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培智学校劳动教育与生活数学融合实施路径的研究_第1页
新时代培智学校劳动教育与生活数学融合实施路径的研究_第2页
新时代培智学校劳动教育与生活数学融合实施路径的研究_第3页
新时代培智学校劳动教育与生活数学融合实施路径的研究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摘要】伴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劳动教育在培智学校越来越受到重视。文章结合教师的实际教学经验,先分析劳动教育与生活数学教学的融合现状,再简要分析劳动教育与生活数学教学的融合价值,最后提出多种劳动教育与生活数学的融合教学策略,以期促进特殊学生实现全面发展。【关键词】特殊教育;生活数学;劳动教育;融合教学针对当前培智学校的特殊学生缺乏正确劳动观念的现状,数学教师要有针对性地将劳动教育与數学教学相融合,完成数学知识的传递和劳动技能的培养,使特殊学生的劳动实践能力得到一定的增强,为其今后步入社会、融入社会奠定良好的基础[1]。一、劳动教育与生活数学教学的融合现状(一)融合观念淡薄由于面向的是特殊学生群体,部分教师认为特殊学生的接受能力有限,就会放弃采取融合教育的形式,只是向学生传授一些简单的数学知识,劳动教育也落实不到位,导致特殊学生的劳动观念无法得到较好的培养。这反映出教师存在融合观念淡薄的问题。(二)融合形式单一目前,虽然有越来越多的教师逐渐开始实施融合教学,但并未取得较为理想的教学效果。究其原因,主要在于教师所采用的融合形式较为单一。在实践过程中,教师只是单纯地在口头上将数学教学和劳动教育融合起来。面对单一、枯燥的教育形式,特殊学生难以产生较高的学习兴趣,甚至会产生学习疲倦感。可见,单一的融合形式并不能凸显劳动教育的魅力,无法引领特殊学生正确认知劳动,并不利于特殊学生的全面发展[2]。(三)融合评价匮乏如今,虽然劳动教育已经逐渐走进培智学校的数学教学课堂中,但却没能形成完善的融合评价体系。究其原因,一方面,教师更为偏重数学教学评价,主要针对特殊学生掌握数学知识的情况进行评价,导致劳动教育评价被忽视;另一方面,教师的融合评价不够深入,只是简单地以“做得很好”“你很棒”等评语评价学生,而忽视过程性评价。这种笼统的评价,不能切实涵盖学生的详细劳动过程,更无法促进学生主动参与劳动。二、简析劳动教育与生活数学教学的融合价值(一)有利于锻炼特殊学生的动手能力劳动教育与数学教学的融合教育能够促使特殊学生在接受数学知识的同时经历劳动的过程。在此期间,学生需要付出脑力和体力劳动。当特殊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完成劳动并收获成果时,他们将会获得自豪感和满足感。久而久之,特殊学生的劳动积极性会越来越高,他们的劳动能力和思维能力也会得到有效锻炼。(二)有利于培养特殊学生的坚毅品质众所周知,特殊学生与普通学生不同,他们的心智或身体存在一定的缺陷。面对这些缺陷,特殊学生很容易产生自卑心理,缺乏坚定的意志和较强的毅力。而通过开展融合教育,带领特殊学生克服劳动困难、解决数学难题,有助于特殊学生形成坚定意志和坚毅品质,这对特殊学生下一步的数学学习乃至未来的成长和发展都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意义。三、劳动教育与生活数学教学的融合路径分析(一)挖掘数学教材内容翻开生活数学教材,不难看出其中包含了很多劳动教育素材,这为融合教育的开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教师需要全面分析和深入解读生活数学教材,结合特殊学生的具体情况,提炼其中的劳动教育素材,为开展融合教学做好准备。教师还要在讲解数学知识的过程中凸显劳动教育元素,使特殊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劳动教育。与直接开展劳动教育相比,这种方式更容易被特殊学生所接受,既不会影响数学教学的正常开展,又能实现二者的有效融合,可谓一举两得。比如,“100以内数字的认识”这一节课要求特殊学生认识100以内的数字。教师便可从简单的劳动引出教学内容。第一步,让学生从数黄豆开始识数。第二步,以数黄豆为基础,顺势引出100以内数字的学习。等到特殊学生都能够认识100以内的数字之后,教师可再回归到数黄豆本身:“同学们,你们知道黄豆是怎么来的吗?”由此,引导学生了解种植黄豆的过程,让学生学会珍惜他人的劳动成果。通过提炼数学教材中的劳动元素,合理开展融合教学,特殊学生不仅能快速认识100以内的数字,还能初步形成正确的劳动观。(二)联系学生现实生活现实生活,是生活数学教学与劳动教育这两者之间的重要关联点。虽然特殊学生本身存在一定的缺陷,但他们也具备一定的生活经验,对于他们所熟悉的事物,也会产生想要了解的兴趣。因此,教师可适当联系特殊学生的现实生活,将其作为融合点,拉近特殊学生与劳动教育之间的距离,同时达成数学教学目标[3]。比如,在教学“基础图形”这一节内容时,教师可联系特殊学生的现实生活,融入劳动教育。首先,引导学生寻找身边的三角形、正方形、长方形物品。教师可亲自示范,指出黑板是一个长方形物品。其次,给予学生充足的时间,鼓励学生寻找并发言。有了教师的示范,学生纷纷指出生活中常见的一系列物品,如地砖、书本、铅笔盒、篮球等。每当学生说出一个物品,教师应当引导他们说出物品的形状,以加深学生对基础图形的认知。最后,再开展劳动教育,让学生认识到这些物品并不是凭空出现的,而是经过劳动者的辛勤劳动获得的,让学生懂得劳动创造人、劳动创造财富、劳动创造美好生活的道理。(三)创设融合教学情境创设教学情境是开展融合教育的有效途径之一。通过创设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教学情境,特殊学生能够快速进入数学学习的良好状态中,同时又能加深对劳动的感悟,形成良好的劳动品质。因此,教师要合理创设融合教学情境,促进教学效果的提高。比如,在教学“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这一节内容时,教师可在教室中创设超市情境,将加减法运算与劳动结合起来,使学生在劳动的同时获得运算能力的提升。首先,教师要将教室创设成超市情境,将讲台当成收银台,在课桌上陈列丰富的商品,贴上商标和价格。其次,指定一名特殊学生扮演超市的收银员,两名特殊学生扮演理货员,其他特殊学生则扮演顾客。活动正式开始后,学生各司其职,完成自己的任务,如“理货员”要做好导购、商品排列等工作,“收银员”则负责计算和收银,“顾客”则要采购指定的商品,计算花了多少元,需要找回多少元。最后,教师可通过提问:“同学们,你们刚刚分别经历了什么类型的劳动呢?”来引导学生分享自己的劳动感想。通过开展这一活动,特殊学生能够了解更多的职业,掌握丰富的劳动技能,还能熟悉100以内加法和减法的计算。(四)联合家长实现共育在特殊学生的成长过程中,家庭教育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家长的一言一行对特殊学生具有极大的影响力。可以说,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缺一不可。要想更好地开展融合教育,家庭教育是必不可少的[4]。因此,教师要主动联系家长,实施家校联动,开展有效共育。就目前而言,大部分特殊学生的家长对劳动教育没有形成正确的认知,甚至害怕劳动活动会影响孩子的学习。对此,教师要引导家长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并联合家长共同开展融合教育,让家长在家庭中有针对性地引导特殊学生开展劳动,以有效发挥共育作用。比如,在教学“统计”这一节内容时,教师就可以联合家长开展共育。第一步,教师完成课堂教学后,布置家庭作业,要求家长带领特殊学生在家中进行换垃圾袋的劳动体验,并一起统计家庭每个月使用的垃圾袋的数量。这样,既能让特殊学生通过换垃圾袋的劳动形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又能让特殊学生掌握相关的统计知识,同时还能增进家长与特殊学生之间的交流和互动,使融合教学成果进一步提升。(五)组织劳动实践活动生活数学离不开实践活动。只有亲身实践,特殊学生才能深化对数学知识的理解,掌握劳动技能。因此,教师需以数学知识为依托,组织学生开展融合实践活动。比如,在教学“除法”这一节内容时,教师可组织特殊学生开展一场植树活动。首先,教师要发布本次植树活动的任务要求,每一名学生要领取若干樹苗,每隔5米种植一棵树苗,总种植长度为20米。在活动开始之前,教师可先让学生计算总共需要种植多少棵树苗,由此引导学生完成数学知识的学习。其次,种植活动正式开始后,教师要向学生讲解种植树苗的要领,保证树苗的成活率。若教师发现有学生不会种植,应当及时进行指导。最后,教师可鼓励学生分享种植心得。教师开展这样的植树活动,不仅能完成数学知识的教学,还能为特殊学生提供劳动的机会,使学生在劳动中巩固知识。(六)完善融合评价体系上文提到,不完善的融合评价是阻碍融合教学质量提升的重要因素。因此,教师应完善评价体系,充分发挥融合评价的价值。教师的评价既要兼顾学生的学习过程,又要考虑学生的劳动教育效果。此外,教师还可引入多种评价方式,如成长记录袋、劳动评价表等,进一步促进特殊学生劳动意识、劳动习惯和品质的形成。比如,在教学“分类与整理”这一节内容时,教师在开展融合评价时,可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第一,评价特殊学生是否掌握分类与整理的方法;第二,评价特殊学生能否自主完成整理劳动;第三,评价特殊学生是否形成良好的劳动品质。这三个层面的融合评价既涵盖了分类与整理的数学知识,又兼顾劳动教育的效果,有助于教师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情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