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安全事件应对指南_第1页
公共安全事件应对指南_第2页
公共安全事件应对指南_第3页
公共安全事件应对指南_第4页
公共安全事件应对指南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公共安全事件应对指南TOC\o"1-2"\h\u16476第1章公共安全事件概述 3187931.1公共安全事件定义与分类 3115851.2公共安全事件的影响与危害 418391.3我国公共安全事件应对法律法规 48626第2章预防与预警 5284662.1预防措施与策略 5117172.1.1风险评估与识别 5169662.1.2安全规划与布局 59712.1.3安全教育与培训 5130772.1.4法规与制度建设 5140422.1.5社会共治 5284322.2预警体系建设与运行 5211332.2.1预警体系构成 5162982.2.2监测预警 5158112.2.3信息处理 637362.2.4预警发布 6103472.2.5预警响应 6115022.3预警信息的发布与传播 611822.3.1预警信息发布渠道 6318272.3.2预警信息发布内容 6198612.3.3预警信息传播机制 6211532.3.4预警信息更新与撤销 613114第3章应急预案编制与管理 6296063.1应急预案编制原则与程序 6141873.1.1编制原则 666363.1.2编制程序 7292243.2应急预案的主要内容 737533.2.1预案概述 772243.2.2组织体系 746793.2.3预警与监测 7153813.2.4应急响应 787473.2.5事后处理 8284453.3应急预案的修订与更新 8198663.3.1修订原则 8228713.3.2修订程序 869023.3.3更新要求 822603第4章应急组织体系与职责 8183384.1应急组织体系构建 8147894.2各级应急管理部门职责 9164674.3应急队伍与志愿者 932117第5章信息报告与处置 9237035.1信息报告的原则与流程 983965.1.1原则 9327215.1.2流程 10119105.2信息报告的主要内容 1048765.3信息处置与跟踪 10224635.3.1信息处置 1097955.3.2信息跟踪 1019087第6章应急响应与救援 11156386.1应急响应分级与启动 11231516.1.1应急响应分级 11107606.1.2应急响应启动 11289316.2救援力量的组织与调度 11134886.2.1救援力量的组织 11127966.2.2救援力量的调度 12272796.3救援行动的开展与协调 12212866.3.1救援行动的开展 12141746.3.2救援行动的协调 1229162第7章现场管理与指挥 1223297.1现场管理的基本原则 12147877.1.1统一领导,分级负责 1394897.1.2快速反应,迅速处置 1329357.1.3优先保障人员安全 13160657.1.4合理调配资源,优化配置 1348937.1.5信息共享,协同作战 1398037.2现场指挥体系构建 13274367.2.1指挥体系结构 13214347.2.2指挥人员配置 1374657.2.3指挥协调机制 13321317.2.4指挥决策程序 1352997.3现场协调与联动 1371297.3.1现场协调 14327627.3.2联动机制 1419957.3.3联动指挥平台 14125207.3.4联动演练与评估 147251第8章医疗卫生与防疫 14277738.1医疗卫生保障措施 14124648.1.1医疗资源配置 14169468.1.2医疗救治能力提升 14160718.1.3医疗卫生防护 1449668.2疫情防控策略与措施 14239068.2.1疫情监测与报告 14294608.2.2疫情防控措施 15136958.2.3疫苗接种与免疫预防 1521548.3心理援助与康复 1548858.3.1心理援助 15130558.3.2康复治疗 15299398.3.3社会支持 1526031第9章社会力量参与与协作 15237189.1社会力量的动员与组织 1554839.1.1动员社会力量 15262549.1.2组织社会力量 16172819.2社会组织与志愿者协作 16131869.2.1社会组织协作 16100229.2.2志愿者协作 16145179.3社会捐助与物资管理 16225989.3.1社会捐助 16286129.3.2物资管理 1611755第10章恢复与重建 172867810.1基础设施恢复 172168410.1.1评估受损情况 1792510.1.2制定恢复计划 17159010.1.3整合资源 17764510.1.4加快施工进度 172054510.2社会秩序重建 17152910.2.1维护治安稳定 17495110.2.2恢复公共服务 172460510.2.3加强社区管理 172300310.2.4促进经济恢复 172057510.3心理创伤康复与心理援助 183014910.3.1开展心理健康评估 18362910.3.2建立心理援助体系 1821810.3.3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181333710.3.4关注特殊人群 183167010.4公共安全事件总结与评估 181414410.4.1救援工作评估 182718710.4.2防灾减灾能力评估 18271010.4.3完善应急预案 183274810.4.4加强培训与演练 18第1章公共安全事件概述1.1公共安全事件定义与分类公共安全事件,指的是在一定时间内,突然发生的、可能对不特定多数人的生命、财产造成危害的事件。根据事件性质及危害程度,公共安全事件可分为以下几类:(1)自然灾害:如地震、洪水、台风、干旱等自然灾害,往往造成较大范围内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2)灾难:如火灾、爆炸、交通、化学泄漏等,可能导致严重的人员伤亡和环境污染。(3)公共卫生事件:如传染病疫情、食物中毒、职业中毒等,影响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4)社会安全事件:如恐怖袭击、暴力犯罪、网络攻击等,对国家安全、社会稳定和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构成威胁。1.2公共安全事件的影响与危害公共安全事件对国家、社会和人民群众产生严重影响,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人员伤亡:公共安全事件可能导致大量人员伤亡,给受害者家庭带来无尽的痛苦。(2)财产损失:公共安全事件可能导致房屋、设施、物资等财产损失,严重影响经济发展。(3)社会秩序:公共安全事件可能导致社会秩序混乱,影响社会稳定。(4)心理影响:公共安全事件给人民群众带来恐慌、焦虑等心理影响,影响心理健康。(5)环境影响:部分公共安全事件可能导致环境污染,影响生态平衡。1.3我国公共安全事件应对法律法规为有效应对公共安全事件,我国制定了一系列法律法规,主要包括:(1)《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明确了突发事件的定义、分类、应对原则和应对措施等内容。(2)《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规定了生产经营单位的安全生产义务、安全生产监督管理等内容。(3)《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对传染病的预防、控制、治疗和监督管理等方面作出规定。(4)《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对防洪工作进行了全面规定,以减轻洪涝灾害损失。(5)《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对地震监测预报、地震灾害预防、地震应急救援等方面作出规定。还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草原法》等相关法律法规,为公共安全事件的应对提供了法律依据。第2章预防与预警2.1预防措施与策略为保证公共安全,预防措施与策略的制定。本节将从以下几个方面阐述预防公共安全事件的措施与策略:2.1.1风险评估与识别开展公共安全风险评估,识别潜在的安全隐患,为预防措施提供依据。风险评估应涵盖自然灾害、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等方面。2.1.2安全规划与布局根据风险评估结果,制定相应的安全规划,优化公共设施布局,提高公共安全水平。安全规划应包括应急预案、救援资源配置、基础设施建设等内容。2.1.3安全教育与培训加强公共安全教育,提高全民安全意识,开展针对性培训,提高应急救援队伍的应急处置能力。2.1.4法规与制度建设完善公共安全相关法规,建立健全安全管理制度,保证预防措施的有效实施。2.1.5社会共治鼓励社会各界参与公共安全事务,构建企业、社会组织和公民个人共同参与的公共安全治理体系。2.2预警体系建设与运行预警体系是预防公共安全事件的关键环节,本节将从以下几个方面介绍预警体系的建设与运行:2.2.1预警体系构成预警体系包括监测预警、信息处理、预警发布和预警响应等环节。各环节应相互配合,形成有机整体。2.2.2监测预警建立多部门、多层次的监测预警网络,实现对社会安全、自然灾害、灾难等方面的实时监控。2.2.3信息处理建立快速、准确的信息处理机制,对监测预警信息进行收集、整理、分析和评估,为预警发布提供依据。2.2.4预警发布制定预警发布标准,明确预警级别、预警范围和预警对象。通过多种渠道及时发布预警信息,保证预警信息的覆盖面。2.2.5预警响应根据预警级别和预警信息,启动相应的预警响应措施,包括人员疏散、物资调配、应急救援等。2.3预警信息的发布与传播预警信息的发布与传播是公共安全事件预防与预警的关键环节,以下为相关内容:2.3.1预警信息发布渠道建立多元化预警信息发布渠道,包括但不限于电视、广播、互联网、短信、社交媒体等。2.3.2预警信息发布内容预警信息应包括预警级别、预警范围、预警时间、预警事项、应对措施等内容,保证信息准确、易懂。2.3.3预警信息传播机制建立健全预警信息传播机制,保证预警信息在短时间内覆盖到受影响区域的所有人群。2.3.4预警信息更新与撤销根据事态发展,及时更新预警信息。当预警事件消除或不再具有威胁时,及时撤销预警信息,避免引发恐慌和混乱。第3章应急预案编制与管理3.1应急预案编制原则与程序3.1.1编制原则(1)合法性原则:应急预案应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要求,保证合法合规性。(2)科学性原则:应急预案应基于科学分析和预测,保证应对措施的有效性。(3)实用性原则:应急预案应简洁明了,操作性强,便于实际操作。(4)灵活性原则:应急预案应具有一定的灵活性,以适应不同公共安全事件的特点和变化。(5)协同性原则:应急预案应注重部门间协同配合,形成合力。3.1.2编制程序(1)成立应急预案编制小组,明确职责分工。(2)开展公共安全风险评估,确定应急预案类型和范围。(3)收集相关资料,进行预案编制。(4)组织专家评审,征求相关部门和单位意见。(5)修改完善,形成正式预案。(6)报请领导审批,发布实施。3.2应急预案的主要内容3.2.1预案概述(1)编制依据:列出相关法律法规、政策文件等。(2)适用范围:明确预案适用的公共安全事件类型、级别和区域。(3)预案目标:阐述预案所要实现的目标和效果。3.2.2组织体系(1)应急指挥部:设立应急指挥部,明确领导、成员及其职责。(2)应急工作小组:设立各应急工作小组,明确组长、成员及其职责。(3)专家咨询组:设立专家咨询组,提供技术支持。3.2.3预警与监测(1)预警信息来源:明确预警信息获取渠道。(2)预警发布:制定预警发布程序、方式和要求。(3)监测监控:建立监测监控体系,实时掌握公共安全事件动态。3.2.4应急响应(1)响应分级:根据公共安全事件等级,明确应急响应级别。(2)响应措施:制定具体应对措施,包括人员、物资、设备等方面的调度与安排。(3)信息报告与通报:明确信息报告与通报的程序、方式和要求。3.2.5事后处理(1)善后处理:开展调查、损失评估、赔偿补偿等工作。(2)总结评估:对应急预案执行情况进行总结评估,提出改进措施。3.3应急预案的修订与更新3.3.1修订原则(1)适时性原则:根据公共安全事件发展变化,及时修订应急预案。(2)动态性原则:跟踪国内外先进经验,不断完善应急预案。3.3.2修订程序(1)启动修订程序:根据实际情况,提出应急预案修订需求。(2)组织修订:明确修订责任人和时间节点,开展修订工作。(3)征求相关部门和单位意见:广泛征求各方意见,保证修订预案的可行性。(4)审批发布:报请领导审批,发布修订后的应急预案。3.3.3更新要求(1)定期更新:原则上每三年至少对应急预案进行一次全面修订。(2)临时更新:如遇重大公共安全事件或法律法规调整,应及时更新应急预案。(3)归档管理:对修订后的应急预案进行归档管理,保证查阅方便。第4章应急组织体系与职责4.1应急组织体系构建应急组织体系是公共安全事件应对工作的核心,其构建应遵循统一领导、分级负责、协同配合、快速反应的原则。应急组织体系主要由以下几部分构成:(1)应急领导机构:负责对公共安全事件的应对工作进行统一领导、决策和协调。(2)应急管理部门:负责组织、协调、监督和指导本行政区域内的公共安全事件应对工作。(3)应急专项指挥部:负责指挥、协调特定类型的公共安全事件应对工作。(4)应急救援队伍:负责实施现场救援、应急处置等具体任务。(5)应急保障部门:负责为应急组织体系提供物资、技术、资金等保障。(6)社会力量:包括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志愿者等,参与公共安全事件应对工作。4.2各级应急管理部门职责各级应急管理部门在公共安全事件应对工作中承担以下职责:(1)制定和完善本行政区域内公共安全事件应急预案。(2)组织、协调、监督和指导公共安全事件的预防、预警、应急处置和救援工作。(3)收集、分析、报告公共安全事件信息,及时向上级部门和同级报告。(4)组织应急预案演练,提高公共安全事件应对能力。(5)负责应急救援队伍的建设和管理。(6)组织应急知识普及和宣传教育工作。(7)协调跨区域、跨部门的公共安全事件应对工作。4.3应急队伍与志愿者应急队伍与志愿者是公共安全事件应对工作的重要力量,其主要职责如下:(1)应急队伍:负责现场救援、应急处置、抢险救灾等任务,根据应急管理部门的调度,迅速、有序、有效地开展救援工作。(2)志愿者:在应急管理部门的指导下,参与公共安全事件的预防、预警、救援和恢复等工作,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应急队伍和志愿者应定期接受培训,提高业务素质和应急能力,保证在公共安全事件发生时,能迅速投入救援工作。同时应急管理部门应加强对应急队伍和志愿者的管理,保证其合法权益得到保障。第5章信息报告与处置5.1信息报告的原则与流程5.1.1原则信息报告应遵循以下原则:(1)及时性:保证在发觉公共安全事件后第一时间上报,避免信息延误。(2)准确性:保证报告的信息真实可靠,避免因误报、漏报导致应对措施失效。(3)完整性:报告内容应涵盖事件的基本情况、影响范围、已采取的措施等,以便上级部门全面了解事件情况。(4)规范性:按照统一的报告格式和流程进行,便于信息的整理和分析。5.1.2流程信息报告流程如下:(1)发觉公共安全事件后,第一时间向本单位负责人报告。(2)负责人了解事件情况后,立即向上一级主管部门报告。(3)主管部门接到报告后,根据事件性质和影响范围,决定是否向上级部门报告。(4)各级部门按照职责分工,将事件信息报告给相关领导和部门。5.2信息报告的主要内容信息报告应包括以下主要内容:(1)事件名称、发生时间和地点。(2)事件性质、影响范围和已造成的影响。(3)事件原因和可能发展趋势。(4)已采取的应对措施和效果。(5)其他需要报告的事项。5.3信息处置与跟踪5.3.1信息处置接到信息报告后,相关部门应立即进行以下处置:(1)分析事件性质、影响范围和可能发展趋势,制定应对措施。(2)根据事件紧急程度,启动相应的应急预案。(3)组织相关人员开展应急处置工作。(4)及时向上一级部门和相关部门报告事件处置进展。5.3.2信息跟踪在事件处置过程中,应持续跟踪以下信息:(1)事件发展动态。(2)已采取的应对措施及效果。(3)事件影响范围和程度。(4)其他需要关注的事项。通过以上信息报告与处置,为公共安全事件的应对提供有力支持。第6章应急响应与救援6.1应急响应分级与启动应急响应是对公共安全事件的快速反应,其目的是降低事件造成的损失和影响。应急响应分为四个等级,依次为Ⅰ级(特别重大)、Ⅱ级(重大)、Ⅲ级(较大)和Ⅳ级(一般)。6.1.1应急响应分级(1)Ⅰ级响应:适用于特别重大的公共安全事件,可能导致大量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影响范围广泛。(2)Ⅱ级响应:适用于重大的公共安全事件,可能导致较多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影响范围较大。(3)Ⅲ级响应:适用于较大的公共安全事件,可能导致一定数量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影响范围有限。(4)Ⅳ级响应:适用于一般的公共安全事件,可能导致少量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影响范围较小。6.1.2应急响应启动根据公共安全事件的性质、规模和影响范围,启动相应的应急响应等级。各级应急管理部门接到事件报告后,应迅速进行评估,确定应急响应等级,并及时启动应急响应程序。6.2救援力量的组织与调度救援力量是应对公共安全事件的关键,包括部门、专业救援队伍、社会力量等。6.2.1救援力量的组织(1)部门:负责组织协调各级救援力量,制定救援方案,指导救援工作。(2)专业救援队伍:包括消防、医疗、地震、矿山等领域的专业救援队伍,负责实施具体的救援行动。(3)社会力量:包括志愿者、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等,积极参与救援工作,提供物资、技术、人力等支持。6.2.2救援力量的调度应急管理部门根据公共安全事件的性质、规模和救援需求,合理调度救援力量,保证救援资源得到充分利用。(1)Ⅰ级响应:调动全国范围内的救援力量,实施跨区域救援。(2)Ⅱ级响应:调动本省(区、市)范围内的救援力量,实施跨市(地)救援。(3)Ⅲ级响应:调动本市(地)范围内的救援力量,实施跨县(区)救援。(4)Ⅳ级响应:调动本县(区)范围内的救援力量,实施救援。6.3救援行动的开展与协调救援行动的开展与协调是公共安全事件应对的关键环节,关系到救援效果和人员安全。6.3.1救援行动的开展(1)迅速抵达现场:救援队伍接到指令后,应迅速抵达现场,开展救援工作。(2)现场评估:对现场情况进行快速评估,制定救援方案。(3)实施救援:根据救援方案,采取有效措施,展开救援行动。(4)医疗救护:对受伤人员进行救治,及时转送至医疗机构。6.3.2救援行动的协调(1)信息共享:各级救援力量应保持信息畅通,共享事件信息、救援进展等。(2)协同作战:各级救援力量要密切协作,形成合力,提高救援效率。(3)资源保障:保证救援所需的物资、设备、技术等资源得到及时补充和保障。(4)安全防护:加强现场安全防护,保证救援人员的安全。第7章现场管理与指挥7.1现场管理的基本原则现场管理在公共安全事件应对中起着的作用。以下为现场管理的基本原则:7.1.1统一领导,分级负责现场管理应确立统一的领导核心,实行分级负责制,明确各级管理人员职责,保证指挥体系的高效运作。7.1.2快速反应,迅速处置现场管理要求快速反应,迅速启动应急预案,及时处置公共安全事件,降低事件危害。7.1.3优先保障人员安全现场管理应将人员安全放在首位,保证救援人员及现场群众的生命安全。7.1.4合理调配资源,优化配置现场管理需合理调配人力、物力、财力等资源,优化配置,保证救援工作顺利进行。7.1.5信息共享,协同作战现场管理应建立信息共享机制,实现各部门之间的协同作战,提高应对公共安全事件的效率。7.2现场指挥体系构建现场指挥体系是公共安全事件应对的核心,以下为现场指挥体系构建要点:7.2.1指挥体系结构现场指挥体系应包括指挥中心、现场指挥部、各专业救援队伍和相关部门。各级指挥部门之间应明确职责,协同配合。7.2.2指挥人员配置现场指挥人员应具备丰富的应急经验、专业知识和管理能力。指挥人员应根据事件性质、规模和应对需求进行合理配置。7.2.3指挥协调机制建立现场指挥协调机制,保证各部门之间信息畅通,协调一致,形成合力。7.2.4指挥决策程序明确指挥决策程序,保证决策的科学性、合理性和及时性。7.3现场协调与联动现场协调与联动是提高公共安全事件应对效果的关键,具体内容包括:7.3.1现场协调现场协调主要包括各救援力量之间的协调、救援力量与部门之间的协调以及救援力量与现场群众的协调。协调工作要注重信息沟通,保证各方协同作战。7.3.2联动机制建立现场联动机制,实现各相关部门、救援队伍之间的资源共享、信息互通、技术支持和支援配合。7.3.3联动指挥平台搭建联动指挥平台,利用现代通讯技术,实现指挥中心、现场指挥部、救援队伍之间的实时互动,提高现场管理与指挥的效率。7.3.4联动演练与评估定期开展联动演练,检验联动机制的实际效果,针对存在的问题进行改进。同时对联动工作进行评估,不断提升现场协调与联动的水平。第8章医疗卫生与防疫8.1医疗卫生保障措施8.1.1医疗资源配置在公共安全事件发生时,合理配置医疗资源。应根据事件性质和影响范围,及时调整医疗资源的分配,保证急救设备、药品和医疗人员充足。同时加强医疗物资的储备和调度,保证救援工作的顺利进行。8.1.2医疗救治能力提升提升医疗救治能力是应对公共安全事件的关键。加强医疗人员培训,提高救治水平;完善医疗救治体系,建立多学科联合救治机制;加强医疗信息化建设,提高医疗救治效率。8.1.3医疗卫生防护加强医疗卫生防护,防止疫情扩散。对医疗机构进行严格管理,保证医护人员和患者安全;加强传染病防控,严格执行消毒、隔离等措施;提高公众健康意识,加强个人防护。8.2疫情防控策略与措施8.2.1疫情监测与报告建立完善的疫情监测网络,对疑似病例进行早期发觉、早期报告;严格执行疫情报告制度,保证信息的准确性和时效性。8.2.2疫情防控措施根据疫情特点和传播途径,采取针对性的防控措施。加强病例管理,做好隔离、治疗和康复工作;加强密切接触者管理,落实医学观察和健康监测;做好疫情防控宣传教育,提高公众的防疫意识和能力。8.2.3疫苗接种与免疫预防积极推进疫苗接种工作,提高人群免疫水平。根据疫情发展和疫苗供应情况,制定科学的疫苗接种策略,保证重点人群和易感人群得到有效保护。8.3心理援助与康复8.3.1心理援助公共安全事件对当事人和家属造成心理创伤,应及时提供心理援助。建立心理援助机制,组织专业心理医生和志愿者,为受影响人群提供心理疏导、心理评估和心理治疗等服务。8.3.2康复治疗对受事件影响的人员,积极开展康复治疗。制定个性化康复方案,综合运用医疗、康复、心理等手段,帮助患者尽快恢复正常生活和工作能力。8.3.3社会支持积极整合社会资源,为受影响人群提供必要的社会支持。加强政策宣传和解读,保证受灾群众合法权益;加强社会关爱,消除歧视,帮助受灾群众融入社会。第9章社会力量参与与协作9.1社会力量的动员与组织在社会公共安全事件发生时,充分动员和组织社会力量,对于提高应对效率、减轻影响具有重要意义。以下是对社会力量动员与组织的相关要点进行阐述。9.1.1动员社会力量(1)及相关部门应及时发布公共安全事件信息,提高公众对事件的认知和防范意识。(2)通过媒体、网络、社区等多种渠道,广泛动员社会各界积极参与应急救援工作。(3)鼓励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民间组织等自发组织起来,为应对公共安全事件提供人力、物力、财力等支持。9.1.2组织社会力量(1)建立社会力量参与公共安全事件应对的组织体系,明确各部门、各环节的职责和任务。(2)对社会力量进行分类,根据其专业特长、资源优势等进行合理调配,保证救援工作的有序进行。(3)加强对社会力量的培训和指导,提高其应对公共安全事件的能力。9.2社会组织与志愿者协作在公共安全事件应对过程中,社会组织和志愿者的积极参与具有重要意义。以下是对社会组织与志愿者协作的相关要点进行阐述。9.2.1社会组织协作(1)及相关部门应与社会组织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共同应对公共安全事件。(2)明确社会组织的职责和任务,为其参与应急救援工作提供必要的政策支持和资源保障。(3)加强社会组织之间的沟通与协调,提高协作效率。9.2.2志愿者协作(1)建立健全志愿者招募、培训、管理、激励机制,提高志愿者的参与热情和能力。(2)合理分配志愿者资源,保证其在应急救援工作中的积极作用。(3)加强对志愿者的关爱和保护,保证志愿者的人身安全。9.3社会捐助与物资管理在公共安全事件应对过程中,社会捐助和物资管理对于保障救援工作顺利进行具有重要意义。以下是对社会捐助与物资管理的相关要点进行阐述。9.3.1社会捐助(1)建立规范的社会捐助渠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