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绿化造林技术作业指导书_第1页
乡村绿化造林技术作业指导书_第2页
乡村绿化造林技术作业指导书_第3页
乡村绿化造林技术作业指导书_第4页
乡村绿化造林技术作业指导书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乡村绿化造林技术作业指导书TOC\o"1-2"\h\u10349第1章乡村绿化造林概述 4277321.1乡村绿化造林的意义 4310821.2乡村绿化造林的基本原则 512597第2章造林地的选择与规划 5287652.1造林地的调查与选择 5133712.1.1调查内容 514872.1.2选择标准 556292.2造林地的规划设计 63562.2.1设计原则 6110882.2.2设计内容 6269632.3造林地的整理与改良 6152002.3.1整理措施 688772.3.2改良措施 63936第3章树种选择与配置 7288403.1树种选择的原则 7269073.1.1适地适树原则:根据乡村绿化的立地条件,选择适应当地气候、土壤等自然条件的树种,以保证树木生长健康,提高造林成活率。 7132033.1.2多样性原则:选择不同生态习性和生长特性的树种,提高乡村绿化树种的多样性,增强林分的生态功能和景观效果。 7242323.1.3乡土树种优先原则:优先选择当地乡土树种,有利于保护生物多样性,降低造林成本,提高树木的抗逆性。 731023.1.4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相结合原则:在保证生态效益的基础上,充分考虑树种的经济价值,提高乡村绿化的经济效益。 7197213.1.5景观美学原则:选择具有较高观赏价值的树种,提升乡村绿化景观效果,丰富乡村景观层次。 7281793.2树种配置方法 7247073.2.1混交造林:将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树种按一定比例混合造林,发挥不同树种的生态互补作用,提高林分稳定性。 7178523.2.2单层造林:在同一造林地上种植单一树种的造林方式,适用于土壤贫瘠、水分条件较差的地区。 7268583.2.3复层造林:在林地上种植两个或两个以上层次的树种,形成多层次、多色彩的林相,提高生态功能和景观效果。 7116493.2.4群团状配置:将不同树种按一定的间距和数量组合成群团状进行造林,有利于形成优美的林相和稳定的生态系统。 785173.3主要造林树种的特性 7239513.3.1针叶树种:如马尾松、湿地松、火炬松等,具有生长快、适应性强、抗逆性好的特点,适合在酸性土壤和贫瘠土地上种植。 734283.3.2阔叶树种:如杨树、柳树、刺槐、泡桐等,具有生长迅速、改良土壤、保持水土的作用,适合在沙质土壤和盐碱土地上种植。 734513.3.3果树:如苹果、梨、桃、杏等,既具有良好的生态效益,又具有较高的经济效益,适合在乡村绿化中推广。 7259583.3.4观赏树种:如樱花、紫薇、海棠、银杏等,具有极高的观赏价值,能提升乡村绿化景观效果。 8663.3.5珍稀树种:如红豆杉、水杉、金钱松等,具有特殊的生态价值和保护意义,可用于特殊区域的绿化造林。 81607第4章苗木培育技术 8299804.1苗木繁殖方法 8224994.1.1播种繁殖 8194394.1.2扦插繁殖 8235734.1.3嫁接繁殖 8252014.2苗木培育管理 8306894.2.1土壤管理 859414.2.2水分管理 8201624.2.3肥料管理 826094.2.4病虫害防治 924514.3苗木出圃与运输 9119154.3.1出圃 9280884.3.2苗木运输 98104第5章造林施工技术 936795.1造林施工前的准备 9316995.1.1勘察设计 9289585.1.2苗木准备 9227735.1.3工具和设备准备 921085.1.4技术培训 9195075.2造林施工方法 10144265.2.1整地 108855.2.2栽植 1031675.2.3补植 10102725.3造林施工后的管理 1045645.3.1浇水 10154875.3.2除草 10269025.3.3病虫害防治 10291155.3.4修枝疏枝 10122855.3.5防寒保暖 108786第6章植被恢复与保护 10253326.1植被恢复技术 11157136.1.1造林植被选择 11285616.1.2植被恢复方法 1144276.1.3植被恢复关键期管理 11197586.2植被保护措施 1162696.2.1防止人为破坏 11212736.2.2防火措施 11167326.2.3病虫害防治 113256.2.4防止外来生物入侵 11129616.3植被恢复与保护的监测与评估 11224516.3.1监测内容 11224576.3.2监测方法 11312056.3.3评估指标 1273826.3.4评估方法 121813第7章造林病虫害防治 12165967.1造林病虫害的特点与分类 1253907.1.1特点 1249127.1.2分类 12273447.2造林病虫害的防治方法 12262527.2.1农业防治 12167537.2.2生物防治 1211897.2.3化学防治 12176187.2.4物理防治 1257937.3常见造林病虫害的防治措施 1369417.3.1常见病害防治 13197427.3.2常见虫害防治 13125917.3.3常见有害动物防治 1311628第8章造林防火与安全管理 13151948.1造林防火措施 13219678.1.1防火规划 1354098.1.2防火宣传教育 13227338.1.3森林火灾监测 13163418.1.4防火期管理 1340368.1.5消防设施建设 14325898.2造林安全管理 1418928.2.1安全培训 14197108.2.2施工现场管理 14319338.2.3机械设备管理 14238798.2.4个体防护 14225328.3灾害应急处理 1440158.3.1制定应急预案 14149088.3.2应急队伍建设 14108418.3.3应急物资储备 1475248.3.4灾害预警和报告 145268.3.5灾害善后处理 1417116第9章乡村绿化造林效益评价 15316169.1生态效益评价 15189689.1.1森林覆盖率提升 15306449.1.2水源涵养能力增强 15230129.1.3生物多样性保护 1532569.2社会效益评价 15227209.2.1美化乡村环境 15135839.2.2增进乡村居民福祉 15217889.2.3促进社区和谐 15131779.3经济效益评价 1511529.3.1木材和非木质林产品收入增加 1556369.3.2促进就业和产业发展 15145609.3.3降低农业灾害风险 16231709.3.4生态补偿政策收益 1626032第10章乡村绿化造林项目管理与维护 16200910.1项目管理方法与组织 162315410.1.1项目管理概述 162734910.1.2项目管理方法 161813210.1.3项目组织 162312310.2造林项目的维护与更新 163189310.2.1项目维护 161792310.2.2项目更新 171787010.3造林项目的可持续发展策略 171129110.3.1政策支持 17674310.3.2技术创新 171373710.3.3社会参与 17545810.3.4生态保护 17第1章乡村绿化造林概述1.1乡村绿化造林的意义乡村绿化造林是我国改善农村生态环境、提升乡村居民生活水平、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其主要意义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提高乡村生态环境质量:绿化造林有助于保持水土、防风固沙、调节气候、净化空气,从而改善乡村生态环境,为农业生产和乡村居民生活创造良好的条件。(2)增强乡村景观美感:绿化造林可以美化乡村环境,提高乡村景观质量,增强乡村吸引力,促进乡村旅游和休闲农业发展。(3)提高乡村生物多样性:绿化造林有助于保护和恢复乡村生物多样性,为野生动物提供栖息地,维护生态平衡。(4)促进农民增收:乡村绿化造林可以发展林果产业,提高农民收入,助力脱贫攻坚。(5)增强乡村社会凝聚力:绿化造林是一项群众性、公益性的活动,有助于提高乡村居民的环保意识,增强乡村社会的凝聚力和向心力。1.2乡村绿化造林的基本原则为保证乡村绿化造林工作的顺利进行,提高绿化效果,应遵循以下基本原则:(1)因地制宜:根据乡村地理、气候、土壤等条件,选择适宜的树种和造林模式,充分发挥当地资源优势。(2)科学规划:合理布局绿化造林区域,保证绿化效果与农业生产、乡村建设、旅游业发展等相协调。(3)适地适树:选择适应性强、生长迅速、抗逆性好的树种,提高造林成活率和保存率。(4)注重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结合:在提高生态效益的同时充分考虑经济效益,实现生态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5)广泛参与:动员乡村居民、企业、社会组织等积极参与绿化造林工作,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的氛围。(6)强化科技支撑:运用现代生物技术、信息技术等手段,提高造林技术水平,保证绿化造林质量。(7)严格保护:加强对绿化造林成果的保护,防止人为破坏,保证绿化成果得到长期稳定发挥。第2章造林地的选择与规划2.1造林地的调查与选择2.1.1调查内容(1)地理位置:明确造林地所在的经纬度、海拔高度、地形地貌等地理信息。(2)气候条件:掌握造林地所在区域的气温、降水、光照、风速等气候因素。(3)土壤条件:调查土壤类型、质地、肥力、pH值等土壤属性。(4)植被状况:了解现有植被的种类、分布、覆盖度等。(5)水资源:评估造林地附近的水源情况,包括地表水、地下水及降水等。2.1.2选择标准(1)适宜性:根据造林树种的生长习性,选择与其生长要求相匹配的地块。(2)立地条件:选择土壤肥沃、排水良好、光照充足的区域。(3)生态功能:优先考虑生态脆弱区、水源保护区、水土流失严重区等具有较高生态价值的区域。(4)社会经济因素:综合考虑造林地所在区域的社会经济条件,保证造林项目的可持续发展。2.2造林地的规划设计2.2.1设计原则(1)因地制宜:根据造林地的立地条件和气候特点,合理选择造林树种和造林模式。(2)适地适树:充分考虑树种的生物学特性,保证造林树种的生态适应性。(3)生态优先:注重提高林分的生态功能,兼顾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2.2.2设计内容(1)造林树种选择:根据造林地的立地条件和气候特点,选择适宜的造林树种。(2)造林密度:根据树种的生长习性、造林目的和立地条件,合理确定造林密度。(3)混交方式:采用乔灌草结合、针阔叶树种混交等模式,提高林分的生态稳定性。(4)林分结构:设计合理的林分层次结构,以提高林分的光能利用率和生物多样性。2.3造林地的整理与改良2.3.1整理措施(1)清杂:清除造林地内的杂草、灌木、杂物等,为造林提供干净整洁的环境。(2)翻土:对造林地进行深翻,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肥力。(3)平整:对造林地进行平整,保证造林地的坡度适宜,便于施工和后期管理。2.3.2改良措施(1)施肥:根据土壤肥力状况,合理施用有机肥、化肥等,提高土壤肥力。(2)客土:对土壤质量较差的造林地,采用客土措施,改善土壤质地。(3)土壤调理:采用生物、化学等方法,调整土壤pH值,改善土壤环境。第3章树种选择与配置3.1树种选择的原则3.1.1适地适树原则:根据乡村绿化的立地条件,选择适应当地气候、土壤等自然条件的树种,以保证树木生长健康,提高造林成活率。3.1.2多样性原则:选择不同生态习性和生长特性的树种,提高乡村绿化树种的多样性,增强林分的生态功能和景观效果。3.1.3乡土树种优先原则:优先选择当地乡土树种,有利于保护生物多样性,降低造林成本,提高树木的抗逆性。3.1.4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相结合原则:在保证生态效益的基础上,充分考虑树种的经济价值,提高乡村绿化的经济效益。3.1.5景观美学原则:选择具有较高观赏价值的树种,提升乡村绿化景观效果,丰富乡村景观层次。3.2树种配置方法3.2.1混交造林:将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树种按一定比例混合造林,发挥不同树种的生态互补作用,提高林分稳定性。3.2.2单层造林:在同一造林地上种植单一树种的造林方式,适用于土壤贫瘠、水分条件较差的地区。3.2.3复层造林:在林地上种植两个或两个以上层次的树种,形成多层次、多色彩的林相,提高生态功能和景观效果。3.2.4群团状配置:将不同树种按一定的间距和数量组合成群团状进行造林,有利于形成优美的林相和稳定的生态系统。3.3主要造林树种的特性3.3.1针叶树种:如马尾松、湿地松、火炬松等,具有生长快、适应性强、抗逆性好的特点,适合在酸性土壤和贫瘠土地上种植。3.3.2阔叶树种:如杨树、柳树、刺槐、泡桐等,具有生长迅速、改良土壤、保持水土的作用,适合在沙质土壤和盐碱土地上种植。3.3.3果树:如苹果、梨、桃、杏等,既具有良好的生态效益,又具有较高的经济效益,适合在乡村绿化中推广。3.3.4观赏树种:如樱花、紫薇、海棠、银杏等,具有极高的观赏价值,能提升乡村绿化景观效果。3.3.5珍稀树种:如红豆杉、水杉、金钱松等,具有特殊的生态价值和保护意义,可用于特殊区域的绿化造林。第4章苗木培育技术4.1苗木繁殖方法4.1.1播种繁殖选种:选择生长健壮、无病虫害的优良母树,收集成熟种子。种子处理:对收集的种子进行清洗、消毒,去除不合格种子。播种:按照当地气候条件和树种特性,选择适宜的时间进行播种。播后管理:保持土壤湿润,适当遮荫,防治病虫害。4.1.2扦插繁殖插条选择:选择生长旺盛、无病虫害的枝条作为插条。插条处理:对插条进行切割、消毒,并涂抹生根剂。扦插:按照适当密度将插条插入生根床。插后管理:保持生根床湿润,适当通风,防治病虫害。4.1.3嫁接繁殖砧木选择:选择生长健壮、抗逆性强的树种作为砧木。接穗选择:选择优良品种的苗木作为接穗。嫁接方法:根据树种特性选择适宜的嫁接方法,如切接、劈接等。嫁接后管理:保持嫁接部位湿润,适时解绑,防治病虫害。4.2苗木培育管理4.2.1土壤管理土壤改良:根据土壤性质进行施肥、深翻,提高土壤肥力。土壤消毒:定期对土壤进行消毒,防止病虫害发生。4.2.2水分管理灌溉:根据苗木生长需求,适时进行灌溉。排水:保持排水系统畅通,防止土壤积水。4.2.3肥料管理施肥:按照苗木生长需求,合理施用有机肥、化肥等。追肥:根据苗木生长情况,适时进行追肥。4.2.4病虫害防治物理防治:采用人工捕捉、挂诱虫板等方法进行防治。化学防治:合理使用农药,防治病虫害。4.3苗木出圃与运输4.3.1出圃苗木选择:选择符合出圃标准的苗木。起苗:在适宜的时间进行起苗,尽量减少苗木损伤。4.3.2苗木运输包装:对苗木进行适当包装,防止运输过程中受损。装车:合理装载,避免挤压苗木。运输:选择适宜的运输方式和时间,保证苗木安全到达目的地。第5章造林施工技术5.1造林施工前的准备5.1.1勘察设计(1)对造林地进行详细勘察,了解地形、土壤、气候等立地条件。(2)根据立地条件,选择适宜的造林树种和造林模式。(3)制定造林施工方案,明确造林施工的施工工艺、造林密度、苗木规格等。5.1.2苗木准备(1)选择合格的苗木供应商,保证苗木质量。(2)苗木应符合国家苗木质量标准,具备完整的检验合格证明。(3)对苗木进行检疫,保证无病虫害。5.1.3工具和设备准备(1)准备造林所需的工具和设备,如铁锹、锄头、手锯、测距仪等。(2)检查工具和设备是否完好,保证施工过程中安全可靠。5.1.4技术培训(1)对造林施工人员进行技术培训,保证掌握造林施工技术要领。(2)培训内容包括造林施工工艺、安全操作规程、苗木栽植技术等。5.2造林施工方法5.2.1整地(1)根据造林地的立地条件,选择适宜的整地方式,如全面整地、带状整地等。(2)整地深度应达到适宜造林植物生长的要求。5.2.2栽植(1)选用适宜的栽植方法,如挖坑栽植、开沟栽植等。(2)栽植时,保证苗木根系舒展,填土踏实,使土壤与根系紧密接触。(3)栽植后及时浇水,保持土壤湿润。5.2.3补植(1)造林后定期检查苗木成活情况,发觉缺株及时补植。(2)补植所用苗木应与原造林苗木种类相同,规格相近。5.3造林施工后的管理5.3.1浇水(1)根据气候条件和土壤湿度,适时进行浇水。(2)浇水后要及时进行松土保墒。5.3.2除草(1)定期进行除草,防止草荒影响苗木生长。(2)除草方法包括机械除草和化学除草。5.3.3病虫害防治(1)加强病虫害监测,发觉病虫害及时防治。(2)采用生物、化学和物理方法综合防治病虫害。5.3.4修枝疏枝(1)根据苗木生长情况,适时进行修枝疏枝,保持林分通风透光。(2)修枝疏枝时要遵循“适度、适时、安全”的原则。5.3.5防寒保暖(1)对于寒冷地区的造林,采取适当的防寒保暖措施,如覆土、包扎等。(2)防寒保暖措施应在入冬前完成。第6章植被恢复与保护6.1植被恢复技术6.1.1造林植被选择根据乡村绿化造林地的立地条件、气候特点及植被分布规律,选择适应当地环境的乡土植被种类,优先考虑耐旱、耐瘠薄、生长迅速、根系发达的树种。6.1.2植被恢复方法(1)播种法:适用于大面积植被恢复,采用机械或人工播种方式,保证种子分布均匀,提高出苗率。(2)植苗法:选用优质苗木,按照造林设计要求的密度进行栽植。(3)分株繁殖法:对具有较强分蘖能力的植被种类,采用分株繁殖的方式进行恢复。6.1.3植被恢复关键期管理加强植被恢复关键期的水分、肥料、病虫害防治等管理工作,保证植被生长良好。6.2植被保护措施6.2.1防止人为破坏加强对绿化造林区域的巡查和管理,禁止乱砍滥伐、放牧、开垦等破坏植被的行为。6.2.2防火措施制定绿化造林区域防火措施,加强火源管理,提高火灾预警和扑救能力。6.2.3病虫害防治定期对植被进行病虫害监测,采取生物防治、化学防治和物理防治相结合的方法,降低病虫害发生程度。6.2.4防止外来生物入侵加强对绿化造林区域的外来生物监测,及时清除入侵物种,保护本地植被。6.3植被恢复与保护的监测与评估6.3.1监测内容对植被恢复与保护过程中的植被种类、数量、生长状况、土壤质量、生态环境变化等进行监测。6.3.2监测方法采用地面调查、遥感监测、无人机航拍等技术手段,定期开展植被恢复与保护的监测工作。6.3.3评估指标建立植被恢复与保护的评估指标体系,包括植被覆盖率、生物多样性、土壤肥力、生态功能等。6.3.4评估方法根据监测数据,采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方法,对植被恢复与保护效果进行评估。根据评估结果,及时调整植被恢复与保护措施,提高绿化造林效果。第7章造林病虫害防治7.1造林病虫害的特点与分类7.1.1特点造林病虫害具有突发性、传染性、周期性和地域性等特点。其发生严重影响了树木生长,降低了森林质量和生态功能,给林业生产带来巨大损失。7.1.2分类造林病虫害可分为两大类:病虫害和有害动物。病虫害主要包括真菌、细菌、病毒、螨类、昆虫等引起的病害;有害动物主要包括鼠类、兔类、鸟类、爬行动物等。7.2造林病虫害的防治方法7.2.1农业防治加强造林技术管理,选用抗病虫害树种,合理密植,适时修剪,保持林内通风透光,降低病虫害发生。7.2.2生物防治利用天敌、病原微生物、昆虫性信息素等生物手段防治病虫害,降低化学农药使用,保护生态环境。7.2.3化学防治在必要时,选用高效、低毒、低残留的化学农药,严格按照使用说明进行防治。7.2.4物理防治采用人工捕捉、灯光诱杀、色板诱杀等方法防治有害动物。7.3常见造林病虫害的防治措施7.3.1常见病害防治(1)苗木立枯病:选用抗病品种,加强苗期管理,及时排水,减少土壤湿度,发病初期可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喷雾防治。(2)叶斑病:加强树木修剪,保持通风透光,发病初期可用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喷雾防治。7.3.2常见虫害防治(1)食叶害虫:选用抗虫树种,利用天敌昆虫、性信息素诱捕,必要时可用2.5%高效氯氟氰菊酯乳油3000倍液喷雾防治。(2)蛀干害虫:加强树木修剪,及时清除被害树木,可用毒饵诱杀或钻孔注药防治。7.3.3常见有害动物防治(1)鼠害:采用物理防治方法,如设置捕鼠夹、粘鼠板等,也可用生物制剂防治。(2)兔害:加强林地管理,设置防护网,利用兔天敌进行生物防治。通过以上措施,有效预防和控制造林病虫害的发生,保证森林资源健康、可持续发展。第8章造林防火与安全管理8.1造林防火措施8.1.1防火规划在造林初期,应制定详细的防火规划,包括造林区域划分、防火隔离带设置、灭火设备配置等。8.1.2防火宣传教育加强对造林区域周边居民的防火宣传教育,提高民众的防火意识,减少人为火灾的发生。8.1.3森林火灾监测建立健全森林火灾监测体系,采用遥感、地面巡护等多种手段,实时掌握森林火灾动态。8.1.4防火期管理在火灾高发期,加强对造林区域的巡查和管理,禁止携带火种进入林地,保证造林安全。8.1.5消防设施建设根据造林面积和火灾风险,合理配置消防水池、灭火器、消防车辆等消防设施。8.2造林安全管理8.2.1安全培训对造林施工人员进行安全培训,提高其安全意识,掌握基本的安全知识和技能。8.2.2施工现场管理加强施工现场管理,保证造林作业符合安全规定,预防安全的发生。8.2.3机械设备管理对造林作业中所使用的机械设备进行定期检查和维护,保证设备安全运行。8.2.4个体防护要求造林施工人员佩戴必要的防护用品,如安全帽、防护手套、防护眼镜等。8.3灾害应急处理8.3.1制定应急预案根据造林区域可能发生的灾害类型,制定相应的应急预案,明确应急响应程序和责任人。8.3.2应急队伍建设建立专业的应急队伍,定期进行应急演练,提高应对突发灾害的能力。8.3.3应急物资储备储备必要的应急物资,如灭火器材、急救药品、通信设备等,保证灾害发生时能迅速投入使用。8.3.4灾害预警和报告建立健全灾害预警和报告机制,及时发布预警信息,保证造林区域及周边居民的安全。8.3.5灾害善后处理灾害发生后,迅速启动应急预案,进行救援和善后处理,保证造林工程尽快恢复正常。第9章乡村绿化造林效益评价9.1生态效益评价9.1.1森林覆盖率提升乡村绿化造林工程可显著提高区域森林覆盖率,增加植被面积,改善当地生态环境。通过增加森林面积,有助于提高空气质量,减少土壤侵蚀,维护生物多样性。9.1.2水源涵养能力增强绿化造林有助于提高土壤水分含量,增强水源涵养能力,减少地表径流,降低洪涝灾害风险。同时植被的蒸腾作用可促进水循环,改善区域气候。9.1.3生物多样性保护乡村绿化造林工程为野生动物提供了栖息地,有利于保护生物多样性。通过选用适生树种,构建多样化的森林生态系统,为各类动植物提供生存条件。9.2社会效益评价9.2.1美化乡村环境绿化造林可提高乡村景观质量,美化居住环境,提升居民生活品质。同时优美的生态环境有助于吸引游客,促进乡村旅游发展。9.2.2增进乡村居民福祉乡村绿化造林工程为当地居民提供了休闲、游憩的场所,丰富了乡村文化生活,提高了居民的幸福感和满意度。9.2.3促进社区和谐绿化造林工程的组织与实施,有助于增强乡村居民的环保意识,提高社区凝聚力,促进社会和谐。9.3经济效益评价9.3.1木材和非木质林产品收入增加绿化造林工程的推进,木材和非木质林产品的产量将逐渐增加,为乡村居民提供稳定的收入来源。9.3.2促进就业和产业发展乡村绿化造林工程的建设、管护和经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