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高考历史重难点纠错笔记古代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含解析_第1页
2024年高考历史重难点纠错笔记古代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含解析_第2页
2024年高考历史重难点纠错笔记古代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含解析_第3页
2024年高考历史重难点纠错笔记古代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含解析_第4页
2024年高考历史重难点纠错笔记古代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含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易错点1不能全面把握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背景稷下学宫是世界上第一所由官方举办、私人主持的特别形式的高等学府。其全盛时期容纳了当时几乎各个学派贤士近千人,如孟子、申不害、淳于髡、荀子等。稷下学宫A.旺盛了春秋时期的文化教化B.为百家争鸣供应了重要平台C.成为当时战乱动荡的一个缩影D.成为荀子法家思想的发源地【错解】A或D【错因分析】本题易错的缘由是不能从实质上理解材料出现的现象。【正解】B【解题思路】依据所学学问可知,稷下学宫是世界上第一所由官方举办、私家主持的特别形式的高等学府,因为校址在齐国国都临淄的稷门旁边而得名。中国学术思想史上蔚为壮丽的“百家争鸣”,就是以稷下学宫为中心的绽开的。稷下学宫最兴盛的时候,汇合了天下贤士多达千人,荀子更是三次出任校长(祭酒)。“全盛时期容纳了当时几乎各个学派贤士近千人,如孟子、申不害、淳于髡、荀子等”可知稷下学宫为百家争鸣供应了重要平台,故B选项正确;材料“全盛时期容纳了当时几乎各个学派贤士近千人,如孟子、申不害、淳于髡、荀子等”说明为百家争鸣的产生培育了大把人才,肯定程度上推动了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教化,但这不是材料所反映的主要内容,故A选项错误;稷下学宫为百家争鸣的产生培育了众多人才,不是成为当时战乱动荡的一个缩影,故C选项错误;荀子是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不是法家代表人物,故D选项错误。“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背景及影响1.背景(1)经济方面:铁器的运用和牛耕的推广,促使井田制走向瓦解,封建经济的快速发展,为学术文化的旺盛供应了物质条件。(2)政治方面:奴隶制崩溃,封建制度逐步形成,社会经验着划时代的大变革。(3)阶级关系:“士”阶层活跃和受重用。各诸侯国都想富国强兵,因而礼贤下士;“士”们也希望用自己的思想主见实现治国平天下的政治愿望。(4)思想文化:私学的兴起,造就了一大批学问渊博和阅历丰富的文士,同时也为学术旺盛供应了舆论阵地。(5)现实须要:为适应争霸斗争的须要,各诸侯国竞相招揽人才,使各个学派都有了发展的机会。2.影响(1)先秦诸子百家对后世文化学术发展产生了极大影响,共同构成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①儒家思想孕育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原则和道德准则。②道家学说构成了中国2000多年传统思想的哲学基础。③法家思想中的变革精神,成为进步思想家、政治家改革的理论武器。(2)“百家争鸣”过程中各派相互取长补短,形成中国思想文化兼容并包和宽容开放的特点。(3)“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对中国社会历史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2024年河南高考模拟)战国后期,“舍短取长,则可以通万方之略”成为各家学说努力的共同方向,学术思想的发展渐渐呈现出交融、趋同的态势。这一趋势A.标记着“百家争鸣”的结束B.阻碍了学术思想的发展C.利于儒学正统地位的确立D.与历史发展趋势相一样【答案】D【解析】由材料和所学可知,百家之学在相互诘难、批驳中彼此汲取、融合,在很多问题上逐步形成了共识,学术思想的发展呈现出趋同的态势,这与当时诸侯列国通过兼并斗争渐渐走向统一的趋势是一样的,故答案为D项。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标记着“百家争鸣”局面的结束,解除A项;学术思想的交融和趋同并不会阻碍其发展,反而更有利于其旺盛,解除B项;儒学正统地位的确立是在汉朝,且材料并未涉及儒学的地位,解除C项。易错点2混淆先秦时期诸子百家的思想在《新约・马太福音》第十二章有一段说:耶稣正在播道,或告其母及弟来,欲与耶稣言。耶稣云:“執为吾母?孰为吾弟?”乃张手向其徒曰:“凡遵行吾天父意旨者,一切老的都是我的母亲,一切少的就是我兄弟。”耶稣的这一言论和我国春秋战国时期哪一学派思想最为相像A.道家B.儒家C.墨家D.法家【错解】A或B【错因分析】本题易错的缘由是不能精确解读材料,不能正确把握墨家思想的主要观点及特点。【正解】C【解题思路】结合所学学问可知,墨家主见兼爱。依据材料“一切老的都是我的母亲,一切少的就是我兄弟”可知体现的是不分阶级差别的爱,C选项符合题意。道家主见无为而治,A选项解除。儒家主见仁和礼,B选项解除。法家主见以法治国,D选项解除。1.儒、道、墨、法诸家思想主见及特点派别代表时间地位主见特点儒家孔子春秋儒学创始人核心:“仁”;政治:以德治民,克己复礼;教化:有教无类;伦理观:性相近缓和社会冲突,维护奴隶主贵族的统治孟子战国被尊为“亚圣”“仁政”;民贵君轻;性本善新兴地主阶级调和阶级冲突、改造社会愿望荀子战国集大成者仁义、王道;“君舟民水”论;性本恶;礼法并用;制天命而用之道家老子春秋道家学派创始人世界的本原是“道”;“无为而治”;朴实的辩证思想消极心情与应世的看法庄子战国战国时期道家代表世间万物是相对的;消极主义法家韩非子战国集大成者“以法治国”;君主专制新兴地主阶级主见改革和加强中心集权的愿望墨家墨子战国墨家学派创始人兼爱、非攻、尚贤小生产者要求共享利益、渴望社会安定2.相互对立的观点(1)治国上,儒家主见“仁政”,反对严刑峻法;法家主见法治,强调严刑峻法。(2)在人性上,孟子主见“性本善”;荀子主见“性本恶”。(3)在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上,荀子主见“制天命”,人定胜天;庄子主见“顺自然”。(4)在人生看法上,儒家主见主动入世,强调社会责任;道家主见“逍遥”的人生看法,主见避世,强调“超脱”。(2024年北京高考模拟)下表列举了四位先秦思想家的一些主见。其共同点是人物主见老子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孔子百姓足,君孰与不足。荀子王者富民,霸者富士,仅存之国富大夫,亡国富筐箧,实府库。管仲取于民有度,用之有止,国虽小必安;取于民无度,用之不止,国虽大必危。A.反对征收赋税B.关注民众生活C.发展社会生产D.重视强国富国【答案】B【解析】材料中老子主见的大意是:人民的饥饿,由于统治者吞吃赋税太多,这是造成饥荒(的缘由)。孔子主见的大意是:百姓富足,君主不会不富足。荀子主见的大意是:实行王道的国家,富的是人民;实行霸道的国家,富的是人才;牵强存在的国家,富的是权臣;即将灭亡的国家,富的是箱子、国库。管仲的主见的大意是:对人民征收有度,耗费又有节制的,国家虽然小也肯定安静;对人民征收无度,耗费又没有节制的,国家虽然大也肯定灭亡。依据以上分析可知,四个人的主见都是围绕民富国强绽开,体现了关注民众生活的共同特征。故答案为B项。A项,四位思想家反对的是过度征税,不是反对征税,解除;C项,材料没有涉及发展社会生产的信息,解除;D项,荀子的思想体现出富国强兵的思想,但不能全面涵盖材料信息,解除。易错点3不能精确理解董仲舒的新儒学董仲舒在《春秋繁露》中说:“唯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皇帝的圣旨诏书开头语也常用“奉天承运,皇帝诏曰”。这说明汉代A.儒学正统地位得以确立B.借天的权威树立皇帝权威C.政治统治借助人伦秩序D.儒家天道观得到皇帝认同【错解】D【错因分析】本题易错的缘由是不能精确地解读材料。本题侧重对材料分析和学问迁移实力的考查,假如对董仲舒思想主见的把握不准,即会错选。【正解】B【解题思路】依据材料“唯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可知汉代通过神权来强化君权,B选项符合题意。确立儒学的正统地位与材料无关,A选项解除。材料未涉及人伦秩序,C选项解除。D选项说法与材料无关,解除。如何理解董仲舒的新儒学1.重要内容(1)针对中心集权须要,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主见;(2)针对加强君权须要,提出“君权神授”与“天人感应”;(3)针对土地兼并现实,发挥仁政思想,提出“薄赋敛,省徭役,以宽民力”;(4)针对为人处世标准,提出“三纲五常”,提倡孝道。2.主动可取和须要扬弃的有(1)大一统是天地之常理、国家之须要的主见。虽然董仲舒的大一统主见充溢了唯心的色调,但大一统的确是中国发展的主流,尤其是今日祖国统一的须要;须要扬弃的是其中的唯心主义成分。扼杀一切不同学术流派的做法是不行取的,应当激励各种学术思想的争鸣。(2)“天人感应”学说源于原始巫术,为君权神授服务,但是要求统治者疼惜百姓,这一点有利于专制统治的长治久安,对今日也有肯定的借鉴意义。(3)“薄赋敛,省徭役,以宽民力”从维护统治秩序动身,有利于中国小农经济的发展,也对今日中国减轻农夫负担有肯定的借鉴意义。(4)“三纲”充溢专制等级色调,应当摒弃。“五常”推崇仁义礼智信,抛弃其中专制等级成分,可以改造成为中华传统美德的重要组成部分。(2024年江苏高考模拟)汉武帝时期,董仲舒提出了“立太学以教于国,设庠序(地方学校)以化于邑”“举贤良”“用天下之贤人”等改革措施。董仲舒的这些主见A.传承了先秦教化与用人体制B.适应了郡国并行的政治要求C.有利于强化国家“大一统”D.使儒家学说成为主流思想【答案】C【解析】据所学可知,汉武帝时期接受董仲舒的建议,在中心设太学,还令郡国设学校,以传授儒学,通过思想上的统一巩固政治上的统一,“举贤良”“用天下之贤人”等信息结合所学可知,汉武帝重用儒学之士,C正确;据材料说的是学校的设立及“用天下之贤人”等问题,A片面;据所学可知,汉武帝时期解决了王国问题,B错误;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思想,使儒家学说成为主流思想,材料与其无关,因此D错误。易错点4不能全面把握宋明理学宋代的服饰色调一反唐代浓艳鲜丽色,形成了淡雅安静之风,风格趋于修长、纤细、朴实无华,在朝服上仍特别重视旧有传统基础上,体现等级的饰品与图案也更多、更加严格。这反映了宋代A.理学影响社会审美B.商品经济异样活跃C.科举制度臻于完善D.等级秩序受到冲击【错解】D【错因分析】本题易错的缘由是不能精确地把握材料关键信息“体现等级的饰品与图案也更多、更加严格”而误选D。【正解】A【解题思路】本题考查宋明理学的影响。结合所学学问可知,理学主见个人道德修养,强调“存天理,灭人欲”,这种观念体现在服饰上就是淡雅安静以及体现等级的饰品与图案更多、更加严格,故A正确;商品经济活跃与宋代服饰的风格改变没有干脆因果关系,故B解除;“科举制度臻于完善”说法过于肯定,而且科举制与服饰的风格改变无关,故C解除;宋代的等级秩序并未受到冲击,而且材料也无法体现等级秩序受到冲击,故D解除。全面理解宋明理学1.理学的含义在北宋时形成,融合了佛道思想来说明儒家义理,形成了以理为核心的新儒学体系——理学。2.理学的形成与发展(1)形成:北宋,程颢、程颐,认为宇宙的本原是“理”,提出“格物致知”。南宋,朱熹,天理是万物的本原,理离不开气;天理在现实社会表现为“三纲五常”;提出“存天理,灭人欲”。南宋以后成为官方正统哲学,对维护专制主义政治制度起了重要作用。(2)发展①陆王心学的出现,标记着重建儒家信仰的理论任务已经完成。②南宋的陆九渊是心学的开创者,提出了“心即理也”的核心命题,主见反省内心就可得到天理。③明代建立了系统的心学理论,王阳明是心学的集大成者,认为“心外无物,心外无事,心外无理”、学以至圣的修养关键在于“致良知”,强调“知行合一”。(3)宋明理学的影响①主动宋明理学重视主观意志力气,对人的人格、气质、品德、立志、责任感等方面的塑造具有主动的作用。②消极“三纲五常”等伦理道德维护了君主专制统治,摧残、扼杀了人们的自然欲求,抑制了思想的自由发展。(2024年江西高考模拟)《家礼》为南宋朱熹所作,全书以宗法理念为核心,围绕日常生活和冠、婚、丧、祭等现实中的重大事务,设定了详尽细致的礼仪规范。《南赣乡约》是明王守仁在巡抚南、赣、汀期间,以南赣乡民为适用对象,制定并颁布的民间规约。二者制定的礼仪规范A.体现了儒家提倡的社会责任感B.实现了理学对乡村的自主管理C.具有“经世致用”的思想色调D.践行了儒家通俗化的价值理念【答案】C【解析】从材料叙述发觉,“南宋朱熹所作”“《家礼》”对于“日常生活和……现实中的重大事务”的“礼仪规范”“设定”“详尽细致”,“明王守仁”的“《南赣乡约》”中则“制定并颁布”“民间规约”,结合所学可知,以上是反对空谈义理的表现,主见改革,是对理学的批判,反映了当时的思想具有“经世致用”的色调。故答案为C项。A项,材料强调的是对“日常生活和……现实中的重大事务”“民间规约”的规范,与社会责任无关,解除;B项,“实现了”的说法明显不符合史实,此项为干扰项,解除;D项,材料反映了南宋、明代思想家对北宋以来空虚迂阔的理学进行了反思,转而向与社会实际联系更紧密的实学发展,这是儒家学者自觉适应于社会现实而表现在志向诉求方面的改变,不是儒家通俗化的价值观念的表现,解除。易错点5不能正确相识明末清初进步思想家的思想明代江苏东台人王艮创立的泰州学派常借《中庸》“率性之谓道”这一句中的“率性”二字论道,推出自然情欲论。《明儒学案》中徐抛谓:“圣贤教来学,率性而已。”颜钧云:“率性所行,纯任自然,便谓之道”。据此可知,他们都A.追求特性与人格的独立B.留意好用而不尚空谈之学C.受到读书人普遍的赞誉D.秉承了程朱理学为学旨趣【错解】D【错因分析】本题易错的缘由是不能精确理解材料,对明清时期进步思想的表现把握不准。本题解题的关键是理解材料“自然情欲论”“圣贤教来学,率性而已”“率性所行,纯任自然,便谓之道”,联系所学明清之际的儒家思想分析解答。明末清初进步思想家反对封建专制,重视手工业、商业,批判继承传统儒学,这些主见在肯定程度上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时代的要求,具有解放思想的历史进步作用。【正解】A【解题思路】“自然情欲论”“圣贤教来学,率性而已”“率性所行,纯任自然,便谓之道”表明他们都追求特性与人格的独立,故A正确;材料信息无法体现留意好用,解除B;材料信息也不能看出他们都受到读书人普遍的赞誉,解除C;材料信息无法体现程朱理学的旨趣,解除D。明清时期儒学的新发展1.历史背景(1)经济:商品经济旺盛,资本主义萌芽出现。(根本缘由)(2)政治:封建专制空前强化,封建社会走向衰落。(3)思想文化:理学束缚人们思想和“西学东渐”。2.主要思想家及其主见思想家主见李贽①反对神化孔子。②批判道学家伪善。③提倡特性自由发展黄宗羲①批判君主专制,提倡“天下为主,君为客”。②提倡“法治”,反对“人治”顾炎武①主见“经世致用”。②提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王夫之①世界是物质的。②静止是相对的,运动是肯定的3.评价(1)李贽的思想具有显明的封建叛逆色调和战斗精神,是资本主义萌芽的反映,是我国反封建专制思想的先驱。(2)明清之际思想家的思想猛烈冲击了君主专制统治,对近代民主思想产生了肯定的影响,具有解放思想的历史进步性。(3)经世致用的学风,开一代朴实学风的先河。(2024年河南高考模拟)下表为明清思想家的一些主见表中内容解读正确的是A.反映资产阶级反封建专制的要求B.都提出了实行仁政的主见C.动摇了封建正统思想的统治地位D.是对传统儒学的批判继承【答案】D【解析】依据所学学问可知,材料内容体现了明清时期李贽等人挑战传统正统思想的观点,明清时期的启蒙思想是对传统儒学的批判继承,故D选项正确;李贽等人是明清时期工商业者代表,不是资产阶级,故A选项错误;材料内容可知,唐甄等人的主见是批判君主专制,没有提出实行仁政,故B选项错误;明清时期的启蒙思想是对传统儒学的批判继承,没有动摇封建正统思想,故C选项错误。【记忆点一】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1.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与古希腊人文精神的比较项目春秋战国的“百家争鸣”古希腊人文精神相同点道德观①都认为“中庸”是至高的美德标准。②都主见适度,反对极端。③都将道德看作是政治的基础。孔子把“礼崩乐坏”的根源归结为人们道德上的沦丧,所以提出“仁”“礼”与“为政以德”。古希腊先哲苏格拉底认为,要治理好城邦政治,就要改善人们的灵魂,培植好公民,以德教人,以德治人不同点产生缘由社会、政治、经济大变革,各国须要人才工商业发展,公民地位提高,奴隶制民主政治进一步发展,个人成长和解决实际问题的须要表现形式相互诘难、批驳修辞学,公开演说发展历程儒学成为百家之首,后来成为封建统治的精神工具经过中世纪一千多年的思想黑暗时期,人文主义起先复兴目的传播文化,发展学术,强调个人为统治者服务发展人的特性,强调个体力气的发挥结果经过演化,儒家思想最终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树立了人的尊严,是西方人文主义精神的起源2.比较苏格拉底和孔子的思想比较项苏格拉底孔子思想主见“美德即学问”,重视人的价值,也主见道德和法律对人的行为的规范“仁”,主见人与人之间的友爱,并以“礼”来约束,而不使“仁”失于无序教化哲学家和老师帮助人们发觉内心的学问、真理,以达到相识自己、实现美德的目的“有教无类”使人们留意“仁”“礼”,成为君子3.诸子百家中的治国理念及其阶级性和现实意义人物治国理念阶级性现实意义老庄(道家)主见“无为而治”,认为治国要顺应时势和民心表现出没落、消极的心情,代表没落奴隶主贵族利益对于增加环保意识,促进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现实价值孔子(儒家)提出“仁”和“礼”,推崇“德治”,主见“克己复礼”代表春秋晚期奴隶主贵族利益,要求缓和冲突,维护统治秩序具有和谐意识,对于调整人际关系、稳定社会秩序有主动作用孟子、荀子(儒家)孟子主见“仁政”,荀子主见“仁义”和“王道”体现新兴地主阶级调和阶级冲突、改造社会的愿望墨子(墨家)“兼爱”“非攻”“尚贤”反映了战国时期小生产者要求同等、反对斗争的要求博爱、留意(教化)人才、反对斗争、节俭等都有现实意义韩非子(法家)主见变革,提倡“法治”、君主专制和中心集权体现新兴地主阶级改造旧制度、加强封建集权的愿望对于当今法制建设具有借鉴意义;其变革精神值得提倡【记忆点二】全面相识董仲舒的新儒学1.含义:董仲舒把诸子百家中的道家、阴阳五行家的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中,加以改造形成具有时代特色的新儒学体系。学-科网2.目的:给统治者披上神圣的外衣,政治上主见实现大一统,以加强君权,维护君主专制;思想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维护思想上的封建专制。总之是为了适应统治者的须要,维护统治。3.特点:(1)从思想内涵看,融儒学、阴阳学、黄老之学和法家思想为一体,兼采百家。(2)核心是“天人感应”学说,强调王权的合理、合法性。(3)以神权限制王权。(4)以维护皇权的肯定性为最终目的,完全沦为官方统治哲学。4.评价:主见评价“春秋大一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春秋大一统”虽然充溢唯心主义色调,但有利于加强中心集权,巩固了大一统的国家,稳定社会秩序,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扼杀其他不同学派的做法不行取“君权神授”“天人感应”是唯心主义;但要求统治者疼惜百姓,实施仁政,有利于封建统治的许久“三纲五常”宣扬纲常伦理是为了维护封建专制和等级制度,应批判;“五常”中有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部分内容,应当弘扬5.汉代的新儒学与先秦儒学的区分和联系(1)区分①从思想内涵来看,汉代的新儒学将阴阳家、黄老之学、法家思想纳入自己的思想体系,发展与改造了先秦儒学。②从与当政者的关系而言,先秦儒学批判暴政而致力于建立志向化的社会秩序;汉代儒学则退而求其次,承认现实社会政治秩序的合理性(如皇权专制),即从批判时政转为维护现实统治。③从地位上看,先秦儒学虽然也是为统治者供应统治方法的政治和伦理学说,但终归是在野的、带有相当志向色调和指责成分的学说。而董仲舒建立的新儒学,则完全是一套官方统治思想,它以维护皇权的肯定性为目的,被确立为中心王朝的统治思想。(2)联系:先秦儒学宣扬的“礼”“仁”“仁政”“民本”为新儒学所继承。新儒学正是在对先秦儒学继承和发展的基础上,使儒学从先秦的民间学说上升为汉武帝时期的官方学说。6.汉代时期儒学成为正统的缘由及其影响(1)缘由①汉初的黄老之学无法解决汉武帝时期加强中心集权的问题,汉武帝急需新的学说来维护统治。②董仲舒兼采道家、法家和阴阳五行家的一些思想,对儒家思想进行了改造,使其具有综合性、时代性和好用性。③新儒学适应了汉武帝加强中心集权的须要,使汉武帝能够通过思想统一来实现政治上的大一统。(2)影响①对汉代政治有利于巩固中心集权的“大一统”局面,减弱和打击地方割据势力,稳定封建统治秩序。②对民族精神思想统一于儒学,儒学渐渐成为中华民族的独特精神。这种民族精神是维护统一、阻挡分裂的强大思想武器。儒学以仁义为主,强调人伦关系,对于抵制宗教有肯定的作用。③对学术文化一方面结束了各派学术思想同等竞争的局面,对学术、思想的发展有钳制作用;另一方面,“尊儒”又提倡文化教化,提高了学问分子在社会上的地位和作用。④对主流思想儒家思想成为历代统治者推崇的正统思想,渐渐成为两千多年来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记忆点三】全面相识宋明理学1.宋明理学出现的缘由(1)两宋时期,冲突尖锐,统治者试图通过调整统治思想,适应维护统治的须要。(2)魏晋以来,儒、道、佛三家日趋融合,到唐宋时“三教合一”的局面形成,这为儒学发展成更理性化、思辨化的新儒学奠定了基础。(3)宋代的“重文”国策和科举制的完善,形成了学术发展的良好社会环境。2.宋明理学的特点(1)儒学进一步思辨化。宋明的理学家们一方面借鉴佛教和道教在哲学本体论方面的成果,一方面在传统儒学中找寻能够利用的因素。利用这些外来的和传统的文明成果,在消化汲取的同时,他们创建性地提出了很多富有特色的儒学概念,并赐予系统的哲学论证。传统儒学经由理学家们的改造,道德信条式的理论体系最终变成了哲学理论体系。(2)更加强调伦理道德为思想核心。理学所强调的义理,实质上也就是儒学的伦理道德学说。宋明理学家在儒学的伦理道德学说上,提出了一系列特别有逻辑层次的哲学范畴和理论结构。无论是理学哲学各种各样的本体论、作为道德基础的人性论、“存理去欲”或“故意去欲”的修养论、“格物”或“格心”的相识论、成贤成圣的境界论、由修齐而治平的功能论,均以伦理道德为核心内容。3.宋明理学的影响(1)消极①用“三纲五常”维系封建专制制度,压抑、扼杀人们的自然欲求,适应了统治阶级压制人民的须要,成为南宋以后长期居于统治地位的官方哲学。②宋明理学还存在尊卑等级观念、重男轻女的观念、轻视自然科学的观念、轻视个体自由的观念、重礼轻法等观念。(2)主动①具有和谐意识。宋明理学具有和谐意识,强调人与自然、与家庭、与国家的和谐的意识。②具有忧患意识。这种忧患意识对历代仁人志士胸怀天下,奋勉进取,为志向不懈追求传统的形成产生了主动的影响,今日人们依旧能从中得到启示。③崇尚道德。充分意识到道德对于社会和人生的重要性,重义轻利,强调自我约束,可以促进文明的进步。④强调力行。力行意识及其所体现的务实倾向和自主自强的精神,对中国文化起了推动和促进作用。【记忆点四】明清之际进步思想出现的背景、特点、评价及未能形成强大社会思潮的缘由1.背景(1)政治:专制统治腐朽,土地兼并严峻,农夫起义频繁发生。(2)经济:商品经济发展,社会拜金逐利风气盛行,传统的道德观念受到猛烈冲击。(3)思想:科举考试因循守旧、陈腐不化;西学东渐,近代科技传入中国。(4)不少士人冲破传统儒学的束缚,蔑视礼法,追求特性发展,在思想文化领域掀起波澜。2.特点(1)反传统、反教条。明朝进步思想家李贽指出儒家经典并非“万世之至论”,否定孔子是“圣人”,提出男女同等和“万物皆生于两”的观点。他的“异端”思想和狂傲不羁的品德,令维护名教传统的士大夫们惊惧。(2)反封建专制。黄宗羲指责君主“以天下之利尽归于己,以天下之害尽归于人”,认为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3)带有肯定的民主色调。顾炎武提倡“众治”,反对“独治”;主见“经世致用”,提倡走出家门,到实践中求真知,力图扭转明末不切实际的学风。当时的思想家还提出了种种限制君权的理论和设想。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想对晚清民主思潮的兴起产生了肯定影响。(4)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时代的要求。黄宗羲反对重农抑商,提出“工商皆本”的主见。3.评价(1)主动批判继承传统儒学,构筑具有时代特色的新思想体系,促使我国传统文化重新焕发朝气;肯定意义上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时代的要求,构成中国早期启蒙思想的洪流,具有解放思想的历史进步性;对君主专制造成猛烈冲击,对近代资产阶级民主思想影响深刻。(2)局限没有提出新的社会制度,也未能形成完整的思想体系,没有动摇封建统治的理论基础。4.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潮未能形成强大社会思潮的缘由(1)资本主义萌芽较为脆弱使早期民主思想的产生、发展缺乏强有力的物质基础。资本主义萌芽从发展空间程度上看,缺少持续发展的土壤,只能在封建专制的缝隙中挣扎,确定了中国早期民主思想的发育不健全。(2)中国传统文化的束缚和影响,使进步思想家很难从根本上突破传统伦理学说的罗网,建立起新的伦理学说体系。(3)高度强化的封建君主专制中心集权制度也给它造成了巨大的压力。【记忆点五】全面相识古代中国的儒家思想1.儒家思想的发展历程(1)春秋时期——孔子创立儒家思想:思想体系的核心是“仁”,主见以爱人之心调整人际关系。维护周朝的“礼”,主见贵贱有序。主见以德治民,反对苛政与随意刑杀,指出统治阶级要疼惜民力、取信于民、正身律己。政治上主见改良,认为可以“损益”旧的章法。(2)战国时期——孟子思想的发展:政治上主见实行“仁政”,提出“民贵君轻”的思想。主见“政在得民”,反对苛政、“虐民”“暴民”。主见给农夫肯定的土地,不侵扰农夫的劳动时间,宽刑薄税。(3)西汉——董仲舒的新儒学成为统治思想:董仲舒以儒学为基础,以阴阳五行为框架,兼采诸子百家,建立起具有神学倾向的新儒学。新儒学以“天人感应”“君权神授”为核心。汉武帝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使儒家思想起先成为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4)宋代的新儒学——理学:特点是以儒家思想为基础,汲取佛教和道教思想。集大成者是朱熹。他认为理是第一性的,是宇宙万物的本原,气是构成宇宙万物的材料,是其次性的,主见“存天理,灭人欲”。事实上是为封建等级制度辩护。(5)明朝理学走向极端——王守仁的心学①创立背景:明朝中期,社会动荡担心。②目的:“破心中之贼”,维护封建统治。③主要观点:认为“心外无物”“心外无理”“心外无善”,主见通过“内心反省”,克服“私欲”,以“致良知”,即复原内心固有的封建道德观念,忍受封建统治的压迫。④评价:理学由客观唯心主义向主观唯心主义演化,使其走到了极端。(6)明末清初: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进步思想家对传统儒学思想的批判和继承,使我国传统文化重新焕发了朝气,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2.儒学发展的特点(1)从儒学的发展条件看,它具有适应小农经济文明须要的特点。(2)从儒学的社会功能看,它具有既维护又制约封建专制制度的特点。儒学从本质上讲是封建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但是,儒学强调仁政、民本、教化,对于统治阶级的过分剥削与酷虐暴政也有所限制,从而制约着封建专制制度的恶性发展。(3)从儒学的历史持续看,它具有与其他文化相互激荡、渗透和融会的特点,在每次融会中,儒学思想都获得了某种层面上的丰富和完善,达到满意统治者维护统治的须要。3.儒家思想的现实意义和局限性(1)现实意义①儒家强调“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学思结合”的教化教学思想,对我国当代教化事业的发展和人才的培育有主动作用。②儒家提倡“孝”“仁义”“诚信”等道德伦理观,有助于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③儒家强调“正身自省”“修己安人”,加强道德修养,有助于约束和规范市场经济主体的交易活动和行为,使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正常、有序地发展。④儒家提倡的“仁”“德治”“民本”思想维护了社会稳定,促进了经济的发展。⑤新儒学主见的“大一统”思想有利于巩固中华民族的统一,在今日有着更现实的意义。⑥儒家思想在世界上产生了广泛影响,成为中国文化的象征。以中国为中心的东亚文化圈的主体就是中国传统的儒家文化。儒家思想至今在日本、韩国、东南亚乃至欧洲仍影响巨大。(2)消极影响①儒家思想维护封建统治秩序,神化皇权,作为封建文化的载体,束缚了人们的思想,促成保守、封闭的民族性格,不利于民主与科学精神的形成。②提倡“三纲五常”的道德戒律,宣扬封建礼教,扼杀人性,负面作用极其明显。1.(2024年新课标全国卷Ⅱ,25,4分)西汉初期,道家学说兼采阴阳、儒、墨、名、法各家学说的精髓;后来董仲舒的儒家学说也汲取阴阳五行、法、道等各种思想。促成当时学术思想上呈现这种特征的主要因素是A.王国力力强大B.百家争鸣局面的持续C.现实统治须要D.兼收并蓄的文化政策【答案】C【解析】结合材料和所学可知,单一的学说难以适应困难的统治须要,新道学适应了西汉初期修养生息、复原生产、巩固政权的须要,而新儒学适应了汉武帝加强中心集权的须要,C选项符合题意。王国力力强大是董仲舒新儒学出现的一个因素,巩固统治才是主要因素,A选项解除。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措施,确立了儒学的独尊地位,本质上属于文化专制,而不能体现对百家争鸣局面的持续,B选项解除。董仲舒的新儒学具有猛烈的排它性,无法体现兼收并蓄的文化政策,D选项解除。2.(2024年新课标全国卷Ⅱ,26,4分)程颢诗云:“闲来无事不从容,睡觉东窗日已红。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道通天地有形外,思入风云变态中。富贵不淫贫贱乐,男儿到此是豪雄。”其体现的主旨是A.人类与自然和谐共处B.人与万事万物皆同理C.张扬自我的人生看法D.无为而治的思想理念【答案】B【解析】由人物“程颢”可大致推想本题考查方向为“程朱理学”,依据材料“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道通天地有形外,思入风云变态中”可知程颢认为“人与万事万物皆同理”,主见通过探究世间万物来求理,B选项符合题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与材料主旨不符,A选项解除。材料未涉及张扬自我的人生看法,C选项解除。无为而治的思想理念属于老子的思想,D选项解除。3.(2024年新课标全国卷Ⅲ,25,4分)在今新疆和甘肃地区保存的佛教早期造像很多衣衫单薄,甚至裸身,面部表情生动;时代较晚的洛阳龙门石窟中,造像大都表情庄重,服饰亦趋整齐。引起这一改变的主要因素是A.经济发展水平B.绘画技术进步C.政治权力干预D.儒家思想影响【答案】D【解析】结合所学学问可知,儒家思想强调的是伦理道德,礼义廉耻。由材料中佛像衣衫单薄甚至裸身到服饰整齐的改变可知,佛教受到中国儒家思想的影响,D项符合题意。经济发展、绘画技术及政治权力不属于佛像改变的主要因素,材料强调的是儒家文化对佛像的影响,A、B、C选项解除。4.(2024年北京卷,13,4分)《诗》《书》等原是孔子编订的私学教材,至汉代,位列官方史书《汉书》的《艺文志》第一大部类“六艺略”。导致这一改变的主要缘由是A.诸子“百家争鸣”B.始皇帝焚书坑儒C.汉武帝独尊儒术D.司马迁撰《史记》【答案】C【解析】《诗》《书》由孔子的私学教材最终位列汉代官方史书的第一大类,反映了孔子和儒家思想地位的提升,结合所学内容可知,导致这一改变的缘由是汉武帝独尊儒术,儒家思想成为官方正统,故选C项;诸子“百家争鸣”主要是在春秋战国时期,与题中时间不符,故解除A项;始皇帝焚书坑儒,使儒家思想大受打击,与题意主旨不符,故解除B项;司马迁撰《史记》明显与孔子和儒家思想地位的改变无关,故解除D项。5.(2024年4月浙江选考,6,2分)顾炎武是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高校者,他曾有诗云:“我愿平东海,身沉心不改。大海无平期,我心无绝时。”诗中所体现的情怀是A.“经世致用”B.“人心一点灵明”C.“循天下之公”D.“以天下之权,寄之天下之人”【答案】A【解析】结合所学学问可知,经世致用是指学问必需有益于国事。依据材料“我愿平东海,身沉心不改”并结合所学学问可知,材料体现的是经世致用,A选项符合题意。“人心一点灵明”体现的是心为天地万物之主,B选项解除。“循天下之公”体现的是反对君主专制,C选项解除。“以天下之权,寄之天下之人”体现的是对君权的限制,D选项解除。6.维持人伦关系是“礼”的重要功能之一,孔子云:“君使臣以义,臣事君以忠”,孟子云:“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这说明“礼”A.以“尊君”为核心B.蕴涵有肯定的人文精神C.强调“君”的责任D.激励臣民抗拒暴君统治【答案】B【解析】“尊君”是“礼”的基本要求,但这并非本题材料所要表达的思想,A项解除;从道理上讲,你对我好,我便对你好,这是人之常情,简洁的说这叫“人心换人心”。从理性的角度看,材料体现了“权力”与“义务”的对等,要臣民尽“尊君”的义务,就得给人民基本的“权力”,不管从哪个角度理解,这都体现了对“人性”的尊崇,体现了人文精神,所以,B项正确;从材料来看,的确是说在处理君臣关系上,君负有责任,但把它说成“礼”的特征,明显不合适,C项解除;D项与孔、孟的代表统治阶级利益的身份与基本主见明显冲突,解除。7.汉代在选官制度上体现出对孝的提倡,汉惠帝、吕后开汉代“举孝授官”之先河。汉代以后,“以孝选官”的现象承袭相沿,接着存在于历代选官的体系中。据此可知,汉代“举孝授官”A.使士人起先步人政治舞台B.促使了社会实现公允公正C.保证了官僚队伍的廉洁性D.体现了儒学的政治化进程【答案】D【解析】“孝”是儒家思想的重要组成内容,据材料“汉代在选官制度上体现出对孝的提倡,汉惠帝、吕后开汉代‘举孝授官’之先河。汉代以后,‘以孝选官’的现象承袭相沿,接着存在于历代选官的体系中”可知,材料体现了儒学对政治的影响,体现了儒学的政治化进程,故D正确;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士人已经步入政治舞台,解除A;“举孝授官”无法体现社会实现公允公正,解除B;材料与官僚队伍的廉洁性无关,解除C。8.印度佛教宣扬出家后就不再关切世俗之事,与家庭完全脱离,即使父母也没有必要探望。然而,唐朝玄奘法师从印度取经回来后,却要回家看他的一个老姐姐。这反映当时佛教在中国A.同化了中国文化B.与印度佛教教义融合C.日渐趋向世俗化D.动摇了儒学主流地位【答案】C【解析】从“不再关切世俗之事”到“唐朝玄奘法师从印度取经回来后,却要回家看他的一个老姐姐”可以看出佛教传入中国后日益的本土化,世俗化,故C项正确;A项说法过于夸张,也不符合史实,解除;印度佛教教义与中国的是不一样的,也并未融合,解除B项;D项是新文化运动的影响,解除。9.自元代起直至清末废科举,“四书”始终与“五经”并列,而且被视为“六经之阶梯”,为初学者所必读,而其实际地位和影响则是凌驾于“五经”之上的。“四书”地位的提升A.巩固了孔孟在儒学中的地位B.冲击了孔子在儒学中的影响C.源于程朱理学地位的官方化D.取代了“五经”的文化价值【答案】C【解析】宋朝理学产生,朱熹编著《四书集注》,为宋代朱熹最有代表性的著作之一,受到历代统治者的推崇,科举考试对题目的说明必需以《四书集注》为标准,故C正确;孔孟在儒学中的地位在战国时期即已确立,并非通过“四书”地位的提升来巩固,解除A;“四书”属于儒家经典,孔子是儒家思想的创始人,其中《论语》主要记载孔子的言论,“四书”地位的提升不会冲击了孔子在儒学中的影响,解除B;“四书”始终与“五经”并列,虽然“四书”地位提高但是不能取代“五经”的文化价值,D错误。10.明清之交国破家亡,一些知名学者对于中国的文化,包括政治制度与思想方式,均有深刻的检讨。他们破陈立新的精神与嘉靖、万历以来的文化风气有传承,但也有批判与创新。据此可知A.精英人物更利于文化的传承B.明亡清兴代表了社会的进步C.意识形态变迁遵循肯定规律D.中国传统文化在传承中进步【答案】D【解析】依据材料中“深刻的检讨”“也有批判与创新”等信息可知,材料强调明清之际的文化在一些知名学者的批判中得以创新,说明中国传统文化在传承中不断进步,因此D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其他人群的传承效果,不具有可比性;B选项与材料主旨不符;C选项不是从材料信息中提炼得出的。故正确答案为D选项。1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汉武帝“独尊儒术”,起先设立最高学府“太学”,对太学生的选拔、考核特别严格,太学生接受当时学养深厚的博士等经学大师传授,文化程度高。两汉培育的太学生数量日益增加,成为官员选拔的重要来源。汉代大部分太学生们在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济世精神影响下大部分酷爱国家、关切国家兴亡、敢于为民请命、直言进谏,又以儒学律己,修身励志,保持高尚的道德操行。哀帝时,鲍宣因阻挡丞相官属行于驰道,并拒闭朝廷使者,下廷尉狱。太学生千余人拦路请愿上书,终使绝宣被免死。这是我国历史上大规模学生运动的最早记载。东汉末年,外成宦官交替专权,政治黑暗。太学生与当时正直名士一起抨击时政、发起多次请愿,与宦官进行英勇斗争。但是大批太学生和正直名士被速捕,形成“党锢之祸”。——摘编自张荣发《论汉代太学的学风》材料二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建立一大批新式高等学校。1915年新文化运动以来以北京高校为中心的高等学校大力提倡“民主”与“科学”,培育出一大批具有新思想的青年学生。一战后,1919年初,作为战胜国的中国参与了巴黎和会,试图借机收回被德国划作势力范围的山东特权,但是列强无视中国人民恳求,把山东特权转让给日本。消息传回国内,5月4日北京青年学生领先起先罢课、游行示威,喊出“外争国权,内除国贼”等口号,全国各地学生纷纷响应。6月初起,商人罢市、工人罢工,支持学生。最终迫使北洋政府释放被捕学生,罢免曾汝索、章宗祥、陆宗舆职务,拒绝在凡尔赛和约上签字。——摘编自人民教化出版社2007年版教材《必修1》《必修3》(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学问,分析汉代太学生运动兴起的背景。(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学问,比较汉代太学生运动与五四运动的不同之处,并分析造成不同结果的缘由。(3)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学问,分析不同历史时期学生运动的共同价值。【答案】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