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乡经开区杨屯、大兴城中村改造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_第1页
新乡经开区杨屯、大兴城中村改造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_第2页
新乡经开区杨屯、大兴城中村改造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_第3页
新乡经开区杨屯、大兴城中村改造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_第4页
新乡经开区杨屯、大兴城中村改造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新乡县大兴、杨屯城中村改造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达华工程管理(集团)有限公司二〇一四年十月目录第一章总论 11.1项目名称及承办单位 11.1.1项目名称 11.1.2项目承办单位 11.1.3项目拟建地点 11.2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单位 11.3研究工作的依据和范围 11.3.1研究工作的依据 11.3.2研究范围与内容 21.4项目承办单位概况 21.5项目概况 31.5.2项目建设规模与内容 31.5.3建设条件 31.6项目投资与资金筹措 41.7结论 4第二章项目背景及建设必要性 52.1项目背景 52.1.1河南新乡经济开发区发展与城镇化建设情况 52.1.2项目拆迁城中村发展现状及面临问题 62.2项目的提出 72.3建设必要性 82.3.1解决“三农”问题,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 82.3.2以“三化”协调发展,加快城镇化建设的需要 92.3.3改善居住与生活条件,建设宜居新城的需要 102.3.4集约节约用地,拓展城市发展空间的需要 10第三章建设规模与内容 123.1城中村拆迁 123.2安置区建设 12第四章项目选址与建设条件 144.1项目选址 144.2项目建设条件 144.2.1自然条件 144.2.2地形地貌条件 144.2.3水文地质条件 154.2.4地震 154.2.5区位交通条件 154.2.6项目建设条件 16第五章工程建设方案 185.1拆迁安置方案 185.1.1拆迁范围 185.1.2拆迁期限 185.1.3拆迁补偿原则 185.1.4拆迁补偿方法 195.1.5附属物补偿标准 195.1.6搬迁补助标准 195.1.7其它 205.2安置区建筑设计指导思想与原则 205.2.1建筑设计指导思想 205.2.2设计原则 205.3安置区总体规划方案 215.4主体建筑方案 235.4.1设计依据 235.4.2设计荷载取值原则 245.4.3设计基础参数 245.4.4建筑设计 24第六章公用辅助工程 276.1给排水工程 276.2供电工程 296.3燃气工程 316.4通讯工程 32第七章节能 337.1节能原则 337.2编制依据 337.3用能分析 347.3.1消耗情况 347.3.2能耗指标 347.4节能措施 35第八章环境保护 398.1编制依据及原则 398.1.1编制依据 398.1.2编制原则 398.2施工期环境影响分析及对策 408.2.1施工期环境影响分析 408.2.2施工期环境影响对策 418.3运营期环境影响分析及对策 438.3.1运营期环境影响分析 438.3.2运营期环境影响对策 438.4建筑环保 448.5环境评价结论 45第九章劳动保护与安全卫生和消防 469.1劳动安全卫生 469.1.1项目建设期间主要危害因素分析 469.1.2编制依据 469.1.3建设期间各种危害因素采取的主要防范措施 469.2消防 509.2.1编制依据 509.2.2防火等级 509.2.3施工阶段采取的消防措施 51第十章项目实施进度与管理 5310.1实施总体时间进度 5310.2实施进度横道图 5410.3项目管理 5610.3.1工程质量管理 5610.3.2财务管理 5610.3.3进度管理 5610.3.4合同管理 5710.3.5协调管理 5710.3.6安全建设管理 58第十一章工程招投标 5911.1招标范围及招标组织形式 5911.2投标、开标、评标和中标程序 5911.3评标委员会的人员组成和资质要求 60第十二章组织机构 61第十三章投资估算与资金筹措 6213.1估算说明 6213.2编制依据 6213.3投资估算 6213.4资金筹措 67第十四章偿债能力分析 6814.1还款来源 6814.2还款能力分析 69第十五章结论 74第一章总论1.1项目名称及承办单位1.1.1项目名称新乡县大兴、杨屯城中村改造项目1.1.2项目承办单位单位名称:新乡县建设投资有限责任公司法定代表人:张言坤1.1.3项目拟建地点项目拆迁范围为位于新乡经济开发区中央大道和新城大道交叉口的大兴、杨屯两个城中村。安置区位于金融大道以北,中央大道以西,新城大道以南。1.2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单位编制单位:达华工程管理(集团)有限公司资格证号:工咨甲101200700391.3研究工作的依据和范围1.3.1研究工作的依据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2、《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的若干意见》(2014中央1号文);3、《新乡市加快城镇化进程推进城乡建设三年大提升行动计划》新政文(2010)202号4、《新乡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5、《新乡县城乡总体规划(2012—2030)》6、国家关于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内容、深度规定要求;7、委托人提供的有关基础数据、技术资料;1.3.2研究范围与内容我单位受新乡县建设投资有限责任公司的委托,组织有关技术人员根据国家对项目可行性研究阶段工作范围和深度的规定,编制完成了新乡县大兴、杨屯城中村改造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本报告对项目建设的提出背景、必要性和建设条件进行了论证,对建设规模、方案、设备选择、公用工程、环保、劳动安全卫生、节能、节水、消防、项目组织机构、实施进度、投资估算、资金筹措和效益等方面进行综合性研究、分析、评价,为项目建设提供了可靠的依据。1.4项目承办单位概况新乡县建设投资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县建投)成立于2004年5月10日,目前公司注册资本10715万元,其中新乡县人民政府出资10615万元(货币出资900万元,实物资产出资7666.4万元万元,土地使用权出资2048.6万元);新乡经济开发区货币出资100万元。该公司的主要职能是依法从事对建设项目投融资。公司自成立以来,在县政府领导下,以财政为依托,采取多种形式的融资手段,积极参与新乡县基础设施建设与新城区建设,同时选择有全局带动性和有较高收益的项目进行投资,以期壮大实力。主要建设项目有:新城区道路及路灯建设、新乡县路网工程、胡韦线项目、一中新校区建设、新农村建设、垃圾处理项目建设、集聚区标准厂房项目、保障住房项目等。1.5项目概况1.5.1项目建设原则与目标项目实施的指导思想:以统筹城乡发展为主线,加快城中村城市化改造;坚持集约节约用地,整合城市发展空间,依托城市发展,强化以城带乡;加快保障性住房建设,满足中低收入人群日益增长却无法企及的住房需求,在城市发展中,使民生保障等方面获得尽可能多的实惠。1.5.2项目建设规模与内容项目建设分为原村庄的拆迁与安置区的建设两部分。(1)原村庄的拆迁:拆迁村庄为新乡县新乡经济开发区的大兴、杨屯两个城中村。总拆迁户数960户,人口3545人,总拆迁占地面积672003.36平方米(合1008.01亩),拆迁建筑面积276457.75平方米。(2)安置区建设:安置区规划占地面积81441.82平方米(合122.16亩),建设地上建筑面积179172平方米,其中安置房建筑面积165900.00平方米,公共配套建筑面积13272.00平方米,地下停车场18947.37平方米,住宅1600套,可容纳人口5120人。1.5.3建设条件新乡县水资源丰富,地表水、地下水总量为9.43亿立方米,引黄济津工程人民胜利渠横贯全境,是国家南水北调工程的必经之地。该地区燃气、热力管道已经达到。此为项目城中村改造建设高品质的城市安置区提供了有利条件。1.5.4实施进度与计划安排本项目严格按照国家有关建设项目程序进行,项目拟建设时间为2015年5月——2018年4月。1.6项目投资与资金筹措项目总投资49948.50万元,其中建安工程费33069.99万元(含公用及辅助工程),工程建设其他费用2126.42万元,拆迁及补偿费8100.23万元,预备费1731.87万元,建设期利息4920.00万元。资金筹措:承办单位自筹10948.50万元,占总投资的21.92%,申请银行贷款39000.00万元,占总投资的78.08%。1.7结论项目建设将新乡县城中村的拆迁改造与城市建设安居工程融为一体,通过统一规划与土地资源的整合,深入挖掘城市用地潜力,进一步充实新乡市保障房供给,改善民生,同时将有效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率,节约、集约用地,拓展城市发展空间,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品位。项目建设符合“三化”协调发展的新型城镇化发展要求,符合新乡市“一城三区五星环绕、两个副中心城市”的总体规划,河南新乡经济开发区是市区的一个重要支点,目前正以飞跃发展的速度构成大新乡版图新的工业增长极和重要组成部分,是新乡市经济开发区建设以人为本、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具体体现。项目建设投资较大,拆迁补偿涉及工作较为繁琐,建议建设单位做好资金筹措与综合调控工作,以保证项目建设顺利开展。

第二章项目背景及建设必要性2.1项目背景2.1.1河南新乡经济开发区发展与城镇化建设情况河南新乡经济开发区其前身为河南新乡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西区,《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设立新乡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西区的批复》(豫政文[2002]168号)批准成立了新乡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西区,2005年12月,国务院对开发区进行清理整顿时第一批通过审核,并更名为河南新乡经济开发区,规划面积积20平方公里,按照区域功能规划为振动机械工业区、小冀工业区、龙泉工业区、行政和居住区及科教文卫区,已建成区面积13平方公里,基本实现“七通一平”,基础设施建设配套完善,“八纵九横”的交通格局已经形成。新乡经济开发区位于新乡市南端,地处中原腹地,紧邻河南省会郑州,京广铁路、新焦铁路、新荷铁路、太石铁路在此交汇,107国道、106国道、京珠高速公路、济东(济源-东明)高速及正在规划建设的石武高铁、阿(内蒙古阿荣镇)—深(深圳)、新(新乡)—陵(山西陵川)等高速公路穿境而过。从新乡出发,1个半小时左右即可通达郑州、开封、安阳、焦作、鹤壁、濮阳、济源、菏泽等城市,距新郑国际机场不足100公里。目前区内入住企业248家,拥有河南心连心化肥有限公司、河南省新谊药业股份有限公司、河南太行振动机械股份有限公司、新乡吉恩镍业有限公司等限额以上企业59家,高新技术企业2家、省级科技企业11家、高新技术产品65个,已形成了以装备制造、煤化工为主导的特色产业,其中振动机械产业集群被命名为第二批河南省重点产业集群,成功打造“中国振动之都”这一地区特色产业品牌,着力打造中部地区居住环境优美、配套设施完善、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的新城区。从区位角度看,新乡经济开发区已具备了优越的公路、铁路交通条件,初步形成了以医药、化工、机械制造为核心的三大主导产业。具有强大的辐射和吸引集聚力,因此,具有承接各种产业的功能。从地区角度看,新乡经济开发区作为新乡市城市空间拓展的主方向,城市的一些主要职能已开始向新乡经济开发区渗透,且有建设城市新区的职能。作为新乡市南部城市组团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新乡市经济发展重心的南移,新乡经济开发区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然而新乡经济开发区城市建设却相对滞后,城乡发展不协调,城市功能不够完善,生活居住、商业、公共服务等配套设施缺乏,无法满足新乡市主城区人口外搬、当地居民改善居住条件及逐渐增多的外来人口置业需求,甚至无法满足当地务工人员租房需求,给居民生活、驻地企业造成了极大的不便,已经成为该区经济发展的瓶颈。2.1.2项目拆迁村庄现状及存在问题1、发展现状项目拆迁城中村——大兴、杨屯村共有960户,3545口人。大兴村被中央大道分为东西两部分,东片居民住房多为村民自建两层住宅,西片住房多为一层砖木、砖混结构,住宅布局混乱、建设无序,基础配套设施严重滞后,居住环境较差,村民生活诸多不便。随着经济的增长,群众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群众要求改造的愿望越来越强烈。杨屯村东临新乡县一中新校区,南邻阳光新城,根据新乡县城乡总体规划,杨屯村用地属于行政文教服务区以及商贸住宅服务区。现状居民住宅布局分散、基础配套设施滞后,居住环境亟需改善。2、面临问题大兴、杨屯村均在新乡经济开发区所辖范围内,位于新乡经济开发区中心区内,现状两村庄布局散乱、建设无序,公共服务设施滞后,居民生活具有诸多不便,目前居民80%以上在新乡经济开发区内企业就业,生活水平日渐提高,富裕的农民已经开始纷纷迁入城市中心或城镇生活,导致两村均出现房屋空置现象,该区域居民对改善居住环境的愿望日趋迫切。2.2项目的提出城镇化建设将是中国经济顺利转型的突破口,为全面贯彻落实全省推进城乡建设、加快城镇化进程要求,2010年12月,新乡市政府印发了《新乡市加快城镇化进程推进城乡建设三年大提升行动计划》的通知。市政府决定在全市实施加快城镇化进程、推进城乡建设三年大提升行动计划,达到提升城镇综合承载能力、建设生态宜居城市、实现建设中原经济区强市的目标。《通知》要求:按照以人为本、科学规划、群众受益的原则,集中力量加快城中村、城乡结合部村庄和城市新区、产业集聚区内村庄改造,力争7年内中心城区现有建成区内的城中村完成改造,各县(市)完成改造80%以上。平原新区功能区、产业集聚区和城乡结合部村庄基本完成一体化改造,避免形成新的城中村。按照《新乡市城市总体规划》确定的“推动产业向开发区集中、人口向城镇和中心村集中”“以产业提升农业,以工业化富裕农民,以城镇化改造农村”原则,《新乡县新乡经济开发区总体规划》对区域内村中进行了整合和归并,杨屯村、大兴村均在规划的城市安置区之中。结合新乡经济开发区发展步伐与城镇化建设要求,杨屯村、大兴村开发改造各方面条件已经成熟,据此新乡经济开发区管委会提出了项目建设,由新乡县建设投资有限责任公司负责具体事宜。2.3建设必要性2.3.1解决“三农”问题,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十二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2014年中央一号文《关于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的若干意见》要求:进一步解放思想,稳中求进,改革创新,坚决破除体制机制弊端,坚持农业基础地位不动摇,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开展村庄人居环境整治。新乡经济开发区的建设发展促使开发区范围内农民生活方式城市化,也使得他们的消费支出被动提高,这进一步加剧了失地农民生活的困难程度。现状村庄的农业生产方式与新乡经济开发区的现代化发展存在较大的矛盾,迫切需要通过自身的更新满足新乡经济开发区的发展需要。项目通过合村并城,建设城市安置区,将当地农村转化为城市安置区通过为新乡经济开发区提供配套服务,如出租宿舍、配套商业服务等,带来显著的效益,解决了失地农民的就业问题,增加了农民的收入。另外,通过项目的建设将节省出来的土地用于发展产业,百姓直接成为股东,让百姓直接参与分红。而且,在这些产业发展过程中,当地村民也可以实现就业或再就业。项目建设是解决城中村“三农”问题,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2.3.2以“三化”协调发展,加快城镇化建设的需要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是我国经济建设的重要增长极,承担着对外开放、改革创新的重要责任;它更是一个地区对外开放的金钥匙,是深入实施开放战略的重要阵地,是引领示范开放型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旗帜。截至2013年底,新乡经济技术开发区在“国字号”开发区建设征程上迈出坚实一步:工业总产值同比增长30.1%;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30%;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30.3%。新乡经济开发区驻区企业248多家,其中三资企业11家,拥有心连心化工、新谊制药、威猛振动、吉恩镍业等年产值超亿元的企业13家,上市企业2家,筹备上市企业5家,有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2家、省级高新技术企业7家、高新技术及高新技术产品类企业12家、高新技术产品65个,初步形成了以医药、化工、机械制造为核心的三大主导产业。新乡经济开发区将更加科学制定发展规划,突出产业特色,集约使用土地,完善基础设施,优化投资环境,提高引资质量和水平,真正把河南新乡经济开发区建成豫北地区发展现代制造业的集中区,吸引外资的集聚区,体制改革的先导区和循环经济的示范区。新乡经济开发区不仅仅定位于一个工业化的产业集聚区,而且还在向一座现代化的工业新城阔步迈进。2011年底,新乡市被批准为全国农村改革试验区。新乡市把新型城镇化作为引领“三化”协调发展的切入点和城乡统筹的结合点,以城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为核心,以发挥城乡规划引领作用、建立现代城镇体系、推进城乡一体化、创新城乡发展体制机制作为推进新型城镇化进程的着力点,进一步优化城镇布局,提升承载承接功能,改善城乡人居环境,构建城区现代化、县域村镇一体化发展新格局,建设中原现代田园城市和幸福新乡。项目建设正是从整体上整合协调土地、资金、人口等各方资源,协调工业、农业、商业发展,以“三化”协调发展,加快型城镇化建设的必然选择。2.3.3改善居住与生活条件,建设宜居新城的需要新乡县长期以来“有县无城”,县政府驻地设在新乡市金穗大道中段,一部分县直机关在县政府机关大院办公,一部分分散在市区其它地方办公,不仅缺乏对外整体形象,而且给许多工作造成不便。新乡县政治中心与经济、文化中心分离,对自身发展已形成明显障碍,制约了全县经济结构合理化发展,特别是对二、三产业等相关产业发展影响十分明显。1995年10月1日,河南省新乡县隆重举行新县城建设开工典礼仪式,新乡县选址于小冀镇,计划用15年时间分步完成新县城建设整体规划,逐步形成城区面积15平方公里,县直行政事业单位全部搬迁到新址。近年来,新乡县新城区建设步伐加快,结合新县城建设及区域发展规划,新乡经济开发区的大兴、杨屯两个村处于新乡县新县城的核心区,项目的建设不仅追求农民生活条件的改善,使城中村及居民真正享受城市生活待遇,而且致力于城市公共服务及基础设施完善。项目建设是改善村民居住和生活条件,也是新乡县改善城市面貌,建设宜居新城的需要。2.3.4集约节约用地,拓展城市发展空间的需要随着经济开发区企业的入驻、城市建设的不断推进,可用土地的稀缺与建设用地需求的矛盾将日益突出。城镇化建设、工业化进程加快,土地资源紧张的矛盾严重制约着当地的发展。但是于此同时,区内及郊区村庄内闲置土地较多,土地利用率较低,这与贯彻落实集约节约用地宗旨极不相符。集约节约用地,用有限的资源创造出更大的经济效益成为解决当前问题的有限途径。项目建设通过从全局的角度进行合理的规划土地使用,通过土地整合,实现土地的高效配置,可有效节约土地,为产业发展提供后续用地,是提高土地综合利用率,合理利用现有土地资源,拓展城市发展空间的要求。

第三章建设规模与内容3.1城中村拆迁拆迁范围:新乡经济开发区大兴、杨屯两个城中村。拆迁规模:总拆迁户数960户,人口3545人,总拆迁占地面积672003.36平方米(合1008.01亩),总拆迁建筑面积276457.75平方米。3.2安置区建设安置区规划占地面积81441.82平方米(合122.16亩),总建筑面积198119.37m2,其中地上总建筑面积179172.00平方米,地下总建筑面积18947.37m2。安置房建筑面积165900平方米,公共配套建筑面积13272平方米,住宅1600套,可安置5120人,绿化率30%,容积率2.2,建筑密度17%。此外,公建及配套设施建设有水、电、气来源及建设线路敷设;体育活动中心、社区服务中心等配套设施建设。安置区建设规模一览表表3-1序号主要建设内容建筑面积(m2)1项目规划用地面积81441.822总建筑面积198119.372.1地上建筑面积179172.002.1.1安置房建筑面积165900.002.1.2公共配套建筑13272.002.2地下停车场18947.373可安置房屋(套)16004可居住人口(人)51205停车位(个)16005.1地上停车位(个)4805.2地下车位(个)11206绿化率30%7容积率2.28建筑密度17%

第四章项目选址与建设条件4.1项目选址该项目安置区选址位于新乡县新乡经济开发区金融大道以北,中央大道以西,新城大道以南。新乡经济开发区作为新乡市总体规划中的工业集聚区,通过实施“二次创业”,完全有可能在不太长的时间内,使新乡经济开发区发生质和量的飞跃,真正成为新乡市最具活力的经济增长区域,成为新乡市建设中原区域中心城市的重要支柱。4.2项目建设条件4.2.1自然条件新乡县属温带大陆性气候,四季分明。春季干旱多风,夏季多雨,秋季天高气爽,冬季寒冷少雪。年均气温14.1℃,1月最冷,平均气温0.7℃,7月最热,平均气温27.1℃。年均降水量548.3毫米,多集中在7、8月间。年均蒸发量1908.7毫米。年均日照2407.7小时,年均无霜期200.5天。4.2.2地形地貌条件新乡县地处华北平原,为燕山运动以后下沉的地区。土壤母质系新生界第四系,为太行山前冲洪积物与黄河、沁河冲积物沉积而成。形成县境内砂质、壤质、粘质三级土壤,组成6个母质机械类型。境内黄河故道为沉砂组成,系砂土和砂壤土。黄河故道以北系黄河滩地,土质为褐土化小两合、褐土化两合土,并间有不同的其他类型。古阳堤以北地势低洼,地下水渗入形成潮化,土壤为小两合、两合土,间有不同的其他类型。共产主义渠以南、卫河两岸,多为潮化土壤。依据全国土壤分类暂行规定,新乡县372.8平方公里土地,可分为4个土类、7个亚类、13个土属、35个土种。4.2.3水文地质条件境内河渠主要有卫河、东孟姜女河、西孟姜女河、百泉河、共产主义渠、人民胜利渠、民生渠等7条大的河渠和17条小河渠,除人民胜利渠定时引用黄河水外,其他河流源头水枯,过境水多为季节性排放。4.2.4地震按《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规定,本场地位位于新乡县,建筑抗震烈度8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为0.20g,特征周期0.45s,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一小组,据本安置区20m钻孔资料,本场地等效剪切波速估算值在200m/s左右,该区场地覆盖层厚度大于50m。本场地建筑场地类别为Ⅲ类,项目地抗震设防烈度为Ⅷ度。4.2.5区位交通条件新乡经济开发区位于新乡市南端,地处中原腹地,紧邻河南省会郑州,京广铁路、新焦铁路、新荷铁路、太石铁路在此交汇,107国道、106国道、京珠高速公路、济东(济源-东明)高速及石武高铁、阿(内蒙古阿荣镇)—深(深圳)、新(新乡)—陵(山西陵川)等高速公路穿境而过。方圆600公里以内重要城市有北京、天津、武汉、西安、石家庄、太原、济南、合肥、徐州、保定、洛阳、襄阳等,从新乡出发,1个半小时左右即可通达郑州、开封、安阳、焦作、鹤壁、濮阳、济源、菏泽等城市,4-6个小时即可通达北京、天津、西安、济南、武汉、石家庄等城市,沿京珠高速公路南行,距新郑国际机场不足100公里,区位交通方便快捷。4.2.6项目建设条件1、工程用水、用电、材料及供气等情况(1)工程用水、用电新乡经济开发区内地下水资源丰富,水质量良好;本项目用水可由中央大道就近接入,水压水量能满足项目建设要求。新乡县境内建有220KV变电站2座、110KV变电站3座、35KV变电站5座,35KV及以上线路12条、10KV线路75条,总长度950公里,实现了电力设施网络化和调度自动化,年供电量达到5亿千瓦时,可保障县内工业和居民用电需求。该项目用电可由中央大道就近接入。(2)材料来源及供应材料选购可参照本地的情况就近购买。(3)供气。在项目所在地规划燃气调压站一座。安置区的供气方式采用由城市燃气管网引入燃气调压站,由燃气调压站引出低压燃气管道至用户,由欣鹏燃气公司提供。(4)通讯条件全县境内实现了光缆传输、程控交换,全县程控电话交换机总容量达到10万余门,实装用户达到8万余户,电话入户率达到80%以上。2、施工条件本项目有着极其优越的施工条件:(1)施工场地环境较好,道路交通、用电、用水等基础设施和能源供应统一规划、统筹解决;(2)交通方便,施工材料、设备等可以运至现场,能节约运输费用;(3)人力资源丰富,劳动力便宜,有利于降低施工工资成本;(4)建筑材料来源广泛,供应充足,一些材料可就地取。3、项目前期工作进展情况(1)目前拆迁安置方案已经与拆迁村协商完成,项目建设已经征得所涉及村庄居民大多数的支持,村民改善居住条件的意愿较为强烈。(2)项目整体设计方案已经完成(3)项目已获得新乡经济开发区政府的大力支持。

第五章工程建设方案5.1拆迁安置方案根据新乡市委、市政府指示精神,加快城中村改造建设步伐,尽快改善新乡市城中村现有居住环境,完善城市综和功能提升城市形象和品位,按照《新乡市加快城镇化进程推进城乡建设三年大提升行动计划》新政文(2010)202号、《新乡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新乡县城乡总体规划(2012—2030)》的号召,本着为城中村广大群众谋福利,主张人性化、和谐化拆迁,结合本区域实际情况,制定新乡经济开发区大兴、杨屯城中村拆迁安置方案。拆迁补偿总的原则:政府牵头、市场运作、居民自愿、政策支持;充分体现政府关怀和人本思想。项目拆迁区采用就地1:1进行住宅安置。5.1.1拆迁范围本项目拆迁范围为新乡经济开发区大兴、杨屯两个城中村区域范围内的各类生产、生活用建筑物、构筑物及其附属物。5.1.2拆迁期限以拆迁公告或拆迁通知规定的时间为准。5.1.3拆迁补偿原则1、依据《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与补偿条例》第三章第十七条,作出房屋征收决定的市、县级人民政府对被征收人给予的补偿包括:对被征收房屋价值的补偿;因征收房屋造成的搬迁、临时安置的补偿;因征收房屋造成的停产停业损失的补偿。第二十一条规定被征收人可以选择货币补偿,也可以选择房屋产权调换。第二章第十一条规定,因旧城区改建需要征收房屋,多数被征收人认为征收补偿方案不符合本条例规定的,市、县级人民政府应当组织由被征收人和公众代表参加的听证会,并根据听证会情况修改方案。2、有下列情况之一的不给予拆迁补偿(待各项关系理清后,才能考虑拆迁补偿)。(1)被拆迁人与承租人就解除房屋租赁关系达不成协议的。(2)被拆迁房屋已设定抵押权、典当权的。(3)产权不明晰或存在争议的。(4)对于空闲宅基地,按土地法的相关规定,超过年限未进行建设的,将依法收回。按照市土地部门的评估价格进行补偿。5.1.4拆迁补偿方法本项目拆迁补偿安置方式为产权调换和货币补偿相结合。1、安置地点:金融大道以北,中央大道以西,新城大道以南。2、房屋置换标准按在拆迁区域内房屋所有权证登记的建筑面积以1:1的比例予以置换,建筑面积不足部分按700元/m2补偿。3、被拆迁人根据签订房屋拆迁补偿安置协议并移交房屋的先后顺序挑选安置房的层次和位置。5.1.5附属物补偿标准地上附着物补偿按照1.2万元/每户补偿。5.1.6搬迁补助标准按照被拆迁合法宅基地以内房屋的建筑面积搬迁给予补助,每平方米补助5元。5.1.7其它1、被拆迁人在签订拆迁协议并按期限要求搬迁时,要严格保证其房产主体结构及门窗附属物的完整完好,由拆迁指挥部验收后,将钥匙移交拆迁指挥部,实现房产一次性移交。移交后的房产归拆迁指挥部所有,由拆迁指挥部处置拆除。2、拆迁范围内的集体土地按照有关法律法规统一征用;国有划拨土地、出让土地由土地部门按程序收回。3、本次拆迁本着依法、合理、公平、公正补偿安置的原则进行。4、拆迁安置工作人员玩忽职守、滥用职权、弄虚作假、徇私舞弊、索取或收受财物的,依照有关规定从严进行处理,构成犯罪的,由司法机关追究法律责任。5.2安置区建筑设计指导思想与原则5.2.1建筑设计指导思想项目充分满足以人为本,突出人民生活需求,创造布局合理、功能完备、环境优美、充满生机的安置区。项目以打造新型的邻里交往空间,改善人居环境,突出以人为主体,以生态和谐环境为基础的规划设计思想。注重统一完整与分期实施,充分考虑与周边地块的和谐统一。完善各类配套服务设施,为入住居民提供完善、方便的公共服务。充分考虑现代人的居住特点,创造以适应现代人居住要求的户型空间。5.2.2设计原则科学性:城中村改造项目必须依靠科技进步,方案设计中应用新技术、新材料、新产品、新工艺、不仅能提高居住质量,改善居住功能条件,而且可以带来较好的环境效益。经济性、合理性原则:合理使用土地,合理利用资源,执行合理的综合指标,以达到环境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相统一。超前性和协调性:项目建设是城市建设的一部分,方案设计注重与区域整体规划相协调。项目主要为居住建筑及公共配套设施,建设有一定的弹性和灵活性,并具备一定的超前性,适应未来城市发展的要求。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由于社会需求的多元化和人们文化素质、经济条件、职业影响的差异,对居住条件的选择有所不同。因此方案设计必须满足不同居民的要求。5.3安置区总体规划方案1、规划范围根据新乡县合村并城项目要求,项目规划范围新乡经济开发区杨屯、大兴两个城中村所在地块上。城中村拆迁后整合资源,规划安置区用地面积为81441.82平方米(合122.16亩)。安置区位于新乡经济开发区金融大道以北,中央大道以西,新城大道以南,基地平坦,交通便利,环境优美,地理位置十分优越。2.项目区的空间布局整体空间布局是从南到北逐渐增高,空间尺度逐渐加大,从而使空间上呈向北的阶梯状推进,形成变幻丰富的空间天际线。安置区由小高层、高层两种住宅形式;小高层为11层,高层为17层。从整个小区来看,小高层住宅、高层住宅各自形成一组团的布局,容易形成亲切邻里氛围。组团、建筑之间错落布置,又形成动态。住宅之间人行道路与绿地融为一体。高层住宅间距满足日照间距要求,保证了住宅有良好的通风和日照条件。3、平面布局各个片区居民楼布置均为南北方向,各排布局整齐,具有良好的光照。安置区景观广场以住宅楼为中心进行布局,构建环境优美的休憩空间。安置区道路布置合理,在主干道基础上,各栋建筑、各排房屋之间构建环形的道路系统。4、空间规划(1)文体设施安置区广场结合道路与公园绿化布置适当的健身设施,包含健身设施、乒乓球场等。(2)市政公用设施开闭所:规划10KV开闭所2处,分别位于安置区广场内。垃圾收集点:每个独立的居住用地内均应设置垃圾收集点,居住地块内服务半径不大于70米,应采用分类收集方式。5、交通系统规划为方便居民生活,项目区道路呈环形布局。主干道宽10米,道路两侧设置路灯、绿化带。各个片区,每栋楼房间设置支路,支路宽度不低于5米。停车场规划:安置小区实施人车分流的交通系统,按照1:1设施停车位,规划停车位总数1600个,其中地下停车位960个,占比60%,地上停车位640个,占比40%。6、综合管线布局管线平面布局:从道路红线至道路中心线依次为:电力电缆、电信电缆、燃气管道、给水管、雨水管、污水管。电力电缆和电信电缆分设于道路两侧,电信电缆也可以布置在车行道下。管线的竖向位置:自地表向下的排列顺序为:电力管线、电信管线、燃气管道、给水管线、雨水管线、污水管线。交叉时的最小间距应大于0.3米;管线与建筑物的最小间距应大于2.5米。7、竖向设计竖向设计应满足以下要求:合理利用地形地貌,减少土方工程量。满足各种管线的埋设要求。有利于建筑布臵与空间环境的设计。对外联系道路的高程与外围道路高程平顺衔接。道路标高的结合,既要考虑新建筑物的要求,又要兼顾与原有建筑物的结合,使其排水便捷通畅。人行道需设无障碍和防滑措施。地面排水一般采用单侧设雨水口收集排放,其数量根据汇水面积、流量、道路纵坡确定。建筑物室内外高差取0.15~0.45m。5.4主体建筑方案5.4.1设计依据1、《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50009-2001(2006年版)2、《建筑结构可靠度设计统一标准》GB50068-20013、《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024、《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50009-20015、《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116、《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分类标准》JB50223-20087、《砌体结构设计规范》 JB50003-20088、《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5.4.2设计荷载取值原则1、依据《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50009-2001(2006版)2、基本风压力:0.55KN/㎡;3、基本雪压:0.45KN/㎡。5.4.3设计基础参数(1)使用年限:正常维护情况下合理使用年限50年。(2)地震设防烈度:按《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规定,本场地位于新乡市,建筑抗震烈度8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为0.20g,特征周期0.45s,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一小组,据本项目区20m钻孔资料,本场地等效剪切波速估算值在200m/s左右,该区场地覆盖层厚度大于50m。本场地建筑场地类别为Ⅲ类,项目地抗震设防烈度为Ⅷ度。(3)安全等级:结构安全等级三级。(4)建筑耐火等级:居住建筑耐火等级二级。(5)屋面防水等级为II级。(6)按居住建筑节能标准65%。(7)建筑类别为丙类。5.4.4建筑设计1、户型设计(1)户型设计根据新乡市住宅发展趋势,并根据城中村居民安置房的建设要求,本设区以舒适和经济为设计的主要指导思想,户型以小户型为主。(2)整体户型设计要求:方正户型、南北通透、全明设计、独立卫生间、公用卫生间干湿分离。(3)户型①户型定位根据新乡市当地实际情况和要求,户型为三室两厅、两室两厅。住宅1600套,两室两厅95平方米的住宅1044套,面积99180平方米,三室两厅120平方米的住宅556套,面积66720平方米。③进深及层高进深在保证面积情况下尽量缩小,使户型更加通透,一般中小户型常规进深在10-12米,100平米以上的户型进深尺寸相应增大。④主力户型面积建议客厅开间4-4.5米之间,面积30平米左右公用卫生间干湿分离,6-9平方左右主卧室开间3.6-4.2米书房/次卧开间3-3.3米2、单体的立面造型设计安置区内所有建筑物均采用现代风格简洁明快,细部精品化,力求与周围环境和谐,极富家园氛围和人情味。3、建筑构造住宅±0.000以上采用短肢剪力墙,屋顶保温厚度为80mm,外门密闭性能好,采用彩塑钢门窗,气密性为Ⅲ级。4、建筑装修以高明度,低饱和度的暖色调作为主色调,形成协调统一的建筑色彩;以具有情调的澄黄、棕、赭石、暖灰等高明度、中等饱和度的较为明快的辅助色调为点缀和存托,以丰富城市色彩。规划范围内整体的建筑色彩应与周边的建筑色彩相协调。建筑填充墙体采用多排孔烧结粉煤灰砖,符合发展节能墙体材料的要求。户内分隔墙采用轻质墙,以尽量增大户内使用空间。入户门采用“三防”型防盗门,内门为木门,窗为节能型钢塑窗,外窗采用中空玻璃,以满足建筑节能要求、外窗气密性等级不低于4级;架空层地面采用防潮地面;厨房、卫生间地面为贴防滑砖地面(带防水层),墙面皆为混和砂浆墙面,顶棚为混和砂浆顶棚,内外墙刷环保型乳胶涂料。5、公建设计项目建设社区服务中心3000平方米,物业中心1000平方米,商业服务面积9272平方米。外观造型与安置区其他建筑相协调,外装修采用中档标准以满足与周围环境协调。6、结构设计安置区住宅部分为高层建筑。高层住宅设有地下室做为储藏间。所有住宅均采用多肢剪力墙结构基础采用筏板,楼板砼全现浇。公建工程大空间部分建筑采用框架结构,独立柱基。

第六章公用辅助工程6.1给排水工程1、编制依据(1)《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2006);(2)《建筑灭火器配置设计规范》(GB50140-2005);(3)《室外给水设计规范》(GB50013-2006);(4)《室外排水设计规范》(GB50014-2006);(5)《中小安置区设计规范》(GB50099-2011);(6)《建筑给水排水设计规范》(GB50015-2003)。2、设计范围建设项目给排水系统设计包括:(1)安置区内生活给排水管道设计;(2)消防给水管道设计;(3)雨水排水管道设计3、给水部分(1)用水量估算估算依据:《建筑给水排水设计规范》(GB50015-2003);《室外给水设计规范》(GB50013-2006);估算内容:生活用水、公共建筑用水、环境用水、不可预见水量共计四个部分。生活用水量:按安置区人口共5120人计算,用水量定额最高日120L/人计算,生活用水最高日用水量为614.4m³/d。公共建筑用水:按最高日用水量的20%计,用水量约122.88m³/d。环境:道路绿化用水按2L㎡/d,道路绿化面积67596.71㎡,用水量约135.19m³/d。未预见水量及管网漏失水量按最高日用水量的10%计,用水量=(614.4+122.88+135.19)*10%=87.25m³/d。综上,项目安置区总用水量:959.72m³/d。(2)水源:项目用水纳入市政统一供水系统,可接新乡经济开发区的给水干管供水。(3)给水系统:生活用水及公共用水从周边道路上的给水管两个方向接给水管,形成双向供水,以保证供水的安全、可靠性。设置环状给水管网,管道沿安置区道路敷设向各生活消防用水户供水,每个给水管网的交叉处及支管上设置阀门用以控制和调节流量,发生事故时便于检修。(4)消防给水按《建筑设计防火规范》规定,居住区人口规模小于2.5万人,其室外消防用水量按同一时间内火灾次数1次设计。一次灭火室内外消防用水量为35L/S,火灾延续时间按2小时计,消防用水量为255m3。城市给水管网为消防系统,室外消防采用低压制,由市政供给消防水量,水压0.4MPa。室外消火栓采用1个DN100和1个DN65栓口的地下式消火栓,间距小于120米。4、排水部分(1)室外排水管道设计1)排水量生活排水量:生活污水汇集率为生活给水量的80%,生活排水量为767.78m³/d。雨量计算采用新乡市暴雨强度公式:雨水流量公式为Q=Φ·q·F其中:Φ为径流系数取Φ=0.45t=t1+mt2t1为地面积水时间取10min,t2为雨水管内流行时间,m为延续系数,取m=2F为汇水面积屋面雨水采用内排水系统,按不大于200m2/个设置雨水斗。屋面及室外雨水采用有组织排放,收集后经雨水口排入市政雨水管网。2)排水系统该安置区规划为生活污水与雨水分流制。生活污水沿管道排入金融大道(d2800)上污水主干管,最终排入贾屯污水处理厂。雨水依地势排入周边道路上的市政雨水管道,进入城市雨水系统。6.2供电工程1、设计依据(1)《民用电器设计规范》(JGJ/T16-92);(2)《供配电系统设计规范》(GB50052-95);(3)《建筑照明设计标准》(GB50034-2004);(4)《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GB50343-2004)。2、用电负荷计算项目按二级负荷设计,居民住宅按照4kw/户计算,公共建筑用电按照40w/平方米、道路景观用电为20瓦/平方米计算,项目总用电负荷为442.83万度。用电负荷表表6-1序号名称估算指标面积(m2)估算负荷(kw)取用系数时间(h)用电量(万度)备注1住宅4kw/户1600户64000.33365*3231.26含设备2公共建筑40w/m213272530.880.6365*893.013道路景观照明20w/m267596.711351.930.6365*8236.86含设备4未预见64.63合计710.90年总用电约为710.90万度。3、线路敷设安置区内在毗邻安置区公共活动中心处规划一座10kv地埋式配电所。项目低压配电室的无功补偿在低压侧实现,补偿后的功率因数不低于0.92。低压配电室到各建筑物的配电方式采用放射式配电,电力电缆以穿管地埋敷设方式为主,布置在道路的东侧、北侧的人行道或绿化带下布置,应尽量采用隐蔽式并随道路一起建成,与电信电缆分置在道路的两侧,避免相互干扰。4、道路照明及防雷接地道路照明的配电方式采用树干式,三相四线制配电,网络电压为380/220V,路灯电压为220V。照明灯具沿公路单侧布置,照明线路主要采用穿钢管埋地敷设方式。为了防感应雷及直击雷,在高于附近建筑物的灯杆上设避雷器。为了行人的安全及防止感应雷,正常不带电的金属部分均应进行二次接地,接地电阻不大于1欧姆。6.3燃气工程1、设计原则结合项目平面布局图,合理预测燃气负荷,合理计算管道管径,建立合理完善的供气系统,同时尽可能考虑降低工程造价和运行管理维护费用。2、燃气负荷计算安置区引用欣鹏燃气公司的天然气作为气源,安置区居民化率100%,按户均用气0.4N立方米/日计算,居民用气最高约系数取1.2,则最高日安置区生活燃气负荷量为:1600×0.4×1.2=768.00Nm³/日。未预见用气量按照5%计算,则项目未预见用气量为38.40Nm³/日。安置区日用气量:768.00+38.40=806.40Nm³/日安置区年用气量,按照年运行365天,折算系数0.9计算,则年安置区用气量:806.40*365*0.9=26.49万m³。3、敷设方案安置区引用管道天然气作为气源,由新乡经济开发区一级输气管网接入,安置区内燃气主管道采用D150-D200的供气管道有安置区主入口引入,岩中部片区和东部片区中间主干道,采用直埋敷设,支管采用D50-D100,由干管连接至供气用户。6.4通讯工程根据建筑专业提供的主要经济指标,考虑到安置区的自动电话、公用建筑内电话及传真通讯等非语音业务等,同时考虑到安置区内的有线电视系统,本设计中将电信主干管网设计为一个综合管网,有线电视电缆、电话通讯一起在电信管网中敷设。规划用地内除去绿地外的各地块根据具体情况配建电话交接箱,程控交换机总容量按500门控制,电话线从周边道路上的通信电缆引入。根据本地块内内电话用户的分布情况设置,设计一个交接区。由外部管网引来的电缆经电缆交接点内的设备分配后引入电信管道网,再由电信综合管网分配到各建筑物内。电信管路平面布置主要沿道路边,部分管路经绿化带敷设。人行道上电信管路埋深为管顶距路面700mm;穿越公路时管路埋深为管顶距路面900mm;在与其它专业管路交叉时需视现场具体情况确定其埋深。

第七章节能7.1节能原则1、认真贯彻国家产业政策和行业节能设计规范,严格执行节能技术规定,努力做到合理使用资源。2、积极采用先进的节能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严禁采用国家或行业主管部门已淘汰的落后的工艺和设备。3、在规划中引进生态环保设计理念,通过合理建筑布局及环境设计,充分利用自然环境,利用太阳能减少非可循环利用能源的消耗。4、设计时,在保证合理布局的前提下,尽可能缩短供水、供电线路,减少线路能耗损失。5、总平面布置:建筑物根据用地条件尽量合理布局,使其采光通风良好。建筑设计尽量采用天然采光、自然通风,以减少采光、暖通耗能。7.2编制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九十号令,1997年11月);《国务院关于加强节能工作的决定》(国发[2006]28号);《国务院关于印发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的通知》(国务院,2007年6月);《中国节能技术政策大纲》(2006年版)(国家发展改革委,2006年12月);《综合能耗计算通则》(GB2598-90);《夏热冬冷地区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JGJ134-2001);《住宅建筑围护结构节能应用技术规程》(DG/TJ08-206-2002);7.3用能分析7.3.1消耗情况本项目目前消耗的能耗主要为:水、电、天然气。根据第六章公用辅助工程负荷计算,项目用能情况简述如下:水:主要为生活用水、绿化、道路喷洒用水,生活用水按照120L/d,道路绿化按照2L㎡/d,总用水量:959.72m³/d,年耗量为35.03万吨。电:项目用电为生活用电、公共建筑用电,道路景观照明用电,生活用电按照每户4kw计算,公共建筑用电按照40w/㎡,道路景观照明按照20w/㎡计算,年总用电约为710.90万度。天然气:按户均用气0.4N立方米/日计算,居民用气最高约系数取1.2,未预见用气量按照5%计算,折算系数0.9计算,则安置区年用气量为26.49万m³。7.3.2能耗指标能耗指标计算表表7-1项目年耗量单位折标煤系数标煤(吨)水35.03万吨0.0857kg/t30.02电710.90万度0.1229kg/kw.t873.70天然气26.49万立方米1.2143kg/m³321.67合计1225.39综上,项目综合能耗为1225.39吨标准煤/年。7.4节能措施1、设计阶段节能措施本项目建筑工程设计建造中,应依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和建筑节能标准,进行建筑设计图纸节能方面的会审,主要体现在初步设计和施工图设计阶段。该项目节能技术措施要点:(1)建筑总平面布置利于通风、采光;结合建筑造型采用遮阳构件,加强绿化布置。(2)采用节能建筑体型系数和窗墙比,加强围护结构的保温、隔热,建筑外墙采用保温砂浆,塑钢窗,平台及屋顶采用保温隔热构造,各支承梁柱节能点在构造上应避免冷桥的产生。(3)采用节能型产品,照明采用荧光灯节电器和电子节能灯节电器,加强水的重复利用及节水措施。(4)节能措施采用后,效果应能达到国家标准的相应规定。2、建筑施工中节能技术措施建筑施工中节能措施应制定合理施工能耗指标,提高施工能源利用率。(1)优先使用国家、行业推荐的节能、高效、环保的施工设备和机具,如选用变频技术的节能施工设备等。(2)施工现场分别设定生产、生活、办公和施工设备的用电控制指标,定期进行计量、核算、对比分析,并有预防与纠正措施。(3)在施工组织设计中,合理安排施工顺序、工作面,以减少作业区域的机具数量,相邻作业区充分利用共有的机具资源。安排施工工艺时,应优先考虑耗用电能的或其它能耗较少的施工工艺。避免设备额定功率远大于使用功率或超负荷使用设备的现象。(4)机械设备与机具、建立施工机械设备治理制度,开展用电、用油计量,完善设备档案,及时做好维修保养工作,使机械设备保持低耗、高效的状态。(5)选择功率与负载相匹配的施工机械设备,避免大功率施工机械设备低负载长时间运行。机械设备宜使用节能型油料添加剂,在可能的情况下,考虑回收利用,节约油量。(6)合理安排工序,提高各种机械的使用率和满载率,降低各种设备的单位耗能。(7)生产、生活及办公临时设施、利用场地自然条件,合理设计生产、生活及办公临时设施的体形、朝向、间距和窗墙面积比,使其获得良好的日照、通风和采光。(8)临时设施宜采用节能材料,墙体、屋面使用隔热性能好的材料,减少夏天空调、冬天取暖设备的使用时间及耗能量。(9)合理配置采暖、空调、风扇数量,规定使用时间,实行分段分时使用,节约用电。(10)施工用电及照明、临时用电优先选用节能电线和节能灯具,临电线路合理设计、布置,临电设备宜采用自动控制装置。采用声控、光控等节能照明灯具。3、建筑电气节能(1)照明提倡教室内采用高效照明产品,选择高效照明灯具与节能光源合理配合使用。设备用房、公共设施等处采用节能荧光灯,且配电子镇流器。公共走道、楼梯采用消防型热释红外延时节能灯。合理布置照明开关及选择开关联数,充分利用天然采光,节约照明用电。(2)变压器及线路选用低损耗电力变压器;合理选择变压器台数,使变压器经济运行;变配电房位置尽量深入负荷中心,减少线路长度及损耗。(3)设置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无功功率自动补偿装置。4、项目实施过程中节水措施(1)提高用水效率、施工中采用合理的节水施工工艺。(2)施工现场喷洒路面、绿化浇灌尽量利用附近自然水源,不使用市政自来水。现场搅拌用水、养护用水采取有效的节水措施,严禁无措施浇水养护混凝土。(3)施工现场供水管网根据用水量设计布置,管径合理、管路简捷,采取有效措施减少管网和用水器具的漏损。(4)现场机具、设备、车辆冲洗用水设立循环用水装置。施工现场办公区、生活区的生活用水采用节水系统和节水器具,提高节水器具配置比率。(5)施工现场分别对生活用水与工程用水确定用水定额指标,并分别计量治理(6)对混凝土搅拌点等用水集中区域和工艺点进行专项计量考核。(7)非传统水源利用、优先采用中水搅拌、中水养护,有条件的地区和工程收集雨水养护。(8)现场机具、设备、车辆冲洗、喷洒路面、绿化浇灌等用水,优先采用非传统水源,尽量不使用市政自来水。(9)力争施工中非传统水源和循环水的再利用量。用水安全在非传统水源和现场循环再利用水的使用过程中,应制定有效的水质检测与卫生保障措施,确保避免对人体健康、工程质量以及四周环境产生不良影响。

第八章环境保护8.1编制依据及原则8.1.1编制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污染防治法》;《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1996);《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GB16297-1996);《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1996);《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标准》(GB3096-1993)一类标准;《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2002);《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建筑隔声评价标准》(GBJ121-88)86国环字第003号关于《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方法》;8.1.2编制原则1、符合国家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和环境功能规划的要求;2、坚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和达标排放的要求;3、坚持“三同时”原则,即环境治理设施应与项目的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使用;4、力求环境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统一。研究环境保护治理措施时,应从环境效益经济效益相统一的角度分析论证,力求环境保护治理方案技术可行和经济合理;5、注重资源综合利用,对项目建设过程中产生的废气、废水、固体废弃物,尽量提出回收处理和再利用方案。8.2施工期环境影响分析及对策8.2.1施工期环境影响分析1、施工扬尘环境影响分析施工期产生的地面扬尘主要来自三个方面,一是来自土方的挖掘扬尘及现场堆放扬尘;二是来自建筑材料包括白灰、水泥、沙子等搬运和搅拌扬尘;三是来自来往运输车辆引起的二次扬尘。2、施工噪声环境影响分析建筑施工期的噪声源主要为施工机械和车辆,其特点是间歇或阵发性,并具有流动性、噪声值较高的特征。因此在考虑本工程噪声源对环境的影响时,仅考虑点声源到不同距离处经距离衰减后的噪声。3、施工固体废弃物环境影响分析施工期挖土方后,可能将产生多余土方,将产生弃土外运。固体废弃物主要来源于临时建筑物和施工过程中产生的建筑垃圾,均属于一般固体废弃物。建筑垃圾如不妥善处理,不仅会影响环境景观、占用宝贵的土地资源,还容易引起扬尘等环境污染。4、施工废水环境影响分析施工期废水主要为施工人员的生活污水、机械设备冲洗水、水泥养护排水及各种车辆冲洗水。5、交通影响施工期运输建筑材料的车辆为大型车,运输量的增加使得道路负荷增加,遇到高峰期将会使交通变得拥挤和混乱,容易造成交通事故。另外,运输过程中遗漏的弃土等建筑垃圾使道路在雨天变得泥泞,影响道路的畅通。8.2.2施工期环境影响对策1、施工扬尘控制措施(1)在施工场地安排一些员工定期对工地洒水以及减少扬尘量,洒水次数根据天气情况而定,一般每天早、午、晚各洒水1次,若遇大风或干燥天气可适当增加洒水次数,若遇雨雪天气则不必洒水。(2)对运输建筑材料及建筑垃圾的车辆加盖蓬布以防止洒落,车辆行驶线路应该避开居民区。施工场地出口设一座车辆清洗池,车辆驶出场地前,应将车厢外和轮胎冲洗干净,避免车辆将泥土带上道路产生二次污染,冲洗水沉淀后循环使用。(3)尽量避免在大风天气下进行施工作业,风力大于四级的天气禁止挖土方。(4)在施工场地设置专人监管建筑垃圾、建筑材料的堆放、清运和处置,堆放场地应远离周围居民区,并避开居民区的上风向,必要时加盖蓬布或洒水,防止二次扬尘污染。(5)对建筑垃圾和弃士要及时处理、清运,以减少占地,防止扬尘污染,改善施工场地的环境。2、施工噪声影响缓解措施(1)从声源上控制,建设单位与施工单位签订合同时,应要求其使用的主要机械设备为低噪声机械设备;同时在施工过程中施工单位应设专人对设备定期保养和维护,并负责对现场工作人员进行培训,严格按照操作规范使用各类机械。(2)合理安排施工作业时间和施工进度,施工单位应严格遵守当地环境噪声污染防治规定,合理安排施工时间,尽量避免夜间施工。(3)采用距离防护措施,在不影响施工情况下将强噪声设备尽量安排在距居民住宅较远处。(4)在施工的结构阶段和装修阶段,对建筑物的外部采取围挡,对距居民区较近的建筑物外设置移动式隔声屏障,减轻施工噪声对外环境及居民的影响。3、施工固体废弃物影响缓解措施工程建设需要众多工人,工程承包单位将在临时工作区域内为工人提供临时的膳宿。项目开发者及工程承包单位应与当地环卫部门联系,及时清理施工现场的生活废弃物;工程承包单位应对施工人员加强教育,不随意乱丢废弃物,保证工人工作生活环境卫生质量。对施工过程中产生的建筑垃圾送至市政建筑垃圾回填区域填埋。运输车辆要全封闭外运,避让交通高峰,按规定路线运输、送至规定地点,杜绝随意乱倒现象发生。项目建设施工期的固体废弃物均可得到妥善处置,不会对周围环境产生影响。4、施工废水影响对策施工期废水主要污染物为泥沙,水量很小,均可简单沉淀后回用。施工期无废水外排,不会对地表水环境和周围环境产生影响。5、交通影响对策应合理确定运输量和运输时间及运输线路,避开交通高峰期,同时加强施工期交通管理,保证道路畅通;运输渣土的车辆一律安排在车辆少时,渣土车采用箱式密闭汽车,防止洒落。综上所述,施工期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后,可将对环境的影响降低到最低;这些影响都是暂时的,将随着施工期的结束而消失。8.3运营期环境影响分析及对策8.3.1运营期环境影响分析1、环境空气影响分析污染成分主要为道路机动车行驶排放的机动车尾气及二次扬尘;食堂厨房排放的火烟污染物和油烟。2、水环境影响分析项目污水主要为办公生活污水及道路广场等冲洗废水,主要为清洗废水和厕所冲洗废水;雨水冲刷地面形成的地表径流。3、声环境影响分析拟建项目运营期的噪声主要为安置区的高音喇叭,交通工具产生的交通噪声及社会生活噪声。4、固体废物环境影响分析该项目固体废物主要有办公固体废物、生活垃圾和污泥。8.3.2运营期环境影响对策1、环境空气影响对策本项目中污水通过污水管道将其排入置于地下的城市污水综合管道,不会对区域造成不良嗅觉影响。本项目的安置区居民厨房将产生火烟污染物和油烟,对外环境有一定影响。在本项目中设计使用油烟净化设施处理达标后,通过附压油烟通道收集厨房产生的油烟,其排放口设在楼顶,高度要高于周围建筑。2、水环境影响对策本项目的所有废水通过简单的污水处理设施处理达到《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1996)中的三级标准,同时满足污水处理厂设计进水水质要求后,进入污水处理厂集中处理。此外,本项目办公用房均使用单体式空调,空调使用中会产生空调水,该水无污染。在设计中,设置专用的收集管道收集空调水,最后统一排入城市雨水管网,不会对环境产生不利影响。3、声环境影响对策通过制定严格的管理制度,规范操作程序、禁止高音广播等乱放的行为。进出安置区的车辆要减速行驶,禁止鸣笛。做好道路绿化,既可降低噪音,又可以在视觉上达到良好的效果。4、固体废物环境影响对策生活垃圾实行分类装袋,由安置区清洁管理人员统一收集,运送到附近的生活垃圾中转站,最后由环卫部门统一用专用车辆运输到垃圾处理厂填埋。产生的污泥由有资质的单位清理并进行无害化处理。综上所述,运营期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后,可将对环境的影响降低到最低;对周围居民区的环境影响可减少到最小。8.4建筑环保1、建筑废水采用雨污分流制。污水处理间设置在室外地坪之下,生活污水经处理达到二级排放标准后方可排出。雨水从地面排入市政管网,挡墙渗透水经由集水坑后排入市政管网。2、为了提高建筑环境的档次,屋顶作局部屋顶绿化。3、建筑外的空地除必要的道路外均进行绿化处理。4、所有填充墙按照加气混凝土考虑,按惯例需要使用实心粘土砖的地方均用页岩空心砖。8.5环境评价结论通过对建设项目实施阶段和使用阶段产生的环境问题有效的分析,项目在实施阶段或者运营阶段只要采取有效的保护环境措施,项目产生的环境问题就会得到减缓或者消除,项目对环境方面的不利影响会降到最小。因此,从环境影响角度看,该项目是可行的。

第九章劳动保护与安全卫生和消防9.1劳动安全卫生《建设项目(工程)劳动安全卫生监察规定》是以“安全第一、预防为主”为方针,是确保建设项目(工程)符合国家规定的劳动安全卫生标准,从而保障劳动者在工作过程中的安全与健康。依据相关规定,并结合项目实际情况,对项目建设期间的劳动卫生安全因素进行分析,并提出预防措施。9.1.1项目建设期间主要危害因素分析1、建设过程中的危害因素主要有高空坠落、机械伤害、触电、火灾、高空落物、粉尘等。2、自然危害因素主要有地震、雷击、高温、冻伤等。9.1.2编制依据1、《建设项目(工程)劳动安全卫生监察规定》;2、《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GBZ2-2002);3、《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2006);4、《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GB50343-2004);5、《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1996);6、《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GB16297-96);7、《建筑材料放射性核素限量》(GB6566-2001)。9.1.3建设期间各种危害因素采取的主要防范措施为了确保施工人员的劳动安全,本工程在建设期间应对各类危害因素采取有效防治措施,尽量减轻对劳动施工人员可能造成的危害。1、防高温、霜冻伤害由于本项目施工时间较长,且要经历夏季与冬季,为了确保施工人员的劳动安全,夏季作业时应调整作息时间,从事高温工作的场所,应加强通风和降温防暑措施,在冬季作业时应做好人员保暖措施,防止冻伤,与此同时冬季施工使用煤炭取暖时,应符合防火要求和指定专人负责管理,并有防止一氧化碳中毒的措施。2、防高空落物高空坠物伤人是贯穿整个施工过程的危险源之一。其特点为作用的时间长,过程长。伤人因素主要有以下几种:(1)操作层施工人员(具体操作者)的安全意识不强,或未按照操作规程,导致高空坠物;(2)安全防护用品的过期使用或不合格的安全防护用品导致钢管、砖块等高空坠落,以及使用不当导致高空坠物;(3)脚手架由于搭设拆除或操作不当、防护不当导致架体失稳,造成高空坠物;(4)模板工程无施工方案或支撑拉接不牢导致支撑失稳,造成高空坠物;(5)高处作业的防护不当,造成高空坠物。3、防有毒有害粉尘、气体项目施工对空气的污染主要是施工扬尘、施工机械和运输车辆排放的尾气。(1)施工扬尘主要来自以下几个环节:施工开挖:建筑物的基础开挖,地基处理,土地平整等。开挖的土方堆放如遇大风天气,会造成粉尘、扬尘等大气污染;水泥、砂石、混凝土等建筑材料运输、装卸、仓库储存方式不当,可能造成泄漏,产生扬尘和大气污染;混凝土的拌和加工会产生扬尘、粉尘;施工所需建筑材料数量较大,施工将增加车流量,加之建筑砂石、土、水泥等泄漏,会增加路面起尘量。(2)施工机械和运输车辆排放的尾气施工期间燃油机械和车辆会产生废气,主要污染物为总悬浮物微粒、二氧化碳、一氧化碳及氮氧化物等。根据统计,每吨燃油产生的主要污染物如表1所示。每t燃油产生的污染物表9-1污染物SO2NOxCOTHC数量4.572.941.731.70另外,施工中建筑材料运输会增加汽车尾气排放。不同车型的尾气排放污染物量如表2所示。不同车型的尾气排放污染物量(车速:50km/h)表9-2分类CO(g/km.辆)THC(g/km.辆)NOx(g/km.辆)小型车25.04—1.35中型车30.1815.215.40大型车5.252.0810.444、防治噪音噪声对人体的损害主要是听力损伤,干扰正常的生活和睡眠,并使人激动、易怒甚至失去理智。5、防人员高空坠落在施工场地内外的坑、洞、沟道,均应设有活动盖板或加装防护栏,脚手架上要设置安全防护网,并且高空作业地面应尽量采用防滑材料,要扎安全带、戴安全帽,施工人员应穿防滑材质的鞋,严禁穿拖鞋进行施工作业。6、防机械伤害为防止施工人员在钢筋棚、木工棚等场地操作中的“机伤”。在各种传动设备均设有机旁“事故停机”按钮,皮带轮、齿轮、飞轮等传动件均设防护罩;为保障安全施工,在易发生“机伤”处及开关、按钮箱处设安全标志,要求严格遵守操作规程,并加强对施工机械的维修、保养、管理。并且要加强对具体操作工人的操作技术培训,通过系统的培训使操作人员能较快熟悉机械的性能,有效避免因操作过失引起的机械伤害。7、防电伤为防电伤,所有电气设备外壳以及不带电的金属构件均采取接地保护;为防止误操作,在控制回路设计中设置相应的电气联锁以及必要的机械连锁。并选用带五防的高压开关柜。使用移动电动工具者必须穿绝缘鞋、戴绝缘手套,金属外壳必须接地保护或接零保护,现场临时用电,电箱要保持完好无损,损伤的电气元器件必须及时更换,现场临时电源线应采用橡皮电缆线,禁止使用塑料花线,禁止使用电线直接插入插座内,照明动力要分开,并有二级保护,用电设备一机一闸,严禁乱接乱拖,一闸多机。8、防雷电防雷电设施严格按照《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的有关规定设计。建筑工作区内建构筑物防雷接地根据国家规程、规范设计,各种接地方式接地电阻满足规范要求。本工程10kV供配电系统采用接地保护。9、建筑安全及抗震设防为了建筑及设备设施安全,除合理设计荷载外,设计中充分考虑了地震、风压等影响因素。本项目建筑按抗震设防烈度8度,能够保障建筑安全。10、安全疏散按建构筑物的长宽度、面积大小以及功能确定安全出口数量、楼梯宽度等,以保证在事故发生时人员迅速安全疏散。11、防火施工现场的可燃物质较多,如木工棚内建筑材料、冬季施工取暖的炉火、电(气)焊的火焰及高温铁渣、雷击放电等,因而施工现场失火的危险性是很大的。在设计中应符合《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2006年版)的有关规定。9.2消防9.2.1编制依据1、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安部、建设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2006;2、《建筑内部装修设计防火规范》(GB50222);3、《中华人民共和国防火条例》。9.2.2防火等级防火等级:楼房不低于二级,平房不低于三级。防火分区最大允许面积:2500平方米防火间距:不小于6.0米室内疏散楼梯:应采用封闭楼梯间(包括首层扩大封闭楼梯间)或室外疏散楼梯。9.2.3施工阶段采取的消防措施1、建立防火安全制度。2、严格控制火源(1)施工现场建立集中吸烟区;(2)严格执行动火审批制度;(3)严禁乱拉乱接电源电器,严防电器线路引起火灾;(4)严格执行“十不烧”的规定。3、按防火平面布置图,落实消防器材,挂设防火标志。4、木工加工场及支模板的电锯旁必须每班清扫木屑、刨花,运到地面指定地点堆放。5、建立一支由项目经理、技术人员、施工员、质安员、工人组成义务消防队。6、加强防火安全教育,在宣传黑板上宣传发生火灾事故的教训。7、建立定期防火检查,更换灭火器药剂。8、每个宿舍明确防火责任人,禁止使用电炉、煤油炉及大于60W的灯泡、禁止用电热棒烧水、禁止在宿舍燃烧纸张物品。9、施工现场明确划分用火作业,易燃易爆材料堆积场、仓库、易燃废品集中站和生活区等区域。10、施工现场夜间配有照明设备,并保持消防通道畅通,安排义务消防队值班。11、同各班组签订防火安全协议书。12、施工现场用电,严格执行《施工现场电气安全管理规定》,加强电源管理,防止发生电气火灾。13、禁止在高空架空线下面搭设临时性建设物或堆放可燃物。

第十章项目实施进度与管理10.1实施总体时间进度依据本项目建设规模、资金来源、项目风险等方面综合考虑,其项目建设建设期3年,具体建设时间为2015年5月—2018年4月,具体安排阶段性时间和相应的工作内容如下:1、2015年5月2015年6月,项目前期实施准备工作:主要内容:城中村的拆迁工作,项目立项和审批工作;进行规划选点;建设方案的构思与建设方案论证;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