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技术推广病虫害防治策略_第1页
农业技术推广病虫害防治策略_第2页
农业技术推广病虫害防治策略_第3页
农业技术推广病虫害防治策略_第4页
农业技术推广病虫害防治策略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农业技术推广病虫害防治策略TOC\o"1-2"\h\u773第一章农业病虫害防治基础 4134741.1病虫害种类及其危害 4247321.1.1病害种类 4251311.1.2虫害种类 4136251.1.3病虫害危害 5154381.2防治策略与原则 5204821.2.1防治原则 5238021.2.2防治策略 521766第二章农业生态系统与病虫害防治 6272552.1农业生态系统概述 6251102.2生态系统平衡与病虫害防治 63392.3农业防治策略的应用 618308第三章生物防治方法与应用 798963.1天敌生物防治 7234973.1.1天敌生物的种类与选择 7198843.1.2天敌生物的繁殖与释放 7269743.1.3天敌生物防治效果的评价 747793.2寄生性微生物防治 7287433.2.1常见寄生性微生物种类及其特性 778973.2.2寄生性微生物的筛选与优化 72963.2.3寄生性微生物制剂的制备与应用 79193.3捕食性天敌昆虫的应用 7260813.3.1捕食性天敌昆虫的种类与特点 743993.3.2捕食性天敌昆虫的引入与适应 7112513.3.3捕食性天敌昆虫的释放与效果评估 730833.1天敌生物防治 718663.1.1天敌生物的种类与选择 7319783.1.2天敌生物的繁殖与释放 7307513.1.3天敌生物防治效果的评价 8316683.2寄生性微生物防治 8135753.2.1常见寄生性微生物种类及其特性 845563.2.2寄生性微生物的筛选与优化 888173.2.3寄生性微生物制剂的制备与应用 8307413.3捕食性天敌昆虫的应用 8110413.3.1捕食性天敌昆虫的种类与特点 8220233.3.2捕食性天敌昆虫的引入与适应 8105973.3.3捕食性天敌昆虫的释放与效果评估 84743第四章化学防治策略与规范 8202534.1农药种类及其作用机理 831654.1.1杀虫剂 8109504.1.2杀菌剂 8326384.1.3除草剂 967014.2农药使用规范与安全 9177984.2.1农药选择 9162514.2.2使用剂量 9212634.2.3使用时机 9296084.2.4安全使用 984024.3农药抗性的防控策略 9188524.3.1轮换使用农药 9262874.3.2混合使用农药 940244.3.3降低用药频率 9154.3.4增强生物防治 9268544.3.5监测与预警 919518第五章物理防治技术与应用 998115.1物理防治方法概述 9129735.2灯光诱杀技术 1023065.2.1灯光诱杀原理 10292525.2.2灯光诱杀设备选择 1057405.2.3灯光诱杀技术在病虫害防治中的应用 10235845.3防虫网与屏障技术 10160455.3.1防虫网技术 10239305.3.1.1防虫网种类及功能 10187945.3.1.2防虫网的选用原则 1065345.3.1.3防虫网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 10262685.3.2屏障技术 1070525.3.2.1屏障的种类及制作方法 10273535.3.2.2屏障技术的应用实例 10108905.3.2.3屏障技术在病虫害防治中的应用效果 1015070第六章农业防治措施优化 10212776.1农业防治措施概述 10185276.2轮作与间作制度 1185846.2.1轮作制度 11211026.2.2间作制度 1153876.3抗病虫害品种的选育与推广 11281466.3.1抗病虫害品种的选育 11243066.3.2抗病虫害品种的推广 1116137第七章病虫害监测与预警 11212377.1监测技术与方法 11210657.1.1病虫害监测技术 11235387.1.1.1野外调查监测 11156777.1.1.2遥感技术监测 1179317.1.1.3生物传感器监测 11101287.1.1.4分子生物学检测技术 1121287.1.2监测方法 11109477.1.2.1定期监测 1163417.1.2.2应急监测 1293127.1.2.3长期监测 12162797.1.2.4系统监测 12140947.2预警系统构建与优化 12112077.2.1预警系统构建 12227667.2.1.1数据收集与处理 1265157.2.1.2预警模型构建 125487.2.1.3预警等级划分 127077.2.1.4预警信息发布 12257317.2.2预警系统优化 1264947.2.2.1模型参数调整 1275977.2.2.2预警准确性评估 12216477.2.2.3预警时效性提升 1279807.2.2.4预警系统协同 123797.3病虫害监测预警信息化 1292897.3.1数据采集与传输 12281847.3.1.1自动化采集技术 1229947.3.1.2数据传输网络 12196507.3.1.3信息安全与隐私保护 12233357.3.2数据处理与分析 1275917.3.2.1数据预处理 1296767.3.2.2数据挖掘与分析 1252147.3.2.3智能决策支持 1245647.3.3预警信息发布与传播 12254437.3.3.1多渠道发布 12247247.3.3.2信息精准推送 12256837.3.3.3社会化媒体传播 12133927.3.4信息技术在病虫害监测预警中的应用 1228407.3.4.1云计算与大数据 12269367.3.4.2物联网技术 13172527.3.4.3人工智能技术 13172557.3.4.4区块链技术应用于数据安全与信任机制 134918第八章病虫害综合治理策略 134988.1综合治理原则与方法 13292368.1.1原则 13100468.1.2方法 1313098.2农业防治与其他防治方法相结合 1323628.2.1农业防治与生物防治结合 1396438.2.2农业防治与物理防治结合 1341418.2.3农业防治与化学防治结合 1388558.3案例分析与实践 133148.3.1案例一:水稻病虫害综合治理 14165398.3.2案例二:小麦病虫害综合治理 14229888.3.3案例三:蔬菜病虫害综合治理 143238第九章农业技术推广与病虫害防治 14111389.1农业技术推广体系 14206449.1.1农业技术推广的含义与作用 1492979.1.2我国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现状 14183059.1.3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与创新 1433259.2病虫害防治技术培训与普及 14210779.2.1病虫害防治技术培训的重要性 1561699.2.2病虫害防治技术培训内容与方法 15163459.2.3病虫害防治技术普及的途径与措施 15281959.3农业技术成果转化与应用 151479.3.1农业技术成果转化概述 1519249.3.2农业技术成果转化现状与问题 15136649.3.3农业技术成果转化与应用策略 15111219.3.4农业技术成果转化案例分析 1513119第十章病虫害防治策略发展趋势 152535010.1病虫害防治策略研究动态 151191610.2绿色防治技术的发展 152715810.3未来病虫害防治策略展望 16第一章农业病虫害防治基础1.1病虫害种类及其危害农业病虫害是影响农作物产量和品质的重要因素。根据病虫害的分类,主要可分为以下几类:1.1.1病害种类(1)真菌性病害:如小麦赤霉病、稻瘟病等,其病原真菌侵害植物,导致植株生长受阻,产量降低。(2)细菌性病害:如棉花角斑病、番茄青枯病等,病原细菌侵害植物,引起植株病变,影响产量和品质。(3)病毒性病害:如烟草花叶病、番茄病毒病等,病原病毒破坏植物细胞,导致植株生长异常,产量降低。(4)线虫性病害:如大豆根结线虫病、甘薯茎线虫病等,病原线虫侵害植物根系,影响植株吸收水分和养分。1.1.2虫害种类(1)刺吸式害虫:如蚜虫、飞虱等,以刺吸式口器侵害植物,导致植株生长受阻,传播病毒性疾病。(2)咀嚼式害虫:如蝗虫、菜青虫等,以咀嚼式口器侵害植物,直接损害植株组织,影响产量。(3)钻蛀性害虫:如玉米螟、棉铃虫等,幼虫在植物体内钻蛀,导致植株生长受阻,产量降低。(4)地下害虫:如金针虫、地老虎等,侵害植物根系,影响植株生长。1.1.3病虫害危害病虫害对农作物的危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降低产量:病虫害侵害植株,导致植株生长受阻,减产甚至绝收。(2)影响品质:病虫害侵害植株,影响农产品品质,降低商品价值。(3)传播疾病:如刺吸式害虫,可传播病毒性疾病,造成更大范围的损害。(4)增加生产成本:病虫害防治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增加农业生产成本。1.2防治策略与原则针对病虫害的种类及其危害,制定合理的防治策略。以下是病虫害防治的基本原则和策略:1.2.1防治原则(1)预防为主:加强田间管理,提高作物抗病虫害能力,降低病虫害发生的风险。(2)综合防治:结合农业、生物、化学和物理等多种防治方法,形成综合防治体系。(3)安全高效:选择安全、高效、低毒、低残留的防治方法,减少对环境和人体健康的危害。(4)适时适量:根据病虫害的发生规律,选择最佳防治时机和剂量,提高防治效果。1.2.2防治策略(1)农业防治:选用抗病虫害品种,调整作物布局,加强田间管理,降低病虫害发生。(2)生物防治:利用天敌、病原微生物等生物资源,降低病虫害种群密度。(3)化学防治:合理使用农药,针对不同病虫害选择合适的药剂和剂量,提高防治效果。(4)物理防治:采用物理方法,如诱杀、隔离等,降低病虫害发生。(5)综合治理: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制定病虫害综合治理方案,实现病虫害防治的长期稳定。第二章农业生态系统与病虫害防治2.1农业生态系统概述农业生态系统是农业生物与其环境相互作用的动态复合体。它包括作物、土壤、水分、气候和生物等多种因素,共同构成了一个复杂且相互依赖的生态循环系统。在这个系统中,植物、动物、微生物以及人类的活动相互影响,共同维持着生态平衡。了解农业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对病虫害防治具有重要意义。2.2生态系统平衡与病虫害防治生态系统平衡是指在一定时期内,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病虫害防治是维持农业生态系统平衡的重要环节。当农业生态系统受到病虫害侵袭时,可能会导致生态平衡破坏,进而影响作物产量和品质。病虫害防治策略应遵循以下原则:(1)综合防治:结合农业、物理、化学和生物等多种防治方法,充分发挥各自优势,实现病虫害的有效控制。(2)预防为主:加强病虫害监测,掌握病虫害发生规律,提前采取预防措施,降低病虫害发生的风险。(3)科学用药:合理选择农药种类、剂型和施用方法,减少对有益生物的危害,降低农药残留。(4)保护生态环境:在防治病虫害的同时注意保护生态环境,避免对非靶标生物造成损害。2.3农业防治策略的应用农业防治策略主要包括以下方面:(1)品种选择与改良:根据当地生态环境和病虫害发生特点,选择抗病、抗虫、适应性强的品种,降低病虫害发生的风险。(2)栽培管理:通过调整播期、密度、施肥、灌溉等栽培措施,创造不利于病虫害发生的条件,减少病虫害的发生。(3)生物防治:利用天敌、病原微生物、昆虫性信息素等生物制剂,降低病虫害种群密度,保护有益生物。(4)物理防治:采用诱杀、阻隔、遮光等物理方法,降低病虫害的危害。(5)化学防治:在必要时,合理使用农药进行防治,注意交替使用不同类型的农药,以减缓抗药性的发展。通过以上农业防治策略的应用,可以有效地控制病虫害的发生,保障农业生态系统的平衡与稳定。在实际生产中,应根据具体情况,综合运用各种防治方法,实现病虫害防治的高效、环保和可持续。第三章生物防治方法与应用3.1天敌生物防治3.1.1天敌生物的种类与选择3.1.2天敌生物的繁殖与释放3.1.3天敌生物防治效果的评价3.2寄生性微生物防治3.2.1常见寄生性微生物种类及其特性3.2.2寄生性微生物的筛选与优化3.2.3寄生性微生物制剂的制备与应用3.3捕食性天敌昆虫的应用3.3.1捕食性天敌昆虫的种类与特点3.3.2捕食性天敌昆虫的引入与适应3.3.3捕食性天敌昆虫的释放与效果评估3.1天敌生物防治3.1.1天敌生物的种类与选择在农业病虫害防治中,天敌生物起着的作用。本节主要介绍不同种类的天敌生物及其在防治过程中的选择标准。3.1.2天敌生物的繁殖与释放为了保证天敌生物在病虫害防治中的效果,了解其繁殖与释放技术。本节详细阐述天敌生物的繁殖方法和释放技巧。3.1.3天敌生物防治效果的评价评价天敌生物在病虫害防治中的效果对于优化防治策略具有重要意义。本节探讨评价天敌生物防治效果的方法和指标。3.2寄生性微生物防治3.2.1常见寄生性微生物种类及其特性本节介绍了几种常见的寄生性微生物,并分析了它们的生物学特性和防治潜力。3.2.2寄生性微生物的筛选与优化针对不同病虫害,筛选和优化寄生性微生物。本节讨论了筛选和优化寄生性微生物的方法和策略。3.2.3寄生性微生物制剂的制备与应用本节介绍了寄生性微生物制剂的制备工艺及其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技术。3.3捕食性天敌昆虫的应用3.3.1捕食性天敌昆虫的种类与特点本节详细描述了捕食性天敌昆虫的主要种类及其在病虫害防治中的特点。3.3.2捕食性天敌昆虫的引入与适应成功引入和适应捕食性天敌昆虫是防治病虫害的关键。本节讨论了引入与适应捕食性天敌昆虫的方法和注意事项。3.3.3捕食性天敌昆虫的释放与效果评估本节阐述了捕食性天敌昆虫的释放技术及其在防治过程中的效果评估方法。第四章化学防治策略与规范4.1农药种类及其作用机理4.1.1杀虫剂杀虫剂主要包括有机氯类、有机磷类、拟除虫菊酯类、氨基甲酸酯类等。它们的作用机理主要是通过干扰昆虫神经系统的正常功能,导致昆虫死亡。4.1.2杀菌剂杀菌剂包括苯并咪唑类、多菌灵类、咪鲜胺类等,其作用机理主要是抑制真菌细胞壁的生物合成,破坏真菌的正常生长和繁殖。4.1.3除草剂除草剂主要包括草甘膦类、苯氧羧酸类、三嗪类等,作用机理包括抑制植物激素合成、干扰光合作用等,从而达到杀死杂草的目的。4.2农药使用规范与安全4.2.1农药选择根据作物种类、病虫害种类和发生程度,选择适宜的农药种类和剂型。优先选择高效、低毒、低残留的农药。4.2.2使用剂量严格遵循农药标签推荐的使用剂量,避免过量使用,减少农药残留。4.2.3使用时机根据病虫害的发生规律,选择合适的防治时机,以提高防治效果。4.2.4安全使用遵守农药安全使用规定,做好个人防护,防止农药中毒的发生。4.3农药抗性的防控策略4.3.1轮换使用农药轮换使用不同作用机理的农药,降低病虫害对某一农药产生抗性的风险。4.3.2混合使用农药合理搭配不同类型的农药,提高防治效果,减缓抗性的发展。4.3.3降低用药频率减少农药使用次数,降低病虫害产生抗性的可能性。4.3.4增强生物防治结合生物防治措施,降低对化学农药的依赖,减轻农药抗性压力。4.3.5监测与预警建立病虫害监测与预警体系,及时掌握病虫害抗性动态,为科学防治提供依据。第五章物理防治技术与应用5.1物理防治方法概述物理防治方法是指利用物理手段对病虫害进行防治的一类技术。该方法不涉及化学农药的使用,具有环保、安全、高效等特点,对于保障农业生产安全和农产品质量具有重要意义。本章主要介绍了几种常见的物理防治技术及其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5.2灯光诱杀技术灯光诱杀技术是利用害虫对特定波长的光源具有强烈趋性的特点,通过设置特定光源诱集并杀死害虫的方法。本节详细阐述了灯光诱杀技术的原理、设备选择、使用方法及其在病虫害防治中的应用实例。5.2.1灯光诱杀原理5.2.2灯光诱杀设备选择5.2.3灯光诱杀技术在病虫害防治中的应用5.3防虫网与屏障技术防虫网与屏障技术是通过物理隔离的方式,阻止害虫侵入作物生长区域,从而达到防治病虫害的目的。本节主要介绍了防虫网与屏障技术的种类、选用原则、使用方法及其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效果。5.3.1防虫网技术5.3.1.1防虫网种类及功能5.3.1.2防虫网的选用原则5.3.1.3防虫网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5.3.2屏障技术5.3.2.1屏障的种类及制作方法5.3.2.2屏障技术的应用实例5.3.2.3屏障技术在病虫害防治中的应用效果通过本章的介绍,使读者对物理防治技术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为农业生产中的病虫害防治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在实际应用中,可根据作物种类、害虫种类和发生特点,选择合适的物理防治技术进行综合防治,以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第六章农业防治措施优化6.1农业防治措施概述农业防治措施是病虫害防治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通过优化农业生产环节,提高农作物自身抗病虫害能力,减少病虫害的发生和传播。本章主要从轮作与间作制度、抗病虫害品种的选育与推广等方面探讨农业防治措施的优化。6.2轮作与间作制度6.2.1轮作制度轮作是指在同一块土地上,按照一定的顺序种植不同的作物。轮作制度可以有效地改变病虫害的生态环境,减少病虫害的发生和传播。合理的轮作制度应根据当地气候、土壤条件和作物病虫害特点进行制定。6.2.2间作制度间作是指在同一生长季节内,将两种或两种以上的作物种植在同一块土地上。间作制度可以降低病虫害的种群密度,减少病虫害的发生。间作还有利于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肥力,增强农作物抗病虫害能力。6.3抗病虫害品种的选育与推广6.3.1抗病虫害品种的选育选育抗病虫害品种是农业防治措施的核心。通过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基因工程等手段,将抗病虫害基因引入农作物品种中,提高作物的抗性。还需对选育出的抗病虫害品种进行抗性鉴定和评价,保证其在生产中的效果。6.3.2抗病虫害品种的推广推广抗病虫害品种是提高农业生产水平的关键。部门应加大对抗病虫害品种的宣传和推广力度,通过政策引导、技术培训、示范推广等方式,使农民充分了解和接受抗病虫害品种。同时加强抗病虫害品种的种子生产和供应,保证种子质量,降低农民种植风险。第七章病虫害监测与预警7.1监测技术与方法7.1.1病虫害监测技术7.1.1.1野外调查监测7.1.1.2遥感技术监测7.1.1.3生物传感器监测7.1.1.4分子生物学检测技术7.1.2监测方法7.1.2.1定期监测7.1.2.2应急监测7.1.2.3长期监测7.1.2.4系统监测7.2预警系统构建与优化7.2.1预警系统构建7.2.1.1数据收集与处理7.2.1.2预警模型构建7.2.1.3预警等级划分7.2.1.4预警信息发布7.2.2预警系统优化7.2.2.1模型参数调整7.2.2.2预警准确性评估7.2.2.3预警时效性提升7.2.2.4预警系统协同7.3病虫害监测预警信息化7.3.1数据采集与传输7.3.1.1自动化采集技术7.3.1.2数据传输网络7.3.1.3信息安全与隐私保护7.3.2数据处理与分析7.3.2.1数据预处理7.3.2.2数据挖掘与分析7.3.2.3智能决策支持7.3.3预警信息发布与传播7.3.3.1多渠道发布7.3.3.2信息精准推送7.3.3.3社会化媒体传播7.3.4信息技术在病虫害监测预警中的应用7.3.4.1云计算与大数据7.3.4.2物联网技术7.3.4.3人工智能技术7.3.4.4区块链技术应用于数据安全与信任机制第八章病虫害综合治理策略8.1综合治理原则与方法8.1.1原则a.预防为主,综合防治b.重视生态平衡,保护天敌c.科学合理用药,减少化学农药使用d.结合农业防治、生物防治、物理防治等多种方法8.1.2方法a.农业防治:选用抗病虫害品种、调整播种期、合理施肥等b.生物防治:利用天敌、病原微生物、昆虫性信息素等c.物理防治:使用诱杀灯、色板、防虫网等技术d.化学防治:选择高效、低毒、低残留的农药,合理轮换使用8.2农业防治与其他防治方法相结合8.2.1农业防治与生物防治结合a.选用抗病虫害品种,增强作物自身抗性b.优化作物布局,减轻病虫害发生c.利用天敌昆虫控制病虫害8.2.2农业防治与物理防治结合a.利用色板、诱杀灯等技术诱杀害虫b.合理调整播种期,避免病虫害高峰期c.清洁田园,减少病虫害越冬场所8.2.3农业防治与化学防治结合a.科学合理使用农药,减少化学农药使用量b.轮换使用不同作用机理的农药,降低抗药性风险c.结合农业操作,提高农药防治效果8.3案例分析与实践8.3.1案例一:水稻病虫害综合治理a.选用抗病虫害水稻品种b.实施健身栽培,增强水稻抗逆性c.利用天敌和病原微生物防治病虫害d.科学合理使用农药,减少化学农药使用8.3.2案例二:小麦病虫害综合治理a.优化播种期,避免病虫害高峰期b.利用色板、诱杀灯诱杀害虫c.选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进行防治d.清洁田园,减少病虫害越冬场所8.3.3案例三:蔬菜病虫害综合治理a.调整蔬菜品种布局,减轻病虫害发生b.使用防虫网、遮阳网等技术防治病虫害c.增施有机肥,提高蔬菜抗病能力d.科学轮换使用化学农药,降低抗药性风险注意:本章节内容仅供参考,具体实施时应结合当地实际情况进行调整。第九章农业技术推广与病虫害防治9.1农业技术推广体系9.1.1农业技术推广的含义与作用农业技术推广是将先进的农业科技成果传递给农民,提高农业生产水平、农产品质量及农民生活水平的重要手段。本节主要阐述农业技术推广的含义、作用及其在我国农业发展中的地位。9.1.2我国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现状分析我国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组织结构、人员配置、政策支持等方面的情况,总结现有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优势与不足。9.1.3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与创新针对我国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存在的问题,提出改革与创新的方向,包括完善政策体系、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提高技术推广效率等。9.2病虫害防治技术培训与普及9.2.1病虫害防治技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