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射性物品安全监管作业指导书_第1页
放射性物品安全监管作业指导书_第2页
放射性物品安全监管作业指导书_第3页
放射性物品安全监管作业指导书_第4页
放射性物品安全监管作业指导书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放射性物品安全监管作业指导书TOC\o"1-2"\h\u4340第1章放射性物品安全监管概述 3152521.1放射性物品基本概念 3106721.2放射性物品安全监管的重要性 373861.3放射性物品安全监管法律法规体系 413455第2章放射性物品的分类与识别 4237482.1放射性物品的分类 434152.2放射性物品的识别与标识 4231552.3放射性物品的包装与运输 51875第3章放射性物品的危害评估 5291953.1放射性危害的基本知识 551323.1.1放射性物质的特性 594713.1.2放射性危害的来源 6299393.1.3放射性危害的影响 614373.2放射性物品的危害评估方法 6305213.2.1定量评估 620593.2.2定性评估 6295293.3放射性物品的危害控制策略 6112803.3.1防护措施 6220663.3.2应急处理 6200743.3.3监测与监督 6265213.3.4法规与标准 79592第4章放射性物品的安全监管机构与职责 7252884.1国家级放射性物品安全监管机构 7195814.1.1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7223074.1.2国家核安全局 766094.1.3国务院其他相关部门 7153874.2地方放射性物品安全监管机构 781144.2.1省级放射性物品安全监管机构 7146524.2.2市级、县级放射性物品安全监管机构 7298534.3相关部门的协同监管职责 7275674.3.1发展和改革部门 718674.3.2生态环境部门 8319194.3.3工业和信息化部门 891654.3.4公安部门 8145304.3.5交通运输部门 8149454.3.6卫生健康部门 855674.3.7其他相关部门 815845第5章放射性物品的许可与审批 8178855.1放射性物品许可制度 8243605.1.1放射性物品许可的定义 8103375.1.2放射性物品许可的分类 8213405.1.3放射性物品许可的条件 8114345.2放射性物品许可申请与审批流程 919085.2.1许可申请 988725.2.2许可审批 9284815.2.3许可决定 930775.3放射性物品许可的监督管理 9221405.3.1许可证管理 9234255.3.2许可证变更与注销 1028535.3.3监督检查 10154455.3.4公众参与 1013278第6章放射性物品的安全监管措施 1024646.1放射性物品生产与使用的安全监管 10312846.1.1许可与审批 1077096.1.2安全防护与监测 10122606.1.3培训与教育 1099146.2放射性物品储存与运输的安全监管 1040056.2.1储存安全监管 10140306.2.2运输安全监管 11320066.2.3应急预案与处理 1148536.3放射性物品废物处理与处置的安全监管 1111096.3.1废物处理 1140646.3.2废物处置 1188806.3.3监测与监管 113229第7章放射性的应急管理与处置 11244947.1放射性的分类与分级 1131047.1.1放射性的分类 11197817.1.2放射性的分级 12205047.2放射性应急预案的编制与实施 12265747.2.1应急预案的编制 12100607.2.2应急预案的实施 12244197.3放射性的应急响应与处置 12297247.3.1预警与监测 13237817.3.2应急响应 13214697.3.3应急处置 1310345第8章放射性物品的监督检查与执法 13220478.1放射性物品监督检查制度 139918.1.1监督检查的目的 13274288.1.2监督检查的原则 13256548.1.3监督检查的主体 13110238.1.4监督检查的对象 14174768.2放射性物品监督检查的方法与手段 14254968.2.1文件审查 14266768.2.2现场检查 1421168.2.3监测与检测 14239008.2.4询问调查 14167518.2.5数据分析 1485988.3放射性物品违法行为的查处与执法 14308998.3.1违法行为的发觉 14303588.3.2违法行为的查处 14300598.3.3执法措施 14186538.3.4执法监督 15292848.3.5法律责任 153882第9章放射性物品安全监管的信息化管理 1576719.1放射性物品安全监管信息化建设 15283219.1.1建立健全信息化管理体系 15164229.1.2信息化基础设施完善 1543509.1.3监管系统开发与应用 15241789.2放射性物品安全监管数据库与信息共享 15178069.2.1数据库建设 15131859.2.2信息共享机制 1627599.3放射性物品安全监管数据分析与利用 16165879.3.1数据分析方法 16198859.3.2数据利用与决策支持 1613036第10章放射性物品安全监管人员培训与资质要求 162187210.1放射性物品安全监管人员培训内容与方法 162183810.1.1培训内容 161763610.1.2培训方法 163078410.2放射性物品安全监管人员资质认证 171043110.2.1资质认证条件 17121310.2.2资质认证程序 1719310.3放射性物品安全监管人员职业道德与行为规范 17497310.3.1职业道德 172539810.3.2行为规范 17第1章放射性物品安全监管概述1.1放射性物品基本概念放射性物品是指含有放射性物质,能够自发地放射出射线(如α粒子、β粒子、γ射线等)的物品。这类物品在自然界、工业生产、科学研究、医疗卫生等领域广泛存在。放射性物品根据其放射性水平、危害程度及用途,可分为放射性同位素、放射性药物、放射性废物、放射性物料等。1.2放射性物品安全监管的重要性放射性物品具有潜在的危害性,一旦管理不善,可能导致放射性,对人类健康和环境造成严重后果。因此,加强放射性物品的安全监管。放射性物品安全监管的主要任务包括:防止放射性的发生,保证放射性物品的运输、储存、使用、处置等环节安全可控;保护工作人员和公众的健康;维护环境安全。1.3放射性物品安全监管法律法规体系我国放射性物品安全监管法律法规体系主要包括以下几个层次:(1)宪法及有关法律。如《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放射性污染防治法》等,为放射性物品安全监管提供了法律依据。(2)行政法规。如《放射性物品运输安全管理条例》、《放射性废物安全管理条例》等,明确了放射性物品运输、废物处理等方面的具体要求。(3)部门规章。如《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安全许可管理办法》、《放射性物品运输监督检查办法》等,规定了放射性物品安全监管的具体措施和办法。(4)规范性文件。如《放射性物品运输包装规范》、《放射性废物分类与包装技术要求》等,对放射性物品的包装、运输、储存、处置等方面提出了具体的技术要求。(5)技术标准。如《放射性物质运输安全标准》、《放射性废物处理与处置设施设计规范》等,为放射性物品安全监管提供了技术支持。第2章放射性物品的分类与识别2.1放射性物品的分类放射性物品根据其放射性水平、危害程度以及用途,可以分为以下几类:(1)低放射性物品:放射性水平较低,对人体的危害相对较小。主要包括天然放射性物质、部分医疗放射性同位素等。(2)中放射性物品:放射性水平较高,对人体有一定危害。主要包括部分工业放射性同位素、部分医疗放射性同位素等。(3)高放射性物品:放射性水平很高,对人体有严重危害。主要包括核燃料、部分工业放射性同位素、部分军事放射性物品等。2.2放射性物品的识别与标识为保证放射性物品的安全监管,对其进行准确的识别与标识。(1)识别:(1)根据放射性物品的特性,通过核素分析、放射性测量等方法,确定其放射性水平、危害程度和类别。(2)识别放射性物品时,应查阅相关资料,了解其来源、用途、历史操作等信息。(2)标识:(1)放射性物品应设置明显的放射性标识,包括放射性符号、警示语句、类别、核素名称等信息。(2)放射性标识应采用耐磨损、耐腐蚀、不易褪色的材料制作,保证其在放射性物品使用、存储、运输过程中的清晰可见。2.3放射性物品的包装与运输放射性物品的包装与运输是保证其安全的关键环节,必须严格遵守相关规定。(1)包装:(1)放射性物品的包装应符合国家及行业标准,保证在正常运输、储存条件下,放射性物品不会对环境和人体造成危害。(2)包装材料应具有良好的密封性、耐腐蚀性、耐磨损性等功能,防止放射性物质泄漏。(3)包装设计应考虑放射性物品的物理、化学性质,保证其在运输过程中稳定、可靠。(2)运输:(1)放射性物品的运输应遵循国家及行业相关规定,严格按照放射性物品的类别、放射性水平进行分类运输。(2)运输单位应具备相应的资质,运输人员应接受专业培训,熟悉放射性物品的特性及应急处理措施。(3)运输过程中应采取有效措施,保证放射性物品的安全、稳定,防止放射性的发生。第3章放射性物品的危害评估3.1放射性危害的基本知识3.1.1放射性物质的特性放射性物质能自发地发射射线,包括α粒子、β粒子和γ射线等。这些射线具有不同的穿透能力和电离能力,可对人体和环境造成危害。3.1.2放射性危害的来源放射性危害主要来源于放射性物质对生物体的内照射和外照射。内照射是指放射性物质进入人体内部,通过射线对组织、器官产生危害;外照射是指放射性物质在体外,通过射线对周围生物体产生危害。3.1.3放射性危害的影响放射性危害可能导致人体细胞损伤、基因突变、免疫系统功能下降,甚至引发肿瘤、白血病等疾病。3.2放射性物品的危害评估方法3.2.1定量评估(1)基于放射性活度的评估:通过测量放射性物质的活度,评估其对人体的潜在危害。(2)剂量评估:根据放射性物质发射的射线类型、能量、剂量率等参数,计算生物体受到的剂量,评估其危害程度。3.2.2定性评估(1)放射性物质的化学性质:分析放射性物质的化学性质,判断其对人体和环境可能产生的危害。(2)放射性物质的物理形态:评估放射性物质在环境中的扩散、迁移能力,判断其危害范围。3.3放射性物品的危害控制策略3.3.1防护措施(1)实施时间、距离和屏蔽防护原则,降低辐射剂量。(2)加强对放射性物品的储存、运输、使用等环节的安全管理,防止放射性物质泄漏和扩散。3.3.2应急处理(1)制定放射性应急预案,明确应急响应程序和措施。(2)加强应急演练,提高应对放射性的能力。3.3.3监测与监督(1)定期对放射性物品及相关场所进行监测,保证辐射剂量率在安全范围内。(2)加强对放射性物品从业人员的培训和考核,提高其安全意识和操作技能。3.3.4法规与标准(1)制定放射性物品安全监管法律法规,明确放射性物品的危害评估、防护措施等要求。(2)严格执行放射性物品安全标准,保证放射性物品的安全使用。第4章放射性物品的安全监管机构与职责4.1国家级放射性物品安全监管机构4.1.1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作为我国宏观经济管理部门,负责全国放射性物品安全监管的总体协调和宏观管理。其主要职责包括制定放射性物品安全监管政策、规划和标准,指导地方放射性物品安全监管工作。4.1.2国家核安全局国家核安全局是我国放射性物品安全监管的主管部门,主要负责放射性物品的监督管理、核设施安全监管、核应急响应、辐射环境监测和辐射防护等工作。4.1.3国务院其他相关部门国务院其他相关部门根据职责分工,参与放射性物品安全监管工作,主要包括:生态环境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安部、交通运输部、卫生健康委员会等。4.2地方放射性物品安全监管机构4.2.1省级放射性物品安全监管机构省级放射性物品安全监管机构在地方领导下,负责本行政区域内放射性物品安全监管工作。其主要职责是贯彻执行国家放射性物品安全监管政策、法规和标准,制定本地区放射性物品安全监管措施,开展放射性物品安全监管工作。4.2.2市级、县级放射性物品安全监管机构市级、县级放射性物品安全监管机构在上级放射性物品安全监管机构和本级领导下,负责本行政区域内放射性物品安全监管工作。其主要职责是落实国家和上级放射性物品安全监管政策、法规和标准,开展放射性物品安全监管工作。4.3相关部门的协同监管职责4.3.1发展和改革部门负责放射性物品安全监管相关政策的制定,指导协调放射性物品安全监管工作。4.3.2生态环境部门负责放射性物品的环境影响评价、辐射环境监测和辐射污染防治等工作。4.3.3工业和信息化部门负责放射性物品生产、销售和使用的行业管理,参与放射性物品安全监管。4.3.4公安部门负责放射性物品的治安管理、放射性物品运输安全监管和核应急响应等工作。4.3.5交通运输部门负责放射性物品运输安全和放射性物品运输的应急响应等工作。4.3.6卫生健康部门负责放射性物品职业健康监管、放射性污染的医疗救治和卫生防护等工作。4.3.7其他相关部门根据职责分工,参与放射性物品安全监管工作,共同保障放射性物品安全。第5章放射性物品的许可与审批5.1放射性物品许可制度5.1.1放射性物品许可的定义放射性物品许可是指依据国家放射性污染防治法律法规,对涉及放射性物品的生产、销售、使用、运输、储存、处置等活动实施的管理制度。放射性物品许可旨在保证放射性物品的安全与环保,防止放射性污染和的发生。5.1.2放射性物品许可的分类放射性物品许可分为以下几类:(1)生产许可;(2)销售许可;(3)使用许可;(4)运输许可;(5)储存许可;(6)处置许可。5.1.3放射性物品许可的条件申请放射性物品许可的单位或个人需满足以下条件:(1)具备放射性污染防治法律法规规定的资质;(2)具有与放射性物品活动相适应的技术、管理人员和设施设备;(3)建立健全放射性物品安全管理制度;(4)具备应急预案和应急处理能力;(5)符合国家放射性污染防治标准及其他相关要求。5.2放射性物品许可申请与审批流程5.2.1许可申请申请放射性物品许可的单位或个人应向所在地省级环境保护主管部门提交以下材料:(1)放射性物品许可申请表;(2)单位或个人身份证明文件;(3)放射性污染防治资质证明文件;(4)放射性物品安全管理制度;(5)应急预案;(6)其他相关证明材料。5.2.2许可审批省级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对放射性物品许可申请进行审查,审查内容包括:(1)申请材料是否齐全、符合法定形式;(2)申请单位或个人是否具备放射性污染防治法律法规规定的资质;(3)放射性物品活动是否符合国家放射性污染防治标准及其他相关要求;(4)其他需要审查的事项。5.2.3许可决定省级环境保护主管部门根据审查结果,作出以下决定:(1)对符合条件的,予以许可,发放放射性物品许可证;(2)对不符合条件的,不予许可,并书面说明理由。5.3放射性物品许可的监督管理5.3.1许可证管理放射性物品许可证是放射性物品活动的法律凭证,应当妥善保管,不得涂改、伪造、转让、出租、出借或抵押。5.3.2许可证变更与注销放射性物品许可证持有人因单位名称、地址、法定代表人等发生变化,需办理许可证变更手续。放射性物品活动终止或许可证有效期届满,应办理许可证注销手续。5.3.3监督检查省级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应加强对放射性物品活动的监督检查,保证放射性物品安全。对违反放射性污染防治法律法规的行为,依法予以查处。5.3.4公众参与放射性物品许可及监督管理过程中,应充分保障公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接受社会监督。第6章放射性物品的安全监管措施6.1放射性物品生产与使用的安全监管6.1.1许可与审批对放射性物品的生产与使用实行严格的许可制度,相关单位必须依法取得放射性物品生产、使用许可证。审批部门应严格审查申请单位的资质、技术条件、安全防护措施等,保证其具备放射性物品生产与使用的能力。6.1.2安全防护与监测生产和使用单位应建立健全放射性物品安全防护体系,保证工作人员和公众的健康安全。定期对工作场所进行放射性监测,对工作人员进行个人剂量监测,保证辐射剂量低于国家标准。6.1.3培训与教育对从事放射性物品生产与使用的工作人员进行专业培训,保证其具备必要的知识和技能。加强对工作人员的安全教育,提高其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6.2放射性物品储存与运输的安全监管6.2.1储存安全监管储存单位应具备符合国家标准的放射性物品储存设施,并依法取得放射性物品储存许可证。储存设施应具备良好的通风、散热、防泄漏等条件,保证放射性物品的安全储存。6.2.2运输安全监管运输单位必须依法取得放射性物品运输许可证,严格按照国家放射性物品运输规定进行操作。运输过程中应采取有效措施,防止放射性物品泄漏、丢失或被盗。6.2.3应急预案与处理储存和运输单位应制定应急预案,应对可能发生的放射性。一旦发生放射性,应立即启动应急预案,采取有效措施,保证得到及时、有效的处理。6.3放射性物品废物处理与处置的安全监管6.3.1废物处理放射性废物处理单位应依法取得放射性废物处理许可证,严格按照国家放射性废物处理规定进行操作。废物处理应采用安全、有效的技术方法,保证放射性废物得到妥善处理。6.3.2废物处置放射性废物处置单位应具备符合国家标准的放射性废物处置设施,并依法取得放射性废物处置许可证。废物处置应遵循分类、分区、分层的原则,保证放射性废物对环境和公众的影响降至最低。6.3.3监测与监管对放射性废物处理和处置过程进行全程监测,保证各项指标符合国家标准。加强对放射性废物处理和处置单位的监管,严厉打击非法转移、处置放射性废物的行为。第7章放射性的应急管理与处置7.1放射性的分类与分级7.1.1放射性的分类根据放射性的性质、来源及影响范围,将放射性分为以下几类:(1)放射性物质泄漏;(2)放射性物质丢失;(3)放射性物质非法转移和交易;(4)放射性设施;(5)放射性废物处理;(6)其他放射性。7.1.2放射性的分级根据放射性的严重程度,将其分为以下四级:(1)特别重大放射性(Ⅰ级);(2)重大放射性(Ⅱ级);(3)较大放射性(Ⅲ级);(4)一般放射性(Ⅳ级)。7.2放射性应急预案的编制与实施7.2.1应急预案的编制(1)成立应急预案编制小组;(2)收集相关资料,进行风险评估;(3)明确应急预案的目标、范围、编制依据;(4)制定应急预案的组织体系、预警与监测、应急响应、应急保障、善后处理等环节;(5)组织专家评审,完善应急预案;(6)报批发布。7.2.2应急预案的实施(1)宣传培训,提高应急能力;(2)建立健全应急组织机构;(3)制定应急预案演练计划,定期开展演练;(4)落实应急资源保障;(5)建立应急预案修订机制,不断完善应急预案。7.3放射性的应急响应与处置7.3.1预警与监测(1)建立预警体系,及时获取放射性信息;(2)对可能发生的进行预警;(3)开展放射性监测,掌握影响范围和程度。7.3.2应急响应(1)启动应急预案,组织应急队伍;(2)开展现场调查,确定类型和级别;(3)采取控制措施,防止扩大;(4)进行人员疏散和辐射防护;(5)及时报告上级部门和相关部门。7.3.3应急处置(1)根据类型和级别,采取相应的处置措施;(2)组织专业救援队伍进行处理;(3)协调相关部门和单位,共同应对;(4)保证放射性废物和污染物的安全处理;(5)开展后期环境监测和评估。第8章放射性物品的监督检查与执法8.1放射性物品监督检查制度8.1.1监督检查的目的放射性物品监督检查旨在保证放射性物品的安全管理,防止放射性的发生,保护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维护环境安全。8.1.2监督检查的原则放射性物品监督检查应遵循以下原则:(1)依法监管,严格执法;(2)预防为主,防治结合;(3)全面覆盖,突出重点;(4)公开透明,接受监督。8.1.3监督检查的主体放射性物品监督检查的主体包括国务院核安全监管部门、地方各级人民核安全监管部门以及相关部门。8.1.4监督检查的对象放射性物品监督检查的对象包括:(1)放射性物品生产、销售、使用单位;(2)放射性物品运输、储存、处置单位;(3)放射性物品安全管理从业人员。8.2放射性物品监督检查的方法与手段8.2.1文件审查对放射性物品相关单位的许可文件、安全管理规章制度、应急预案等进行审查。8.2.2现场检查对放射性物品相关单位的设施、设备、操作过程、安全防护措施等进行现场检查。8.2.3监测与检测对放射性物品相关场所的环境辐射水平、放射性物质含量等进行监测与检测。8.2.4询问调查对放射性物品相关单位的从业人员、管理人员进行询问调查,了解放射性物品安全管理情况。8.2.5数据分析对放射性物品相关单位的监测数据、安全事件等进行收集、整理和分析。8.3放射性物品违法行为的查处与执法8.3.1违法行为的发觉通过监督检查、投诉举报、上级交办等途径发觉放射性物品违法行为。8.3.2违法行为的查处对发觉的放射性物品违法行为,依法进行查处,包括责令改正、罚款、暂扣或者吊销许可证等。8.3.3执法措施放射性物品执法部门可采取以下措施:(1)现场制止违法行为;(2)查封、扣押违法使用的放射性物品;(3)对违法行为涉及的人员进行处罚;(4)依法向有关部门移送涉嫌犯罪案件。8.3.4执法监督对放射性物品执法行为进行监督,保证执法公正、公开、透明。对执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时进行纠正和整改。8.3.5法律责任放射性物品相关单位及从业人员违反法律法规的,应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执法部门应依法对违法行为进行查处,保障放射性物品安全。第9章放射性物品安全监管的信息化管理9.1放射性物品安全监管信息化建设9.1.1建立健全信息化管理体系制定放射性物品安全监管信息化建设规划;明确信息化建设的目标、任务和阶段性成果;建立信息化管理机构,保证信息化建设工作的顺利进行。9.1.2信息化基础设施完善加强放射性物品安全监管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实现监管场所的网络覆盖,提高网络传输速度和稳定性;配备必要的信息化设备,保证监管工作的顺利进行。9.1.3监管系统开发与应用开发放射性物品安全监管信息系统,实现监管业务流程的电子化、自动化;设计并实现放射性物品安全监管移动应用,提高监管人员工作效率;推广应用放射性物品安全监管信息系统,提升监管水平。9.2放射性物品安全监管数据库与信息共享9.2.1数据库建设构建放射性物品安全监管数据库,实现数据的统一存储、管理和查询;收集、整理放射性物品相关法律法规、标准规范、科研成果等资料,充实数据库内容;定期更新数据库,保证数据的时效性和准确性。9.2.2信息共享机制建立放射性物品安全监管信息共享机制,促进部门间的信息交流与合作;制定信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