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生产技术指导作业指导书_第1页
农业生产技术指导作业指导书_第2页
农业生产技术指导作业指导书_第3页
农业生产技术指导作业指导书_第4页
农业生产技术指导作业指导书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农业生产技术指导作业指导书TOC\o"1-2"\h\u7085第1章农业生产概况 4152321.1农业生产的基本概念 4187031.2农业生产的类型与分布 489571.3我国农业生产现状与发展趋势 428753第2章土壤管理与改良 536312.1土壤类型与质地 575382.2土壤肥力与养分管理 514762.3土壤水分管理 5226382.4土壤改良措施 65056第3章耕作与栽培技术 613513.1耕作制度 6199453.1.1深耕与浅耕 6177463.1.2轮作与连作 6123763.1.3休闲与翻耕 7276353.2栽培模式 7127493.2.1地膜覆盖栽培 7271783.2.2保护地栽培 719213.2.3立体栽培 7285793.3间作与套作 7318683.3.1间作 7136043.3.2套作 783883.4地膜覆盖技术 7172943.4.1地膜选择 7304323.4.2覆膜时间 8255523.4.3覆膜方法 8149703.4.4膜下滴灌 81914第四章播种与育苗 8289804.1播种时间与播种量 8140284.1.1确定播种时间 8160954.1.2确定播种量 8144654.2播种方法与播种技术 81864.2.1播种方法 822084.2.2播种技术 839444.3育苗技术 979574.3.1育苗方式 9178414.3.2育苗基质 9194314.3.3育苗管理 967434.4秧苗移栽与定植 9241304.4.1秧苗移栽 9198424.4.2定植 913488第5章植物营养与施肥 9283005.1植物营养需求与肥料种类 920995.1.1氮肥:包括尿素、硫酸铵、硝酸铵等,主要提供植物生长所需的氮元素。 9259145.1.2磷肥:包括过磷酸钙、磷酸二铵等,提供植物生长所需的磷元素。 1043875.1.3钾肥:包括硫酸钾、氯化钾等,提供植物生长所需的钾元素。 10167985.1.4复合肥料:含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营养元素,如磷酸二铵、硝酸钾等。 10235445.1.5有机肥料:包括农家肥料、商品有机肥料等,含有多种营养元素,并能改善土壤结构。 10287325.1.6微量元素肥料:包括硫酸亚铁、硫酸锌、硼砂等,提供植物生长所需的微量元素。 1054805.2施肥原则与施肥技术 1072105.2.1施肥原则 1042305.2.2施肥技术 1059445.3有机肥料的应用 1078765.3.1增施有机肥料:增加有机质含量,提高土壤肥力。 1082995.3.2堆肥发酵:将有机废弃物进行堆肥发酵,制成有机肥料。 10207355.3.3绿肥:种植豆科、禾本科等植物,翻压还田,提高土壤肥力。 10254315.4微量元素肥料施用 10128055.4.1土壤施用:将微量元素肥料混入基肥或追肥中,施入土壤。 1179475.4.2叶面喷施:将微量元素肥料稀释后,均匀喷施在植物叶片上。 11200205.4.3种子处理:将微量元素肥料与种子混合,以提高种子发芽率和幼苗生长。 1165845.4.4注灌施用:通过注灌系统,将微量元素肥料直接施入植物根部。 1114625第6章水分管理与灌溉 11282176.1水分需求与灌溉制度 1124096.1.1水分需求 11274246.1.2灌溉制度 11174346.2灌溉方法与灌溉技术 11140766.2.1灌溉方法 11154486.2.2灌溉技术 11194376.3节水灌溉技术 11207726.3.1节水灌溉原理 11114636.3.2节水灌溉技术 116326.4灌溉水源与水质管理 1121246.4.1灌溉水源 11245866.4.2水质管理 1225421第7章病虫害防治 12101107.1病虫害识别与监测 12267967.1.1病虫害种类及特征 12217107.1.2病虫害监测方法 12139747.1.3病虫害预警与预报 12161647.2生物防治与化学防治 12313477.2.1生物防治 12280487.2.2化学防治 12310597.3物理防治与农业防治 12207197.3.1物理防治 12204007.3.2农业防治 12239197.4综合防治策略 13278037.4.1防治原则 13211357.4.2防治策略 13287277.4.3防治技术应用 1319174第8章农产品收获与储藏 13310588.1收获时间与收获方法 13261958.1.1确定收获时间 13234118.1.2收获方法 1363628.2采后处理与预冷 13222048.2.1采后处理 1355058.2.2预冷 1381628.3储藏设施与管理 14237808.3.1储藏设施 14166088.3.2储藏管理 14301068.4储藏病害与防治 14246588.4.1储藏病害 14175768.4.2防治措施 1411420第9章农业机械化与自动化 14208059.1农业机械化概述 14116929.2主要农业机械与设备 14205299.2.1耕作机械 15125859.2.2播种机械 1596269.2.3施肥机械 15285229.2.4田间管理机械 1553789.2.5收获机械 15291449.2.6农产品加工机械 15118829.3农业自动化技术 1529799.3.1智能监测与控制系统 15221689.3.2农业 15152429.3.3精准农业技术 15128499.4农业机械化与信息化 16145839.4.1农业机械化与信息化的融合 1648429.4.2农业信息化平台建设 16284009.4.3农业智能化决策支持系统 1616174第10章农业生态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163166710.1农业生态环境问题 162863510.1.1土壤侵蚀与退化 161687610.1.2农药、化肥污染 163201210.1.3农膜污染 161661810.1.4农业生物多样性减少 161485310.2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措施 162131710.2.1改良土壤,提高土壤肥力 161683310.2.2推广绿色防控技术,减少农药使用 171223110.2.3合理施肥,提高肥料利用率 171656510.2.4农膜回收利用 17988610.3生态农业模式与关键技术 172808710.3.1生态循环农业模式 17950510.3.2低碳农业技术 171311010.3.3生物多样性保护技术 17733710.3.4农业节水技术 172128910.4农业可持续发展策略与实践 17340810.4.1政策扶持与法律法规建设 172542710.4.2农业产业结构调整 171525610.4.3农业科技创新与推广 171147310.4.4农业环境监测与管理 17第1章农业生产概况1.1农业生产的基本概念农业生产是指人类利用动植物生长发育的生物学规律,通过一定的技术和管理措施,在土地、气候等自然条件下进行的一种生产活动。农业生产主要包括种植业、林业、畜牧业、渔业和副业等五大部门,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人类提供食物、原材料和能源。1.2农业生产的类型与分布农业生产的类型多样,根据生产对象、生产条件和生产方式的不同,可分为以下几种:(1)根据生产对象的不同,可分为粮食作物生产、经济作物生产、畜牧业生产、渔业生产等。(2)根据生产条件的不同,可分为旱作农业、水稻农业、灌溉农业、雨养农业等。(3)根据生产方式的不同,可分为传统农业、现代农业、有机农业、生态农业等。我国农业生产分布广泛,南北差异明显。南方以水稻为主,北方以小麦、玉米为主;东部沿海地区以渔业、经济作物生产为主,中西部地区以粮食作物和畜牧业为主。1.3我国农业生产现状与发展趋势我国农业生产现状如下:(1)农业生产总体稳定,粮食产量连续多年保持世界第一。(2)农业生产结构不断优化,经济作物和畜牧业比重逐渐提高。(3)农业科技水平不断提高,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逐步发展。(4)农业资源环境约束加剧,农业生产方式亟待转变。我国农业生产发展趋势如下:(1)农业生产向高质量、高效益、可持续发展方向转变。(2)农业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畜牧业和渔业比重上升。(3)农业科技创新能力持续提升,农业机械化水平不断提高。(4)农业产业链、价值链不断延伸,农业现代化进程加快。(5)农业绿色发展理念深入人心,资源利用效率不断提高。第2章土壤管理与改良2.1土壤类型与质地土壤是农业生产的基础,了解土壤类型与质地对作物生长具有重要意义。我国土壤类型繁多,主要包括水稻土、潮土、黄壤、红壤、棕壤、黑土等。土壤质地分为砂土、壤土和粘土三大类,不同质地土壤的肥力特性、水分保持能力及通气状况各异。掌握土壤类型与质地,有助于科学地进行农业生产。2.2土壤肥力与养分管理土壤肥力是土壤提供作物生长所需养分的能力。合理管理土壤肥力,是保证作物高产、优质的关键。土壤养分管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土壤有机质管理:增施有机肥料,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改善土壤结构,增强土壤保水和供肥能力。(2)氮、磷、钾养分管理:根据作物需肥规律和土壤供肥状况,合理施用氮、磷、钾肥料,保持土壤养分平衡。(3)中微量元素管理:补充钙、镁、硫等中量元素和铁、锌、硼等微量元素,提高作物品质。2.3土壤水分管理土壤水分是影响作物生长的关键因素之一。合理管理土壤水分,有利于提高作物水分利用效率,减轻干旱、涝渍等灾害影响。土壤水分管理主要包括以下几点:(1)灌溉管理:根据作物生长周期和需水量,合理安排灌溉时间和次数,避免水分浪费。(2)排水管理:合理布置排水系统,降低地下水位,改善土壤通气性,防止土壤盐渍化。(3)覆盖保水:采用地膜覆盖、秸秆覆盖等措施,减少土壤水分蒸发,提高土壤保水能力。2.4土壤改良措施针对不同土壤类型和质地,采取相应措施进行土壤改良,有利于提高土壤质量,促进作物生长。常见土壤改良措施包括:(1)深耕松土:通过机械深耕松土,改善土壤结构,增强土壤通气性和保水性。(2)施用土壤调理剂:选用合适的土壤调理剂,调节土壤酸碱度,改善土壤环境。(3)轮作与间作:合理安排轮作和间作制度,提高土壤肥力,减轻病虫害。(4)生物改良:利用微生物、蚯蚓等生物,改善土壤生态环境,提高土壤肥力。第3章耕作与栽培技术3.1耕作制度耕作制度是农业生产中一项基础性工作,合理的耕作制度有利于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肥力,为作物生长创造良好条件。本章主要介绍我国常见的耕作制度。3.1.1深耕与浅耕深耕有利于土壤空气和水分的渗透,提高土壤肥力,促进作物根系生长。浅耕则有利于保水和土壤温度的提高,减少杂草生长。根据作物需求和土壤条件,合理选择深耕或浅耕。3.1.2轮作与连作轮作是指在同一块土地上轮流种植不同作物,有利于均衡利用土壤养分,减少病虫害发生。连作是指在同一块土地上连续种植同一种或同一科作物,容易造成土壤养分失衡和病虫害累积。3.1.3休闲与翻耕休闲是指在土地上不种植作物,让土地自然恢复地力。翻耕是指在作物收获后及时翻耕土地,有利于土壤有机质分解和养分转化。3.2栽培模式栽培模式是指根据作物生长发育规律和当地气候条件,采用一定的农艺措施进行作物种植。合理选择栽培模式,可以提高作物产量和品质。3.2.1地膜覆盖栽培地膜覆盖栽培具有保水、保温、抑制杂草、减少病虫害等优点,适用于干旱、半干旱地区。3.2.2保护地栽培保护地栽培包括温室、大棚、中小拱棚等设施,通过调节温度、湿度、光照等条件,为作物生长提供良好环境。3.2.3立体栽培立体栽培是指在同一块土地上,采用多层次、多角度的栽培方式,提高土地利用率,增加作物产量。3.3间作与套作间作与套作是提高土地利用率、改善土壤结构、减少病虫害的有效途径。3.3.1间作间作是指在同一块土地上同时种植两种或两种以上生育周期相近的作物。合理搭配作物种类,可以充分利用光、热、水、肥等资源,提高产量。3.3.2套作套作是指在同一块土地上,先种植一种作物,再在已种植作物的基础上种植另一种作物。套作可以延长土地利用率,提高作物产量。3.4地膜覆盖技术地膜覆盖技术是一种现代农业生产技术,具有保水、保温、抑制杂草、减少病虫害等优点。3.4.1地膜选择根据作物需求和当地气候条件,选择适宜的地膜种类和厚度。3.4.2覆膜时间根据作物生长发育规律和当地气候条件,选择合适的覆膜时间。3.4.3覆膜方法采用平铺、半铺半盖、全铺等覆膜方法,根据作物需求和土壤条件进行选择。3.4.4膜下滴灌膜下滴灌是一种高效节水灌溉技术,将地膜与滴灌相结合,具有节水、节肥、减少病虫害等优点。适用于干旱、半干旱地区。第四章播种与育苗4.1播种时间与播种量4.1.1确定播种时间播种时间的确定应考虑当地气候条件、作物种类及其生长特性。一般而言,春季和秋季是作物播种的主要季节。应根据作物对温度、光照等环境因素的需求,合理安排播种时间。4.1.2确定播种量播种量应根据作物种类、种植密度、种子质量及土壤肥力状况等因素综合考虑。合理控制播种量,有利于作物生长和产量形成。4.2播种方法与播种技术4.2.1播种方法(1)撒播:将种子均匀撒在土壤表面,适用于小面积作物种植。(2)条播:在土壤表面开沟,将种子均匀播在沟内,适用于大面积作物种植。(3)点播:在土壤表面挖穴,将种子放入穴内,适用于株距较大的作物。4.2.2播种技术(1)精细整地:播种前对土壤进行深耕、细耙,保证土壤松软、平整。(2)种子处理:进行种子消毒、浸种、催芽等处理,提高种子发芽率和生长势。(3)播种深度:根据作物种类和土壤类型,确定合适的播种深度。(4)覆土与镇压:播种后及时覆土,并进行适度镇压,使种子与土壤紧密接触。4.3育苗技术4.3.1育苗方式(1)露地育苗:在室外进行,适用于气候条件适宜的地区。(2)保护地育苗:在温室内进行,适用于气候条件较差或反季节种植。4.3.2育苗基质选用适宜的育苗基质,要求质地疏松、透气性好、保水性强、肥力充足。4.3.3育苗管理(1)水分管理:根据基质湿度、天气状况和作物需求,适量浇水。(2)肥料管理:适时施用适量肥料,满足作物生长需求。(3)病虫害防治:及时防治病虫害,保证秧苗健康生长。4.4秧苗移栽与定植4.4.1秧苗移栽(1)移栽时间:根据秧苗生长情况和气候条件,选择合适的时间进行移栽。(2)移栽方法:采用带土移栽,减少秧苗损伤。4.4.2定植(1)定植时间:根据作物种类、秧苗生长状况和气候条件,合理安排定植时间。(2)定植密度:根据作物种类、品种特性和土壤肥力,确定合理的定植密度。(3)定植技术:采用精细整地、施足底肥、合理浇水等措施,保证作物定植后生长良好。第5章植物营养与施肥5.1植物营养需求与肥料种类植物在生长过程中,对多种营养元素有特定的需求。这些营养元素可分为大量元素和微量元素。大量元素包括氮(N)、磷(P)、钾(K)、钙(Ca)、镁(Mg)和硫(S);微量元素包括铁(Fe)、锌(Zn)、铜(Cu)、锰(Mn)、硼(B)、钼(Mo)等。为满足植物的营养需求,肥料种类主要包括以下几类:5.1.1氮肥:包括尿素、硫酸铵、硝酸铵等,主要提供植物生长所需的氮元素。5.1.2磷肥:包括过磷酸钙、磷酸二铵等,提供植物生长所需的磷元素。5.1.3钾肥:包括硫酸钾、氯化钾等,提供植物生长所需的钾元素。5.1.4复合肥料:含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营养元素,如磷酸二铵、硝酸钾等。5.1.5有机肥料:包括农家肥料、商品有机肥料等,含有多种营养元素,并能改善土壤结构。5.1.6微量元素肥料:包括硫酸亚铁、硫酸锌、硼砂等,提供植物生长所需的微量元素。5.2施肥原则与施肥技术5.2.1施肥原则(1)按需施肥:根据植物的种类、生长阶段和土壤肥力状况,合理确定施肥量。(2)平衡施肥:保证大量元素和微量元素的平衡供应,避免某一元素的过量或缺乏。(3)分次施肥:将总施肥量分为几个时期进行,以满足植物不同生长阶段的需求。(4)深施覆土:肥料施入土壤后,及时覆土,减少养分挥发和流失。5.2.2施肥技术(1)基肥:在播种或移栽前施入土壤,以提供植物生长初期的营养需求。(2)追肥:在植物生长过程中,根据植物需求补充施肥。(3)叶面施肥:通过叶面喷施,快速补充植物所需的营养元素。5.3有机肥料的应用有机肥料具有提高土壤肥力、改善土壤结构、促进植物生长等优点。有机肥料的应用主要包括以下方面:5.3.1增施有机肥料:增加有机质含量,提高土壤肥力。5.3.2堆肥发酵:将有机废弃物进行堆肥发酵,制成有机肥料。5.3.3绿肥:种植豆科、禾本科等植物,翻压还田,提高土壤肥力。5.4微量元素肥料施用微量元素肥料施用方法如下:5.4.1土壤施用:将微量元素肥料混入基肥或追肥中,施入土壤。5.4.2叶面喷施:将微量元素肥料稀释后,均匀喷施在植物叶片上。5.4.3种子处理:将微量元素肥料与种子混合,以提高种子发芽率和幼苗生长。5.4.4注灌施用:通过注灌系统,将微量元素肥料直接施入植物根部。第6章水分管理与灌溉6.1水分需求与灌溉制度6.1.1水分需求农作物生长过程中,水分需求是必不可少的。本节主要介绍不同作物生育期内的水分需求特点及需水量。6.1.2灌溉制度根据我国不同地区气候条件、土壤类型及作物种类,制定合理的灌溉制度,以保证作物生长过程中水分的充足供应。6.2灌溉方法与灌溉技术6.2.1灌溉方法介绍常见的灌溉方法,如地面灌溉、喷灌、滴灌等,以及各种灌溉方法的适用条件。6.2.2灌溉技术分析目前农业生产中应用较广的灌溉技术,包括灌溉时期、灌溉量、灌溉次数等。6.3节水灌溉技术6.3.1节水灌溉原理阐述节水灌溉的基本原理,包括提高灌溉水利用效率、降低作物水分消耗等。6.3.2节水灌溉技术介绍目前农业生产中常用的节水灌溉技术,如滴灌、微喷灌、渗灌等,并分析其优缺点。6.4灌溉水源与水质管理6.4.1灌溉水源介绍我国农业灌溉的主要水源,包括地表水、地下水、再生水等,并分析各种水源的优缺点。6.4.2水质管理阐述灌溉水质对作物生长的影响,并提出合理的水质管理措施,以保证灌溉水质符合农业生产需求。注意:本章节内容旨在指导农业生产中的水分管理与灌溉工作,具体实施时需结合当地实际情况进行调整。第7章病虫害防治7.1病虫害识别与监测7.1.1病虫害种类及特征本节主要介绍我国农业生产中常见的病虫害种类及其特征,包括病害的病原、症状,虫害的形态特征、生活习性等。7.1.2病虫害监测方法介绍病虫害监测的常规方法,如田间调查、灯光诱捕、性信息素诱捕等,以及现代化监测技术,如遥感、物联网等。7.1.3病虫害预警与预报阐述病虫害预警与预报的方法,包括病虫害发生趋势分析、预警模型的建立与优化等。7.2生物防治与化学防治7.2.1生物防治介绍生物防治的方法,如天敌昆虫、病原微生物、植物源农药等,以及生物防治的优势和应用实例。7.2.2化学防治阐述化学防治的原则和方法,包括农药的选择、施用技术、安全间隔期等,以及化学防治的优缺点。7.3物理防治与农业防治7.3.1物理防治介绍物理防治方法,如诱杀、隔离、覆盖、高温处理等,以及物理防治的优点和适用范围。7.3.2农业防治阐述农业防治措施,如轮作、间作、深翻、修剪等,以及农业防治在病虫害防治中的作用。7.4综合防治策略7.4.1防治原则分析综合防治的原则,强调以预防为主,综合运用多种防治方法,实现病虫害的有效控制。7.4.2防治策略介绍综合防治策略的制定方法,包括病虫害风险评估、防治措施的优化组合、防治效果的评估等。7.4.3防治技术应用结合实际案例,阐述综合防治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如病虫害防治方案的制定与实施等。第8章农产品收获与储藏8.1收获时间与收获方法8.1.1确定收获时间农产品的收获时间对其品质和储存寿命具有重要影响。收获时间的确定应考虑作物的生长周期、成熟度、天气条件以及市场需求等因素。在实际操作中,可通过观察作物外观、色泽、硬度等指标,结合当地气候条件和农业实践经验来确定适宜的收获时间。8.1.2收获方法收获方法的选择应根据作物种类、地形地貌、劳动力资源等因素综合考虑。常见的收获方法包括人工收获、机械收获和半机械收获。收获过程中应保证操作规范,避免对作物造成损伤,降低收获后的损失。8.2采后处理与预冷8.2.1采后处理采后处理主要包括挑选、分级、包装等环节。挑选时应剔除病残、虫蛀、损伤等不合格产品;分级应根据产品的大小、色泽、形状等进行;包装应选择适合的容器和材料,保证产品在运输和储存过程中的安全。8.2.2预冷预冷是指在农产品收获后迅速降低其温度,以减缓生理活动和微生物生长,延长储存寿命。预冷方法包括自然预冷和强制预冷,可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方法。8.3储藏设施与管理8.3.1储藏设施储藏设施包括普通仓库、冷库、气调库等。应根据农产品的种类、储藏需求和当地条件选择合适的储藏设施。同时储藏设施应具备良好的保温、通风、湿度控制等功能。8.3.2储藏管理储藏管理主要包括温度、湿度、气体成分等参数的控制。应根据不同农产品的特性制定相应的储藏参数,并定期检查、调整,保证储藏环境稳定。8.4储藏病害与防治8.4.1储藏病害储藏病害是影响农产品品质和安全的重要因素。常见的储藏病害包括霉变、腐烂、生理病害等。为降低病害发生,应从源头抓起,加强种植、收获、采后处理等环节的管理。8.4.2防治措施防治措施包括物理防治、化学防治和生物防治。物理防治主要是通过控制储藏环境、提高农产品抗病能力等手段;化学防治采用化学药剂进行处理,但需注意药剂的选择和使用安全;生物防治利用生物制剂和天敌微生物等降低病害发生。通过以上措施,可有效地保障农产品收获与储藏过程中的品质和安全,为消费者提供优质、安全的农产品。第9章农业机械化与自动化9.1农业机械化概述农业机械化是指在农业生产过程中,运用各种机械和设备替代或辅助人力和畜力,以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的过程。农业机械化是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标志,对于提升我国农业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本节主要介绍农业机械化的概念、发展历程、分类及其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9.2主要农业机械与设备农业机械与设备是农业机械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本节主要介绍以下几类农业机械与设备:9.2.1耕作机械包括拖拉机、耕整机、旋耕机、深松机等,用于土壤的翻耕、松土、平整等工作。9.2.2播种机械包括播种机、穴播机、条播机等,用于播种作物种子,提高播种质量和效率。9.2.3施肥机械包括施肥机、追肥机、撒肥机等,用于向土壤中施加肥料,提高作物产量和品质。9.2.4田间管理机械包括除草机、割草机、喷雾机等,用于田间作物的管理和保护。9.2.5收获机械包括联合收割机、稻麦收割机、玉米收割机等,用于作物的收获,降低劳动强度,提高收获效率。9.2.6农产品加工机械包括粮食烘干机、磨粉机、榨油机等,用于农产品的加工和储存。9.3农业自动化技术农业自动化技术是指运用现代电子、信息、控制等技术,实现对农业生产过程的自动化控制。农业自动化技术主要包括以下方面:9.3.1智能监测与控制系统通过传感器、摄像头等设备,实时监测作物生长环境,如温度、湿度、光照等,并根据监测结果自动调节设备,实现农业生产过程的智能化管理。9.3.2农业农业是集机械、电子、计算机、传感器等多学科技术于一体的自动化设备,可替代人力进行各种农业生产操作,提高生产效率。9.3.3精准农业技术基于地理信息系统(GIS)、全球定位系统(GPS)等技术,实现对农田土壤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