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基础知识教育学_第1页
教育基础知识教育学_第2页
教育基础知识教育学_第3页
教育基础知识教育学_第4页
教育基础知识教育学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一章:教育及其生产与发展

1教育是人类有目的的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是传承文化,传递生产与社会生活经验的一种途径.

2广义教育:可能是无组织,自发零散的,也可能是有组织,自觉系统的.包括:社会教育,学校教育(狭义教育),

家庭教育.

3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媒介

4教育者:在教育活动中,有目的的影响他人的心理,生理,性格发展的人.

5教育者不一定是教师,教师一定是教育者.

6教师是在社会教育活动中履行教育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教育的主要货任.

7受教育者:在社会教育活动中,在生理,心理,性格发展方面,有目的得接受影响,从事学习的人.受教育者是

教育的对象,学习的主题.

8教育媒介:建构于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桥梁或者沟通关系的一切事物的总和.包括:教育内容,教育

方法及组织形式,教育手段(内容与形式的统一)

内容上:教育材料和教科书形式上;教育方法,教育手段,教育组织形式

简答:教育的形态:

(一)、从教育系统自身出发:制度化教育和非制度化教育。

(二)、从教育系统所依赖的运行空间: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

(三)、从教育系统发展历史进程:原始社会教育,古代社会教育、近现代社会教育。

教育的发展历程:

1)、夏代我国就有了学校的形态。

2)、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3)、雅典教育与斯巴达教育是欧洲奴隶社会两种著名教育体系

4)、西欧进入封建社会后,形成了两种著名的封建教育体系:崎士教育、教会教育

20世纪后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特点?

1)、教育终身化

2)、教育民主化

3)、教育全民化

4)、教育多元化

5)、教育技术现代化

第一章第一节教育学及其生产与发展

教育学:研究教育现象,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

教育学发展概论;

1、中国萌芽阶段的教育思想:①、孔子的教学思想和方法承认先天差异,强调“学而知之”,主张“有

教无类”,重视“因材施教

②、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出现了第一部教育文献《学记》(收入《礼记》)学记揭示了教育重要性和教育

与政治的关系。

西方萌芽阶段的教育思想:苏格拉底认为使人聪明的辩解:第三步:助产术,也称产婆术,引导学生

自己进行思索自己得出结论。

教育学的独立形态阶段

2、教育学的建立

①、1632年夸美纽斯《大教学论》标志着教育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泛智教育

②、洛克《教育漫话》-----白板说

规范教育学的建立

①、德国额尔巴特《普通教育学》标志着规范教育学的建立

观点:强调课堂教育的作用、强调教材的重要性、强调教师的权威作用、强调教师中心地位。形成了传

统教育:教师中心、教材中心、课堂中心的特点。

②、现代教育代言人一杜威观点: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经验。

3、马克思教育学的建立

①、最早探讨教育学问题的著作克鲁普斯卡娅《国民教育与民主制度》

②、我国第一部马克思主义教育著作杨贤江(化名李浩吾)《新教育大纲》

4、马克思理论的新发展

①、美国布鲁纳《教育过程》提出结构主义学说和发现法

②、德国瓦跟舍因创立范例教学论

简答:教育学发展经历哪几个阶段?

①萌芽阶段②独立形态阶段③马克思主义教育学阶段④教育理论发展阶段

《学记》体现的主要教育理想?

①揭示了教育的重要性和教育与政治的关系②设计了从基层到重要的完整的教育体制,提出了严密的师

导和考试制度③主张课内与课外想结合,藏喜相铺④提出教学相长的辩证关系和“师严然后道尊”的教

师观⑤反对死记硬背,主张启发式教学

第二章教育目的与功能

一、教育目的:教育目的规定了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什么样的人,是培养人的质量规格与标准,是对受教

育者的总的要求。

二、教育目的的层次结构:国家的教育目的、学校的培养目标、教师的教学目标

三、现阶段我国的教育目的:

①、要求培养的人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与接班人,因此要坚持政治思想、道德素质与科学文化知识

和能力的统一。

②、要求学生在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要求坚持脑力与体力和谐发展。

③、适应时代要求,强调学生个性发展,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

四、确定教育目的的依据:

①、特定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背景

②、人自身的发展需要

③、我国确立教育目的的理论依据是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途径

五、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有关教育目的的表述:

要使受教育者第一:学会生存笫二:学会学习第三:学会与他人合作

简述题:简述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理论

1)人的全面发展是指人的劳动能力,即人的体力、智力全面和谐充分发展包括道德发展

2)旧式分工造成人的片面发展

3)机器大工业生产提供了人全面发展的基础和可能

4)社会主义制度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条件

第二节教育功能

一、教育功能是指教育者在教育教学活动中,通过教育媒介对受教育者的个体发展,社会发展产生影

响和作用。

①、按教育功能作用对象分:个体发展功能、社会发展功能

②、按教育功能作用方向分:正向功能、负向功能

③、按教育功能作用呈现的形式分:显性功能、隐性功能

二、两种不同的教育功能观:

1)个体发展功能:①个体社会化功能②个体个性化功能

2)社会发展功能:①政治功能②经济功能③文化功能

三、(论述)教育功能的演变历程:

①古代教育的政治伦理功能观

②近代教育的个体发展功能观

③现代教育的社会改造功能观

④当代教育的功能主义

第三章学校教育制度

一、教育制度的概念

狭义的教育制度: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是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总体系,具体规定了各级各类

学校的性质、任务、目的、要求、入学条件、修业年限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二、学校教育制度的类型:

①双规学制(西欧)②单轨学制(美国)③分之型学制(苏联)

三、我国现代学制的沿革(旧中国的学制沿革)

①1902年壬寅学制(未实行)我国颁布第一个现代学制虽正式颁布,但未实行

②1903年癸卯学制我国实行的第一个现代学制禁止男女同校轻视女子教育半

封建半殖民地特点

③1912年壬子癸丑学制辛亥革命时颁布规定男女可同校将学堂改为学校

④1922年壬戌学制新学制或者六三三学制美国引进沿用至今

四、(简答)我国现行学校教育制度发展趋势

①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与小学教育衔接

②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延长义务教育年限

③中等教育、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着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

④搞定教育的类型日益多样化

⑤教育的国际交流加强

第二节教育行政体制

一、教育行政体制的内涵

教育行政体制是一个国家的教育行政组织系统,或理解为国家对教育的领导管理的组织结构形式和工作

制度的总称.

二、校长负责制

校长负责制是我国公办中小学的内部领导体制指上级机关领导,校长全面负责,党组织保证监督,教

职工民主管理。

三、教育行政体制的基本类型:①按中央和地方的教育行政权力分配关系分为;中央集权制、地方分权

制、中央与地方合作制②按教育行政机关与政府之间的权力结构关系分为:从属制、独立制

四、我国基础教育行政体制改革

①继续推行基础教育管理地方化

②明确划分地方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的职责权限

③实行政权分开,促进学校主动发展

④加强社会的参与管理,增强基层教育行政的活力

第三节学校与校园文化

一、学校概念:在一定的社会制度下所建构的,以专门促进个体的社会化,社会的个性化为核心任务

的社会组织和机构。

学校的性质:1、学校是一种社会组织2、学校是专门的教育机构3、学校具有民族性4、学校处于不断

变革中

二、教育史学家认为,在我国夏朝就出现了“学校”这种专门的教育场所。

三、校园文化:概念:学校全体员工在学习、工作和生活的过程中所共同拥有的价值观、信仰、态度、

作风和行为准则。特征:校园文化是一种亚文化、综合性文化,具有明确的教育目的的文化。

简答:创建理想的校园文化所要参考的策略?

①主题统揽策略

②个性塑造策略

③传统拓展策略

④分步推进策略

⑤重点突破策略

简答:什么是义务教育?

所谓义务教育是指依据法律规定,适龄儿童知青少年都必须接受,国家、社会、家庭必须予以保证的

国民教育。义务教育具有明显的强制性、普遍性、基础性。

第四章教师与学生

一、教师及其职业角色

(一)教师的概念:狭义上讲,教师指经过专门训练,在学校从事教学工作的专门人员。

(二)职业角色:1、学者和学习者2、知识传授者3、示范者4、管理者5、朋友6、研究者

二、教师的权力与义务

权力:①进行教育教学活动,开展教育教学改革和实验。

②从事科学研究、学术交流,参加专业的学术团队,在学术活动中充分发表意见。

③指导学生的学习和发展,评定学生的品行和学业成绩。

④按劳获取工资报酬,享受国家规定的福利待遇以及寒暑假的带薪休假。

⑤对学校教育教学、管理工作和教育行政部门的工作提出意见和建议,通过教职工代表大会或者

其他形式,参与学校的民主管理。

⑥参加进修或者其他方式的培训。

义务:①遵守宪法、法律和职业道德,为人师表

②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遵守规章制度,执行学校的教学计划,履行教师聘约,完成教育教学工

作任务。

③对学生进行宪法所确定的基本原则的教育和爱国主义、民族团结的教育,法制教育以及思想品

德、文化、科学技术教育,组织、带领学生开展有益的社会活动。

④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促进学生在品德、智力、体制等方面全面发展

⑤制止有害学生的行为或者其他侵犯学生合法权益的行为,批评和抵制有害于学生健康成长的现

⑥不断提高思想政治觉悟和教育教学业务水平

三、教师的职业素养

(一)、职业道德素养:①忠于人民的教育事业②热爱学生③团结协作④为人师表

(二)、知识素素养:①政治理论素养②精深的专业知识③广博的文化基础知识④必备的教育科学知

(三)、能力素养:①语言表达能力②组织管理能力③组织教育和教学的能力④自我调控和自我反思

能力

(四)、、职业心理健康:①高尚的道德②愉悦的情感③良好的人际关系④健康的人格

四、教师专业发展

(1)概念:教师专业发展是指教师作为专业人员,在专业思想,专业知识,专业能力等方面不断完善

的过程,即由一个专业新手逐渐成为一个专家型教师的过程。

(2)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容:①专业理想的建立②专业知识的拓展与深化③专业能力的提高④专业自我

的形成

(3)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①树立坚定的职业信念②提高教师的自主反思意识③鼓励教师进行教育研

究④丰富教师的专业知识

五、校长

校长的地位与作用:校长与其他管理省一样,需要完成四个方面的工作:政治、文化、环境和管理

校长的职责和素质要求:①政治素养②品德素养③业务素养④身心素养

第二节学生

一、学生的特点:①学生是教育的对象,从教师角度看:学生是被教育者、被组织者、被领导者。从学

生自身角度看:学生具有:可塑性、依赖性、自师性。②学生是自我教育和发展的主题。③学生是发展

中的人。

二、学生的权力和义务:

权力:①参加教育教学计划安排的各种活动,使用教育教学设备、图书、资料。

②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获得奖学金、贷学金、助学金。

③在学习成绩和品行上获得公正评价,完成规定学业后获得相应的学业证书、学位证书。

④对学校给予的处分不服,向有关部门提出申诉,对学校、教师侵犯其人身权、财产权等合法

权益,提出申诉或依法提出诉讼。

⑤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权力。

义务:

①遵守法律法规。

②遵守学生行为规范、尊敬师长、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

③努力学习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

三、学生群体文化的特征:

(一)、一般将学生分为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体。

(二)、对应以上学生群体分类,将学生群体文化分为:学生正式群体的主流文化和学生非正式群体

的亚文化。

第三节师生关系

一、师生关系的概念:师生关系指教师和学生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结成的相互关系,包括彼此所处的

地位,作用和态度等。

二、关于师生关系有两种对立的观点:教师白心论(赫尔巴特和凯洛夫)、儿童中心论(杜威)。

二、师生关系的内容:

(一)、师生在教育内容的教学上构成授受关系:①从教师和学生的社会角色规定意义上看:教师是传

授者,学生是受授者。②学生在教学中主体性实现,即是教育的目的也是教育成功的条件。③对学生指

导、引导的目的是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

(二)、师生关系在人格上是平等关系:①学生作为一个独立的社会个体,在人格上和教师是平等的②

教师和学生是一个朋友式的友好帮助关系

(三)、师生关系在社会道德上是相互促进关系。

三、师生关系的基本类型:①专制型师生关系②放任型师生关系③民主型师生关系(理想的师生关系类

型)

四、我国新型的师生关系特点:①尊师爱生②民主平等③教学相长④心理相容

五、如何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第一:数理正确的学生观。(学生是教育对象,学习的主人,既要耐心指导,又要调动其主动性,尊重、

理解热爱学生)

第二:提高教师自身素质(高尚的品德、深刻丰富的知识、高超的教学艺术)

第三:要发扬教育民主(鼓励学生质疑、尊重学生看法、保护学社积极性,保证学生安全感)

第四:正确处理师生矛盾(教师善于驾驭自己的情绪,冷静分析矛盾、敢于自我批评、对学生错误耐

心说服教育,换位思考,帮助学生解决困难,启发学生自省改错)

论述题:谈谈就教师应该具备哪些素养?

①、教师首先要具备一定的职业道德素养,包括忠于人名教育事业,热爱学生,团结协作,为人师表。

②、教师要具备一定的知识素养:包括政治理论索养,精深的专业知识,广博的文化基础知识和必备的

教育科学知识。

③、教师应该具备一定的能力素养:包括语言表达能力,组织管理能力,组织教育和教学的能力,以及

自我控制能力,反思能力。

④、教师应拥有一定的职业心理健康:包括高尚的师德,愉悦的情感,。良好的人际关系,以及健康的

人格。

第五章课程

第一节课程概述

一、课程概念:

(一)、课程是指学校学生所应学习的学科总和及其进程与安排。

(二)、课程内涵的发展:

①课程即教材:代表人物夸美纽斯

②课程即活动:代表人物杜威

③课程即经验:代表人物泰勒

二、课程类型:

①学科课程与经验课程

②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

③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

④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从课程设计开发和管理主体看分为: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学校课

⑤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研究型课程

⑥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

三、课程理论流派

(一)、活动课程论——主要倡导者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

(二)要素课程论:要素主义课程论重视系统知识的传授,重视传统的学科课程

(三)结构课程论——其代表人物是美国课程改革的倡导者布鲁纳

第二节课程目标

一、①课程目标的内涵:广义的课程目标定位于教育与社会的关系,他是教育的意图。

狭义的课程目标定位于教育内部教育与学生的关系。

②课程目标直接受教育目的,培养目标的制约和影响,是我们队课程与教学的预期结果。

③课程目标具有:整体性、阶段性、持续性、层次性、递进性

二、课程目标的分类:

(-)行为取向性目标:1、泰勒的课程目标理论:提出确定课程目标的三个来源:对学习者本身的研

究、对校外当代生活的研究、学科专家的建议。

2、布卢姆的教育目标分类学:分为三方面:认知领域、情感领域、技能领域

(->生成性课程目标

(三)表现性课程目标

三、影响课程目标制定的因素:1、学习这的需要2、当代社会生活的需求3、学科体系

四、新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六项措施)

1、改变谡程功能2、调整课程结构3、精选教学内容4、改进教学方式5、改革考试和评价制度6、重

建课程管理体系

第三节课程的内容

课程的表现形式:课程计划一一课程标准一一教科书

一、课程计划(教学计划)

①概念:课程计划是根据一定的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由教育行政部门制定的有关学校教育和教学工

作的指导性文件。

②义务教育阶段教学计划的特点:1、强制性2、普遍性3、基础性

二、课程标准:课程标准时教材编写、教学、评价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

三、教科书:教科书是依据学科课程标准系统阐述学科内容的教学用书,它是知识授受活动的主要信息

媒介,是课程标准的进一步展开和具体化。

四、编写课程标准和教科书的要求

1、科学性与思想性统一

2、知识的内在逻辑与教学法要求的统一

3、理论与现实的统一

4、传授知识技能与培养能力相结合

5、教科书形式要求有利于学生的学习

6、注意与其他学科纵向与横向联系

第四节课程资源

・、课程资源的内涵:课程资源是指形成课程的要素求源以及实施课程的必要而直接的条件。按空间分

布的不同分为:校内课程资源、校外课程资源

二、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践

(一)[论述题]校本课程对教师专业发展的价值:1、培养合作精神:校本课程开发时一项全员参与的工

程,教师作为开发主体,必须加强与各方面的合作使之达到甚至超出预定的课程开发目标。在这个过程

中不仅要掌握合作的方法与技巧,更难得的是在合作的过程中学会分享他人的思想和见解。2、提高研

究能力:校本课程开发实践中,教师要与合作者共同研究确定课程开发的目标、类型和开发的方法等

等。在实施过程中对自己的行为进行反思,反思自己在教学、反思校本课程开发带给学生和学校的利益,

并在实施过程中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并尝试解决问题。所以,在校本课程开发这个动态的持续发展的过

程中,教师是行动研究者,在行动中研究,在研究中行动,从而提升自己的研究能力。3、加强课程理

论素养:在校本课程开发中,教师不仅要研究学生、学校、自己,还要研究课程制度、课程里理论、

课程开发方法与课程评价等等,所以,通过校本课程开发能够提高教师的课程理论素养,用课程意识支

撑校本课程开发。

(二)校本课程开发程序(6个步骤):建立组织、现状分析、制定目标、课程编制、课程实施、课程

评价、修订。

(三)校本课程的开发途径(3条途径):1、合作开发2、课题研究与实验3、规范原有的选修课、活

动课和兴趣小组

第五节谡程设计于实施

一、课程设计

(一)、课程设计概念:课程设计是指课程结构的编制,即包括课程体系结构整体的编制,也包括具体

课程的编制。

(二)、课程设计的主要模式:

1、目标模式“泰勒原理”①学校应当追求那些目标②选择和形成学习经验③有效地组织学习经验④课

程评价

泰勒原理可概括为:目标、内容、方法、评价即①确定课程目标②根据目标选择课程内容③根据目标

组织课程内容④根据目标评价课程

2、斯滕豪斯的过程模式:过程模式主要是克服目标模式过分强调预期行为结果的缺陷,通过详细分析

学科结构,详细说明内容和选择内容,遵循程序原理来进行的课程研制模式。

二、课程实施

(一)课程实施的概念:课程实施是指通过一系列的教学活动,将已经编订好的课程付诸实践,把课程

计划付诸实践的过程,是达到预期课程效果的必要途径。

(二)制约课程的主要因素:①社会需求②科学知识③学习者身心的发展④课程理论

三、课程实施的过程结构:1安排课程表2分析教学任务3研究学生的学习特点4选择并确定教学模式

5规划教学但愿和课6组织教学活动7评价教学活动的过程和结果

四、有效实施课程的条件:(一)、课程计划(二)、教师(3方面)①教师的参与②教师的态度③教师

所具备的能力④交流与合作(三)、学校(3方面)①学校领导和行政部门的态度与工作②学校支持系

统的保障③学校环境范围的支持,包括心理环境和物理环境(四)、校外环境

第六节课程评价与管理

一、课程评价现代教育评价理念提倡发展性评价与鼓励性评价。课程评价是教育评价的一方

面课程评价包括对课程本身的评价和对学生学习的评价。

(-)评价的主要类型按照评价目的分为: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终结性评价

(二)课程评价的主要模式

I、目标评价模式(分为7个步骤):①确定教育计划的目标②根据行为和内容来界定每一个目标③确

定使用目标的情景④设计呈现情景的方式⑤设计获取记录的方式⑥确定评价时使用的计分单位7设计

获取代表性样本的手段(其中确定目标是最关键一步)

2、背景、输入、过程、成果评价模式

(三)三级管理体制:国家、地方、学校

题选:被称为“课程评价之父”的教育家是泰勒

第六章教学

第一节教学概述

一、教学概念:教学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传递和掌握谁会经验的双边关系。

二、教学工作的意义:教学是学校的中心工作,学校工作必须坚持教学为主、全面安排的原则。教学

工作是学校实现教育目的的基本途径

东三、教学的基本任务?

①使学生掌握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形成基本技能、技巧。

②发展学生智能,特别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③发展学生体能,提高学生身心健康水平。

④培养学社高尚的审美情趣和能力。

⑤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

第二节教学工作的基本程序

教师的教学工作包括5个基本环节:备课、上课、课外作业布置与批改、课外辅导、学业成绩的检查

与评定。

一、备课:备课时上好课的前提。

备课的要求:1、教师备课要做好三方面的工作:钻研教材、了解学生、设计教法。

2、写好三种计划:学年教学计划、课题计划、课时计划。

二、上课,上课时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也是教师面向学生进行信息、情感交流和行为作用的主要环

节。

(一)上课的类型:一类:根据学业任务分:新授课、巩固课、检查课

根据一节课所能完成的任务分为:单一课、综合课

二类:根据教学方法分为:讲授课、演示课、练习课、实验课、复习课

(二)课的结构:一般来说构成课的基本组成部分:组织教学、检查复习、讲授新教材、巩固新教材、

布置课外作业

第三节教学过程

一、教学过程的本质:①教学是一种认识活动②教学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

*->教学过程结构:1、激发学习动机2、领会知识3、巩固知识4、运用知识5、检查知识

林三、教学过程的基本特点:

(一)、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结合

(二)、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能动性相结合

(三)、掌握知识和发展智力相统一

(四”传授知识和思想品德教育相统一

*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能动性相结合

1、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起主导作用

2、学生是教学活动中具有能动性主体

3、贯彻教师主导与学生能动性相统一必须注意的问题。

第四节教学原则

一、教学原则的概念:教学原则是根据对一定教学目的和教学过程规律的认识而制定的指导教学工作

的基本准则。

二、我国中学常用的教学原则:1、直观性原则2、启发性原则3、巩固性原则4、循序渐进原则5、因

材施教原则

启发性原则的基本含义:教学活动中,教师要突出重点,深入讲解,同时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引导学生通过独立思考,融会贯通地掌握知识,发展能力。

贯彻此原则的要求:1、加强学习的目的性,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2、教师的讲授应抓重点、难点

3、设置问题情境,启发学习积极性思维

4、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方法

第五节教学组织与教学方法

*一、教学组织的概念:教学组织指有关教学内容应按何种方式组织,次序应如何排列以及具体教学活

动应如何安排的策略。

教学组织的特点:形式多样化、强调个别化教学和自学指导、分组教学的广泛运用和多种辅导形式相

结合

(二)、教学组织类型:

1、班级授课制:课堂教学的主要形式是授课制。

2、个别教学;个别教学时教师针对不同的学生的情况进行个别辅导的教学组织形式。

3、分组教学:按年龄编班或取消年龄编班的基础上,按学生的能力、成绩进行编班的教学组织形式。

4、复式教学

5、现场教学:现场教学是指教师把学生带到事物发生、发展的现场进行教学活动的形式。

二、教学方法

(一)概念:教学方法指教师和学生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而采取的共同活动方式,是教师

指导学生掌握知识技能、获得身心发展而共同活动的方法。

(->我国中学常用的教学方法:

1、讲授法:教师运用口同语言系统连贯的向学生传授知识的一种方法。

2、谈话法3、讨论法4、演示法5、练习法6、实验法7、产婆法

第六节教学理论

一、发展教学论:提出者一一赞科夫

他提出的5条教学原则:

1、以高难度进行教学原则

2、以高速度进行教学原则

3、理论知识起指导作用的原则

4、使学生理解学习过程的原则

5、是全体学生都得到一般发展的原则

二、掌握学习论:是由美国心理学家布卢姆提出来的适应学习者个别差异的教学方法。

三、*范例教学论:范例教学论比较适合原理、规律性的知识,它是由德国教学心理学家瓦。根舍因提

出来的

四、最优化教学理论:巴班斯基

五、*有效教学理论:

(一)、内涵:有效果:指对教学活动结果与预期教学目标的吻合程度。

有效率:即以少量的投入换的较多的回报,教学效率;有效教学实践/实际教学实践

有效益:指教学活动的收益、教学活动价值的实现,具体指教学目标与特定的社会和

个人的教育需求是否吻合及吻合的程度。

(二)、有效教学的特征:1、面向全体学生。关注“全人”的发展。

2、关注教育教学效率

3、更多的关注可测性和量化

4、启迪教师实施反思性教学

5、有效教学的核心是学生参与学习过程

6有效教学也有一套策略

*论述题:谈谈授课制的优缺点是什么?

优点:有利于经济有效地大面积培养人才,有利于发挥教师主导作用,有利于发挥学生集体作用,有利

于学生多方面发展。

缺点:①教师为了维护良好的教学秩序,必须加强对教学过程的控制,这势必影响到学生的独立性,创

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发展②难以照顾到学生个别差异③在班级授课制中,课堂成为学生生活的基本空间,

课堂教学成为学生最主要的生活方式,学生交往受到限制④教师讲,学生听的方式,不可避免地造成了

学生对老师的依赖和消极等性格。

第七章学校德育

一、德育与思想品德

(一)、德育的含义与性质:狭义的德育指学校德育,广义的德育指所有有目的,有计划地对社会成

员在政治,思想,与道德等方面施加影响的活动,包括社会德育,社区德育,学校德育和家庭德育等

方面。

(二)、思想品德:思想品德是意识行为方面的,也是政治道德方面的涵盖要素。实质是将一定社会

的思想品德转化为受教育者个体的思想道德。

1、思想品德基本要素:①道德认识②道德情感③道德意志④道德行为(简称:知、情、意、行)

2、思想品德的形成基础:①个人特质②家庭③教育④惩罚和奖励⑤校风⑥大众传媒与舆论

二、中学德育的意义:

(一)、德育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条件与保证

(二)、德育是青少年健康成长的条件与保证

(三)、德育是实现教育目标的条件与保证

三、德育目标

(一)德育目标的概念:德育目标是通过德育活动在受教育者品德形成发展上所达到的总体规模要求,

也就是德育活动所要道道的预期目的或结果的质量指标

(二)德育目标确立的依据:

1、青少年思想品德形成、发展的规律及心理特征。

2、国家教育方针和教育目的。

3、名族文化及道德传统

4、时代与社会的发展需要

四、德育内容

(-)爱国主义教育

(二)思想教育

(三)集体主义教育

(四)劳动教育

(五)人道主义与社会公德教育

(六)自觉纪律教育

(七)民主与法制观念教育

(A)科学世界观和人生观教育

第二节德育过程与德育原则

一、德育过程的本质是社会化与社会规范个性的统一过程。

二、德育过程的矛盾:德育过程的基本矛盾是驾驭者提出的德育要求与受教者已有品德水平之间的矛

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

1、德育过程是对学生知、情、意、行的培养与提高的过程

2、德育过程是一个促进学生思想内部矛盾斗争的发展过程

3、德育过程是组织学生的活动与交往。统一多方面教育影响的过程

4、德育过程是一个长期的,反复的,逐步提高的过程

四、德育原则:依据教育目的,德育目标,和德育过程规律提出的德育指导德育工作的基本要求。

(一)主要的德育原则:

导向性原则:涵义是指进行德育时要有一定的理解性和方向性,以知道学生向正确方向发展。

1、贯彻导向性原则的基本要求:

①确定正确的政治方向

②德育目标必须符合新时期的方针政策

③要把教育的理想性和现实性结合起来

<2>疏导原则:是指进行德育要循循善诱以理服人,从提高学生认识入手调动学生的主动性,是他们积极

向上。

<3>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原则

<4>教育的一致性和连贯性原则

因材施教原则:因材施教原则是进行德育要从思想认识与品德发展的实际出发,根据他们的年龄特

征和个性差异进行不同的教育,使每个学生的品德都能得到最好的发展。

第三节德育的途径和方法

一、途径:①教学②课外校外活动③社会实践活动④共青团,学生会的活动⑤校会、班会、周会、晨会

⑥班主任工作

二、德育的方法:德育的方法是指一了达到德育目的,在德育过程中采用的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相互作用

的活动形式的总和,包括教育者的教学方式和受教育者的学习方式。

三、常用的德育方法

1、说理教育法

2、榜样示范法

3、陶冶教育法:它是教师利用环境和自身教育因素,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熏陶和感染,使其在耳濡

目染中受到感化的方法。

4、实际锻炼法

5、品德修养指导法

6、品德评价法:包括奖励、惩罚、评比、操行评定

四、德育工作新形式:1、开展社区教育2、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3、建立德育基地4、创办业余学校

第八章班主任工作

第一节、班集体和班主任

一、班集体:班集体是按照班级授课制的培养目标和教育规范组织起来的,以共同学习活动和直接性人

际交往为特征的社会心理共同体。

二、班集体的特征:1、明确的共同目标2、一定的组织结构3、一定的共同生活准则4、集体成员间相

互平等心里形容的氛围。

三、班集体的发展阶段:1、形成期2、巩固期3、成熟期

四、班主任:班主任是班集体的组织者和领导者,是学校贯彻国家方针,醋精学生全面健康成长的骨干

力量。

五、班主任的作用与地位:班主任是班级建设的设计者,班主任是班级组织的领导者,班主任是协调班

级人际关系的主导者。

六、班主任的领导方式(3种):权威型、民主型、放任型

七、班主任工作内容与方法:1

1、以学生为主体,认真研究学生的特点。

2、有效坦组织和培养优秀班集体:设计和建立好班集体是班主任工作的中心环节

3、协调校内各种教育力量

第二节班级管理

一、班级管理的概念:班级管理是一种有FI的,有计划,有步骤的社会活动,这一活动的根本目的是实

现教育目标,是学生得到充分,全面的发展

在班集体建设中最关键因素是:目标与规模

二、班级管理中存在问题及解决策略

问题:1、班主任对班级管理方式偏重于专断

2、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