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心”开始:基于“诗教”的浸润式育人实践_第1页
从“心”开始:基于“诗教”的浸润式育人实践_第2页
从“心”开始:基于“诗教”的浸润式育人实践_第3页
从“心”开始:基于“诗教”的浸润式育人实践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摘要】“诗教”不仅要弘扬人文价值,还要弘扬教育价值、生命成长价值。在小学语文“诗教”的浸润式育人实践中,教师要从“心”开始,打造浸润式场域、建构浸润式课程、引导浸润式融合、开展浸润式评价。“诗教”既能让学生在未来语文学习过程中学会冥思、畅想,也能让学生在未来世界中诗意地生活。【关键词】小学语文;“诗教”;浸润式育人小学语文课程是一门兼具人文性和工具性的学科。部编版语文教材按照“双线组元”(人文话题和语文要素)的方式编排课文。作为教师,必须以语文的方式来引导学生学习语文,让学生的语文学习富有“语文味”。语文教学应该诗化、美化,更应引发学生的“诗与思”。通过“诗与思”的语文教学,学生能在语文学习中诗意地“栖居”。立足于中华传统文化,教师要在语文教学中营造“诗教”的氛围,开发“诗教”的课程,开展“诗教”的育人实践,从“心”开始,让“诗教”充分发挥育人功能,让语文课程真正走进学生的心灵。一、打造“诗教”的浸润式场域语文“诗教”不同于传统的说教式、灌输式教学,它是一种启发式、引导式的教学,是一种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教学。作为教师,必须打造“诗教”的浸润式场域,让学生能够受到语文课程潜移默化、耳濡目染的熏陶。打造“诗教”的浸润式场域,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其一是外在的物质形态的“诗教”氛围营造;其二是内在的心理层面的“诗教”认知、思维、想象渗透等。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开发“诗教”课程,不仅要将教材中的诗词歌赋引入其中,同时也要让教材中的一般性课文“诗意化”。不仅如此,教师还可以将其他学科课程中的相关“诗教”资源、素材引入语文课程教学之中,从而让语文“诗教”课程更为丰富[1]。比如,部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慈母情深》是一篇诗化的散文,其蕴含的情感感人至深。在教学中,笔者应用多媒体,引入诗歌朗诵视频《游子吟》和歌曲《慈母情深》,营造温馨的课堂学习氛围。笔者还结合课文中的一些细节,创设具体的情境,激活学生的思维,引发学生的想象,让学生更深入地品读课文。结合情境画面、想象以及对课文的品读,学生能够体会到“母亲”的慈祥,感悟到母爱的无私。在课末,笔者引入了歌曲《懂你》,让学生在聆听音乐的过程中写下自己想对母亲说的话,表达对母亲的感情。这样做一方面能够激发学生对母亲的敬重之情,另一方面能够升华学生的语文学习感悟,让学生联系生活谈感想、谈感悟,将文本的学习与学生的生活结合起来。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应用可视化的教学手段来创设具有真情美思的诗化情境,充分发挥情境的濡染、启迪和熏陶功能,让诗化情境成为学生语文学习的重要载体。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打造全方位的“诗教”的浸润式场域,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语文学习积极性,挖掘学生的创造潜能,让学生对文本展开有意义的、有深度的阅读。“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打造“诗教”的浸润式场域,要求教师紧密结合文本,根据文本的内容、形式、思想、情感等展开课程设计。“诗教”的浸润式场域,能让学生的心灵日益丰盈清透。场域是一种氛围,也是一种气场。借助于“诗教”场域,将外在的物质环境与文本的文化环境以及学生的心理环境结合,能增强“诗教”场域的育人功能,提升“诗教”场域的育人成效。作为教师,要努力营造有感染力、濡染性的“诗教”场域,用“诗教”场域的无形力量去幫助学生陶冶性情、启发心智、传承文化。二、建构“诗教”的浸润式课程教材是重要的教学载体。作为教师,要充分发挥教材的育人功能;同时,还要引导学生将课外的语文内容、相关学科的课程资源、生活中的课程资源引入课堂,以此不断丰富“诗教”的课程。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开发“诗教”的校本课程,让校本课程突出学校的办学特色,体现育人的整体取向。“诗教”课程的校本化开发,要充分发挥多主体的作用,尤其要发挥学生在课程开发上的主体作用,通过校本课程开发,提升学生参与“诗教”浸润式课程建构、开发、创造的能力和素养[2]。让学生共同参与“诗教”课程的建构,能拉近课程与学生的距离,增强课程的亲和力,提升学生对于校本课程的亲切感。要想建构“诗教”的浸润式课程,教师就要进行整体性的谋划,对课程进行分类。如在《慈母情深》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挖掘以“母爱”为主题的相关文本,并精心遴选组建单元课程。学生可从中华传统文化经典中选择一些以“母爱”为主题的诗词篇目,如《诗经》中的《蓼莪》、孟郊的《游子吟》、白居易的《燕诗示刘叟》、韩愈的《谁氏子》、蒋士铨的《岁暮到家》、李白的《豫章行》、黄景仁的《别老母》等;引入现代文学作品中经典的“母爱”主题篇章,如冰心的《写给母亲的诗》、舒婷的《母亲》、老舍的《我的母亲》、汪国真的《母亲的爱》、贾平凹的《母亲》等。这些经典的关于母爱主题的诗歌和散文的引入,一方面有助于丰富学生对母爱的情感体验,另一方面有助于学生对同一主题的文本进行比较。“诗教”的校本课程建构,不仅能开阔学生的语文视野,而且还能提升学生的语文学习效能,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了让校本课程具有“诗教”特性,教师要注重遴选那些文质兼美的文章,以真正打动学生的心灵,给学生的心灵以滋养、浸润。在校本课程建构实践中,教师还可以遴选学生关于母爱的习作,从而让校本课程真正成为学生的课程。值得注意的事,校本课程不是文本的简单相加、拼凑,而是有着鲜明主题的经典文本的集结,是学生对语文课程的创新。三、引导“诗教”的浸润式融合在语文教学中,要想让“诗性”“诗情”等根植于学生的心灵深处,教师就要将“诗教”与其他相关学科课程的资源进行融合。作为教师,要具有一种跨学科、跨界教学的意识,打破学科壁垒,让音乐、美术、舞蹈等具有诗一样的特质的学科融入语文教学中,从而丰富、拓展、延伸“诗教”的内涵、场域和路径。这样便能让学生的语文学习真正做到“诗画融合”“诗乐融合”“诗舞融合”等,让学生的语文学习抵达“诗乐相合”“诗画相宜”“诗舞相形”的境界。在这样的境界中,学生将获得“诗一样的存在感”[3]。在语文“诗教”课程中,教师要融入、渗透中华传统文化,对学生进行家国情怀、克己复礼、亲情友情等的教育。比如,在教学部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月是故乡明》这一篇课文时,教师主要要让学生感受、体验文本中洋溢着的爱恋家乡的情感。教学中,笔者引导学生挖掘文本中一些语句的出处,如“月是故乡明”出自杜甫的《月夜忆舍弟》;“山高月小”出自苏轼的《后赤壁赋》;“八月湖水平”出自孟浩然的《临洞庭湖赠张丞相》等,在丰富学生语文积累的同时,引导学生体味“这些广阔世界的大月亮,万万比不上我那心爱的小月亮”。在引导学生品味“燕园月”的时候,笔者让学生自行探寻文章中的相关字词句的诗意,如“茂林修竹”出自王羲之《兰亭集序》中的“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上下空蒙,一碧数顷”化用于范仲淹《岳阳楼记》中的“上下天光,一碧万顷”;“荷香远溢”则关联理学家周敦颐《爱莲说》中的“香远益清,亭亭净植”等。此外,还有“宿鸟”关联杜甫《无家别》中的“宿鸟恋本枝,安辞且穷栖”,“幽鸣”关联王籍《入若耶溪》中的“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等。在教学中,教师将古诗词作为课文的映证、补充,不仅能让学生体味到文本的诗意,更能让学生体味到文本字里行间所蕴含的思想情感。在教学中,笔者还将相关的美术作品《乡情》、音乐作品《回家》分别作为背景和背景音乐,从而让学生的语文学习洋溢着浓浓的诗意,体现着浓浓的诗情。探寻文本中字词句的出处的过程,不仅是拓展、延伸学生认知的过程,更是引导学生与古人对话的过程。将音乐、美术等融入语文教学之中,能激发学生内心的情感,丰富学生的想象,让学生的语文学习焕发出蓬勃的生命力。“诗教”的浸润式融合,能让学生的语文学习变得灵动起来,能让中华传统文化、民族精神等在学生的心灵深处扎根。润物无声的诗化教学,能够营造语文学习氛围,丰富学生的语文学习内容,让学习与对学生优秀品格、人格的铸就相辅相成。语文“诗教”的浸润式融合,既促进了学生解读能力的发展,又提升了学生的语文审美能力。四、开展“诗教”的浸润式评价评价是小学语文“诗教”的重要组成部分。诗化评价是一种“曲径通幽”式的评价,它通过旁敲侧击,升华学生的语文学习感悟。诗化的评价不同于传统的机械性、盲目性的评价,它从学生的语文学习实际出发,着眼于学生的语文素养发展,对标语文课程标准,注重评价的引导性、启发性、点拨性。通过诗化的评价,教师能引导学生的语文学习不断进阶,进而促进学生语文学习能力的提升以及语文核心素养的养成[4]。语文“诗教”的评价应当能播撒诗意,让学生的语文学习弥漫诗香,让学生的语文思维、探究等荡漾诗韵;应当能让学生悦动诗心,点燃学生的诗情。诗化的评价不仅能促进学生的语文学习,还能丰盈学生的精神、润泽学生的生命。比如,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花之歌》是黎巴嫩著名诗人纪伯伦所写的散文诗。作者以花自喻,用第一人称的视角描绘了四季更迭、花开花落的现象。全文没有一个“花”字,却句句都在寫花。在教学中,笔者引导学生探寻文章中的“花”的形象。学生找出了“大自然的话语”“从苍穹坠落的星星”“诸元素之女”“亲友之间交往的礼品”“婚礼的冠冕”等形象。笔者根据不同学生的诗意表达,对学生展开诗化的评价。如当某个学生说出“大自然的话语”的答案时,笔者这样评价:“花语的流露,构成了大自然的生活的图画,这图画有着浓浓的诗意的浪漫,也有着现实的真实。”当学生说出“赠予死者最后的献祭”的答案时,笔者这样评价:“花儿是生者赠予死者最后的祭献,袒露出了花必将凋谢的命运。”显然,语文教学中的诗化评价,不是对学生的回答进行简单的对与错的评判,而是要引导学生的语文文本解读走向更深处,让学生能借助于评价叙事来思考人生。“诗教”的浸润式评价,就是要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获得真善美的熏陶。诗化评价不仅能促进学生建构知识,还能促进学生的语文素养发展。诗的灵性根植于学生的心灵深处,因此,诗化的评价能活化学生的心灵,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让学生的语文学习诗意盎然。诗化的评价能促进学生人文素养和综合素养的提升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