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04基础积累文本阅读名著阅读写作提升_第1页
专题04基础积累文本阅读名著阅读写作提升_第2页
专题04基础积累文本阅读名著阅读写作提升_第3页
专题04基础积累文本阅读名著阅读写作提升_第4页
专题04基础积累文本阅读名著阅读写作提升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专题04基础积累+文本阅读+名著阅读+写作提升(解析版)班级姓名(一)基础积累1.下列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高邈(miǎo)酝酿(niànɡ)竦峙(zhì)水藻(zǎo)B.锥形(zhuī)薄雪(bó)烘托(hōnɡ)唱和(hè)C.吝啬(sè)嘹亮(liáo)禅心(chán)莅临(wèi)D.抚摸(fū)花苞(bāo)淅沥(xī)屋檐(yán)【答案】A【解析】A项,正确;B项,“薄”应读“báo”;C项,“莅”应读“lì”;D.项,“抚”应读“fǔ”。据此,答案为A。2.下列词语的字形全部正确的一项是()A.柔软畅快恣容绵绵如丝B.浇灌铃铛倾诉争先恐后C.厌烦凄冷飘落迫不急待D.斗莅屋檐滋润干净利落【答案】B【解析】A项,“恣容”应为“姿容”;C项,“迫不急待”应为“迫不及待”;D项,“斗莅”应为“斗笠”。3.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作为语文教师,我们不会笑话学生的________,而是告诉他们,文字的背后是一个人的人生。巴金的平和是在人生历练过后的________,冰心的童真和大爱是她的人格力量的________。人生如茶,有时________也是一种成全。A.浅薄大彻大悟流露煎熬B.浅显大功告成表露折磨C.浅易渐入佳境吐露磨难D.肤浅大梦初醒透露痛苦【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词语辨析及运用能力。主要考查近义词辨析和词语间的搭配能力。近义词的辨析要注意词语的细微差别,可以从词义范围、轻重、感情色彩和适用对象等方面考虑。4.下列各项中,有语病的一项是()A.礼是由传统和习俗形成的行为规范。B.传统文化培养了中国民众高尚文雅的气质和彬彬有礼的精神风貌。C.重礼仪的民族,都是古代经济较为发达,衣食生活比较充足。D.礼尚往来是中国古代社会家喻户晓的礼节,也是人们交往的准则。【答案】C【解析】C.缺少宾语,改成“重礼仪的民族,都是古代经济较为发达,衣食生活比较充足的民族”。故选C。5.下列文学文化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A.清代文学家蒲松龄,号柳泉居士,他写的《狼》出自散文集《聊斋志异》。B.安徒生是丹麦儿童文学家,《皇帝的新装》是他写的一篇童话。C.泰戈尔是印度作家、诗人,获1913年诺贝尔文学奖。D.《伊索寓言》是一部寓言故事集,《蚊子和狮子》是其中的代表作。【答案】A【解析】A.有误。《聊斋志异》是小说集。故选A。按原文默写①水何澹澹,。(《观沧海》)②我寄愁心与明月,。(《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③,应傍战场开。(《行军九日思念长安故园》)④潮平两岸阔,。(《次北固山下》)⑤,小桥流水人家。(《天净沙秋思》)⑥,受降城外月如霜。(《夜上受降城闻笛》)⑦乡书何处达?。(《次北固山下》)⑧夜发清溪向三峡,(《峨眉山月歌》)【答案】(1)山岛竦峙(2)随风直到夜郎西(3)遥怜故园菊(4)风正一帆悬(5)枯藤老树昏鸦(6)回乐峰前沙似雪(7)归雁洛阳边(8)思君不见下渝州【解析】此类题属于基础题,也是各地语文必考题。复习古诗文和现代名篇时,首先要熟练背诵名篇、名段和名句;其次是要字字落实,默写中不能出现错别字、更不能丢字添字;第三是要正确理解名篇、名句的大意和基本内容。默写时,要注意竦、峙、郎、悬、藤、雁、渝、怜几个易错的字形。写完之后,要重新读一下诗句,看有没有张冠李戴的现象发生。(二)文本阅读(一)父亲和树陈宝全①现在,这些苹果树老了,老了的苹果树结不了多少果子,也结不出品相端庄的好果子,觉得没脸活了。它们把地里的肥力吃了太多,根又粗又大,却无法顺应自己的愿望就此倒下。风也懒得理会它们,绕着吹。②只有父亲理解这些老了的苹果树的心思,他提着斧头进了果园。③这一片苹果树跟父亲打了三十年交道,它们经历了父亲的中年和老年,父亲经历了它们的一生。它们了解父亲,就如父亲对它们目前所思所想的洞察。④父亲在动手之前,用手量了这棵苹果树的树干,四作多一点。父亲知道,它的身体里藏着30个年轮。也就是说,上世纪80年代末,它还是一株小树苗,嫩叶在阳光下尽情地舒展,细小的枝条对未来充满好奇和期待。现在,父亲拖着瘦弱的身子,要以一种近乎残忍的方式介入一棵他亲自栽植的苹果树的命运。⑤斧头落下去,父亲听到了树皮破裂的声音——虽然这种声音比斧子撞击树干的声音要小很多,却还是被父亲敏感地捕提到了。父亲落泪了。⑥这几年,这棵苹果树一半枯死,一半硬撑着活了下来,结出的果子像山林里的野果子,酸涩难入口。可父亲心里明白,它为改善我们一家人的生活付出了毕生心血,足以让我们感恩并铭记于心。⑦上世纪80年代,父亲和大多数李家山的村民一样,刚刚吃饱肚子,从没有去设想未来。作为木匠的父亲,将大把大把的时间用在了修房子上。在他栽下第一批苹果树苗的时候,大片的小麦仍然享有辽阔的土地,是地里的主角。为了保住小麦,人们曾与草作战,把它们统统赶出麦田。在田里,草都不让长,怎么会容忍树长进去?⑧父亲是在乡村干部的劝说下,才栽下了第一片果树。⑨果树选择种在院子附近,不是为了管理上的方便,也不是为了看着这些小树苗像孩子一样一天天长大,从而让人感到快乐,父亲是为了看着它们被兔子和羊啃了,被风吹死,被小麦挤赶出去。他在耕地的时候,故意赶着毛驴逼近树苗,让犁铧伤到树根。⑩尽管如此,仍然有一些倔强的苹果树活了下来,一副要长大成材的样子,父亲妥协了。为此,父亲的果树也在年轮里写下了新的愿景:为人们奉献甘甜的果肉。⑪到第八个年头,父亲果园里的苹果树开始挂果了。父亲开启了新的生活方式,浑身上下充满了力量,进入了一种持续的兴奋状态。按照时序,他在果园里浇水、施肥、疏花、疏果、套袋、摘袋,然后出售苹果,收入一年比一年高,日子也突飞猛进地好了起来。⑫带着清香的木屑喷溅而出,落在父亲的身上,像是一棵树要对父亲说出的话语。这个年近80岁的老人,挥动几下笨重的斧子,就开始气喘吁吁。他不得不停下来。越进入树干的内部,就越接近远去的时光,父亲难过极了。这棵苹果树勉强支撑着身体,父亲用力推了一下,苹果树开始吱嘎作响,慢慢倒下。没有大树倒下的那种轰然响动,它只是轻轻地躺在了自己生活过的这块土地上。⑬父亲坐在放倒的这棵苹果树身上,抽了一根烟,像是在进行一次长时间的告别仪式。他将用近一个月的时间,砍倒果园里所有的老树,再把它们劈成木柴。这些带着浓郁芳香的木柴,将陪伴他度过一个漫长而寒冷的冬天。⑭父亲不再主持果园里的事,只是在天气好的时候,到果园里转转。砍掉了老树的土地,平整而安详,像是卸下了所有的负担,在休憩,在安睡。父亲知道,过上两年,又一批新树苗将在这里郁郁葱葱地长起来。这看似贫瘠的土地,总是会在春秋轮回之间,给劳作的人们以希望和馈赠。1.下列对于标题《父亲和树》的理解与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父亲”和“树”是文章写作的主要内容,文章围绕二者之间的故事展开叙述。B.“和”字暗示了父亲和苹果树的密切关系。C.文章以“苹果树”和“父亲的情感变化”两条线索贯穿全文。D.点明文章主旨,揭示父亲砍掉苹果树、破坏生态的痛苦和悔恨。【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分析、理解。D.根据第①段“现在,这些苹果树老了,老了的苹果树结不了多少果子,也结不出品相端庄的好果子,觉得没脸活了。它们把地里的肥力吃了太多,根又粗又大,却无法顺应自己的愿望就此倒下。风也懒得理会它们,绕着吹”可知,父亲砍苹果树的原因是:这些树老了,结不了多少果子了;根据第⑫段“越进入树干的内部,就越接近远去的时光,父亲难过极了”可知,父亲为砍倒苹果树而难过;根据第⑬段“父亲坐在放倒的这棵苹果树身上,抽了一根烟,像是在进行一次长时间的告别仪式”可知,父亲对苹果树的不舍之情;由此可知,标题《父亲和树》点明文章主旨,揭示父亲砍树苹果树的原因,表达对苹果树的不舍难过之情;而非“破坏生态的痛苦和悔恨”;理解有误;故选D。2.请用词语概括父亲对苹果树的感情变化。抗拒——()——()——难过【答案】妥协兴奋【解析】本题考查作者情感变化。根据第⑨段“果树选择种在院子附近,不是为了管理上的方便,也不是为了看着这些小树苗像孩子一样一天天长大,从而让人感到快乐,父亲是为了看着它们被兔子和羊啃了,被风吹死,被小麦挤赶出去。他在耕地的时候,故意赶着毛驴逼近树苗,让犁铧伤到树根”可知,父亲对载苹果树持抗拒的态度;根据第⑩段“尽管如此,仍然有一些倔强的苹果树活了下来,一副要长大成材的样子,父亲妥协了。为此,父亲的果树也在年轮里写下了新的愿景:为人们奉献甘甜的果肉”可知,父亲看到一些倔强的苹果树活了下来,妥协了,还许下新的愿景;根据第⑪段“到第八个年头,父亲果园里的苹果树开始挂果了。父亲开启了新的生活方式,浑身上下充满了力量,进入了一种持续的兴奋状态”可知,父亲进入了一种持续兴奋的状态;根据第⑫段“越进入树干的内部,就越接近远去的时光,父亲难过极了”可知,父亲为砍倒苹果树而难过。3.请从修辞的角度赏析文中划线句子。带着清香的木屑喷溅而出,落在父亲的身上,像是一棵树要对父亲说出的话语。【答案】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带着清香的木屑喷溅而出,落在父亲的身上”比作“一棵树要对父亲说出的话语”;生动形象地写出父亲与苹果树关系的和谐友好;表达父亲对砍到苹果树的不舍、难过之情。【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词句的赏析。根据第⑫段“带着清香的木屑喷溅而出,落在父亲的身上,像是一棵树要对父亲说出的话语”可知,这里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带着清香的木屑喷溅而出,落在父亲的身上”比作“一棵树要对父亲说出的话语”;生动形象地写出父亲与苹果树关系的和谐友好;根据第⑫段“这个年近80岁的老人,挥动几下笨重的斧子,就开始气喘吁吁。他不得不停下来。越进入树干的内部,就越接近远去的时光,父亲难过极了。这棵苹果树勉强支撑着身体,父亲用力推了一下,苹果树开始吱嘎作响,慢慢倒下。没有大树倒下的那种轰然响动,它只是轻轻地躺在了自己生活过的这块土地上”可知,表达父亲对砍到苹果树的不舍、难过之情。4.结合本文谈谈你在父亲身上发现了哪些美好品质。【答案】父亲是一个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人;父亲是一个善良、懂得感恩的人;父亲是一个勤劳能干的人;父亲是一个率真、朴实无华的人;父亲是一个重感情、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人。【解析】本题考查人物形象。根据第③段“这一片苹果树跟父亲打了三十年交道,它们经历了父亲的中年和老年,父亲经历了它们的一生。它们了解父亲,就如父亲对它们目前所思所想的洞察”可知,父亲是一个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人;根据第⑥段“这几年,这棵苹果树一半枯死,一半硬撑着活了下来,结出的果子像山林里的野果子,酸涩难入口。可父亲心里明白,它为改善我们一家人的生活付出了毕生心血,足以让我们感恩并铭记于心”可知,父亲明白苹果树对我们的的贡献,表现出父亲是一个善良、懂得感恩的人;根据第⑦段“上世纪80年代,父亲和大多数李家山的村民一样,刚刚吃饱肚子,从没有去设想未来。作为木匠的父亲,将大把大把的时间用在了修房子上”可知,父亲是一个勤劳能干的人;根据第⑨段“果树选择种在院子附近,不是为了管理上的方便,也不是为了看着这些小树苗像孩子一样一天天长大,从而让人感到快乐,父亲是为了看着它们被兔子和羊啃了,被风吹死,被小麦挤赶出去。他在耕地的时候,故意赶着毛驴逼近树苗,让犁铧伤到树根”可知,父亲是一个率真、朴实无华的人;根据第⑫段“这个年近80岁的老人,挥动几下笨重的斧子,就开始气喘吁吁。他不得不停下来。越进入树干的内部,就越接近远去的时光,父亲难过极了”可知,父亲因砍到苹果树而难过,表现父亲与苹果树关系密切,表现父亲是一个重感情、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人。5.文章结尾处写到:“父亲知道,过上两年,又一批新树苗将在这里郁郁葱葱地长起来。这看似贫瘠的土地,总是会在春秋轮回之间,给劳作的人们以希望和馈赠。”对此,你有哪些感悟?【答案】现在的老苹果树砍了,把土壤的肥力留给新的苹果树,新的苹果树又会继续焕发生机,给人们带来新的希望和馈赠;这体现了生命的生生不息和生命的交替;苹果树给我们家做出巨大贡献,表达作者对苹果树无私奉献和顽强生命力的赞美之情;父亲和苹果树一样勤劳、无私奉献,表达作者对父亲的赞美、感激之情。【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主旨的把握。根据第⑭段“父亲知道,过上两年,又一批新树苗将在这里郁郁葱葱地长起来。这看似贫瘠的土地,总是会在春秋轮回之间,给劳作的人们以希望和馈赠”、第①段“现在,这些苹果树老了,老了的苹果树结不了多少果子,也结不出品相端庄的好果子,觉得没脸活了。它们把地里的肥力吃了太多,根又粗又大,却无法顺应自己的愿望就此倒下。风也懒得理会它们,绕着吹”可知,现在的老苹果树砍了,把土壤的肥力留给新的苹果树,新的苹果树又会继续焕发生机,给人们带来新的希望和馈赠;这体现了生命的生生不息和生命的交替;根据第⑥段“这几年,这棵苹果树一半枯死,一半硬撑着活了下来,结出的果子像山林里的野果子,酸涩难入口。可父亲心里明白,它为改善我们一家人的生活付出了毕生心血,足以让我们感恩并铭记于心”、第⑭段“给劳作的人们以希望和馈赠”可知,苹果树给我们家做出巨大贡献,表达作者对苹果树无私奉献和顽强生命力的赞美之情;根据第③段“这一片苹果树跟父亲打了三十年交道,它们经历了父亲的中年和老年,父亲经历了它们的一生。它们了解父亲,就如父亲对它们目前所思所想的洞察”可知,父亲和苹果树一样勤劳、无私奉献,表达作者对父亲的赞美、感激之情。(二)苏轼私识范仲淹庆历①三年,轼始总角,入乡校。士有自京师来者,以鲁人石守道作《庆历圣德诗》示乡先生②,轼从旁窃观,则能诵习其词,问先生以所颂十一人者何人也。先生曰:“童子何用知之?”轼曰:“此天人也耶?则不敢知;若亦人耳,何为其不可?”先生奇轼言,尽以告之。且曰:“韩、范、富、欧阳③,此四人者,人杰也。”时虽未尽了,则已私识之矣。嘉祜④二年,始举进士⑤,至京师则范公殁。既葬,而墓碑出,读之至流涕,曰“吾得其为人盖十有五年而不一见其面,岂非命也欤?”选自宋·苏轼《范文正公文集叙》)【注释】①庆历:宋仁宋年号。②乡先生:乡里的私塾先生。③韩、范、富、欧阳:分别指韩琦、范仲淹、富弼、欧阳修。④嘉祜:宋仁宗的另一个年号。⑤举进士:考中进士。1.请用“/”给下面的文字断句。(限断二处)吾得其为人盖十有五年而不一见其面【答案】吾得其为人/盖十有五年/而不一见其面【解析】试题分析:考查文言文语句的句读。解答此类试题,要在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先对句子作简单翻译,初步了解大意,然后根据句子的意思和古文句法进行句读;同时利用虚词来辅助句读。句读时要注意古汉语的语法和句式,句读不能出现“破句”的现象。句子“吾得其为人盖十有五年而不一见其面”的意思是:我知道他的为人,大概已经十五年了,却没有见到他一面。据此,正确的句读是:吾得其为人/盖十有五年/而不一见其面。2.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以鲁人石守道作/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柳宗元《小石潭记》)B.先生奇轼言/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魏学洢《核舟记》)C.则已私识之矣/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邹忌讽齐王纳谏》D.既葬,而墓碑出/既克,公问其故(《曹刿论战》)【答案】D【解析】考查对文言词语一词多义的理解。A.选项中“以”分别为“拿,用”和“因为”;B.选项中的“奇”的意思分别为“认为……奇”和“余数”;C.选项中的“私”分别是“私自”和“偏爱”;D.选项中的“既”都是“已经”的意思。故选D。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1)童子何用知之?(2)此四人者,人杰也。【答案】(1)小孩子知道这些有什么用?(2)这四个人,是人中豪杰。【解析】本题考查翻译文言语句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尤其要注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通假字等特殊的文言现象,重点实词必须翻译到位。(1)句中的“童子(小孩子)、何(什么)、知(知道)”几个词是赋分点;(2)句中的“此(这)、者……也(表判断)”几个词是赋分点。翻译时要做到“信、达、雅”。4.苏轼对范仲淹有着怎样的感情?简要说说你的理由。【答案】钦佩、仰慕;从他读范仲淹墓碑“至流涕”和对自己不能认识范仲淹十分遗憾等可以看出。【解析】考查对文章内容理解和体味作者的情感。在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基础上,结合具体内容分析作答。从“既葬,而墓碑出,读之至流涕”和“吾得其为人盖十有五年而不一见其面,岂非命也欤?”可以看出,苏轼从小就对范仲淹钦佩和仰慕,为自己不能认识范仲淹而感到遗憾。据此理解作答。译文:庆历三年,苏轼正是十二三岁的年龄,进入乡下的私塾学习,有一位从京师来的读书人,拿鲁地人石守道写的《庆历圣德诗》给私塾的老师看。苏轼在旁边偷看,就能够诵读通晓文中的语句,苏轼问先生其中赞颂的那十一个人都是谁,先生说:"小孩子知道这些有什么用?"苏轼说:"(如果)他们是神仙,(我)就不敢知道;如果(他们)也是普通的人,我为什么就不可以知道他们?"先生对苏轼说的话感到惊奇,把这十一个人的情况全部告诉了苏轼,并且说:"韩琦、范仲淹、富弼、欧阳修,这四个人,是人中豪杰。"当时虽然没有完全明白(这句话),却已经私下记住他们了。嘉祐二年,苏轼中了进士,到了京城,正赶上范仲淹逝世。安葬之后,墓碑立好,苏轼读碑文以至于流泪,说:"我知道了他的为人已经十五年了,却没有见到他一面,难道是命中注定的吗?"(三)名著阅读①正行之际,忽闻得有人言语。八戒仔细看时,看来是行者在山凹里,聚集群妖。……②那呆子有些怕他,又不敢明明的见他,却往草崖边,溜阿溜的溜在那一千二三百猴子当中挤着,也跟那些猴子磕头。③不知孙大圣坐得高,眼又乖滑,看得他明白,便问:“那班部中乱拜的是个夷人,是那里来的?拿上来!”说不了,那些小猴一窝蜂把个八戒推将上来,按倒在地。行者道:“你是那里来的夷人?”八戒低着头道:“不敢,承问了。不是夷人,是熟人熟人。”行者道:“我这大圣部下的群猴,都是一般模样。你这嘴脸生得各样,相貌有些雷堆,定是别处来的妖魔。既是别处来的,若要投我部下,先来递个脚色手本,报了名字,我好留你在这随班点扎。若不留你,你敢在这里乱拜!”八戒低着头,拱着嘴道:“不羞,就拿出这副嘴脸来了!我和你兄弟也做了几年,又推认不得,说是什么夷人!”行者笑道:“抬起头来我看。”那呆子把嘴往上一伸道:“你看么!你认不得我,好道认得嘴耶!”行者忍不住笑道:“猪八戒。”他听见一声叫,就一毂辘跳将起来道:“正是,正是!我是猪八戒!”他又思量道:“认得就好说话了。”④行者道:“你不跟唐僧取经去,却来这里怎的?想是你冲撞了师父,师父也贬你回来了?有甚贬书,拿来我看。”八戒道:“不曾冲撞他,他也没什么贬书,也不曾赶我。”行者道:“既无贬书,又不曾赶你,你来我这里怎的?”八戒道:“师父想你,着我来请你的。”(节选自《西游记》)选文第③段中的“这里”是指______,猪八戒来到此地是为了请孙悟空去降服______。【答案】花果山黄袍怪【解析】由语段内容可知此语段出自《西游记》第30回《邪魔侵正法意马忆心猿》。孙悟空三打白骨精之后,唐僧误以为孙悟空误伤人命,将他赶回了花果山。取经途中,路过碗子山时被黄袍怪抓住,八戒与沙僧不敌黄袍怪,八戒于是跑到花果山寻回孙悟空,打跑了黄袍怪。2.《西游记》的语言风格诙谐幽默,请从选文中举出一例,并作简要分析。【答案】示例一:如“溜阿溜的,溜在那一千二三百猴子当中挤着”中,“溜”和“挤”等动作滑稽可笑,把八戒不敢见悟空的心理刻画得淋漓尽致。示例二:如“你看么!你认不得我,好道认得嘴耶!”中的“好道认得嘴”,通过俏皮的语言,突出猪八戒的外貌特征,表现出其憨厚可爱,让人忍俊不禁。【解析】本题考查《西游记》的语言风格。诙谐幽默指说话或行为风趣,引人发笑。《西游记》中八戒的性格最是诙谐幽默,语言上,如“你认不得我,好道认得嘴耶”,八戒打趣自己突出的外貌特征,表现了八戒的憨厚可爱,俏皮的语言让人忍俊不禁;行为上,“溜阿溜的,溜在那一千二三百猴子当中挤着”,滑稽可笑的动作,生动形象地刻画了八戒不敢见悟空的心理。3.《西游记》中很多人物既保持着动物性,又有神的本领,还兼有人的特点、请从孙悟空和猪八戒中任选其一,结合原著简要分析。【答案】孙悟空:(1)动物性:长得一副猴相,雷公嘴、毛脸,具有猴子机敏乖巧、好动的习性;(2)神的本领(神性):神通广大,有七十二般变化的神奇本领;(3)人的特点(人性):心高气傲,容易冲动,爱捉弄人,信奉“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等。猪八戒:(1)动物性:猪八戒嘴脸和猪相似,有猪的贪吃、贪睡、懒惰等特点;(2)神的本领(神性):天蓬元帅出身,会变身术,能腾云驾雾;(3)人的特点(人性):爱耍小聪明,爱在师父面前进孙悟空的谗言、动不动就喊“散伙”等。【解析】本题考查分析人物形象。要结合题意,从“动物性”“神的本领”“人的特点”三个方面,从孙悟空和猪八戒中任选其一分析即可。动物性主要指他们的外在形象和性格,如孙悟空的雷公嘴、毛脸等猴相及性急等性格;猪八戒黑脸短毛,长喙大耳的猪相,且有猪的憨厚、力气大、贪吃、贪睡、懒惰等特点。神的本领:孙悟空神通广大,会七十二般变化、筋斗云、长生不老等高超的法术;猪八戒是天蓬元帅出身,会三十六般变化,能腾云驾雾。人的特点:孙悟空心高气傲,容易冲动、爱捉弄人,忠诚、嫉恶如仇;猪八戒爱耍小聪明,爱搬弄是非、动不动就喊“散伙”等。(四)写作提升人物的动作描写一.动作描写:人物的动作,我们可以用动词描述出来。像这种描写人物富有特征性的动作,以表现人物的性格、品质、身份、地位、处境、状态、情感等,这就叫做动作描写。二.动作描写的作用:①体现人物的身份、地位、处境等特征。②反映人物心理活动。③表现人物的性格特征。④表达了作者的情感倾向。⑤推动情节的发展。三.动作描写的要求:1、合理展现动作的过程。她拿起筷子,向一盘色泽鲜艳的菜伸去,轻轻夹起一片,左手在筷子下方端着,小心翼翼跟随着筷子。她小心地把菜放入嘴中,细细地品尝着。这段话中用了哪些动词?“拿”“伸”“夹”“端”“跟随”“放”“品尝”。你能做出整个动作的过程吗?调换动作的顺序行不行?不行,描写人物的动作,要注意顺序,分解动作。2、动作描写要个性化。体现人物的身份、地位、处境等特征,反映人物的心理活动,表现人物的性格特征。怎样才能达到这些要求,使动作描写精彩呢?(1)精心锤炼最准确的动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朱自清的《背影》)这段中哪些动词用的很准确?【分析】“探”体现出动作很艰难,父亲小心翼翼的样子。“攀”写出月台的很高,“缩”写出了父亲两手够着上面,身体已经悬空了。“微倾”写了父亲身体很胖,很艰难的样子。所有的动词都表现了父亲一定要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