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史版2025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模块一中国史篇第3单元古代中华文明的曲折发展-魏晋至隋唐220~907年第7讲魏晋至隋唐时期的经济和思想文化学案含解析_第1页
通史版2025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模块一中国史篇第3单元古代中华文明的曲折发展-魏晋至隋唐220~907年第7讲魏晋至隋唐时期的经济和思想文化学案含解析_第2页
通史版2025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模块一中国史篇第3单元古代中华文明的曲折发展-魏晋至隋唐220~907年第7讲魏晋至隋唐时期的经济和思想文化学案含解析_第3页
通史版2025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模块一中国史篇第3单元古代中华文明的曲折发展-魏晋至隋唐220~907年第7讲魏晋至隋唐时期的经济和思想文化学案含解析_第4页
通史版2025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模块一中国史篇第3单元古代中华文明的曲折发展-魏晋至隋唐220~907年第7讲魏晋至隋唐时期的经济和思想文化学案含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第7讲魏晋至隋唐时期的经济和思想文化|思维导图||史论术语|1.魏晋南北朝时期国家大部分时间处于分裂状态,社会动荡严峻影响了商业的发展;江南得到进一步开发,经济重心逐步南移。2.隋唐时期农业生产工具改进,出现曲辕犁、筒车,农业经济快速发展;形成“南青北白”两大制瓷系统,越窑的秘色瓷极为珍贵,唐三彩是陶器;商业发展较快,商业管理严格,“坊”“市”分开,有时间限制。3.唐代儒、佛、道得以发展,儒学面临佛、道思想的冲击;雕版印刷术促进了文化学问的传播,唐末火药起先用于军事;诗歌创作进入黄金时代。一、魏晋至隋唐时期的经济1.农业(1)耕作技术:魏晋南北朝时,北方旱地形成eq\x(1)耕耙耱技术,南方水田也形成耕耙技术。(2)生产工具:隋唐时江东地区出现eq\x(2)曲辕犁。当时已经安装了犁评,可以调整犁耕的深浅,标记着中国古代犁耕技术的成熟。(3)浇灌工具:唐朝时创制eq\x(3)筒车。2.手工业(1)冶金业:南北朝时出现灌钢法。(2)制瓷业①北朝烧出成熟的白瓷。②唐朝形成eq\x(4)南青北白两大制瓷系统。③唐朝越窑的秘色瓷极为珍贵。(3)纺织业①唐朝丝织技术高,以轻快精湛著称,同时还汲取了波斯的织法和图案风格。②唐末以后,伴随经济重心南移,南方丝织业发展快速。3.商业(1)发展表现:都市商业和农村集市贸易发展,柜坊和飞钱相继问世。(2)“市”的特点①县治以上的城市在特定的位置设市,用于货物聚集和商品交易。②市与民居严格分开。③官府设市令或市长,对市场交易进行严格的管理,按时开市和闭市。(3)商业都会:唐代除长安、洛阳外,还有扬州、临安等。(4)对外贸易:唐朝时,广州成为重要的外贸港口。政府设eq\x(5)市舶使特地管理。二、魏晋至隋唐时期的思想与科技文化1.思想(1)魏晋南北朝:佛教、道教盛行,儒学独尊地位受到冲击。(2)隋唐时期:儒学家提出“eq\x(6)三教合归儒”的主见;儒学的正统地位受到挑战。eq\a\vs4\al(|易混易错|)“三教合一”并未动摇儒学正统地位魏晋时期,道教、佛教思想盛行,一度冲击了儒学的正统地位;唐代出现了“三教合一”的局面,但这不表明儒学失去了封建正统思想的地位,只是三教融合、并存的特点。2.科技(1)印刷术:隋唐独创eq\x(7)雕版印刷术。(2)火药:唐末起先用于军事。最早的火药武器有突火枪、火箭等。(3)农学:北魏贾思勰的《eq\x(8)齐民要术》,是我国现存最早、最完整、最系统的古代农业科学著作。3.文化(1)文学:隋唐时期,诗歌创作进入黄金时代。①旺盛缘由:开放与旺盛的社会环境;科举制度的促进。②代表诗人:初唐:王勃、陈子昂;盛唐:边塞诗人高适、岑参;山水田园诗人王维、孟浩然;“诗仙”李白、“诗圣”杜甫;中唐:白居易创作大量讽喻诗。eq\a\vs4\al(|归纳总结|)唐朝社会变迁对诗歌风格的影响(1)盛唐时诗风开朗奔放、刚健清爽,反映了唐朝国力强盛、文化开放的社会背景。(2)中唐时诗风平实浅近、讽喻诗作大量涌现,反映了唐朝的社会弊端日益暴露。(3)晚唐时期,诗风凝重愁闷,反映了唐帝国的由盛转衰。(2)书法①阶段:魏晋前处于自发阶段,以后进入自觉阶段。②成就类别特征代表人物楷书笔画详备,结构形体严整,eq\x(9)好用价值高魏晋钟繇、王羲之;唐朝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等草书笔画简约,勾连不断,线条流畅尽情,eq\x(10)审美价值高东晋王羲之、王献之;唐朝张旭、怀素等行书兼具eq\x(11)楷书的规则和eq\x(12)草书的放纵,既有审美价值,又具好用价值东晋王羲之、唐朝eq\x(13)颜真卿eq\a\vs4\al(|图解历史|)书体演化及其特点(3)绘画时期特点成就魏晋总结出精辟的绘画理论,注意“eq\x(14)以形写神”顾恺之的《女史箴图》和《洛神赋图》隋唐吸取印度、波斯等外来美术风格展子虔的《游春图》、阎立本的《步辇图》、吴道子的《eq\x(15)送子天王图》►素养提升————————————————素养热词均田制;魏晋至隋唐时期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唐代的“三教合一”;《齐民要术》;唐代文学艺术的旺盛素养解读时空观念魏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南北经济文化沟通加强,区域经济发展呈现不同的特点,经济重心从江南经济开发到经济重心南移起先。历史说明魏晋时期,佛教、道教兴盛,起先冲击儒学,唐代呈现出“三教合一”的局面,但儒家思想始终占统治地位。史料实证运用历史史料和后世史家评论,解读印证魏晋至隋唐儒学思想特点及地位的改变。唯物史观运用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理论,理解相识佛、道对儒家思想的冲击,理解科技文学艺术与社会环境的关系。◆主题一魏晋至隋唐的农耕经济(一)史料实证——农业生产工具的改进[史料一][探究]以上图片分别为何种浇灌工具?两种工具有何区分?[提示]工具:翻车和筒车。区分:翻车以人力为主要动力,筒车以水力为动力。[史料二][解读]莫高窟第445窟壁画中的曲辕犁在中国农业科技发展史中具有里程碑意义。它最早出现于唐代后期的江东地区,曲辕犁的独创标记着中国传统步犁的定型和成熟。曲辕犁结构完备,灵巧简便,利于回旋,可以调整犁耕深浅,适应各种土地的精耕细作。|历史说明|★精耕细作在古代农业发展中的表现1.耕作方式发展:铁农具的运用和牛耕的推广是精耕细作技术发展的基础,出现于春秋战国时期,经不断完善而为后世所沿用。2.耕作技术进步:耕作方法、田间管理系统完善,提高单位面积产量,提高土地利用率,是精耕细作技术体系的总目标。3.改善农业环境:重视农田浇灌,改善土壤环境,使农业收成不再完全取决于天气等的好坏。(二)时空观念——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史料][探究]阅读示意图,指出中国古代人口改变的趋势。并结合所学学问分析出现这一改变的主要缘由。[提示]趋势:总人口不断增加,区域人口“南增北减”(黄河流域大幅削减,长江流域大幅增加,最终超过黄河流域,珠江流域有所增加)。缘由:经济发展(耕地面积扩大;耕作技术提高等);经济重心南移(北方战乱,南方相对稳定)。|历史说明|★古代中国经济重心南移的影响对城市交通贸易的影响推动了南方沿海城市的快速发展,海上交通和运输有了很大的改善,促进了海上贸易的发展;南宋完成经济重心南移,元明清时期工商业城市增多,商品经济发达对人口分布的影响人口的转移肯定程度上促使了经济重心由北向南迁移,而经济重心南移又反过来促使北方人民进一步南迁。南方的人口快速膨胀,使我国南部、东南部人口在全国总人口中的比重不断增长对人才教化的影响经济重心南移,导致了人才教化的相应改变,推动了教化和科举的发展,也促进了南方地区教化文化的发展对民族关系的影响经济重心南移,促进了各民族的融合。北方人民南迁,使游牧民族和汉族有了更深更广泛的沟通和合作,促进了民族多样性和统一性的发展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经济重心南移,导致南方某些地区的过度开发,如“放火烧荒、围湖造田”等,肯定程度上破坏了生态环境,影响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对应训练1(2025届四川成都模拟)下表为唐贞观、天宝年间南北方户数比照表。据此可知()贞观十三年(639年)天宝十二年(753年)地区户数占总数之百分比(%)地区户数占总数之百分比(%)北方道137056945.1北方道492218355.0南方道167130254.9南方道405145145.0A.南方人口增长较北方快 B.北方经济复原较为快速C.全国经济重心渐渐南移 D.斗争导致人口大量南迁解析:选B视察材料表格,可知北方户数增长比南方户数增长要快,占比较大,说明北方经济复原较为快速,故选B项;南方道户数比重下降,不能说明经济重心南移,C项错误;材料没有反映人口的增长状况,也不能体现人口南迁,A、D两项错误。◆主题二隋唐时期城市和商业的发展(一)时空观念——唐朝时期的坊市制度[史料][解读]唐朝长安城是依据中国传统规划思想和建筑风格建设起来的城市,实行严格的坊市制。主要表现为将住宅区(坊)和交易区(市)严格分开,并用法律和制度对交易的时间和地点进行严加限制。|历史说明|★唐朝时期的坊市制度高度完善坊市制主要表现为将住宅区(坊)和交易区(市)严格分开,并用法律和制度对交易的时间和地点进行严格限制。坊市制度将商业区和居住区分开,居住区内禁止经商。市有严格的管理制度,设市署和平准署管理市场交易渐趋松弛在商品经济的冲击下,城市结构逐步由封闭式的坊市结构向开放式的街市转变。中唐以后,市旁边的里坊内开设店肆和作坊,至晚唐更出现了夜市,打破了时间限制主要评价从本质上来说,坊市制度束缚了城市商品经济的发展,也反映出从政治中心、军事重镇而演化成城市的一些共同结构。因此,随着后来商品经济的发展和由于经济缘由而形成的城市的出现,必定将突破古代城市坊市分立的结构(二)史料实证——唐朝工商业的发展[史料][解读](1)西汉工商业城市主要分布在黄河中下游地区;唐朝时期江淮地区、东部沿海地区工商业城市明显增多。说明:汉代黄河流域是全国经济、政治重心;唐朝时期南方经济加速发展,起先赶上甚至超过北方(经济重心趋于南移)。(2)唐朝手工业生产部门更多,丝织业和陶瓷业尤其兴盛。说明:唐朝经济兴盛,丝织技术进步,陶瓷工艺臻于成熟。(3)唐朝时期出现较多沿海港口城市。说明:唐朝社会经济发展,造船航海技术提高,国家对外开放,海外贸易兴盛。(4)汉唐时期的长安、洛阳都是闻名的工商业都会(汉唐时期黄河中下游地区是工商业城市集中分布的重要地区)。说明:长安、洛阳在汉唐时代都是王朝政治、经济及文化重心(黄河中下游地区是政治、经济重心)。(5)工商业城市主要沿江、河分布,唐朝时期尤为明显。说明:水陆交通便利促进工商业发展;隋唐时期大运输河的开通,促进了南北经济沟通。(6)唐朝时期部分城市如扬州的经济功能较汉代有所增加。说明:唐朝经济兴盛,工商业的发展促进城市旺盛。|历史说明|★唐代商业发展的特点和缘由1.特点交通发达不仅以运输河、长江为主的水运便利,而且从长安、登州、扬州、广州等地动身的对外交通也很发达;唐代在广州等地还设有市舶使,掌管海外贸易、关税等;一些交通要道上有接待客商的私家邸店城市商业旺盛长安、洛阳、扬州、成都等不仅是唐朝的大商业都市,当时的长安还是世界性的大都市。坊市分别,具有现代大都市的规划特点。唐朝中后期还出现了夜市市场比较发达特殊是到了唐中后期,商品经济的发展已经不再局限于交通便利、人口众多的大城市,在偏远的农村小镇也大行商业,草市更盛,有的甚至发展成为新兴城镇商人众多商人的踪迹遍布全国,各大中城市外商和胡商云集货币的统一和汇兑的出现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唐朝出现了新的统一的货币——开元通宝;还出现了储蓄与支付钱币的柜坊,与柜坊同时出现的还有飞钱,这是我国最早的银行和汇兑制度2.缘由(1)唐朝政府重视商业的发展,为商业的发展创建了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2)唐政府对外实行较为开放政策,中外经济交往频繁。(3)唐代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为商业发展创建了物质基础。(4)人们以追求物质财宝为荣的理念得到了提升。(5)唐代柜坊产生、飞钱的出现、货币的统一都加速了商业的发展。对应训练2《唐律疏议》载,依选举令,“官人身及同居大功以上亲,自执工商,家专其业者,不得仕。其旧经职任,因此解黜,后能修改,必有事业者,三年以后听仕。其三年外仍不修改者,追毁告身,即依庶人例”。这反映了唐代()A.抑商政策崩解 B.商人社会地位低下C.科举制度完善 D.封建等级制度森严解析:选B材料“官人身及同居大功以上亲,自执工商,家专其业者,不得仕”体现了即使官人及有大功的人从事商业也不能入仕,表明唐朝限制从事商业的官人及有大功的人入仕,改业后三年可以入仕,三年不改者身份降为庶人,这说明唐朝时商人社会地位低下,故选B项。|A组|1.(2024年全国卷Ⅰ)唐代之前,荆楚民间存在一种祈求丰收的“牵钩之戏”,至唐代称作“拔河”,广为流传。唐玄宗《观拔河俗戏》诗云:“壮徒恒贾勇,拔拒抵长河。欲练英雄志,须明输赢多……预期年岁稔,先此乐时和。”据此可知,在唐代()A.江南文化成为主流B.耕战结合观念深化人心C.阳刚与力气受到推崇D.诗歌以描写宫廷生活为主解析:选C依据材料“壮徒恒贾勇,拔拒抵长河。欲练英雄志,须明输赢多……”可知唐代推崇阳刚与力气的社会风尚,故选C项;材料仅涉及拔河源于荆楚民间,无法得出江南文化成为主流的结论,解除A项;材料主要讲拔河活动而不是斗争,解除B项;材料“荆楚民间”说明不是以宫廷生活为主,解除D项。2.(2024年全国卷Ⅲ)在今新疆和甘肃地区保存的佛教早期造像许多衣衫单薄,甚至裸身,面部表情生动;时代较晚的洛阳龙门石窟中,造像大都表情庄重,服饰亦趋整齐。引起这一改变的主要因素是()A.经济发展水平 B.绘画技术进步C.政治权力干预 D.儒家思想影响解析:选D材料中“洛阳龙门石窟中,造像大都表情庄重,服饰亦趋整齐”属于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成效,其核心内容是学习汉文化,而儒学是汉文的核心,故选D项;造像表情、服饰的改变与绘画技术无关,解除B项;经济发展水平和政治权力干预不是改变的主要缘由,解除A、C两项。3.(2024年全国卷Ⅱ)北朝时,嗜好奶类制品的北方人经常讪笑南方人的喝茶习俗。唐中期,北方城市中,“多开店铺,煎茶卖之,不问道俗,投钱取饮。其茶自江、淮而来,舟车相继,所在山积”。据此可知,唐中期()A.国家统一使南茶起先北运B.南北方饮食习惯趋于一样C.南方经济文化影响力上升D.南方经济水平已超越北方解析:选C南方人喝茶习俗在北方从“被讪笑”到“‘道俗’皆饮”,体现了南方饮茶文化对北方的影响,这说明南方经济文化影响力在渐渐上升,C项正确;材料中无法体现唐朝中期南茶才起先北运,A项错误;喝茶习俗不能等同于饮食习惯,B项错误;仅由材料无法得出南北方经济发展状况,故解除D项。4.(2024年全国卷Ⅲ)下表为唐代后期敦煌某地土地占有状况统计表。据此可知,当时该地()土地规模(亩)户数户数比例20以下2417.3%20~13010374.1%131~300107.2%300以上21.4%小计139100%A.自耕农经济盛行 B.土地集中现象突出C.均田制破坏严峻 D.农业生产效率提高解析:选A材料中土地规模在20~130亩的农户占绝大多数(占比为74.1%),说明多数人都能依靠自己的土地生存,反映了当地自耕农经济盛行,故A项正确,B项错误;唐朝后期均田制已经崩溃,C项错误;仅凭拥有不同土地规模的户数及其所占比例,无法推断农业生产效率,D项错误。5.(2024年全国卷Ⅱ)下图为三国曹魏《三体石经》的残片,经文中的每个字均用先秦古文、小篆等三种字体刻写。这三种字体反映了()A.当时统一文字的努力B.汉字演化的历史过程C.当时字体流行的实际状况D.汉字尚未形成完整的体系解析:选B汉字依据甲骨文、大篆、小篆、隶书、楷书的脉络演化发展,题干“三国曹魏《三体石经》的残片,经文中的每个字均用先秦古文、小篆等三种字体刻写”正是汉字演化过程的一部分,故B项正确。6.(2024年全国卷Ⅲ)唐太宗对南朝后期竞相仿照萧子云书法的风气表示不屑,认为其“仅得成书,无丈夫之气”,只有王羲之的书法才“尽善尽美”,于是连西州(今吐鲁番)幼童习字的范本都是王羲之书帖。王羲之在中国书法史上地位的确立,是因为()A.皇帝好恶确定社会对艺术的评判B.王羲之的艺术成就不行超越C.艺术水平与时代选择的共同作用D.朝代更替影响艺术评判标准解析:选C唐太宗认为萧子云书法“无丈夫之气”,崇尚王羲之书法的“尽善尽美”,这与唐代昂扬进取的时代风貌有关。由此表明,王羲之在中国书法史上地位的确立,除了其自身较高的艺术水平以外,还与时代选择有关,故选C项;其他三项说法错误。7.(2014年全国卷Ⅰ)唐高祖李渊自认为是老子后裔,规定老子地位在孔子之上,佛教位居第三;武则天时明令佛教位在道教之上;后来唐武宗又大规模地“灭佛”。这反映出唐代()A.皇帝的好恶确定宗教兴亡B.道教的社会影响最大C.儒学的政治地位最为稳固D.佛教的社会基础薄弱解析:选C“确定宗教兴亡”表述过于肯定,唐武宗大规模地“灭佛”之后,佛教并没有走向消亡,故A项错误;道教的社会影响最大不符合“武则天时明令佛教位在道教之上”,故B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统治者对佛道思想的看法的改变,相比较而言,儒学的地位最为稳固,故C项正确;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思想广泛传播,故D项错误。|B组|1.(2025届重庆杨家坪中学高三月考)东晋南朝时期面食非常流行,甚至成为朝廷规定的祭品。这一饮食习俗的改变主要得益于()A.经济重心加速南移 B.北方旱作技术的推广C.门阀士族的提倡 D.统治者的宠爱解析:选B东晋南朝时期面食的流行,体现的是这一时期江南农业经济的发展,在这一时期江南农业结构发生了显著的改变,由原先比较单一的水田农业,向水旱并举农业转变,从而促进了江南农业生产的快速发展,故选B项;经济重心南移是出现题干现象的因素之一,但假如旧的农业生产结构不发生改变,新的生产面貌也不能出现,对比择优,解除A项;门阀士族是当时重要政治力气,提倡不提倡面食,都要依靠农业经济的发展,解除C项;面食流行并成为朝廷规定祭品的主要缘由在于农业经济结构的改变,D项在材料中无法体现,解除。2.(2025届广东汕头三模)唐代法律规定,土地买卖的行为必需得到家(族)长认可,同时直系亲属与邻居享有优先购买权,业主不得私自买卖。这些规定体现了,唐代()A.土地私有制受到严峻冲击B.经济立法比较完善C.政府对自耕农经济的爱护D.世族门阀把控经济解析:选C细致研读材料可知,唐朝的这些规定是为了限制土地买卖,抑制土地兼并,体现的是对自耕农经济的爱护,故选C项;材料中唐代法律规定土地不得私自买卖,但并没有说不得买卖,所以这些规定依旧是在土地私有制的前提下实行的,并没有对私有制造成严峻冲击,解除A项;材料体现的只是有关土地买卖的法律规定,没有涉及经济立法的其他方面,所以无法得出经济立法是否完善,解除B项;“家(族)长认可,直系亲属与邻居”并非世族门阀,解除D项。3.(2025届广东一模)唐代开元钱币订正了隋五铢偏轻的缺点,复原到西汉五铢钱的标准重量。政府逐步增设钱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