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丰富体验:“做·思·创”初中数学课程基地建设方案XXXX中学以“和合实践”理念为指引,以建设XXXX中学数学学业高质量发展为目标,通过创建彰显丰富学生体验为特征的教学环境、完善蕴含丰富学生体验为特征的课程资源、构建丰富学生体验为特征数学课堂教学范式,建立与学校特色教育相融合的数学学科育人体系,建成“做·思·创”初中数学课程基地,发挥辐射带动作用,努力将XXXX中学数学学科打造成XX乃至XX区域范围内数学学科教学高地。一、建设背景(一)基于人才培养体制改革的需要党的十九届五次会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提出要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立德树人,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提升教师教书育人能力素质,增强学生文明素养、社会责任意识、实践本领,深化教育改革,促进教育公平,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与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相适应的教师教书育人能力素质、学生综合素养如何增强?这是我们应该思考的问题。(二)基于初中数学课程改革的需求数学课程应反映数学的本质和发展前沿。《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指出,数学教师要强化对教育理论和本标准的学习,努力提升自己的数学教育理论素养。标准的重点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促进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发展。数学教师要深刻认识数学核心素养的育人价值,深入思考教与学的关系,理解和把握义务教育数学课程的目标,坚持素养导向,着眼于学生的长远发展,挖掘数学的人文价值与育人价值,发展数学核心素养,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实践能力、社会担当等综合品质,促进数学学科育人方式和学习方式的根本变革。如何思考教与学的关系,促进数学学科育人方式和学习方式的变革?这也是我们应该思考的问题。(三)顺应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改革的趋势抽象的数学是从具体的生产实践中来的,是可以通过观察、实验、归纳、推理等过程让学生亲身体验与感受到的。教材中“操作”“尝试”“思考”为学生亲身体验数学提供了平台。体验学习强调学习者通过实践而获得具体的经验,亲历体验的过程,亲历探索的过程,强调个体的切身感受,是对操作的理解和对知识的回顾和反思,它是一种内心的感受,不是被动行为,是通过自主的活动自觉地产生的。如何在课堂教学中融入数学体验,从外显操作到内隐领悟,从感性认知走向理性思考?这更是我们应该思考的问题。落实“双减”,课堂教学必须出招;提高质量,教学模式必须应变;构建新时代教育生态,育人方式变革势在必行!二、建设内容(一)项目的核心概念理解数学核心素养是具有数学基本特征、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是数学课程目标的集中体现。数学核心素养主要包括: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初中阶段核心素养主要表现为:抽象能力、运算能力、几何直观、空间观念、推理能力、数据观念、模型观念、应用意识、创新意识。做是操作、观察的体验,指向学生数学学习的过程。是学生通过动手动脑,运用有关工具,通过实际操作,在智力与非智力因素参与下进行的数学发现数学原理、理解数学知识、验证数学结论的活动过程。做数学指向学习方式不是被动地接受结论,而是从自己已有的“数学经验”出发,变“听”数学为“做”数学,变“看演示”为“操作体验”,进而有效转变初中数学教与学的方式。思是思考,指向学生理性思考的提升与转变。是学生在数学情境中,用数学的思维思考,在操作体验中,从形象的情境到抽象的数学符号转换中,用数学的视角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表达问题,构建模型的思维品质提升的过程。创是创造力,指向学生创新意识与创造能力的不断提升。数学素养包括数学抽象、逻辑推理、数学建模、数学运算、直观想象、数据分析,还包括学会学习、创新意识等。学生在日积月累的学习活动中,积累用数学的语言表达实际问题的经验,提升用数学的眼光观察世界的能力,学习经验在情境中转化为学习能力,学生的思维表达,创新意识与能力在潜移默化中提升。“做·思·创”初中数学课程基地是围绕数学素养在初中数学教育中的落地,开展“做数学”活动获得体验,引导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学会理性思考、理性表达,提高实践能力,强化“创”新意识,提高数学“创”新能力,提升学生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所必备的品格与能力。本项目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根植学科素养,遵循初中生认知规律,落实“数学活动经验的积累是提高学生素养的重要标志”的“做数学”理念,围绕“有效改进教与学的方式,使学生乐意并有可能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的“学数学”要求,通过“做·思·创”学习场域、文化、课程等建设,培育学生“自己发现和提出问题的创新意识,独立思考、学会思考的创新习惯,猜想验证、归纳概括的创新能力”,形成学生终身发展需要的数学品格和关键能力。(二)项目建设目标1.通过建成丰富学生体验为特征的初中数学课程基地,优化学科育人环境,建立与学校特色教育相融合的数学学科育人体系,促进学生成长,实现数学学科教学高质量发展。2.通过创建丰富学生体验为特征的文化环境,开发课程资源、构建数学课堂教学范式,让学生在形象化的操作体验中体验抽象化的知识发生发展过程,实现学习方式转变、学习生态优化。3.通过开展丰富学生体验为特征的系列教研活动,改变教师的教学、研究方式,实现走进学生、走进学科生态情境的研究方式转型,引领教师教科研发展,发挥辐射带动作用,在区域内营造学科教学创新研究的氛围,提升区域学科发展。(三)项目建设内容1.创设彰显“丰富学生体验”特征的教学环境优美的育人环境和良好的文化氛围是学校教育的灵魂,是体现学校生存与发展的价值所在。学校秉承“和蕴体理合育英华”的办学理念,积极构建丰富学生体验特征的物型场域,为每一位学生提供开展“做·思·创”的均衡优质教育,陶冶学生的情操、启迪学生心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1)校园空间建设一是建设智慧墙。利用学校的**墙面,营造“做·思·创”智慧墙,课堂教学主张“做思合一、明理创慧”作为智慧墙主题,数学家故事、数学文化、数学趣事等,开拓学生视野,“做·思·创”学生作品、教师作品展示其中,营造“做·思·创”氛围,丰富学生数学体验,增加做数学的成就感、荣誉感,提升“做·思·创”的参与荣誉感。二是建设智慧广场。利用学校***区域,设计以思维和智慧为主题的智慧广场,开展“我学生喜欢的数学家”“我知道的数学故事”征集活动,旨在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让学生了解智慧广场建设的目的意义,深层了解“做数学”,从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角度引领学科价值,提升学科素养。将学生喜欢的数学家雕塑(影像)及生平、学术成果等展示在智慧广场,同时,广场内增设学生借阅机,增加数学类阅读书目,设置“做•思•创”挑战“擂台”,学生可以在挑战台“出题”悬赏,开展有奖挑战,展示出题人的图片和挑战成果学生的图片,增强学生学数学的荣誉感。通过智慧广场,营造数学体验的氛围,陶冶学生情操。(2)主题场馆建设一是建设功能指向数学阅读能力培养的数学阅读中心。在图书馆学生阅览室的基础上,增加数学类书目,链接相关数学史、趣味数学知识、数学家的故事、数学实验教程、数学综合实践类资源,引导浸润的阅读氛围,培养学生的发现意识和研究的兴趣,形成正确的数学观。二是建设功能指向学生操作、实践、演示的综合制作室。配备数学学具、操作台、围坐式书桌等,老师可以在此设计、制作教学工具,配备七巧板、华容道、多米诺骨牌等益智工具,学生可以完成学具的设计与制作,同时,完成数学融合课程的实施,发展师生的学科融合创新能力,开展创意实验研究,提高思维含量,提高学生探究能力。三是建设功能指向学生思维训练的数学创客空间。依托学校智能创客空间,开展思维训练活动,发展学生用数学的思维思考问题的能力四是建设功能指向学生逻辑思维训练的逻辑训练室。配备实物展示台、操作台、逻辑思维教具沙盘等,开展逻辑体验活动,发展学生逻辑思路能力,感受逻辑思维之美。(3)教室体验区域建设一是建立数学阅读角。教室内的图书柜中增加数学书籍,在阅读机上,提供数学学科专栏,配备可坐台阶,方便学生阅读和信息查询。二是建立“数学”文化专区。在班级文化墙设置“做·学·创”专区,宣传班级开展“做·思·创”活动图片、学生活动感受、数学小论文等。开辟“思维擂台”专栏,学生可以在挑战“擂台”区“出题”悬赏,开展有奖挑战,展示出题人的图片和挑战成果学生的图片,增强学生的荣誉感。三是建立班级个性专区。以几何图形为基础、图形变换为手段设计思维主题、班级特色的班旗和班徽,为参加相关实践活动使用,培养学生集体荣誉感和自豪感。2.完善蕴含“丰富学生体验”特征的课程资源“做·思·创”课程基地教学活动的开展离不了相应的资源。资源的开发要坚持“五育”并举、立德树人的核心目标。要精选、整合有助于开展教学活动的优质资源,注重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数学学科发展、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社会生活发展以及学生日常生活案例,实现跨学科的整合,实现教学目标和教学效益的最大化。(1)国家课程为核心的学科素养培育课程数学学科国家课程包含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综合与实践等内容,是培养学生优秀数学思维品质的最重要抓手,构建以结构化为特征、以单元整体为形式的学科核心素养培育课程。(2)校内研学课程结合周边景点和学生生活实际进行国家课程的校本化、地域化处理,创设生活化问题情境,开发校本化教学设计,培育学生思维素养。一是数学阅读课程。依托《趣味数学》《数学史话》《数学家成长故事》《阅读数学》蓝本,总结归纳概括创新,开发具有我校特色的数学阅读课程。二是数学抽象思维训练课程。与学校人工智能老师联合,开发人工智能基础课程中的思维训练课程,发展学生逻辑思维能力。三是数学探究课程。借助教材中的“探索与实践”和综合实践活动等内容,通过校本化处理,开发数学探究课程。四是数学设计课程。用数学的最优思维、网络画板快捷精准的绘图、智能的几何变换、直观的动态演示等功能,为学生创造了一个探索数学之美的环境,依托综合制作室开展数学创新活动,引导学生制作开发学习工具,相关模型制作,培养应用思维和创新思维。(3)校外研学课程一是建筑中的数学。通过学生对周边景点和特色建筑的探秘,认识建筑设计中数学优化的意义。并利用数学的思维和相关知识进行建筑模型制作和优化活动,提高数学应用意识和应用能力。二是艺术中的数学。通过对雕塑、服装、壁画、壁纸的图形设计,如黄金分割、图形变换等,感受图形在生活中的意义,探寻艺术范畴中的数学之美。并利用探寻的经验,自主设计相关图案,形成创造性成果,培养思维的独创性品质。三是自然界的数学。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的数学,如“身高与鞋码的关系”“人体中的测量工具”等生活中的数学问题,了解数学影响生活,数学源自生活,数学与人类生活紧密相随。3.构建体现“丰富学生体验”特征的教学范式依托“做·思·创”课程基地建设,开展“做数学”“思数学”“创数学”活动研究,使学生的数学学习从“被动接受”为“主动发现”,满足个性化学习的需求,学生的数学素养在学习体验中不断生长;开展项目化学习与指导,改变教师教学研究的路径与方法,使教师从单纯知识传输向有更丰富内涵的研学方向转化,形成根植素养发展的教与学样态,提升区域学业发展。(1)国家课程的实施开展以“做·思·创”为支架、以单元教学为主要形式的课堂教学模式探究,改变数学教学生态,转变教学方式,使得每一位学生能公平、自信地参与课堂。(2)校内研学课程的实施积极开展延时服务,开展“做·思·创”校内研学课程实施路径探索,丰富学生数学学习经验,数学素养在课程活动中提升。课堂教学和延时课“学科素质教育课”相结合,采取必修与选修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校内实施。阅读课程、抽象思维训练课程、探究课程根据知识板块分年级全员参与,其中数学阅读课程为必修课程,数学探究课程为选修课程。数学抽象思维训练课程在七、八年级以社团形式实施。排入延时课课程表。每周利用延时课时间开展活动一次,一个主题用两-三周完成,教师专题指导。(3)校外游学课程的实施学期内社会实践活动和节假日综合实践活动相结合开展校外游学课程。每学期开展不少于一次校外游学活动,节假日开展学科校外游学拓展活动,开展假期综合实践活动,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主题,完成学科实践活动,提高学生对数学知识的认知能力与数学建模能力。4.建设基于“丰富学生体验”特征的学习平台进一步梳理学校“智慧校园”建设过程中形成的成果经验,结合学校现有软硬件条件,建立基于“丰富学生体验”特征的互动学习平台,重视运用新技术、新方法,全面优化数学学科教学过程,开展基于大数据的精准教学,激发学生主动学习、自主学习、精准学习、快乐学习的内生机制的产生,实现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的深度融合。5.建立数学学科教师发展的孵化基地以《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颁布为契机,以数学教育理论为基础,依托学校组建的项目工作室,同时用联盟一体化的发展思路,借助区域学校的优秀师资力量,通过主题科研、专题教研、教学现场研究与分析、专家引领、教学论坛、课题研究、岗位实践等活动,探索“做·思·创”为特征的课程、教学教研新路,促进学校数学学科组队伍水平的整体提升,促进区域其他学校数学教师共同提高。关注教师的业务成长过程,重点加强对教师的备、讲、批、辅、考、思、研以及论文写作、课题研究、教学分析报告撰写等常规教学业务工作的指导力度,促使教师特别是年轻教师的专业水平快速成长。形成区域数学教师浓郁的学术交流氛围,让教师在教学中发展、在研修中提升,促进教师不断向上发展,使我校成为区域数学教师专业成长的孵化基地,建成高品质数学课程基地,促使共建学校质量提升。6.形成学生发展的质量分析反馈机制评价的目的是全面了解学生数学学习的过程和结果,激励学生学习和改进教师教学,是促进学生自我教育和自我发展的有效方式,依据“做·思·创”课程目标,以学科素养发展水平为评价导向,重视作业设计、注重过程性评价、激励性评价、增值性评价等方式,实施“做·思·创”课程基地建设多元评价。实施过程性评价。关注学习目标、活动内容、教学指导、学习过程等过程,制订教学实施评价表,使过程性落到实处。实施激励性评价。关注学生操作、体验、感悟的过程性引导,通过学生访谈、问卷、成长记录、评语等形式,激励学生探究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创新思维的信心。实施增值性评价。即看进步,看发展。建立学生学业质量的增值性评价模型,根据学业测验数据统计增值分数,结合增值性评价模型分析学生学习的增值程度及增值效能。使学校和教师能够通过增值性评价模型客观、公平、准确地评价每位学生,明确学习方向,提高自主学习意识,有效地提升学业水平,促进学生更好地自我发展。实施多元化评价。评价主体的多元化是指教师、家长、同学及学生本人都可以作为评价者,综合运用教师评价、自我评价、学生相互评价、家长评价等方式,多学生的学习情况和教师的教学情况进行全面的考查。单元学习结束时,学生设计的学习小结,学生复习时设计的思维导图,学习作品的交流与展示,综合实践活动报告等等。把知识、能力、情感、态度等诸方面的考查渗透到各个教学环节,提高教学效率,促进学生主动全面发展。四、项目成果(一)项目创意“做·思·创”课程基地建设实现了三个创新。一是目标创新。把“做·思·创”基地建设作为学生主动获取信息、汲取知识、建构数学意义和方法、发展数学思维的重要学习路径,帮助学生从“学会”走向“会学”,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使立德树人、学科育人落地成为可能;二是课程创新,改变过去研究对象割裂、研究主体相对零散的状况,坚持育人为本,通过顶层设计搭建整体思路和框架,从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形成和发展的内在规律出发,系统构建“做·思·创”实践的整体方案;三是机制创新,在案例研究的基础上,总结“做·思·创”项目推进的实践经验,在生、师、校、域一体化发展框架下,形成多种实践操作样式,促进区域数学教育的均衡发展,大面积提升区域数学教育质量。(二)项目效能通过“做·思·创”课程基地建设,使学生的学习路径从“单一”转向“立体”,教师的教育理念从“育分”转向“育人”,学校发展的生态从“独行”趋向“共远”。(三)预期成果1.学习环境更富学科情境,优化环境育人生态建成后的课程基地将拥有浓郁的“做·思·创”的学科学习环境。校内学习空间为学生自主、合作学习提供更优质的硬件条件,同时,物化的模型学具、信息技术融入教学,将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校外学习空间使课程从理论走向实践,学习环境更富学科情境。让学生在超越传统课堂学习阵地学习,改善教学生态。2.学生学习方式转变,思维品质提高培养学生探究能力是本课程基地的核心任务,让学生在更真实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学习,将课内教学和课外实践有机结合,有机会观察、体验、亲历生命成长;在科学探究、项目研究中实现差异化发展,在校内、外实践课程中体验、实践、探索、感悟与创新。项目化、更开放的学习方式,将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适合本校学生的课程体系,将补充、完善国家课程,满足个性化学习需求,为不同潜质学生发展提供帮助。3.教师教学方式转变,研究方式转型以课程基地建设为契机,提高教师课程建设、项目管理、教育科研等学习能力,增强课程意识,让课程基地成为助推教师专业成长的基地。以教师的研,指导学生的学;以学生的研,促进教师研究和教学水平提升;使教师从单纯知识传输,向有更丰富内涵的研学方向转化。同时,打造一批名教师、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充分发挥课程基地的引领、辐射作用。4.学校教学质量提高,特色内涵发展学校特色发展离不开优势学科的特色发展,课程基地建设是学校多元特色发展目标之一,课程基地将把学科发展做强、做大,使之成为学校教学研究方向跟贴近真实情境的先行实践者,成为其他学科教学研究和改革的试验田,成为教师培训与教学交流中心,为其他学校的教学改革提供实践经验。5.示范辐射作用增强,教研成果共享通过学科联盟、校际联盟、区域联盟、省内友好学校和校园网络等平台,通过对外开展各项教研活动,实现资源共享、示范辐射,带动相对较为薄弱的地区也能够享用优质的教育资源,为师资较为薄弱、硬件较为匮乏的学校的学生也能够通过直观、形象、交互性强、动态性高、开放性的学习资源,将会带动全市及周边地区数学教学质量的大面积提升,发挥课程基地的示范引领作用。四、保障措施(一)组织保障成立数学课程示范基地建设领导小组,充分发挥领导的服务功能,进一步提升服务质量,为数学课程建设提供最优质的服务;建立激励机制,对于数学课程基地建设中出现的典型教师、典型个案实行适时的表彰和奖励;切实作好评价工作。做到质量监控,过程指导,反馈调节。1.领导小组:于承志(组长)、李福好、王华、刘志杰2.专家指导小组:赵维坤、王晓杰、刘开勇、于云霞3.项目实施小组:全体数学教师4.学校发展联盟:教研中心、市直兄弟学校、二实中联盟片学校(二)工作形式1.课任教师在领导小组和外聘专家的指导与帮助下,进一步提高运用新教法的水平,内化新课程理念,努力提高综合实践活动实效,使学科教学在全市起引领作用。同时通过课堂展示、教学论坛、专题讲座等形式,发挥我校骨干教师的教学指导作用,为推动学科教学起到基地的示范辐射作用。2.课任教师要在领导的指导下,结合学校和学校所处的区域环境所具有的丰富教育资源这一优势,围绕课题研究的成果,落实课程的常态化。通过开设针对某一资源的研究课、观摩课等形式,教研组内共同讨论,各抒己见,群策群力,达成共识。要求骨干教师都必须参加课题研究,每学期撰写一篇教学论文或教学研究心得、教学案例,为全县学科教师提供可借鉴的教学经验和学习资料。3.每学期邀请外聘专家成员来校指导教学教研工作,就新课程实践中出现的具体问题开展深入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抓实、抓好学科基地建设。及时收集、整理、分析、研究课改动态和信息,提供给兄弟学校。配合教研中心积极承担并完成好学科中心组有关工作。4.加强资源库建设,搭建学科教师交流学习的平台,为促进新教师快速成长,提高全体教师的教学水平,提供教学理论、活动案例等教学资源。基地将以此作为工作的宣传窗口,及时向全市教师展示基地的工作进展情况。5.以基于学生参与式自主学习的课堂有效学习的研究,推进新授课、复习课课型的研究。培养一批研究型的学科教师,提高教师专业水平。力争本学科的教师能内化新课程理念,且能体现在课堂教学行为上,80%的教师具有较高的研究、开发、和实施新课程的能力,同时具有指导和培训教师的能力。以此带动全市初中数学教学的示范引领中心。五、培养目标与奖励机制(一)培养目标1.以点带面,提高本学科教学质量。通过学科实验基地建设,充分发挥其示范性辐射作用,引领同学科教师扎实推进新课程的实施,有效解决各学科教学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在提高学科教育教学质量、学生发展方面初见成效。2.建立有效运行的校本教研机制。构建符合新课程理念的多样化、个性化的教学模式,教学策略和教学方式;探索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有效途径,在建立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建立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等方面有突破;构建符合新课程理念的教师与学生发展的评价体系。及时总结、提炼、推广教育改革的典型经验。3.培养一批研究型的学科教师,提高教师专业水平。力争本学科的教师能内化新课程理念,且能体现在课堂教学行为上,60%的教师具有较高的研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热风烘箱市场发展现状调查及供需格局分析预测报告
- 2024年度影视制作合同:某影视公司制作电影
- 2024年度HSE施工安全合同格式
- 2024年度木地板产品技术研发与创新合同
- 磁性编码借记卡市场需求与消费特点分析
- 运动短裤项目评价分析报告
- 2024年度机器设备采购及技术服务合同
- 2024年度林地测绘与监测合同
- 订书针市场发展现状调查及供需格局分析预测报告
- 2024年度展会信息化服务合同
- GB/T 19412-2003蓄冷空调系统的测试和评价方法
- GB/T 1410-2006固体绝缘材料体积电阻率和表面电阻率试验方法
- 口腔科器械的清洗消毒规程-段丽辉
- 深基坑安全管理(安全培训)课件
- pep四年级上册英语期中复习课件
- 西北大学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 神经内科医疗质量评价体系考核标准
- 科技部创新基金项目专项审计报告参考样式
- 工程物业移交单
- 小学英语《Best Bird》优质教学课件
- 第五课 在和睦家庭中成长 复习课件-高中政治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二法律与生活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