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零部件制造工艺优化指南_第1页
汽车零部件制造工艺优化指南_第2页
汽车零部件制造工艺优化指南_第3页
汽车零部件制造工艺优化指南_第4页
汽车零部件制造工艺优化指南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汽车零部件制造工艺优化指南TOC\o"1-2"\h\u15502第1章汽车零部件制造工艺概述 4229391.1汽车零部件分类与工艺特点 4170021.2汽车零部件制造工艺发展现状与趋势 414919第2章零部件铸造工艺优化 595332.1砂型铸造工艺优化 5287722.1.1砂型材料选择与配比 581352.1.2砂型制备工艺 5732.1.3熔炼与浇注工艺 5284642.1.4铸件冷却与收缩控制 571472.2低压铸造工艺优化 5269722.2.1低压铸造参数设定 516172.2.2模具设计与优化 5243252.2.3浇注系统设计 6183962.2.4铸件后处理 6285302.3高压铸造工艺优化 6249782.3.1高压铸造参数优化 6253392.3.2模具设计与维护 6245952.3.3充型与冷却控制 627612.3.4铸件缺陷预防与控制 629405第3章零部件锻造工艺优化 6223803.1热模锻工艺优化 648763.1.1锻造温度控制 695293.1.2模具设计优化 6237353.1.3锻造参数优化 7298473.1.4锻造缺陷控制 762983.2冷模锻工艺优化 7137223.2.1材料选择与预处理 781113.2.2锻造工艺参数优化 7188513.2.3模具设计及冷却 7207003.2.4缺陷控制与检测 7130263.3精密锻造工艺优化 7207193.3.1锻造工艺参数设置 7268493.3.2模具设计与制造 8203333.3.3生产过程控制 8170373.3.4优化后处理工艺 87952第4章零部件焊接工艺优化 8105784.1气体保护焊工艺优化 899484.1.1焊接参数选择 897944.1.2焊接材料选用 864514.1.3焊接过程控制 885534.2激光焊接工艺优化 821404.2.1激光焊接参数优化 8114434.2.2激光焊接设备选择与维护 8277254.2.3激光焊接过程监控与调整 8161454.3焊接质量检测与控制 930044.3.1焊接缺陷检测 9106934.3.2焊接接头功能检测 927544.3.3焊接过程质量控制 984344.3.4焊接质量改进 913209第5章零部件机加工工艺优化 9148335.1车削工艺优化 9292385.1.1选择合适的切削速度 953605.1.2优化刀具参数 94665.1.3选用合适的切削液 9217375.1.4优化加工路径 99275.2铣削工艺优化 9245655.2.1选择合适的铣削方式 10123485.2.2优化铣削参数 10295675.2.3选用高品质刀具 1086075.2.4优化切削液应用 10130415.3钻削工艺优化 10249835.3.1钻头选择与优化 10196515.3.2优化钻削参数 1023225.3.3钻削顺序及路径优化 10289595.3.4预防钻头断裂 10242575.4加工中心工艺优化 10282685.4.1优化编程策略 1061155.4.2优化装夹方式 10111455.4.3多工序集成 10133545.4.4选用高精度刀具 1113434第6章零部件热处理工艺优化 11302436.1淬火工艺优化 11301586.1.1淬火介质选择 11172886.1.2淬火温度控制 11256256.1.3淬火速率优化 11218526.2回火工艺优化 11307556.2.1回火温度选择 1176286.2.2回火时间控制 11281036.2.3多次回火工艺应用 11148826.3渗碳工艺优化 11252406.3.1渗碳介质选择 11146766.3.2渗碳温度和时间控制 1168416.3.3渗碳后处理工艺 1210046.3.4渗碳工艺参数优化 129629第7章零部件表面处理工艺优化 12226267.1喷涂工艺优化 12106197.1.1喷涂材料选择 12100187.1.2喷涂设备与参数设置 1250607.1.3喷涂环境控制 12132617.2电镀工艺优化 1276407.2.1电镀液配方优化 12198317.2.2电镀工艺参数优化 12206807.2.3电镀设备与辅助系统优化 13158627.3热喷涂工艺优化 13184257.3.1热喷涂材料选择 13206017.3.2热喷涂工艺参数优化 13127517.3.3热喷涂设备与工艺流程优化 134606第8章零部件装配工艺优化 13181298.1装配工艺流程优化 13169988.1.1流程分析与改进 13294208.1.2精简装配工序 13253988.1.3优化装配顺序 1324888.1.4搭建标准化作业指导体系 13310428.2自动化装配工艺优化 14260888.2.1自动化装配设备选型与布局 142158.2.2应用与编程 1454618.2.3智能化装配系统 14205188.2.4信息化管理 14323228.3装配质量检测与控制 14168848.3.1质量检测方法 1440348.3.2检测数据统计分析 1448278.3.3质量控制策略 14241808.3.4持续改进 1428076第9章零部件制造过程质量控制 14225079.1质量管理体系建立与实施 14183449.1.1质量手册与程序文件编制 14190649.1.2质量管理体系文件管理 15296049.1.3内部审核与管控行动 15113199.1.4持续改进 15193039.2制造过程质量控制方法 1590999.2.1过程控制参数优化 1522299.2.2检验与测试 1593239.2.3SPC技术应用 15296629.2.4防错技术应用 15207859.3质量问题分析与改进 15317139.3.1质量问题识别与追溯 157159.3.2原因分析与纠正措施 15113419.3.3预防措施制定与实施 15152259.3.4改进效果评估 1622412第10章零部件制造工艺发展趋势与展望 16832210.1绿色制造工艺发展 161645210.2智能制造工艺发展 161497810.3高功能材料在零部件制造中的应用前景 16893610.4跨界融合创新工艺摸索与实践 17第1章汽车零部件制造工艺概述1.1汽车零部件分类与工艺特点汽车零部件作为汽车制造的核心组成部分,其质量与功能直接关系到整车的质量和功能。根据零部件的功能和结构特点,可将其分为以下几类:动力系统零部件、底盘零部件、车身零部件、电子电器零部件等。各类汽车零部件的制造工艺特点如下:(1)动力系统零部件:包括发动机、变速箱等,其制造工艺以铸造、锻造、机加工、装配等为主,对材料功能、精度和可靠性要求较高。(2)底盘零部件:如转向系统、制动系统等,其制造工艺涉及铸造、冲压、焊接、机加工等,对强度、耐磨性和可靠性有较高要求。(3)车身零部件:主要包括车身覆盖件、结构件等,制造工艺以冲压、焊接、涂装等为主,注重材料成形功能、外观质量和尺寸精度。(4)电子电器零部件:如汽车灯具、传感器等,其制造工艺以电子组装、塑料成型、表面处理等为主,对精度、可靠性和电磁兼容性有较高要求。1.2汽车零部件制造工艺发展现状与趋势汽车行业的快速发展,汽车零部件制造工艺也在不断进步,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高精度、高可靠性:通过引进先进设备和技术,提高加工精度和产品质量,满足汽车高功能、高可靠性的需求。(2)自动化、智能化:采用自动化生产线、等设备,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同时利用物联网、大数据等技术,实现生产过程的智能化管理。(3)轻量化:为应对能源危机和环保压力,汽车轻量化成为发展趋势。零部件制造工艺通过采用高强度钢、铝合金、复合材料等轻质材料,以及先进的成形、连接技术,实现零部件的轻量化。(4)绿色制造:在制造过程中,注重节能、减排,提高资源利用率,降低对环境的影响。(5)模块化、平台化:为缩短产品研发周期,降低成本,零部件制造逐渐向模块化、平台化方向发展,实现零部件的通用化和标准化。在未来,汽车零部件制造工艺将继续沿着高精度、自动化、轻量化、绿色制造等方向发展,以满足汽车产业不断升级的需求。第2章零部件铸造工艺优化2.1砂型铸造工艺优化2.1.1砂型材料选择与配比砂型铸造中,合理选择砂型材料及配比对铸件质量。应选用耐火度较高、透气性好、强度足够的砂型材料,并根据铸件材质及结构特点,调整型砂的配比,以提高铸件的精度和表面质量。2.1.2砂型制备工艺优化砂型制备工艺,包括砂型紧实度、湿度控制、砂型结构设计等方面。采用高压紧实、振动紧实等工艺,提高砂型的紧实度,减少铸件缺陷。同时控制好砂型的湿度,避免因湿度不当导致的铸件变形和裂纹。2.1.3熔炼与浇注工艺合理制定熔炼与浇注工艺,保证熔体质量,减少气体和夹杂物。提高浇注速度和浇注温度,降低浇注过程中的氧化和吸气现象,提高铸件品质。2.1.4铸件冷却与收缩控制优化铸件冷却系统设计,合理布置冷却水道,控制铸件冷却速度,减少热应力和收缩应力,降低铸件变形和裂纹倾向。2.2低压铸造工艺优化2.2.1低压铸造参数设定根据铸件材质和结构特点,合理设定低压铸造的压力、保压时间、升液速度等参数,保证铸件内部质量。2.2.2模具设计与优化优化模具结构,提高模具的强度和刚度,减小模具变形。同时合理设计模具的冷却系统,保证铸件的冷却均匀性。2.2.3浇注系统设计合理设计浇注系统,降低金属液的氧化和吸气,提高铸件质量。浇注系统应简洁、顺畅,有利于金属液的充型。2.2.4铸件后处理加强铸件的后处理,包括去除浇注系统、切割铸件、去除毛刺等,提高铸件的尺寸精度和表面质量。2.3高压铸造工艺优化2.3.1高压铸造参数优化合理设定高压铸造的压力、保压时间、充型速度等参数,以保证铸件内部质量。2.3.2模具设计与维护优化模具设计,提高模具的强度和寿命。加强模具的维护和保养,保证模具在良好的状态下工作。2.3.3充型与冷却控制优化充型过程,使金属液充型平稳,减少涡流和飞溅。合理设计冷却系统,提高冷却效率,降低铸件内部应力。2.3.4铸件缺陷预防与控制针对高压铸造过程中可能出现的缺陷,如气孔、夹杂、裂纹等,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严格控制铸造工艺,提高铸件质量。第3章零部件锻造工艺优化3.1热模锻工艺优化3.1.1锻造温度控制热模锻过程中,合理的锻造温度对提高产品质量及生产效率具有重要意义。应根据零部件材质及形状特点,合理设定加热温度,保证锻造过程中金属具有良好的塑性及较小的变形抗力。3.1.2模具设计优化热模锻模具设计应考虑以下几个方面:模具材料选择、模具结构设计、模具冷却系统设计以及模具表面处理。合理选择模具材料,提高模具使用寿命;优化模具结构,降低模具磨损;加强模具冷却,提高生产效率;采用表面处理技术,提高模具耐磨性。3.1.3锻造参数优化合理设置锻造参数,如锻造速度、压力、润滑等,有助于提高热模锻件的质量及生产效率。应根据实际生产情况,调整锻造参数,实现高质量、高效率的锻造。3.1.4锻造缺陷控制针对热模锻过程中可能出现的缺陷,如裂纹、折叠、氧化等,应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加强原材料质量控制、优化锻造工艺参数、提高模具质量及改进锻造设备等,以降低缺陷产生概率。3.2冷模锻工艺优化3.2.1材料选择与预处理冷模锻材料应具有较好的塑性、强度及韧性。根据零部件的使用功能要求,合理选择材料,并进行适当的预处理,如退火、正火等,以提高材料的锻造功能。3.2.2锻造工艺参数优化冷模锻过程中,锻造速度、压力、润滑等工艺参数对产品质量具有较大影响。应根据零部件的形状、尺寸及材料功能,合理设置工艺参数,保证锻造过程顺利进行。3.2.3模具设计及冷却冷模锻模具设计应考虑模具结构、材料选择、冷却系统等方面。优化模具结构,提高模具使用寿命;选择合适的模具材料,提高模具耐磨性;设置合理的冷却系统,降低模具温度,提高生产效率。3.2.4缺陷控制与检测针对冷模锻过程中可能出现的缺陷,如裂纹、变形、尺寸偏差等,应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加强原材料及模具质量控制、优化锻造工艺参数、加强生产过程检测等,保证产品质量。3.3精密锻造工艺优化3.3.1锻造工艺参数设置精密锻造对工艺参数要求较高,应合理设置锻造速度、压力、温度等参数,以保证零部件的尺寸精度及形状精度。3.3.2模具设计与制造精密锻造模具设计应考虑模具材料、结构、加工精度等因素。选用高精度模具材料,提高模具加工精度;优化模具结构,减小模具磨损,提高模具使用寿命。3.3.3生产过程控制精密锻造生产过程中,应加强原材料、模具及设备的控制,保证生产过程的稳定性。同时采用先进的检测设备,对锻造件进行实时检测,以保证产品质量。3.3.4优化后处理工艺精密锻造后处理工艺对提高产品质量具有重要意义。应根据零部件的使用功能要求,选择合适的热处理、表面处理等工艺,以进一步提高产品的功能及使用寿命。第4章零部件焊接工艺优化4.1气体保护焊工艺优化4.1.1焊接参数选择在气体保护焊过程中,合理选择焊接参数对提高焊接质量。应依据零部件材质、厚度及焊接要求,对电流、电压、焊接速度及保护气体流量等参数进行优化。4.1.2焊接材料选用选择合适的焊接材料是保证焊接质量的关键。根据零部件的材质及使用功能要求,选择相应的焊丝和保护气体,保证焊缝功能满足设计要求。4.1.3焊接过程控制对焊接过程中的各项参数进行实时监控,通过调整焊接电流、电压等参数,保证焊接过程的稳定性。同时注意保持焊接环境的清洁,避免焊接缺陷的产生。4.2激光焊接工艺优化4.2.1激光焊接参数优化针对不同材质和厚度的零部件,合理设置激光功率、焊接速度、焦点位置等参数,以提高焊接质量。4.2.2激光焊接设备选择与维护选择功能稳定、可靠性高的激光焊接设备,并根据设备特点进行定期维护,保证设备运行状态良好。4.2.3激光焊接过程监控与调整通过实时监测焊接过程中的激光功率、焊接速度等参数,及时调整焊接参数,保证焊接过程的稳定性和焊接质量。4.3焊接质量检测与控制4.3.1焊接缺陷检测采用无损检测方法,如射线检测、超声波检测、磁粉检测等,对焊接接头进行检测,发觉并排除焊接缺陷。4.3.2焊接接头功能检测通过拉伸试验、弯曲试验、冲击试验等方法,对焊接接头的力学功能进行检测,保证焊接接头满足设计要求。4.3.3焊接过程质量控制建立完善的焊接质量管理体系,对焊接过程进行严格监控,保证焊接质量稳定。同时加强对焊接操作人员的培训和考核,提高焊接操作技能。4.3.4焊接质量改进针对焊接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时进行分析和改进,优化焊接工艺,提高焊接质量。第5章零部件机加工工艺优化5.1车削工艺优化5.1.1选择合适的切削速度根据工件材料、刀具材料及加工要求,合理选择切削速度,以提高加工效率和工件表面质量。5.1.2优化刀具参数合理配置刀具的前角、后角、主偏角等参数,降低切削力,减少切削振动,提高加工精度。5.1.3选用合适的切削液根据工件材料和加工要求,选用适宜的切削液,以降低切削温度,减少刀具磨损,提高加工质量。5.1.4优化加工路径合理规划加工路径,减少空行程,提高加工效率。5.2铣削工艺优化5.2.1选择合适的铣削方式根据工件形状和加工要求,选择面铣、轮廓铣或槽铣等合适的铣削方式。5.2.2优化铣削参数合理设置铣削速度、进给量、切削深度等参数,提高加工效率和工件表面质量。5.2.3选用高品质刀具选择适合工件材料的高品质刀具,提高切削功能,延长刀具寿命。5.2.4优化切削液应用合理使用切削液,降低切削温度,减少刀具磨损,提高加工质量。5.3钻削工艺优化5.3.1钻头选择与优化根据工件材料及孔径要求,选择合适的钻头类型,并优化钻头几何参数,提高钻削效率。5.3.2优化钻削参数合理设置钻削速度、进给量、切削液流量等参数,降低钻削力,提高孔加工质量。5.3.3钻削顺序及路径优化合理安排多孔加工的顺序,优化加工路径,提高加工效率。5.3.4预防钻头断裂采取适当措施,如选用高强度钻头、合理控制切削参数等,预防钻头断裂现象。5.4加工中心工艺优化5.4.1优化编程策略根据加工中心功能和工件特点,制定合理的编程策略,提高加工效率和加工质量。5.4.2优化装夹方式选择合适的装夹方式,保证工件在加工过程中的稳定性和精度。5.4.3多工序集成将多个加工工序集成在一台加工中心上完成,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5.4.4选用高精度刀具选用高精度、高刚性的刀具,提高加工精度,保证工件质量。第6章零部件热处理工艺优化6.1淬火工艺优化6.1.1淬火介质选择在汽车零部件制造中,淬火工艺对提高零部件的硬度和强度具有重要作用。合理选择淬火介质是优化淬火工艺的关键。应根据零部件的材料及功能要求,选择合适的淬火介质,如油、水、聚合物等。6.1.2淬火温度控制淬火温度的控制对零部件的组织转变和功能具有重要影响。应严格控制淬火加热温度,避免温度波动过大,保证零部件的淬火效果。6.1.3淬火速率优化淬火速率对零部件的硬度和韧性具有重要影响。合理调整淬火速率,可以在保证硬度的同时提高零部件的韧性,降低淬火变形和开裂倾向。6.2回火工艺优化6.2.1回火温度选择回火温度对零部件的力学功能和耐蚀性具有重要影响。根据零部件的材料和功能要求,选择合适的回火温度,以获得理想的综合功能。6.2.2回火时间控制回火时间对零部件的功能稳定性和组织转变具有重要影响。合理控制回火时间,保证零部件在回火过程中功能稳定,避免过度回火。6.2.3多次回火工艺应用多次回火工艺有助于降低零部件的残余应力,提高尺寸稳定性和耐蚀性。可根据零部件的具体情况,合理采用多次回火工艺。6.3渗碳工艺优化6.3.1渗碳介质选择渗碳介质对零部件的渗碳效果具有重要影响。应根据零部件的材料和渗碳要求,选择合适的渗碳介质,如气体、液体、固体等。6.3.2渗碳温度和时间控制渗碳温度和时间对零部件的渗碳层深度和功能具有重要影响。合理控制渗碳温度和时间,保证渗碳层的均匀性和功能。6.3.3渗碳后处理工艺渗碳后处理工艺对提高零部件的表面硬度和耐磨性具有重要作用。应合理采用渗碳后处理工艺,如淬火、回火、冷处理等,以优化零部件的综合功能。6.3.4渗碳工艺参数优化通过调整渗碳工艺参数,如渗碳温度、时间、碳势等,实现零部件渗碳工艺的优化,提高零部件的力学功能和耐磨性。。第7章零部件表面处理工艺优化7.1喷涂工艺优化7.1.1喷涂材料选择在汽车零部件制造过程中,喷涂工艺对零部件表面的保护及装饰具有重要作用。喷涂工艺的优化首先应从喷涂材料的选择入手,应根据零部件的使用环境及功能要求,选择具有良好附着力、耐腐蚀性和耐磨性的涂料。7.1.2喷涂设备与参数设置选用合适的喷涂设备,对喷涂工艺进行优化。根据涂料类型及零部件形状,调整喷涂参数,如喷枪压力、喷距、喷涂速度等,以保证涂层均匀、致密。7.1.3喷涂环境控制保证喷涂环境的清洁、湿度适中,避免颗粒物和湿度对喷涂质量的影响。对喷涂室进行有效通风,保证喷涂过程中的安全与环保。7.2电镀工艺优化7.2.1电镀液配方优化针对不同类型的汽车零部件,对电镀液配方进行调整,以提高电镀层的质量和功能。如合理选择主盐、添加剂、pH值等参数,以获得良好的镀层结晶、耐腐蚀性和装饰性。7.2.2电镀工艺参数优化根据零部件的材质、形状和尺寸,调整电流密度、电镀时间、温度等工艺参数,保证电镀层的均匀性和稳定性。7.2.3电镀设备与辅助系统优化选用先进的电镀设备,提高电镀效率和质量。同时对电镀辅助系统,如过滤、搅拌、温度控制等进行优化,以保证电镀过程的稳定性和可靠性。7.3热喷涂工艺优化7.3.1热喷涂材料选择根据汽车零部件的使用功能和工况,选择适合的热喷涂材料,如耐磨、耐腐蚀、抗氧化等功能的材料。7.3.2热喷涂工艺参数优化合理调整热喷涂工艺参数,如喷涂距离、喷涂速度、气体流量等,以保证涂层质量。同时根据零部件的形状和尺寸,采用合适的喷涂角度和方法。7.3.3热喷涂设备与工艺流程优化选用高效、稳定的热喷涂设备,优化工艺流程,提高生产效率和涂层质量。同时加强对喷涂过程中的温度、气氛等参数的控制,保证涂层功能的稳定性。通过对汽车零部件表面处理工艺的优化,可以提高零部件的质量和功能,延长其使用寿命,为汽车行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保障。第8章零部件装配工艺优化8.1装配工艺流程优化8.1.1流程分析与改进在汽车零部件装配工艺流程的优化过程中,首先应对现有流程进行全面分析,识别出其中的瓶颈和低效环节。通过运用流程优化理论,结合实际生产需求,对装配工艺流程进行合理调整和改进。8.1.2精简装配工序简化装配工序,降低操作复杂性,有助于提高生产效率。通过合并相似工序、消除冗余操作等方式,实现装配工艺流程的精简。8.1.3优化装配顺序合理安排装配顺序,遵循先内后外、先难后易的原则,保证装配过程的高效与顺畅。8.1.4搭建标准化作业指导体系制定明确的作业指导书,规范操作方法,提高装配的一致性和稳定性。8.2自动化装配工艺优化8.2.1自动化装配设备选型与布局根据零部件特性及生产需求,选择合适的自动化装配设备,合理布局生产线,提高生产效率。8.2.2应用与编程运用实现复杂、高精度零部件的装配,通过编程实现装配过程的自动化、精确化。8.2.3智能化装配系统引入智能化装配系统,实现对装配过程的实时监控与自适应调整,提高装配质量。8.2.4信息化管理运用信息化手段,实现装配过程的数据采集、分析与管理,提高生产过程的透明度和可追溯性。8.3装配质量检测与控制8.3.1质量检测方法采用高精度检测设备,对装配过程中的关键质量特性进行实时监测,保证零部件装配质量。8.3.2检测数据统计分析对检测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找出质量波动原因,为装配工艺优化提供依据。8.3.3质量控制策略制定针对性的质量控制策略,包括预防控制、过程控制和纠正控制等,保证装配质量稳定。8.3.4持续改进建立持续改进机制,针对质量问题进行闭环管理,不断提升装配质量。第9章零部件制造过程质量控制9.1质量管理体系建立与实施在本节中,我们将重点讨论如何建立和实施汽车零部件制造的质量管理体系。质量管理体系是保证零部件质量满足规定要求的基础,包括以下关键环节:9.1.1质量手册与程序文件编制制定质量手册,明确质量方针、目标及组织结构。编制程序文件,保证各职能部门按照规定流程开展工作。9.1.2质量管理体系文件管理对质量管理体系文件进行统一管理,包括编制、审批、发布、修订和废除等环节。9.1.3内部审核与管控行动定期进行内部审核,评估质量管理体系的有效性,发觉问题及时采取管控行动。9.1.4持续改进鼓励全体员工参与质量改进活动,不断提升质量管理水平。9.2制造过程质量控制方法本节主要介绍汽车零部件制造过程中的质量控制方法,保证零部件质量稳定可靠。9.2.1过程控制参数优化对关键制造过程参数进行监控和调整,以实现零部件质量的最优化。9.2.2检验与测试制定合理的检验与测试计划,对原材料、在制品和成品进行严格把关。9.2.3SPC技术应用运用统计过程控制(SPC)技术,对生产过程进行实时监控,预防质量问题的发生。9.2.4防错技术应用运用防错技术,降低生产过程中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