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资格证考试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模拟题_第1页
教师资格证考试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模拟题_第2页
教师资格证考试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模拟题_第3页
教师资格证考试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模拟题_第4页
教师资格证考试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模拟题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教师资格证考试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模拟题

一、单项选择题(从下面各题选项中选出一个最符合题意的答案,并将正确选项的字母填入

括号内。本题共21小题,每小题2分,共42分)

1.心理起源说认为教育起源于()

A.劳动

B.模仿

C.学习

D.本能

2.我国的第一部教育专著是()

A.《大学》

B.《春秋》

C.《学记》

D.《论语》

3.各类研究中唯一能确定因果关系的研究是()

A.观察法

B.实验法

C.调查法

D.行动研究法

4.“给我一打健康的婴儿,不管他们祖先的状况如何,我可以任意把他们培养成从领袖到小

偷等各种类型的人。''这体现了()

A.遗传决定论

B.环境决定论

C.教育万能论

D.内发论

5.学校课程通常以()的形式出现。

A.选修课程

B.必修课程

C.隐性课程

D.显性课程

6.在高年级运用得比较多的教学方法是()

A.讲授法

B.讨论法

C.发现法

D.读书指导法

7.把两个或两个以上不同年级的学生编在一个教室里,由一位教师分别用不同的教材在一

节课里对不同年级的学生进行教学的组织形式是()

A.分组教学

B.复式教学

C.个别教学

D.特朗普制

8.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是()

A.备课

B.上课

C.课外辅导

D.课外活动

9.德育过程是对学生知、情、意、行的培养提高过程,其进行顺序是()

A.以知为开端,知、情、意、行依次进行

B.以情为开端,情、知、意、行依次进行

C.以意为开端,意、知、情、行依次进行

D.视具体情况,可有多种开端

10.“要尽量多地要求一个人,也要尽可能地尊重一个人。”这句话出自()

A.苏霍姆林斯基

B.凯洛夫

C.马卡连柯

D.乌申斯基

11.中学德育工作中常用的奖惩属于()

A.榜样示范法

B.品德评价法

C.陶冶教育法

D.说服教育法

12.班主任工作中的个别教育工作的教育对象是()

A.优等生

B.后进生

C.全体学生

D.中等生

13.影响自我效能感的最主要的因素是()

A.个人自身行为的成败经验

B.替代经验

C.言语暗示

D.情绪唤醒

14.()在中学阶段居于主导地位。

A.无意注意

B.有意注意

C.不随意注意

D.随意后注意

15.下列属于合理信念的是()

A.学习取得的成就必须得到家长和老师的认可

B.像你希望别人对你那样对待别人

C.学习是自己的事,别人无权过问

D.事不关己高高挂起

16.下列不属于课堂纪律类型的选项是()

A.教师促成的纪律

B.集体促成的纪律

C.自我促成的纪律

D.学生促成的纪律

17.灵感现象是()的结果。

A.直觉思维

B.综合思维

C.聚合思维

D.分析思维1

18.当一个人听到亲人去世的消息时,拒绝相信此事,以减少心灵上的痛苦。这是防御机制

中的()

A.压抑

B.否认

C.文饰

D.代偿

19.人格的()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指标。

A.独特性

B.稳定性

C.整合性

D.功能性

20.心理评估的对象是()

A.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行为表现

B.学生的异常心理

C.学生的异常行为

D.学生的心理状态

21.问题解决的关键阶段是()

A.发现问题

B.理解问题

C.提出假设

D.验证假设

二、辨析题(判断正误,并说明原因。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8分,共32分)

1.分组教学是为了克服班级授课制的弊端而提出来的,因此它比班级授课制优越。

2.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

3.盲人失去视觉,通过实践活动使听觉更加敏锐的现象是感觉的补偿。

4.品德的心理结构具有统一性。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10分,共40分)

1.简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六项具体目标。

2.班主任工作的内容有哪些?

3.简述一般人心理健康的标准。

4.简述有效组织复习的方法。

四、材料分析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8分,共36分)

1.一位中学教师在谈教育体会时说:“现在的中学生太不懂事了,有时候甚至不打他他就不

听话。”这位教师的学生说:“我们知道老师是对我们好才严格要求我们,不过他总是把我

们当犯人一样看待,从来不相信我们,弄得我们平时只好躲着他。有时明知他是对的,也

故意与他作对。”

结合德育原则,谈谈教师应如何处理上述材料中的问题。

2.昆特女士教八年级的英语课。一天,刚上课时她就很兴奋地宣布:“我想告诉你们,咱们

班出了一个诗人。弗兰克写了一首很美的诗,我想读给大家听听。”接着,昆特女士朗读了

那首诗,它的确很美。然而,昆特女士注意到弗兰克的脸红了,并且看上去非常不安。班上

有些同学在窃窃私语。后来,昆特女士问弗兰克是否愿意再写一首诗去参加全市的诗歌比赛,

他说再也不写了,因为他真的觉得自己在这方面并不擅长,并且也没有时间写。

(1)你认为弗兰克为什么会有上述反应?(9分)

(2)为了鼓励弗兰克,昆特女士应该怎么做?(9分)

一、单项选择题

1.B【解析】美国教育学家盂禄在批判教育的生物起源说的基础上提出了教育的心理起源

说,他认为教育起源于日常生活中儿童对成人的无意识模仿。

2.C【解析】《学记》是我国也是世界教育史上的第一部教育专著。

3.B【解析】实验研究的目的是发现事物间的因果关系,是各类研究中唯一能确定因果关

系的研究。

4.B【解析】题干的描述出自华生,他是环境决定论的代表人物之一。

5.A【解析】学校课程即校本课程,是由学校自行决定的,目的是满足学生和社区的发展

需要,强调多样性与差异性,学生有选修的权利,通常以选修课的形式出现。

6.B【解析】运用讨论法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基础知识、一定的理解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

因此,讨论法在高年级运用得比较多。

7.B【解析】题干描述的是复式教学的概念。

8.B【解析】上课是整个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最直接的体现,是提

高教学质量的关键。

9.D【解析】略。

10.C【解析】题干的描述出自马卡连柯,体现了尊重信任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的原

则。

11.B【解析】品德评价法是通过对学生品德进行肯定或否定的评价而予以激励或抑制,促

使其品德健康形成和发展的德育方法。包括奖励、惩罚、评比和操行评定等。

12.C【解析】略。

13.A【解析】个人自身行为的成败经验对自我效能感的影响最大。

14.B【解析】到了中学阶段,学生的无意注意发展进一步深化,与此同时,中学生的有意

注意也得到了发展,并且逐渐取代了无意注意的优势地位,在学生学习中跃居主导。

15.B【解析】人有许多非理性的观念,如我“必须”成功并得到他人赞同,别人“必须”对我

关怀和体贴,事情“应该”做得尽善尽美,课堂上回答问题有错误是很糟糕的事等。人们持

有的不合理信念总结起来有三个特征:绝对化的要求、过分概括化和糟糕至极。

16.D【解析】课堂纪律一般分为教师促成的纪律、集体促成的纪律、任务促成的纪律和自

我促成的纪律。

17.A【解析】直觉思维是人脑对事物整体及其本质直接领悟的思维活动,它表现在对事物

及其关系的敏锐、迅速地识别和整体地把握。灵感现象就是直觉思维的结果。

18.B【解析】有意或无意地拒绝承认那些不愉快的现实,似乎事情根本就没有发生,以此

减少心灵上的痛苦。这种自我防御机制称为否认。

19.C【解析】人格的整合性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指标。

20.A【解析】心理评估是依据用心理学方法和技术搜集得来的资料,对学生的心理特征与

行为表现进行评鉴,以确定其性质和水平并进行分类诊断的过程。

21.C【解析】略。

二、辨析题(答案要点)

1.这句话是不正确的。分组教学比班级上课更适应学生个人的水平和特点,便于因材施教,

有利于人才的培养;便于学生的交流合作;有助于学生组织能力、管理能力、表达能力以及

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学生在与小组成员的竞争与合作中,强化自己的学习动机。但

是,分组教学较难科学鉴别学生的能力和水平;在对待分组教学上,学生家长和教师的意愿

常常与学校要求相矛盾;分组后有可能产生一定的副作用,使快班学生产生骄傲,慢班、普

通班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降低。

2.这种说法是正确的。(1)教学过程中有两类不同性质的活动(教和学),但教学过程的主要

矛盾是学生与其所学的知识之间的矛盾(教师提出的教学任务同学生完成这些任务的需要、

实际水平之间的矛盾),实际上也就是学生认识过程的矛盾,是认识主体与其客体之间的矛

盾,因此学生的认识活动是教学中最主要的活动,教学过程是一种认识过程。(2)教学过程

作为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其特殊性表现在以下几点:①认识对象的间接性与概括性;②认

识方式的简捷性与高效性;③教师的引导性、指导性与传授性(有领导的认识);④认识的交

往性与实践性;⑤认识的教育性与发展性。

3.这种说法是正确的。感觉的补偿作用是指一种感觉的丧失可由其他感觉来弥补。盲人失

去了视觉机能,会增强其听觉、嗅觉、触觉等感觉的感受性,以发挥其补偿作用。

4.这种说法是正确的。品德的知、情、意、行具有统一性。一个人的思想品德是多种基本

心理成分的有机统一。四种成分既各有其重要地位作用,又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构成品德

的完整面貌。学生品德的形成有赖于四种心理成分的协调发展。

三、简答题(答案要点)

1.(1)实现课程功能的转变: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

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2)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

和缺乏整合的现状,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并设置综合课程,以适应不

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求,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3)密切课程内容与生活和时代的联系: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

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

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4)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

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

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5)建立与素质教育理念相一致的评价与考试制度: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

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

(6)实行三级课程管理制度: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

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

2.(1)了解和研究学生;

(2)有效地组织和培养优秀班集体;

(3)协调校内外各种教育力量;

(4)学习指导、学习活动管理和生活指导、生活管理;

(5)组织课外、校外活动和指导课余生活;

(6)建立学生档案;

⑺操行评定;

(8)班主任工作计划与总结;

(9)个别教育工作;

(10)班会活动的组织;

(11)偶发事件的处理。

3.(1)智力正常;

(2)情绪适中;

3)意志健全;

⑷人格统一;

(5)人际关系和谐;

(6)与社会协调一致;

(7)心理特点符合年龄特征。

4.对学习材料的复习,从时间分配上来说,有两种不同的形式,一种是分散复习(即每次时

间短、次数多),一种是集中复习(即每次时间长、次数少)。研究表明,分散复习的效果优于

集中复习,因为分散复习可降低疲劳感,减少前摄抑制和倒摄抑制的影响。因此,教师在教

学中应鼓励学生进行分散复习,而不要等到考前集中算“总账”。

(1)复习要及时;

⑵识记与尝试回忆交替进行;

(3)复习过程要尽量多样化;

(4)重视对记忆品质的培养;

⑸注意用脑卫生。

四、材料分析题(答案要点)

1.(1)显然,材料中的教师违背了尊重信任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的德育原则。在德育过程中,

教育者既要尊重信任学生,又要对学生提出严格的要求,把严和爱有机地结合起来,使教育

者的合理要求转化为学生的自觉行斌。爱是严的基础,严是爱的体现,只有把两者紧密结合

在一起,才能取得最佳教育效果。材料中的教师“总是把我们当犯人一样看待,从来不相信

我们”,这表明该教师不信任学生、不尊重学生,没有做到严与爱的结合。

(2)教师在教育学生时,要尊重热爱学生、严格要求学生、认真管理学生,从学生的年龄特

征和品德状况出发,提出适度的要求。同时,要循循善诱、因势利导,多用正面教育,多表

扬、激励。

(3)教师只有遵循这些德育原则,并创造性地加以运用,才能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j收到良好

的教育效果。

2.(1)弗兰克的表现与他所处的年龄阶段有关,这个年龄段的孩子他们的心理还不成熟而且

比较复杂。他们通常完全以自己的立场,观点分析看待事物不考虑事物的客观性;过分地关

注自我,过多反省,自我封闭,孤芳自赏;体验敏感,多疑。这些特征导致老师公开读他的

诗时,弗兰克有了种种不情愿的表现。因为,在他看来自己的文章是一种隐私,尽管写得好

也不希望拿出来公开读。显然,老师的做法不符合他的心理特征,引起了他的反抗和淡漠,

害怕自己的诗再被公开读,从此不想写诗,不再积极上进。

(2)应该争取到弗兰克的同意,可以在课堂上说:“弗兰克同学的作文这次写得很好,有兴趣

的同学课下可以找他借来欣赏一下。”这样既尊重了弗兰克本人的意见,又不会使他觉得有

压力,还可使大家欣赏到他的美文。并且还能激发他的写作动机,有助于他向正确的方向发

展。

一、单项选择题(从下面各题选项中选出一个最符合题意的答案,并将正确选项的字母填入

括号内。本题共21小题,每小题2分,共42分)

1.其教学法被称作“产婆术”的教育家是()

A.亚里士多德

B.苏格拉底

C.昆体良

D.夸美纽斯

2.现代教育发展的根本动因是()

A.政治制度

B.经济制度

C.生产力的发展

D.科学技术

3.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个教育方针颁布于()年。

A.1951

B.1957

C.1945

D.1949

4.()是教育主体叙述教育教学中的真实情境的过程,是通过讲述教育故事,体悟教育真谛

的一种研究方法。

A.行动研究法

B.叙事研究法

C.实验研究法

D.调查研究法

5.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

A.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B.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

C.倡导性学习

D.转变旧的学习方式

6.()是上课的必要补充,是适应学生个别差异,贯彻因材施教的重要措施。

A.备课

B.课外辅导

C.布置作业

D.考试

7.现代教学的辅助形式有()

A.个别教学

B.复式教学

C.特朗普制

D.设计教学法

8.“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体现了()

A.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B.直观性原则

C.启发性原则

D.因材施教原则

9.“儿童中心主义”违背了()

A.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结合的规律

B.传授知识与思想品德教育相统一

C.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统一的规律

D.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相统一的规律

10.德育过程中经常出现“屡教不改”的现象,这说明()

A.德育过程是对学生知、情、意、行的培养提高过程

B.德育过程促进学生思想内部矛盾斗争的过程

C.德育过程是组织学生活动与交往,统一多方面影响的过程

D.德育过程是长期的、反复的、逐步提高的过程

11.班主任工作的中心是()

A.进行个别教育

B.组建班集体

C.建立班级秩序

D.指导学生学习

12.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受到较大的强制性,与此相对的是,学生在课外活动中具有较大的()

A.灵活性

B.自愿性

C.自主性

D.发展性

13.中等强度的愉快情绪,有利于提高认知活动的效果;而消极的情绪如恐惧、痛苦等会对

操作效果产生负面影响,消极情绪的激活水平越高,操作效果越差。这说明情绪具有()功

能。

A.适应

B.动机

C.信号

D.组织

14.强迫症的矫正方法是()

A.行为疗法

B.森田疗法

C.系统脱敏法

D.肯定性训练法

15.教师成熟的标志是自觉地关注()

A.教师

B.生存

C.学生

D.教材

16.追求成功者倾向于选择成功概率为()的任务。

A.25%

B.50%

C.75%

D.100%

17.在思想上把事物的本质属性、特征抽取出来,并区别于其他属性、特征的思维过程称做

0

A.分类

B.概括

C.抽象

D.比较

18.要打开一个三位数组成的密码锁,可以从000、001、002逐一尝试直到998、999,最

终便会找到一个正确答案,这种解决问题的策略是()

A.推理式

B.算法

C.演绎式

D.启发式

19.小明在学习了哺乳动物都是胎生的、虎是哺乳动物之后,得出虎是胎生的这一判断,小

明的这种思维形式是()

A.抽象概念

B.关系判断

C.归纳推理

D.演绎推理

20.()是个体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准则规范自己行动时所表现出来的稳定的心理倾向和特征。

A.品德

B.意志

C.道德

D.情绪

21.在学习过程中,学习者为提高学习效果,尽可能地让多种感官参与学习。这种学习策略

属于()

A.组织策略

B.精细加工策略

C.元认知策略

D.复述策略

二、辨析题(判断正误,并说明原因。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8分,共32分)

1.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评价从单一走向了多元。

2.疏导原则即循循善诱原则。

3.建构主义在一定程度上对知识的客观性和确定性提出质疑,强调知识的动态性。

4.知觉的整体性主要依赖于知觉者本身的主观状态,其中最主要的是知识与经验。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10分,共40分)

1.简述课外活动的意义。

2.简述认知疗法的过程。

3.简述如何针对不同气质的学生进行因材施教。

4.简述中学生良好情绪的培养方法。

四、材料分析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8分,共36分)

1.材料一在一次历史课上,一位有三十年教龄的老师在讲课,听课老师入了迷,问这位讲

课的老师准备了多长时间。讲课老师说“我准备了一辈子,但这个题的准备只用了15分钟”。

材料二有人认为,看看教材,翻翻教参(教学参考书),写份教案就是备课。

材料三苏联一位著名的芭蕾舞大师,在谈到自己的成功经验时说:“我正式登台演出时,我

的劳动实际上早已完成了。”

请谈谈上述材料对你的教学有何启发。

2.材料——篇调查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报告显示,有一半的老师认为现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不鬲"

材料二在一节政治课上,老师在认真的讲课,还时不时地在黑板上写下重点内容,而学生有

一部分在学英语,一部分在看小说,一小部分同学甚至在交头接耳,老师忽然意识到了学

生的情况,说把你们无关的东西收起来,否则我就下去收走。有一个同学小声地说“讲的课

有什么意思,还不是照本宣科,还不如直接划重点算了

结合上述材料,谈谈现在教育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以及如何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一、单项选择题

1.B【解析】苏格拉底以其雄辩和与青年智者的问答法著名,这种问答法又称为“产婆术”。

2.C【解析】略。

3.B【解析】1957年,在生产资料所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毛泽东在最高国

务会议上提出:“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

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这是新中国成立后颁布的第一个教育方针。

4.B【解析】题干描述的是叙事研究法的概念。

5.B【解析】我国当前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是: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

展。

6.B【解析】略。

7.A【解析】现代教学的辅助形式有个别教学和现场教学两种。

8.B【解析】题干的描述体现了直观性原则。考生需注意区分理论联系实际原则与直观性

原则的内涵。

9.D【解析】儿童中心论认为教育的目的在于促进儿童的成长,因此教育要从学生的兴趣

和需要出发,整个教育过程要围绕儿童转,这违背了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相统一的规律。

10.D【解析】略。

11.B【解析】组织和培养班集体是班主任工作的中心。

12.B【解析】课外活动是在课堂教学计划之外,学生自由选择、自愿参加的一种活动,强

调学生可以按照自己的兴趣爱好和特长自愿选择,他们可以根据自己的条件、能力和状态,

选择、控制、调节活动内容和方式等。教师可以向学生介绍各种课外活动,诱发学生的动机,

给予指导,但参加与否,决定权在学生,不具有强制性。

13.D【解析】情绪作为脑内的一个检测系统,对其他心理活动具有组织的作用,这种作用

表现为积极情绪的协调作用和消极情绪的破坏瓦解作用。

14.B【解析】矫正强迫症的方法是日本的森田疗法,强调当事人力图控制强迫症状的努力,

以及这种努力所导致的对症状出现的专注和预期,对强迫症状起维持和增强作用。

15.C【解析】教师成长分为三个阶段,关注生存、关注情境和关注学生。其中教师进入关

注学生阶段是教师成熟的最主要标志。

16.B【解析】高成就动机者往往选择有50%机率成功的任务。

17.C【解析】抽象是在人脑中提炼各种事物或现象的共同的、本质的特征,舍弃个别的、

非本质的特征的过程。

18.B【解析】算法式即把解决问题的所有可能的方案都列举出来,逐一尝试。

19.D【解析】演绎推理是从一般到特殊或具体的推理过程。

20.A【解析】品德又称道德品质,是个体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准则规范自己行动时所表现

出来的稳定的心理倾向和特征。它是社会道德准则在个人思想与行动中的体现,是个性中具

有道德评价意义的核心部分。

21.D【解析】在进行复述时,利用多种感官同时参与,例如边听边看、边读边写,能够有

效地增强记忆。

二、辨析题(答案要点)

1.这种说法是正确的。

(1)题干的描述体现了新课程所倡导的教学评价的特点之一。除此之外,新课程所倡导的教

学评价的另外两个特点是:由甄别走向发展,由重结果走向重过程。

(2)教学评价的多元化主要体现在:①实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②实现教学评价指标的多元

化;③实现评价方法与评价手段的多样化。

2.这种说法是正确的。疏导原则是指进行德育时要循循善诱、以理服人,从提高学生认识

入手,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使他们积极向上。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很善于诱导他的学生,其

弟子颜回这样称赞道:“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疏导原则也

就是循循善诱原则。

3.这种说法是正确的。建构主义在一定程度上对知识的客观性和确定性提出质疑,强调知

识的动态性。首先,建构主义认为知识并不是问题的最终答案,而是随着人类进步而不断改

正并随之出现新的假设和解释。其次,知识并不能精确地概括世界的法则,而是需要针对具

体情境进行再创造。止匕外,知识不可能以实体的形式存在于具体个体之外,尽管我们通过语

言符号赋予了知识一定的外在形式,但学习者仍然会基于自己的经验背景进行理解并建构属

于自己的知识。

4.这种说法是正确的。当知觉对象提供的信息不足时,知觉者总是以过去的知识经验来补

充当前的知觉。例如,给动物学家一块动物身上的骨头,他可以塑造出完整的动物形象来。

这对于缺乏动物解剖学知识的人来说,是不可能办到的。

三、简答题(答案要点)

1.(1)课外活动有利于学生开阔眼界,获得知识;

(2)课外活动有利于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3)课外活动是进行德育的重要途

径;

(4)课外活动是因材施教,发展学生个性特长的广阔天地。2.(I)建立求助的动机;

(2)适应不良性认知的矫正;

(3)在处理日常生活问题的过程中培养观念的竞争,用新的认知对抗原有的认知;(4)改变有

关自我的认知。

3.(1)对胆汁质的学生,教师应采取直截了当的方式,但这些学生不宜轻易激怒,对其严厉

批评要有说服力,培养其自制力,坚持到底的精神,豪放、勇于进取的个性品质。

(2)对多血质的学生,可以采取多种教育方式,但要定期提醒,对其缺点严厉批评。教师应

鼓励他们勇于克服困难,培养扎实专一的精神,防止其见异思迁,创造条件,多给他们活动

的机会,培养他们朝气蓬勃,足智多谋的优点。

(3)对黏液质的学生,教师要采取耐心教育的方式,让他们有考虑和做出反应的足够时间,

培养其生气勃勃的精神,热情开朗的个性和以诚待人、工作踏实顽强的优点。

(4)对抑郁质的学生,则应采取委婉暗示的方式,对其多关心、爱护,不宜在公开场合下指

责,不宜过于严厉地批评,培养他们亲切、友好,善于交往,富有自信的精神,培养其敏感、

机智、认真、细致、高自尊的优点。

4.(1)正确认识情绪,形成正当、合理的需要;

(2)培养正确的人生观,充实和丰富中学生的精神世界,培养健康的情趣;

⑶锻炼身体;

(4)使自己永远保持一种乐观、向上的情绪基调,培养幽默感;

(5)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培养中学生爱生活、爱祖国、爱人民的思想情感;

(6)培养消除不良情绪的能力。

四、材料分析题(答案要点)

1.(1)从教育的意义上而言,材料一与材料三体现了备课的重要性。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前提。

对教师而言,备好课可以加强教学的计划性和针对性,有利于教师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备好

了课,教师便对教材、学生以及教学方法了解透彻,这样在教学过程中才能更好且有效地将

教学内容系统、有条理地呈现给学生,也能很好地处理课堂中的突发事件。教师应树立终身

备课的思想,把备课看成是一个长期积累、不断发展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反思应成为教

师备课的一个至关重要的环节和内容,基于自我反思的备课过程显得尤为重要。从教育意义

上而言,材料一中的老师与材料三中的芭蕾舞大师的话语体现了他们对备自我的重视。这是

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

(2)材料二中的看法是不正确的,教师要想教好一节课不仅仅是写一份教案的问题,而且要

做好多方面的工作。如需要做好三方面的工作,即钻研教材、了解学生、设计教法,也即备

教材、备学生、备教法,此外还包括备教学行为、备自我、备检测等;写好三种计划,即学

年(或学期)教学计划、课题(或单元)计划、课时计划(教案)。

(3)教师应成为教育教学的研究者,以研究者的姿态置于教学情境之中,以研究者的眼光审

视和分析教学理论和教学实践中的问题,对自身的行为进行反思,对出现的问题进行探究,

对积累的经验进行总结,最终形成规律性的认识。

2.现在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有:

(1)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缺乏学习的主动性;(2)教师教授方法单一,依然是传统的讲授法;

(3)教师过度依赖教材,缺乏生动性和灵活性:(4)课堂上学生和老师缺乏互动,依然是传统

的“你讲我听”的角色,学生学习主体性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需要做到:(1)创设问题情境,实施启发式教学;(2)学习材料要具有

科学性与趣味性;(3)利用学习结果的反馈作用;

(4)进行正确的评价和适当的表扬与批评;(5)适当开展竞赛;

(6)正确指导结果归因,促使学生继续努力。

一、单项选择题(从下面各题选项中选出一个最符合题意的答案,并将正确选项的字母填入

括号内。本题共21小题,每小题2分,共42分)

1.《爱弥儿》的著者是()

A.康德

B.裴斯泰洛齐

C.卢梭

D.洛克

2.教育的双重文化属性表现在()

A.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

B.教育再生产劳动力

C.文化体系

D.教育为文化本体

3.我国实行的第一个现代学制是()

A.壬寅学制

B.癸卯学制

C.壬戌学制

D.壬子癸丑学制

4.()是指实际工作者(如教师)基于解决实际问题的需要,与专家、学者及本单位的成员共

同合作,将实际问题作为研究的主题进行系统的研究,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研究方法。

A.叙事研究法

B.实验研究法

C.行动研究法

D.质的研究法

5.校园文化属于()

A.显性课程

B.隐性课程

C.国家课程

D.地方课程

6.()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对所提出的课题和所提供的材料进行分析、综合、抽象和概

括,自行发现并掌握相应的原理和结论的一种教学方法。

A.实践活动法

B.实验法

C.发现法

D.参观法

7.我国最早采用班级授课制是在()年。

A.1856

B.1860

C.1862

D.1866

8.教师备课应做好的三方面工作,即钻研教材、了解学生和()

A.编写教案

B.设计教法

C.设计板书

D.做好备课计划

9.“教学与发展”的思想是由()提出的。

A.赫尔巴特

B.赞科夫

C.巴班斯基

D.布鲁纳

10.以下不属于安全教育的基本途径的是()

A.课堂教学

B.专题活动

C.综合实践活动

D.心理健康教育

11.德育过程的基本矛盾是()

A.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矛盾

B.教育者与德育内容之间的矛盾

C.教育者提出的德育要求和受教育者已有的品德水平之间的矛盾

D.受教育者与教育内容之间的矛盾

12.班主任工作总结一般分为()

A.学年总结和学期总结

B.全面总结和专题总结

C.班级总结和教学总结

D.学习总结和活动总结

13.信息由短时记忆转入长时记忆的条件是()

A.思维

B.想象

C.注意

D.复述

14.在限定时间内产生大量的观念,体现了创造性思维的()特征。

A.灵活性

B.独创性

C.发散性

D.流畅性

15.分析问题找出主要矛盾的过程属于问题解决的()阶段。

A.发现问题

B.理解问题

C.提出假设

D.验证假设

16.下列关于气质的描述正确的是()

A.气质是一种稳定的心理特征

B.人的气质是通过后天因素造成的

C,气质有好坏之分

D.气质能决定一个人未来成就的大小

17.课堂问题行为的类型可以划分为()

A.人格型和行为型

B.内向性问题行为和外向性问题行为

C.行为型和情绪型

D.情绪型和人格型

18.人们在游览过“万里长城”后,在头脑中留下了生动的长城形象。这种记忆是()

A.情绪记忆

B.形象记忆

C.动作记忆

D.情景记忆

19.逆反心理出现在()阶段。

A.中学

B.小学

C.幼儿

D.大学

20.詹姆士和朗格提出了()

A.丘脑情绪理论

B.情绪的认识一评估说

C.情绪的机体知觉理论

D.情绪的动机一分化理论

21.治疗恐怖症最常用的方法是()

A.肯定性训练

B.合理情绪疗法

C.系统脱敏法

D.松弛训练

二、辨析题(判断正误,并说明原因。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8分,共32分)

1.讲授法是一种注入式的教学方法。

2.广义的教育包括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区教育。

3.知识经验越丰富,理解就越深刻,对事物的知觉也就越完整、精确。

4.品德的形成是一个由内到外的转化过程。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10分,共40分)

1.简述影响课程开发的主要因素。

2.简述新课程倡导的教学观。

3.简述良好品德的培养方法。

4.简述良好情绪的标准。

四、材料分析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8分,共36分)

1.某校对高一学生进行了一次有关新教材课外读本阅读情况的调查,结果2/3以上的学生

完成情况很不理想。这一数字让语文老师们十分震惊,如果不扩大知识面,单靠课本上的

材料,怎么能全面提高学生们的语文水平呢?

针对这个问题,王老师设计了“语文课进阅览室”的具体方案:学生在阅览宣阅读自己喜欢的

刊物,并组成兴趣小组.阅读与研究、交流相结合;搭建“语文课进阅览室交流平台“,以

学生为主持人发表同学们的“荐杂文”“知类文”“谈方法”“说感悟”,让学生在阅读中发现问题,

激发学习的成就感。

方案提出以后,老师们都觉得不错,但它要求任课教师花费更多的心血来备课和提高自己的

文学修养,这对于已经非常繁忙的老师们来说,无疑是个重负。学校领导对此给予了大力

支持,并选择了高一、高二年级的五个班进行每周在阅览室上一节语文课的实验。

一段时间下来,王老师惊讶地发现两个“没想到”:第一个"没想到''是课堂秩序会那么好,进

了阅览室,大家各就各位,很快进入阅读环节;第二个“没想到”是见效这么快,半个学期

的十多节课下来,学生们的阅读能力和作文水平普遍有了改观。其中考试中的语文成绩也

明显提高。学生们都说喜欢这种上课方式。结合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谈谈你对王老师语文

阅读教学改革实验的看法。

2.李小辉是某学校的一名初一学生,他发现自己越来越讨厌上学了,因为他考试总是不及

格,数学老师还用,鲜艳的粗笔在他的试卷上批道:“卷面潦草,思维混乱,简直不是人写

的!”他想争第一,却又认为自己怎么也无法争到第一。说起从前,他也有过辉煌的学习成

绩:小学连续三年被评为“三好学生”,在市"希望杯''竞赛中获过二等奖,小学毕业被保送到

初中。然而,升入初中后的第一次摸底测验,他只排在第21名,从此,李小辉便丧失了自

信心,连他最擅长的数学也爱听不听,作业也马马虎虎……

请分析李小辉的学习心理并提出解决的对策。

一、单项选择题

1.C【解析】略。

2.D【解析】从广义上说,教育是文化的一部分,但教育又是一种非常特殊的文化,因为

教育既是文化的构成体,又是文化的传递、深化与提升的手段。这就是教育的双重文化属性。

3.B【解析】壬寅学制是我国颁布的第一个现代学制,但没有实行;癸卯学制是我国实行

的第一个现代学制。

4.C【解析】题干描述的是行动研究法的概念。

5.B【解析】隐性课程亦称潜在课程、自发课程,是学校情境中以间接的、内隐的方式呈

现的课程,一般来说,隐性课程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学校的物质环境;第二,学校班

级中长期形成的制度与非制度文化;第三,学校中的人际关系。

6.C【解析】题干描述的是发现法的概念。

7.C【解析】在我国,最早采用班级授课制的是清政府于1862年设于北京的京师同文馆。

8.B【解析】教师备课要做好三方面的工作,即钻研教材、了解学生、设计教法,也即备

教材、备学生、备教法。

9.B【解析】略。

10.D【解析】心理健康教育不属于安全教育途径的范畴。

11.C【解析】德育过程的基本矛盾,就是教育者提出的德育要求(社会所要求的道德规范)

与受教育者现有品德水平之间的矛盾,它的实质是社会矛盾在德育过程中的反映。

12.B【解析】班主任工作总结,是对整个班主任工作过程、状况和结局作出全面的、恰如

其分的评估,进行质的评议和量的估计。一般分为两类,即全面总结和专题总结,一般在学

期学年末进行。

13.D【解析】如果通过内部言语形式默默地复述,可以使即将消失的微弱信息重新强化,

变得清晰、稳定,再经精细复述可转入长时记忆中加以保持。那些未经复述的信息或超容量

的信息则随时间的流逝而自然衰退被遗忘。因此。复述是使短时记忆的信息转入长时记忆的

关键。

14.D【解析】流畅性反映的是发散思维的速度和数量特征。

15.B【解析】题干描述的是问题解决的理解问题(明确问题)的阶段,理解问题就是把握问

题的性质和关键信息,摒弃无关因素,并在头脑中形成有关问题的初步印象,即形成问题的

表征。

16.A【解析】气质是依赖于人的生理素质的个性心理特征。气质没有优劣之分,不能决定

人未来成就的大小。

17.B【解析】目前最普遍的一种分类是根据学生行为表现的倾向,将课堂问题行为分为两

类:一类是外倾性问题行为;一类是内倾性问题行为。奎伊等人把课堂问题行为分为人格型、

行为型和情绪型三种类型。

18.B【解析】形象记忆是以我们感知过的事物形象为内容的记忆。

19.A【解析】逆反心理指人们彼此之间为了维护自尊,而对对方的要求采取相反的态度和

行为的一种心理状态。中学生的逆反心理往往发生在父母或教师等成人遇事“爱唠叨”,说话

过头,限制了他们的求知欲、好奇心、交友结伴的时候。

20.C【解析】美国心理学家詹姆士认为,情绪并非由刺激引起,乃是由生理变化激起的神

经冲动传至中枢神经后产生的。丹麦生理学家朗格于1885年也提出了同样的解释,他认为

情绪是一种内脏反应。后人把他们的理论称为詹姆士一朗格的机体知觉理论。

21.C【解析】系统脱敏法是治疗恐怖症的常用方法。

二、辨析题(答案要点)

1.这种说法是不正确的。

(1)注入式是一种“填鸭式”的教学方法,是指教师从主观出发,把学生看成单纯接受知识的

容器,向学生灌注知识,无视学生在学习上的主观能动性。启发式则是指教师从学生实际出

发,采取各种有效的形式去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指导他们自己去学习的方法。(2)如果

一位教师能够用启发式的思想去使用讲授法,那么题干的结论就是不成立的。因此,不能单

纯地说某一种方法是注入式还是启发式的,这取决于教师是怎么使用这种方法的。

2.这种说法是不正确的。广义的教育,指增进人的知识与技能、发展人的智力与体力、影

响人的思想观念的活动。广义的教育可能是无组织的、自发的或零散的,也可能是有组织的、

自觉的或系统的。它包括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

3.这种说法是正确的。知觉的理解性是指人以知识经验为基础对感知的事物加工处理,并

用语词加以概括赋予说明的加工过程。知觉的理解性与人已有的知识经验有密切关系。知识

经验越丰富,理解就越深刻,知觉也就越完整、精确。

4.这种锐法是不正确的。品德的形成是一个从外到内的转化过程,是社会规范的接受和内

化,大致经历三个阶段。依从即表面上接受规范,按照规范的要求来行动,但对规范的必要

性或根据缺乏认识,甚至有抵触情绪。它是规范内化的初级阶段,是品德建立的开端。认同

即在思想、情感、态度和行为上主动接受规范,并试图与之保持一致。内化是指在思想观点

上与社会规范及其价值一致,将自己所认同的思想和自己原有的观点、信念融为一体,构成

一个完整的价值体系。此时,稳定的品德形成。

三、简答题(答案要点)

1.(1)知识;(2)社会;(3)学生;(4)科学和教育的发展;(5)政治、文化与哲学。

2.(1)教学是课程创生与开发的过程;

(2)教学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

(3)教学重过程甚于重结论;

⑷教学更为关注人而不只是学科。

3.(1)有效的说服;

⑵树立良好的榜样;

(3)利用群体约定;

(4)价值辨析;

⑸给予适当的奖励和惩罚。

除上述所介绍的各种方法外,角色扮演、小组道德讨论等方法对于品德的形成和改变都是非

常有效的。

4.(1)有良好情绪的学生能正确反映一定的环境的影响,善于准确表达自己的感受;

(2)有良好情绪的学生能对引起情绪的刺激做出适当强度的反应;

(3)有良好情绪的学生应该具备情绪反应的转移能力;

⑷良好的情绪应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

四、材料分析题(答案要点)

1.(1)我国传统的教育体系过分强调知识的灌输,把传授知识作为唯一的教学目标,忽视了

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成了单纯的知识容器,压抑了学生创造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发展。因

此,新课程改革强调教师角色的转变,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引导学生不仅摄取知识,而且进行

有目的的思考,激发学生勇于思考、质疑,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2)王

老师的可贵之处在于:他在教学实践中,善于交出学生思维的主动权,让学生在教师精心设

计的问题情境中积极思考。通过“语文课进阅览室”,让学生学得生动活泼;在愉悦的情境申,

享受学习知识的快乐。

(3)在“语文课进阅览室”活动中,教师由单纯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由管

理者转化为引导者,师生之间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

(4)在“语文课进阅览室”活动中,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实质性转变,打破了教师“一言堂”的局

面,建立了一个宽松的课堂气氛。教师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出发,

为他们创设有利于其获取信息、相互交流、主动思考的环境,使学生的语文素养得到了全面

提高。

2.(1)李小辉由于上初中以来在学习上的多次失败,陷入了习得性无助感的境地,而且越陷

越深,不能自拔。习得性无助感是指由于连续的失败体验而导致个体产生的对行为结果感到

无法控制、无能为力的心理状态。造成李小辉这种状况的原因,分为两个方面:第一,他自

身的因素。他将自己的失败进行了错误的内部归因。内部归因是指人把失败归因于能力、性

格等自身因素,认为只是自己不能控制行为结果,因而出现个人的无力感。第二,外部原因。

首先,学校、家庭在教育过程中过分重视考试、分数、竞赛、名次等外部强化手段去激励学

生学习,而严重忽视对学生内在动机的培养和调动,为此,一次偶然的成绩不好就使得李小

辉感觉自己各个方面都很差,进而对自己丧失信心。其次,数学老师在教育方式上的严重失

误,也使他彻底丧失了自尊和自信,更加重了该生的无助感。

(2)对策:①采用各种措施培养他的内在动机,例如,利用他的爱好如看报纸、爱玩电脑、

爱玩篮球、喜欢数学等特点,巧妙实现动机迁移;②采用各种措施,消除他在学习上的无力

感,增强他的学业自我效能感。

一、单项选择题(从下面各题选项中选出一个最符合题意的答案,并将正确选项的字母填入

括号内。本题共21小题,每小题2分,共42分)

1.决定受教育权的因素是()

A.政治经济制度

B.生产力

C.科学技术

D.文化

2.()认为天赋的智力人人平等。

A.杜威

B.洛克

C.卢梭

D.康德

3.下列关于教育形态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A.根据教育的形式化程度,可将教育划分为形式化教育和非形式化教育

B.根据教育的实施机构不同,可将教育分为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

C.近代社会的教育包括资本主义社会的教育和社会主义社会的教育

D.正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是学生在有组织的教育机构中所受到的教育

4.研究者按照一定的目的和计划,在自然条件下对研究对象进行系统的、连续的观察,并

作出准确、具体和详尽的记录,以便全面准确地掌握所要研究的情况的一种研究方法是()

A.观察法

B.调查法

C.实验法

D.历史研究法

5.下列不属于综合课程的形式的是()

A.融合课程

B.广域课程

C.学科课程

D.核心课程

6.学校的中心工作是()

A.教学工作

B.公共关系

C.行政工作

D.总务工作

7.教师运用口头语言系统连贯地向学生传授知识、技能,发展学生智力的教学方法是()

A.演示法

B.讲授法

C.谈话法

D.讨论法

8.最早从理论上对班级授课制进行阐述的教育家是()

A.赫尔巴特

B.洛克

C.凯洛夫

D.夸美纽斯

9.学校德育的基本途径是()

A.社会实践活动

B.班主任工作

C.课外活动

D.思想品德课与其他学科教学

10.“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体现的德育原则是()

A.知行统一原则

B.因材施教原则

C.集体教育和个别教育相结合原则

D.疏导原则

11.品德形成的基础是()

A.道德认知

B.活动和交往

C.实践

D.个体主观能动性

12.课外活动的主要形式是()

A.群众性活动

B.个别活动

C.小组活动

D.学科活动

13.学生学习是为了改变自己在班集体中的排名,这样的学习动机属于()

A.认知内驱力

B.附属内驱力

C.自我提高内驱力

D.交往内驱力

14.下列关于认知风格表述正确的是()

A.场依存型的人比场独立型的人更多地利用来自身体内部的线索

B.认知风格主要影响学生的学习方式

C.区分冲动型和沉思型的标准仅仅是反应时间

D.发散型认知风格优于辐合型认知风格

15.一个人只要有(),才能鉴定为“健康

A.生理正常

B.心理正常

C.生理、心理都正常

D.生理、心理都正常,并且对社会有良好的适应能力

16.针对网络成瘾,当事人本身可使用的治疗方法是()

A.行为疗法

B.肯定性训练

C.系统脱敏疗法

D.合理情绪疗法

17.()就是要训练学生对所阅读的东西产生一个类比或表象,如图形、图像、表格和图解等,

以加强其深层理解。

A.生成性学习

B.组织策略

C.主题纲要法

D.符号纲要法

18.从迁移的观点来看,“温故而知新”属于()

A.顺向负迁移

B.逆向负迁移

C.逆向正迁移

D.顺向正迁移

19.衡量道德品质的重要标志是()

A.道德认知

B.道德情感

C.道德意志

D.道德行为

20.有机体学会对条件刺激或其他与条件刺激相类似的刺激做出相同的行为反应,巴甫洛夫

称之为()

A.刺激分化

B.刺激比较

C.刺激泛化

D.行为强化

21.小刚去买东西,人家多找了10块钱,他一直在犹豫要不要送回去,最后他想如果是别

人的话,也应该不会送回去的,这属于()自我防御机制。

A.投射

B.转换

C.压抑

D.文饰

二、辨析题(判断正误,并说明原因。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8分,共32分)

1.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包括德、智、体、美、劳,其中,德育是五育中的基础。

2.德育就是思想政治教育。

3.人不可以“一心二用”,同时完成两种活动是不可能的。

4.前摄抑制和倒摄抑制不可能同时存在。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10分,共40分)

1.简述学校与家庭联系的方式。

2.简述综合课程的特征。

3.创设积极的课堂气氛的方法有哪些?

4、简述影响人格的因素。

四、材料分析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8分,共36分)

1.记得初一刚刚开学时,我班有个男生,性格比较暴躁,态度粗鲁,稍不合他意,就出口

骂人,动手打人,在班级里纪律自由涣散,是一个典型的“自我主义者”。每做一件事,他

认为是对的就去做,全然不顾老师和同学的想法和感受。一次社会课上,我提了几个问题

叫同学回答,他也把手举在那里,嘴上喊着:“我会,我来回答,我来回答。“但我没有理

他,他就坐在下面大吵大闹,嘴上说:“我会回答的问题,为什么不叫我回答?”影响了其他

同学听课。类似他这类学生,班级里还有一小部分,如果这种势头不压住的话,将对整个班

级极为不利。所以,我经常让他为班级服务以示惩罚,如扫厕所、倒垃圾等。他自己干得挺

认真,上课的时候不再吵闹,只要我在,他就乖很多,但在其他课堂上依然如故。我逐渐

发现他很怕我,而且对我有敌意,我感到很困惑,我该怎么办?

请用德育相关原理,结合自己的教育经验或经历对案例进行分析,帮帮这位老师。如果你遇

到类似现象,你会怎么办?

2.王芳平时英语成绩非常好,口语表达也不错,可她认为自己发音不够好。有一次,学校

举行英语口语比赛,她认为自己不能胜出,不敢报名参加。

(1)王芳为什么不敢报名参加口语比赛?(9分)

(2)如何帮助她提高自信心?(9分)

一、单项选择题

1.A【解析】在阶级社会中,统治阶级总是要采取种种直接或间接的手段,决定和影响受

教育权在社会中的分配,决定谁享有受学校教育的权利,谁无享受学校教育的权利,谁有受

什么样学校教育的权利等问题。

2.B【解析】洛克反对天赋观点,提出了“白板说”,认为天赋的智力人人平等。

3-C【解析】近现代社会教育包括近代社会的教育和现代社会的教育,其中,现代社会的

教育包括资本主义社会的教育和社会主义社会的教育。

4.A【解析】题干描述的是观察法的概念。

5.C【解析】“相关课程”“融合课程”“广域课程”“核心课程”都是综合课程的形式,隶属综合

课程,只不过综合的程度以及设计的思路略有差异。

6.A【解析】学校是专门培养人的机构,要使学生在德、智、体等方面都得到发展,就需

要通过教学、课外校外活动、生产劳动等途径来实现。教学在学校教育工作中所占时间最多,

涉及面最广,对学生的发展影响最全面深刻,对学校教育质量的影响也最大。所以,学校工

作必须以教学为主。

7.B【解析】题干描述的是讲授法的概念。

8.D【解析】1632年,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出版的《大教学论》最早从理论上对班级授课

制作了阐述,为班级授课制奠定了理论基础。

9.D【解析】思想品德课与其他学科教学是学校德育的基本途径。

10.A【解析】题干的描述体现了知与行的统一。

11.B【解析】活动和交往是品德形成的基础。

12.C【解析】小组活动是课外活动的主要形式。

13.C【解析】认知内驱力是指学生渴望认知、理解和掌握知识,以及陈述和解决问题的倾

向。附属内驱力是指学生为得到家长和教师的赞扬而学习。自我提高内驱力是指儿童希望通

过获得好成绩来提高自己在家庭和学校中地位的学习动机。

14.B【解析】场独立型的人更多地利用来自身体内部的线索,A项错误;区分冲动型和沉

思型的标准是反应的时间和准确性,C项错误;并不能说认知风格孰优孰劣,D项错误。

15.D【解析】1989年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WHO)对健康作了新的定义,即“健康不仅是没

有疾病,而且包括躯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和道德健康”。

16.A【解析】针对网络成瘾,当事人本身可采用行为疗法,通过控制上网时间和次数,形

成良好的上网习惯;教师对网络成瘾的学生可以采用认知疗法,针对网络成瘾问题本身及背

后的问题,如学业不良、自卑心理、人际交往障碍等,与当事人进行谈话沟通,探讨如何正

确使用互联网,以及网络成瘾的危害。另外,由‘家庭功能失调造成的网络成瘾,还可以通

过调整家庭成员间的关系,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为矫正网络成瘾提供条件。

17.A【解析】本题考查的是生成性学习的概念。

18.D【解析】“温故而知新”是先前学习对后继学习的促进作用,属于顺向正迁移。

19.D【解析】道德行为是衡量道德品质最重要的标志。

20.C【解析】人和动物一旦学会对某一特定的条件刺激做出条件反应之后,其他与条件刺

激相类似的刺激也能诱发其条件反应,巴甫洛夫称之为刺激泛化。

21.A【解析】其实是自己不想送,就觉得别人也不会送回去,这样可以缓解焦虑,这是典

型的投射表现。

二、辨析题(答案要点)

1.这种说法是不正确的。全面发展的教育目的决定了全面发展教育的内容,德育、智育、

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是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组成部分。但是,德育对其他各育起着保

证方向和保持动力的作用,它体现了社会主义教育的方向;智育则为其他各育的实施提供了

认识和基础;体育则是实施各育的物质保证;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是德、智、体的具体运用

和实施。

2.这种说法是不正确的。(1)广义的德育泛指所有有目的、有计划地对社会成员在政治、思

想与道德等方面施加影响的活动,包括社会德育、社区德育、学校德育和家庭德育等方面。

狭义的德育则专指学校德育,是指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和受教育者品德形成发

展的规律与需要,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对受教育者施加思想、政治和道德等方面的影

响,并通过受教育者积极的认识、体验与践行,以使其形成一定社会与阶级所需要的品德的

教育活动,即教育者有目的地培养受教育者品德的活动。(2)根据1988年、1994年和1996年

中共中央颁布的有关决定,我国学校德育内容主要有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和心理

健康教育(也有说法认为,我国学校德育内容主要有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法制

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3)因此,德育不能等同于思想政治教育。

3.这种说法是不正确的。同一时间内将注意指向不同的对象,同时从事几种不同活动的现

象叫做注意的分配。注意分配的一个条件是,所从事的活动中必须有一些活动是非常熟练的,

甚至已经达到自动化的程

度。注意分配的另一个条件是,所从事的几种活动之间应该有内在的联系,没有内在联系的

活动很难同时进行。所以,同时完成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活动是可能的。

4.这种说法是不正确的。前摄抑制是先学习的材料对识记和回忆后学习材料的干扰作用。

后学习的材料对保持和回忆先学习的材料的干扰作用,则称为倒摄抑制。前摄抑制和倒摄抑

制可以同时存在,系列材料中间的材料受到双重抑制。

三、简答题(答案要点)

1.(1)互访;(2)书面联系;(3)召开家长会;(4)成立家长委员会;(5)举办家长学校:(6)举办

学校开放日;(7)班级网络;(8)家教咨询。

2.综合课程是指打破传统的分科课程的知识领域,组合两门以上学科领域而构成的一门学

科。其缺点主要有两点:一是教科书的编写较为困难,只专不博的教师很难胜任综合课程的

教学,教学具有一定的难度;二是难以向学生提供系统完整的专业理论知识,不利于高级专

业化人才的培养。它采取合并相关学科的办法:减少教学科目,把几门学科的教学内容组织

在一门综合学科之中。需要注意的是,“相关课程”“融合课程”“广域课程”“核心课程”都是综

合课程的形式,隶属综合课程,只不过综合的程度以及设计的思路略有差异。

3.(1)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2)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3)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

4.(1)生物遗传因素;(3)社会文化因素;(4)家庭因素;(5)学校教育因素;(6)个人主观因素。

四、材料分析题(答案要点)

1.(1)深入了解学生,因材施教,坚持正面教育,促进学生积极向上的品德的形成。案例中

老师对该学生的行为处理过于简单和粗暴,也没有深入了解学生,企图用“堵”的方法来防止

问题的出现,但是,事实上,这样反而让学生形成逆反心理,以致存在“敌意”。

(2)灵活运用多种德育方法,说服、榜样教育、陶冶心灵、表扬奖励与批评相结合。“运用体

谅模式”,让学生进行换位思考,体谅老师的用心,体会自己的行为对别人造成的影响,体

会全班学生维护班集体荣誉的心情。

2.(1)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班杜拉指出,影响自我效能感形成的最主要因素是个体成败的经验。

一般说来,成功的经验会提高自我效能感,反复的失败则会降低效能期待。同时,归因方式

也直接影响到自我效能感的形成。如果个体把成功的经验归因于外部的不可控因素(如运气、

任务难度等),就不会增强自我效能感;如果个体把失败归因于内部的可控因素(如努力),也

不一定会降低自我效能感。王芳同学认为自己发音不够好,是把可能的失败归因为能力,这

就严重影响了她自我效能感的形成,导致不敢报名。

(2)帮助王芳同学树立信心,首先要使她认识到,她的英语能力很突出,这当然和她平时的

努力有关,但更主要的是在于她英语方面的天赋。其次,要告诉王芳,老师相信她的实力,

如果她敢于报名参加比赛,肯定能够取得优异成绩。第三,要帮助王芳明白,她缺乏的不是

英语知识和口语表达能力,而是比赛技巧,以及‘胆量。只要她能够克服胆怯心理,敢于在

众人面前表现自己,就一定能够成功。

一、单项选择题

1、徐刚在课堂上突然大叫,有的同学也跟着起哄。下列处理方式,最恰当的一项是o。

A.马上制止,让徐刚站到讲台边

B.不予理睬,继续课堂教学

C.稍作停顿,批评训斥学生

D.幽默化解,缓和课堂气氛

2、加强班主任队伍建设是坚持()、德育为先的重要体现。政府有关部门和学校应为班主任

开展工作创造有利条件,保障其享有的待遇与权利。

A.关爱学生

B.心理健康

C.育人为本

D.为人师表

3、《左传》,原名为《左氏春秋》,汉代改称《春秋左氏传》,简称《左传》。它起自公元前

722年),迄于公元前453年,以《春秋》为本,通过记述春秋时期的具体史实来说明《春

秋》的纲目,是()重要经典之一。

A.墨家

B.法家

C.道家

D.儒家

4、()是教师专业发展不竭的动力。是时代发展的要求,也是教师职业特点所决定的。教师

必须树立终身学习理念,拓宽知识视野,更新知识结构。潜心钻研业务,勇于探索创新,不

断提高专业素养和教育教学水平。

A.关爱学生

B.爱岗敬业

C.教书育人

D.终身学习

5、因学校组织学生参加教育教学活动或者校外活动,未对学生进行相应的安全教育,并未

在可预见的范围内采取必要的安全措施的造成的学生伤害事故,学校应当依法()。

A.承担相应的责任

B.不承担责任

C.承担责任

D.各承担一半责任

6、《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战略主题是坚持以人为本、全

面实施()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时代要求,其核心是解决好培

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重大问题,重点是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着力提高学

生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

A.素质教育

B.基础教育

C.应试教育

D.课程教育

7、对教师的劳动价值的特点叙述不正确的是()。

A.附加性

B.隐蔽性

C.滞后性

D.模糊性

8、()是国家统一实施的所有适龄儿童、少年必须接受的教育,是国家必须予以保障的公益

性事业。

A.义务教育

B.基础教育

C.应试教育

D.课程教育

9.学校实行校长负S制检长值*希合国章规定的任职本件校KiliHSi人民政«?救、行政部”依法

A.任命凡聃任仁选举D.接仔

10、班主任由学柠队班级任球靴好中选聘.聆期由学校峥定.担任一个班场的册主任时":一般应连续()7

年以t.

A.4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