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07:文言文阅读(考点清单)-2023-2024学年九年级语文上学期期末考点大串讲_第1页
专题07:文言文阅读(考点清单)-2023-2024学年九年级语文上学期期末考点大串讲_第2页
专题07:文言文阅读(考点清单)-2023-2024学年九年级语文上学期期末考点大串讲_第3页
专题07:文言文阅读(考点清单)-2023-2024学年九年级语文上学期期末考点大串讲_第4页
专题07:文言文阅读(考点清单)-2023-2024学年九年级语文上学期期末考点大串讲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专题07文言文阅读一、考试内容课内考查篇目:九年级上册:《岳阳楼记》《醉翁亭记》《湖心亭看雪》九年级下册:《鱼我所欲也》《唐雎不辱使命》《送东阳马生序》《《曹刿论战》《邹忌讽齐王纳谏》《陈涉世家》《出师表》二、考试题型常见考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文言断句、文言实词、文言虚词、翻译句子、内容理解、人物形象、主题主旨、开放性题目。对文言文阅读的考法,一般是以课内文言文阅读、课外文言文阅读、课内外对比阅读的形式进行考查的。考查的主要题型有:给句子划分节奏,辨析词语的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现象,翻译句子,理解选段的主要内容,把握选段的思想感情等等。三、方法技巧(一)断句停顿1.句首发语词后要停顿。如:“夫”“若夫”“至于”“至若”“盖”等,例:至于/负者歌于途。2.句首关联词后要停顿。例:然则/何时而乐耶?3.表时间的词在句首要停顿。例:今/吾以十倍之地。4.国号、年号、官职、爵位、史实、地名后要停顿。例:虞山/王毅叔远甫/刻。5.古汉语的两个单音词,在现代汉语中是一个复音词,要停顿。例:可/以/一战。6.有省略的地方要停顿。例: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7.主谓之间、动宾之间要停顿。例:先帝/不以/臣卑鄙。(二)文言实词1.注意古今词义的变化。一些同学在学习文言文时,往往以词的含义去理解古义,这就会闹出笑话。要注意了解古今词义的变化。(1)词义的缩小。就是古义反映事物的范围大,而今义反映的事物范围变小。(2)词义的扩大。就是古义所反映事物的范围小,而今义反映事物的范围变大。如“江”、“河”在古代专指长江、黄河。而今天的“江”、“河”泛指河流。(3)词义的转移。就是在古文中是这个意思,而今义却是另一个意思,词义反映客观事物的范围发生了变化。2.注意一词多义现象。“一词多义”,就是指一个词既有本义,又有引申义,甚至有几个引申义,要注意实词在不同语境中表示的不同意义。3.注意词类活用。词类活用,是某些词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改变它的词性或用法,使词的意义发生一定的变化。文言文中的名词可用作动词,形容词可用作名词,还有使动、意动等用法。4.注意字词的通假特征。“通假”也叫“通借”,“通”是通用,“假”是借用。两个字的形体不同,意义也不同,由于读音一样或相近,古人就常用甲字来代替乙字,被借作乙字的甲字,就叫“通假字”。其基本类型有:(1)同音通假。如:满坐(通座)寂然,无敢哗者。(2)近音通假。如:河曲智叟亡(wáng,通无,读wú)以应。(《愚公移山》)(3)异音通假。(如果探讨它们的古音,也相同或相近。现代的读音不同是古今语音演变的结果)如:将军被(通披,音pī)坚执锐。(《陈涉世家》)(三)解答文言虚词题常用方法1.词性界定法。有些文言虚词兼有空词和虚词的双重性质,根据上下文的语境,只要能推断出其词性不一样,那么,其用法也肯定不同。2.语境推断法。一般而言,需要判定的虚词上下文语境完整,语句的整体意义实际上限制了某个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因此可考虑根据具体的上下文来进行断断。3.句位分析法。虚词在句中的位置不同,搭配关系不同,它的意义和语法功能也往往不同。4.标志识别法。有些文言虚词是构成特殊文言句式的标志词,如能记住教材中出现的一些有代表性的特殊文言句式,可帮助你快速答题。5.结构互训法。文言文中多结构一致、前后对称的整句,往往处在相同位置的虚词其词性意义或功能用法也相同,所以知道了其中一个的用法,也可大致判断另外一个的用法。6.关系分析法。判断虚词的用法更多的是看这个虚词在句中起的语法作用,它跟前后文构成什么样的意义关系,尤其是“而”“以”作连词用时,其意义关系往往比较复杂,有并列、承接、递进、转折、因果、假设……,一定要瞻前顾后,仔细揣摩,加以确定。7.成语印证法。很多成语源自古诗文,凝固了很多文言现象,包括虚词用法的一些规律特点,通过一些熟知的成语来推知印证文言材料中的虚词用法也不失为一个好方法。(四)文言文翻译“六字诀”:留:即原文中的专有名词、国号、年号、人名、地名、官名、职称、器具名称等,要保留。直:即将文言文中的单音节词直接译成以该词为语素的现代汉语的双音节或多音节词。补:即将文言文中省略的词语、句子成分,在译文中适当地补充出来。删:即删去不译的词。古汉语中的发语词、判断词,在句子结构上起标志作用的助词、凑足音节的助词等,在现代汉语中没有词能替代,便可删去。调:即对文言文中不同于现代汉语句式的特殊句式,翻译时要进行必要的调整,使译文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换:即对古今意义相同,但说法不同的词语,翻译时要换成现用的通俗的词语,使译文通达明快。(五)文言文阅读内容理解解题技巧1.整体阅读,总体把握,依据文体特点抓重点归纳文章的内容要点,要依据文章的文体特点。对记叙性文字,要厘清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前因后果;一般的传记文,要弄清作者记了哪几件事,表现了人物的哪些性格特点和精神风貌;议论性文字要厘清论点、论据及论证方法等;说明性文字要厘清说明对象、说明内容和说明方法。2.抓中心句、找关键句读一篇文章时,应当特别注意中心句、关键句,这样有助于快速把握文意。中心句、关键句的位置,常在文章(段落)的开头或结尾处。3.充分利用各种信息,加深对文章内容及主旨的理解归纳文章的内容要点时,要注意充分利用文章的题目、文中或文后的注释、文章出处、作者情况等信息,结合学过的相关知识综合分析,从而全面理解文章的内容。4.巧妙运用“摘”“拼”“析”三种方法“摘”就是摘录法,即直接摘录文章中相关的原词、原句作答,特别要注意抓关键词、中心句和承上启下的过渡句;“拼”就是拼接法,即将分散在文章各处的词句有机地拼接起来;“析”就是分析法,即对相关内容进行分析、提取归纳等。四、应考对策1.做好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词类活用等方面的知识储备。2.注重平时积累。文言知识点很多,要养成积累的习惯,随时随地、一点一滴地积累,聚沙成塔,集腋成裘。3.注意复习以前学习过的课文,因为许多题目就是对平时学习过的课文知识和能力的迁移,甚至有些考查的知识点就直接来自学习过的课文。因此要回归课本,尤其是对于文言文阅读能力较弱的同学。4.多练习,通过练习来掌握300字左右的文言文段的阅读套路,培养文言语感,增强解题能力。五、知识清单《岳阳楼记》【文学文体常识】1.记是一种古代文体,可以通过记人、记事、记物、记景,来抒发作者感情和主张。它可以记人和事,可以记山川名胜,可以记器物建筑,故又称“杂记”。在写法上大多以记述为主而兼有议论、抒情成分。2.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谥号文正,史称范文正公。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吴县(今江苏苏州)人。有《范文正公集》传世。名篇有散文《岳阳楼记》,词《渔家傲》,诗《江上渔者》等等。【字词积累】(一)通假字1.百废具兴(通“俱”,都、全、皆)2.属予作文以记之(同“嘱”,嘱托)(二)一词多义1.和:政通人和(和乐形容词)

春和景明(和煦形容词)2.观:予观夫巴陵胜状(看动词)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景象名词)3.空:浊浪排空(天空名词)

长烟一空(消散动词)4.一:一碧万顷(一数量词)长烟一空(全、都副词)5.国:去国怀乡(国都,名词)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国防,名词)6.以:属予作文以记之(来连词)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因为连词)(三)古今异义1.气象万千(古义:景象。今义:大气的状态和现象。)2.微斯人(古义:没有。今义:细小。)3.去国怀乡(古义:国都;今义:国家)(四)词类活用1.滕子京谪守巴陵郡(名词作动词,做郡的长官)2.百废具兴(形容词作名词,荒废的事业)3.北通巫峡(方位名词作状语,向北)4.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形容词作状语,在……之前;形容词作状语,在……之后)(五)出自课文的成语1.百废俱兴:俱:全,都。许多已经荒废了的事情一下子都兴办起来。2.浩浩汤汤:指水势壮阔的样子。

3.政通人和:政事通达,人心和顺。形容国家稳定,人民安乐。4.春和景明:春光和煦,风景鲜明艳丽。

5.气象万千:气象:情景。形容景象或事物壮丽而多变化。6.心旷神怡:旷:开阔;怡:愉快。心境开阔,精神愉快。

7.先忧后乐:忧虑在天下人之先,安乐在天下人之后。比喻吃苦在先,享受在后。8.皓月千里:皎洁的月光普照千里湖面。9.气象万千:形容景象或事物壮丽而多变化。

10.波澜不惊:比喻局面平静、形势平稳,没有什么变化或曲折。11.阴风怒号:阴风怒号阴冷的大风呼啸着。【文言句式】1.判断句: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也”表示判断。)2.省略句:属予作文以记之(省略了主语“滕子京”,即“滕子京属予作文以记之”。)3.倒装句:微斯人,吾谁与归(“谁”为前置宾语,应在“与”的后面,即“微斯人,吾与谁归”。)【内容理解】1.写文章,往往以一两个警句(关键性词句)振起全篇,第1段写重修岳阳楼的背景,这背景是什么?说明了什么?背景是在“政通人和,百废具兴”的基础上“重修岳阳楼”,这说明滕子京在谪守的逆境中,仍不以己悲,把政事治理得井井有条。由此可见作者欣赏他的阔大胸襟,与一般的“迁客”不同。2.作者用哪些话概括说明了“迁客骚人”的“悲”和“喜”?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概括说明了“迁客骚人”的“悲”;“心旷神恰,宠辱偕忘”概括说明了“迁客骚人”的“喜”。这样写是为了将这类人的悲喜感情跟“古仁人之心’作对比,引出下文,由写情自然转入议论,突出全文的主旨。3.第3、4两段写了什么内容?和上文有什么联系?这两段描写了洞庭湖景色阴晴的变化以及迁客骚人登楼时不同的心情。这段内容紧扣上段概述洞庭湖“朝晖夕阴,气象万千”和“览物之情,得无异乎”的意思加以发挥,分段来写:先写了风雨天气中洞庭湖上萧条凄凉的景象,很自然地引出了迁客骚人远离京都,怀念故土的失意忧虑的悲苦情感。这一段写了物悲则己悲的思想感情,是照应上文“异”字的一个方面。其次,写洞庭湖晴朗天气的明媚景象,很自然地引出迁客骚人此时的喜悦之情。这一段写了物喜己喜的思想感情,是照应上文“异”字的又一方面。4.怎样理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句话?我国古代早有“与民同乐”的思想。孟子:“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这里说的“乐以天下,忧以天下”来源于民本思想。范仲淹在本文中把它发展成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观点,并以此作为对待仕途进退的原则,表现他旷达的胸襟和伟大的抱负。他提倡的吃苦在前,享受在后的精神,在今天仍有着借鉴和教育的意义。《醉翁亭记》【文学常识】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自号醉翁,晚年又号六一居士。宋代文学家。与韩愈、柳宗元、苏轼、苏洵、苏辙、王安石、曾巩合称“唐宋八大家”,并与韩愈、柳宗元、苏轼被后人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欧阳修主张文章应“明道”、致用,是北宋古文运动的领袖,所作散文说理畅达,抒情委婉。【字词积累】(一)一词多义。1.乐:不知太守之乐其乐(意动用法,以……为乐)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乐趣)2.秀:蔚然而深秀者(秀丽)佳木秀而繁阴(植物开花结实,此指繁荣滋长)

3.归:太守归而宾客从也(回去)云归而岩穴暝(归聚)

4.乎:在乎山水之间也(于)颓然乎其间者(在)

5.而:渐闻水声潺潺而泄出于两峰之间者(表承接)而年又最高(表递进)

溪深而鱼肥(表并列)杂然而前陈者(表修饰)

而不知人之乐(表转折)(二)古今异义1.醉翁之意不在酒。(古义:情趣今义:意思或愿望)2.游人去而禽鸟类也。(古义:离开今义:到、往)3.射者中(古义:指投壶,宴饮时的一种游戏。把箭投向壶中,中多者为胜,负者照规定的杯数喝酒。今义:射箭。)(三)词类活用1.名之者谁(名词作动词,取名、命名)

2.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意动用法,“以……为快乐”)3.山行六七里(名词作状语,沿着山路)

4.杂然而前陈者(方位名词作状语,在前面)

5.翼然临于泉上(名词作状语,像鸟张开翅膀一样)(四)出自课文的成语1.觥筹交错:酒器和酒筹交互错杂。形容宴饮尽欢。

2.峰回路转:亦作“山回路转”①谓山势曲折,道路随之迂回。②今常以喻事情经历曲折后,出现新的转机。

3.醉翁之意不在酒:现用以比喻本意不在此,而在别的方面,也比喻别有用心。

4.水落石出:本义为水位下降后石头显露出来。后用以比喻事物真相完全显露。

5.风霜高洁:天气高爽霜色洁白。【文言句式】1.判断句环滁皆山也(“也”表示判断语气。)2.省略句得之心而寓之酒也。(“心”和“酒”前面都省略乐介词“于”,应为“得之于心而寓之于酒也。”译:领会它在心里,寄托它在饮酒上。)

3.倒装句(1)定语后置: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

(2)状语后置:①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

(正常语序应为“于途歌”“于树休”。)②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述以文:述之以文,以文述之,既是省略句,又是倒装句,属状语后置句)③泻出于两峰之间者(即“于两峰之间泻出者”。“于两峰之间”为后置状语,应在“泻出”的前面)【内容理解】1.结合全文内容回答,太守是为什么而醉?①为景而醉。第1段作者利用空间的变幻的手法,移步换景,由远及近,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幅山水特写。可归纳为:群山环绕图→琅琊秀色图→酿泉流水图→溪亭展翅图。第2段写山山水水,花草树木,都蕴涵着作者深深的情怀,因而作者感叹:“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这句话把景与情直接联系了起来。②为人而醉。滁人游,前呼后应,扶老携幼,自由自在,热闹非凡;太守宴,溪深鱼肥,泉香酒冽,美味佳肴,应有尽有;众宾欢,投壶下棋,觥筹交错,说说笑笑,无拘无束;太守醉,作为太守,见此其乐融融的景象,自然酒不醉人而人自醉了。③为情而醉。“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一句中分析了不同层次的乐,鸟乐是本能享受山水之乐。宾客的乐是随从太守而乐,境界不高。只有乐其乐——与民同乐才是最高层次的乐。进而点明太守不仅乐于山水。更重要的是在于与民同乐这一文章主旨。也含蓄地表明了作者的政治理想和抱负,“卒章显志”这是古人常用的一种写作手法。2.作者自号醉翁,以醉翁的形象出现在我们面前,如何看待他的醉?他的“醉”与“乐”之间有什么样的联系?“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纵情林木,醉意山水,这是作者的真意。他的“醉”与“乐”是统一的:“醉”是表象,“乐”是实质,写“醉”是为了写“乐”。这“乐”也不是纯粹的乐,而是乐中含悲。为何?因为作者当时政治上失意,仕途落魄。内心世界很复杂,只好借酒浇愁。所以,他乐中也含悲。“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更在于“乐民之乐也”(与民同乐)。宋仁宗庆历五年,范仲淹等推行“庆历新政”失败,相继被贬职。欧阳修因上书为他们辩护,也被贬职为滁州知州。“庆历新政”的失败,使北宋丧失了一次变法图强的机会。欧阳修以宽和仁爱之心“与民同乐”,体现了儒家的传统思想。所以“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更在乎“与民同乐”。《湖心亭看雪》【文学文体常识】1.小品文的文体并无定制,尺牍、日记、游记、序跋等均可包含,其特点有三:一是通常篇幅不长;二是结构松散随意;三是文笔轻松而富于情趣。小品文在文学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尤其在明代。晚明小品文是当时社会生活的产物,它的核心为“性灵”,与唐宋古文的核心“道统”恰好相对,使散文得到了一次解放。2.张岱(1597—1689),字宗子,号陶庵,山阴(今浙江绍兴)人,明末清初文学家。著有《陶庵梦忆》《西湖梦寻》等。【字词积累】(一)一词多义。1.一:上下一白(全副词)

长堤一痕(数目,最小的正整数,大写是“壹”)2.更:更定(古代夜间的计时单位,音gēng)

更有痴似相公者(还,音gèng)3是:是日更定(这,代词)

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判断动词,是)4.绝:湖上人鸟声俱绝(消失)

与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与世隔绝)(二)古今异义。1.余住西湖(古义:我今义:剩余,多余)2.余强饮三大白而别(古义:酒杯今义:白色)3.湖中焉得更有此人(古义:还今义:更加)4.余强饮三大白而别(古义:竭力,尽力今义:勉强)(三)词类活用1.大雪三日(名词活用作动词,下大雪)2.是金陵人,客此(名词活用作动词,客居)3.拥毳衣炉火(名词活用作动词,带着炉火)4.与余舟一芥(小草,这里名词用作状语,像小草一样的微小)【文言句式】1.判断句是金陵人(用“是”做判断动词,表判断。)2.省略句见余大喜(省略主语“他们”,指湖心亭上“铺毡对坐”的人。)3.倒装句更有痴似相公者(状语后置句现代汉语中正常语序应为“更有似相公痴者”。)【内容理解】1.作者形象:“痴”。哪里能看出“痴”?不寻常的环境:天寒地冻

万籁俱寂(“大”、“三”、“绝”)

不寻常的时间:“更定”即晚上八点左右不寻常的举止:“独往湖心亭看雪”2.作者为什么偏偏选择这个时间去赏雪?你能从他的行为中看出他什么性格吗?

他到底要赏什么呢?清高、孤傲、不同常人。他追求的是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反映他拥有世俗之外的雅情雅趣。3.“独往湖心亭看雪”与“舟中人两三粒而已”及舟子的喃喃自语是否矛盾?虽有舟子同行却犹如不存在,“独”字不仅写出了数量,更写出了张岱与众不同的心态与情趣,反映了作者的孤傲清高的性格。

4.作者看到了怎么样的雪景?找出文中写景的句子,说说景物的特点及描写手法。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文字:简练朴素、不加渲染,只用点线组合,高度抽象白描是写作中一种描写的方法,指抓住事物的特征,以质朴的文字,寥寥几笔就勾勒出事物形象的描写方法。描写时不施浓墨重彩,不加烘托渲染。少用形容词和修辞,只抓住描写对象与众不同的地方作如实的交代。“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以听觉写景,突出冬雪的寒冷威严写景的顺序:从整体到局部。在整体描写部分,又采用了由上到下的顺序。在局部描写部分,又采用了由大到小,由远到近的顺序。写景的角度:实写与虚写交融。(虚写舟、人,作者是站在整个大自然的角度来看待自身,可见作者与自然完全融为一体)赏析量词:“一”是最小的数字,也是最大的数字。这两句一整体一局部,对照鲜明。“一痕”写出了作者视野的开阔;“一点”显得亭子在湖中小巧玲珑;“一芥”让人耳,

目一新;“粒”字更让人眼前一亮。这些夸张之语显得贴切自然,形象生动地写出了天地的空旷,人物的渺小。由“痕”到“点”到“芥”到“粒”,量词一个小似一个,给人一种天地之大,人物之小,人生天地间茫茫如沧海一粟的深沉感慨。“天与云、与山、与水”中的“与”是否多余?可以去掉吗?不多余,它让“天、云、山、水”四个景物融和在了一起,造就了天地苍茫磅礴浩渺的大场景。连用三个“与”字,使四种景物一下子全都活动了起来,有了一种动态的融合美,如果去掉,“天云山水”就好像有了明显的界限似的使四种景物一下子全都孤立起来。)《鱼我所欲也》【文学常识】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是继孔子以后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孔子合称“孔孟”,有“亚圣”之称。【字词积累】(一)通假字1.故患有所不辟也(辟通“避”,躲避)2.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辩通“辨”,辨别)3.所识穷乏者得我与(得通“德”,恩惠,这里是感激的意思与通“欤”,语气助词)4.乡为身死而不受,(乡通“向”,从前)(二)一词多义1.与:所识穷乏者得我与(通“欤”,语气词,“吗”。)蹴尔而与之(给予)2.而:蹴尔而与之(表修饰)乡为身死而不受(表顺接)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表转接)舍鱼而取熊掌者也(表并列)3.则: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在句首,连接句子,那么)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就)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却)4.为:故不为苟得也(wéi,动词,做)为宫室之美(wèi,介词,为了、对,向)5.得:二者不可得兼(能够,副词)得之则生(得到,获得,动词)(三)古今异义1.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古义:能够用来;今义:能够。)2.非独贤者有是心也(古义:这种;今义:判断动词,是。)3.一豆羹(古义:古代盛食物的一种容器;今义:豆子。)4.万钟于我何加焉(古义:古代的一种量器;今义:计时的器具或中空的响器。)5.万钟于我何加焉(古义:益处;今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东西或数目合在一起。)【内容理解】1.本文的论点是怎样提出来的?为什么不直接提出来?本文论点是由“鱼”和“熊掌”的比喻引出来的。先设喻而后提出论点,这是因为“鱼”与“熊掌”是人人皆知的美味,而“熊掌”是其中更美者。二者不可兼得,取其中最美者合乎情理也符合逻辑。由此及彼,由浅入深,引出“生”与“义”的论题来,自然明晓。2.论点提出以后,文章是怎样围绕论点逐层论述的?提出“生与义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的论点后,首先从正面指出人之所以能“舍生取义”,是因为人皆有“欲生不为苟得,恶死有所不辟”的思想。然后再从反面说明,如果人只是欲生恶死,那么什么事都可以做得出来;可是事实上,“义”超过了“生”,所以人能够不贪生,不避死。这种羞恶之心,人人皆有,贤者更能保持而不丧失。接着举例说明,以乞人不受不义之食为例,从正面论证“舍生取义”是人之共性。以万钟虽好也不能受为例,从反面强调了舍义取利是丧失本心。随后用一组排比句,对不辩礼义而贪求富贵的行为加以批判,并以“此之谓失其本心”收束全文,照应开头。3.列举本文主要的论证方法,并说明其作用。(1)比喻论证。用比喻论证引出论点。以生活常理为喻引出生与义无法兼顾的情况下应该舍生而取义的结论(主旨)。(2)举例论证。举“一箪食,一豆羹”为例告诉我们,看似微不足道的东西,在关乎生命的时候,也能考验一个人的品德。举“万钟”为例,说明丧失本心的表现。(3)对比论证。将“一箪食,一豆羹”与“万钟”做对比,让人认识到贪求富贵行为的不值得,也让人醒悟到本心的丧失是一个渐变的过程,人应该时时反省自己才行。4.这篇文章主要运用了哪些修辞方法?运用了比喻、对比、排比等。比喻。“舍鱼而取熊掌”是一个巧妙而贴切的比喻,恰当地说明了在人们所喜爱的两件事物不能同时兼得的情况下,就必须择优而取。“一箪食,一豆羹”也是比喻,说明饮食对饥饿者虽然重要,但不合乎礼义也宁死不食,从而证明了“义”重于“生”,突出了主题。对比。生和义比,义比生更可贵;死与不义比,不义比死更可恶。又用假设方式与事实做对比,赞扬了舍生取义的人。最后用“不食嗟来之食”与“不辩礼义而受万钟”做对比,赞扬了舍生取义的精神,批判了那些只贪图荣华富贵而不顾礼义廉耻的权贵们,这就起到了突出中心思想的作用。排比。通篇皆是,既有助于逐层深入分析,又能增强文章的气势和论辩力量。《唐雎不辱使命》【文学常识】《战国策》是一部战国时代的国别体史书。是西汉末年刘向根据战国时期史料整理编辑的。共33篇,分国编次,主要记载战国时期各国政治、军事、外交各方面的历史事件,着重记录了谋臣的策略和言论。【字词积累】(一)通假字1.故不错意也(“错”同“措”)2.仓鹰击于殿上(“仓”通“苍”)3.轻寡人与(“与”通“欤”,语气词)(二)一词多义1.之: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助词,的)专诸之刺王僚也(用在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愿终守之(代词,指代安陵国土)长跪而谢之曰(代词,指唐雎)2.而:挺剑而起(连词,表顺承)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表转折,但是)3.使: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动词,派,派遣)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动词,出使)4.徒:免冠徒跣(裸露)徒以有先生(只,仅仅)5.虽:虽然,受地于先王(虽然)虽千里不敢易也(即使)6.以:以头抢地耳(用)而安陵以五十里地存者(凭借)徒以有先生(因为)(三)古今异义1.非若是也(古:这样,如此。今:今常用作判断词)2.岂直五百里哉(古:只,仅仅。今:不弯曲)3.休祲降于天(古:吉祥。今:常用作休息)4.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古:交换。今:容易,简单)5.徒以有先生也(古:只,仅仅。今:徒弟)6.长跪而谢之(古:一种坐姿。今:双膝着地。古:道歉。今:感谢或凋落)7.以头抢地耳(古:碰,撞。今:抢夺)(四)词类活用1.请广于君(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增广、扩充大)2.轻寡人与(形容词活用为动词,轻视、看不起)3.天下缟素(名词用作动词,穿白色丧服)4.伏尸百万,流血千里(伏,流都是动词的使动用法,“使……伏”“使……流”)5.且秦灭韩亡魏(动词的使动用法,意思是“使……亡”)6.与臣而将四矣(数词活用做动词,成为四人)【文言句式】1.判断句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也表判断)2.倒装句受地于先王(状语后置)【内容理解】1.秦王是怎样一个人?秦王是一位骄横狂妄、贪得无厌、奸诈狡猾、外强中干、色厉内荏、前倨后恭君王。2.唐雎是怎样一个人?唐雎是一位从容镇定、不畏强暴、有胆有识、有凛然正气、热爱祖国、不怕牺牲的忠勇之士。3.文末说秦王“色挠”,“长跪而谢”,并且请唐雎“坐”,秦王真的屈服了吗?为什么?这是秦王的权宜之计,表现出他的奸诈狡猾。他请雎“坐”,是坐下来谈,不是放弃吞并。文中所说,也只是恭维唐雎的话,从当时秦在军事的占压倒优势及秦王的性格来看,秦王是不会就此善罢甘休。4.你从唐雎的说话技巧中得到了怎样的启示?启示:懂得一个道理:说话技巧在人际交往,尤其是在重要的外交关系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要有意识地锻炼自己的说话能力,培养自己的说话技巧,力求做到言之有“理”有“据”、有“礼”有“力”。《送东阳马生序》【文学文体常识】1.宋濂(1310—1381),字景濂,号潜溪,浦江(今属浙江)人,元末明初文学家,与刘基、高启并称”明初诗文三大家“。著有《宋学士文集》。2.序是一种文体,有书序和赠序之分。赠序,即临别赠言,始于唐代,一般是文人之间以言相赠,表达离别的某种思想感情。序往往因人立论,阐明某些观点,相当于议论性散文的一种文体,内容多为勉励、称许、推重之辞,本文即属于此类。【字词积累】(一)通假字。1.四支僵劲不能动(支:同“肢”,肢体。)2.同舍生皆被绮绣(被:同“披”,穿。)3.与之论辨(辨,同“辩”,辩驳。)(二)一词多义1.患: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动词,担心,忧虑)无冻馁之患矣(名词,忧患)2.道:益慕圣贤之道(名词,学说)余故道为学之难以告之(动词,说)3.以:以衾拥覆(用)以中有足乐者(连词,因为)俯身倾耳以请(连词,表修饰,相当于“而”)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介词,把)家贫,无致书以观。(连词,表目的,可译为“来”)4.从: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向)当余之从师也(跟从)5.之:每假借于藏书之家(助词,的)走送之(代词,指所借之书)当余之从师也(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义)无鲜肥滋味之享(结构助词,的)弗之怠(代词,指抄书这件事)(三)古今异义1.以是人多以书假余(古义:借 今义:虚伪的,不真实的)2.走送之 (古义:跑 今义:行走)3.尝趋百里外 (古义:快步走 今义:趋向,趋势)4.主人日再食 (古义:两次 今义:又一次)5.卒获有所闻 (古义:最终 今义:士兵)6.或遇其叱咄(古义:有时 今义:或者)7.媵人持汤沃灌(古义:热水 今义:食物煮后所得的汁水)(四)词类活用1.腰白玉之环。(腰,在腰间佩戴,名词用作动词)2.不必若余之手录。(手,动手,名词用作动词)3.主人日再食。(日,每天,名词作状语)【文言句式】1.省略句:以是人多以书假余(即“以是人多以书假(于)余”)2.倒装句:弗之怠(宾语前置,即“弗怠之”,不松懈抄写。)3.每假借于藏书之家(状语后置,即“每于藏书之家假借”)4.省略句: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省略主语,即(我)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内容理解】1.本文是一篇赠序,作者写作此文赠送给马生的目的是什么?用自己的切身体会,现身说法,勉励马生珍惜太学的优越的学习条件,不畏艰苦,刻苦读书,以期学有所成。2.作者从哪些方面来写自己求学艰难的?表达了作者怎样的精神品质?抄书之难——勤奋刻苦,坚守诚信叩问之难——虚心求教,尊敬师长奔走之劳——不辞辛苦,坚韧不拔。生活之苦——志趣高尚,精神富有。3.文中有很多对比之处,请一一指出:(1)恶劣的客观条件与主观努力的对比——刻苦努力(2)老师的辞色严厉,与作者色恭礼至对比——谦虚好问(3)同舍生的奢华与自己贫寒的对比——志趣高尚,精神富有(4)作者的学习条件的艰苦和太学生优越的学习条件的对比——坚韧不拔、虔诚求学4.作者在写衣食住上着力刻画其“苦”,目的何在?一是与同舍生对比,以突出作者一心向学,志趣高尚;二是想表明学业是否能成与条件无关,与主观努力有关。5.宋濂身上有哪些值得你学习的地方?(1)勤奋刻苦学习的精神;(2)诚实守信的精神;(3)尊敬老师的态度;(4)一心向学,以读书为乐……《曹刿论战》【文学常识】《左传》又称《春秋左氏传》或《左氏春秋》。《左传》旧传为春秋(朝代)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人名)所撰。【字词积累】(一)古今异义1.小大之狱(古义:指诉讼事件。今义:监狱。)2.牺牲玉帛(古义:指祭祀用的纯色全体牲畜。今义:为正义事业献出自己的生命。)3.可以一战(古义:可以凭借。今义:能够或允许。)4.又何间焉(古义:参与。今义:隔开、不连接,如间断、间隔等。)5.衣食所安(古义:指安身。今义:安全、安定。)6.齐师伐我(古义:军队。今义:师长。)7.再而衰(古义:第二次。今义:表示事情或行为重复,又一次。)8.必以情(古义:诚,诚实。这里指诚心。今义:感情。)9.忠之属(古义:尽力做好分内的事。今义:忠诚。)(二)词类活用1.神弗福也(名词用作动词,赐福,保佑。)2.一鼓作气(名词用作动词,击鼓(进军)。)(三)一词多义1.故:故克之(因此,所以)

公问其故(缘故,原因)

2.信:必以信(实情)

小信未孚(信用)

3.以:何以战(凭,靠)

必以分人(把)

必以情(根据)

4.之:公与之乘(他,指曹刿)肉食者谋之(迎战齐军这件事)

小大之狱(的)

公将鼓之(助词,起补足音节作用)

【内容理解】1.本文多处将鲁庄公与曹刿进行对比描写,请找出其中一例,分析这样写的好处。战前:鲁目光短浅;曹深谋远虑;战时:鲁不作调查,急躁冒进;曹实地调查,抓准战机;战后:鲁茫然不知曹细说原委;通过对比,突出曹刿指挥作战的军事才能。2.曹刿说“肉食者鄙”,文中鲁庄公是肉食者的代表,他的“鄙”可以概括为哪两个方面?政治上:把战争的希望寄托在施行“小惠”和祈求神灵的保佑上;军事上:急于求战,急于攻击。3.曹刿的“远谋”体现在哪里?用自己的话从政治和军事两方面简要说说。(1)政治方面:认为取信于民是作战的先决条件。(2)军事方面:善于把握进攻和追击的时机。(或:适时出击,适时追击)4.分析曹刿、鲁庄公两个人物形象曹刿:(1)有爱国心与责任感。祖国被侵略时,立即“请见”去参与“肉食者谋之”的事,并主动要求参战。(2)有卓越的政治远见,认为取信于民是战争取胜的先决条件。(3)有杰出的军事指挥才能,战中能够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并掌握战机,后发制人,详察敌情,知己知彼。(4)有很高的说服他人的技巧。鲁庄公:(1)政治上昏庸无能,把取胜的希望寄托在近臣的拥护和神灵的保佑上。(2)军事上无知,作战时急躁冒进,不察敌情,迫不及待地“鼓之”“驰之”。战争结束后,不知取胜的原因。(3)是位爱惜人才,知人善任的君主,是能体恤民情的开明君主,是具有乐于纳言,从善如流精神的君主。《邹忌讽齐王纳谏》【文学常识】《战国策》又称《国策》、《国事》等,是一部国别体史书,是一部历史散文总集。由西汉代的刘向编订为三十三篇。【字词积累】(一)通假字孰视之(孰同“熟”,仔细。)(二)古今异义1.今齐地方千里(古义:土地方圆;今义:名词,地点,处所。)2.宫妇左右莫不私王(古义:君主左右的近侍之臣;今义:方位词。)3.能谤讥于市朝(古义:指责,讥刺;今义:诽谤,讥讽(贬义词)。)(三)词类活用1.朝服衣冠(名词作状语,在早晨。服:名词用作动词:穿戴。)2.私我也(形容词用作动词,偏爱。)3.闻寡人之耳者(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听到。)4.吾妻之美我者(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美,认为……美。)5.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名词用作状语,当面。)(四)一词多义1.朝: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朝见,朝拜)于是入朝见威王(朝廷);朝服衣冠(早晨);能谤讥于市朝(公共场合)2.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代词,谁);孰视之,自以为不如(同“熟”,仔细)3.于:欲有求于我也(向,对);能谤讥于市朝(在);皆以美于徐公(比)皆朝于齐(到)4.而: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表并列);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表承接);5.者: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的人);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的原因);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的);虽欲言,无可进者(的话、的事情);陈涉者,阳城人也(在判断句中表示停顿)6.之:暮寝而思之(妻妾客说自己比徐公美这件事);吾妻之美我者(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问之客曰(代词,代这件事)期年之后(放在时间词后面,不译)(五)出自本课的成语门庭若市:门口和庭院里像市场一样(热闹),形容交际来往的人很多。【文言句式】1.判断句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者也”表判断)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者,……也”表判断)2.省略句(邹忌)与(客人)座谈(省略主语)3.倒装句忌不自信(否定句中宾语前置,应为“忌不信自”)皆以美于徐公(介词结构后置,应为“皆以于徐公美”)【内容理解】1.你认为邹忌和齐王各是一个什么样的人?邹忌:有自知之明,善于思考,能言善辩,关心国家大事,是个贤臣。齐王:英明果断,胸怀宽广,明辨是非,知错能改,善于纳谏,是个明君。2.邹忌以设谕类比的方法进谏的好处是什么?邹忌以日常生活小事设喻,由己及君,以小见大,由家事到国事,由浅入深,生动形象,委婉含蓄,益于接受。3.妻客都认为邹忌“美于徐公”,而说话的语气不同,请简要分析。妻子的回答用的是反问的句式,语气非常肯定,是发自内心的一种赞美;客人用的是一种陈述的语气,语气平淡,是一种礼节性的应对。4.齐威王下令后,进谏者由“门庭若市”到“时时而渐进”,再到“无可进者”,这种变化说明了什么?齐王纳谏后,朝政的弊端越来越少。或齐王纳谏后,需要改进的地方越来越少。5.邹忌成功的说服齐王,他的劝说方式对我们今天的人际交往有什么启示?他的劝说方式,即委婉劝说,它的优点就在于充分尊重被劝说者,使之受到启发、明白道理,从而乐于接受。今天的人际交往仍值得借鉴这种做法。《陈涉世家》【文学常识】司马迁(前145年或前135年~不可考),字子长,西汉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他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识创作了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原名《太史公书》),被公认为是中国史书的典范。)该书记载了从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期,到汉武帝太初四年,长达3000多年的历史,是“二十四史”之首,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全书共130篇,包括12本纪(记历代帝王政绩)、30世家(记诸侯国和汉代诸侯、勋贵兴亡)、70列传(记重要人物的言行事迹,主要叙人臣,其中最后一篇为自序)、10表(大事年表)、8书(记各种典章制度记礼、乐、音律、历法、天文、封禅、水利、财用)。【字词积累】(一)通假字1.发闾左適戍渔阳(同“谪”,贬谪、流放)2.为天下唱(同“倡”,首发)3.固以怪之矣(同“已”,已经)4.将军身被坚执锐(同“披”,穿着)(二)古今异义1.而戍死者固十六七。(古义:表分数的约数,十分之六七今义:表整数的约数,十六或十七)2.卒中往往语。(古义:到处今义:经常。)3.号令召三老、豪杰与皆来会计事。(古义:集会议事;今义:监督或管理财务的工作,担任会计工作的人员。)4.楚人怜之。(古义:爱戴;今义:怜悯。)5.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古义:如果;今义:(心意)真实;的确,实在)6.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古义:逃走;今义:死亡。)7.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古义:私自、偷着;今义:多指空隙,嫌隙,隔阖)8.会天大雨。(古义:适逢,恰巧遇到;今义:聚合,见面,通晓)9.或以为死,或以为亡。(古义:有的人;今义:或者,也许。)(三)一词多义1.之:辍耕之垄上(动词,到,去,往)怅恨久之(语气助词,无意起辅助音节的作用)二世杀之(代词,他,指扶苏)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结构助词,的)2.次:陈胜、吴广皆次当行(编次)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旅行或军队在途中停留)3.会:会天大雨(适逢,恰巧遇到)与皆来会计事(集会)4.书:乃丹书帛曰(名词作动词,书写)得鱼腹中书(书信,这里指丹书,布条)5.乃:当立者乃公子扶苏(表判断,是)陈胜乃立为王(才)乃入据陈(于是,就)6.以以数谏故(因为)固以怪之矣(通“已”,已经)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把)祭以尉首(用)薪以东(表时间方位的界限)杀之以应陈涉(来)7.等:等死,死国可乎(同样)公等遇雨(表示人的多数或列举未尽)(四)词类活用1.陈胜王(名作动,称王。)2.乃丹书帛曰“陈胜王”(丹,名作状,用丹砂;书,名作动,写。)3.狐鸣呼曰(名作状,像狐狸一样(啤叫)4.忿恚尉(使动用法,使……恼怒。)5.将军身披坚执锐(形作名,指坚固的甲衣。形作名,指锐利的武器。)6.固以怪之矣(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怪,认为……奇怪)【文言句式】1.省略句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度”的前面省略主语“陈胜他们”)吴广以为然(“以”后省略宾语“之”,指代陈胜的计谋)2.判断句陈胜者,阳城人也(“……者,……也”,表判断)吾闻二世少子也(“……也”,表判断)当立者乃公子扶苏(副词“乃”表判断)3.倒装句祭以尉首(状语后置,正常语序应为“以尉首祭”)【内容理解】1.导致陈胜、吴广起义的最根本原因是什么?最直接原因(起义的导火索)呢?这两者之间有什么联系呢?最根本的原因是:天下苦秦久矣。最直接的原因(起义的导火索)是: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两者都说明了贫苦百姓走投无路、发动起义是秦王朝的严酷统治造成的。2.陈胜、吴广起义经过了哪几个步骤?每一步的作用是什么?①用置书鱼腹、舞火狐鸣等办法制造舆论,鼓动人心,树立威信。②抓住时机,采用激将法来激发群众的反抗情绪,“并杀两尉”,扫除了起义的障碍。③陈、吴二人号召徒属,指出他们的处境,分析其利害关系,同时指明斗争的方向。④明确了起义军的名义、标志、称号及组织领导,使起义工作从思想上到组织上都得到落实。⑤起义军在陈胜、吴广领导下顺利进军,并迅速壮大,一场轰轰烈烈的农民起义已成燎原之势。3.文章选材有详有略,哪些详写?哪些略写为什么这样安排?从全篇来看,详写的是起义的准备和发动过程,略写的是陈胜年少时与人佣耕、起义军的进攻路线、农民政权的建立等,至于各地的反秦斗争则一笔带过。在详写的那一部分里,重点是写陈胜谋划起义的过程,其余如大泽乡遇雨、占卜、士卒惊恐、为坛而盟等,都写得较简略。文章标题是“陈涉世家”,重点为给陈涉立传,因此课文用了较多的笔墨叙述陈涉的事迹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