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博兴县第一中学2025届高二上生物期末检测试题含解析_第1页
山东省博兴县第一中学2025届高二上生物期末检测试题含解析_第2页
山东省博兴县第一中学2025届高二上生物期末检测试题含解析_第3页
山东省博兴县第一中学2025届高二上生物期末检测试题含解析_第4页
山东省博兴县第一中学2025届高二上生物期末检测试题含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山东省博兴县第一中学2025届高二上生物期末检测试题请考生注意:1.请用2B铅笔将选择题答案涂填在答题纸相应位置上,请用0.5毫米及以上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将主观题的答案写在答题纸相应的答题区内。写在试题卷、草稿纸上均无效。2.答题前,认真阅读答题纸上的《注意事项》,按规定答题。一、选择题(本大题共7小题,每小题6分,共42分。)1.临床上的“植物人”通常是指只有呼吸和心跳而没有其他生命体征的病人。该类患者脑部一般没有受到损伤的部位是()A.大脑 B.小脑C.脑干 D.大脑皮层2.现有一种致病性极强的细菌,严重时会引起个体死亡。其外毒素由α和β两个亚单位组成,其中β亚单位无毒性,但能促进α亚单位进入宿主细胞发挥毒性作用。为了预防和降低该细菌致病的危险性,研制有关该细菌传染病的疫苗,下列相关说法正确的是()A.可选择该细菌的β外毒素作为疫苗的有效成分B.研制出的疫苗可以识别组织相容性抗原C.首次注射该疫苗后,B细胞增殖并产生相应抗体D.该疫苗的注射可以阻断致病细菌的传播途径3.2020,注定是不平凡的一年,人类与新冠病毒进行着顽强的抗争。下列关于人体对该病毒免疫过程的叙述,正确的是()A.新冠病毒侵入人体后,刺激T淋巴细胞分泌淋巴因子与该病毒结合B.经新冠病毒刺激后的B淋巴细胞全部增殖、分化为浆细胞C.患者痊愈后,若再次感染该病毒,相应的记忆B细胞会直接产生抗体消灭该病毒D.人体对新冠病毒的免疫过程属于特异性免疫4.某生物兴趣小组在野外发现了一种组织颜色为白色的不知名野果,该小组欲检测这些野果中是否含有还原糖、脂肪和蛋白质,下列有关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A.用双缩脲试剂检测蛋白质时,无需水浴加热,常温下就能观察到紫色反应B.制备该野果脂肪的临时装片过程中,染色后需用清水洗去浮色C.在该野果的组织样液中加入斐林试剂后,即可出现砖红色沉淀D.还原糖检测实验结束后,可以将剩余的斐林试剂装入棕色瓶,以便长期保存备用5.下图能用来准确表示哪一组概念之间的关系A.1表示生态系统信息种类,2-4分别表示物理信息、化学信息、生物信息B.1表示生物膜系统,2-4分别表示细胞膜、线粒体膜、叶绿体膜C.1表示免疫系统,2-4分别表示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免疫活性物质D.1表示细胞外液,2-4分别血液、组织液、淋巴6.2020—2021学年度高二年级理科期末考试卷生物下列关于新型冠状病毒的叙述,错误的是()A.新型冠状病毒的遗传物质是RNAB.戴口罩能阻断病毒通过飞沫传播C.新型冠状病毒含有胸腺嘧啶D.高温能使病毒的蛋白质变性7.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行为变化顺序是()A.复制→分离→联会→着丝粒分裂 B.复制→联会→分离→着丝粒分裂C.联会→复制→分离→着丝粒分裂 D.联会→分离→复制→着丝粒分裂8.(10分)下列植物生长调节剂在生产中使用的实例,恰当的是()A.适量赤霉素处理水稻植株,使其增产B.乙烯利处理未成熟水果,使其加快成熟C.脱落酸处理玉米种子,促进其萌发D.大量使用萘乙酸可促进插条生根二、非选择题9.(10分)2019年12月,武汉发生新型冠状病毒(2019-nCoV)引起的肺炎疫情,国家卫健委经紧急部署,启动相应的应急机制,并且开始进行疫苗的研制。请根据相关知识回答下列问题。(1)在免疫学上,侵入到人体内的新冠病毒属于_______________。(2)某男子与一位新冠病毒患者有过密切接触,因而被要求进行医学隔离。该男子十分恐慌,自己服用了大量的抗生素.这种做法对抵制新型冠状病毒有无效果?_______。请用所学生物知识。说明你的判断理由__________________。(3)某人感染了病毒后,出现了发热症状。从体温调节的角度加以解释:产热_______(填大于、小于或等于)散热。(4)写出细胞①为__________细胞⑤为____________⑥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某人体感染了新型冠状病毒后通过图中的途径消灭了病毒,其中能够特异性识别抗原的细胞是(填编号)______________,在特异性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中均发挥作用的细胞是(填编号)_________。10.(14分)下面是家庭酿造甜米酒的具体操作过程:先将米加热煮至七成熟,待其冷却至30℃左右,加少许的水和一定量的“酒药”(实际是酵母菌菌种),与米饭混合后置于一瓷坛内,在米饭中央挖一小洞,加盖后置于适当地方保温(约20℃)即可。请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此发酵过程进行简单的分析。(1)先将米煮一煮的目的主要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为什么要冷却到30℃左右后才能加入“酒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在米饭中央挖一小洞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发酵坛并没有完全密封,坛内无氧发酵的环境是如何形成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家庭酿酒关键是保温和放“酒药”,如果米的量很多而放的“酒药”太少,常常导致甜米酒变质而使酿造失败,其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1.(14分)下图是某动物体内的细胞分裂示意图,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1)若以上细胞是产生一个生殖细胞的过程,则这4个细胞出现的先后顺序是___________。(2)该生物的一个体细胞中,最多含有_________条染色体。上图所示细胞中,属于初级性母细胞的是__________,该细胞内染色体的行为特征是___________。(3)细胞④的名称是___________,处于___________期。12.下图是研究者调查长江口水域生态系统的能量(t.km-2.a-1)流动过程。(1)长江口水域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请写出第四营养级到第五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的数学表达式___________________。(2)第二营养级同化量的来源途径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据调查,输入长江口水域的总能量/总呼吸量的值为2.8,表明长江口水域生态系统__________________(达到/未达到)相对稳定状态,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4)近些年来,长江口水域因为水体的富营养化导致浮游植物数量激增。牡蛎是一种滤食性动物,大量牡蛎聚集形成的牡蛎礁为许多底栖动物和鱼类提供了良好的栖息与摄食场所。下表为放养牡蛎长江口水域底栖动物及水体变化情况。组别底栖动物水体物种数密度(ind/m2)生物量(g/m2)叶绿素a(μg/L)无机氮(mg/L)总磷(mg/L)放养牡蛎组617.011.469.110.6350.042未处理组34.30.1616.770.7230.089通过表中数据可知放养牡蛎后_____________(加剧/减弱)了水体富营养化程度。请根据以上信息,推测长江口水域放养牡蛎后变化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一、选择题(本大题共7小题,每小题6分,共42分。)1、C【解析】各级中枢分布与功能:①大脑:大脑皮层是调节机体活动的最高级中枢,是高级神经活动的结构基础,其上有语言、听觉、视觉、运动等高级中枢;②小脑:有维持身体平衡的中枢。;③脑干:有许多重要的生命活动中枢,如心血管中枢、呼吸中枢等;④下丘脑:有体温调节中枢、渗透压感受器、水平衡中枢、血糖平衡调节中枢,是调节内分泌活动的总枢纽;⑤脊髓:调节躯体运动的低级中枢。【详解】心血管中枢、呼吸中枢在脑干,“植物人”有呼吸和心跳,说明该类患者脑部一般没有受到损伤的部位是脑干,“植物人”没有其他生命体征,说明大脑、小脑和大脑皮层受到损伤,C正确,ABD错误。故选C。2、A【解析】1、由题意可知,外毒素由α和β两个亚单位组成,其中β亚单位无毒性,但能促进α亚单位进入宿主细胞发挥毒性作用。2、体液免疫的过程:病原体被吞噬细胞吞噬处理呈递给T细胞,T细胞产生淋巴因子,促进B细胞增殖分化形成浆细胞和记忆细胞,浆细胞产生抗体,将抗原消灭;当相同抗原再次侵入机体时,记忆细胞会快速增殖、分化形成浆细胞,浆细胞产生抗体进行免疫应答。【详解】A、外毒素α亚单位有毒性,所以研制疫苗时不可选择外毒素α亚单位。而细菌外毒素β亚单位无毒性,不会对宿主细胞发挥毒性作用,但能促进α亚单位进入宿主细胞发挥毒性作用,所以可选择该细菌的β外毒素作为疫苗的有效成分,A正确;B、组织相容性抗原是器官移植时诱发排斥反应的抗原。疫苗通常是由减毒或灭活的病原体制成的,疫苗不可以识别组织相容性抗原,B错误;C、B细胞不能产生相应抗体,B细胞分化成的浆细胞可分泌抗体,C错误;D、该疫苗的注射可以保护易感人群,但不能阻断致病细菌的传播途径,D错误。故选A。3、D【解析】1、体液免疫过程为:除少数抗原可以直接刺激B细胞外,大多数抗原被吞噬细胞摄取和处理,并暴露出其抗原决定簇;吞噬细胞将抗原呈递给T细胞,再由T细胞呈递给B细胞;B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开始进行一系列的增殖、分化,形成记忆细胞和浆细胞;浆细胞分泌抗体与相应的抗原特异性结合,发挥免疫效应。2、细胞免疫过程为:吞噬细胞摄取和处理抗原,并暴露出其抗原决定簇,然后将抗原呈递给T细胞;T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增殖、分化形成记忆细胞和效应T细胞;效应T细胞发挥效应,使得靶细胞裂解死亡,同时能合成并分泌淋巴因子,增强免疫功能。【详解】A、新冠病毒侵入人体后,刺激T淋巴细胞分泌淋巴因子能增强免疫效应,但不能与该病毒结合,A错误;B、经新冠病毒刺激后的B淋巴细胞增殖、分化为浆细胞或记忆细胞,B错误;C、患者痊愈后,若再次感染该病毒,记忆B细胞会迅速增殖分化产生浆细胞、产生大量的抗体消灭抗原,记忆T细胞会增殖分化为效应T细胞,C错误;D、人体被新冠病毒感染先发送体液免疫,以阻止病毒通过血液循环而传播,再引发细胞免疫,彻底将其消灭,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均属于特异性免疫,D正确。故选D。4、A【解析】生物组织中化合物的鉴定:(1)斐林试剂可用于鉴定还原糖,在水浴加热的条件下,溶液的颜色变化为砖红色(沉淀)。斐林试剂只能检验生物组织中还原糖(如葡萄糖、麦芽糖、果糖)存在与否,而不能鉴定非还原性糖(如淀粉、蔗糖)。(2)蛋白质可与双缩脲试剂产生紫色反应。(3)脂肪可用苏丹Ⅲ染液鉴定,呈橘黄色(或红色)。(4)淀粉遇碘液变蓝。【详解】A、用双缩脲试剂检测蛋白质时,无需水浴加热,只要有蛋白质的存在,就能观察到紫色反应,即在常温条件下即可用双缩脲试剂直接鉴定蛋白质的存在,A正确;B、对该野果的切片进行脂肪鉴定时,需使用染色液(苏丹Ⅲ染液)进行染色,再用50%的酒精洗去浮色,因为染色剂能够溶解到酒精中,B错误;C、在该野果的组织样液中加入斐林试剂后,需在50~60℃条件下隔水加热,看是否出现砖红色沉淀,来鉴定是否含有还原糖,C错误;D、斐林试剂需要现配现用,因此还原糖检测结束后,不应将剩余的斐林试剂装入棕色瓶,D错误。故选A。5、C【解析】A、生态系统信息种类是物理信息、化学信息和行为信息,A错误;B、生物膜系统应包括细胞膜、细胞器膜和核膜,B错误;C、免疫系统主要包括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和免疫活性物质,C正确;D、细胞外液是血浆、组织液和淋巴,D错误。故选C。6、C【解析】核酸是遗传信息的携带者,是一切生物的遗传物质,在生物体的遗传、变异和蛋白质的生物合成中具有重要作用,细胞中的核酸根据所含五碳糖的不同分为DNA(脱氧核糖核酸)和RNA(核糖核酸)两种,构成DNA与RNA的基本单位分别是脱氧核苷酸和核糖核苷酸,每个脱氧核苷酸分子是由一分子磷酸、一分子脱氧核糖糖和一分子含氮碱基形成,每个核糖核苷酸分子是由一分子磷酸、一分子核糖和一分子含氮碱基形成。病毒为非细胞生物、专性寄生物,其主要成分为蛋白质和核酸,新冠病毒的核酸为RNA,因此为RNA病毒;病毒的遗传物质是DNA或RNA。【详解】A、新型冠状病毒中只有一种核酸RNA,其遗传物质是RNA,A正确;B、戴口罩能阻断病毒通过飞沫传播,既保护易感人群,也能切断传播途径,B正确;C、新型冠状病毒的遗传物质是RNA,其中不含有胸腺嘧啶,C错误;D、高温能破坏蛋白质的空间结构,进而使病毒的蛋白质变性,D正确。故选C。7、B【解析】减数分裂过程:(1)减数第一次分裂间期(2)减数第一次分裂(3)减数第二次分裂过程【详解】复制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间期:染色体的复制;联会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同源染色体联会,同源染色体上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交叉互换;分离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着丝粒分裂发生在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着丝粒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染色体,并均匀地移向两极。故选B。8、B【解析】植物生长调节剂是人工合成的能够对植物的生长发育起调节作用的化合物。不同的植物生长调节剂对植物的生长发育的调节作用不同。【详解】A、赤霉素的主要作用是促进细胞伸长从而促进植物的生长,不能促进水稻的增产,A错误;B、乙烯利是乙烯的类似物,可以促进果实的成熟,B正确;C、脱落酸的主要作用是促进叶和果实的脱落,抑制萌发,C错误;D、萘乙酸能够促进插条生根,但是施用的时候要适量,不能大量使用,D错误。故选B。【点睛】本题考查学生对植物生长调节剂的施用的选择和判断,意在考查学生对植物激素的作用的掌握情况。二、非选择题9、(1).抗原(2).无效(3).抗生素只能抑制细菌等微生物的增殖,不能消灭病毒(4).产热大于散热(5).吞噬细胞(6).浆细胞(7).抗体(8).②③④(9).①【解析】分析图示:图示表示体液免疫过程,其中细胞①为吞噬细胞;细胞②为T细胞;细胞③为B细胞;细胞④为记忆细胞;细胞⑤为浆细胞;⑥为抗体,能与抗原特异性结合。【详解】(1)在免疫学上,侵入到人体内的新冠病毒属于抗原,能引起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2)抗生素只能抑制细菌等微生物的增殖,不能消灭病毒,所以服用大量抗生素不能抵制新型冠状病毒。(3)人体体温保持相对稳定的原理是产热与散热保持动态平衡,当人体产热量大于散热量时,就会出现发热症状。(4)(5)图中①为吞噬细胞、②为T细胞、③为B细胞、④为记忆细胞、⑤为浆细胞、⑥为抗体;其中吞噬细胞不能特异性识别抗原,浆细胞不能识别抗原,抗体不是细胞,因此图中能够特异性识别抗原的细胞是②③④,在特异性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中均发挥作用的细胞是①吞噬细胞。【点睛】本题结合图解,考查免疫调节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人体免疫系统的组成,掌握体液免疫的具体过程。10、(1).杀灭其他杂菌,并使淀粉易于利用(2).过高的温度会抑制或杀死酵母菌(3).有利于透气,保证酵母菌在开始生长时有足够的氧气,以便短时间内能够迅速繁殖(4).酵母菌进行有氧呼吸消耗了大量氧气,同时产生一部分水,使容器中发酵液增多,淹没米饭,从而形成无氧环境(5).加的“酒药”太少,造成酵母菌起始密度过低,不能迅速增殖形成生长优势,从而导致杂菌污染【解析】参与果酒制作的微生物是酵母菌,其新陈代谢类型为异养兼性厌氧型。果酒制作的原理:(1)在有氧条件下,将葡萄糖氧化为水和二氧化碳;(2)在无氧条件下,将葡萄糖氧化为酒精和二氧化碳。【详解】(1)先将米煮一煮的目的是为了杀灭其他杂菌,防止杂菌污染,并使淀粉易于利用。(2)温度太高会抑制或杀死酵母菌,因此要冷却后才能加入“酒药”。(3)在米饭中央挖一个小洞有利于透气,这样可保证酵母菌在开始生长时有足够的氧气,短时间内大量增殖。(4)发酵坛并没有完全密封,但酵母菌进行有氧呼吸消耗了大量氧气,同时产生一部分水,使容器中发酵液增多,淹没米饭,从而形成发酵坛中的无氧环境。(5)“酒药”实际上是酵母菌,家庭酿酒的关键是保温和放“酒药”,如果米量很多放的“酒药”太少,常常导致甜米酒变质而失败,其主要原因是:加的“酒药”少,造成酵母菌起始密度过低,不能迅速繁殖形成生长优势,往往导致杂菌污染。【点睛】本题以米酒的制作为题材,考查果酒和果醋的制作,重点考查果酒的制作,要求考生识记参与果酒制作的微生物及其代谢类型,掌握果酒制作的原理,能理论联系实际,运用所学的知识合理解释生活中的生物学问题。11、①.③①②④②.8③.②④.同源染色体排列在赤道板上⑤.次级卵母细胞⑥.减数第二次分裂后【解析】分析题图:甲细胞含有同源染色体,着丝点分开,有丝分裂后期,乙细胞同源染色体配对且排在赤道板,属于减数第一次分裂中期,丙细胞含有同源染色体,且所有染色体着丝点排在细胞赤道板,属于有丝分裂中期,丁细胞不含同源染色体,染色体着丝点分开,是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详解】(1)若以上细胞是产生一个生殖细胞的过程,细胞先经过有丝分裂形成精原细胞或卵原细胞,再进行减数分裂形成生殖细胞,所以顺序是③(有丝分裂中期)①(有丝分裂后期)②(减数第一次分裂)④(减数第二次分裂)。(2)从图中看出,染色体数目最多的是有丝分裂后期,有8条染色体,初级性母细胞是减数第一次分裂的细胞即②,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中期,同源染色体排列在赤道板上。(3)图中④细胞细胞质不均等分裂,且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是次级卵母细胞。【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细胞分裂图象的识别,要求学生掌握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过程特点,能正确区分两者,准确辨别图示细胞的分裂方式及所处时期。细胞分裂图象辨别的重要依据是同源染色体,要求学生能正确识别同源染色体,判断同源染色体的有无,若有同源染色体,还需判断同源染色体有无特殊行为。12、(1)①.单向流动,逐级递减②.2.02/20.74×100%(2)来自生产者和有机碎屑(3)①.未达到②.总生产量/总呼吸量的比值大于1,说明该生态系统能量的输入大于散失,长江口水域生态系统向资源积累的方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