称为植物体细胞杂交育种。(2)图中丁过程为植物组织培养过程中的脱分化与再分化,植物组织培养依据的原理是植物细胞的全能性。由于茎尖等分生组织所含病毒极少,甚至不含病毒,因此采用该部位的细胞进行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可获得脱毒苗。(3)愈伤组织细胞处于不断地分裂状态,易受到培养条件和外界压力的影响而产生突变,因此乙方式通常用射线处理植物的愈伤组织能获得较好效果。(4)丙方式将外源目的基因导入受体植物细胞,最常采用的方法是农杆菌转化法。在通过丙基因工程方式获得转基因植株的过程中,核心步骤是基因表达载体的构建。(5)甲表示植物体细胞杂交育种、丙表示基因工程育种,这两种育种方式与传统杂交育种相比,其优点是能克服不同物种远缘杂交不亲和障碍。【点睛】本题考查育种的知识点,要求学生掌握诱变育种的过程和方法,理解基因工程育种的优点和意义,把握植物组织培养的过程、原理及其应用,掌握植物体细胞杂交技术的过程及应用和意义。8、(1)①.次生②.后一个群落中的物种竞争能力强,前一个群落为后一个群落的产生提供了良好的环境等(答出一点即可)(2)①.石漠化条件下,缺乏构树等灌木生存的土壤条件,灌木不易存活而被淘汰②.食物和栖息环境(3)①.乙②.年老、病弱或年幼③.种群发展【解析】1、演替的类型:(1)初生演替概念: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物、但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演替的过程:裸岩阶段→地衣阶段→苔藓阶段→草本植物阶段→灌木阶段→森林阶段。(2)次生演替:在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的地方发生的演替。2、人类活动往往会影响演替的方向和速度。【小问1详解】喀斯特石漠化地区植被恢复过程中为:石漠化阶段→草丛阶段→藤刺灌丛阶段→次生乔林阶段→顶极群落阶段,该演替的起点存在一定的土壤条件,因此演替类型为次生演替。由于后一个群落中的物种竞争能力强,前一个群落为后一个群落的产生提供了良好的环境等,因此随着演替的进行,一个群落会替代另一个群落。【小问2详解】结合题干信息分析可知,引进植物时需要考虑植物与当地环境的适应性,由于石漠化条件下,缺乏构树、盐肤木等灌木生存的土壤条件,灌木容易在竞争中处于劣势被淘汰,因此石漠化阶段应该引进优良的草种,如三叶草,而不能引种构树、盐肤木等灌木树种。动物的分层主要与食物和栖息环境有关。【小问3详解】据图可知,甲的种群数量先增加,乙随后增加,随着乙数量的增加,甲的数量减少,则乙的数量也随着减少,因此甲为被捕食者,乙为捕食者,两种鸟类在长期的共同进化过程中,捕食者所吃掉的大多数是被捕食者中年老、病弱或年幼的个体,客观上起到了促进种群发展的作用。【点睛】本题考查演替和种间关系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演替的类型和过程,识记种间关系的判断方法。9、(1)①.消费者②.加快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2)①.竞争②.直接(3)合理调整能量流动关系,使能量持续高效地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4)①.就地保护(建立亚洲象自然保护区)②.速度和方向【解析】1.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可以概括为就地保护和异地保护两大类,就地保护是指在原地对被保护的生态系统或物种建立自然保护区以及风景名胜区等,这是对生物多样性最有效的保护。
研究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可以帮助人们科学规划设计人工生态系统,使能量得到最有效的利用,实现了能量的多级利用,大大提高了能量的利用率,同时也降低了对环境的污染;研究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还可以帮助人们合理地调整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关系,使能量持续高效的流向人类最有益的部分。
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生态系统成分和营养结构(食物链和食物网)。2.生态系统中的成分有:①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空气、水、矿物质、阳光、热能;②生产者:属自养生物(主要是绿色植物);是生态系统的主要成分;③消费者:属异养生物(各种动物);分类: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三级消费者;④分解者:属异养生物(细菌、真菌等营腐生生活的微生物),其作用为:分解动植物遗体、排出物和残落物中的有机物为无机物归还到无机环境。【小问1详解】从资料可知大象喜食的食物甘蔗、玉米等植物,说明大象是植食性动物,属于初级消费者,属于第二营养级,作为消费者,在生态系统中能加快物质循环。【小问2详解】过去“人进象退,人种象扰”说明人与大象之间存在食物和空间上的竞争关系,现在人类种植多种植物饲喂大象,这是这些植物直接价值的体现。【小问3详解】建立“大象食堂”的好处,从能量流动角度分析表现在:合理调整能量流动关系,使能量持续高效地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小问4详解】在人们的努力下,我国的亚洲象从40年前的190头,发展到现在的近300头,说明人类对亚洲象的保护见到了一定的成效。对亚洲象最有效的保护措施是就地保护。亚洲象种群数量的增加,导致生物群落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这说明群落演替的速度和方向会受到人类活动的影响。【点睛】熟知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是解答本题的关键,掌握能量流动的过程以及研究能量流动的意义是解答本题的另一关键。明确生物的种间关系也是本题的重要考查点之一。10、(1)无关(2)①.Ⅰ>Ⅱ>Ⅲ②.三条曲线的K值大小关系为Ⅰ>Ⅱ>Ⅲ,K值越大,说明环境就越优越③.无关(3)①.N2②.P2/2(4)4AB×106【解析】“J”形曲线:指数增长函数,描述在食物充足,无限空间,无天敌的理想条件下生物无限增长的情况。“S”形曲线:是受限制的指数增长函数,描述食物、空间都有限,有天敌捕食的真实生物数量增长情况,存在环境容纳的最大值K,种群增长速率先增加后减少,在K/2处种群增长速率最大。【小问1详解】对呈“J“形曲线增长的种群而言,每单位时间中其种群数量都按现有种群数量的倍数增长,其λ值不变,因此λ的大小与种群密度无关。【小问2详解】a点之后,Ⅰ曲线的K值最高,而Ⅲ曲线的数量最少,则Ⅰ、Ⅱ和Ⅲ三条曲线对应环境的优越程度的大小关系是Ⅰ>Ⅱ>Ⅲ,判断的理由是K值越大,说明环境就越优越。由此可见K值的大小与种群初始数量无关。【小问3详解】分析该模型,如果捕食者数量下降到某一阈值以下,猎物种群数量就上升,捕食者数量如果增多,猎物种群数量就下降,反之,如果猎物数量上升到某一阈值,捕食者数量就增多,而猎物种群数量如果很少,捕食者数量就下降,即猎物种群数量超过N2,则引起捕食者种群数量增加;捕食者种群数量超过P2,则猎物数量减少,两者相互作用,使猎物和捕食者的数量在N2和P2水平上保持动态平衡,因此猎物种群K值为N2,捕食者的K值为P2,当数量为P2/2时,其种群的增长速率最大。【小问4详解】计数室的容积为1mm×1mm×0.1mm=0.1mm3,1mL=103mm3,又知计数室每个小格中的平均酵母菌数为A个,且稀释倍数为B,则lmL培养液中的酵母菌数为A×400×104×B=4AB×106个。【点睛】本题考查种群数量的变化,意在考查考生根据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11、(1)①.氧化分解、转化为糖原、转化为脂肪等②.肝糖原分解和非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