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新教材高中历史单元素养评价第六单元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含解析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1_第1页
2024-2025学年新教材高中历史单元素养评价第六单元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含解析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1_第2页
2024-2025学年新教材高中历史单元素养评价第六单元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含解析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1_第3页
2024-2025学年新教材高中历史单元素养评价第六单元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含解析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1_第4页
2024-2025学年新教材高中历史单元素养评价第六单元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含解析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1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单元素养评价(六)(第六单元)(45分钟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中国古代的“乡里”发端于先秦,秦汉时期乡里体制渐趋成型,举凡地方赋役征派、狱讼治安、婚丧祭祀、选举教化等无不由其担当,被称为“治民之基”,由此可知,秦汉“乡里”()A.属于地方自治机关B.职官由中心干脆任免C.属于社会经济组织D.履行宗法与行政职能【解析】选D。“治民之基”体现了管理百姓的作用,不是自治性质,故A错误;“秦汉时期乡里体制”不属于中心干脆任免的范围,故B错误;“狱讼治安、婚丧祭祀、选举教化”多数属于政治管理的范畴,故C错误;“地方赋役征派、狱讼治安、婚丧祭祀、选举教化”既包含有宗法的职能,也有国家行政管理的职能,故D正确。2.班固《汉书·百官公卿表》:“大率十里一亭,亭有长;十亭一乡,皆秦制也。”《晋书·职官志》记载:“县五百户以上皆置乡;三千以上,置二乡;五千以上,置三乡;万以上,置四乡,乡置啬夫一人。乡户不满千以下,置治书吏一人,千人以上,置吏一人,佐二”。从这些材料中可以看出()A.“皇权不下县”说法的确是错误的B.“皇帝无为而天下治”的治理模式C.乡绅阶层已成为乡村的主导性力气D.“县下惟宗族,宗族皆自治”状况【解析】选A。依据材料和所学学问可知,秦朝在地方设置亭长、乡长等,地方的长官由中心任命,依据《晋书·职官志》的相关记载在地方设置官员进行管理,可见当时地方受中心管辖,所以“皇权不下县”说法的确是错误的;B材料中没有体现皇帝的无为而治模式,故B错误;C材料体现的是中心对地方的管理,没有涉及乡绅阶层成为乡村的主导力气,故C错误;D“县下惟宗族,宗族皆自治”体现的是地方统治以宗族为主,而材料反映的是中心对方的管理,不是宗族管理,故D错误。3.依据宋朝的户籍制度,客户干脆编入户籍,成为国家的正式编户,并担当某些国家赋役,而不再是地主的“私属”。地主与客户的关系主要是土地租佃关系,还有部分雇佣关系。在土地租佃关系下,佃户(即客户)只需按契约向地主交纳地租,而不必担当其他方面的义务,地主也无权再向佃户供应任何形式的荫庇。由此可知当时()A.土地租佃关系减轻了农夫的赋税负担B.户籍制度把客户进一步固着在土地上C.客户的人身自由得到了法律上的确认D.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在农村已经产生【解析】选C。依据题干“不再是地主的′私属′”“佃户只需按契约向地主交纳地租”表明地主与客户的关系主要是租佃契约关系,佃户只需按契约向地主交纳地租,而不必担当其他方面的义务,可见农夫对地主的人身依附关系有所减弱,故C正确;留意题干“客户干脆编入户籍,成为国家的正式编户,并担当某些国家赋役”并没有反映政府削减赋税,故A错误;依据题干“不再是地主的′私属′”“佃户只需按契约向地主交纳地租”表明地主对农夫的人身限制有所松弛,明显政府并不是进一步把佃户束缚在土地上,故B错误;结合所学学问,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萌芽在明朝中后期产生,与宋朝这一时间不符,故D错误。4.抄劄(通“札”)制度是宋代的赈灾户口调查登记制度。有别于税账、丁账等不计妇女的做法,抄劄的对象包含男女老幼,并按家业分等。赈灾时户等越高所获救助越少,中产以上家庭不仅“不系赈救”,且要出粮帮助赈济灾民。材料体现了宋代 ()A.奉行善政养民的执政理念B.扩大丁税的征收范围C.固化儒家伦理的尊卑等级D.建立健全的户籍制度【解析】选A。依据材料可知,抄劄制度为国家和各类官府救助民众供应了依据,带有肯定的“养民”色调,使无助的干脆生产者在灾难发生时获得国家的特殊赈济,既是切实保障他们基本生活的人道主义善政,也最大程度地保障了社会持续和再生产对劳动力的基本须要,所以这体现了宋代奉行善政养民的执政理念,因此A正确。B错误,材料主要涉及的是宋代赈灾依据户等的贫富状况分类对待,并未涉及征税问题;C错误,材料体现的是宋代赈灾依据户等的贫富状况分类对待,与强调尊卑等级的儒家伦理观念无关;D错误,材料主要体现的是宋代赈济灾民依据户等的贫富状况分类对待,没有体现建立健全的户籍管理制度。5.周代常常遣使“分行四方,延问疾苦”;汉代将政府救助“贫不能自存者”列入律法;宋代多行招商赈济、以工代赈之举,同时还激励民间互助。这反映了中国古代的扶贫工作()A.源远流长、历代持续B.因地制宜、留意方法C.分类精准、成效显著D.政府主导、手段增多【解析】选D。周、汉、宋并不是相持续的朝代,所以无法体现中国古代的扶贫工作源远流长、历代持续,故解除A;题意中的中国古代扶贫工作并没有不同地区的不同内容,无法说明因地制宜留意方法,解除B;题中的内容没有体现中国古代扶贫工作进行精准分类,也没有反映扶贫工作的成效,解除C;周、汉、宋的扶贫工作主要以政府为主导,扶贫手段增多,故D正确。6.下表是古代我国县级政区分等标准表(节选)秦汉大县万户以上小县万户以下北周一等(7000户以上)二等(1500户以上)三等(1000户以上)四等(500户以上)唐(开元)上等(6000户以上)中等(3000户以上)中下等(3000户以下)下等(1000户以下)宋代望县(4000户以上)上县(2000户以上)中县(1000户以上)下县(1000户以下)明代上县(粮10万石以下)中县(粮6万石以下)下县(粮3万石以下)据表可得出我国古代()A.中心对基层管理存在“困惑”B.政府对人口的限制渐渐松弛C.呈现县域面积不断减小的趋势D.经济发展程度确定基层管理【解析】选B。由古代我国县级政区分等标准看出,对县级政区的分等标准渐渐降低,说明政府对人口的限制渐渐松弛,故B正确;材料体现出政府对人口的限制渐渐松弛,无法体现“中心对基层管理存在′困惑′”,解除A;材料只有对县级政区分等的户数和粮食产量标准,无法体现县域面积标准,解除C;材料反映的是对县级政区的分等标准,无法体现经济发展程度确定基层管理,解除D。7.其次次世界大战以后,受民主社会主义思潮影响的西欧各国,纷纷行动起来,打造社会保障、社会救济和社会工作的“三驾马车”。这表明西欧各国致力于()A.开发“新经济”B.发展第三产业C.建立福利国家D.实施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解析】选C。“新经济”出现于20世纪90年头的美国,故解除A。依据“打造社会保障、社会经济和社会工作的′三驾马车′”可知战后西欧各国致力于发展福利国家,没有体现发展第三产业和实施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内容,所以B、D不符合题意。8.罗斯福新政期间,政府一方面成立联邦紧急救济署,给老人、残疾人供应社会救济,另一方面制订了一个大规模的公共工程安排来汲取无职业者。这些措施的意图是()A.调整工业生产 B.稳定金融秩序C.削减耕种面积 D.维护社会稳定【解析】选D。材料中论述的是社会救济问题以及以工代赈,这些措施在很大程度上保障了社会就业,稳定了社会秩序,缓和了工人阶级和资本家之间的冲突,故D正确;材料反映的是社会救济措施,不是调整工业和稳定金融措施,故A和B错误;削减耕种面积属于罗斯福新政的农业措施,故C错误。9.1933年5月,美国国会通过了《紧急救济法令》,到1936年止,美国政府大约支出30亿美元用于失业救济。1935年,又通过《社会保障法》,在全国范围内推行养老金制度和失业保险制度。材料说明罗斯福政府为克服危机而力图()A.将临时救济与制度保障相结合B.将紧急救济与促进就业相结合C.将促进生产与刺激消费相结合D.将以工代赈与维护稳定相结合【解析】选A。《紧急救济法令》是一种临时救济,而《社会保障法》则是一种制度保障,A正确;罗斯福政府为克服危机而实行的这两项措施是关于失业救济和养老金制度、失业保险制度,并没有提到如何促进就业,因此解除B;也没有提到以工代赈、促进生产与刺激消费,解除C、D。10.在西方国家的福利制度中,社会公正这一概念始终包含着两重含义,彼此相辅相成:一是机会的同等,即制度的同等问题;二是国家爱护人的转移支付,即再安排作用问题。结合右图,下列对西方国家福利制度的理解正确的是()A.实施社会福利,实现了社会同等B.“爱护人的转移支付”是为了缓解贫困C.福利制度提高了人们的工作主动性D.国家福利就是保障就业和收入【解析】选B。其次次世界大战后,西方国家从缓解社会冲突等角度,提出建立“福利国家”的主见;实施社会福利并不是实现了社会同等;福利制度助长了人的惰性心理;国家福利与保障就业和收入不能画等号,A、C、D均不正确。社会福利的核心是为了缓解贫困,B符合题意。11.《当代西方“福利国家”政策分析》:“福利国家”政策的实施,对削减社会不公,抑制两极分化从而缓和社会冲突,具有明显的“消解阀”作用,它增加了消费,扩大了市场,增加了就业,对经济周期进行肯定的调整等,对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起到了较大的促进作用。对材料理解有误的是()A.有助于稳定社会秩序B.推动了社会物质水平的提高C.缩小了贫富间的差距D.调动工作的主动性【解析】选D。材料“对削减社会不公,抑制两极分化从而缓和社会冲突,具有明显的′消解阀′作用,它增加了消费,扩大了市场,增加了就业……对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起到了较大的促进作用”反映了福利国家制度有利于缩小贫富间的差距、稳定社会秩序,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故A、B、C理解正确,不符合题意,解除;福利国家制度简单导致人的懒散性,不利于调动工作的主动性,故D理解错误,但符合题意。12.当代英国经济学家尼古拉斯·巴尔指出,福利国家有其自身的价值,同时也是反对市场价值的一种手段,因为它能阻挡过分不同等造成的社会风险与政治风险。而早在1943年,丘吉尔就宣布“对于任何一个社群来说,没有比让婴儿喝上牛奶更好的投资了。”据此可知()A.完善的福利制度是英国赢得其次次世界大战的重要举措B.市场经济在其次次世界大战后遭到西方国家的抛弃C.福利制度推动英国政府加大经济上的投资D.福利国家制度兼具人本价值和政治意义【解析】选D。“它能阻挡过分不同等造成的社会风险与政治风险”“对于任何一个社群来说,没有比让婴儿喝上牛奶更好的投资了”体现了福利国家制度的政治意义和对人的关注,故D正确。福利制度是在其次次世界大战以后建立的,故A错误。福利制度是“混合经济”,是政府干预与市场相结合,并非抛弃市场经济,故B错误。福利制度推动英国政府在医疗保健服务、养老、住房、失业保险、教化等方面的支出,而非加大经济上的投资,故C错误。故选D。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26分,共52分)1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春秋时期,齐国首创严格的以定四民之居为目的的户籍制度。战国时期商鞅变法“令民为什伍,而相牧司连坐”。两汉时期始终实行编户齐民制度,凡编入国家统一户籍的民户,都称为编户。政权进行严密的户口登记的查验工作,规定每人必需注明户籍,防止入户脱籍,这一制度始终被历代封建王朝继承。唐朝安史之乱后,土地兼并加剧,失去土地的农夫因无法承受原来的租调负担而纷纷逃亡,唐德宗时起先推行两税法,规定不以户籍登记内容而以土地和财产的多寡为征税依据。到明洪武年间,封建政府进行了一次全国范围的土地清丈和地籍整理运动,整理的结果被编制为鱼鳞图册,这是中国历史上地籍的正式独立。清康熙帝在1712年发布“盛世滋生人丁,永不加赋”的上谕,使人丁与钱粮脱钩,丁税与户籍分别。——摘自吴昆昆《中国古代户籍管理与现代户籍管理比较》材料二秦朝时,将户籍制度统一起来,按不同状况区分不同的户籍,确定了户口的什伍编制方式;规定了生著死削的统一方法,并把户籍法律制度作为国家制度不行或缺的组成部分,随着国家成文法典的公开而布之于众。西汉时期,承袭了秦朝的户籍制度,采纳了编户以及乡亭制等有力措施,从而使户籍管理更加完善和周密;秦朝的户籍制度实行了把农夫固着在土地上的方法,以使土地得以充分有效的利用;并且按一家一户的原则来登记和管理户口,起先实行户赋和口赋相结合的算赋和征赋制度。秦汉户籍制度始终为以后历代王朝所沿用。——摘编自张琳《中国古代户籍制度的演化及其政治逻辑分析》(1)依据材料一,简要概括中国古代户籍制度的典型特点,并结合所学学问分析其形成的缘由。(14分)(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学问,分析户籍制度产生的历史作用。(12分)【解析】第(1)题第一问的特点,依据材料一概括即可。其次问的缘由,结合所学从小农经济、专制制度、土地兼并以及商品经济发展的影响分析即可。第(2)题依据材料二从国家对人民的管理、经济发展、政治统治的加强等方面进行分析作用。答案:(1)特点:前期对人口进行严密限制、禁锢人的自由迁徙;后期对人口限制功能渐渐减弱。形成缘由:农耕文明及小农经济的经济基础;专制主义中心集权的统治须要;土地兼并的严峻、商品经济的发展导致人身依附关系的松弛。(2)作用:加强了对民户的限制;便于征发兵役、徭役及课取赋税,保证国家有足够的赋税收入;成为古代国家进行政治限制的重要手段;成为封建统治的制度基础和保障。1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中国的宗族慈善可以追溯到战国时期,当时分散在各个家族中的祭田、族田、贡士庄等已经成为中国古代社会保障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宗族慈善到了宋朝有显著的发展。当时社会贫富贵贱之分日显频繁,由贱入贵的士大夫或经过漫长的卧薪尝胆,或经过数代人乃至众乡亲的节俭共助,他们早已深感入仕的来之不易,故多怀有对家族或乡井的报恩之念。宋代的很多大家族发展出了多种宗族慈善的形式,如义庄、义田、义塾等。他们通过此类义举,在“睦族敬宗”的旗号下,对族内成员在生养、学业、贫病和婚丧嫁娶等方面遭受困难时加以救济。 ——《中国慈善发展历史》材料二德国于1863年颁布了《工人疾病保险规定的准则》,1884年颁布了《事故保险法》,1889年颁布了《伤残及养老保险法》,再加上20世纪初颁布实施的其他医疗、工伤、失业等法律,德国建立起当时世界上最完备的社会保障法律体系。……1941年贝弗里奇设计的社会保障安排涵盖了养老、疾病、残疾、死亡、工伤、失业、妇女、儿童等八大保险项目,此后瑞典发展了这些思想,对公民实行全民性的普遍保障和广泛优厚的公共津贴,而被称为“福利国家的橱窗”。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贝弗里奇报告成为战后西方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的里程碑,也为后来社会保障文化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胡继晔《追寻中西方社保文化的起源和发展》(1)依据材料一,概括古代中国社会保障的特点。(8分)(2)依据材料一、二,分析近代西方社会保障与古代中国的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