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行业技术发展路径指南_第1页
新能源行业技术发展路径指南_第2页
新能源行业技术发展路径指南_第3页
新能源行业技术发展路径指南_第4页
新能源行业技术发展路径指南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新能源行业技术发展路径指南TOC\o"1-2"\h\u27734第1章新能源概述 4120351.1新能源的定义与分类 4305561.2新能源产业的发展背景与意义 445181.3新能源政策与法规 415226第2章太阳能技术发展路径 571292.1晶体硅太阳能电池技术 5187742.1.1提高晶体硅太阳能电池的转换效率 5236782.1.2降低晶体硅太阳能电池的成本 5311962.1.3提高晶体硅太阳能电池的环境适应性 5246302.2薄膜太阳能电池技术 5268762.2.1提高薄膜太阳能电池的转换效率 6301092.2.2降低薄膜太阳能电池的成本 629572.2.3提高薄膜太阳能电池的环境适应性 6174612.3太阳能光伏系统设计与优化 6248362.3.1光伏组件选型与匹配 6214212.3.2系统结构设计 620802.3.3电气设计 6200792.3.4系统运行与维护 730139第3章风能技术发展路径 7249873.1风力发电机组关键技术 7182713.1.1机组总体设计 7281193.1.2叶片技术 7141643.1.3变速恒频技术 760433.1.4智能化控制技术 797893.2风能资源评估与风电场设计 7314593.2.1风能资源评估 737123.2.2风电场微观选址 795813.2.3风电场电气设计 861563.3海上风电技术 8214853.3.1海上风电场设计 8305273.3.2海上风电安装与运维技术 845743.3.3海上风电并网技术 822512第4章生物质能技术发展路径 863604.1生物质能转化技术 8240534.1.1生物化学转化技术 8295854.1.2热化学转化技术 8201164.1.3物理化学转化技术 8189344.2生物质燃料制备与利用 9211844.2.1生物质燃料制备技术 999834.2.2生物质燃料利用技术 9274.3生物质能发电技术 9200094.3.1生物质直燃发电技术 918014.3.2生物质气化发电技术 996614.3.3生物质热电联产技术 957224.3.4生物质燃料电池技术 99289第5章水力能技术发展路径 9187775.1水力发电技术 9253425.1.1传统水力发电技术 9233645.1.2超大型水力发电技术 10173505.1.3水力发电智能化技术 10295505.2抽水蓄能技术 10208245.2.1传统抽水蓄能技术 10142455.2.2高海拔抽水蓄能技术 10288155.2.3新型抽水蓄能技术 10323995.3潮汐能利用技术 10301555.3.1潮汐发电技术 1025805.3.2潮汐能综合利用技术 1015865.3.3潮汐能发电设备研发 10128285.3.4潮汐能电站建设与管理 1111263第6章地热能技术发展路径 11271706.1地热发电技术 11323246.1.1干热岩发电技术 1182976.1.2蒸汽发电技术 11327176.1.3双循环发电技术 11112246.1.4高温地热发电技术 11138276.2地热供暖与制冷技术 11260606.2.1地热供暖技术 11163856.2.2地热制冷技术 11141776.2.3地热热泵技术 11141386.2.4区域性地热供暖与制冷技术 11118706.3地热资源勘探与评价 1223076.3.1地热资源探测技术 1221496.3.2地热资源评价技术 12172786.3.3地热资源可持续利用技术 12288996.3.4地热资源信息化技术 1227988第7章核能技术发展路径 12184547.1核裂变反应堆技术 12280997.1.1第三代核电技术 12103177.1.2第四代核电技术 12198827.1.3小型模块化反应堆 1260397.2核聚变技术 1384367.2.1磁约束聚变 13204457.2.2激光惯性约束聚变 1384037.2.3聚变材料研发 1363537.3核能安全与环保 1393217.3.1加强核安全监管 13190357.3.2核废物处理与处置 13215107.3.3核电站退役与环保 13876第8章氢能技术发展路径 1349178.1氢能制备技术 13164758.1.1化石能源制氢 14164108.1.2电解水制氢 1454328.1.3光催化制氢 1469098.2氢燃料电池技术 14132478.2.1燃料电池催化剂研究 14325028.2.2膜材料研究 14250368.2.3燃料电池系统集成与优化 1474358.3氢能储存与运输 14277738.3.1储氢材料研究 14136418.3.2储氢容器设计 15177738.3.3氢能运输技术 1526014第9章新能源储能技术发展路径 1588679.1锂离子电池技术 1593399.1.1正极材料研发 15325619.1.2负极材料创新 15280369.1.3电解液和隔膜技术 1524569.1.4电池管理系统(BMS) 1563719.2铅酸电池技术 15139239.2.1板栅材料改进 15230199.2.2电解液优化 1583569.2.3防止硫化技术 1621069.3超级电容器与新型储能技术 16284589.3.1超级电容器材料研发 16118939.3.2电解质优化 16278269.3.3新型储能技术摸索 16297759.3.4储能系统集成 1612902第10章新能源并网与智能电网技术 162599410.1新能源并网技术 163259710.1.1并网原则与要求 162610910.1.2并网方式与接入技术 162786710.1.3并网设备与关键技术 162533010.2智能电网关键技术 162842610.2.1智能电网概述 17521010.2.2信息与通信技术 171883310.2.3分布式能源管理技术 172985910.2.4智能电网设备与系统 17940510.3新能源与电动汽车协同发展技术 17312210.3.1电动汽车与新能源的互补性 17293810.3.2电动汽车充换电技术 172197510.3.3电动汽车与新能源协同控制技术 17884610.3.4电动汽车与新能源协同发展政策与措施 17第1章新能源概述1.1新能源的定义与分类新能源是指相对于传统化石能源而言,具有可再生、清洁、低碳等特征的能源。它主要包括以下几类:(1)太阳能:通过太阳光能直接或间接转换为电能、热能等形式的能源。(2)风能:利用风力驱动风力发电机转动,将风能转换为电能的能源。(3)水能:通过水力发电将水能转换为电能的能源。(4)生物质能:利用生物质资源(如植物、农作物、有机废弃物等)转换为固体、液体或气体燃料的能源。(5)地热能:利用地球内部热能进行发电或供热的能源。(6)海洋能:包括潮汐能、波浪能、温差能等,利用海洋资源转换为电能的能源。(7)核能:通过核反应释放能量,进行发电的能源。1.2新能源产业的发展背景与意义全球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的持续增长,能源需求不断上升,传统能源消耗导致的环境污染和资源枯竭问题日益严重。新能源产业具有以下发展背景和意义:(1)能源安全:降低对化石能源的依赖,提高能源供应的多样性和安全性。(2)环境保护: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减缓全球气候变化,降低环境污染。(3)经济发展:新能源产业具有巨大的市场潜力,可带动相关产业链的发展,创造就业机会。(4)社会效益:促进能源公平,提高生活质量,助力可持续发展。1.3新能源政策与法规为推动新能源产业的发展,我国制定了一系列政策和法规:(1)发展规划:发布《能源发展战略行动计划(20142020年)》《可再生能源中长期发展规划》等文件,明确新能源发展目标和发展重点。(2)政策扶持:实施光伏发电、风电、生物质能等新能源发电补贴政策,支持新能源技术研发和产业化。(3)税收优惠:对新能源企业和项目给予税收减免、减免进口关税等优惠政策。(4)市场准入:完善新能源发电上网电价政策,推进新能源电力市场化交易。(5)法律法规:出台《中华人民共和国可再生能源法》《核安全法》等法律法规,规范新能源产业的健康发展。第2章太阳能技术发展路径2.1晶体硅太阳能电池技术晶体硅太阳能电池作为目前市场上主流的太阳能电池类型,具有较高转换效率和稳定性。晶体硅太阳能电池技术的发展路径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2.1.1提高晶体硅太阳能电池的转换效率(1)优化硅片的制备工艺,如采用N型硅片、改进拉晶工艺等;(2)提高表面钝化质量,如采用原子层沉积技术、氧化铝钝化等;(3)优化电池结构,如采用PERT、PERL等电池结构;(4)开发新型电池技术,如IBC、TBC等。2.1.2降低晶体硅太阳能电池的成本(1)提高硅片利用率,如采用大尺寸硅片、减少切割损失等;(2)降低硅料成本,如提高回收利用率、开发新型硅料等;(3)提高自动化生产水平,降低人工成本;(4)发展多晶硅提纯技术,降低多晶硅生产成本。2.1.3提高晶体硅太阳能电池的环境适应性(1)优化封装材料,提高电池组件的耐候性;(2)改进电池结构设计,提高电池组件的机械强度;(3)开发低光照条件下的电池技术,提高电池组件在复杂环境下的发电功能。2.2薄膜太阳能电池技术薄膜太阳能电池具有轻、薄、柔性强等特点,适用于不同场景的应用。薄膜太阳能电池技术的发展路径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2.2.1提高薄膜太阳能电池的转换效率(1)优化薄膜制备工艺,如采用磁控溅射、化学气相沉积等;(2)改进材料体系,如采用高效率的吸收层材料、缓冲层材料等;(3)优化电池结构,如采用叠层结构、多结结构等;(4)开发新型薄膜太阳能电池技术,如柔性电池、透明电池等。2.2.2降低薄膜太阳能电池的成本(1)提高生产设备的国产化水平,降低设备投资成本;(2)提高薄膜太阳能电池的生产效率,降低单位成本;(3)开发低成本的基底材料,如玻璃、塑料等;(4)优化封装工艺,降低封装成本。2.2.3提高薄膜太阳能电池的环境适应性(1)改进电池结构设计,提高电池组件的耐候性和机械强度;(2)开发适用于不同应用场景的薄膜太阳能电池技术,如建筑一体化(BIPV)、便携式电源等;(3)提高电池组件的长期稳定性,降低衰减速率。2.3太阳能光伏系统设计与优化太阳能光伏系统的设计与优化是实现高效发电、降低成本的关键环节。其主要发展路径包括以下几个方面:2.3.1光伏组件选型与匹配(1)根据项目地光照条件、气候特点等选择适合的太阳能电池类型;(2)优化光伏组件的串联和并联配置,提高系统电压和功率输出;(3)考虑组件之间的热斑效应,选择合适的热斑容忍度。2.3.2系统结构设计(1)根据项目需求,设计合适的支架结构、倾角和方位角;(2)考虑地形、建筑等因素,采用最佳的光伏阵列布局;(3)优化系统接地方式,降低雷电等自然灾害的影响。2.3.3电气设计(1)合理选择逆变器、汇流箱等电气设备;(2)优化电缆敷设方式,降低线损;(3)保证系统安全可靠,符合国家相关电气标准。2.3.4系统运行与维护(1)建立完善的监控系统,实时监测系统运行状态;(2)定期进行光伏组件清洗、检查,保证系统功能稳定;(3)针对系统故障,制定快速响应和维修方案。第3章风能技术发展路径3.1风力发电机组关键技术3.1.1机组总体设计风力发电机组总体设计是风力发电技术的基础,涉及气动、结构、控制等多学科的交叉与融合。主要包括叶片设计、塔架设计、齿轮箱设计、发电机设计等,需综合考虑机组功能、可靠性与经济性。3.1.2叶片技术叶片是风力发电机组的核心部件,其设计水平直接影响到发电效率。重点研究内容包括:高功能翼型设计、结构优化、材料选择与制造工艺,以及长寿命、高可靠性的叶片设计。3.1.3变速恒频技术变速恒频技术是提高风力发电效率、降低机组载荷的关键。主要研究内容包括:矢量控制、直接转矩控制、双馈感应电机控制等,实现机组在复杂风速条件下的高效运行。3.1.4智能化控制技术智能化控制技术通过实时监测与数据处理,实现风力发电机组的自动调节与优化。研究重点包括:故障诊断、预测维护、自适应控制、多机组协调控制等。3.2风能资源评估与风电场设计3.2.1风能资源评估风能资源评估是风电场建设的前提。研究内容包括:风能资源分布规律、风速预测、风能密度计算等,为风电场选址与设计提供科学依据。3.2.2风电场微观选址风电场微观选址是提高风电场发电量与经济效益的关键。研究内容包括:地形影响、尾流效应、机组布局优化等,以实现风电场整体功能的最优化。3.2.3风电场电气设计风电场电气设计涉及集电线路、升压站、主变压器、配电装置等。研究内容包括:电气系统设计、设备选型、保护与自动化装置配置等,保证风电场运行的安全、可靠。3.3海上风电技术3.3.1海上风电场设计海上风电场设计需考虑海洋环境、海底地形、海缆敷设等因素。研究内容包括:基础设计、塔架结构、防腐技术、海缆设计等,以适应海上恶劣环境。3.3.2海上风电安装与运维技术海上风电安装与运维技术是海上风电发展的关键。研究内容包括:大型海上风电安装船、施工工艺、运维策略、安全管理等,降低海上风电建设与运维成本。3.3.3海上风电并网技术海上风电并网技术涉及海上风电场与陆地电网的连接。研究内容包括:并网方式、电压稳定性、频率控制、有功无功调节等,保证海上风电稳定、高效地融入电网。第4章生物质能技术发展路径4.1生物质能转化技术生物质能作为一种可再生能源,其高效转化技术的研究与开发对于实现能源结构优化具有重要意义。生物质能转化技术主要包括生物化学转化、热化学转化和物理化学转化三个方面。4.1.1生物化学转化技术生物化学转化技术主要包括厌氧消化、好氧消化和酶解等方法。这些技术通过微生物或酶的作用,将生物质转化为可燃气体、生物油和生物炭等高附加值产品。4.1.2热化学转化技术热化学转化技术包括直接燃烧、热解、气化和合成气转化等。这些技术通过高温热化学反应,将生物质转化为热能、电能和合成气等能源形式。4.1.3物理化学转化技术物理化学转化技术主要包括生物质吸附、生物质膜分离和生物质电解等。这些技术在环境净化、能源回收和生物质资源利用方面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4.2生物质燃料制备与利用4.2.1生物质燃料制备技术生物质燃料制备技术主要包括生物质压缩成型、生物质液化、生物质气化和生物质炭化等。这些技术通过物理、化学或生物方法,将生物质转化为便于储存、运输和利用的燃料。4.2.2生物质燃料利用技术生物质燃料利用技术包括直接燃烧、混合燃烧、生物质热电联产和生物质燃料电池等。这些技术提高了生物质燃料的能量利用率,降低了污染排放,有助于实现能源可持续发展。4.3生物质能发电技术4.3.1生物质直燃发电技术生物质直燃发电技术是指将生物质燃料直接燃烧产生蒸汽,推动汽轮机发电。该技术具有成熟度高、投资成本低等优点,是生物质能发电的主要形式。4.3.2生物质气化发电技术生物质气化发电技术是将生物质气化后产生的可燃气体用于发电。该技术具有清洁、高效、环保等特点,有利于提高生物质能的利用效率。4.3.3生物质热电联产技术生物质热电联产技术是指将生物质能转化为热能和电能的过程。该技术具有能源利用率高、经济效益好等优点,有助于实现能源的梯级利用。4.3.4生物质燃料电池技术生物质燃料电池技术是利用生物质燃料与氧气的电化学反应产生电能。该技术具有能量转换效率高、环境污染小等优点,是未来生物质能发电领域的重要发展方向。第5章水力能技术发展路径5.1水力发电技术5.1.1传统水力发电技术水力发电作为清洁能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资源丰富、可再生、环保等优点。传统水力发电技术主要包括径流式、坝式和引水式三种。未来技术发展将重点优化水轮机设计,提高转换效率,降低建设成本。5.1.2超大型水力发电技术我国水电资源的深入开发,超大型水力发电技术逐渐成为研究重点。该技术主要包括特高坝、大型水轮机、长距离输电等。发展超大型水力发电技术,需关注安全、环保、经济等多方面因素。5.1.3水力发电智能化技术水力发电智能化技术是提高水电站运行效率、降低运维成本的关键。未来发展方向包括:水电机组智能化、电站运维智能化、调度自动化等。5.2抽水蓄能技术5.2.1传统抽水蓄能技术抽水蓄能技术是提高电力系统调峰能力、保障电网安全稳定运行的重要手段。传统抽水蓄能技术主要包括水泵水轮机、蓄能水库等。未来需优化水泵水轮机设计,提高系统效率。5.2.2高海拔抽水蓄能技术针对我国高海拔地区丰富的水力资源,发展高海拔抽水蓄能技术具有重要意义。该技术需解决高海拔环境下的设备适应性、系统稳定性等问题。5.2.3新型抽水蓄能技术新型抽水蓄能技术包括地下抽水蓄能、海洋抽水蓄能等。这些技术具有占用土地少、环境影响小等优点,但技术难度较大,需加强研发。5.3潮汐能利用技术5.3.1潮汐发电技术潮汐发电是利用潮汐能量转换为电能的一种可再生能源技术。潮汐发电技术主要包括潮汐水轮机、潮汐电站等。未来研究重点为提高转换效率、降低建设成本、减少环境影响。5.3.2潮汐能综合利用技术潮汐能综合利用技术包括潮汐发电与抽水蓄能、海水淡化、海洋养殖等相结合。该技术有助于提高潮汐能利用效率,实现多能互补。5.3.3潮汐能发电设备研发为提高潮汐能发电设备的可靠性和经济性,需开展潮汐水轮机、变速恒频装置等关键设备的研发。同时加强海洋工程材料、防腐技术等方面的研究。5.3.4潮汐能电站建设与管理潮汐能电站建设与管理需关注工程安全、环境保护、经济效益等方面。未来发展方向包括:电站设计优化、施工技术创新、运行维护智能化等。第6章地热能技术发展路径6.1地热发电技术地热发电技术是地热能源利用的重要方式,其技术发展路径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6.1.1干热岩发电技术研究干热岩资源的开发与利用,通过水力压裂、热液循环等工艺,提高干热岩的渗透性,实现高效能量提取。6.1.2蒸汽发电技术优化地热蒸汽发电系统,提高热效率,降低冷却水消耗,减少对环境的影响。6.1.3双循环发电技术发展双循环发电系统,提高地热发电效率,降低成本,扩大地热发电应用范围。6.1.4高温地热发电技术针对高温地热资源,研发耐高温、高压的发电设备,提高发电效率和安全性。6.2地热供暖与制冷技术地热供暖与制冷技术是地热能源直接利用的重要途径,其技术发展路径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6.2.1地热供暖技术研究地热供暖系统设计,优化地热流体输送、热交换等环节,提高供暖效率,降低能耗。6.2.2地热制冷技术利用地热资源进行制冷,发展吸收式制冷技术,降低能耗,减少环境污染。6.2.3地热热泵技术提高地热热泵的能效比,研究新型热泵技术,扩大地热热泵应用领域。6.2.4区域性地热供暖与制冷技术发展区域性地热供暖与制冷技术,实现能源的高效利用,降低运行成本。6.3地热资源勘探与评价地热资源的勘探与评价是地热能源开发的前提,其技术发展路径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6.3.1地热资源探测技术发展地球物理勘探、地球化学勘探等技术,提高地热资源探测的准确性和效率。6.3.2地热资源评价技术研究地热资源评价方法,建立地热资源评价体系,为地热能源开发提供科学依据。6.3.3地热资源可持续利用技术研究地热资源可持续利用技术,保证地热能源开发与环境保护相协调。6.3.4地热资源信息化技术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等信息技术,提高地热资源勘探与评价的智能化水平。第7章核能技术发展路径7.1核裂变反应堆技术核裂变反应堆技术是当前核能利用的主要形式,其发展路径主要包括提高核燃料利用效率、提升反应堆安全功能、延长运行寿命等方面。未来核裂变反应堆技术的发展趋势如下:7.1.1第三代核电技术第三代核电技术已经在我国得到广泛应用,如AP1000、EPR等。未来应进一步优化这些技术,提高核电站的经济性、安全性和可靠性。7.1.2第四代核电技术第四代核电技术以高温气冷堆、快中子堆等为代表,具有更高的燃料利用率、更高的安全功能和更低的放射性废物产生。应加大研发力度,推动第四代核电技术的商业化应用。7.1.3小型模块化反应堆小型模块化反应堆具有建设周期短、投资成本低、灵活性高等优点,适合在偏远地区、海岛等地推广应用。应加强小型模块化反应堆的研发和示范工程建设。7.2核聚变技术核聚变技术被认为是未来清洁能源的重要来源,其发展路径主要包括实现高温高密度等离子体稳定约束、解决聚变材料问题、提高能量转换效率等方面。7.2.1磁约束聚变磁约束聚变是目前研究较多的聚变技术,如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反应堆(ITER)项目。我国应积极参与国际合作,加大磁约束聚变技术的研发力度。7.2.2激光惯性约束聚变激光惯性约束聚变具有潜在的高能量输出和较小的放射性污染,是未来核聚变技术的重要研究方向。我国应继续推进激光惯性约束聚变研究,争取实现商业化应用。7.2.3聚变材料研发聚变反应堆对材料功能有极高要求,如高温、高辐射环境下的结构材料、氚增殖材料等。应加强聚变材料的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为未来聚变反应堆提供材料支持。7.3核能安全与环保核能安全与环保是核能发展的重要前提,未来核能安全与环保的发展路径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7.3.1加强核安全监管完善核安全法规体系,提高核安全监管能力,保证核能利用的安全性。7.3.2核废物处理与处置加大核废物处理与处置技术研发力度,提高核废物处理能力,降低放射性废物对环境的影响。7.3.3核电站退役与环保研究核电站退役技术,制定合理的退役计划,保证退役过程中的环保要求。通过以上发展路径,我国核能技术将实现安全、高效、清洁的目标,为新能源行业的发展做出贡献。第8章氢能技术发展路径8.1氢能制备技术氢能作为一种清洁、高效的新能源,其制备技术的突破对新能源行业具有重要意义。目前氢能制备技术主要包括以下几种:8.1.1化石能源制氢化石能源制氢是通过煤炭、石油、天然气等化石燃料进行蒸汽重整、部分氧化等方法制取氢气。为降低碳排放,可结合碳捕捉和封存技术,提高制氢过程的环保功能。8.1.2电解水制氢电解水制氢是利用可再生能源如风能、太阳能等发电,通过电解水产生氢气。提高电解水制氢的效率、降低能耗和成本是当前研究的重点。开发高效、稳定的催化剂也是关键。8.1.3光催化制氢光催化制氢是利用半导体材料在光照射下,将水分解产生氢气。研究高效、低毒、稳定的光催化剂,提高光催化制氢的太阳能转化效率是光催化制氢技术的发展方向。8.2氢燃料电池技术氢燃料电池是将氢气与氧气在电化学反应过程中产生电能的装置,具有高能量转换效率、低污染排放等优点。氢燃料电池技术的发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8.2.1燃料电池催化剂研究提高催化剂活性、稳定性和抗中毒能力,降低贵金属用量,是氢燃料电池技术发展的关键。研究方向包括非贵金属催化剂、纳米催化剂等。8.2.2膜材料研究开发具有高离子导电性、低气体渗透性、良好化学稳定性及机械强度的膜材料,对提高氢燃料电池功能。8.2.3燃料电池系统集成与优化通过优化燃料电池堆设计、热管理、水管理等,提高燃料电池系统的可靠性和寿命,降低成本。8.3氢能储存与运输氢能的储存与运输技术是氢能广泛应用的关键环节,主要包括以下方面:8.3.1储氢材料研究开发具有高储氢容量、低释氢温度、快速吸放氢功能的储氢材料,提高氢能储存的密度和安全性。8.3.2储氢容器设计优化储氢容器的结构设计,提高其承受压力、抗疲劳功能、密封功能等,保证氢气储存安全可靠。8.3.3氢能运输技术研究高效、安全的氢能运输技术,包括长管拖车、氢气管道、液氢运输等,降低氢能运输成本,提高运输效率。通过以上氢能技术发展路径的研究与摸索,为我国新能源行业提供有力支撑,助力实现能源结构优化和可持续发展。第9章新能源储能技术发展路径9.1锂离子电池技术9.1.1正极材料研发锂离子电池的正极材料对其功能具有重大影响。当前研究热点包括三元材料、磷酸铁锂、钴酸锂等。未来发展方向应关注高能量密度、长循环寿命及低成本的正极材料研发。9.1.2负极材料创新负极材料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硅基材料、硬碳等方向。未来应着重提高负极材料的容量、循环稳定性和安全性。9.1.3电解液和隔膜技术优化电解液和隔膜功能,提高电池的安全性和循环寿命。研究新型电解液添加剂,提高电解液的稳定性和导电性。9.1.4电池管理系统(BMS)研发高效、可靠的电池管理系统,实现电池状态的实时监控、预测及保护,延长电池寿命,提高安全性。9.2铅酸电池技术9.2.1板栅材料改进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