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第23课《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课件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_第1页
++初中语文第23课《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课件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_第2页
++初中语文第23课《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课件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_第3页
++初中语文第23课《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课件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_第4页
++初中语文第23课《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课件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3《孟子》三章了解孟子及其作品,背诵课文,积累课文中的名言警句。借助注释和工具书大致读懂课文,了解主要内容,把握文章的观点和思路。学习目标

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邹(今山东邹城东南)人,战国时期思想家,儒家学派代表人物之一。地位仅次于孔子,有“亚圣”之称,与孔子并称“孔孟”。孟子主张以“仁政”治理天下,并提出“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至圣:孔子。作者简介《孟子》是记录孟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著作,共七篇(《梁惠王》《公孙丑》《滕文公》《离娄》《万章》《告子》《尽心》),一般认为是孟子及其弟子万章、公孙丑等人共同编著的。它是儒家经典之一,内容包括孟子的言行、政治学说,以及有关哲学、伦理、教育思想等学术问题的论争。它对后世散文的发展有很大影响。南宋时,朱熹将《孟子》与《论语》《大学》《中庸》合在一起,称为“四书”。其显著特点:①长于言辞,气势磅礴,论证严密,雄辩色彩鲜明,富有说服力和感染力;②善于以典型事例、比喻和寓言阐述道理,化抽象为具体,生动易懂。“五经”即《诗》《书》《礼》《易》《春秋》。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道,即孟子主张的“仁政”思想。第一课时

孟子生活在战国中期,当时诸侯各国之间的吞并战争日益激烈,为了求得生存,乃至建立霸业,各国君主不约而同地崇尚武力而不体恤百姓。面对这种现实,在兼并战争的战国中期,在孔子“仁”学的基础上,提出了系统的“仁政”学说,主张行“王道”一统天下。他游说于齐、梁之间,没有被重用,退而与其门徒公孙丑、万章等著书立说,编辑成《孟子》一书,文章气势磅礴、论证严密,富有说服力和感染力,对后来散文的发展有很的的影响。背景链接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出节奏。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日: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导学一:朗读课文fúsùpàn

译读课文,结合课下注释,疏通文意。记录疑难问题,将自主学习没有解决的问题记录下来,交流讨论。

注:(1)圈出自己不懂的字词。

(2)标记出有疑问的地方,在旁边批注问题

导学二:翻译课文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时人心一致、内部团结。译文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作战时人心一致、内部团结。(比如一座)方圆三里的内城,只有方圆七里的外城,四面包围起来攻打它,却不能取胜。采用四面包围的方式攻城,一定是得到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了,可是不能取胜,这是因为天时比不上地利啊。译文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方圆三里的内城。外城围连词,表转折。这连词,表顺承。句首发语词,表示将要发表议论。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泛指武器装备。兵,兵器。革,皮革制成的甲、胄、盾之类。意思是弃城而逃。委,放弃。去,离开。城墙并不是不高,护城河并不是不深,武器装备并不是不精良,粮食供给也并不是不充足,(但守城一方还是)弃城而逃,这是因为地利比不上人和啊。译文护城河。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限制在疆域内,居住。介词,凭借、靠。巩固。泛指山河。震慑。所以说:使人民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别的地方去),不能靠疆域的边界,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震慑天下不能靠武器的锐利。译文助词,的。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指能够施行治国的正道,即行仁政。极点。动词,到。能行仁政的君主,支持、帮助他的人就多;不行仁政的君主,支持、帮助他的人就少。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内外亲属都会背叛他;帮助他的人多到了极点,天下的人都会归顺他。译文内外亲属,包括父系亲属和母系亲属。同“叛”,背叛。代词,……的人。归顺,服从。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这里指能行仁政的君主,即上文所说的“得道者”。凭着天下人都归顺的条件,去攻打那连亲人都反对的寡助之君,所以能行仁政的君主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能胜利。译文介词,凭借。通假字亲戚畔之(“畔”同“叛”,背叛)字词清单古今异义委而去之委而去之七里之郭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古义:放弃。今义:委任。)[古义:离开。今义:从所在地到别

的地方(跟“来”相对)。](古义:外城。今义:姓氏。)(古义:护城河。今义:池塘。)(古义:兵器。今义:军人。)(古义:限制在疆域内,居住。今义:

疆域。)利天时不如地利兵革非不坚利也(名词,有利形势)(形容词,锐利、锋利)城三里之城城非不高也(名词,内城)(名词,城墙)而环而攻之而不胜委而去之(连词,表转折,但是)(连词,表承接)一词多义之三里之城夫环而攻之(代词,它,指“三里之城”)(助词,的)寡助之至攻亲戚之所畔(动词,到)(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实义)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形容词用作动词,震慑)词类活用小结

本节课我们疏通文意,初步感知孟子的思想,认识到做任何事情都要顺应民心,合乎正义。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第二课时1.正确理解孟子的政治主张并认识“得道多助,失道寡助”。2.学习文章结构严谨、层层推进的论证方法及条分缕析、环环相扣的论说特色。学习目标导学一:精读细研1.作者在文中提出了一个什么观点?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2.作者又是怎样来说明这一观点的?本文列举了两个有关战争的事例。(举例论证)其一:攻城失利一事其二:守城失利一事天时而环攻之地利天时不如地利守方精读细研不如胜败其一:攻城失利一事其二:守城失利一事精读细研城高池深兵革利粮多守方地利攻方委而去之人和地利不如人和胜败不如3.一个国家怎样才能获得“人和”?孟子由此得出了怎样的结论?精读细研

要想治理好一个国家,不能凭借客观条件上的优势(封疆之界,山溪之险,兵革之利),最关键的是需要“人和”,即“得道”。结论: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精读细研4.作者是如何来论证“得道”的重要性的?你能联系所学的历史事件来说一说吗?

将“得道者多助”与“失道者寡助”进行对比论证;将“寡助之至,亲戚畔之”与“多助之至,天下顺之”进行对比论证,强调了“得道”的重要性。例:周文王和商纣王的故事就能证明这一观点。文王姬昌为西伯侯时,礼贤下士,赡养老者,所以人民拥护贤士归心,为后来周朝取代商朝奠定了基础。商纣王不行仁政,以酷刑残害臣民,最终众叛亲离,商朝灭亡。5.一个拥有“人和”的国家会有怎样的优势呢?“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也就是战无不胜。由此可见,决定战争胜负的不是其它的客观条件,而是“人和”。而实施仁政,就可以得到人和,就拥有了世界上最强大的力量,战无不胜。精读细研1、“人和”对一个国家至关重要,同样也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很大影响,那么作为个体的我们,能怎样获得“人和”呢?一个人拥有“人和”无疑会给自己的生活、工作带来极大的利益,但并非每个人都拥有“人和”。只要你有一颗宽容、仁爱、向善之心,你就能获得“人和”,就可以获得无穷的正能量,成为一个强大的人。导学二:合作探究合作探究2、这篇文章在写作上有什么特点?(1)逐层论证,层层深入。开门见山提出中心论点,接着运用事例,分别论证了“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突出了“人和”的重要;最后进一步阐发,说明欲得“人和”,必先要“得道”。全文围绕得“人和”这一中心,环环相扣,逐层推理,显示出极其严密的论证艺术和极强的逻辑性。(2)议论中运用排比、对比等手法,使文章气势恢宏,笔酣墨畅,结构缜密。概括主题课堂小结《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从决定战争胜负的因素这一角度出发,通过对天时、地利、人和三个条件的比较,阐述了人和对战争胜利的决定性作用,由此引申出“得道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