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448841专题十九 俄国史 课件-2022届高三统编版历史二轮复习_第1页
33448841专题十九 俄国史 课件-2022届高三统编版历史二轮复习_第2页
33448841专题十九 俄国史 课件-2022届高三统编版历史二轮复习_第3页
33448841专题十九 俄国史 课件-2022届高三统编版历史二轮复习_第4页
33448841专题十九 俄国史 课件-2022届高三统编版历史二轮复习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十九、俄国史(公元1000——2020)一、俄罗斯文明的演进1、罗斯文化的起源(1)斯拉夫文明的渊源斯拉夫人本是起源于波罗的海的维斯瓦河流域,以后遂游牧之习大迁移扩散至东、南欧。9世纪,强大起来的东斯拉夫人建立起基辅罗斯公国。基辅罗斯的大公弗拉基米尔一世励精图治,不仅增强了公国的政治军事力量,而且还从拜占庭帝国引进东正教作为国教,这对斯拉夫文明的进步是一个重要推动。13世纪,基辅罗斯逐渐衰落之时,蒙古高原上的蒙古部族兴起,并迅速征服亚欧许多地区,以金帐汗国统治东欧,斯拉夫人暂时臣服于蒙古。当时蒙古的主要统治中心仍是基辅,而东北边陲的小镇莫斯科却因被忽视而悄悄崛起。最终,莫斯科公国推翻蒙古人的统治,重获东斯拉夫人的独立。一、俄罗斯文明的演进2、罗曼诺夫王朝(1613—1917)反对蒙古统治的战争增强了俄罗斯族的民族性。到17世纪初期,俄国政治经历较为长期的动荡之后,又在罗曼诺夫王朝的统治之下重新稳定下来。(1)彼得大帝时期(1721—1725为皇帝)罗曼诺夫王朝初期,与西欧相比,俄国非常落后。1697年,年青的沙皇彼得一世派出庞大的使团出访欧洲各国,且自己也化妆以后“混迹”其中。结果,被欧洲各强国的政治军事力量所震撼,回国后厉行改革:a.政治:全面“欧化”,加强中央集权与沙皇专制权力;b.经济:强化农奴制+鼓励工商业;c.军事:兴办兵工厂,造船铸炮,改善武器装备;d.文化:鼓励贵族阶层赴欧留学,兴建图书馆、医院、博物馆等,发行报纸;e.外交:与西欧交往结盟,雅克萨之战后,与清王朝议和修好。沙皇彼得一世(1672—1725)(2)亚历山大二世(1855—1881在位)彼得大帝以后,沙皇俄国又出现了几位有作为的君主,推动封建化的俄国继续发展。但俄国存在发展的问题:a.政治上过于专制;b.经济上因为农奴制限制了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c.工业革命的推进缓慢,致使军事实力也远远落后于西方。1853—1856年,俄国与奥斯曼土耳其之间爆发了争夺克里米亚的战争(但土方背后有英、法势力的支撑),失败。结果,沙俄不仅在政治上丧失了巴尔干地区的威信,而且,国内矛盾也进一步激化,农奴纷纷暴动,社会改革势在必行。一、俄罗斯文明的演进2、罗曼诺夫王朝(1613—1917)1861年一·二九法令的主要内容:一、俄罗斯文明的演进2、罗曼诺夫王朝(1613—1917)一、俄罗斯文明的演进2、罗曼诺夫王朝(1613—1917)农奴制改革有效地推动了俄国社会的近代化:①废除了农奴制广大农奴获得人身自由,利于工业革命的发展(劳动力+市场);②农民生产积极性提高,促进了俄国农业乃至经济的发展;③动摇了俄国落后的封建生产关系,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成为俄国历史上一个重要转折点。材料二

据统计,1860-1890年,俄国的生铁产量增加了2倍,钢产量和棉纺织业都增加了3倍,而煤炭产量增加超过了19倍,石油产量增加了200多倍.在此期间,俄国整个工业产量增加了6倍,铁路线增长了35倍多。

——以上材料节选自《俄国社会经济史》材料三

“如果总的看一看1861年俄国国家全部结构的改变,那就会承认这种改变是封建君主制向资产阶级君主制转变道路上的一步,这不仅从经济观点来看是正确的,而且从政治观点来看也是正确的”。

——列宁《关于纪念日》俄国的近代化指俄国由封建农奴制社会向资本主义工业社会的转型,启动于1861年亚历山大二世的农奴制改革A:近代化是从传统的以自然经济为主的农业宗法社会逐渐向商品经济发达的现代工业法制社会转型的过程。B:近代化是指以工业化为核心和由工业化带来的社会结构、政治制度、意识形态、生活方式等方面的一系列变化。经济结构——工业化、全球化社会结构——城市化、都市化政治结构——民主化、法制化思想观念——理性化、科学化核心是经济工业化和政治民主化结果:19世纪80年代,资本主义农业逐渐成为俄国农业的主要成分;19世纪末,主要工业部门完成从手工工场向机器工厂的过渡。一、俄罗斯文明的演进2、罗曼诺夫王朝(1613—1917)(3)农奴制改革后存在的问题:材料一

19世纪末,俄国基本上还是个农业国家,农业人口仍占全国人口的六分之五,出口以谷物为主,进口几乎全是工业品,工业总产值在国民经济中占41%,1913年,俄国工业总产值居世界第五位。材料二

长期内部积累的缺乏,使俄国经济对外国资本的依赖十分明显。从19世纪70年代起,法国就向俄国大量投资,1887年法国借款5亿法郎给俄国,1888~1889年,俄国又在法国发行19亿法郎的公债;到1906年,俄国向法国借款已达79亿法郎之巨。20世纪初,外国资本大量涌入俄国,沙俄政府为弥补资金亏空而大借外债,一战前,俄国外债总额达40亿卢布。材料反映了俄国经济近代化过程中还存在哪些问题?①总体水平仍远远落后于美国和西欧;②对外国尤其是法国资本依赖严重;③地区发展很不平衡。材料一:1877~1878年欧俄部分的9150万俄亩的私有土地中,有7300万俄亩属于封建地主,占了80%。部分劳动力仍被束缚在封建经济活动中,依靠封建地租进行生产。农民在改革中得到的土地,按1861年的土地市价计算仅值5亿多卢布,但到1905年为止,农民共付出20亿卢布赎金。农民虽付出了高昂的赎金,但得到的土地比改革前少了,质量也更差了。材料二:臭名昭彰的“解放”,实际上是对农民进行残酷的掠夺,是对农民施行一系列的暴力和一连串的侮辱。”—列宁材料三:农民交付的赎金比当时地价高出2——3倍,农民要在以后的49年内以“赎地费”形式连本带利偿还给府。——列宁不彻底性掠夺性欺骗性一、俄罗斯文明的演进2、罗曼诺夫王朝(1613—1917)他差点未能逃脱1866年的那次暗杀;1873年,有人向他开了五枪;1879年又有人要炸他的专列,但炸弹未爆;1880年,他的豪华餐厅被炸毁,当时仅由于半小时之差,使他幸免于难;

他呼喊:“是什么使这些无耻之徒反对我呢?为什么他们像追猎野兽一样追捕我呢?”

1881年3月13日,刺客埋伏冬宫拐角,将炸弹投向经过的沙皇马车,把沙皇的卫兵炸成重伤。沙皇以为逃过一劫,他从马车里出来,想察看伤者的伤情并说几句安慰的话,这时又一颗炸弹飞了过来,沙皇倒在血泊中,因流血过多而死。

(1)亚历山大二世遇刺后,新沙皇亚历山大三世继位,他中止了改革措施,加紧对革命党人的镇压和屠杀。(2)但是俄国的近代化进程没有中断,俄国的资本主义继续发展。(3)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工人阶级队伍进一步壮大,马克思主义在俄国传播,列宁在俄国成立马克思主义小组(1892),并成立工人阶级政党(1912年布尔什维克成为独立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改革延缓了革命到来,但不能消除革命。”

——列宁一、俄罗斯文明的演进2、罗曼诺夫王朝(1613—1917)二、十月革命(1917)1、列宁主义的形成1895年,列宁组织“工人阶级解放斗争协会”。1898年,在列宁催促下,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第一次代表大会召开。1900年初,列宁流放期满,7月回国后在德国创办了马克思主义者的第一张全俄政治报纸《火星报》,为俄国建立新型的无产阶级政党作了思想上和组织上的准备。1903年,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召开第二次代表大会。在列宁坚持下,大会通过党纲,把争取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列为党的基本任务。布尔什维克党的建立及其思想体系的产生,标志着列宁主义的诞生。背景:①经济:俄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②政治:俄国社会矛盾十分尖锐。③阶级:俄国第一代产业工人出现。④组织:1898俄国社会民主工党成立。⑤思想:1900《火星报》,宣传马克思主义。⑥主观:列宁积极进行革命实践与理论探索。过程:材料三1916年底,前线俄军尚有29多万士兵连步枪都没有,只能几个人合用一支。1917年春,全国男性劳动力中已有近一半被强征入伍,使得农田荒芜,交通不畅,造成粮食供应紧张……沙皇政府在战场上频吃败仗,国内危机四伏。

——《大国崛起》材料二

在俄国统治者眼里,农民阶级是畜生,必须施以恫吓、束缚和监视…….

1861年获得解放之后,高额的地租和频繁的饥荒,许多农民的生活条件比以前恶化了。俄国无产阶级受剥削、压迫特别严重,工作时间一般长达10小时,但工资低微。

——《人类文明史图鉴·战乱中的世界》

材料一19世纪末,俄国进入帝国主义阶段,俄国是小农经济占优势的国家,农业人口占全国的4/5。俄国在经济和政治生活中存在严重的封建农奴制残余,农村保留有贵族地主土地所有制和封建剥削形式……1901年,西欧资本家控制了俄国工业中最重要的部门,1913年俄国的钢产量只及美国的1/11,德国的1/8。——(美)莫斯《俄国史》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关系

帝国主义的定义对俄国的认识一国胜利论建立政权方式肯定了资产阶级的进步作用…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社会主义应该首先在欧洲发达的国家实现。社会主义革命发生在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且几个国家同时发生才能成功。工人阶级要以暴力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发展的最高阶段“是无产阶级社会革命的前夜”由于资本主义发展的不平衡规律。俄国是帝国主义链条中最薄弱的一环。社会主义可能首先在少数甚至单独一个资本主义国家内获得胜利。工人阶级要以暴力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继承

与发展(3)内容:1917年3月(俄历2月)1917年4月1917年7月1917年11月(俄历10月)俄军在前线惨败,彼得格勒工人和士兵举行游行示威,要求“全部政权归苏维埃”。临时政府血腥镇压,两个政权并存局面结束。将俄国革命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推进的战略和策略彼得格勒武装起义占领冬宫,推翻临时政府,十月革命胜利四月提纲十月革命二月革命倒沙皇四月提纲指方向七月流血抛幻想十月革命现曙光七月流血方式:和平夺权方式:武装夺权推翻了沙皇专制形成两个政权并存性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性质: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2、革命二、十月革命(1917)3、十月革命的结果(1)《告工人、士兵、农民书》正式宣布临时政府已被推翻,全部政权归苏维埃。(2)《和平法令》向一切(一战)交战国政府和人民建议,立即缔结停战协定,就公正的合约进行谈判,实现不割地不赔款的和平。1918年3月,苏俄政府与德政府签订《布列斯特和约》,苏赔付德国60亿马克,承认芬兰、乌克兰独立,双方停战。这个合约使苏俄丧失经济、土地、资源等诸多权利,但苏俄因为面临内战危机,不得不如此。(3)《土地法令》没收地主土地,实现土地国有化,将土地分配给劳动者使用(由此消灭了俄国的封建土地制度和地主阶级,完成民主革命的任务)。二、十月革命(1917)4、十月革命胜利的意义A.对俄国:①结束了剥削阶级在俄国的统治;②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全俄工人士兵代表苏维埃代表大会以后,一大批工人、农民和士兵走上了各级苏维埃领导岗位)③开启了俄国现代化强国进程。B.对世界:①推动了国际无产阶级革命运动,鼓舞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斗争;②打击了帝国主义在世界范围内的统治,开创了人类历史新纪元——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种制度并存和竞争的局面,从此成为世界历史的主要内容。

“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十月革命帮助了中国的也帮助了全世界的先进分子,用无产阶级的宇宙观作为观察国家命运的工具,重新考虑自己的问题。走俄国人的路——这就是结论。”

——毛泽东《论人民民主专政》三、社会主义建设实践(1917—1991)1、列宁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1917—1924)(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917—1921)材料一

同志们,炮火包围着我们,凶猛的野兽齐向我们猛扑。祖国的土地上盘踞着暴徒,我们的命运注定只有两种,不战胜,就在战斗中光荣牺牲。——革命诗人杰米扬·别德内依材料二

苏维埃政权管辖的地区燃料、原料和粮食供应极其困难,40%的工厂停产,红军战士和城市居民也面临着断粮的危险。苏维埃政权经受着严峻考验。——《大国崛起》国外武装干涉国内反革命叛乱①国内外反革命势力猖獗,他们不甘心失败,想尽一切办法企图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扼杀在摇篮里;②粮食严重缺乏,经济极端贫困。三、社会主义建设实践(1917—1991)1、列宁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1917—1924)(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917—1921)于是,①(在农村)实行余粮收集制;1919年初颁布余粮收集令,规定农民除保留口粮、种子粮和饲料粮以外,余粮全部要以固定收购价交售国家,但因为当时卢布贬值严重,因此这些“交售”基本是无偿的。苏维埃政府还派遣征粮队携带武器下乡征粮,部分农民甚至口粮也被强征。——短期内余粮收集制保障了对城市和前线红军的粮食供应,成为扭转内战战局的重要因素;但这一政策也严重伤害了农民的利益(肖洛霍夫《静静的顿河》便是讲违背富有农民的政府政策的强制实行是如何将农民推向反动的一面的)②(在城市)大中小企业全部实行国有化;③取消自由贸易;④实行普遍义务劳动制;⑤实物配给。1、列宁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1917—1924)三、社会主义建设实践(1917—1991)(2)新经济政策1921年2月28日发生的喀琅施塔得水兵叛乱,口号是“贸易自由”、“拥护不要共产党人的苏维埃”。叛乱的水兵大多来自农村,反映了农民是何等的不满。——周尚文《苏联兴亡史》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导致政治危机和经济危机;直接向社会主义过渡失败①(俄共(布)十大)通过了《关于以实物税代替余粮收集制》的决议,农民可自由支配余粮;②解除大部分小企业和部分中型企业的国有化,允许私人开办小企业;③政府以租让方式准许外国资本家经营部分矿产、森林、油田等;④改变由国家垄断贸易的做法,恢复货币流通和商品交换;⑤废除实物配给制。三、社会主义建设实践(1917—1991)2、斯大林模式的形成(1925—1953)(1)过渡:新经济政策的实施,提高了人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经济的迅速恢复,有利于稳定政治形势。到1925年,苏联国民经济的恢复工作基本完成。1922年底,“苏联”成立。1924年列宁逝世后,斯大林的领导地位逐步确立,新经济政策逐步被取消,斯大林模式渐渐形成。三、社会主义建设实践(1917—1991)斯大林模式=优先发展重工业+农业集体化+单一公有制+高度集中的政治体制2、斯大林模式的形成(1925—1953)①1928—1937年,苏联接连实行两个“五年计划”,优先发展中重工业(由农业和轻工业为重工业的发展提供资金),到1937年,苏联工业产量居欧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迅速实现工业化,为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②发展重工业的同时,为加强对农业的管理,摆脱粮食供应困难,推行农业集体化运动,将分散农民组织到集体农庄,到1937年,90%以上的农户加入到集体农庄。三、社会主义建设实践(1917—1991)1941年,希特勒发动袭击后,苏联只用了8天时间就征集了530万人入伍,仅用4个月就建立了强大的军事工业基地。

——摘编自[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人类社会自此有了两种现代化途径,即以英国为代表的资本主义现代化途径和以斯大林模式为代表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途径。前者走的是轻工业先行,通过市场调节经济生活的道路,……后者走的是重工业先行的道路,中央政府通过强有力的计划手段对包括经济活动在内的全部社会生活进行全面干预。

——沈宗武所著《斯大林模式的现代省思》苏联的粮食产量长期达不到革命最高水平……他们片面地注重重工业,忽视农业和轻工业……——毛泽东《论十大关系》,《毛泽东文集》第七卷社会主义究竟是个什么样子,苏联搞了很多年,也并没有完全搞清楚。可能列宁的思路比较好,搞了新经济政策,但是后来苏联的模式僵化了。——邓小平《改革是中国发展生产力的必由之路》,《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三、社会主义建设实践(1917—1991)2、斯大林模式的形成(1925—1953)存在的问题:①片面发展重工业,农业和轻工业长期处于落后状态,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缓慢;②国家从农民手中拿走的东西过多,农民生产积极性不高;③长期执行计划性指令,压制了地方和企业的积极性,使社会体制走向僵化,为苏联解体的重要原因。三、社会主义建设实践(1917—1991)3、二战后苏联的政治经济改革苏联凭借前三个五年计划(第三个五年计划尾期被战争打断)所积累的生产能力,终于取得卫国战争的胜利。战后,世界格局大变,很快形成美苏争霸的冷战格局。1953年,斯大林去世,赫鲁晓夫逐渐确立了国家领导人的地位。1956,苏共(布)二十大召开,赫鲁晓夫作《关于个人迷信及其后果》的“秘密报告”,尖锐批判斯大林模式,开始了对斯大林模式的改革。但赫氏一方面对斯大林全盘否定,引起苏联社会甚至社会主因阵营的人心动荡;另一方面又大搞围绕自己的自我崇拜,也成为其改革失败的祸因。三、社会主义建设实践(1917—1991)3、二战后苏联的政治经济改革(1)赫鲁晓夫改革(1956—1962)生产目的仍是供国家收购仍然忽视市场对经济的调节农业还是集体化半交半售、价格低廉小修小补三、社会主义建设实践(1917—1991)3、二战后苏联的政治经济改革(1)赫鲁晓夫改革(1956—1962)种植玉米运动1957年,赫鲁晓夫提出几年内“按人口平均计算的畜产品产量赶上美国”的口号。1961年,他又宣称苏联将在1980年建成共产主义。种植玉米的面积从1954年的430万顷扩大到1962年的3700万顷。扩种玉米对畜牧业有促进作用。但是,由于许多地方的气候不宜种玉米,产量很低。有些地区因日照量不够,玉米结不了穗。还有些地区因扩种玉米影响了小麦生产。扩种玉米的计划最终失败了。带有很大的盲目性,违背自然规律;严重脱离实际,缺乏事实求是精神。三、社会主义建设实践(1917—1991)3、二战后苏联的政治经济改革(2)勃列日涅夫改革(1964—1982)勃列日涅夫为人谨慎,秉性保守,习惯于因循守旧,最怕重大的变革和转折。他在开会或讨论问题时,总是先听大家发表看法,然后尽量照顾各方面的立场和利益加以折中,采取中间路线。所以,有人称他为“妥协能手”。而六十年代的苏联恰逢对手美国的相对衰落,因此勃列日涅夫选择了大量增加军备竞赛的投入。勃列日涅夫(1906—1982)三、社会主义建设实践(1917—1991)3、二战后苏联的政治经济改革(2)勃列日涅夫改革(1964—1982)(1)前期取得一些成效,苏联的军事实力明显增强,达到与美国相匹敌的水平;(2)但发展军事工业导致生活必需品缺乏,人民生活水平长期得不到提高,严重挫伤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影响社会主义建设。1983年苏军的导弹装备苏联为在军事上赶上美国,扭转在军事上不利的地位,加大军费开支。70年代军费开支都保持在每年超过美国20%。勃列日涅夫时期苏联几乎每两位科学家中就有一位在研究坦克、火炮和导弹,军工生产差不多占国民生产的40%

苏攻美守态势:1965—19791985年3月,只有54岁的戈尔巴乔夫终于打破了苏联老人病夫治国的局面,成为战后苏联历史上最年轻、文化水平也最高的党和国家首脑。他踌躇满志,准备把苏联带出停滞状态,重振大国的雄风。1987年6月,戈尔巴乔夫在共产党中央委员会上坦率地说,他决心和过去一刀两断。三、社会主义建设实践(1917—1991)3、二战后苏联的政治经济改革(3)戈尔巴乔夫改革(1985—1991)戈尔巴乔夫(1931—)三、社会主义建设实践(1917—1991)(1988—1991)材料二

首先提出“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以取代科学社会主义作为指导思想。

在实践中主张“公开性,民主化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多元化”——这些造成了人们思想的混乱。民族主义势力泛滥,民族矛盾激化。苏共内部产生严重分歧,各派之间的斗争日趋激烈和公开化,苏联的政治经济形势迅速恶化。

1990年苏联人民代表大会通过决议,从宪法中删去关于共产党领导作用的条文。材料一

1986—1988年,苏联的国民收入增长率年均为28%,1989年下降到26.4%,而1990年则出现负增长下降4%,国民生产总值下降2%,社会劳动生产率下降3%。

1991年国民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