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测技术与仪器开发作业指导书_第1页
检测技术与仪器开发作业指导书_第2页
检测技术与仪器开发作业指导书_第3页
检测技术与仪器开发作业指导书_第4页
检测技术与仪器开发作业指导书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检测技术与仪器开发作业指导书TOC\o"1-2"\h\u12166第1章绪论 37871.1检测技术概述 3114511.2仪器开发基本概念 4321351.3课程内容与要求 412745第2章检测技术基础 4126082.1信号的获取与处理 4280542.1.1信号获取 466812.1.2信号处理 5314702.2检测方法与原理 5175412.2.1检测方法 515182.2.2检测原理 5327272.3检测误差分析 5198712.3.1系统误差 540812.3.2随机误差 5275002.3.3粗大误差 5167302.3.4误差传递与合成 622370第3章传感器技术 669173.1传感器概述 659783.2常用传感器及其应用 68493.2.1电阻传感器 6144563.2.2电容传感器 666673.2.3电感传感器 6280743.2.4压电传感器 6223913.2.5光电传感器 6171573.3传感器信号处理 7165543.3.1信号放大 754343.3.2滤波 7173463.3.3线性化 7136823.3.4数字化 78888第4章数据采集与处理 795584.1数据采集系统 7189094.1.1系统构成 7297124.1.2传感器选择 759674.1.3信号调理电路 7195834.1.4数据采集卡 87294.1.5数据传输接口 815344.2信号处理技术 8210274.2.1滤波技术 8216104.2.2信号去噪 889924.2.3信号特征提取 8228604.3检测数据的分析与处理 8100024.3.1数据预处理 8100604.3.2数据分析方法 8314024.3.3数据可视化 847044.3.4结果评估 811261第5章仪器的硬件设计 8149335.1硬件设计原理 9177795.1.1设计依据 9272895.1.2设计流程 9114795.2常用硬件电路设计 93785.2.1电源电路设计 9246205.2.2信号处理电路设计 9251395.2.3通信接口电路设计 997235.3微控制器及其接口技术 10206005.3.1微控制器选型 10136165.3.2微控制器接口设计 10187955.3.3微控制器外围电路设计 1014531第6章仪器的软件设计 10197346.1软件设计基础 10301396.1.1设计原则 10258276.1.2开发环境 11200546.1.3设计流程 11221866.2嵌入式软件设计 11295266.2.1嵌入式系统概述 11126156.2.2嵌入式软件开发流程 11237456.3软件测试与优化 1217586.3.1测试策略 12116706.3.2优化策略 122609第7章仪器系统集成与调试 125867.1系统集成技术 12122127.1.1系统集成概述 12266307.1.2硬件系统集成 12144107.1.3软件系统集成 13273927.2系统调试方法 13314327.2.1硬件系统调试 13236507.2.2软件系统调试 13109317.3仪器功能评估 13134637.3.1功能指标 1335427.3.2评估方法 1423814第8章检测仪器应用实例 14244838.1环境监测仪器 14175238.1.1空气质量监测仪器 14226518.1.2水质监测仪器 14316538.1.3土壤检测仪器 14164658.2生物医疗仪器 14174118.2.1医学影像仪器 14284808.2.2生化分析仪器 1521108.2.3基因检测仪器 15297168.3工业过程检测仪器 15141608.3.1温度检测仪器 1561008.3.2压力检测仪器 15318208.3.3流量检测仪器 1528360第9章检测技术与仪器发展趋势 15250469.1新型检测技术 1597909.1.1纳米检测技术 15159899.1.2原子层检测技术 15280509.1.3生物检测技术 15116189.2智能仪器发展 16105349.2.1人工智能与检测技术的融合 16235959.2.2云计算与大数据在检测领域的应用 1621409.2.3物联网技术在检测领域的应用 16193249.3互联网检测技术 1693979.3.1在线检测技术 1610729.3.2移动检测技术 16275119.3.3虚拟现实与增强现实技术在检测领域的应用 1638199.3.4跨界融合与创新 166503第10章实验与实践 172287810.1实验设计原则与方法 1735910.1.1实验设计原则 173250110.1.2实验方法 172380310.2常用实验仪器与设备 172247010.2.1标题检测技术相关设备 17768210.2.2仪器开发相关设备 17202110.3实验操作与报告撰写 171309410.3.1实验操作 172319310.3.2实验报告撰写 18第1章绪论1.1检测技术概述检测技术作为现代科技领域中的一个重要分支,其应用范围广泛,涉及工业、农业、医疗、环保等多个方面。检测技术主要是利用物理、化学、生物等原理,对物质、能量、信息等进行感知、检测、处理和显示,为各种领域提供准确、可靠的数据支持。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检测技术在精度、速度、自动化程度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为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进步提供了有力保障。1.2仪器开发基本概念仪器开发是指根据特定的应用需求,运用电子、机械、软件、算法等多学科知识,设计、研制和改进各类仪器的过程。仪器开发涉及的关键技术包括传感器技术、信号处理技术、数据采集与传输技术、嵌入式系统设计等。通过不断优化和创新,仪器开发为检测技术提供了强大的硬件和软件支持,推动了检测技术的快速发展。1.3课程内容与要求本课程旨在介绍检测技术与仪器开发的基本原理、方法及其在实际应用中的技术要求。课程内容主要包括:(1)检测技术的基本原理、方法及其分类;(2)传感器技术、信号处理技术、数据采集与传输技术等基本知识;(3)典型检测仪器的设计、制作与调试;(4)仪器开发过程中的项目管理、质量控制、标准化等环节;(5)检测技术与仪器开发的前沿动态和发展趋势。课程要求:(1)掌握检测技术的基本原理、方法及其分类;(2)熟悉传感器技术、信号处理技术、数据采集与传输技术等基本知识;(3)具备典型检测仪器的设计、制作与调试能力;(4)了解仪器开发过程中的项目管理、质量控制、标准化等环节;(5)关注检测技术与仪器开发的前沿动态和发展趋势,提高自身创新能力。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能够系统地掌握检测技术与仪器开发的基本知识,为从事相关领域的工作奠定坚实基础。第2章检测技术基础2.1信号的获取与处理2.1.1信号获取信号获取是检测技术的首要环节,涉及到传感器选型、信号调理、数据采集等方面。在信号获取过程中,需保证传感器具有良好的线性度、灵敏度、重复性和稳定性,以满足检测精度要求。信号调理主要包括滤波、放大、隔离等,以降低噪声和干扰,提高信号质量。数据采集则通过模数转换器(ADC)将模拟信号转换为数字信号,便于后续处理。2.1.2信号处理信号处理是检测技术的关键环节,主要包括数字滤波、信号解析、特征提取等。数字滤波可消除噪声和干扰,提高信号的信噪比;信号解析则是将原始信号转换为易于分析和识别的格式;特征提取则是从信号中提取出反映被测对象特性的参数,为后续的检测和评估提供依据。2.2检测方法与原理2.2.1检测方法根据检测原理和技术的不同,检测方法可分为直接检测法和间接检测法。直接检测法是通过直接测量被测对象的物理量,如位移、速度、压力等,实现检测目的;间接检测法则通过测量与被测对象相关的其他物理量,如声、光、电等,间接获得被测对象的信息。2.2.2检测原理检测原理主要包括物理原理、化学原理和生物原理。物理原理检测是利用被测对象与检测器之间的物理相互作用,如电磁感应、光学散射等,实现检测;化学原理检测是通过分析被测对象的化学成分或性质,如质谱分析、光谱分析等,实现检测;生物原理检测则是基于生物分子识别和生物化学反应,如免疫检测、基因检测等。2.3检测误差分析2.3.1系统误差系统误差主要由检测系统的固有缺陷、传感器非线性、信号调理电路的不稳定性等因素引起。为了降低系统误差,需对检测系统进行校准,提高系统的稳定性和可靠性。2.3.2随机误差随机误差主要由环境因素、操作者技能、测量重复性等因素引起。通过增加测量次数、采用统计方法处理数据,可以降低随机误差的影响。2.3.3粗大误差粗大误差是指明显偏离正常值的误差,主要由操作失误、设备故障等因素引起。在数据处理过程中,应剔除粗大误差,以保证检测结果的准确性。2.3.4误差传递与合成在检测过程中,误差会沿着信号处理链路传递和合成。通过误差传递和合成理论,可以评估整个检测系统的误差水平,为优化检测方案提供依据。第3章传感器技术3.1传感器概述传感器作为一种检测装置,能够感知到被测量的信息,并将感知到的信息按照一定的规律转换为可用的输出信号。它是检测技术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广泛应用于工业、农业、医疗、军事等领域。传感器通常由敏感元件、转换元件、信号处理电路及输出接口等组成。本节将对传感器的原理、分类及其特性进行简要概述。3.2常用传感器及其应用3.2.1电阻传感器电阻传感器是基于电阻与被测量物理量之间的关系来实现测量的传感器。常见的电阻传感器包括热电阻传感器、应变片传感器等。它们在温度、应力、压力等测量领域具有广泛应用。3.2.2电容传感器电容传感器利用电容量与被测量物理量之间的变化关系进行测量,具有灵敏度高、响应速度快、线性度好等优点。常见的电容传感器有湿度传感器、位移传感器等,广泛应用于湿度、位移、角度等测量。3.2.3电感传感器电感传感器是基于电感与被测量物理量之间的变化关系进行测量的传感器。它主要包括自感传感器和互感传感器,广泛应用于位移、速度、流量等测量。3.2.4压电传感器压电传感器利用压电材料的压电效应,将机械应力转换为电信号。压电传感器具有体积小、重量轻、响应速度快等优点,广泛应用于振动、加速度、压力等测量。3.2.5光电传感器光电传感器是利用光电效应将光信号转换为电信号的传感器。它包括光敏电阻、光敏二极管、光敏三极管等,广泛应用于光强、光照度、物体存在等测量。3.3传感器信号处理传感器信号处理主要包括信号放大、滤波、线性化、数字化等环节。这些环节对于提高传感器测量精度、稳定性及可靠性具有重要意义。3.3.1信号放大信号放大是将传感器输出的微弱信号进行放大处理,使其满足后续电路处理的要求。常见的信号放大方式有运算放大、差动放大等。3.3.2滤波滤波是对传感器输出信号中的噪声和干扰进行抑制,提高信号质量的过程。常见的滤波方法有低通滤波、高通滤波、带通滤波等。3.3.3线性化线性化是对传感器的非线性特性进行补偿,使其输出信号与被测量物理量呈线性关系。常用的线性化方法有查表法、多项式拟合法等。3.3.4数字化数字化是将模拟信号转换为数字信号,便于后续的数据处理和分析。常见的数字化方法有模数转换(A/D转换)、数字信号处理(DSP)等。通过对传感器技术的了解,可以更好地为检测技术与仪器开发提供技术支持,为各个领域的检测需求提供解决方案。第4章数据采集与处理4.1数据采集系统4.1.1系统构成数据采集系统主要由传感器、信号调理电路、数据采集卡、数据传输接口及数据处理软件等组成。各部分协同工作,实现对检测对象信号的采集、转换、传输及处理。4.1.2传感器选择根据检测对象的特点,选择合适的传感器。传感器需满足灵敏度、线性度、稳定性、响应速度等功能要求,保证数据采集的准确性和可靠性。4.1.3信号调理电路信号调理电路主要包括放大、滤波、线性化等部分,其作用是提高信号质量,使其满足数据采集卡的要求。4.1.4数据采集卡选择合适的数据采集卡,需考虑采样率、分辨率、通道数等参数。保证数据采集卡与计算机系统兼容,便于数据传输和处理。4.1.5数据传输接口采用标准的数据传输接口,如USB、PCI、以太网等,实现数据的高速、稳定传输。4.2信号处理技术4.2.1滤波技术采用数字滤波技术,对采集到的信号进行滤波处理,去除噪声和干扰,提高信号质量。4.2.2信号去噪运用小波变换、自适应滤波等方法,对信号进行去噪处理,降低噪声对检测结果的影响。4.2.3信号特征提取根据信号特点,采用时域、频域或时频域等方法,提取信号的有用特征,为后续数据分析提供依据。4.3检测数据的分析与处理4.3.1数据预处理对采集到的原始数据进行预处理,包括去除异常值、补全缺失值、数据归一化等,为后续分析提供高质量的数据。4.3.2数据分析方法根据检测对象和目的,选择合适的数据分析方法,如统计分析、模式识别、机器学习等。4.3.3数据可视化采用图表、曲线等形式,对分析结果进行可视化展示,便于用户理解和判断。4.3.4结果评估对数据分析结果进行评估,包括准确性、可靠性、稳定性等方面的评价,为改进检测技术和优化仪器功能提供依据。第5章仪器的硬件设计5.1硬件设计原理5.1.1设计依据仪器硬件设计应遵循国家及行业相关标准,结合项目需求,保证仪器的稳定性和可靠性。在设计过程中,需充分考虑仪器的功能、功能、成本、体积和功耗等因素。5.1.2设计流程硬件设计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阶段:(1)需求分析:明确项目需求,包括功能、功能、接口等;(2)电路方案设计:根据需求分析,选择合适的微控制器、接口电路、传感器等;(3)原理图设计:绘制电路原理图,并进行仿真分析;(4)PCB设计:根据原理图设计,绘制印刷电路板(PCB),并进行布局、布线;(5)样机制作与调试:制作样机,进行功能测试和功能优化;(6)批量生产:优化设计,保证批量生产的稳定性和可靠性。5.2常用硬件电路设计5.2.1电源电路设计电源电路是硬件设计的基础,需保证稳定、可靠、高效地为各部分电路提供所需的电压和电流。电源电路设计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选择合适的电源芯片,以满足仪器功耗和电源转换效率要求;(2)设计滤波电路,降低电源噪声;(3)设计过流、过压保护电路,保证电路安全;(4)设计电源指示灯,便于观察仪器工作状态。5.2.2信号处理电路设计信号处理电路主要包括放大、滤波、隔离等部分,其设计应满足以下要求:(1)选择合适的放大器和滤波器,保证信号处理的准确性和稳定性;(2)设计合理的信号隔离电路,提高仪器的抗干扰能力;(3)设计信号调理电路,满足微控制器接口需求。5.2.3通信接口电路设计根据项目需求,设计相应的通信接口电路,如RS232、RS485、USB、以太网等。通信接口电路设计应遵循以下原则:(1)选择合适的通信协议;(2)设计合适的接口电路,保证通信稳定可靠;(3)考虑通信速率、距离、抗干扰等因素。5.3微控制器及其接口技术5.3.1微控制器选型微控制器是仪器的核心,其选型需考虑以下因素:(1)功能:满足项目需求,包括处理速度、存储容量、接口数量等;(2)成本:在满足功能要求的前提下,选择性价比高的微控制器;(3)生态:选择具有良好开发环境和丰富资源的微控制器;(4)功耗:满足仪器功耗要求。5.3.2微控制器接口设计根据微控制器的特性,设计相应的接口电路,包括以下几部分:(1)数字量输入/输出接口;(2)模拟量输入/输出接口;(3)中断和定时器接口;(4)通信接口,如UART、SPI、I2C等;(5)程序和调试接口。5.3.3微控制器外围电路设计根据微控制器的要求,设计以下外围电路:(1)时钟电路:提供微控制器工作所需的时钟信号;(2)复位电路:为微控制器提供复位信号,保证系统稳定运行;(3)电源电路:为微控制器提供稳定的工作电压;(4)指示灯和按键:便于用户观察仪器状态和进行操作。第6章仪器的软件设计6.1软件设计基础6.1.1设计原则在本章中,我们将讨论仪器软件设计的基础知识。应遵循以下设计原则:(1)可靠性:保证软件在各种条件下稳定运行,防止数据丢失和系统崩溃。(2)易用性:界面友好,操作简便,降低用户的学习成本。(3)可扩展性:预留充足的扩展空间,便于后期功能升级和优化。(4)安全性:保证软件在各种环境下具备良好的安全性,防止恶意攻击和数据泄露。6.1.2开发环境根据项目需求,选择合适的开发环境,如:VisualStudio、Eclipse等。同时应关注开发工具的版本更新,以便及时获取技术支持。6.1.3设计流程软件设计流程如下:(1)需求分析:明确项目需求,梳理功能模块,为后续设计提供依据。(2)概要设计:根据需求分析,设计软件的整体架构,包括模块划分、接口定义等。(3)详细设计:对每个模块进行详细设计,包括数据结构、算法、界面布局等。(4)编码:根据详细设计文档,编写代码。(5)测试与调试:对软件进行功能测试、功能测试等,保证其满足需求。6.2嵌入式软件设计6.2.1嵌入式系统概述嵌入式系统是一种专用的计算机系统,具有体积小、功耗低、成本低、功能高等特点。嵌入式软件设计应遵循以下原则:(1)硬件依赖性:根据硬件特性进行优化设计,提高系统功能。(2)实时性:保证软件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指定任务。(3)空间占用:优化代码结构,降低内存和存储空间的占用。6.2.2嵌入式软件开发流程(1)硬件选型:根据项目需求,选择合适的嵌入式硬件平台。(2)软件架构设计:设计软件的整体架构,包括模块划分、任务调度等。(3)编码:编写嵌入式软件代码,注意优化功能和资源占用。(4)调试与测试:利用仿真器、调试器等工具进行调试和测试,保证软件稳定可靠。6.3软件测试与优化6.3.1测试策略软件测试是保证软件质量的关键环节。测试策略如下:(1)单元测试:针对每个模块进行功能测试,保证模块功能正确。(2)集成测试:将各个模块整合在一起,进行系统级别的测试。(3)系统测试:对整个软件系统进行功能测试、稳定性测试等。(4)回归测试:在软件修改后,对已通过测试的模块进行重新测试,保证修改不影响其他功能。6.3.2优化策略软件优化旨在提高软件的功能、可靠性和用户体验。以下为优化策略:(1)算法优化:优化算法,提高数据处理速度和效率。(2)代码优化:去除冗余代码,优化逻辑结构,降低资源占用。(3)功能优化:针对关键模块进行功能分析,找出瓶颈并进行优化。(4)界面优化:优化界面布局,提高用户体验。通过本章的介绍,希望读者能够了解仪器软件设计的基础知识,掌握嵌入式软件设计的方法,以及软件测试与优化的策略。为后续的实际项目开发奠定基础。第7章仪器系统集成与调试7.1系统集成技术7.1.1系统集成概述系统集成是将各类检测技术、硬件设备、软件系统和人员组织有机结合,形成一个满足特定需求、高效稳定运行的检测仪器系统的过程。本章主要介绍仪器系统集成过程中涉及的关键技术。7.1.2硬件系统集成硬件系统集成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传感器选型与安装:根据检测需求,选择合适的传感器,并进行精确的安装和调试。(2)信号调理电路设计:设计适用于传感器的信号调理电路,保证信号传输的稳定性和可靠性。(3)数据采集与处理:选用合适的数据采集卡,实现模拟信号到数字信号的转换,并进行预处理。(4)控制系统设计:根据检测需求,设计相应的控制系统,实现对仪器的自动或半自动控制。7.1.3软件系统集成软件系统集成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软件架构设计:根据仪器功能需求,设计合理的软件架构,包括用户界面、数据处理、存储和通信等模块。(2)算法实现:针对检测需求,实现相应的信号处理、图像处理等算法。(3)通信接口设计:设计仪器与外部设备或系统之间的通信接口,实现数据的传输和交互。7.2系统调试方法7.2.1硬件系统调试(1)传感器调试:检查传感器安装是否牢固,响应是否正常,并进行灵敏度、线性度等功能测试。(2)信号调理电路调试:检查信号调理电路的增益、带宽等参数是否满足设计要求,并进行调试。(3)数据采集系统调试:检查数据采集卡与计算机的连接是否正常,采集到的数据是否准确可靠。7.2.2软件系统调试(1)功能模块调试:对软件各个功能模块进行单元测试,保证模块功能正确。(2)系统集成调试:将各个功能模块整合,进行系统级测试,保证软件系统运行稳定。(3)通信接口调试:测试仪器与外部设备或系统的通信接口,保证数据传输正常。7.3仪器功能评估7.3.1功能指标根据检测需求和仪器设计目标,制定相应的功能指标,包括但不限于分辨率、准确度、重复性、稳定性等。7.3.2评估方法(1)实验室测试:在实验室内对仪器进行功能测试,评估各项功能指标是否达到设计要求。(2)现场测试:将仪器应用于实际检测场景,评估其在实际工作条件下的功能表现。(3)用户评价:邀请潜在用户或行业专家对仪器进行评价,收集反馈意见,以便进一步优化和改进。注意:本章内容仅作为仪器系统集成与调试的指导,具体实施过程中需结合实际情况进行调整。第8章检测仪器应用实例8.1环境监测仪器环境监测仪器主要用于对大气、水质、土壤等环境要素进行监测和检测,保证环境质量符合国家相关标准,以下列举几种典型应用实例。8.1.1空气质量监测仪器空气质量监测仪器主要用于检测空气中的污染物浓度,如PM2.5、PM10、SO2、NOx等。应用实例包括便携式空气质量监测仪、固定式空气质量监测站等。8.1.2水质监测仪器水质监测仪器用于检测水体中的污染物,如重金属、有机物、微生物等。典型应用实例有便携式水质分析仪、在线水质监测系统等。8.1.3土壤检测仪器土壤检测仪器用于评估土壤质量,检测土壤中的污染物、养分含量等。常见应用实例包括土壤重金属检测仪、土壤养分速测仪等。8.2生物医疗仪器生物医疗仪器在医疗诊断、治疗和科研领域具有广泛应用,以下列举几种典型应用实例。8.2.1医学影像仪器医学影像仪器用于对人体内部结构进行成像,如X射线、CT、MRI等。典型应用实例有数字化X射线成像系统、磁共振成像设备等。8.2.2生化分析仪器生化分析仪器用于检测生物样本中的生化指标,如血液、尿液等。常见应用实例包括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免疫分析仪等。8.2.3基因检测仪器基因检测仪器用于分析DNA序列,为遗传疾病诊断、基因筛查等提供依据。典型应用实例有基因测序仪、PCR扩增仪等。8.3工业过程检测仪器工业过程检测仪器在工业生产过程中对各种参数进行实时监测,以保证产品质量和设备安全,以下列举几种典型应用实例。8.3.1温度检测仪器温度检测仪器用于监测工业过程中的温度变化,如热电偶、红外测温仪等。常见应用实例包括高温炉温度监测、管道温度检测等。8.3.2压力检测仪器压力检测仪器用于测量工业设备中的压力值,如压力表、压力传感器等。典型应用实例有工业管道压力监测、容器压力测试等。8.3.3流量检测仪器流量检测仪器用于测量流体介质的流量,如电磁流量计、涡街流量计等。常见应用实例包括工业用水流量监测、油品流量检测等。第9章检测技术与仪器发展趋势9.1新型检测技术9.1.1纳米检测技术纳米科技的飞速发展,纳米检测技术在材料、生物、化学等领域展现出巨大潜力。纳米检测技术主要包括纳米传感器、纳米探针等技术,其具有高灵敏度、高选择性、快速响应等特点。9.1.2原子层检测技术原子层检测技术主要依赖于原子层沉积(ALD)技术,通过对样品表面原子层的精确控制,实现对物质的检测。该技术在半导体、薄膜材料等领域具有广泛应用前景。9.1.3生物检测技术生物检测技术在生物医学、食品安全、环境监测等领域具有重要应用。新型生物检测技术如单细胞分析、生物芯片、免疫检测等,正逐渐成为研究热点。9.2智能仪器发展9.2.1人工智能与检测技术的融合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将其应用于检测技术领域,实现检测过程的自动化、智能化。如深度学习、神经网络等技术在图像识别、数据分析等方面的应用,提高了检测准确性和效率。9.2.2云计算与大数据在检测领域的应用云计算和大数据技术为检测领域提供了强大的数据存储、处理和分析能力。通过构建检测云平台,实现检测数据的实时传输、共享和远程诊断,提高检测服务的便捷性和覆盖面。9.2.3物联网技术在检测领域的应用物联网技术通过将传感器、智能仪器等设备互联互通,实现对检测过程的实时监控和远程控制。在环境监测、智能制造等领域具有广泛应用价值。9.3互联网检测技术9.3.1在线检测技术互联网技术为在线检测提供了可能。通过将检测仪器与互联网连接,实现远程数据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