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学习财政学的预备知识(温故)
问题:为什么要研究经济学(出发点)
稀缺、选择、机会成本、资源配置最优评价标准:
帕累托:帕累托标准(改进)任何人福利不变(增加)
罗尔斯:功利主义标准看最穷的人
卡尔多:潜在补偿标准增加〉损失
宏观经济学研究的出发点:
国民收入核算(宏观经济均衡与增长)
主线:AE-NI
r
IS-LM
P
AD-AS
4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社会再生产理论
生产、分配、交换/消费
财政学与相关课程的关系
(-)基础经济学课程
微观经济学
宏观经济学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经济管理课程
金融学(货币银行学)
财务管理
学习财政学的意义(知新)
拓展我们的专业知识
帮助我们认识财政现象:
1、抗击甲型H1NK抚州唱凯堤、台风(狮子山、玛瑙)、旱灾、5.12地震、青海玉树、舟曲
泥石流等动用预备费。
2、解决三农问题的税费改革,费除农业税条例(十九次会议)县乡财政体制改革(三奖一补),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新农合、新农保,2010年三农预算支出合计8183.4亿元,增口930.3亿元,
增12.8%。),建设现代农业。
3、西部大开发实施的转移支付政策、中部地区崛起,振兴东北等老工业基地。
4、按照“简税制、宽税基、低税率、严征管”的原则推进结构调整性的税制改革(十届会国人大
第十七次会议提高个人所得税的起征点?卜八次会议通过决议个税免征额1600元,三十•次会
议提高致2000元)
5、《卜大产业振兴规划》有关的自主创新的财政政策支持,低碳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及环境友
好型经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6、一年一度的两会进行的国家预决算报告(2009年,全国财政收入达68477亿元,全国财政
支出75874亿元。2009年江西省财政收入928.7亿元,支出1546.4亿元
7、中央和地方政府分配财力的财政体制(1994分税制财政体制)。
8、为应对全球金融危机2008年底我国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结构性减税政策,适度宽松的货
币政策。主要调控目标为“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重民生
课程目标
了解财政基本概念、本质特征、财政职能、财政要素、属性等。
掌握财政基本理论及基本管理技能。
熟悉我国当前的财政政策。
运用财政学知识分析财政现象。
课程特征及学习要领
财政学是一般经济理论课程与财政学专业课程的中介,是一门应用理论学科。
经济学、管理学、数学等是财政学的基础。
学习财政学要理论联系实际,实证分析与规范分析相结合。
课堂认真、动脑,并积极思考,能形成问题。
课后抓紧复习、练习,重在巩固。
《财政学》学科体系结构
基础理论一财政支出一财政收入一财政管理一财政政策
基本理论•.财政概念、特征、产生与发展、职能
财政支出:公共产品与公共选择、支出原则以及效益评估、支出分类分析
财政收入:收入形式及规模分析、税收、国有资产收益、公债
财政管理:国家预算、财政管理体制
财政政策:政策理论的形成与发展、政策的基本内容、政策的选择及应用
成绩评定
到堂上课,认真听讲。
课下自觉钻研,上交作业独立完成。正确、整洁。
讨论课踊跃、积极发言,能提出有见解的问题。
以上平时成绩占20%
期终闭卷考试,卷面成绩占80%。
关于期终考试
涉及面:课堂讲过的内容占80%。为拓展同学们的知识面,约有20%为扩展内容。
考试题型:重要概念、判断改错、单项选择、多项选择、简要回答、论述题等。
第一章财政一般
什么是财政
财政的产生与发展
什么是财政
一、从现实生活中的社会公共需要说起
1.人类需要的两大类型
1)私人个别需要:由某个社会成员或经济主体单独或分别提出来的需要。
其主要特征:
主体:个人、家庭或单个经济主体
客体:私人物品或服务
满足形式:分别消费,单独受益
提供途径:市场提供,价格支付
2)社会公共需要:是指由社会全体成员作为一个整体所提出来的需要。具体是指社会安全、
秩序、公民基本权利和经济发展的条件等方面的需要。
其主要特征:
主体:社会公众
客体:公共产品或服务
满足形式:联合消费,共同受益
提供途径:政府以非市场方式提供
2.具体考察政府在现实生活中介入或履行的职责活动
举例说明:国防、公、检法、教育、公共卫生等。
基本认识:
1)政府所介入的事情或政府的职责范围都与一个共同的主题——社会公共需要有关。
2)社会公共需要按其内容和范围,可以分成性质各异的不同层次:
第一、政府保证履行其职能的需要
第二、半社会公共需要
第三、大型公共设施,甚至包括基础产业
3、社会公共需要的确定原则
1)公众根本利益(出发点)
2)市场失灵(界限)
3)经济发展水平(制约)
4、政府的行为活动与政府收支
政府的根本任务满足社会公共需要需要一定的资金作为后盾
引起政府收支活动
一方面,政府以征税、收费、举债等方式取得收入
财政收入
另一方面,政府以投资、拨付经费、补助等方式进行支付
财政支出
辨析
现实生活中的各种收支活动,哪些属于财政范航
居民储蓄,取得利息。
国家对储蓄利息征税。
企业发行债券。
居民认购国库券。
国有企业职工取得工资、奖金。
行政单位的公务员的工资收入。
二、关于财政的定义
中国古代称财政为国计、国用、度支。
“财政”一词在我国出现还是近百年的事情。清朝光绪二十四年在戊戌变法“明定国事”诏书
中有“改革财政、实行国家预算”的条文。
20世纪40年代《辞海》对财政解释如下:“财政谓理财之政,即国家或公用团体以维持其生存、
发展为目的而获得收入、支出经费之经济行为也。”
西方关于财政的不同解释
英文中的财政为“PublicFinance'',意为“公共财政”
有代表性的财政定义有:
1、财政是政府收入和支出的管理。
2、财政是货币事务及其管理。
3、财政是公共部门的经济。
我国在新形势下对财政涵义的界定:
所谓财政,是以国家(或政府)为主体的收支活动,它是国家政府采取某种形式,以一部
分收入为分配对象,为满足国家实现其职能的需要而实施的分配行为。财政的本质是以国家为
主体的分配关系,它具有公共性和利益集团性两个基本属性。(P20)
理解点:
1、财政活动的主体:国家或政府
这其中包含三层意思:
(1)财政活动以政府为前提;
(2)政府在财政活动中处于主导、支配地位:
(3)财政活动是全社会范围内进行的集中性的
经济活动。
2、财政活动的目的:保证政府履行职能的需
要,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表现为满足社会公
共需要。
3、财政活动的基础:是法治,要求依法管理财政收支。这具体通过国家预算来进行。
4、财政分配的依据是公共权力,由此采用的手段以强制性为主。
5、财政分配的对象是社会产品,主要是剩余产品。
6、财政的本质是以国家为主体的分配关系。
7、财政活动的形式:实物、力役、价值。
8、财政的属性:公共性、利益集团性。
启示:财政不仅是个经济范畴,还是一个政治范畴。
财政的产生与发展
一、财政的产生
条件有二:
一是剩余产品的出现--经济条件--提供财政分配的对象--反映财政产生的可能性
二是国家对产生--政治条件--提供财政分配的主体—反映财政产生的必耍性
产生的时间:原始社会末期向奴隶社会的过渡期间
产生的缘由:国家作为上层建筑,本身并不创造财富,但其履行职能却必须消耗财富,因而只
能依靠公共权力,强制无偿地参与一部分社会产品(主要是剩余产品)的分配,故国家财政得
以产生。
问题
国家产生是财政产生的条件,是否意味着国家能够创造财政?
否!
从历史唯物主义观点看,国家是上层建筑,财政是经济基础,上层建筑不能创造经济基础。
从财政产生的过程和根源看,生产力的发展和剩余产品的出现是财政产生的根本的内在动因。
而国家的产生则是财政产生的必要的外在条件。
二、财政的发展
财政的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
(-)奴隶社会国家财政
财政内容:
收入---王室土地收入、捐税、诸侯贡纳、战争掠夺等
支出--一王室享用、宗教支出、军事支出、官禄支出、水利灌溉支出等。
财政特征:
1)公私财政没有严格划分;
2)财政收支主要采用实物、力役形式;
3)财政收入以王室土地收入为主,体现为对奴隶劳动的直接占有;
4)财政支出以非生产性支出为主。
(二)封建社会国家财政
财政内容:
收入一一贡纳收入、田赋、公产与公业收入、其他捐税、公债收入、专卖收入以及其
他特权收入等。
支出--军事支出、王室费用、宗教支出、俸禄支出以及其他支出等。
财政特征:
1)公私财政开始分离;
2)赋税成为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军事支出占据财政支出的主要位置;
3)财政收支形式由实物、力役为主转化为以货币形式为主;
4)开始出现公债、国家预算等重要财政分配及管理形式。
(三)资本主义社会国家财政
财政内容:
收入——税收、公债、公营企业收入、其他收入等。
支出-----国防支出、政府机构开支、债务支出、社会福利支出、社会文化事业支出及
经济开发支出等。
财政特征:
1)除税收是政府筹措资金的主要手段外,公债也成为政府分配以及调控经济的重要工
具;
2)在国防支出绝对量有增无减的情况下,社会保障的开支比重不断增加;
3)财政收支形式完全采用价值形态;
4)赤字财政等政策得到最广泛的应用。
辨析
赤字财政与财政赤字
财政赤字是指财政分配在执行当中所出现的支出大于收入的差额,它是财政运行的客观结果。
赤字财政是指财政在计划中事先安排一个支出大于收入的差额,它是政府人为制定的财政政
策。
(四)社会主义社会的国家财政
我国社会主义财政的建立发展阶段
1、准备阶段--新民主主义财政(1927—1949)
其任务主要有:1)筹集供应资金,满足革命战争的需要;2)调节各阶级收入,扶持和发展公
营经济和民营经济。
2、过渡阶段---过渡时期财政(1949—1956)
其主要任务有:1)促进国民经济恢复和发展;2)促进三大改造的完成,确定以公有制为主体
的社会主义生产关系;3)确保第一个五年计划实施。
3、建立与发展阶段(1957—)
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国家财政
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公共财政其具体内容在以后章节介绍
本章习题
1、何谓公共需要?试阐述它与政府行为及财政的关系。
2、什么是财政?应如何理解这一概念?
第二章市场经济与公共财政
市场经济运行机制
市场失效与政府对经济的干预
公共财政及其职能
市场经济运行机制
一、市场经济的概念
市场经济就是以市场机制为基础来配置社会资源(土地、劳动、资本等)的经济运行方式。
二、市场机制的构成要素
供求:社会供给和社会需求是市场的基本要素;
价格:是市场机制的核心要素,是联结供求双方利益的纽带;
竞争:是市场发挥作用的重要条件,是买卖双方围饶商品价格和质量进行的较量。
三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依存,共同发挥着合理配置社会资源的作用。
三、市场经济的特征
自主性——运行主体:自主经营、自负盈亏
竞争性——运行手段:以低价优质的产品占领市场
平等性——运行原则:公平、公正、公开
开放性——运行状态:统一国内市场并联接国际市场
法治性——运行基础:所有经济活动必须依法进行
市场失效和政府对经济的干预
一、市场效率
前提:即使现实中的市场属于完全竞争市场状态
条件:
1、每一个市场拥有众多的买者和卖者,且所有的产品的成本和收益都是内在化的;
2、全体销售者供应的商品同质;
3、全体买者和卖者都能获得全部完整的信息;
4、所有买者和卖者都适用于价格规律;
5、全部资源可以自由流动。
二、市场失效
(一)概念
市场失效又称市场失灵或市场缺陷,指的是现实市场中不符合完全竞争条件的因素以及市场运
行结果被认为不完善的方面。
(二)类型
第一类:现实市场中不符合完全竞争的那些方面。
1、竞争失效——某些领域存在着垄断和寡头。
2、外部效应——存在外部效益和外部成本。
3、公共产品——免费搭车
4、信息失灵
第二类:完全竞争市场运行结果本身的缺陷
1、偏好的不合理——产品或服务的价值不能以合理的价格来实现。
2、收入分配不公——市场分配的结果导致收入分配出现不平等差异。
3、无法实现充分就业—有效需求不足必然导致失业现象的存在。
4、通货膨胀与经济失衡——出现经济扩张与波动。
三、政府对经济的干预
(-)市场失效的存在决定了政府对经济干预的必要性
(二)政府的活动特征以及缺陷的存在,要求政府不能超越市场行事
活动特征:1、具有政治力量和政治权威;
2、政府本身并不拥有资源和要素。
缺陷:1、获得信息的有限;2、政府运行缺乏效率;3、存在官僚行为;4、决策机制内在障碍。
(三)政府的职责范围
其客观标准—市场不能干什么;市场干不好什么
具体内容:
1、在资源配置领域起补充作用——提供公共产品或劳务,纠正外部效应。
2、在收入分配领域起矫正作用——调节收入分配,缓解收入差异与不公。
3、在经济稳定方面起调控作用——维持经济稳定,熨平经济波动。
4、在社会经济运行方面起监督作用——维持有效竞争,干预经济运行。
(四)政府纠正市场缺陷可采用的方式
1、财政手段,如:税收、财政补贴、财政投资、转移支出、国家预算等;
2、公共管制,即对私人经济主体的决策权作出某些限制,如:由政府来规定其产品的产量、价
格、质量、销售方式、经营资格等。
3、公共生产,即政府作为企、业的投资者或企、业的所有者直接控制企'业的经营活动。
(五)政府对效率与公平的选择
1、公平与效率的关系
——既相矛盾,又相统一。
2、我国政府如何选择
——效率优先,兼顾公平
原因:一是实现本世纪经济发展目标的重要途径;二是经济体制转换的主要的目的。
途径:通过市场与财政二种机制的有效结合
公共财政及其职能
一、公共财政
指的是弥补市场失效、提供公共产品与服务的政府经济行为。它是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
财政模式或类型。
内涵:
1)它是政府的经济行为(主要是分配行为);
2)仅存在于市场经济环境;
3)活动范围只能限定在市场失效的领域。
二、财政职能
(-)关于财政职能的含义
——区别财政职能、财政任务、财政作用
财政职能:是财政本身所具备的职责和功能,它是财政本质的外在反映,具有客观必然性。
财政任务:指的是•定时期财政所要实现的目标。
财政作用:指的是人们运用财政职能所产生的结果。
(二)关于财政职能与政府职能的关系
财政是为实现政府职能服务的,财政职能决定于政府职能,是政府职能的经济体现。
政府和财政的职能范畴同其所处的经济体制环境直接相关。
(三)关于财政职能的表述(我国)
1、财政产生初期:
仅概括为两种职能,即分配职能和监督职能。
2、经济体制改革后:
一是三职能或四职能论:
三职能即分配职能、调节职能、监督(管理)职能。四职能即又将分配职能分解为筹集资金的
职能和供应(或运用)资金的职能。
二是新的二职能论:
即将财政职能概括为保证社会需要的职能和经济调节职能。
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提出后及借鉴西方公共财政理论的表述:
1)仅根据我国实际情况:
仍然将财政职能界定为分配、调节和监督三大方面。
2)借鉴西方公共财政理论并结合我国实际:
公共财政:①保证集中性公共需要的职能;②调节和稳定社会经济的职能;③规范社会
分配秩序的职能;④从财力分配和管理方面积极参与政府各项重要决策的职能。
国有资本财政:①价值管理职能;②调节国家与国有企业利益关系的职能;③国有资产
再投资的管理职能。
3)基本借鉴西方国家的财政职能理论的表述:
①资源配置职能
概念:即供应无法通过市场机制提供的社会货物并选择社会货物的构成的功能。
目的:弥补市场机制缺陷,实现社会资源的充分有效配置
实现方式:公共生产、税收、补贴、公债等
财政资源配置的主要内容:
1)调节资源在地区间的配置;
2)调节资源在产'也部门间的配置;
3)调节资源在公共部门和私人部门间的配置;
②收入分配职能
概念:即调节国民收入和财富的分配,使之符合“公平”与“公正”状态的功能。
目的:纠正市场分配下的不平等和贫富差异
实现方式:税收、转移支付等
财政收入分配职能的主要内容:
1)调节企业的利润水平;
2)调节居民个人的收入水平。
③经济稳定职能
概念:即实现充分就业、稳定物价、国际收支平衡、适当的经济增长的功能。
目的:熨平经济波动。
实现方式:税收、投资等分配手段以及预算政策
财政经济稳定职能的主要内容:
1)运用财政预算政策的“相机抉择”作用实现社会供求总量的平衡;
2)运用财政制度性安排的“内在稳定器”作用平抑经济的波动。
关于对财政职能的认识
1、财政职能表述的核心是“分配”。其表述侧重于财政分配的目的。用词上贴切于市场经
济的特质。
2、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并不改变国家财政的本质与职能,但却对其有着深刻地影响,主要表
现在政府财政职能实现方式的调整和转换上(围绕如何最大限度地发挥市场机制的基础作用)o
本章关键词
市场失效
财政职能
资源配置职能
收入分配职能
经济稳定职能
本章习题
如何理解市场与政府的关系
何谓财政职能?应如何表述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财政职能?
第三章公共物品与公共支出
公共物品、公共选择、公共支出概述、我国公共支出的分类分析
公共物品
一、公共物品的概念
社会物品按照其在消费过程中受益对象范围的差异和提供方式的不同可分为:
1、私人物品:即以市场方式提供具有个人消费性质的产品或劳务。
2、公共物品:即由公共部门提供具有共同消费性质的产品或服务。
二、公共物品的特征
1、效用的不可分割性。即公共物品是向整个社会共同提供的,具有共同受益或联合消费的特点。
2、消费的非竞争性。即某一个人对公共物品的享用并不排斥其他人同时享用,或影响他人享
用公共物品的数量和质量。也就是说,增加一个消费者,其边际成本等于零。
3、受益的非排他性。即在技术上无法将拒绝为之付款的人排除在公共物品的受益范围之外。
4、提供目的的非赢利性。即追求的是由政治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组成的综合效益的极大
化。
三、关于对公共物品的理解
1、公共物品与公有物品不同。前者按物品的消费性质来划分;而后者则按物品的所有制性质区
分。
2、公共物品既可以是有形的产品,也可以是无形的产品,如:社会秩序、环境保护等。
3、人们对公共物品普遍存在“免费搭车”的心理动机。
4、人们共同消费公共物品,并不意味着每个人对该消费具有相同的效用评价。
四、公共物品的类型
1、纯公共物品——是指在消费过程中同时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的各种产品和劳务。诸如国
防、外交、公安司法等。
2、准公共物品——是指同时兼有公共物品和私人物品性质的物品,它们不充分具有非竞争性和
非排他性。
准公共物品一般可具体分为:
(1)拥挤性公共品:是指那些随着消费者人数的增加而产生拥挤,从而会减少每个消费者可以
从中获得的效益的公共品或劳务(即其边际成本不为零)。如公共交通等。
(2)价格排他的公共品:是指那些效益可以定价,从而可在技术上实现排他的公共品或劳务。
如国家公园、公办的学校与医院等。
(3)具有外部效益的产品:是指那些效益会出现外溢的产品或劳务。
五、公共物品的提供
(-)纯公共物品的提供
方式:公共无偿提供
超其城竞争性而非排他性使市场提供无法实现社会资源的最优配置
公共提供中需关注的问题:公共物品的规模;政府管理成本;税收效率损失等
(-)混合物品的提供
之盘公共提供与市场提供相结合。可以是政府兴办,以收税的方式无偿提供或
以收费的方式有偿提供(如桥梁、公路);也可以是民办官助,政府通过补贴进行一定的补助。
途&其不完全的非竞争和非排他性使两种提供方式的结合更具有效益上优势
决策中需关注的问题:收费的难易程度及收费损失的大小;外部效益的合理评价;
收费标准的制定等。
六、外部成本及其纠正
(一)概念
外部成本是指某种物品的生产或消费会使生产者或消费者以外的社会成员蒙受损失。
(二)种类
1、生产的外部成本。如生产中的废水、废气排放。
2、消费的外部成本。如被动吸烟、汽车尾气排放。
3、公共资源的使用成本。即增加新的公共资源使用者所造成对以前使用者使用效率
的影响。
(三)政府对外部成本的纠正
1、罚款或征税
2、补贴
3、公共管制
4、法律措施
公共选择
一、公共选择基本概念
(-)含义
公共选择是指集体行动的组织把该组织中成员的个人选择有效率地转化为组织的
选择,实际是政府选择。
(二)特征
1,偏好的表达方式不同,即以“选票”投票;
2,个人偏好的表露对决策结果产生的影响很小;
3、偏好的体系不同。公共选择依靠众多的不同偏好综合为统一的社会偏好,但这种
社会偏好往往不可能同时符合所有个人的偏好。
4、公共选择的结果(即政府决策)其执行具有强制性。
二、公共选择的基本内容
1、公共项目(产品或服务)的种类。
2、公共项目(产品或服务)的成本分担方式。
3、公共项目(产品或服务)的规模。
三、政治决策程序及公共选择规则
(-)直接民主决策——即“一人一票”制
其决策规则有:1、一致规则;2、多数规则
(-)集中决策——个别或少数人的决策
(三)间接民主决策一代议民主制
其决策中的影响因素:选民、政治家、管理者
关于对公共选择理论的评价:
1.该理论作为公共财政理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把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拓展到政治决策领域,这
既是社会科学的一个发展,同时被认为是西方财政理论发展的方向.
2.该理论以广义经济人和政治市场为基础,不仅分析了政府的行为动机和行为方式,而且还具体
分析了在不同政体下公共选择是如何作出的,其后果如何.
3.该理论打破了把政府组织机构和行为理想化的假设,论证了政府失灵的存在.
4.该理论没有否定政府的作用,但体现了应减轻政府失误,尽力提高政府活动效率的务实态度.
公共支出概述
一、公共支出的概念
公共支出是指政府为履行其职能而支出的一切费用的总和。
理解:
从静态上看,公共支出反映的是由财政提供的一定量的资金。代表的是执行政府决策所
必须付出的成本。
从动态上看,公共支出体现的是政府运用各种具体形式再分配财政资金的过程。它是
财政分配的第二环节。
从内容上看,我国公共支出只包括经常性支出和必要的经济建设支出。
二、公共支出的结构
根据不同的标准和目的,可以把公共支出作以下分类:
1、按支出是否有直接的补偿性可分为
购买性支出——是指政府为执行各项国家职能而用于购买商品和劳务的支出。具体包括
经常性费用支出和建设性费用支出。
转移性支出——是指经财政之手将一部分纳税人的钱无偿地转移给另外一部分人使
用。具体包括各种补贴、补助、债务利息支出、社会保障支出等等。
2、按支出的目的可分为
预防性支出——是指用于维持社会秩序和保卫国家安全等方面的支出。具体包括国防、
警察、法庭、监狱与政府行政部门的支出
创造性支出——是指用于改善人民生活,使社会经济发展更加迅速的财政支出。具体包
括经济、文教、卫生和社会福利等方面的支出。
3、按支出的受益范围可分
一般利益支出——指的是全体社会成员均可享受的支出。如国防支出、公检法支出、行
政管理支出等。
特殊利益支出——指的是对社会中某些特定居民或企业可享受的支出。如教育支出、医
药支出、企业补助支出、债务支出等。
4、按政府对支出的控制能力可分为
规定性支出——是指根据现行法律和契约所必须实施的准时如数的支出。
主动性支出——是指不受法律和契约的约束可由政府部门根据每个预算年度的需要分别
决定或加以增减的开支。
此外,支出还可按政府层次分为中央政府支出和地方政府支出;按经济性质分为经常性
支出和建设性支出;按其与社会再生产的关系分为补偿性支出、积累性支出和消费性支出。
三、公共支出对经济的影响
(一)购买性支出对经济的影响
1、对流通领域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它是现代市场经济社会一部分商品和劳务的销售得以实现的
一个不可或缺的条件。
2、对生产领域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一方面通过购买支出的增加使投资和就业机会增加,从而导
致社会生产的扩大;另一方面通过支出的减少使资本品和劳动力减少,从而导致生产的萎缩。
3、对分配领域的影响:一方面表现为随着购买性支出的增加或减少,会使得资本利润率和劳动
工资随之上升或下降;另一方面表现为如果购买性支出总量不变而只是结构发生变化,那么它
将导致各有关厂商或部门从政府购买支出中所获得的收益在比例上发生变化,即使得整个社会
的收入分配出现相应的调整。
(-)转移支出对经济的影响
1、对流通领域的影响:表现在相当部分的转移支出会通过各种途径直接或间接地转化为消费支
出和投资支出,从而制约社会总需求的形成。
2、对生产的影响看转移性支出的对象而定。如果是厂商则直接对生产产生影响;如果是个人
或家庭则对间接地影响生产。
3、对分配领域的影响:表现在它通过对收入的再分配使得国民收入的分配格局发生变化,促进
国民收入的公平分配。
四、公共支出的原则
(-)支出过程中的矛盾与问题
1、财政收入与财政支出之间的矛盾
2、各项财政支出之间的矛盾
3、财政支出与使用效益之间的矛盾
(-)支出应遵循的原则
1、量出为入原则
2、讲求效益原则
3、优化支出结构原则
五、公共支出的效益评价方法
(一)“成本——效益”分析法
1、概念:
是把公共部门预算资金的使用划分为若干项目或方案,就每一个项目或方案核算其全部预
期成本和收益,在此基础上,对每个方案进行比较,以确定优先采用的次序,然后根据预算资
金的数额的可能选择最优的公共支出方案。
2、分析步骤:
(1)划分项目或方案(2)计算各项目或方案的效益与成本;(3)计算各项目或方案的效益与
费用的比率;(4)确定各项目或方案的优劣;(5)进行各项目或方案的选择和决策。
3、适用范围:经济性质的、有形的,且可以测量的财政支出项目。
(二)最低费用选择法
1、概念:是指通过计算财政资金使用对象的各被选项目的有形成本,并以成本最低为选择和决
策标准的方法
2、分析步骤:
(1)根据政府确定的建设目标,提出各备选方案;(2)分别计算备选方案的各种有形成本并加
以汇总;(3)按照费用的高低排序;(4)进行选择和决策。
3、适用范围:支出效益无法量化的项目,如:军事、政治、文化、教育、卫生等。
(三)公共劳务收费法
1、概念:以指通过前定和调整公共劳务的价格,使公共劳务得到最有效、最节约的使用,以提
高财政支出效益的方法。
2、公共劳务的定价方法:
(1)免费:(2)低价;(3)平价;(4)高价
我国公共支出的分类分析
一、行政管理支出
(-)支出的性质及意义
行政管理支出是公共支出中用于国家各级权力机关、行政管理机关和外事机关行使
其职能所需的支出。
性质:属于非生产性支出,用于社会公共消费。
(-)支出的内容
1、行政支出;2、公安和安全支出;3、司法检察支出;4、外交支出。
(三)支出管理
原则:保障供给,厉行节约。
现状:增长速度过快,居高不下。
解决途径:精简机构,压缩编制;严格财务制度。
我国行政管理费规模变化情况单位:亿元,%
解决途径:
1、精简机构,压缩编制
2、调整行政经费支出结构,规范支出范围
——属于国家执法、监督部门应列入行政经费开支范围;对不行使国家管理职能的各类
社会团体,财政一律不给予补贴;对结构改革中已转为公司或行业协会的,不再由行政经费开
支;推进行政后勤改革,将机关后勤推向社会。
3、加强财务管理,控制不合理开支
——科学确定行政机关的定员定额;实行收支统一管理、定额定项拨款、超支不补、节余
留用的预算管理体制;采取行政经费下管一级的办法;
4、逐步将市场经济国家通行的零基预算、政府采购、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等引进我国行政经费管
理中来。
二、国防支出
(-)性质与意义
国防支出是指财政用于国防建设、国防科研事业、军队正规化建设和民兵建设方面
的费用支出。
性质:属于非生产性支出。
(-)内容
详见课本139页
(三)影响国防支出规模的因素分析
1、国际局势的变化2、国家地域范围
3、国家财力的制约4、国家综合实力
(四)我国国防支出现状
——不仅规模不大,而且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较低。
我国国防支规模变化情况单位:亿元,%
三、文教科学卫生支出
概念:文£科学卫生支出是指国家财政用于文化、教育、科学、卫生等事业的经费支出。
簸:1、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
2、教育是立国之本,是科学技术的源泉和基础;
3、医疗卫生事业支出是提供良好的医疗卫生设施、提高人民健康水平的重要保证。
(二)资金来源
'——应区别文教科学卫生所提供公共产品的性质加以决定
具体分析如下:
1、教育——义务教育所需资金应由财政安排;高等教育则可由政府、社会与个人共同分担。
2、科学研究基础性研究的经费应由政府承担;而应用性研究则可以由微观主体承担。
3、卫生——医疗服务既可以由政府提供,也可以由私人提供;而卫生(公共)服务则应由
政府出资提供。
(三)文教科学卫生事业费的管理
I、事业单位预算管理形式
统一实行“核定收支、定额或定项补助、超支不补、节余留用”的预算管理办法。
2、事业单位收入管理办法
财政拨款以外获得的各项收入都要纳入单位预算,与财政拨款统一核算,统一管理。
3、事业单位支出管理
支出按资金性质分为事业支出、经营支出、对附属单位补助支出和上缴上级支出四类。
4、事业单位的财务报表体系
规定应建立以资产负债表、收支情况表和有关附表为特征的具有统一性和通用性的新的
财务报表体系。
(四)我国文教科卫支出的现状
——绝对量逐年增长
问题:文教科卫支出的相对比重仍显不足。以教育经费为例,2008年占GDP比重仅为2.97%,
而在1985年,世界各国教育投入占GDP比重的平均水平是5.2%,发达国家平均水平是5.5%,
发展中国家平均水平是4.5%,不发达国家平均水平是5.5%。
政府采购
(-)概念及特点:
1、概念:指各级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和团体组织使用财政性资
金采购依法制定的集中采购目录以内的或者采购限额标准以上
的货物、工程和服务的行为。
理解:采购指以合同方式有偿取得货物、工程和服务的行为
货物指各种形态各种类的物品,包括原材料、燃料、设备、产品等。
工程指建设工程,包括建筑物和构筑物的新建、改建、扩建、装修、拆除、修缮等。
服务指货物和工程以外的其他政府采购对象。
2、特点(指与私人采购对比)(P100面)
共同点:从市场上购买商品与劳务
区别:(1)采购的资金来源不同
(2)采购的主体不同
(3)采购的目的不同
(4)采购的对象不同
(5)采购行为的规范程度不同
(6)采购的经济影响不同
(二)政府采购应遵循的原则:
公开透明原则公平竞争原则
公正原则诚实信用原则
(三)政府采购的作用
1、财政方面的作用:
加强财政支出管理规范政府采购行为
提高财政支出效率
2、社会经济方面的作用:
调节经济促进就业
保护民族产业保护环境
(四)政府采购的方式:
1、招标性采购
竞争性招标采购选择性招标采购
限制性招标采购
2,非招标性采购
国内或国外询价采购单一来源采购
竞争性谈判采购自营工程
(五)采购方式的选择
1、视具体情况选择采购方式
2、把握各种采购方式的优缺点
3、目前采用比较多的为竞争性招标和竞争性谈判采购
4、竞争性谈判采购是发展的方向
(六)政府采购的程序(以竞争性谈判采购为例)
1,成立谈判小组(三人以上单数,专家至少三分之二)
2、制定谈判文件
3、确定邀请参加谈判的供应商名单
4、谈判(与单个供应商一一谈判)
5、确定成交供应商
(七)我国政府采购的现状与改革
1、1996年政府采购开始试点
2、目前已有一半以上的省市在试点
3、补充资料:
四、社会保障支出
(-)概念
概念•
社会.障支出:详见课本110页
社会保障制度:是政府通过法律强制建立的,在国民因年老、伤残、疾病而丧失劳动能力或就
业机会,或因自然灾害和意外事故等原因面临生活困难时•提供补助或服务的一种制度。
现代社会保障制度起源于19世纪80年代的德国;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是在1951年原
政务院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保险条例》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西方社会保障的发展概况:
1883年(19世纪80年代)德国建立社会保障
1929年世界经济危机之后各国有所效防
二战后建立两种不同形式的社会保障制度:
(1)美国,日本:传统型社保,贯彻选择性原则
(2)瑞典,英国:福利型社保,实施从摇篮到坟墓保障
1970,经济出现滞胀现象,使各国的社保压力
加大,再加上人口老龄化,迫使各国不得不进行
社会保障改革.
(二)市场经济体制下社保制度的经济意义
(1)社会保障是宏观经济的''内在稳定器”
(2)社会保障是政府矫正收入分配不公的重要手段
(3)社会保障制度可以弥补私人保险市场的缺陷
(三)内容:
1、社会保险支出(主要组成部分即核心)
社会保险是•种将风险集中而转移给政府服务机构的制度措施,是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的
核心内容。
社保支出是政府按保险原则举办并提供的对劳动者在生、老、病、死、伤残时的货币和
物质帮助。
社会保险的特征:1)强制性;2)互济性;3)社会性;4)福利性
与商业保险的区别:•是保险的资金来源不同;二是保险的手段不同。
其内容项目有: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等。
2、社会福利支出(社保的最高纲领)
是指国家用于优抚事业、社会福利生产及社会福利事业等方面的支出。
3、社会救济,社会安置(次要组成部分)
是指国家用于解决城乡人民生活困难以及救灾的经费支出。
其具体项目有:
1)城市社会救济(困难户救济、收容遣送安置费)
2)农村社会救济(贫困户救济、“五保户”供养)
3)自然灾害救济(灾民救济、安置及医疗费用)
(四)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现状及改革
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进程及措施:
1、实行了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改革;
2、实施失业保险制度改革和再就业工程;
3、建立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4、职工医疗保障制度改革;
5、建立企业职工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制度;
6、改革社会保障行政管理和基金管理体制。
我国现行社会保障存在的问题:
1、社会保障的覆盖面窄,社会化程度低;
2、企业负担不一,不利于企业公平竞争和企业组织结构的调整;
3、缺乏相应的专门资金来源。
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方向:
1、尽快制定和颁布社会保障的各种法规;
2、建立多层次的社会保障体系,逐步扩大社会保障范围
3、多渠道筹集社会保障基金,实现国家、单位与个人共同负担;
4、积极推进社会保障行政管理及基金管理体制的完善。
补充知识:
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确定的一个中心,两个确保,
三条保障线各指什么?
一个中心指:下岗职工再就业中心
两个确保指:
确保国有企业离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
确保下岗职工基本生活费的按时足额发放
三条保障线指: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
失业保险
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
五、财政补贴
(一)概念及内容
搬念:财政补贴是国家根据政策需要,通过财政分配对企业或居民进行的无偿性补助支出。
分类:
1、按国家预算科目分类——价格补贴、企业亏损补贴;
2、按补贴性质分类——生产性补贴、生活性补贴;
3、按补贴方式分类——明补、暗补;
4、按补贴来源分类——中央补贴、地方补贴:
5、按补贴对象分类企业补贴、个人补贴等。
性质:属于转移支出,是国民收入再分配的一种形式。
内容:
1、价格补贴
2、企业亏损补贴
3、财政贴息——国家由于宏观调控的需要,对某些企业的贷款利息或特殊事项发生的费用补
贴。包括:国家储备棉花利息费用补贴,国家储备糖费用补贴,煤炭企业发展第三产业、外贸
出口贷款贴息,政策性银行利差补贴等.
4、居民生活补贴——对生活贫困的城镇居民或下岗职工实行最低生活保障线而给予的生活费
补贴。
(二)财政补贴的双重效应
正效应:
1、有利于稳定市场物价,安定人民社会;
2、有利于国家调整产业结构,实现国家的政策目标;
3、能够配合价格调节生产与消费,促进社会供求平衡;
4、短期内有利于对外贸易的发展。
5、使外部效应内在化
6、有利于扶持弱质产业
负效应:
1、使价格与价值的背离合法化、长期化;
2、不利于真实地反映企业的生产经营状况和成果;
3、加剧了财政收支矛盾:
4、长远看不利于外贸的健康发展。
(三)我国财政补贴制度的改革方向
基本思路:减少补贴项目,压缩补贴规模,规范补贴方式,提高补贴效益。
具体设想:
1、随着粮食购销价格和副食品销售价格的相继放开,逐步取消商业企业和粮食企业的亏损补贴;
2、取消与粮棉油生产、储备相关的补贴,以及平抑肉食和蔬菜的价差补贴,将其转换为生产
贷款贴息基金、价格风险基金和农产品储备基金;
3、取消绝大部分工业企业亏损补贴(重点解决煤炭、石油企业亏损补贴问题;只保留对军工、
航天等重要企业的补贴,并严格控制和管理;
4、逐步取消对外贸企业亏损补贴,推行进口代理制;
5,结合工资改革,把对个人的明补纳入工资;
6、改革公用事业补贴(对大部分应取消补贴,坚持保本微利的原则,实行适当收费;对少部分
难以靠收费维持收支平衡的公用事业,如环境保护、公共交通等财政可采取招标的方式提供补
贴)。
本章关键词:
公共物品外部效应(外部效益、外部成本)
公共选择公共支出购买支出
转移支出量入为出“成本一效益”分析法
最低费用选择公共劳务收费法
社会保障支出财政补贴政府采购
本章习题
I、试简述公共物品的基本特征。
2、试分析公共支出过程中的基本矛盾,并简述应遵循的原则。
3、请结合我国现状,谈完善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必要性及其改革方向。
第四章财政收入概述
财政收入的构成及分类
财政收入规模分析
财政收入的构成及分类
一、财政收入的概念
财政收入是指政府为履行其职能的需要而筹集的一切货币资金的总和。
理解:
从动态上看,它是一个过程,是财政活动的第一阶段,即组织收入、筹集资金阶段。
从静态上看,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财政收入是以货币来度量的,又表现为一定的货币资金。
财政收入问题是现代财政理论与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财政收入的形式与分类
(-)财政收入的分类
财政收入的分类是对各种具体的财政收入形式按一定的标准进行的归类。
1、按取得收入的依据,分为政府公共财政收入和国有资产经营收入。
2、按取得收入的稳定程度,分为经常性收入和临时性收入。
3、按收入的管理权限,分为中央财政收入和地方财政收入。
4、按经济成分,分为国有经济收入、集体经济收入以及各种非国有制经济收入。
5、按经济部门,分为来自于工业、农业、交通运输业和商业服务业收入。
6、按价值构成,来自于C、V、M三部分
(-)我国财政收入的主要形式有:
税收、国有资产经营收益、国债、政府收费、其他收入。
其中:
税收收入:是国家依据其政治权力向纳税人强制征收的收入。
国有资产经营收益:是指国家凭借其对国有资产的所有权所获得的经营利润、租金、股息(红
利)和资金占用费等收入。
国债:它是我国中央政府以国家信用的方式取得的一种收入。
其他收入:包括罚没收入、公产收入及各项杂项收入在内的一般零星收入。
政府收费
概念:是国家机关及其授权单位在行使国家管理职能中依法收取的费用。
理解:行政性收费与税收
共同点:都具有一定的强制性与稳定性
不同:1)收费在项目的设定和收费标准的制定上,比税收具有更大的灵活性,能对税收起到良
好的继补作用。
2)在收费中,缴费者的费用支出与其获得的收益间存在着一定的对应关系。即具有一定的补
偿性。
政府收费的基本内容包括规费和使用费两种:
规费——是指政府部门为公民个人提供某些特定服务或实施特定行政管理所收取的工本费和手
续费。
使用费——是指政府部门对其所提供的公共设施的使用按定标准收取的费用。
政府收费的管理
1、审批立项和收费标准——严格执行中央和省两级审批的管理办法。
2、政府收费的预算管理
将部分收费全额纳入预算管理,实行收支两条线
预算内管理
将基金收入纳入预算内管理,在预算上单独编列
预算外管理:实行财政专户管理,收支出两条线
3、政府收费的征管——
主要有四种方法:收费单位与费款分离;收费局统一征收;主管部门征收:委托税务部门
代征。
我国目前政府收费中存在的问题
1、项目多、收入规模大,加重了企事业单位的经济负担。
2、管理失控。
3、侵蚀了税基,扰乱了正常的国民收入的分配秩序。
我国政府收费的改革方向
——枳极推进“费改税”改革
其基本思路:一清、二转、三改、四留
“一清”是指在对现有收费进行全面清理的基础上,取消不合法、不合理的收费项目。
“二转”是指将现有收费中一些不再体现政府职能的收费改为经营性收费,并对其依法征税。
“三改”是指将一部分体现政府职能、具有税收性质且便于税收征管的收费改为相应的税收。
“四留”是指对现有收费中符合国际惯例、确需保留的少量规费,以及有偿使用国有资源的收
费,继续予以保留。
财政收入规模分析
一、财政收入规模的概念及衡量指标
概念:财政收入是指财政收入的总水平,它是衡量国家财力和政府在社会经济活动中职能范围
的重要指标。
衡量指标:
1、绝对指标——财政收入总额26355.88亿元
2、相对指标——财政收入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19.3%
二、制约财政收入规模的因素分析
——生产因素、结构因素、分配因素、价格因素
(-)经济发展水平和国民经济结构
1、经济发展水平反映一国社会产品的丰富程度和经济效益的高低,它是影响财政收入的
基础性制约因素。
经济发展水平高——社会产品丰富——国民收或国民生产总值多——财政收入总额
较大——占国民生产总值或国民收入的比重也较高。
2、不同的经济结构所创造产值的能力不同,对财政收入的贡献程度也不同。
(二)分配政策和分配制度
一方面,国民收入分配政策决定剩余产品价值占整个社会产品价值的比例,进而决定财政分配
对象的大小;
另一方面,财政分配政策决定财政集中资金的比例,从而决定财政收入规模的大小。
设N为国民收入,F为财政收入,M为剩余产品价值,贝IJ:
F/N=M/NF/M
其中:M/N为剩余产品价值率,F/M为财政集中率。
(三)价格水平
财政收入增长率与物价上升率大体一致即财政收入只有名义增长,而实际不增不减。
财政收入增长率低于物价上升率即财政收入名义上正增长,而实际负增长。
财政收入增长率高于物价上升率即财政收入实际增长大于名义增长。
价格分配对财政收入影响的决定因素
通货膨胀(通货膨胀税)
财政收入制度
积极探索增加财政收入规模的途径
1、衡量一国财政收入规模的主要标准
一效率标准、公平标准
2、努力提高财政收入“两个比重”
1)发展生产,广开财源
2)完善税制,加强征管
3、遵循财政收入原则:
财政收入原则的定义
指人们在总结财政收入运行规律的基础上所制定的基本法则,它是政府组织财政收入和制定财
政政策的理论依据。
(1)“发展经济、广开财源''原则
指的是在组织财政收入时必须从发展经济的角度出发,扩大财政收入的来源。
是组织财政收入的首要原则,其核心在于“发展经济”。
以促进经济发展为出发点,将发展经济摆在首位
关键在于提高生产技术水平
注意不同产业部门之间的协调发展
农业是财政收入的基础。
工业是我国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
发展商业,不但能加快劳动成果的价值转化,为社会再生产创造条件,又能及时向社会提供各
种消费品,满足市场需要。
(2)兼顾三者和两级利益原则
兼顾三者利益关系
计划经济时期的兼顾三者利益原则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兼顾三者利益关系
兼顾国家与国有企业利益
兼顾国家与劳动者个人之间的利益
兼顾中央和地方两级利益原则的含义
-指政府在组织财政收入过程中,不能仅仅考虑中央财政收入,还得兼顾地方财政的利益关系,
最终做到按事权合理分配中央财力与地方财力。
如何兼顾两级利益关系
政府的事权应与财权相一致,中央主要负责提供满足全国性“公共需要”的公共产品,如国防、
外交等,而地方政府主要提供满足地方性“公共需要”的公共产品,如地方性基础设施等。
在组织财政收入中要做到正确处理中央和地方利益关系,关键在于合理分配中央和地方的收
入,既要防止财权高度集中于中央,使地方积极性长期压抑的“一统过死”现象,又要防止“一
放就乱”的现象。
(3)“合理负担”原则
“合理负担”原则的含义
组织税收收入时,按纳税人收入的多少,采取不同的征收比例,实行负担能力强的多负担,负
担能力弱的少负担。
计划经济时期的“合理负担”原则
“区别对待、合理负担”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坚持“合理负担”原则应注意的两个问题
应摒弃计划经济时期以“区别对待”为前提的作法,“区别对待”有违市场经济公平竞争的原则。
应重视对个人税负实行合理负担。
本章关键词:
财政收入
通货膨胀税
剩余产品率
财政集中率
财政收入规模
行政收入
本章习题:
1、试述我国进行税费改革的意义及措施。
2、影响财政收入规模的因素有哪些?如何确定适度的财政收入规模?
第五章税收理论和税收制度
税收概述
税收原则
税收转嫁与归宿
税收体系与税收制度
税收概述
一、税收概念
税收是国家为了实现其职能,按照法律预先规定的标准,强制地、无偿地取得财政收入
的一种手段。
税收的征税依据
西方
“交换说”
“义务说”
我国
国家凭借其政治权力征税,这才是国家征税的最根本的依据,是“权力说”。
税的三种逻辑
“狐狸逻辑”产出一.一存量违背双赢
“强盗逻辑”产出一一流量将更多的私权界定为公权.
“契约逻辑”产出一---幸福界定私权提高整体福利.
税收的基本特征
强制性
指国家征税是凭借国家政治权力,通过颁布法律、法令进行的,是一种强制的课征。
无偿性
指国家征税以后,税款即成为国家所有,不再直接归还给纳税人,也不向纳税人支付任何代价
或报酬。
固定性
指国家征税前,税法就预先规定了征税的对象以及统一的比例或数额,税法所规定的这些征收
标准,国家和纳税人双方都必须遵守。
相互关系
税收的三个特征是统一的整体,是税收区别与其他财政收入形式的基本标志。
无偿性是税收这种特殊分配手段本质的体现;强制性是实现税收无偿征收的保证;固定性是无
偿性和强制性的必然要求。
三、税收的职能作用
(-)筹集财政资金
(-)合理配置资源
(=)调节收入分配
(四)实现经济稳定
(五)进行监督管理
税收原则
一、税收原则概述
税收原则规定税收征纳关系的准则,是制定税收制度和贯彻税收政策的指导思想。
(-)亚当斯密的税收原则
1、平等原则;2、确定原则;3、便利原则;4、最少征收费用原则。
(二)瓦格纳的税收原则(四端九条)
1、财政收入原则;2、国民经济原则;3、社会正义原则;4、税务行政原则。
(三)现代税收原则
1、公平原则;2、效率原则。
二、公平原则
公平原则要求征税条件相同者交纳相同的税收;条件不同者则应区别对待。
(-)衡量税负公平的标准
1、机会说—要求以纳税人获利机会的多少来分担税收,也即按纳税人拥有的经济资源的
多寡及质量来分担税收。
评价:机会说具备理论的合理性:但从整体看没有实践的可行性;在一些特定的领域,
如对矿产资源开采、土地使用等的征税则完全适用。
2、受益说—要求纳税人从政府公共支出中获得的受益程度大小来分担税收。
评价:受益说能较好地解释政府公共物品成本的分配问题;但由于无法确定受益额
度和解决转移支付问题故不具有普遍意义;实践中并不排除其在特定场合的应用,如汽油消费、
车船使用的征税等。
3、负担能力说一要求按照纳税人的负担能力来负担税收。
而负担能力的衡量依据有三:1)收入(可以是总收益、净收益或增值额,是衡量纳
税人负担能力的最好依据,故所得是最理想的税基);2)支出(有利于将消费转化为储蓄和投
资,但须具备纳税人详细的收支资料,故要成为税基在实践中很困难);3)财产(财产的增加
意味着收入的增加,但它毕竟不是税负的直接来源,也不是纳税人取得收益的唯一途径。)
评价:该学说在实践中最具可行性。实际税收政策的制定基本上是以纳税人的负担
能力为依据的。
(-)税负公平的形式
八横向公平
'一盛:是指具有相同收入的同类纳税人,应当缴纳相同数额的税收。
实现途径:
1)根据其收入来源及性质和支出的用途,判断纳税人是否属于同类纳税人(区分企业
纳税人和个人纳税人);
2)对各种性质的企业一视同仁课税;
3)对个人的收入不能直接用来衡量个人的税收负担能力,必须对其进行适当的修正。
(如规定个人所得税税前列支和扣除项目。方法一:因素法;方法二:统一限额或比例扣除法)
2、纵向公平
概念:是指不同收入的纳税人应缴纳不同数额的税收。
税额与收入额之间的关系:
1)等比例关系;2)累进关系;3)累退关系
纵向公平的实现途径:
根据纳税人收入的多少分档设计税率,分别计征;或对奢侈品课以重税,对生活必需品课以
轻税。
三、效率原则
效率原则包括行政效率和经济效率两个方面。
(-)行政效率
即要求降低税务部门的征税费用和纳税人的纳税费用,坚持严格管理,依率计征。
理解点:
1、什么是征税费用和纳税费用?
2、如何提高税收的行政效率?
(二)经济效率
即要求税收能促进资源优化配置,有利于经济稳定增长和经济效益的提高。
关于税收经济效率的分析
1、经济自由主义价值观认为:经济效率源于个人的自主决策和市场-价格机制。
生产者一调整产量一直至边际成本等于价格一获取最大利润
通过价格
消费者一调整购买量一直至边际效用等于价格一获取最大效用
2、政府征税对经济活动的影响
途径:1)税收的收入效应:指由于征税改变人们的收入水平,而对纳税人的经济行为选
择所产生的影响。
2)税收的替代效应:指政府实行选择性征税政策而对纳税人的经济行为所
产生的影响。即在政府实行差别税收待遇的情况下,纳税人用低税活动代替高税活动,以非税
活动代替征税活动。
结果:损害价格引导资源有效配置的信号作用,造成税收额外负担。
税收额外负担(或超额负担)
概念:是指政府征税在使纳税人承受直接税款负担外,还改变了纳税人原来有效率的经济活动,
而带给纳税人或社会的无形的效用损失或经济福利损失。
具体表现:
1)扭曲消费者和生产者的经济行为,造成应税和高税产品的生产及消费数量减少;
2)扭曲人们的储蓄与消费行为,降低储蓄的吸引力,鼓励增加现期消费;
3)扭曲人们对工作与闲暇的选择,减少社会劳动的供求,从而降低经济的效率和产出
能力。
3、税收的中性原则
税收中性的含义是,政府课税对纳税人有效率的行为应当不偏不倚,不加干预,以避免
税收的额外负担或尽量使其最小。
拉弗曲线:
税率可产生最大限度生产量和税收收入的点是m点(不可认为是50%),超过m点,生产和政
府收入都会下降。
m线以上是税收“禁区”,政府税率不应高于此线。
认识:
1)保持税收中性是贯彻经济效率原则的重要体现,具有积极意义;
2)在实践中,税收中性又是一个理想的原则,往往难以完全遵循,故不可将其绝对化。
四、税收公平、效率原则的关系
从发展经济的总目标看,税收原则中的核心是效率原则。这就要求在满足财政收入的前提
下,在贯彻公平原则时应强调效率:在贯彻效率原则时要兼顾公平。
税收转嫁与归宿
研究目的:弄清在各种税收方式和税收环境条件下,谁是真正的税负承担者。
一、基本概念
(-)纳税人与负税人
纳税人是指税法上规定的直接负有纳税义务的单位和个人。
负税人是指实际承担税负的单位和个人。
前者是法律上的税收主体;后者是经济上的税收主体。两者可能一致,也可能不
一致。
(二)税收负担
指整个社会或单个纳税人(个人和法人)实际承受的税款,它表明国家课税对全社会产品价值
的集中度以及税款的不同分布所引起的不同纳税人的负担水平。
宏观税收负担
国民收入税收负担率
国民生产总值税收负担率
国内生产总值税收负担率
影响宏观税负水平的主要因素
国家职能范围
经济发展水平
社会经济制度
经济体制
宏观经济政策
文化嬴念、历史传统等社会因素及其政治因素
微观税收负担
企业税收负担
个人税收负担
个人所得税负担率=个人所得税/同期个人所得总额
(三)税收冲击
亦称征税点,指最初承受税收负担的人,只要一征税,就发生税收冲击现象。
(四)税收归宿
即税收负担的最终分布。在税法所规定的纳税人既定的条件下,税收的归宿取决于纳税
人和其他间接负税人在多大程度上能够将税负转移给他人。
(五)税收转嫁
就是指各经济主体在市场交易过程中通过改变价格的方式将一部分或全部税收负担转
移给他人的活动。
注:以上三个概念反映了税收负担变化的全过程.
税收转嫁的形式有:
1、前转——主要转嫁途径,是指卖方通过提高所售产品、服务或要素的价格,将一部分或全
部税负转移给买方的活动。
2、后转——即买方通过降低购买价格的方式将税收负担转移给卖方的活动。
3、散转——同一税额一部分前转,一部分后转。
4、辗转转稼——即发生多次转稼行为。
5、税收资本化——指交易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租房合同协议书格式英文版英文版示例
- 文化墙建设招标文件范例
- 木制品原材料购销合同
- 塑料袋购销合同条款
- 特许加盟授权协议
- 交通道路工程设计勘察招标说明会
- 抹灰工程劳务合作
- 无房产证房屋交易合同
- 房屋居间合同买卖模板
- 家具购销合同样式设计
- 记录我的一天(教案)-2024-2025学年一年级上册数学北师大版
- 部编 2024版历史七年级上册期末复习(全册)教案
- 工程管理毕业论文范文(三篇)
- 新能源发电技术 电子课件 2.5 可控核聚变及其未来利用方式
- 五年级上册英语单词表外研
- 科室护理品牌
- Module 9 Unit2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外研版英语九年级上册
- 有趣的机械结构智慧树知到答案2024年青岛滨海学院
- 济柴190系列柴油机使用维护手册
- 2024年军队文职统一考试《专业科目》管理学真题及答案解析
- 2024年网格员述职报告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